如果这是宋史-杀死北宋的命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理论与现实差得很远,宋朝居然答应了西夏的求和。两国的关系迅速回到从前的老路上,西夏卑躬屈膝当孙子,宋朝每年给孙子送出大笔压岁钱。

    郁闷啊,连年血战,章楶等前线将士耗尽了心血,可以说把西夏国的喉咙卡得死死地送到开封城里,只要大佬们肯为国家、为安危、为仇恨举起刀来,随手挥下去,西夏就别想好。就算不能灭国,至少能逼着李乾顺修改合同,把岁赐去掉。

    可是,现实居然是两国关系走上了老路!除了向前方缓慢推进了堡垒所占据的土地外,什么都没有得到。如此结果真让人费解,宋朝当初何必要开战,何必把战争打到这个规模?

    史书里给出的官方理由是没钱了。

    事实是皇帝倒了。

    哲宗朝注定是一朵昙花,尽管绚烂璀璨,却只有短暂的时光绽放。造成这一点的仍然是高滔滔,她真是太高明了,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中。

    宋哲宗的健康急剧恶化,从少年时起积累的老病复发了。他是一个早熟的孩子,9—18岁这段长身体的最重要时间里一直压抑甚至仇恨着,这种负面情绪毁了他的身体。

    据记载,哲宗少年时有宿疾,时常咯血。身为皇帝,经常性咯血,这是多大的事了,动用全国力量治疗都是正常程序吧?可是高滔滔不,她竟然阻止治疗。

    她严令第一不许病情外传;第二不准请医生;第三咳嗽时不许用唾壶,要用手帕接住,之后内侍藏起来,不许让任何人知道。

    这是亲奶奶对亲孙子吗?还有脸在临死前对宰执哀号,她对哲宗是多么地用心,多么地保护,保护成肺结核了还敢居功!

    这就是被旧党宣传成女中尧舜的人,事实证明,她和她丈夫宋英宗真是绝配。丈夫是自私自利的不孝畜生,老婆是恬不知耻、坏事做尽的邪恶老太。

    宋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命运日到了,大臣们仍旧留在皇宫里。到五更时分,天将亮未亮时,御药院突然传来了消息,让大臣们快速赶往福宁宫。他们赶到时,发现宫门垂下了一道帘子,这是一道天堑,任何外臣都无法越过——宫里有皇后或者皇太后。

    章惇、曾布等人的心都凉了,这意味着他们无论怎样都没法再见到宋哲宗。而皇储是谁还没有确定,这是最重要的事,他们没法插手,连宋哲宗最后的遗言是什么都没法亲耳听到!

    在那片竹帘的另一面,福宁殿内部,一个老妇人终于现身了。向太后,之前她一直藏在皇宫的深处,不管宋哲宗得病也好、病重也好、见人也好、病危也好,她都忍住了,绝不露面。

    直到这时宋哲宗奄奄一息眼看要死时,她才突然出现。

    之后,哲宗的生母朱太妃一路痛哭着赶了过来。明显晚了,哲宗眼神涣散,还能认出这是母亲,他想说什么,可是身体不受控制,什么也说不出来。

    朱太妃痛不欲生,号哭着扑向哲宗,抱住了病床上的儿子。

    生离死别,人间惨剧,在他们的身后,向太后仍然冷冷地看着,仔细观察。到这时,她终于确定宋哲宗彻底失去了表达能力。

    向太后突然拉住朱太妃,把她从哲宗的身上扯起来,拉到一边,说——“他已说与我了。”

    “他……他说什么了?”

    悲痛中的朱太妃很懵懂,她快哭傻了,儿子刚才说什么了?说给向太后听了?自己听漏了?很多疑问中,她条件反射一样地问,仍然没有意识到危险。

    向太后很庄严,一字一顿——“让我立端王。”

    这5个字像耳光一样把朱太妃劈醒了,端王,是赵佶,神宗的第11子,生母陈氏。平时很乖巧,对朱太妃很尊敬,可在这时突然立他当皇帝,这简直不可思议。

    朱太妃不止宋哲宗这一个儿子,她还有另外一个!简王赵似,就算哲宗无子,兄终弟及,也轮不到别人,只能是赵似才对!

