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学习读本-群众路线: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读 继承与创新:群众路线发展的时代要求

    毋庸置疑,群众路线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今从历史风云中走来的群众路线也面临着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的考验,群众路线有没有过时?还按过去的老一套办法来理解和贯彻路线是否可行?这已经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群众路线所体现的服务人民的理念和工作方法的精髓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讲群众路线没有过时,主要是指包含在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没有过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工作方法和理念没有过时。“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既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那么这些观点是始终写在自己旗帜上并一以贯之的,不可能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的“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到习近平的“中国梦”都是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可以说,只要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政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自任,群众观点就是其基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立场。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增强广大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夯实执政为民的理念,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本色不变,从根本上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此外,群众观点还有利于实现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对接,把为群众服务作为一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新途径的探索,为推动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可以密切党群关系,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为党凝聚更多的合法性资源,而且领导干部自觉深入基层、扎根于群众,能够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方面的历练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仅如此,了解群众的愿望与诉求,可以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效地宣传和教育群众,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把党的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获得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同时有利于灵敏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隐患,遏制重大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发生,促进社会的良性治理。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程度,防止重大决策失误的出现。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还创造出了迥异于西方并日渐彰显其内在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别具意义。

    二 群众路线新时期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群众路线的精髓和实质仍然适合于当今社会,那么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群众路线继续沿用老一套的工作思路和办法是否可行?答案是否定的。从时代环境来看,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演进,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意识形态在教育、动员群众方面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步让位于以利益为本位的考量,单纯僵化的意识形态灌输容易使群众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失去认同感和追随动力,甚至产生政治信任危机。苏东剧变后,西方将西化和分化的矛头对准中国,和平演变和“唱衰中国”交替上演,敌对势力在一些地方插手操纵,蛊惑人心,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部分群众不能正确看待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群众工作的难度增加,此时若继续过往的政治动员模式,甚至采用群众运动方式贯彻群众路线,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引起群众反感,失去号召力和作用力。

    从社会结构看,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出现了突出的阶层固化现象。如“富二代”“穷二代”等概念的诞生所折射的社会新问题,相比于过去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社会来讲就难以用统一机械的方式来做好群众工作。而且当前群众工作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基层成为社会矛盾最为集中和交错之地,但基层社会严重缺乏解决这些矛盾的资源和权力,致使基层潜伏了大量的矛盾隐患。所以如果像过去那样上下均匀用力来做群众工作,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

    从群众的自身情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化、识字率等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伴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渐趋觉醒。众所周知,作为法律概念的公民是拥有独立人格,能够用自己的理性来判定自己行为的个体,非但不能以“刁民”视之,就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将群众看成被动的受众也已不可。何况在网络社会,群众更善于运用新媒体和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如果领导干部还像过去一样闭目塞听,发现群众中出现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无疑将永远处于消极被动的工作状态。

    从领导干部层面来说,党已经处于长期执政的地位,这和夺取政权以及巩固政权时期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及由此而生发的将自己融入群众之中的忧患意识情形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和平建设时期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居安思危的心态,从而无形中就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放松了这方面的要求,这样就容易以官僚主义的姿态对待群众的合理诉求,甚至麻木不仁、简单粗暴。以此来做群众工作,何以可能?另外,随着现代社会事务的日趋复杂,各种类型的专家组成党和政府的智囊团,在此情况下领导干部会更多地倚重于他们发挥作用,相应地就忽略甚至轻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也是造成群众路线在新时期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

    三 群众路线需要在扎实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群众路线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被视为党的“传家宝”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其精髓没有过时,只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使一些观念或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实际要求。应该在继承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从内部充实和丰富群众路线的理念和内涵,创新总结新的群众工作方法,又要从外部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机制。继承是基础,老祖宗东西不能丢,没有继承将无从创新,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有效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它们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又是关键,没有创新将不可能更好地继承,光有老祖宗是不行的。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及群众主体范围、素质的变化,各种社会组织进一步发育成长,势必要求群众工作的创新,这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群众路线提供了适宜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就充实理念而言,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群众路线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对老百姓不能简单以群众地位对待,他们同时还具有公民的身份,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独立人格以及在群众路线中的基础性地位。坚定不移地把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把增进群众的福祉和改善民生放在群众工作的重要地位。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努力增进与群众的真实感情。特别重视基层群众工作,注意调配资源和下放权力,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夯实基础。实现群众路线的制度化、长效化,使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切实注重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教育和执政能力建设,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

