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学习读本-群众路线与调査研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读 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途径和工作基础

    一 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探索出来的独特性创造。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集中群众意见和智慧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在工作实践中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调查研究的过程与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

    调查研究的过程,一方面是从群众中来,了解群众愿望和呼声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检验和了解政策实施效果的过程。可以说,党的领导方法就是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有机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相辅相成,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

    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在工作过程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调查研究贯穿在群众路线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具体环节,哪里有调查研究,哪里就有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作为领导方法的贯彻实施,不可能离开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同步到群众中去实施调查研究的过程。

    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在认识论基础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哲学,“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要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再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群众路线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在领导和群众之间构筑了一个动态循环认识系统,使群众路线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因而拥有坚实而极富生命力的认识论价值基础。群众路线的理论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可以说,就是调查研究的认识论,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实现了统一。

    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除了具有认识论上的一致性之外,两者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还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也贯穿着在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是一致的,对于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是一致的。

    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在工作过程、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使两者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都被放到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和地位来看待。党的工作取得胜利不断发展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是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坚持。与此相反,党的事业受到挫折的时候,则是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受到削弱和没有很好坚持的时候。

    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和在实际工作中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完全可以画等号。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涉及的范围要远远超过调查研究的范围,譬如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等多种多样的具体工作任务。

    二 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首要环节和工作基础

    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党独创的正确领导方法。贯彻把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群众路线,必须进行调查研究。离开了调查研究,实施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不可能的。

    党的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经验和智慧,不从调查研究入手,就无法集中群众的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这些“从群众中来”的意见和掌握的规律,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群众中去”同样需要调查研究,否则往往会流于泛泛的号召,而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调查研究既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首要环节,也贯穿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整个认识过程和领导方法之中,可以说,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

    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才能集中群众的意见。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才能保证群众路线的有效贯彻。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会因为不熟悉客观情况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从群众中来”,也无法有效地“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施就失去了保障。离开作为首要环节和工作基础的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只能流于表面和形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说法只能成为一句动听的空话和漂亮的口号。

    党一贯地倡导和实行对客观事物的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看作是一项需要经常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调查研究,都需要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中间环节,领导干部了解客观情况、科学制定政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与群众密切联系、打成一片,避免了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和形式主义不重实效的不良作风。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一项必备的基本功和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提高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取经,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和提高能力的真正源泉。通过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紧密地联系并有机统一起来。没有“从群众中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工作路线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作为群众路线首要环节和工作基础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促进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是群众路线能够发挥威力的关键所在。大力践行群众路线,应该把加强调查研究作为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基础,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三 调查研究要有群众观点,要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要求领导干部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要注意汲取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与群众商量和沟通。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形式。

    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要有群众观点,要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有为群众服务、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的群众观点,时刻牢记调研过程深入群众、调研选题来自群众、调研成果服务群众。在树立群众观点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走群众路线作为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任何脱离群众路线的调查研究都是空泛的,容易脱离群众的客观实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围绕“为了群众”这个根本目标,寻求“如何为了群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既要深入群众调查,也要依靠群众开展调查。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调查研究,就是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和深入群众中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过程,其实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这种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过程,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和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

    调查研究作为增进群众感情、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渠道,已成为当前改变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和掌握客观事情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满足群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论证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高度一致的三篇调研精品

    本专题收录的三篇文章并非专门的理论文章,而是三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精心撰写的充溢着群众感情的调查研究报告。之所以挑选这三篇调研报告而没有像其他专题一样选择研究论文,主要在于这是三篇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的调查研究报告,是鲜活体现和充分说明调查研究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重要途径的调查研究报告,是践行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的调查研究报告。

    《扎下深根才能攀得更高》一文的作者是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五管齐下破解十大难题》一文的作者是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八进砖壁村》一文的作者是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这三位省委书记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生动地诠释了如何通过扎实贯彻群众路线来做好群众工作。

    基层调研是实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有效领导方法。《扎下深根才能攀得更高》一文是作者本人深入农村驻点调研并结合自己体会和思考撰写的调研报告。这篇调研报告的最大特色是生动说明如何通过点上调研去推动和完善面上的工作。罗志军驻点调研主要采取的是“两先两再”的方法,就是先扎下去了解事情、再提起来梳理问题,先聚焦于点上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扩展到面上寻求一般的规律。通过在驻点村广泛地走访、座谈和考察,以及深入农户的体验和交流,作者致力于思考和解决的不仅仅是驻点村的个案问题,而且是针对包括新农合医疗报销难等诸如此类面上的共性问题,如何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落实和督导机制。对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等问题,如何拿出面上的举措,进一步抓好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正是因为把驻点调研的感性认识经过系统思考上升到面上的一般规律,罗志军驻点调研之后,才有这样的体会:“从沈高村回来,我对在全省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信心更加坚定”。

    基层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实现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工作方法的连接,既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充分说明运用调研成果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工作的成功开展。如果领导干部在工作部署中只限于一般号召,没有对所号召的工作进行个别具体的指导和深入的了解,就无法检验所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容易使提出的一般号召流于形式而难以深入,从而使自己的领导落空。而通过典型个案的深入调研,便于采用“点面结合”方法洞察利弊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蹲点调研的经验指导推动号召工作的普遍性深入开展。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和部门重发展轻管理、先发展后管理、硬发展软管理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罗保铭提出怎么看管理的问题,由此而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山西省组织全省四级主要领导干部住村包村增收,把下乡住村作为联系群众的一项基本制度坚持下去,就是源于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驻村调查的感受和思考。

    调查研究既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途径。科学决策一点儿离不开调查研究,离不开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科学决策之本,是为民谋事之基。罗保铭长期以来都把调查研究作为提高自己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把下基层调研作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抓手。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和海南省发展实际,罗保铭把社会管理作为下基层的常项内容来抓,扑下身子在近一年时间里跑了海南15个市县,一竿子下到城乡社区、重点项目、移民安置点,以及机关、企业、景区、市场、学校、医院等社会管理的第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和游客深入交流,掌握了社会管理的第一手情况,精心梳理出了关涉海南科学发展的十大难题,并提出极具针对性的五条管理措施。这可谓是对海南民情民事、省情省事的一次全面摸底。正如罗保铭在调研报告中提到的,如果不把基层调研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海南的“发展成果就会事倍功半,不能更好地为民所用”。

