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白江口海战全纪录-日本出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是奴隶我是主

    日本岛上自有日本人以来,和中国的关系就说不清道不明。日本人说他有自己的创世纪神话,而中国人说,日本人的创世者就是中国人。

    关于日本的创世纪神话,我们不必多讲,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创世纪神话都是神话,神话就有许多自尊自大的因素在里面,真假难分。所以,我们仅来讲述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之间证据确凿的关系。

    至少有两种说法支持日本人其实就是中国人。第一个是徐福东渡说,第二个是吴太伯后裔说。先来看徐福东渡说。

    徐福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玄幻人物鬼谷子的关门弟子,所以说鬼谷子是玄幻人物,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活了多少岁。他的弟子庞涓和孙膑是战国初期人,苏秦和张仪是战国中期人,李斯和徐福是战国末期人。战国250多年,也就是说,鬼谷子至少活了200多岁。

    徐福是山东琅琊人,从鬼谷子那里学到了医学、天文、航海等专业知识,同时还有道家的辟谷、气功,兼通武术花样表演。他毕业时,恰好是嬴政(秦始皇)建大秦王朝时,听说嬴政想要长生不老,于是欣然前往应聘“寻仙使”一职。公元前219年,徐福被嬴政任命为寻仙大使,到世界(当时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就是世界)各地去寻访仙人,向仙人祈求或者购买长生不老药。

    徐福在调查取证了一年后,向秦始皇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称,东方大海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若要见到真神仙,必要登上那三山。请问三山都是谁,瀛洲、方丈和蓬莱。

    方丈山,不知在哪里。蓬莱就是今天的山东蓬莱,而瀛洲就是日本。

    我们无从得知徐福这份报告内容的来源,但却可以确切地知道,当时中国人已知道大海对面有块陆地(岛屿),于是称他为瀛洲。

    嬴政得到这份报告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命令徐福刻不容缓去三仙山。徐福说,神仙有癖好,不喜沾染红尘之人,喜欢童男童女。秦始皇说,给你三千童男童女。徐福又说,出门在外,多有艰难,需要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还要有大船。秦始皇说,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徐福乐呵呵的带着三千童男女和丰富的物资走了。这一走,就是八年,杳无音信。秦始皇几乎把徐福这个人忘了。

    徐福并没有失踪,实在是有难言的苦衷。当初他领着那群人乘坐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遨游渤海和东海,见到岛屿,就弃船登岸,可在许多岛屿上见到了闻所未闻的草木鸟兽,唯独没有神仙的影子。这让徐福马上怀疑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可是玄幻人物鬼谷子老师亲口传授的。他一度想过要去找鬼老师出山帮忙,但寻找鬼谷子比寻找神仙还难。在处处不得力后,他带领那群人跑回了自己的老家山东琅岈,由于有三千多人伺候,徐福虽然没有找到神仙,却过起了神仙的日子。

    但公元前210年,四方巡游的嬴政突然出现在山东琅岈,而且见到了正在过神仙日子的徐福。嬴政暴跳如雷,徐福急中生智,编织谎言说,的确已看到仙山,但在他和仙山之间有条巨鱼,所以不能登陆。

    嬴政求不老药心切,人在内心迫切下,总会把分辨真假的能力丢失,他居然相信了徐福的鬼话。于是特意制作百只强弩,乘坐战舰出海,寻找大鱼的影踪。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大海中航行了多日后,嬴政的战舰真就碰到了一只巨鱼,能从身体中喷出巨大的水柱。我们今天知道,这是座头鲸,但当时嬴政认为,这是阻挠他长生不老的鱼妖。于是一声令下,数艘战舰上强弩齐发,把座头鲸射成了刺猬。嬴政很满意,派人告诉徐福说,鱼妖已死,前方道路畅行无阻,你可以上路了。

    徐福走投无路,只能上路。但智慧型的人即使面对走投无路时,也会千方百计寻找一条退路。在上路前,徐福要求嬴政给他些技术工人和农业专家,还有许多植物种子。嬴政一门心思在求不老药上,对徐福这一怪异的请求并未深入思考,痛快的答应了。

    徐福乘船一路向东,再向南,到达了一处叫“平原广泽”的地方,据说,这个地方就是日本的九州岛。当地的土著还在原始社会进程中,徐福带来的技术工人和农业专家使他们大跃进,一下就脱离了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徐福本人就在当地自立为王,成为日本第一任国王。

    中国最早对这段史迹的记载是在《史记》中,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齐人徐市(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汉书·伍被传》也有记载说:“……秦始皇大悦,遣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中国早在北宋时代,就有人根据各种史料断言日本国是徐福所建的。欧阳修的《日本刀歌》说:“其先徐氏诈斯民,采药淹留草童老。百工五谷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宋以后,徐福建日本的史迹已被当成典故。清王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对台湾用兵,指挥官赖塔就对台湾领导人郑经(郑成功之子)说:“若能保境息兵,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而沿海生民,永息涂炭,惟足下图之。”