    就丰富内涵而言,走群众路线不应局限于重大决策内容,还应包括所有与群众利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事务,体现“群众利益无小事”。将群众路线视为民主的路线,积极挖掘其内在的资源,加强与民主政治过程、程序的衔接,尤其在执行群众路线过程中重视领导和群众这两个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协调相互关系、积极达成共识,不断扩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内容,并增强其中国特色和底蕴。注重群众路线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密切配合,以扎实的群众工作奠定社会管理的基础,用社会管理创新拓展群众工作的内容。

    就创新方法而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力量,包括借助中介组织、社团组织等拓展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适应当前信息化、国际化的要求,针对群众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善于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以活泼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育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和团结群众。

    就完善制度机制而言,要通过建章立制,在群众工作中培育和强化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的观念;建立由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包括充分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力的矛盾调解机制等,相互衔接、相互配合、运转协调,形成有机统一的制度网络体系。

    对继承和创新群众路线带来深刻启迪和发人深思的三篇文章

    本专题选编的三篇文章,从不同方面集中论述了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分析了群众路线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创新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与思考,虽然作者们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但都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承认群众路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的同时,对其在新时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把脉诊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诊断”结果,并试图开出切合实际的“药方”。这些不同的分析路径殊途同归,所得出的结论交相辉映、相互印证,共同散发着理性的光芒。

    秦光荣的《深入发掘群众路线思想理论宝库 积极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文,通过分析认为群众路线体现民主政治的崇高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作者提出群众路线从理论和实践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本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本质,以此从群众路线中挖掘出民主的资源和价值,并试图实现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对接,或者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基于群众路线之上。作者强调“正因为坚持群众路线,中国才创造出不同于西方并日益彰显其巨大优越性的民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式民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文对群众路线的理解比较深刻,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身为地方大员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主要的是作者汲取了严重群体性事件的深刻教训,也可以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理性产物。

    刘靖北的《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以十八大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背景,深入分析了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作者认为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性质的内在需要、我们党长久执政的根本保证和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接着又探讨了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由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等所造成的客观情况,以及由思想和作风不端正、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等所导致的主观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路径选择:思想教育是前提、提升能力是基础、改进作风是重点、解决问题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根本。本文思考全面而深入,对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颇具启发意义。

    张雪梅的《价值·挑战·应对——群众路线的时代鼎新》一文,应该说论述比较规范、全面。既论证了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物所拥有的三大时代价值,即认识论价值、合法性价值和科学决策价值,又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群众路线所面临的时代考验:由群众主体分化、精英化官僚、阶层固化所引发的群众路线离散、退化和虚化的挑战。该文还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应对群众路线挑战的对策,认为只有从努力促进公共决策参与的广泛性、积极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推进人才选拔的公开性竞争性等方面着手,才能使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焕发勃勃生机。本文逻辑严谨,内容翔实,论证有力,特别对于当下思考如何贯彻群众路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入发掘群众路线思想理论宝库积极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秦光荣[82]

    2008年,云南省孟连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 ·19”事件。究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观点树得不牢、群众路线走得不正、群众利益维护得不好、群众工作方法不当。孟连县痛定思痛,深刻吸取教训,事件发生后的4年多来,坚持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干群关系有了根本性好转,走出了一条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谱写了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由“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转变深刻地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为此,云南省委决定,从2011年12月开始,在全省干部中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活动,并在全省县级以上机关全面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目前,全省已下派1479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选派了2.48万名工作队员;近50万名干部共联系364.5万户,约占全省999.5万农村家庭户的36%。通过蹲点联户、结对联户、住村联户、建卡联户“四联户”制度,搭建了干部与群众经常接触、经常联系的重要平台,拓宽了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宣传渠道、社情民意反馈渠道、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仅让群众全面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使党委、政府能够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把许多矛盾化解在了基层,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直接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使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

    这些实践活动使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的群众路线具有普遍真理的价值,群众路线体现民主本义,其实就是我们党的民主路线,就是中国特色的民主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民主。我们党和国家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创立民主、构建民主、发展民主的历史。群众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

    有些人由于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理论和民主发展历史缺乏了解,谈起民主显得底气不足。社会上也有些人认为民主是西方的专利,拿着对西方民主理论和民主政治的肤浅认知,盲目指责中国没有民主、也不是民主的国家,盲目指责中国共产党没有民主,也不是民主的政党。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发掘群众路线思想理论宝库,对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需求、积极稳步地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对妥善应对不可避免的民主浪潮,对在民主进程中始终保持党的本色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 群众路线体现民主政治的崇高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群众路线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实质,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崇高境界,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因为任何形式的民主、任何民主理论、任何民主制度,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民主主体,无疑都是一句空话,都是梦幻泡影。