    罗保铭在深入调研中摸清了现状,找到了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诸如交通管理中的路网结构、现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污水处理厂等公用设施建成后功效却没有充分发挥的配套和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正因为找准了薄弱环节,才能对症下药、明确主攻方向。下基层调研不仅能把问题发现在一线、协调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而且能在解决民生难题过程中,增进党群干群关系与感情,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不仅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而且关系党的作风,关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各种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从调查研究中增进的干群感情来看,调查研究不只是决策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需要。罗志军在驻点调研期间,尽可能多地走家串户,跟大家一起拉家常,“每当我握着一双双粗砺的手,看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确实很受触动、很受教育”。袁纯清在调研深入农户时,实实在在地被朴实勤劳的农民想富起来的热望“感动着、激励着”。

    调查研究需要领导干部亲自动手、亲力亲为。《八进砖壁村》一文,深刻反映了领导干部亲自调研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干部只有亲自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更直接地感触群众感受实际,才能触及心灵。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八次深入砖壁村进行包村住村调研,走访过17户农家,参加了3次劳动,召开了12个座谈会,并通过进村调研极大地推动了全省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袁纯清进村调研期间参加了栽红薯、种核桃、为玉米地锄草松土劳动,尽管每次劳动的时间都不长,流的汗没有农民多,但通过这些劳动与农民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与村干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收获了劳动的很多感悟,“我认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机会较少,更应该珍惜劳动,每年都抓抓铁锹,挥挥锄头,接接地气,沾沾泥土,不见得干多少活,重要的是不忘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是感悟劳动人民之伟大、体验创造财富之快乐”。

    可以说,领导干部亲自动手、亲力亲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可以发挥“在场”的独特优势,可以在与群众的互动中更深切地体察普通群众的所思所想。正如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本省沈高村驻点调研后所深切感受到的,“我发现有了在基层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认为调查研究一定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始终,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他在调研中梳理的十大难题都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正如他所说“如果民生事业管理不好,群众就不能受益”,必须大力弘扬深入基层、体恤百姓、真抓实干的作风。

    扎下深根才能攀得更高

    ——我在沈高村驻点调研的体会与思考

    罗志军[36]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立足新的起点展开各项工作布局、推进“两个率先”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关键还要各级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共同奋斗。这就对我们改进领导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在原来规定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其中安排5~7天时间,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进行驻点调研,住下来,扎下去,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推动这项活动在面上开展,我和学勇省长带了个头,6月中旬分别到泰州市和徐州市进行了驻村住户的调研。

    我所去的沈高村,地处姜堰革命老区,因纪念两位革命烈士而得名,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耕地面积3600多亩,总人口3100多人,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对照我省的有关标准,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从6月15日至19日,我在沈高村一共待了5天4夜,住农民家、吃农家饭、干农村活,先后走访了20多家农户,看望了村里的一些老党员,开了6个座谈会,与部分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了交流,考察了农业生产和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还到镇信访室接待了信访群众。5天时间虽然短暂,但许多场景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回头想想,这次驻点调研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当了一回村民,走了一圈亲戚,解剖了一个村子,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最突出的感受是:来到群众中,感到特别踏实;和百姓在一起,过得特别充实;与人民同甘苦,心情特别舒畅;领导干部应该下去,能够下去,下去以后大有益处。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键在干部,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

    头一天进村的时候,我坚决没让当地领导陪同,从省委大院直接到了沈高村的村部,然后由村支书领到了此后几天住的农户家。这次市县的同志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我驻点期间,他们始终没有在村子里出现。这样做,看似一种“颠覆”,其实不过是一种“回归”。很快,群众就用他们的语言,对我的进村之举作了评价。曾担任过村支书的刁友金老人在我去看望他时笑谈了一番,他告诉我,我这个省委书记来村子里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有人私下里议论说,省委书记可是大干部,大干部应该有大架子,怎么就两三个人,也没什么动静,不像个大干部。这番带着些许调侃的话语,反映了群众对那种领导干部下基层前呼后拥的情形是看在眼里、不屑于心的,也道出了他们反感什么样的干部做派,欢迎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不像个大干部”,这句话在我听来既很欣慰,又有不安。反思平时我们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每到一地层层陪同,再加新闻记者,领导干部被包围着、裹挟着,老百姓只是远远地看个热闹,人虽然到了基层,但并没有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就像“葫芦掉到井里,看似沉下去了,其实还浮在水上”。这次我是下了决心,要破一破那些个“惯例”。

    我的“房东”刁友生是位老党员,儿子在西安打工,女儿出嫁另住,平时就老俩口在家,一年种田、打工的收入一万五千元左右,生活水平在村子里属中等。四间正屋两间厢房的农家小院,坐落在穿过村子的一条小河边,房子虽然旧了点,但收拾得很整洁。5天朝夕相处的生活,我把自己当做这个家里的一个成员,尽量按照他们的节奏起居。一早起来常常是在院子里和老刁坐在条凳上聊聊天,有时也到厨房去帮帮厨。屋子里有苍蝇就用起了苍蝇拍,夜里有蚊子就挂起了蚊帐。当他们感到你没有丝毫嫌弃、真把自己摆进来的时候,就会把你当亲人一样来关心,生怕你吃不好、睡不好,从心底里格外护着你。那天去干农活前,老刁的老伴就劝阻了我半天,说那些农活不用我去干,他们手头紧一紧就带过去了。还有一件事我后来知道了也很感慨,言语不多甚至有些木讷的老刁心却很细,每天夜里还都起来在家前屋后巡查一番。没两天,他们对我就由一开始的礼貌拘谨变得亲切热络。记得头一天到老刁家时,老俩口因为紧张忙乱,做饭时竟忘了摁电饭煲的开关,我们中午吃的米饭是从邻居家借来的。后来他们经常把孙子、外孙叫过来跟我一起吃饭,小家伙们吃完饭就在这边写作业,还拿起练习簿让我给他们写留言。