    箕子建朝鲜,徐福建日本,已成共识。

    清末文人黄公度经过考证也得出日本是中国人徐福所建的,证据是,日本的传国三宝(宝剑、镜、玉玺)是秦制,

    近现代很多学者都考证说,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徐福。不过,这些证据表面上证明徐福建了日本,但却有很多疑点。

    第一个就是文字疑点。今天的日本文字总感觉是汉字少了比划,而有的日本字和汉字根本不搭边。嬴政统一中国后,确定小篆为中国文字。徐福是山东人,即使不能写小篆,就是他祖国的齐国文字也和今天的日本文字风马牛不相及。徐福可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不可能不识字,或许还是个书法家,但为什么他没有让当时的中国文字在日本生根发芽,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疑点。

    第二个疑点则是日本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天壤之别。仅以饮食文化而言,中国早在商王朝时就已经使用筷子,而日本到了中国东晋王朝时还用手抓食。徐福能自立为王,不可能入乡随俗,他肯定是使用筷子,而不是用双手见什么抓什么。

    或许正是这两个疑点,让日本人拒绝承认中国人徐福是他们的祖宗。他们说,徐福的确来过日本,而且就在今天,日本多处地方都有徐福的祠堂和坟墓。但日本的很多专家学者否认徐福是神武天皇,神武天皇是他们日本本地人,绝不是外地人。

    不过,我们可能误会了日本人,他们否认徐福是他们的祖宗并不是他们廉价的自尊在作怪,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的确是他们的祖宗,但不是徐福,而是中国春秋吴国第一任君主吴太(泰)伯的后人,或者是,中国夏王朝的中兴之君姒少康。

    吴太伯是大人物,孔圣人提到这位大人物时,极力夸奖:“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因为他:“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周太王有三子,大儿子就是太伯,二儿子曰仲雍,老三曰季历。周太王特别喜欢老三季历的儿子周文王姬昌,所以想把位子传给季历,由季历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老爹的心意,于是二人收拾了行李跑到南方的江苏一带,把头发故意剃得很短,浑身刺上青花,让周太王觉得他们已变成“南蛮子”,不堪重用。后来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就把太伯封到江苏一带,他的诸侯国被称为吴国,他就是吴国第一任君主,所以太伯又被称为吴太伯。

    孔子说吴太伯“三以天下让”,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前人有各种传说:第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泰伯三让,是生一让(太王病,采药不归),死一让(死不奔丧),丧事除,又一让(断发文身,示不可用,终不归);第二种说法是这样的:一让季历,二让文王,三让武王。

    而孔子之所以夸赞吴太伯,只是因为,太伯生于商周之际,还能讲这种谦让的旧道德,真是难能可贵。

    后来,吴太伯的后代中,最出名的一位就是吴王夫差。他在位时期,灭掉了他的邻居越国,称霸江南,后来又北上到中原称霸,并且如愿以偿。但他很快就腐败堕落,每天躺在越往勾践送给他的美人西施怀中,越王勾践经过十年卧薪尝胆,十年凝聚力量,最后向他发动全面反攻,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有一部分遗民懒惰不堪,所以就在江南做起了亡国奴。而有一部分人天生具有开拓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于是乘船出海,逃离了沦陷的吴国。这批人在海上艰难的漂泊,遭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灾害病难。他们曾遭到巨大海怪的袭击、绝望和瘟疫的折磨,又曾在滔天巨浪中失去亲人和朋友,还曾在船上靠吃同伴的尸体而渡过难关,最终,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看到了一块陆地。多年以后,我们知道,那就是日本。

    这些人在日本建立了简陋的国家后,开始在日本四岛上传播当时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渐渐的,荒凉的日本四岛变成了人烟凑集的地区,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后,他们成为日本岛上真正的主人。

    中国东汉末年,一批操着满口吴音的人来到中华上邦朝贡。经他们的自我介绍,东汉人知道他们来自东方大海的岛屿上,并且自称是吴太伯的后裔。唐人编修的《翰苑》中引用已经失传的《魏略》一书记载,说日本风俗,“男子皆黥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晋书·倭人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男子无大小,悉黥面纹身,自谓泰伯之后。”宋人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吴亡条》中说得更为详细:“日本又云为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

    如果只是中国文献有如此记载,那或许有中国人一厢情愿的嫌疑,但日本史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比如日本的南北朝时,僧人岩圆月在《日本记》中就有“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日本江户时期的汉学家林罗山父子执笔的《本朝通全鉴》里也说,“大和民族是吴太伯之后裔”。

    史书有如许记载,即使是日本的民间也有“日本人是吴太伯之后”的传说。这一流行极广的传说指出,中国战国时期越国败于楚国后,越人逃至日本九州地区,而九州的越前、越中、越后三国就是中国越人后裔建立起来的。这种传说只是把吴国换成了越国,其实这两个国家都是吴太伯后裔所建,小异大同。