    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群众路线为特色,宪法明确规定,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民主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始终关心的是普通人的命运,始终为最普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永远不变也不能变的本质特征。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历程和民主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不仅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保证。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不仅是更科学、更真实、更广泛、更深刻的民主路线,而且是我们党对人类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 群众路线从理论和实践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本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本质

    中国共产党正因为创立并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成为彻底追求民主的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实践群众路线思想,将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推翻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政权,争取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宗旨与目标。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民主概念,并以士兵委员会、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等实践,努力创造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地位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毛泽东同志曾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争取民主。”在40年代初又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成立了新中国,劳苦大众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主权民主和人民民主。这段历史告诉世界,没有群众路线,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最热爱民主、最珍惜民主、最懂得民主、最追求民主。

    中国共产党正因为贯彻群众路线,才是彻底为民主而执政的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正因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其一,群众路线是新中国设计国体、政体和其他重要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建立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一方面使执政党与党外群众建立有机联系,一方面使执政党与参政党就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参政党对执政党的决策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行监督。这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三,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充分体现和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其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拥有与其他民族一样平等的民主权利。这是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其五,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人民群众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其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在坚持群众路线之中达到有机统一。

    在群众路线阳光照耀下,13亿人民群众享有日益增多的民主福祉。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三 正因为坚持群众路线,中国才创造出不同于西方并日益彰显其巨大优越性的民主

    坚持群众路线,使“人民”与“民主”结合为一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由于坚持群众路线,民主政治理想、政治理论及制度和发展道路实现了一体化,民主政治思想不断体现和实现在始终凸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国家制度、国家形态、国家形式、治理形式以及运行机制之中,使居于社会多数的中下层群众主导和分享自由、幸福、有序的生活。这样的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根本不同。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与民主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冲突。

    从主体上分析。判断民主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谁是民主主体,谁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为谁服务。党和国家坚持群众路线,宪法明确规定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民主主体。围绕保障最广大、最普通的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体地位,围绕消灭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体系。群众路线成就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成就了更科学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是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支配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民主,是为资本服务的“金元民主”。被鼓吹的“三权分立”政体,理论上代表全民利益,实际上却很容易被大垄断资本财团及其代理人所操纵。最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成为民主的真正主体,这样的民主就不是科学的。我们说,中国实现了老百姓是民主主体,使民主更科学。

    从利益上考量。利益问题,是民主政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掌握国家权力的执政党代表谁的利益、为了谁的利益、保障谁的利益,可以鉴别出民主的真伪。由于坚持群众路线,党领导国家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政策,都是努力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西方执政党来源于特定利益集团,代表和服务于特定利益集团。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赢得选战获得执政地位,他们的政策不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而是各个资本垄断集团博弈的结果。我们说,中国的执政党忠诚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使民主更真实。

    从范围上判断。广泛性是民主的基本要求。中国人民所拥有的民主权利内容不仅广泛,而且拥有足够的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来保证。网络时代,民主权利行使的渠道更加广泛,目前中国5亿多网民均可以进行网络问政、网络参政、网络监督。资本主义民主标榜为全体人民服务,实质上是只为资本服务。当资本的利益受到挑战时,资本主义野蛮的本性就暴露无遗,甚至赤裸裸地侵犯和牺牲公民权利。我们说,中国的民主实现了老百姓最大限度的参与,使民主更广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坚持群众路线,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增添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对那些不从本国国情出发、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照搬照抄他国的民主观念和政治模式,必须予以坚决抛弃。

    还要着重指出的是,群众路线是党内民主路线,是党内民主的生命线,党内民主必须在群众路线中落实。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以群众路线为主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独特优势。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国之所以有国者,以有民也。”群众路线体现了我们党的卓越智慧。我们要将群众路线作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设的灵魂,贯穿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每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各个环节,不断拓展出符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新境界,使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太阳般的温暖和月亮般的冷静。

    (原载《求是》2012年第19期)

    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

    刘靖北[83]

    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标志,国家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八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选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若干问题思考”作为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 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作出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显然具有极强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

    (一)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性质的内在需要

    共产党之所以是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在于,也仅仅在于它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是彻底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早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4]恩格斯还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85]马克思早前曾说,“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8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论工人阶级政党采用什么形式,都不应该是孤立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外的宗派集团;不论工人阶级政党多么先进,都不应代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作用。他们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就在于,组织和领导本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类的解放从而也是工人的解放而斗争。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