    俗话说,亲戚是走出来的,感情是处出来的。驻点调研期间,我尽可能多地走家串户,登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跟大家一起拉家常。走访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对象,常常是晚饭后打着手电(村里还没有装路灯),信步而走,哪家门敞着、灯亮着,就拐进哪家。也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经意、很自然的状态中,没有了身份的界限,听到了许多平时听不到的话。距离拉近了,就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共鸣。有一次与一个村民聊到现在村干部精减变少的话题,我说这样“群众的负担就轻些”,那个村民脱口而出说“干部的负担就重了”。像这样一种换位的碰撞和相互的体恤,我想只会发生在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时候。临行前一天晚上,我从老刁夫妇的口中得知,第二天一早乡亲们要自发来送行,有的还准备了刚刚收获的农产品。为了不给村民们增加麻烦,我赶紧让村干部连夜登门一一说服劝阻,并且第二天早晨作了提前离村的决定。虽然没让乡亲们送成行,但他们的那份心意我领受了。不几天,村民们给我写来一封信,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真挚感情。而我则对苏中平原上的那个村庄及其乡亲们,多了一份牵挂和惦记。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深厚感情,我们要把老百姓的期盼作为做好工作的鞭策

    无论是走访座谈时,还是日常接触中,基层群众说得最多的是“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对省委决策部署、对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总体上也是满意的。群众有一些意见,主要是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比如看病贵、农资价格上涨、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等。每当我握着一双双粗粝的手,看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确实很受触动、很受教育。应该说沈高村多数村民的生活还不算富裕,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或进城了,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有的老人六七十岁了,身体不太好,还要插秧、干农活,很辛苦。而在我省苏南等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老人至多在家里收拾收拾,照看照看孩子,“田”名义上都还有,但大都集中到大户经营了。而沈高村的老人多数还要不停地劳作,生活上也是能省一点是一点,但他们勤劳而坚韧,不怨天尤人。整个村子民风淳朴很和谐,老百姓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丁克勤老俩口,不久前老丁患了中风,当时能在别人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几步,说话还不利索,和老伴住在两间简陋矮小的平房里。我一再问他们家里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老俩口也以强调的口气回我说真的没有什么困难。出了屋子,村支书告诉我,老俩口治病花掉了近两万元,还不知哪一天能报销、报销多少,为了节省医药费,老丁提前一周就出了院,至今还没复查。我听了心里感慨万千,这就是咱们的老百姓,多么的善良、朴实和隐忍。我们常讲,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当他们的生活仍然艰辛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养尊处优?当他们对一些关切的问题提出诉求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去帮助解决?更何况很多问题本身就是工作不到位、政策不落实造成的。比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的问题,有关政策要求是十分明确而具体的,但我在一些医疗点上确实也发现许多要求没有落实,难怪群众反映报销标准不清楚,报销手续太繁琐。后来省卫生厅的同志到姜堰作了现场指导和督促后,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办法就是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群众报销的医药费用,再由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结算,减少审核环节,做到即时结报,同时采取上墙公示、编印手册等多种方法,接受群众监督。我想,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落实和督察机制,不能等群众意见大了再来解决,而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得更主动。

    与村里的老一辈人不同,沈高村的年轻人因为外出打工或在外工作,见识广了,眼光也高了。我碰到几个刚好回家的年轻人,他们就跟我说起外面一些地方发展得如何如何,而他们村子还只是个什么状况。这就跟以前一家子都窝在一个村里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有了比较,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意识就更强烈,对富裕、和谐、文明的期盼也更强烈。各级干部应该以此为鞭策,把一个地方发展好,让一方百姓生活好。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不是抽象的,在沈高村的几天,我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些平时常说的话有了更直接更具体的体会。柴米油盐茶,上学、看病、养老,这些都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需要一件一件地做好做实。让所有的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让所有的年轻人就业有机会、创业有舞台;让所有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成长,这应该成为我们践行宗旨所追求的目标。

    群众工作重在平时,尤其是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在沈高村,我也接触到一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天晚上走访的一户人家,院子里停着小轿车,客厅里摆放着双开门大冰箱,平时也是老俩口过,儿子在上海工作,有着不菲的收入。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女主人喜欢提意见,心里有怨气,联系此前走访其他村民的情形,我最初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穷而知足,富而不满”的现象。后来,从女主人一再强调他们家境遇的改变是因为儿子有出息、没有靠别人的话语中,我感到并不能下先前的结论。事后我又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家原来确实条件很差、非常困难,当年儿子考上大学,到处求人借钱,很无助,也很憋屈。现在钱虽然早已还清,但心里的阴影还没有散尽。由此我想,如果在这户人家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扶他一下、拉他一把,可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心里就会多一分感恩,对社会也会多一分认同。知民情、解民忧才能暖民心,我们做群众工作功夫应该更多地下在平时,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天天和老百姓在一起,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

    正如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一位老同志所说,过去村干部是“指挥型”的,现在变成“服务型”的了,以前村里的会计说一句话都很管用,现在要看你是不是把实际问题解决了,有没有给大家服务好。在沈高村我了解到,今年遭遇的大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村干部起早贪黑调水抗旱,出了很大力、吃了很多苦。村民们对此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虽然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一家的调水要求都得到完全满足,但群众能够体谅。不少村民跟我说起这事,都讲“天太旱,不能怪村干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只要我们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特别是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其所急、解其所忧,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群众才真正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干。

    驻点调研期间,我专门到沈高镇信访室接待了一些信访群众。作这样的安排,我想一来可以推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解一些社会矛盾,二来也是做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三来可以从中了解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为面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那天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大小小,各不相同,如专业合作社缺少发展资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增人不增田、减人不减田”带来的矛盾、某省道的路基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等等。也不是所有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有些要与省有关部门商量,有些还涉及政策的调整。直接面对群众的诉求时,我感到虽然许多事情是具体的、琐碎的,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大事,都很重要,因此,能够解决的现场就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时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整个接访过程中,大家都心平气和,群众很通情达理,气氛一直十分融洽。我再一次亲身感受到,群众是讲实际的,也是讲感情的,只要我们带着深厚感情走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很多事情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很多矛盾就会得到缓和与化解。

    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要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更加符合实际顺应民意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省直机关对口帮扶贫困村也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曾作过一项调查,2007年全省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468万,这几年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和困难户的帮扶力度,到去年底已有362万人脱贫,今年底可以全部脱贫。虽然我们初步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大。我省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市去年人均GDP达到9万多元,而苏北的宿迁市只有2万多元。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面临着不少需要认真分析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经济上去了,社会反而不安定了,甚至会影响政权的巩固。所以,在江苏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既要积极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第一手情况,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老百姓的期盼。我觉得在考虑一个区域的发展时,尤其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树立什么样的标杆?二是最困难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江苏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是全省的排头兵,我们要求这些地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层次,为全省树立进取的标杆。而苏北一些地区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我们作决策定政策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到这些地区的实际,这样,决策的立足点才更牢靠。