    有史证,有人证(民间传说),还有物证。日本的和服,就是由吴地的纺织、缝衣工匠传到日本逐渐演化而成,至今日本人称和服为吴服,就是证明。

    种种证据都可以证实,日本人的祖宗就是中国人。但日本人多年以来一直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持续地否认。如你所知,这种态度,根本就不是对待本民族历史的态度。

    直到我们叙述到现在,日本和中国的关系还是不能一目了然,那我们开门见山地说,古代日本是古代中国的卫星国,日本一直在向中国进贡。但是,日本从来不承认他们在唐朝以前向中国进贡过。

    实际上,最开始时,日本连中国的卫星国都算不上,它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山海经·海内北经》就明确记载了四个字:倭属燕国。倭就是日本,燕国,是当时西周分封在中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一个诸侯国。燕国当时向西周王国的国王进贡,其中就有倭人(日本)进贡的一种祭祀用的草。

    秦汉时期,日本一直作为中国的卫星国存在着,甚至在中国人眼中,它只是个野蛮部落。公元57年,日本人派使者主动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仰承中国皇帝刘秀(汉光武帝)的颜色。刘秀就赐给他们“倭奴国王”印一枚,要他们年年进贡,中国对他们的存在负责。

    在东汉人的印象中,日本是这样的:他们零散地居于山岛之间,当时日本岛上有大小诸侯国一百多个。从西汉武帝灭朝鲜后,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的有三十个国家,国家的首领都称“王”,世世代代往下传承。

    日本虽然是岛国,但农作物还算丰富,到处都能见到水稻、桑麻。当然水里也产白珠、青玉,山上有红色的土壤,因为温度适应,也有蔬菜。不过,在东汉人眼中,日本本土没有牛马老虎豹子羊群喜鹊之类的飞禽走兽。他们的武器也非常笨拙,长矛、盾牌,木弓,还有竹子做的箭。

    日本的男人喜欢在脸上刺字然后身上刻满花纹,按照花纹的大小左右来区别地位的高低。男人的衣服都横着穿打着结连在一起。女人披散着长长的头发,衣服好像单层的被子,从头往下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并用红色的颜料涂抹全身,就像当时中国用的粉末。

    他们也有城堡房屋,父母兄弟不在一起居住,集会的时候男性和女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吃饭直接用手,平时喜欢光着脚,往往蹲在那里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礼节。

    当时日本人喜欢喝酒,寿命也都很长,据说活到一百岁的很多。日本国有很多女子,当时崇尚的是一夫多妻制。大官们可以有四五个老婆,其余的也可以有两到三个。女人的脾气特别好,据说她们不贪淫也不嫉妒。民间很少见到偷窃的,打官司的也很少。有违法犯罪的,就追究到他妻子的责任,严重的,也会杀他全家,甚至灭他门族。死尸停了十多天,一家人哭泣不止,不能喝酒不能吃饭,不过常常用歌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日本有时也很野蛮,他们旁边是大海,有时渡过大海的时候,往往用烧灼的骨头来占卜吉凶。无论是吉是凶,都会让一个不洗澡、不吃肉、不靠近女人的叫“持衰”的人跟随。如在路上这个人做事一帆风顺,就会给他很多好处,比如财物等等。但是如果渡海的时候,别人发生了疾病,同船的人就会认为这个人做事不谨慎,便一起把这个人杀死。

    汉光武帝时,日本国当时叫倭奴国,曾入朝奉贺,使者自称大夫,当时认为日本在很遥远的地方,光武帝赐给他印绶。汉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献上自己所有百姓的花名册,希望得到皇帝的接见。

    东汉桓帝、灵帝期间,倭奴国大乱,大家互相攻击,民不聊生,这正是出现英雄人物的时候,英雄人物果然就出现了:一个名叫卑弥呼的小女子,她是个传奇版的巫师人物,凭借美貌和通灵的技能,得到了倭奴国所有男人的喜欢,于是,大家推举她为救世主,然后通过一系列战役,卑弥呼基本统一了日本,登基称女王,这一年,她才17岁。卑弥呼是个骄奢的女王,侍女一千多人,可她似乎是个同性恋,因为她身边只有一个男子。她住的地方也是宫殿,门口都有卫士在把守,法律特别严格。

    卑弥呼女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日本岛的头号公民,她的实力固然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她那精致的外交政策。

    她多次派遣使者到当时曹魏政权主掌的中国,和曹魏政权领导人建立深厚的友谊,曹魏政权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曹叡(魏明帝)封女王为“亲魏倭王”,并授其金印。卑弥呼就用这块中国给的金印威慑着日本岛上的潜在反抗力量,居然让她蒙混了几十年太平日子。

    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日本岛上正是“倭五王”(赞、珍、济、兴、武)时期,日本官方的表述是:履中天皇(400~405)、反正天皇(406~411)、允恭天皇(412~453)、安康天皇(454~456)和雄略天皇(457~479)时期。