    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中国共产党的这种性质和宗旨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的路线是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87]“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88]毛泽东还着重地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他还指出:共产党“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89]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一再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对于保持党的性质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90]胡锦涛同志再三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种性质和宗旨,既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也决定了党的纯洁性。”[91]

    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根本要求,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92]离开了这条路线,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了。在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考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证党永不变色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最紧密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久执政的根本保证和基础

    历史实践证明,坚持群众路线,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我们党能够并长期执政的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93]

    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民主的重要内容。林尚立教授在《党内民主》一书中指出:“群众路线不论体现为一种领导方法,还是一种工作方法,都是党内民主的一种运作形态,是一种有明确价值取向的运作形态。”[94]不仅如此,与目前流行的各种参与型民主相比,群众路线可以说是一种更广泛真实的参与型方式,它不仅强调广大群众自觉主动的政治参与,而且强调领导者、决策者必须主动深入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笔者曾到江苏淮安调研,一位农村老大爷说,“我们理解的民主,就是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著名学人南怀瑾先生也曾说过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数千年所未有、人类历史上所未见的三大人间奇迹,其中群众路线,干部与人民同甘共苦,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级的民主。[95]这种观点是十分深刻的。

    党90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保障群众权益、维护群众利益的历史。正是凭借群众路线和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才使我们的工作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针对党目前存在的“脱离群众的风险”,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最根本观点。9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极大地焕发人民群众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创造热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质。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着眼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谋求人民福祉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直接受益者,为民族复兴出力流汗就是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尊重民主权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翁,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人民群众当作“上帝”加以尊崇,必然会激励他们自觉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将个人前途命运同整个民族前途命运融为一体,以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历史伟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二 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同。对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的准确把握,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使得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新的挑战,呈现新的特点。

    1.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我们用短短的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里程,由于发展时空的急剧压缩,中国社会已进入矛盾多发期和所谓“风险社会”,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着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发展起来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同时利益博弈、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大,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着全新的经济环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着全新的文化环境;信息化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社会认知结构等都带来巨大冲击,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着全新的网络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对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

    2.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

    在计划经济年代,阶级阶层结构相对简单,党的群众工作对象也相对单一。同时,各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生活方式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因而也容易被代表,群众工作方式也比较简单。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社会流动不断加快,中国原有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分化和重组。[96]在这样的条件下,群众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展,群众工作对象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即所谓的“两阶级一阶层”),而且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新阶层,以及流动人群、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群体。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党的群众工作对象既不是旧时代唯命是从的“臣民”,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对政府绝对服从的“群众”,而是逐渐形成现代权利意识的“公民”。党的群众工作对象的多样化,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新的问题。

    3.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

    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群众之间利益关系单一,没有明显的利益矛盾。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格局深刻变动,需求结构趋于多元,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党和政府统筹和整合群众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公正合理地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第二,在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趋复杂,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多变,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各阶层群众的任务艰巨,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将成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难点。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群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迅速成长,网络世界的勃兴使人们的表达意识、参与意识空前增长,群众运用法律、政策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都是过去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不曾面临的新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化的工作方式,把运用民主法治方式开展群众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等等。

    (二)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中,无论在思想和作风上,还是在工作能力和工作机制上都还存在着许多与时代要求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和作风不端正

    在实际工作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是官僚主义严重。有的官气十足,高高在上,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有的作风粗暴,专横跋扈,办事不公,严重的甚至强迫命令,欺压百姓;有的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对工作不负责任,照抄照搬、被动应付,得过且过、效能低下,等等。二是形式主义严重。有的习惯于漂浮在上,方案计划一大堆,实际工作不落实;有的喜欢做表面文章,工作过程很热闹,实际问题没解决;有的热衷于迎来送往,没有精力抓工作、抓落实;有的贪图名利,弄虚作假,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三是享乐主义严重。有的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有的沉湎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致使奢靡之风盛行;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四是文牍主义严重。有的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文山会海,以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为特点的会风、文风远未绝迹,等等,这也是一种严重的形式主义。出现这些问题,有多方面原因,就客观方面来说,既有“官本位”意识积淀的历史原因,又有联系群众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原因;就主观方面来说,既有少数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的原因,又有相当数量的人思维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2.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新形势、新特点,我们的观念、方式、能力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导致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方法保守、方式呆板,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性。一些同志只会利用组织或行政资源联系群众,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与群众打交道;一些同志只会机械地通过物质满足的方式联系群众,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同志在“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下,重堵轻疏,重利轻义,只能用金钱解决问题,没有从源头上化解长期积累的利益矛盾;一些同志不善于利用网络媒体与群众打交道,少数党员干部在网络上要么失语、要么雷语,加上工作方法简单生硬,丧失引导信息传播的主导力;一些同志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仍然习惯于传统说教和命令,不会用民主协商和对话的方式以消解社会紧张;一些同志深入群众不多,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懂群众语言,把握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准群众诉求的核心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等等。习近平就曾形象地说:“要群众信任,决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众工作的做法和本领。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确实比较欠缺,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甚至不会说话,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有的同志自嘲: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97]总之,如何提高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素质,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要求。