    我这次驻点调研,主要采取的是“两先两再”的方法,就是先扎下去了解实情,再提起来梳理问题;先聚焦于点上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扩展到面上寻求一般的规律。我在沈高村进行了广泛的走访和座谈,力求能够更多地看一看、更多地听一听、更多地聊一聊。在此基础上,我和村干部们一起对村子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先是排了排村里急需要办的具体事情,商定了建四个抽水泵房、整治河道、安装路灯等几件事。接着对村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了沈高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最大症结,就是工业企业少、规模小,进而梳理了发展思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在驻点调研结束前,我又召开了由泰州的市县领导、部分乡镇党委书记以及30多位村(社区)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结合这次驻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将讨论和研究扩展到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面上的问题。回机关后,我再次召开有关部门同志参加的工作会议,提出基层的问题解决答案在机关,要求拿出面上的举措,进一步抓好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我发现有了在基层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像农业现代化怎么干的问题,现在许多村和沈高村一样,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孩子,缺少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怎么流转,怎么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集中,这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说明几个概念就可以解决的,都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真正管用的办法。

    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解决好为什么作决策,如何作决策的问题,才能知道决策是否正确,有没有落实,效果好不好。如果干部的根子没有扎在基层,没有想老百姓所想,决策就有可能产生偏差,工作的目标和结果也可能产生偏差。这次驻点调研,我了解到基层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总体是很认可的,特别是省委关于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部署,在基层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正在转化为自觉行动,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从沈高村回来,我对在全省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信心更加坚定。结合实际,省委对这项活动作了进一步部署,特别是对“什么人下去”“下到什么地方去”“怎么下去”“下去干什么”这四个问题进行了规范,明确不但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去,重点到那些比较困难、经济薄弱和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解三促”,同时推动这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考评机制,着力形成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各级干部真正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当人民的好公仆,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使江苏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力争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9月20日)

    五管齐下破解十大难题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罗保铭[37]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长期以来,我以此作为提高自己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把下基层调研作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抓手,及时组织研究,使省政府适时出台了30多项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重要政策,研究推进了2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

    2011年,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海南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建成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全省百姓的幸福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成为海南亟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近一年来,我把社会管理作为下基层调研的常项内容,专门跑了15个市县,一竿子下到城乡社区、重点项目、移民安置点,以及机关、企业、景区、市场、学校、医院等社会管理的第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和游客深入交流,掌握了社会管理的第一手情况。初步摸清了社会管理方面亟须解决的十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形成了从五个方面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

    怎么看——管理跟不上,发展成果就会事倍功半,不能更好地为人民享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全面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社会管理,古已有之,现代的社会管理诞生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后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成为维系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工业社会就是管理社会,后工业社会就是高级管理社会。

    当前,海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又处在快速建设发展的上升期,肩负着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海南视察时强调,海南正在迈开步伐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前进,希望海南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要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建好国际旅游岛、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聚集财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是定而不移的第一位的任务,也是头等大事。但是随着发展,如果管理跟不上,我们的建设发展成果就不能更好地为人民享用,就可能事倍功半,就可能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

    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和部门重发展轻管理、先发展后管理、硬发展软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同志认为GDP上去了是发展政绩,但实际管理没跟上。我觉得,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科学发展,管理必须同步跟上,既不能滞后也不能弱化。管理就是有序,管理才出效果,管理促进和谐,管理也是民生,管理应该成为科学发展理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什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十大薄弱环节亟待破题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工作千头万绪,但对海南来讲,首先要了解全省社会管理的现状,找准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使各级党委、政府真正做到抓具体、抓落实。

    通过调研,我明显地感到,这几年,海南在加快发展中社会管理也在与时俱进,与20多年前全省交通没有红绿灯的落后管理相比,有了天壤之别。与此同时,全省社会管理总体上基础薄弱、欠账较多,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是滞后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村镇规划管理。我一直认为,海南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全国乃至亚洲也不多见,3.54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可谓弥足宝贵,只要科学规划好了完全可以“点土成金”。这几年,我一直强调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大特区来规划和建设,下了很大精力抓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项目在全省的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功能分区,形成全省土地岸线整体利用的合理规划。我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土地增值,愈显金贵,一些地方由于村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制度缺位,出现了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的现象。2010~2011年海口、三亚拆除了违章建筑300多万平方米。农村一部分人富起来后,宅基地的无序无规建设开始凸显,不少农户新房杂乱无序、体量过大、占地过多。农村乱埋乱葬也吞噬了大量土地,在全省道路沿线、风景区、集中住宅区等可视范围内就有坟墓54万余座,占地1.6万亩。这些违规现象,现在不加以依法严管,势必造成未来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成本倍增、社会财富极大浪费,甚至带来不稳定,给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2011年7月,我组织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在市县和乡镇设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抓规划建设管理,就是要发挥规划对村镇建设管控的龙头作用,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是民生事业管理。这几年国家和省里改善民生的投入之大、出台政策之多前所未有,但这些资金和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规范严谨的长效管理。我们利用相对人口少、省直管市县和财力逐年增长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年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2011年全省财政投入民生的资金达5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占全省财政支出的70.1%,显著改善了群众生活。总体上这些钱用在了刀刃上,让群众享受了发展的实惠。但也存在一些民生项目内控制度不健全、建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0年有超过3亿元的民生资金处于闲置状态,还发现通过弄虚作假、重复报销等手段诈骗新农合资金的案件16起,2011年还查处了农村社会保障、征地拆迁补偿等民生领域的一些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另外,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也面临着如何依规分配、合理入住、有效管理等问题。总之,如果民生事业管理不好,群众就不能受益,也难免滋生腐败,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市场规范管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市场公平有序、经营讲诚信守规矩,应成为一大标志。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直接关系到本省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个别地方发生的游客遭遇强买强卖,海鲜排档、包厢购物的欺客宰客以及恶意甩团,给海南形象带来伤害。2010年全省出重拳开展了力度空前的旅游市场专项整治,2011年又掀起了旅游行业创先争优热潮,有力地整治了这些市场乱象,旅游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少数害群之马。有游客向我反映,团队游导游随意增加自费景点、服务质量不高、安排的购物点太多,等等。这里面既有零负团费的问题,也有我们旅游管理不到位的问题。2011年全省加强旅游执法检查,共查处违规旅行社25家、违规景区2家、违规导游32人次,取消星级饭店23家。还有,市场物价的监管调控,各类农贸市场、商品市场、集市摊贩规范有序的管理,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质量,哪一天放松管理都不行,必须健全规章,依法严管,长管不懈。