    421年,也就是中国南北朝刘宋帝国建立的第二年,倭王开始向刘宋遣使朝贡,刘豫(宋武帝)对这次倭王的朝贡,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万里修贡,远诚宜甄。

    425年,日本倭王又派人来刘宋帝国。倭王赞的弟弟雄心勃勃,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请求得到中国南朝宋的承认。其实这份请求的真实目的就是想要控制朝鲜半岛。刘宋帝国的皇帝刘义隆(宋文帝)经过冷静思考后,并没有答应倭王赞的请求,只是“诏除安东将军、倭国王”。443年,倭王济向宋帝遣使贡物,仍然提出和他先辈一样的要求,刘宋的皇帝也按照先辈的意见仍然“诏除安东将军、倭国王”。

    451年,倭王济贼心不死,又遣使请封,这一次,事情发生了转变。事情转变的原因是,刘宋皇帝刘义隆正准备第三次向北中国的北魏帝国发动北伐,没有多余的精力用在倭王身上。于是,倭国国王济得到了加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如故。注意一点,刘义隆把朝鲜半岛几乎全给了倭王济,但就是没有承认倭王有管辖百济的权力。倭王济临死前对他的儿子兴说,一定要让中国承认我们对百济有军事权力。他的儿子兴雄心勃勃地说,您放心的去吧,我一定不负众望。

    但可惜的是,刘宋帝国的后面几个皇帝把百济死死攥在手里,就是不给倭国。倭王兴死后,他的弟弟武即位,矢志不移地坚持要都督百济,几次三番地遣使刘宋帝国,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宋帝爽快的答应了他的其他请求,但就是没有同意他都督百济。

    整个中国南北朝时期,日本和南中国的关系始终在百济的军事管辖权上打转转,日本始终就没有转出来。幸运的是,中国南北朝很快就结束了,他们高兴了一会,但发现,新崛起的中国的主人更不好对付,这就是建立了隋王朝的杨坚。

    日出之国致敬日落之国

    说杨坚,就不得不从578年说起。本年,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病逝,新上任的周宣帝宇文赟是典型的纨绔子弟,这预示着国力强大的北周不可能结束持续了近170年的南北朝局面。580年,周宣帝归天。老丈人杨坚奉命辅佐年仅7岁的外孙宇文阐即位,是为北周静帝。但人人都知道,外公杨坚才是权力持有人。在铲除所有异己者和宇文皇族的精英后,杨坚于581年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建立大隋,杨坚即隋文帝。

    杨坚是个精力充沛、头脑灵活的铁腕领导人。建国不久,杨坚就凭借北周雄厚国力,开始对南朝用兵。589年,隋帝国远征军顺利渡过长江,灭掉南朝陈国,一统天下。在24年的统治时间里,杨坚为隋王朝和中国历史所做的贡献煌煌可观。他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近300年(316——589年)的割据局面;他对北方兴起的虎虎生威的突厥势力进行了有效遏制;对高丽进行了精明的警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他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为了打压权贵阶层,提升平民阶层,他实行科举制,这一选拔人才的制度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在内政上诸多活泼而人性化的治理使人们印象深刻。杨坚曾释放一批死囚犯回家探亲,跟他们约定时间返回。结果,这些死刑犯都如约返回。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杨坚刚柔并济,正是他出色的外交手腕使他获得了圣人可汗的称号。杨坚同时还有一个人性的弱点,当然也是可爱的地方,就是怕老婆。他的老婆独孤皇后让丈夫怕的理由不是泼辣,而是在政治上有罕见的手腕。在杨坚时代,独孤皇后常和丈夫杨坚一起料理天下事,宫中当时称为“二圣”。隋王朝生机勃勃,像是奔向正午的太阳,似乎没有人可以阻挡气势如虹的隋王朝。

    中国气势如虹,日本也是蒸蒸日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大和民族国家业已形成,高傲的民族自尊心使它不愿像从前那样以卫星国的身份与中国的隋王朝交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礼仪名分上极为敏感。问题是,他碰到的是礼仪名分上的高手中国。

    隋王朝建立的第十九年(600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节来到中国。

    杨坚得知日本派来使节后,很高兴,对人说,自“倭五王”遣使中国南朝以来,日本已经有百年没有来朝贡了,这可谓是百年难遇的喜事啊。但随之而来的事却让杨坚喜不起来了。杨坚在接见日本使节时,随口问日本的民俗。使者好像不知道民俗是什么东西,或者说不想回答这样浅薄的问题,而是谈上了日本的神话故事。这位使节说,他国家的王以天为兄,以太阳为弟,兄还没有起床,他就开始处理政事,但他的兄起床后,立即停止工作,把白天的事都交给他的弟弟太阳来管理。这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无为而治”。