    3.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

    领导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党政不分、政社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社,党与政府通过社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力度不够,因此也容易使党和政府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焦点,导致党和政府公信力下降。民主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由决策失误给群众造成的损害时有发生;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不畅,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非理性和制度化政治表达和参与事件增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化,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潜滋暗长,特别是“对下负责”的制度刚性弱于“对上负责”的制度刚性,在客观上造成一部分干部不愿意费力吃苦地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民主法治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地方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随意性,或是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与“法治”要求相去甚远;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怨恨,加大了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难度。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和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等等。

    三 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路径选择

    那么,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现实路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当从思想教育、改进作风、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建构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思想教育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要加强对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再教育活动,通过群众路线再教育,使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开展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固树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通过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统筹兼顾,协调利益矛盾,化解群众纠纷,公平对待各个群体的群众的利益需求,让发展的成果全面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的理念,积极培育公民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中的作用。进行群众路线再教育,要注意克服以下倾向:一是反对包办主义、替民做主的倾向,真正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的福祉而奋斗;二是反对民粹主义、迎合群众倾向,防止把群众的胃口提得太高,陷入福利主义的泥潭;三是反对实用主义、摆平群众倾向,防止重利轻义,重堵轻疏,把群众工作仅仅当作维护稳定的方式和手段;四是反对命令主义、强迫群众的倾向,违背群众意愿,甚至与民争利,欺压百姓,损害群众利益,等等。

    提升能力是基础。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既要提高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要掌握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涉及许多方面,但就目前干部能力状况而言,主要是提高以下五种能力。一是与群众的接触和沟通能力。要经常深入群众中去,深入问题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和沟通中,学会“群众语言”,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二要提高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要运用过去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化解群众的不满情绪和各种矛盾,有效增强党与人民群众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和谐。三要提高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发现各种倾向性的苗头问题,及时消除各种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隐患。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要“早说话,说真话,会说话”“不失语,不妄语,不乱语”,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置,确保社会安定稳定。四是提高运用信息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要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积极运用通信平台和信息媒介,广泛使用移动电视、手机报、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联系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之间、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直接通道。五要提高运用社会化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为本阶层、本群体群众在表达利益、维护利益中的作用。要提高群众的组织化水平,重视新社会组织工作,提高党对新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群众中的沟通协调、促进和谐的作用。

    改进作风是重点。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作风不正,形象不会好,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作风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但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现在,群众反映最大的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尽管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去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发布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八项规定,针对的都是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因此深受欢迎,深得人心。几个月来,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建设清明政治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也有人怀疑这次改进工作作风会不会又是“一阵风”,难以持久。因为,过去我们也多次制定过类似的规定,但多是抓一阵子,然后又回到从前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将于下半年开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乘势而上,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把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不实、不正、不廉的问题,努力促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一个明显的改进,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

    解决问题是关键。在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把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关键。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难以取得群众的信任,群众工作也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既要解决那些关系全局的问题,也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吃穿住行、子女教育、社会治安、水电供应、就医看病等各种民生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还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以及劳动、社保、环境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制度建设是根本。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必须健全和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为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根本的保证。一是要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正确的决策,是最大最有效的群众工作。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加强决策咨询、社会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到重大决策没有兼顾各方利益的政策不出台、得不到大多数群众赞成的政策不出台、与民争利的政策不出台,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不当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失,引发群众的不满。二是健全和完善民主协商制度。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疏通协商民主的渠道,扩大协商民主的范围,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减少政府与群众在建设与发展中引发的矛盾。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制度公开,完善权力公开的机制,构建完善的民主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四是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参与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五是健全和完善干部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群众测评制度,把群众的认可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的重要依据,把群众工作状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和交流上,要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度,关注干部的群众口碑,真正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重用,树立起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六是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群众制度、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群众制度,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保障机制等。七是要强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在功能定位上、工作重心上、工作方式上,真正转变到服务群众上来,在服务中最大限度地形成对群众的动员力、对社会的凝聚力。