    四是交通管理。交通是城市的命脉,也是很多城市快速发展的短板。海南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迫切需要安全畅通的交通做保障。近年来,海口、三亚两市先后兴建了绕城高速公路,打通了城区的一些断头路,交通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发展加快,交通拥堵问题日渐凸显。这几年海口的机动车年均增长13%以上,行驶在市区的机动车日均超过38万辆,高峰时段主要干道往往出现拥堵。每到旅游旺季,三亚市区也会因大量外来车辆造成交通不畅。我在调研中发现,路网结构不合理、公交滞后、电动车无序违章行驶、汽车超载破坏道路以及现场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这已成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不满意的焦点。另外,交通安全既涉及畅通也关乎人命,2011年全省交通事故死亡473人,与上年持平,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83%。管理好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就成了城市建设管理的当务之急。

    五是公用设施管理。简单说,公用设施行多面广,聚焦来说,2008年以来海南花39亿元建成了25个污水处理厂、21个垃圾处理项目,2010年以来又花1亿元建成了746座旅游公厕。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一天都离不开这些公用设施。但这些设施建成了不等于效益就发挥了。我在有的市县调研时了解到,尽管污水处理厂建成了,但由于管网不健全、管理技术与水平不到位,污水收集量不高,我一查化学需氧量只有150毫克/升,仅为设计标准的一半,污水处理厂的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发展公用设施的重点不仅在于建设,也在于抓好配套、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切实管好用好,发挥最大功效。如果管不好,这些建设资金和设施就难以实现最大效应。

    六是食品安全管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对海南来说有两方面重点:一个是出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监管。近年来,海南逐步完善了省、市县、乡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监管,并对2000多家农药经营企业进行资质专营整治,2011年瓜果菜抽检合格率为98.1%,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9%,树立了绿色安全品牌。但是,质量监管一刻也不能松懈,出一点问题,对海南农业的影响、对农民的增收都将是灾难性的。再一个是岛内食品的质量监管,包括餐饮卫生以及地沟油、滥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一刻也不能马虎,容不得任何差错。2011年全省开展了大排档、食品添加剂、瘦肉精、乳品等专项整治,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还缺乏长效监管机制和专业管理人员,亟须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七是失地农民安置管理。随着海南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完全和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初步统计目前有20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5.4%。各市县对失地农民进行了合理补偿,并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他们就业和创业。三亚、文昌、万宁等地还在集中安置失地农民时,规划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给予每户一间经营店面,使每个家庭都有了持久的经营收入。但在调查中我也发现,还有不少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少一技之长,如果不解决这批人的长远生计,难免会成为社会问题。有些不法分子还设赌骗取失地农民的补偿款,比如有一个市的村民获得征地补偿款70万元,三天时间就赌得精光,还欠下了数万元的赌债。我当即要求公安部门开展清赌行动,拔除了侵害失地农民的毒瘤。我深刻感到,加强对这些失地农民的组织管理、培训就业,保障好他们的长远生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海南在推动大项目建设中丝毫不能怠慢放松的大事。

    八是社会治安管理。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国际旅游岛首先应该是个安全岛。这几年海南实施了一系列专项打击和重点整治行动,开展了“万名干警下基层、千个村点建和谐”活动,有力地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省治安状况总体不错。但治安管理是日常性的工作,稍微松一松就会反弹,个别领域和时段还存在治安管理的盲点,急需重拳打击、综合治理。近年来我们贯彻中央政法委的要求,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矛盾纠纷大调解、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全省信访总量和群体性事件呈下降趋势,2011年同比下降8.7%和8.4%,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老问题和新矛盾相互交织,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就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还有,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网络媒体的引导管理等,都需要我们抓好管好。

    九是应急管理。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再加上全球气候异常,给我们增加了许多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这几年,海南经历了抗击达维台风、东方海底天然气管道断裂抢修等事件,这些使我们深切地感到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管理,管理稍有不当就可能变成社会问题。2010年10月海南抗击持续强降雨灾害,好在我们科学果断处置,提前决策转移下游群众,文昌赤纸水库溃坝没死一人。2011年10月海南又遇台风和洪涝灾害,总体上我们部署周密、应对有力,取得了抗灾救灾的胜利,但个别城镇内涝的问题也暴露了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总之,有不测风云,就要早有准备,既要有应急预案,又要有人力物力、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

    十是城乡社区管理。城乡社区是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城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细胞。近年来,海南加大了规划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城市普遍成立了社区自治组织,建成了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农村社区建设也开展了试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但由于海南的城镇化尚处在一个建设提升的阶段,社区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社区组织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自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意识不够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难尽如人意。这些都是在实施城镇化建设中急需加强和改进的薄弱环节。

    另外,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科学,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抓好。海南基层社会管理各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缺乏领军人物、专业团队和专门人才。这需要我们创新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

    怎么抓——五管齐下,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

    邓小平同志曾经很有远见地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发展了就需要管理,管理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从海南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党政主导、群众参与,坚持统筹协调、源头治理,坚持科学管理、综合施策,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海南。我认为,下一步海南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狠抓社会管理。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要求,是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和社会有序和谐运转的迫切需要。海南将把社会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对各级领导强化三个要素:一是施政理念上,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强社会管理也是硬任务;二是把社会管理摆上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好社会管理;三是管理不能说在嘴上、开在会上、挂在墙上,要发挥好领导督查抓落实的作用。同时,强调守土有责,省和市县层层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谁的孩子谁抱走,谁出问题问责谁,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同时对社会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机构、人员保障,确保事事有人管、出了事有人负责任。

    第二,抓好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

    科学的管理要靠科学的体制机制、完善的制度法规来保障,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顶层设计。2011年6月海南率先在全国设立了省委群众工作部,10月又明确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为全省社会管理的协调指导机构。下一步,还将按照“小政府、大社区,小机构、大服务”的思路,深化社会管理机构改革,减少管理层级,将管理服务职能及资源向基层组织和城乡社区倾斜,提高管理效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省和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解决。完善应急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反应和救援处置机制,建立海岛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对民生事业、城乡规划、旅游市场、物价监控、食品药品和公用设施等等,都需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法规,建立透明、公正、严谨的运行机制。