    杨坚听了很是恼火,因为中国皇帝把老天当成是爹,所以皇帝才称为天子。而日本把老天当成是老哥,如果论起来,中国皇帝岂不是日本皇帝的侄子?杨坚告诉那位日本使节,你们这群野蛮人根本什么都不懂,回去后赶紧把称呼给我修改了,否则,小心我让你们的天不再是天,太阳也不再是太阳。

    日本使节慑于杨坚的淫威,忍气吞声回到祖国向摄政的圣德王太子汇报情况,圣德王太子也突然恼了起来,说,我从来就不知道我哥哥还有这样一个混蛋儿子!但当听说隋朝的佛教很兴盛时,圣德王太子又转怒为喜说,不管他们,咱们去求他的佛经。

    于是,607年,日本第二批使节来到了中国。领头的叫小野妹子,但这位可绝不是娇滴滴的女人,而是个精壮的男人,这位小野妹子和圣德王太子的关系非常好,并且有很深的佛学造诣。所以,他能来中国并非偶然。随同他来的除了翻译外,还有数十名留学僧,这些和尚是日本首次向中国派出的留学生。

    当时,隋王朝的皇帝正是好大喜功的杨广(隋炀帝),对于偏居海岛的倭国国王不畏艰险长途跋涉遣使来朝深感欣慰,特意嘱咐有关部门加大欢迎力度。可当他看到倭王的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话时,立刻就暴跳了起来。他马上嘱咐外交部(鸿胪寺卿)说:以后这种蛮夷的国书有无礼的,你们看了就看了,不要再给我看。

    客观而言,日本人说得没有错,日本在东,中国在西,所以,日本人自称是太阳出来的地方的天子,而称中国皇帝为太阳落下的地方的天子是没有问题的。

    但从这封国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杨坚对日本的警告根本无效。日本坚持认为,自己和隋王朝是平等的,而不是隋王朝的卫星国。

    杨广虽然对那个“日出日落”的称呼老大不满意,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日本使者。608年,杨广命令大臣裴世清带领一个使团和小野妹子去日本。

    日本国王得知此消息后,大喜过望,马上派出要员前往迎接。同时,鉴于当时接待外国使节的馆舍非常简陋,还特意下令在难波城(今大阪)高丽馆舍之上修建新馆,以安置隋使裴世清一行。

    据裴世清后来给杨广的报告中说,日本国王会见他时神情谦恭,说:我闻听海西有大隋国,是礼仪之邦,所以遣使朝贡。我们是夷人,僻居海隅,不闻礼义,所以没有去亲自拜见。这次您来,是给了我们一个大好机会。所以我们特意清扫道路、装饰馆舍,以迎接大国使者,希望听听大国维新的事情。

    裴世清就把隋王朝的伟大大肆渲染了一番,同时他注意到,日本国王的这番话似乎在表达对上次“无礼”国书的歉意。最后裴世清把杨广的国书交给日本国王,国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皇帝问倭王”。纵然是傻子也能看出,这种口吻是上国对小邦的。

    日本国王还没有转变脸色,摄政王圣德王太子看到这份国书贬他们的统治者天子尊号为“倭王”时,脸色阴沉。裴世清接着告诉倭皇说,这是“赐诸侯书式也”。

    虽然倭国执政者不满杨广的骄横,但考虑到日后向隋王朝学习交流之处甚多,所以没有过于计较国书的礼节问题。当裴世清回国时,日本国还是很热情地宴请相送,并又以小野妹子为正使组成使团护送隋使归国。

    608年年底,裴世清、小野妹子等人到达隋都长安。小野妹子向隋朝廷呈交日本国国书,外交部(鸿胪寺卿)鉴于杨广先前有指示,所以就没敢将这份国书呈交杨广。但据史料记载,日本国这次的国书措辞已经有所缓和。据说,这封国书是圣德王太子亲自撰写的,双方的称呼已改为“东天皇”与“西皇帝”,称隋朝皇帝为西皇帝,日本国王为东天皇。

    但无论如何,日本虽然一直想和中国平起平坐,但一直却不被中国认可,这就是唐王朝和日本的白江口海战之前,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日本是奴中国是主。

    与唐朝的恩怨

    无可否认,隋王朝太原留守李渊是个好命的人,更有好运气。李渊出身贵族,从小就没有受过苦,很得人望。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曾几次想杀他,但阴差阳错,李渊最终还是活了下来。太原起兵南下时,隋朝主力部队正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做殊死搏斗。李渊几乎是有惊无险地进入了隋朝的心脏长安城。杨广在扬州一死,李渊就迫不及待地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

    不过,此时,李渊所建立的唐政权充其量不过是个割据政权。在当时遍地反王的形势下,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李渊的运气好,因为他占据了长安城,而关中没有可与他抗拒的力量。凭借着地利,李渊按下了吞噬各路反王的按钮。确切地说,唐高祖李渊时代是唐帝国统一的时代。从618年到624年的6年时间里,唐帝国在各条战线上尽显雄风。