    (原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价值·挑战·应对

    ——群众路线的时代鼎新

    张雪梅[98]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一直葆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99]面对当下及未来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矛盾给群众路线创新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考验,全面把握其时代价值,正确认识其面临的挑战,并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作出令人信服的时代提升与应对,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能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 党的群众路线蕴含的三大时代价值

    (一)认识论价值

    一是从认识主体来看,从毛泽东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100]刘少奇第一次系统论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101]再到1990年十三届六次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的六条: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群众观点理论得以确立和发展,使群众主体地位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坚守,避免因政治实践中,群众路线以党的意识形态信仰和工作方法加以展开而被模糊甚至屏蔽,从而为群众路线奠定了正确认识事物的主体条件,确保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维护。

    二是从认识过程来看,群众路线建立了一个“群众—领导—群众”的动态循环认识发生发展系统,创造性地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领导环节解决的是领导个人认识与群众认识之间矛盾的思想转化过程,领导—群众这一过程则不仅是认识转化过程,同时是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从改造主观世界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不仅在实践和认识之间构筑了一个循环认识系统,而且在群众的认识与领导的认识之间构筑了一个循环认识系统,这使得主体认识由于从单一认识主体演变成主体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循环发展的系统,因而在进入实践环节之前更趋理性,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是从认识方法来看,群众路线内含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辩证法,在实践中产生了调查研究方法,这使群众路线成为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了个别—一般—个别的认识辩证法。即“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一般号召),又拿这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告诉别人也这样做),然后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群众”。[102]这一认识辩证法使群众路线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物,为解决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割裂这些认识错误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武器,从而使群众路线拥有极富生命力的认识论价值。

    (二)合法性价值

    群众路线不仅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了基础与保障,而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合法性路径。

    首先,群众路线为党的权力来源提供了稳定、持续而深厚的民意认同基础。民意认同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府,必须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赞成,才能巩固。”[103]从党的发展壮大看,是人民哺育和培养了党的干部,这才增强了组织的活力。从党的权力制约看,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这才维护了政权的权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曾指出,党的真正优势表现在群众拥护上,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104]

    其次,群众路线是共产党正确行使权力的有力保障和监督武器。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通过有效的群众工作架起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民意通道,拓宽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建立和健全了有利于党组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建立了有利于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各个部门直接面对群众的有效制度,从而为执政党民主而高效地行使权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群众路线还通过深入组织发动群众,为做好反腐败工作奠定了重要民意基础和前提。通过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以群众监督促进和提升党内监督,保证了反腐败斗争的有效开展。

    最后,群众路线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合法性路径,即靠艰苦的群众工作而不是法律制度赢得领导和执政合法性。刘少奇曾经指出:“党员是否成为群众的领袖(不是他自己认定自己是群众的领袖,而是群众认定他是他们的领袖),那完全不是由于法律的规定,不是由于党的任命,而是由于我们的党员能够了解群众,能够牺牲自己,最忠实地为群众的利益而斗争,能够说服群众,能够在长期的斗争中证明我们同志的主张是正确的。”[105]靠艰苦的群众工作获得合法性,这不仅保障了中国革命在物质经济极其缺乏、缺少外援情况下取得了胜利,而且在中国共产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执政合法性已经具有法律基础和保障之后,仍然能够依靠党的群众路线获得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这使得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双基”,即法律基础和民意基础,从而不仅在思想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而且在组织上保证党员和干部不脱离群众,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成熟。

    (三)科学决策价值

    列宁认为,“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06]而“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107]可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科学决策价值。

    一是能够保证始终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也有不同的具体利益,这就需要正确运用政策杠杆予以调节。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都必须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统筹兼顾。正如邓小平所言:“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108]

    二是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有效的逆向参与决策模式。群众路线强调的是,决策者必须主动深入人民大众中去,而不是坐等群众前来参与。人民群众虽然是真正的决策者,却只能是幕后英雄,不是现实的决策拍板者。党虽是领导者,却不能高居于群众之上,而要以民为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所以在群众路线的决策模式里,清晰的决策阶段并不存在。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由领导与群众的不断互动构成的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这种无限互动循环保证了决策始终处于一个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之中,保证了任何时候都“活水”不断,清澈见底,决策科学。