    第三,破解民生难题,引导群众参管。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一定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始终。我们要抓好社会管理,必须善于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好群众利益。一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紧抓好。海南已制定了“十二五”民生规划,五年投入1500亿元,重点实施73个民生项目,力争在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解决居民住房困难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使海南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在全国前列。二是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和联系群众制度,畅通网络公众参与渠道,对群众信访实行一站式接访、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妥善处理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搞好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三是发挥宣传媒体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引导,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全省文明大行动,提高群众遵规守法诚信的文明素质,引导群众从我做起,又能自觉地参与管理,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取之不竭的宏大力量。

    第四,运用科技手段,实行科学管理。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减少人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机器不会造假,可以堵塞管理漏洞,对管理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按章办事也是一个规范。2009年10月以来,海南财政系统在全国率先推行惠民补贴“一卡通”,近两年纳入“一卡通”的补贴项目155个、涉及资金25.6亿元、惠及城乡群众139万人,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堵塞了挪用克扣等漏洞。省地税局2010年投入2901万元抓信息化,实现网上办税,堵塞了征收漏洞,仅补漏这一项2011年就多增收了2亿多元。省财政厅、地税局和人社厅2011年还对社保征缴的信息实行网上互联共享。下一步,海南将在面向社会公众的部门,推广网上办公和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管理服务高效、公正、透明。

    第五,狠抓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管理。

    社会管理面向万千群众,涉及各个领域。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最佳的管理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这对我们各级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作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不久,省委五届十二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决心用过硬的作风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海南将把社会管理作为各市县各部门创先争优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管理意识,大力弘扬深入基层、体恤百姓、真抓实干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履行职守、具体抓实,把问题发现在一线、协调在一线、解决在一线。随着社会发展,管理纷繁复杂,需要掌握各种门类的专业知识,实施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管理各领域人员的专业培训,按需引进一些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有效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原载《光明日报》2012年2月7日)

    八进砖壁村

    ——包村住村纪实

    袁纯清[38]

    今年6月18日,我第8次来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驻村。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次来尤为深切。我和几个村干部一起,再一次从村前到村后,从山下到山上,查看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看看近期的一些新变化:新建的商贸街街面整洁、铺面敞亮,一半店铺开张营业;40多座整修过的老村农家小院已经开始接待游客;远山坡上500亩核桃树多数长到1米以上,采摘园的果树开始挂果;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几十个蔬菜大棚的黄瓜、西葫芦、西红柿已经开始上市;移民新居半数以上竣工在即;八路军文化广场平整开阔,朱德、彭德怀两位老帅的雕像显得分外高大,灰色刷新的土墙上“村村都有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的标语格外醒目……沿路见到不少村民,他们主动向我扬手打招呼,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意,我也感到一种少有的欣喜和快乐。

    从2011年5月30日我第一次到砖壁驻村,就与这个偏远的山村结下不解之缘,两年多时间里先后来过8次,少则一日,多则两三天,加起来有13个白天、5个夜晚,走访过17户农家,参加了3次劳动,召开了12个座谈会,亲历了这里近两年多来所发生的新变化。

    最近,《光明日报》约我写一篇在砖壁驻村的调查报告,我翻了翻驻村手记,回忆起这一段时间的所思所为所感,我只采撷一些片断,把一些自己感受要紧的,如实写了下来,让读者能真实地感知我的心路历程、情感轨迹、行为缘由。

    一 对老区人要致敬更要致富

    砖壁村离武乡县城40多公里,离太原150公里,地处太行山腹地,山高沟深。全村现有128户430口人,尽管有1.2万亩土地,但耕地不到1000亩,且多在狭窄的台塬山坡上,干旱少雨,庄稼全是望天收,以种玉米、谷子、小麦为主,好年景玉米亩产也难超800斤。全村种了百十来亩苹果,已是老树残枝,加之管理粗放(据说主人外出打工了),谈不上有可观的收益。近几年发展红色旅游,村里陆续办起20多户农家乐,有几户年收入达到两三万元,但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全村120多个劳动力,60余人断断续续在外打工,多是做粗活,收入有限,问起家里的父母、妻室,都讲外面花销大,能养活自己就不容易了,拿回家的钱一年难有上万元的。我第一次到村子看到和了解到这些情况,给我的感觉是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00元是比较真实的,实在是一个穷山村。

    令我肃然起敬的是,砖壁村是一个有着辉煌革命历史的红色山村。砖壁村背靠大山,被三条大沟阻断,抗战时作为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曾在此生活战斗了14个月之久,指挥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许多革命旧址,整体上保存完好,实为珍贵革命遗存,由此获得“没有围墙的八路军抗战历史博物馆”的赞誉。我初进砖壁的当天下午,就参观了八路军总部旧址,走进当年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的住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院中彭老总亲手栽下的一株榆树已高大参天。左权和刘芝兰的女儿左太北就出生在曾作为指挥部的一座娘娘庙里,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一家唯一一帧全家福。我轻轻抚摸着粗大的树干,睹物思人,感慨万端。回到住户家即写下这样的感慨:

    榆老高百丈,数载历沧桑。

    枝劲横空出,干粗拔地壮。

    民称将军树,情深意更长。

    睹物思彭总,自豪同为湘。

    我表达的不仅是对彭总的敬仰,也是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当看到村民们到如今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时,我感到,我们对老区人民要致敬,更要帮助他们尽快致富。

    在普遍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5个座谈会。5月30日晚,我与村支书、村主任、老会计、房东,加上住村干部、村官、镇书记、片长10多人,在小院里环围而坐,抠住“如何实现收入翻番、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个题目,大家情绪激昂,畅所欲言,出谋划策,虽然头顶星星,身披寒意,但信心百倍,从晚上7点多开始,至10点才结束,尽管余兴未尽,但总算有了一点眉目。经过与大家多次座谈讨论,共同商定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太行抗战总部、深山古村砖壁”这一主题,挖掘和展示八路军抗战文化,增强吸引力,让红色旅游成为带动全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围绕这一核心优势,重点发展农家乐,并同时打造设施蔬菜园、水果采摘园、优质核桃园、旱作杂粮园四个板块,大幅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努力目标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参加讨论的肖红河老人,已是82岁高龄,是当年的儿童团长,他感慨地送我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喜逢建党九十春,省委书记来我村。

