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如是我闻-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浮生一梦,蝴蝶最迷离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传奇女子,容貌美艳,气质出众。时人称其人“闲情澹致,风度天然,尽洗铅华,独标素质。而又日侍骚雅钜公,扬讫古今,吐纳珠玉,宜其遗众独立,令粉黛无色尔尔”。兼以博闻多识,文思精妙。古人论其诗词文章才华云:“花非花,雾非雾,不足为其轻盈也。玉佩来美人,朱弦弹绿绮,不足为其和丽也。秋菊有佳色,兰草自然香,不足为其芳韵也。楚江巫峡半云雨,枕簟疏帘看奕棋,不足为其清遥也。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霜清欲堕时,不足为其幽怨怡怅也。”可谓极尽赞誉之词。

    柳如是幼年即坠入风尘,经历坎坷。她生前有“绝代诗人”“绝代佳人”的美名,倾倒众生,却最终带着“地老天荒未了情”的遗憾含恨自杀而死,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沧桑故事。在她一生中,十五岁时的松江之行无疑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本书讲述的即是柳氏到松江为名儒陈继儒拜寿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对明朝党争及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做了详细介绍,力求全面展现时代风云。

    书中涉及极多的历史背景,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日后明朝灭亡的原因。迅先生曾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以史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柳如是的一生,固然极富奇色彩,然而如果不是历史风云的激变,亦不能脱离才子佳人、浪漫情的俗套故事。当个人遭遇置放于破碎的山河中时,才愈显出动人心的魅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柳如是做出种种抉择的胆识和勇气。

    要特别说明的是,书中所涉及的《金瓶梅》作者谜案,只是为了引入条贯穿柳如是一生的线索,并不是要从学术层面来考证《金瓶梅》的正作者到底是谁。寻亲寻根是人类的共同情感,文中多次提及的“华鹤唳”及“十鹿九回头”,即是这种寻求归属情愫的集中体现。对柳如而言,她自幼被拐卖入青楼,孤苦无依,寻找双亲、弄清身世必然是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

    另外,明末社会动荡,变革疾遽,正酝酿着一场惊天大风暴。江南气却是醉生梦死,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正如《金瓶梅》说中所叙述的那般,其实正是时人对国家前途命运消极悲观的体现。书对此也做了细致描述。之所以引入《金瓶梅》作者谜案作为串联线索,是基于此书最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晚明豪奢享乐、纵欲玩世的世情风貌。

    在后面的续集中,还会继续涉及柳如是寻亲的故事,进一步刻画她这种微妙心理。

    书中注释为正文的有效补充。为保持小说行文的流畅性,个别关节隐线埋在注释处。

    特别谢谢台湾好友简伊婕,为作者查阅宝岛相关论文提供了宝贵的助。

    《柳如是--柳色独秀》与之前出版的《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大汉公主》、《和氏璧》、《明宫奇案》、《包青天》和《宋慈洗冤录》共同组成了作者正在构思创作的“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系列丛书”。感谢杨瑞雪女士,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肖启明社长、刘海涛先生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感谢读者长久以来的支持。

    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坚。苟两心之不移,虽万里而如贯。谨以《柳如是--柳色独秀》一书献给所有真心爱过、真正探寻过自我的人们。

    吴蔚

    2013年4月30日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