    三是较好地保证了决策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能使决策迅速地最广泛地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使人民群众懂得并掌握政策精神,从而自觉自愿地贯彻实施,而不是仅靠少数人发号施令,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使决策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丰富、更民主、更科学。

    二 群众路线面临的时代挑战

    (一)多元分化的主体:群众路线离散的挑战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为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群众这一主体结构和利益要求也出现多元化发展,给我们党带来了群众路线离散的挑战。

    一方面,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兴社会阶层的突起,对党如何扩大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与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执政基础即工农群众,特别是农民却逐渐成为弱势群体。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改革之初的197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 ∶1;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仍在扩大,达到3.23∶1。[109]更为严重的是,中国不仅仅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数量十分巨大的弱势群体成员,而且形成一个包括固守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以及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每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都会有一部分社会成员不适应变化而被甩到边缘地带,在社会利益的新的分配格局中被弱势化,逐步转变为社会弱势群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断裂”。[110]这种情况必然使大量社会成员对党的利益代表性提出质疑,对于改革发展的认同度降低,进而对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近年来出现了多起“社会泄愤事件”,这些事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些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参与其中,借机发泄心中的不满。这类事情的一再发生,是出现社会危机的重要信号,如果不能尽快加以合理解决,党的执政合法性将受到严重威胁。如何运用群众路线来扩大群众基础和巩固阶级基础,来吸收和同化新生社会阶层,整合不同阶层利益,进而整合社会,使党真正成为群众所信任依赖的利益代言人,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二)精英化的官僚:群众路线退化的挑战

    自工业社会以来,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官僚制,就以其分工、准确、高效、非人格化等管理优点,成为现代社会管理最优形式,但其精英主义思维和官僚主义作风,也容易导致群众路线退化。所谓精英主义思维,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具备特殊技能的精英式的职业政治家才能处理愈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成为政治核心和支配力量,人民大众只能是群氓。德国政治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称之为万古不变的“历史铁律”。这一思维使群众作用要么被轻视、漠视,要么被对立化或妖魔化,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出了挑战。如在一些政策制定上,人们对资本的关注远远超过劳动。据全国总工会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83年到2005年间连降22年,且降幅近20%,而资本报酬占 GDP 的比重却上升了20个百分点。[111]在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矛盾处理上,一些地方干部往往将群体事件视为刁民作乱而简单粗暴处理,甚至给群众扣上“别有用心的一小撮分子”“黑恶势力”等帽子缉拿追捕。

    另外,官僚主义的大量存在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扬群众工作作风也提出了严峻考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曾间接给官僚下了定义:官僚就是脱离群众,站在群众之上,享有特权的人物。他和马克思都相信,“在社会主义下,公职人员将不再是‘官僚’或‘官吏’”,[112]因为社会主义将缩短工作日,使群众能过新的生活,使大多数居民无一例外地人人都来执行‘国家职能’,这也就会使任何国家完全消亡”。[113]但事实是,仅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恐怕难以根绝官僚主义。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历数20种官僚主义表象来反对官僚主义,并认为到第二十种:“助长歪风邪气,纵容坏人坏事;打击报复,违法乱纪,压制民主,欺凌群众;直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作奸犯科,害党害国”,就是“走上非常危险道路的官僚主义”。[114]但时至今日,官僚主义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不讲科学、胡乱决策,贪图虚名、追名逐利,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群众“被调研”“被下访”“被幸福”“被上楼”屡见不鲜。如何重塑群众观点,强化群众路线工作作风,推动党群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这是应对官僚主义挑战必须作出的回答。

    (三)固化的阶层:群众路线虚化的挑战

    阶层固化问题,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构成趋于稳定,底层人员向上流动受阻,且社会不平等结构出现代际转移或传承,出现所谓“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的社会现象。从学理上说,由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而形成阶层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虽然阶层固化普遍性程度如何还需进一步实证研究,但它已使群众路线面临虚化挑战。一方面,阶层固化的侵蚀带来党组织分化,有可能使坚持群众路线变得毫不可能或毫无意义。因为一旦阶层固化,党群之间将出现对话障碍,甚至失去对话可能,出现美国学者施拉姆曾预言的“专家治国”,操纵群众。[115]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自己解放自己将成为空谈。另一方面,阶层固化的实质是公平正义的缺失,将严重挑战群众路线的合法性价值,使下一代漠视群众路线,甚至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信仰。阶层固化带来的公平正义的缺失,当前突出表现在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与就业的不公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教育费用的攀升、高考公平性的缺失和公共权力运行约束机制的匮乏等因素影响,普通百姓出身的底层子弟已难以均享教育机会,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向上流动模式受到挑战。[116]与此相映衬,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差距也越来越大。2010年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117]从就业看,公平性的恶化程度更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已沦为“拼爹游戏”,一句风行网络的“恨爹不成刚(李刚)”道出了多少年轻人的无奈与叹息。一项调查表明:西部某省会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而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仅占2.8%。“精英复制”“权力世袭”在县一级尤为突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118]