    访贫问寒尊老龄,走家串户察民情。

    观赏抗日游击园,参观八路大展厅。

    当年我党根据地,红色文化昭后人。

    召开村民座谈会,指导发展促转型。

    亲操农具栽红薯,继承八路好传统。

    走访砖壁农家乐,又去慰问老民兵。

    举村老幼齐欢呼,袁书记是贴心人。

    为了表达我的思绪和感动,我也写了一首回赠:

    沟壑如削百尺深,远山土梁杂草陈。

    风起黄尘飞来急,几许村舍少鸡鸣。

    弹洞依稀壁上挂,纪念馆前缅怀情。

    农家陋室英雄在,嘘寒问暖怀崇敬。

    访东问西话富裕,群策群力脱贫穷。

    目标万元定大计,同心戮力日月新。

    二 一封给全省干部的公开信

    从砖壁村回省上后,我的脑子里总放不下砖壁,总是在想,为什么还会这么贫困?怎么尽快富裕起来?由此联想到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居住着1800万农民,像砖壁这样的村子占到全省行政村的1/5以上。我在想,砖壁村虽然也有干部,也有大学生村官,还有一个乡干部在蹲点,为什么就脱不了贫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调动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能力很有限,而能调动资源的是一些带“长”的干部,扶贫开发必须发挥好这些干部的作用。6月3日,在太原往北京的火车上,情难自已,我把在砖壁的调查与思考,写成《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

    我在信中写道:

    “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县乡工作的重中之重。说到底,再造一个新山西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翻番,农民收入不翻番,谈不上整个经济翻番,更不可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更大的差距在农村。我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目前只占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80.02%,还有相当数量的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按全省28055个行政村统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6063个,占21.6%;3500元以下的村10768个,占38.4%,增收任务何其繁重!

    “做不好‘三农’的文章,农民增收的问题解决不好,即使工业化、城镇化上去了,最终也难以做到强省、强市、强县和富民的统一,难以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们应全面扎实搞好下乡驻村活动,并且把驻村变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这个农村工作主题。我找省委组织部了解了一下,全省乡镇书记1190余人,乡镇长1060余人,县级党政班子成员1700余人,市级党政班子近200人,市县正县级领导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级党政班子成员、省直厅局长,总共6000余人。如果每个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指导帮助那里的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扎扎实实干上几年,实现收入翻番,这也称得上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感于斯,念于斯,以信的形式写给大家,以期形成共识,进而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共同的作为。”

    这封信于2011年6月8日在《山西日报》发表后,得到全省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省市县乡四级主要领导干部6010多人驻村包村增收,在此带动下,两年多来全省12万多名干部下乡驻村2万余个,下乡驻村40万余天,组织开展各种活动7万多次,制定发展规划2.3万个,新上项目2万个,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6.7万个,投入帮扶资金31.6亿元。2012年与2010年相比,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9%。今年2~4月,我们又在全省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活动,省、市、县三级的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分别走访覆盖了所有县(市、区)、所有乡(镇、街道)、所有村(社区),深入了解群众所企所盼,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今年6月18日,我到砖壁时,要求全省领导干部“把下乡驻村作为联系群众的一项基本制度坚持下去”,特别是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机制,注重实效。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解决“访、知、解”发现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领导干部受教育。

    三 让老乡把合影挂在墙上作广告

    农家乐是砖壁一些农户主要的致富门路,所以我第一次到砖壁就走访了5户农家乐的主人。每到一家,我都要看看厨房干不干净,客房整不整洁,厕所有没有手纸,我都要告诉主人饭菜一定要有特色,要注意卫生,价格要适当合理,不要宰客人,要争取回头客,要留下好名声,等等,意在让他们能经营好,能赚上钱。村民武余秀家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家是20世纪90年代从邻村搬来的,没有承包地,主要靠农家乐营生,仅此一年能收入二万多元。这一家女主人很能干,是个刺绣能手,自己成立了一个刺绣合作社。她发明了空心枕头,还做布底鞋,我看她绣的毛主席像,形态逼真,颇富神韵,实属难得。我建议她建设手工艺品生产厂房、买几台绣花机,把规模进一步做大。

    看到这些朴实勤劳的农民,了解到他们想富起来的热望,我实实在在被感动着、激励着,我除了多到一些农家走走,握握他们的手,鼓鼓他们的劲头,指点指点他们,我还能做点什么呢?我要尽量为他们多做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每当农家乐的主人说,袁书记是省上的大书记,难得到村里来一回,同我照一张相吧,我都会说,好。我还会叮嘱照相的记者,照片一定要送给他们,做大一点,让他们挂在餐厅的墙上,给他们作广告。这样不少农家乐户挂上了我与他们的合影照。

    我引以为豪的是,与我的合影照,真起到了一点“名人”效用。在最近一次到砖壁时,村干部告诉我,我到过的几家农家乐,去年收入都很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发了大财。武余秀家年收入15万元,李元珍家6万元,张国斌家6万元,王英杰家5万元。我的房东李克斌更高兴地告诉我,自从我在他家住过后,生意越来越红火,2012年收入了7万元,夫妻俩见到我时挂着一脸的幸福笑容。我还得知村口上一位妇女的凉粉摊每天销售20到30碗,年收入上万元。在商品一条街的店铺里,搞根雕工艺的成晋国年收入一两万元,搞布艺获得国家专利的武韶宏年收入两三万元,搞刺绣、产品远销欧美的张丽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村支书吴少伟信心满满地说,两年多来,村民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5元,比2010年的2600元增了150%。按照规划好好干下去,再等两年人均收入超1万元没问题。