    李渊的吞噬计划是:先固关中,东攻中原,最后搞定江南。

    第一步走得特别顺畅,唐军以虎入羊群之势进了南阳、安陆、荆襄等地,关中被李渊纳入怀中。但第一步走完后,马上就有人冲上来打乱了李渊的计划。此人就是拥兵13万自称秦帝的陇西大佬薛举。他倾巢出动,在长安城附近的浅水原把唐军打得哭爹喊娘。正当薛举要攻占长安时,李渊的好运气奔来:薛举突然死了。其子薛仁杲继位,这是典型的花花大少。李渊趁此机会派使赴凉州封当地的军阀李轨为凉王,李轨痛快地答应。薛仁杲被孤立,在浅水原被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击败,全军覆没,陇西地尽归李渊。李渊片刻都不耽误,翻脸无情,把李轨活捉,李轨的河西五郡成了李渊的囊中之物。接下来就是依靠突厥而起的刘武周。这哥们没有攻长安城,而是攻陷了李渊的老巢太原。李世民领兵跟刘武周招呼起来,很快就将老刘打败,老刘跑到突厥,突厥人知道他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将其杀掉。

    只用了三年时间,李渊靠着好运气和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拥有了西至陇右,南拥巴蜀,北据河东的坚固的根据地。

    第二步计划就是消灭洛阳城里的隋朝大将王世充。

    王世充狡猾如狐,但架不住李世民比他还狡猾。在洛阳城下,李世民只围不攻。王世充很快就缺粮少水。他只好向河北大佬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知道,王世充玩完,下一个就是他。于是领兵来救。李世民早已预料到,在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虎牢放重兵阻挡窦建德。再利用窦建德心急如焚的心理,诱其出战,结果窦建德中枪落马被俘,全军溃散。

    李世民把窦建德活捉后,又回师洛阳围困王世充。王世充除了投降,没有其他好办法。至此,李渊已经控制了黄河流域,取得了河南、河北的统治权。

    最后一步是江南。

    江南大佬萧铣盘踞江陵,号称拥兵40万。可这人自毁长城,把好的武将全部杀掉。唐军利用长江水涨,率军进攻江陵。没有一人为萧铣尽力,萧铣只好被活捉。紧接着,唐军又击败在庭州(今江西赣州西南)称楚帝的农民领袖林士弘,得到了长江中游及岭南地。到了624年,除朔方的梁师都依靠突厥势力不能很快被平定外,李渊基本统一了全国。

    统一的过程结束,预示着李渊时代的结束。在多年的统一战争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李世民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王爷。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一举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并且将李渊软禁。几个月后,李世民又不满足于做太子,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就这样,光芒万丈的唐太宗李世民时代来了。

    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改元贞观,贞观之治缓缓拉开了帷幕。李世民是个智慧型的领袖,同时也是个理性领导人。他和他的贞观团队以隋朝的失败为借鉴,在文治上谨小慎微,在武功上如履薄冰,披荆斩棘,终于合唱出了一曲贞观长歌。

    而日本此时丝毫不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见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李世民。自此后,日本遣唐使频繁来到中国,正史记载说,日本是仰慕中国文化才来中国的,但实际上,从630年到659年日本遣唐使的多次来中国,其实是和当时局势有关的外交活动。

    前面我们叙说过,日本一直想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中来,但由于种种现实条件,它始终挤不进来。它和李唐王朝亲密频繁的接触,是想知道唐王朝是什么想法。

    唐王朝的想法和隋王朝一样,甚至可以说,中国历代王朝对日本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日本只是中国的卫星国,或者是尾巴国。可日本不这样想,所以630年,日本使节到中国后,李世民大帝按照传统思维接见了这个藩属国。后来又派人跟随遣唐使回日本,但这批人很快就回到中国,理由是,在礼仪上无法达成共识。这个“礼仪”可能就是日本希望中国把他平等对待,但中国说服不了自己这样做。

    人和国家一样,有时候会在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来对待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世界上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这种思维。

    中国方面对高句丽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后,中国希望日本能站到自己这边。654年,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皇帝李治(唐高宗)就对他们说,不要在朝鲜半岛搞小动作,你们应该和新罗发生友谊,而不是高句丽,或者百济。

    日本使者就回首他祖国这多年来的往事,突然发现,在朝鲜半岛搞小动作已经是日本当时最主要的室外活动。

    日本自645年“大化革新”之后,对朝鲜半岛上的一举一动就特别关注。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日本就有了“陆地政策”的思维雏形。日本在岛屿上,地震、火山爆发和贫瘠的土地都使他们每日每夜的存着危机感,他们想要找一块大陆,而放眼四望,只有中国在大陆,欲到中国大陆,必须先征服朝鲜半岛。在这种思路下,朝鲜半岛三国中,谁是中国的敌人,谁就是他的好友,反之亦然。