    总体来看,阶层固化最大隐患不是形成了相分离的利益集团,也不是阶层流动受阻,而是使下一代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失去认同感和追随动力。可以说,这是群众路线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危险。

    三 应对群众路线挑战的对策解析

    群众路线面临的诸多挑战,实质是党群互动不足、关系失衡失调的问题。必须从公共决策、公共服务、人才选拔等方面积极作为,才能真正发挥群众路线的实践价值。

    (一)努力促进公共决策参与的广泛性

    从决策角度看,群众路线要求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形成一种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党群民主互动的决策模式,这样才能冲破官僚特权与特殊利益集团的阻挡,摒弃执政党内部人的私心杂念,真正实现党群互信互动互助。

    一要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公共决策参与的广泛性。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沉重的决策担子,最后将不得不通过较广泛的民主参政来分担解决,否则政治制度无法维持”[119]。当前,微博政治参与成为政治参与的主力场。据《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为10023个,公务人员微博为8671个。影响力前200位的政府机构、政务人员微博地域分布覆盖广泛,分别涉及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120]这表明,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搭建了有利于党群互动的新兴政务平台,大大促进了广泛的公共决策参与,虽然其运作还呈现结构性失调、时效性不足、定位模糊、互动交流功能欠缺、制度化保障不足等问题,但其推动政治参与的巨大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当然,我们也要摆正决策主体大众化和官僚化之间的关系,避免因过于看重群众的意见而民主有余、集中乏力,使公共决策变成“跟着网民走”的群众运动。

    二要制度化拓宽并规范民众的广泛政治参与。一是必须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主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村民自治制度,包括信访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公示制度、旁听制度、居委会选举与业主委员会选举等制度,努力发挥不同地区与群体的政治参与作用。二要努力规范疏导上访、抗议、网络维权等体制外政治参与形式,特别是极端维权抗争方式,以降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保证党群互动鲜活有力、进步有序。

    (二)积极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

    群众路线坚持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共服务能否从根本上体现服务的平等性。积极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其一,要以观念更新促公平,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进步,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二,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力的提高促公平。努力提高地方政府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准确把握公共服务需求变化、有效整合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能力。其三,要以制度改革促公平。如通过严格的行政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和引导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权力,并通过绩效评价机制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加以监督实施。要建立公共财政支出评价体系和公共服务投入监测指标体系,调整完善支出结构,并加强人大财政民主监督,使公共服务投入制度化、公平化。尤其要建立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增长机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使城乡共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另外,还要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和社区管理网络服务机制的建立完善,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益。

    (三)推进人才选拔的公开性竞争性

    无论是社会管理的精英化还是社会的阶层固化,其共同缺点是把民众定格在社会底层,使群众路线无法释放其社会发展价值。因此,一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能力是竞争根本的观念,打破“拼搏不如拼爹”“寒门再难出贵子”等不正确观念,特别是要让社会底层群众坚信,只要努力奋斗,同样能点亮精彩人生。中央提出统筹推进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六支队伍建设,实质就是提倡多元化人才观,鼓励人才培养竞争的多样,并为不同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二要从“选贤任能也是革命”的高度加大人才竞争选拔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仅要注重从党政机关,也要注重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选拔,不仅要从发达地区也要从欠发达地区选拔,不仅要从国内也要从留学归国人才中选拔。尤其是要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为此,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录特别增加了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2012年,急需人才的甘肃武威市突破有关规定,破格公选23岁的清华毕业生焦三牛从一名普通科员晋升为副县级领导,这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一次有益尝试。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公众过多关注焦三牛的身份背景而不是其能力,也说明不拘一格选拔年轻人才还任重道远。

    三要加大竞争选拔的民主性公平性,强调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古人云:“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特别要注重群众公认。要把群众公认贯穿培养选拔的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把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在群众中有没有较高威信,多数群众是不是认可和拥护,作为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那些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大力选拔起来。当然,我们也要防止人为搁浅、假借民意、强奸民意等践踏群众路线的“假民主”行为,只有“用实”群众路线,真正让群众说得上话、说话管用,才能真正选准人、选好人,切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原载《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