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海洋知识全知道-消失的特提斯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在变化,空间也在发生这改变,时间的变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东西,同时也让一些东西消失不见。特提斯海就是其中之一,其实特提斯海是否存在也是一个谜团。一百多年前,地质学家提出一个课题:大海的深度是永恒的吗?从那时起,特提斯海就成为世界地学界关注地焦点,也是他们孜孜探求的“热门”研究课题。

    1885年,德国地质学家M.诺伊迈尔根据欧亚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热带、亚热带海生动物群,推断出曾存在一个近东西向中生代赤道海洋的设想,称之为“中央地中海”。1893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创用“特提斯”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由于类似其残存的现代欧洲与非洲间的地中海,故又称古地中海。今位于欧洲和非洲间的地中海为其残留部分,大体沿着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分布,自西而东,包括今比利牛斯、阿特拉斯、亚平宁、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高加索、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等巨大山脉,然后转向东南亚,并延伸至苏门答腊和帝汶,与环太平洋海域连通。

    古地中海可能在晚元古代就已经出现,但范围在不同的地史时期有不同的改变。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一般将这一海区称为特提斯洋,代表南北两大陆间具洋壳基底的海洋及其两侧大陆边缘不同深度的海域。同时,人们根据发展历史和位置的不同,将三叠纪以来发展起来的特提斯洋与古生代的“古特提斯洋”进行了区分。古特提斯洋,也称作“第一特提斯”“永久特提斯”或“古生代特提斯”,对其范围大小,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

    关于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多年来一直是地学界探索的热门话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些地质学家根据当时所获得的资料,再加上推测想象,提出过种种有关特提斯海消亡的假说,后来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固定论和活动论。

    固定论者认为,如今的地中海其实是一个复合式海盆。在其陆块沉陷与裂合作用下,形成了边缘海,其中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震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固定论者还勾画出地中海复合式海盆的某些特征。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所创立的槽台多旋回说,对特提斯海的形成演变做了十分有说服力的论证。例如,在我国大陆及其他地区,就发现了很多特提斯海全盛时期的生物化石、沉积岩石、岩浆石及火山喷发的物质。而且我国新疆还找到了只有在冈瓦纳古陆上生长过的动物水龙兽、二齿兽化石。就连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的缝合线,也在我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的边界处找到了。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是一条中新世代以来的地震带。

    活动论其实是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来解释地中海的成因。“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世界各大洋获得的大量钻孔岩芯资料以及海底古磁性条带的发现,促使人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海底扩张造成了陆地板块的漂移。在这学说的基础上,大西洋在不断扩大,太平洋则在逐渐缩减,而地处欧、非、亚大陆中的地中海,其实正处于逐渐消亡的过程之中。因此有些科学家以为,今天的地中海其实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

    2.5亿年前的特提斯海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由于大陆板块的漂移,南北两大块古老的陆地逐渐靠近,使得东部的特提斯海在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同亚洲板块漂移缝合之后,最终走向灭亡,喜马拉雅山就是板块缝合线上的山脉;西部的特提斯海,因为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的靠近,逐渐发生抬升,形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因此,今天的地中海可以认为是古特提斯海的残留部分。

    特提斯海研究工作在不断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克服了板块构造学说带来的难题,获得了新的活力。科学家还在孜孜不倦地继续探究这一课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会有崭新的面貌。

    知识链接

    冈瓦纳大陆,因印度中部的冈瓦纳地方而得名。在印度半岛,从石炭纪到侏罗纪,包括其下部的特征冰碛层到较上部的含煤地层,统称为“冈瓦纳(岩)系”。它是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南半球超级大陆,因此又称“南方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研究表明还包括中南欧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等地区。上述各大陆被认为在古生代及以前时期曾经连接在一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