    651年,新罗完全唐化后派使者到日本,使者当然穿着唐服,日本的官员们就说,如果现在不揍新罗,将来必然后悔。

    对别人的穿着表现出厌恶,这背后必然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而这不可告人的原因就是:担心唐朝和新罗联盟,不利于它在朝鲜南部的利益。

    新罗对日本人的反感针锋相对,657年,日本派使者到新罗,要新罗护送其去唐朝,新罗断然拒绝,日本开始怀恨在心。

    当李治要日本和新罗结盟时,日本意料之中的一百个不情愿。李治当然也看出日本不可能成为自己和新罗的朋友,所以当659年决定对百济进行灭国之战时,他扣留了前来的日本使者。

    这批被扣留的日本使者是以一个叫津守连吉祥为首的使团,使人意外的是,使团中有两名特殊的客人,一男一女,其装束打扮与日本使团成员迥异。男子胡子有一米长,耳朵上插着箭形的耳坠;女子脸上纹着各种古怪的花纹,二人不懂中文,所以,津守连吉祥向中国官员介绍他们时说,这是两个虾夷人,他们虾夷人经常在日本跟政府作对,但这两个却是好人。

    李治在当时把所有的日本人都当成并不友好的人,所以才扣留了他们,直到百济灭亡后,才释放这些人回国。临行前,李治嘱咐他们,回去跟你们的国王说,大唐灭百济,不费吹灰之力,你们有目共睹。不要做傻事。

    但是,使团回国后,中大兄已经开始在备战,当他得知真的是中国灭掉百济后,反复思考了许久,做出了一个决定:进入朝鲜半岛。因为他相信,唐王朝灭百济只是踩了狗屎运。唐王朝根本就没有发动第二次渡海作战的能力。

    日本出兵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波诡云谲的朝鲜战场。

    刘仁轨夜袭真岘城成功后,扶余丰和鬼室福信的日子已经面临寒冬。他们的百济复国军就像是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即使寒冬不侵,他自己也无法躲过。这个绝症就是二人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

    662年阴历十二月,扶余丰突然宣布要迁都避城(今韩国全罗北道金堤),理由是:周留城土地不适合农商。这一理由让鬼室福信和以日本第一批派遣军指挥官狭井连槟榔大跌眼镜。鬼室福信在会议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讥讽扶余丰说,现在自保都成问题,还有什么兴趣谈农商,这真是有意思。况且,避城距离新罗的路程,如果是轻骑兵的话,只需要一天时间。我们不在相对安全的周留城待着,却跑到敌人眼皮子底下去,这不是找死吗?

    但扶余丰却意志坚定,非要去避城不可。为了去避城,他还不惜损兵折将地强行通过了已经处于唐军控制下的几处大栅。

    关于扶余丰为何非要不惜代价地迁都避城,狭井连槟榔看得最透。他在给自己政府的报告中说,扶余丰和鬼室福信的矛盾已是路人皆知,只是因为我们支持扶余丰,所以两方的力量处于平衡状态,谁都不敢轻易对对方下手。扶余丰迁都的目的一目了然,就是想从鬼室福信的影响力下逃脱出来,创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百济复国力量。

    狭井连槟榔最后很遗憾地说,扶余丰的能力和他的雄心不成正比,迁都避城必然是一招错棋,在不久的将来,他将为此付出代价,更要命的是,这一行动日后的失败会重重的激发鬼室福信对他的鄙夷。

    鬼室福信没有狭井连槟榔看得那么精透,因为他是个有高尚的政治情操的人,自他的祖国覆亡后,他一心想的是如何光复祖国。虽然他知道自己和扶余丰的矛盾正在加速度激化,但对于扶余丰迁都的事,他并没有想太多,他只是知道和确定,扶余丰是个不堪造就的阿斗级人物。和狭井连槟榔一样,他也预料到扶余丰会在避城受到挫折。

    663年阴历二月,刘仁轨和新罗将领们制定了攻击扶余丰的军事计划,几天后,新罗将领金钦纯、金天存用火攻连下居列(今韩国庆尚南道居昌郡)、居勿(今韩国全罗北道南原市)、沙平(今韩国全罗南道顺天郡)、德安(今韩国德安县)等百济东面四城,避城暴露在新罗军队兵锋之下。扶余丰站在城上举目四望,茫然无措,一天后,他带领人马回到了周留城。这是一次损失惨重的回归,在回来的路上,他们受到新罗军队的多次袭击。当扶余丰回到周留城后,鬼室福信的眼中向他射出了厌恶和仇恨的目光。

    不过,此时鬼室福信并未来得及和扶余丰算账,因为日本中大兄大王出了一记重拳,这记重拳就是连向朝鲜派出了两支数目可观的远征军。

    唐朝和百济的战争爆发后,日本出兵朝鲜,共为四批。

    前面提到过的660年阴历十月,日本护送扶余丰到百济的狭井连槟榔率领的五千人是第一批。

    第二批派遣军到朝鲜的时间是661年阴历八月,主要任务是为扶余丰和鬼室福信的百济复兴军运送军事物资。这些物资包括十万枝箭、五百斤丝、一千斤绵、一千端布、一千张牛皮(牛皮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防弹衣)、三千斛稻种。