    可是这时向老太婆以太后的身份说,刚才宋哲宗对她亲口说的,要立赵佶做皇帝。

    哲宗眼睁睁地看着、听着向氏在他面前捣鬼,却说不出话,更没法阻止。朱太妃出身寒微,一直被高滔滔打压,这时根本没法反驳。她的反应是惊人的,没有想办法挽回,而是愣了一下,接着低下头转身就跑了。

    就连奄奄一息马上就要死的儿子都扔下不管,跑了。

    向太后目送着敌人跑远,再转回目光盯着宋哲宗咽下最后一口气,转身发布了一系列命令:“令,殿外的宰执大臣们觐见;令,所有皇子进宫;令,为大行皇帝小殓。”

    她宣布——“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有一个人福、寿、仁、孝俱全,是皇帝的最佳人选。这四字评语不容置疑,不容反驳,不容抗拒,因为是大行皇帝宋哲宗亲口说的。

    这人就是端王赵佶。

    章惇在这件事上都敢唱反调。他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轻佻,指不稳重、不沉着。看似没什么,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

    他和赵佶没有私怨,赵佶也不是旧党,他没有半点必要和赵佶过不去,那么为什么会这么做?只能是出于对宋朝前途的考虑。

    机会出现了,在中国的古代,一个皇帝的诞生,哪怕是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必要的程序,那就是全体通过,不当不行,哭着喊着说不干也不行。例子请参考赵匡胤、郭威被黄袍包起来的过程。

    和平年代也一样,除了有明确的传位遗诏,不然更得全体通过。现在章惇舍得一身剐,也要把赵佶拉下马,向氏就算是皇太后也不好办,毕竟反对的人是首相。该首相手下还有整整齐齐的超庞大死党,这么多年了,改革派有多能折腾,谁都清楚。

    就在这时,就在章惇最需要帮助时,他身后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发出这声音的人在这之前所有的岁月里,都以一个平和、仁厚、体贴、不过分、让旧党都普遍喜欢的形象出现的。曾布,这个在宋神宗时期和王安石唱反调,在宋哲宗时期和章惇打对台的人,在决定新党命运、宋朝命运的最关键时刻说话了:

    ——“章惇,听太后处分!”

    这句话一举定乾坤,向氏、章惇两人立即冰火两重天,知道了各自的输赢。章惇输了,没有皇帝的支持,没有新党集团的支持,他再强硬能做什么?

    他退了下去,当天再没有说半个字。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了,这时只是安静地等待着一个时刻。距离皇子们进宫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大臣们会被允许进入福宁殿,见哲宗最后一面。

    宫里的御榻上,躺着一套冠冕齐全的皇帝袍服,与平时不同的是,皇冠的下面,还遮着一块帛帕……那是遮脸布,下面盖着哲宗死后的脸。那套皇帝袍服,遮盖着他年仅25岁的遗体。

    大臣环绕,太监揭起了帛帕,据说哲宗神色平静,面如敷粉,没有什么痛苦的样子。或许他真的解脱了,可是他知道他的帝国、他的事业,还有他个人的历史评价都变成了什么吗?

    帝国与事业太遥远,未发生的事不可以预知,更不能评论。现在,看一下《宋史·哲宗本纪》里最后的“赞”。

    赞,是记录皇帝平生事迹之后的最终评价。为了方便,我为大家译成现代白话。

    ——赞曰:宋哲宗以儿童年龄即位,由高滔滔辅佐,共同治理天下。初期,任用司马光、吕公著等贤人,废除青苗法等苛政,恢复常平法等善政,开科取士任用言官,天下人心都很喜欢,元祐年间简直可以和宋仁宗时期相比。可惜熙宁、元丰时期的奸臣搞复辟,把前面的成就都毁了,列党籍分派系,打击贤良君子,导致宋朝的政治越来越惨淡。

    最后4个字是:“吁,可惜哉!”

    知道什么是欺负死人了吧?一切的错都推在新党身上,推在哲宗的身上。元祐年间才是光明万丈的,完美无缺的,什么经济衰退、对外懦弱、压制皇帝、陷害大臣等一字不提。相应地,哲宗击败西夏,威服党项更是半点没有提。

    在这个时刻,历史真的是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哲宗死了,他的一页翻了过去。新的皇帝带领宋朝走向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全新而未知的,辽、宋、西夏等老三强都会变成配角,新生的强者主宰一切。

    而在宋朝一方,这位新皇帝本是极有希望的一个。他有宋朝之前除了赵匡胤以外几乎所有皇帝的优点,他取得的成绩更是自赵光义以下所有皇帝都没能达到的,甚至是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梦寐以求的!

    可惜的是,他为什么生在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矛盾、屈辱、死亡、新生、荣耀和激情!大宋朝最屈辱的时段是这时,大宋朝最伟大的英雄也出生在这时。

    它流光溢彩,传说纷呈,明暗交错,真假难辨……

    它是我们民族永恒的一堂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