    四 三次劳动的感悟

    我坚持每年到砖壁驻村要与村干部一起参加一次劳动。

    第一次到砖壁正赶上是栽红薯的时节,商议好搞一次栽红薯的劳动。驻村的第二天,是一个大晴天,早饭后,我们到村口武卫国的地里栽红薯秧,一亩多地,垄已打好,劳动的任务是挖坑、浇水、栽苗。我的家乡是湖南的丘陵区,在家乡务农时,少不了种红薯,所以这个活计我熟悉,我先选了挖苗坑的活,而且同时打两垄。近100米的长垄,一口气干下来,花了不到半小时,因干得猛,加上长期不下地干农活,背上已沁出了汗,两个太阳穴处感到有汗珠往下渗了。之后是栽苗,凭我的经验,先得把小苗根须放在土坑底部,沾上湿湿的泥,用土压紧,顶部则不能压得力气太大,否则苗的上端通不了气,会憋死的。我们七八个人干劲都蛮大,挑水的、浇水的、打坑的、栽苗的,自然形成一个作业链,谁都很少停歇,从上午8点干到近10点就干完了。这是我近年来一次真正的田间劳动,又体会了一点劳动的滋味。我第三次到砖壁时,红薯已经收过了。我问老房东李克斌,我们栽的红薯收成怎么样?老李没等我问完,就从家里搬出一筐子红薯,说这就是你们的劳动果实,武卫国一定让我带给你尝一尝,老武还说,袁书记栽苗的那垄,红薯长得特别大一些。我当时想这和我以往种红薯的经验有关,不仅有一种劳动收获的喜悦,还有一种受到农民夸奖的快意。

    第二次劳动是我第五次到砖壁,2011年4月12日一进村,看见村口南坪乡亲们正在种植核桃,于是,我径直走进地里,接过铁锹与大家一起干起来,铲土、踩土、扶苗、浇水,一丝不苟地做着一道道工序。经过1个多小时的劳作,4亩地100多棵核桃苗就栽上了。我向乡亲们说,农民增收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包括气候优势,山西东南部地区适宜种核桃,而且种核桃可以把大部山地利用起来,收入也高。我的一些想法,在同群众的劳动中交流,村民们认为在理,不久就建立起了村民核桃合作社,全村种500亩核桃树的任务两年就完成了,达到了人均一亩,等五年进入盛果期时,人均就可以增收4000元,这也是值得为农民高兴的一件实事。

    今年6月18日下午,我在李祥生的玉米地锄草松土,和村干部一人两垄,弓身下锄。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村主任李跃跃给我讲,6月中旬锄地,一可以锄去杂草,保护禾苗;二可以疏松土壤,把地表肥料翻进土里;三可以阻断水分蒸发的通道,保墒抗旱。我一边挥锄,一边听讲,感到乡亲们对农活里的道理掌握得很精细,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又学到了一点北方农活的知识。当天下午,太阳直直地照着我们,尽管还不是大热天,但也热气炙人,干了一会儿后,乡亲们见我累了,多次劝我停下来,但我坚持要锄到地头,不能半途停下来。锄了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地头,我累得满身是汗,浸透了衣衫。这是我三次劳动流汗最多的一次,不禁脑子里冒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尽管我每次劳动的时间都不长,流的汗没有农民多,但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过去劳动的回忆,是对慢慢忘却的劳动的一次重拾,是与农民的一次零距离接触,是和村干部面对面交流,所以,我认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机会较少,更应该珍视劳动,每年都抓抓铁锹,挥挥锄头,接接地气,沾沾泥土,不见得干多少活,最重要的是不忘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感悟劳动人民之伟大,体验劳动创造财富之快乐。就我来说,虽然自小生长在农村,深知稼穑之艰辛、农民之不易,但春种秋收的欣喜、汗流浃背的惬意,仍使我对农民的感情增添了一分、对“三农”的认知加深了一层,对劳动的体会深化了一步。

    五 砖壁人的砖壁梦

    今年6月18日晚上,我再次邀请了几位村民代表和基层干部在房东小院座谈,一位村民代表说:“自从袁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变化很大,我认为在村里也能干好多事,回村办了一个小杂粮合作社,这是我的小梦想,也是我的砖壁梦。”我抬眼望去,这个年轻人叫李小飞,他们家当年正是朱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房东。李小飞1981年出生,长期在北京打工,2006年以后到太长公司当维修工。我到砖壁驻村帮扶以后,李小飞回村领办了有30余户村民参加的“小松山农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创注了“砖壁”小杂粮商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入社村民的年均收入增长了1.5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后,“中国梦”迅速成为生活“热词”、社会“流行语”和时代“最强音”,我们都深受感召和鼓舞。今天,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听到“中国梦”在年轻人中的回应,着实让我高兴、令我振奋。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包容性、人民性、人文性、时代性,充分表明“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广为群众赞同,深受老百姓喜爱,充分彰显了“中国梦”这一精神火炬具有的强大的号召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砖壁的乡亲们说,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但更为珍贵、更令人欣慰的是人的精神风貌变了,大家思想解放了,眼界开阔了。庄稼汉办起农家乐,年轻人返村组织专业合作社,人人有了致富发展的梦想,整个小山村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当晚的座谈会上,还有好几位老乡都说到砖壁梦乃至中国梦。我鼓励引导村民说,作为太行儿女,要树立“实现砖壁梦、依靠砖壁人”的理念,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内生动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创立贫困山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大家听后,报以热烈掌声。

    我到砖壁村一开始就对乡亲们讲,不是来送钱的,而是来帮助解放思想、共同探讨致富门路的。我和乡亲们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并协调、引进潞宝集团、振东集团、金岩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企业参与村里的产业开发。各方合作,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利共赢,从而才有了砖壁村今天的发展进步,才使砖壁人有了追求富裕幸福的砖壁梦。砖壁的开发与合作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有理想、扎实干,黄土可以变成金。

    由砖壁梦,我联想到全省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梦,联想到全省人民的幸福梦。山西农村贫困面较大,按2300元的标准,全省还有412万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7%。同时,山西国有和民营大型企业较多,好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也正在探寻转型发展的新空间。今年以来我们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选择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和央企、市属国企、骨干民企等实体,与上千个贫困村结对帮扶,通过完善土地、财税、金融、人才、项目审批等政策,把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打一场产业扶贫开发的整体战,实现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双赢,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加快实现致富梦、幸福梦。

    以转型跨越为基本特征的山西人民的梦,与中国梦一脉相承,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都有山西的精彩: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申纪兰精神、右玉精神,带给我们骄傲和荣光;展望明天,在更加令人期许的中国梦中更要书写山西华章,这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将突出转型跨越这个主题,抓住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难得机遇,着眼于完成与全国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两件大事,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形态,精心描绘经济转型、城乡共荣,改革创新、民生幸福,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山西人民的新梦想,建设美丽幸福的新三晋,让更多的人成为创业者、发展者,追梦者、圆梦者。

    (原载《光明日报》2013年8月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