    扶余丰从避城退回周留城后,中大兄见扶余丰和鬼室福信不能独立完成驱逐唐罗联军的任务,所以就在663年阴历三月,派出了第三批远征军,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战斗。

    第三批远征军出发不久,中大兄又派出了第四批,自此,白江口海战正式爆发。

    这四批日本远征军将领名单如下:

    第一批远征军(5000人)将领:

    朴市秦造田来津——有人说他是圣德太子时期秦河胜之子,居住在近江国依智郡,是依智秦的始祖。曾于645年卷入古人大兄谋反事件。前往百济援助之时冠位大山下——日本大化革新时,确定了冠位不世袭的贵族十九阶:大织、小织、大绣、小绣、大紫、小紫、上大花、下大花、上小花、下小花、上大山、下大山、上小山、下小山、上大乙、下大乙、上小乙、下小乙、立身。冠位“大山下”就是“下大山”。

    狭井连槟榔——出自日本著名的物部家族。前往百济援助之时冠位小山下。

    第二批远征军(17000人)将领:

    前将军:

    阿昙比逻夫连——出自阿昙家族,曾经于飞鸟板盖宫大王元年(642年)一度出使百济。扶余丰来到日本时最开始就是住在他家中。前往百济援助之时冠位大花下。

    河边百枝臣——河边臣琼缶之孙,河边臣祢受之子,出自那个光芒四射的苏我家族。其家族曾多次积极参加朝鲜半岛的战争。大化二年(646年),河边臣百枝因为违背新颁布的大化革新诏命受到了点名斥责。前往百济援助之时冠位小花下。

    后将军:

    物部连熊——出自物部家族,前往百济援助之时冠位大山上。

    守君大石——日本武尊的双胞胎哥哥大碓命的后人,曾于后冈本宫大王三年(公元657年)卷入有间王子谋反事件,被判处流放于上毛野国(今日本群马县一带)。前往百济援助之时冠位大山上。

    第三批远征军(27000人)将领:

    前将军:

    上毛野君稚子——出自上毛野家族。

    间人连大盖——传说出自天汤津彦命。

    中将军:

    巨势神前臣译语——出自巨势氏家族。

    三轮君根麻吕——出自古族三轮氏,他的父亲三轮君色夫曾于大化五年(649年)出使新罗。

    后将军:

    阿倍引田臣比逻夫——出自阿倍氏,后冈本宫大王三年(657年),出任越国守,征讨道奥、越国的虾夷长达三年,这一进程一直持续到苏定方扫荡百济的前夕。前往百济援助之时冠位大花下。

    大宅臣镰柄——出自和迩氏。其家族曾多次参与过朝鲜半岛的战争。

    第四批远征军(数目不详,但不会超过10000人)将领:

    庐原君臣:出自吉备氏。

    从这四次远征军的派遣来看,日本的战略计划应该是这样的:先派有力一部协同百济复国军固守周留城,主力则先到百济南部,驱逐侵入该地的新罗军队,然后等待后续兵团到达,同时在周留城集结。最后以百济战时国都为目标,和唐罗联军决战。

    几年后,日本在他本国的史书上描述即将爆发的白江口海战时,用的是这样不服输的语气:本国军队全为乌合之众,本国将领也是半瓶子醋,无论如何都不能与久经沙场的唐朝军队相比。

    这是赌徒失败后的自我安慰,实际上,日本此次出兵朝鲜的将领和军队是可圈可点的。

    先看将领,四批远征军的将领的出身都不错,苏我、物部、阿昙、三轮、和迩、吉备这些都是日本老牌的贵族,日本老牌的贵族就是很能打的贵族。再看他们的经历,很多将领都和朝鲜半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中有和朝鲜打过交道的外交家,有在朝鲜半岛征战过的出色的军人,他们能踏上朝鲜的土地,不是初来乍到,而是久别重逢。

    再看日本远征军的士兵素质,大化革新后,日本的军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通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使军队的素质旱地拔葱般地得到了提升。而且,这四批远征军的士兵来源地有骏河、庐原、甲斐、常陆、道奥、但马、播磨、备中、备后、赞岐、伊予、筑紫、丰国、肥国,基本上遍及日本列岛的各个地方,而且士兵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是日本一场全国性总动员的战争,也是日本精锐倾巢出动的战争。

    同时,日本大中兄的作战计划也相当完美,看上去,日本在朝鲜半岛肯定能捞到点甜头。当然,必须要能实现计划。但是,后来发生的事很快就惨无人道地证明了“变化比计划快”这一世俗的真理。日本有力的一部,也就是第一批5000人的远征军虽然帮助百济复国军守住了周留城,但却无法缓和扶余丰和鬼室福信的矛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