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地理知识全知道-舍恩拜因发现臭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臭氧很早就被人发现了。在自然界中,每当有雷鸣闪电,就能闻到一种臭味,这就是人类最早对臭氧的认识。制成臭氧并为之命名的,是18世纪德国化学家舍恩拜因。

    舍恩拜因1799年生于德国西南部的符腾堡。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教。1840年的一天,舍恩拜因走进自己的实验室,准备开始工作。这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气味。啊,多么熟悉的气味!舍恩拜因立刻被带进了童年的回忆。那时候,舍恩拜因还是一个勇敢而又顽皮的孩子。一次,他在离家挺远的野地里同几个小伙伴玩捉迷藏。他们正玩得高兴,天气骤变,翻滚的黑云压了上来,天空闪过几道亮光,接着雷声大作,“轰隆隆、轰隆隆”,怪吓人的。直到暴雨如瓢泼般倾泻下来时,惊恐的孩子们才明白过来,他们赶紧跑到附近的一个草棚去躲雨。雷声越来越响,闪电像银蛇般在空中舞动,忽然,“轰”的一声巨响,远处一座高大的教堂被雷电击倒了。孩子们忘记了害怕,他们冲出草棚,拔腿朝教堂跑去。教堂里烟雾弥漫,到处是瓦砾和砖块,空气中还有一股刺鼻的臭味。大人们都惶恐地说:“啊!这是魔鬼进到教堂里了。”可是,舍恩拜因却不相信,因为他早就注意到,每次电闪雷鸣之后,都能闻到这种味儿,舍恩拜因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电气”。只是,那天教堂里的气味,比平时闻到的要浓烈得多。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28年了,可那种特殊的气味舍恩拜因却忘不掉。今天,他刚进实验室,就又闻到了“电气”。出于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和一个化学家的敏感,舍恩拜因感到必须尽快搞清这气味的来龙去脉。

    毫无疑问,产生这气味的物质肯定就在实验室里。舍恩拜因赶紧关闭了门窗,开始一处一处地搜寻起来。很快他便发现,那“电气”是从电解水的水槽中散发出来的。舍恩拜因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时,会产生氢气和氧气。可是氢气和氧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却出现一种奇怪的气味,那么,难道电解水时,同时还生成了其他的物质吗?

    带着这个疑问,舍恩拜因开始了他的研究。后来他发现氯和溴也带有“电气”的味道。1844年,他又发现白磷在空气中发光氧化时也产生这种臭味,更发现它能将碘化钾中的碘释放出来,并能将二价亚铁盐氧化成三价铁盐。开始,舍恩拜因认为氮气是这种气体和氢气的化合物,在经过反复实验后,他终于收集到了有臭味的“电气”,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54年,舍恩拜因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发表论文指出:氧气中除了普通的氧气外,还有一种“变臭了”的氧气——臭氧。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比普通氧气分子多1个氧原子。打雷闪电时,空气中的氧气受到放电的作用以后,有一部分转变为臭氧;电解水时,阳极上生成的氧气受到电流的作用,也有一部分转变为臭氧,这就是舍恩拜因闻到的“电气”。少量的臭氧能使空气清爽,雷雨之后空气格外新鲜,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链接

    臭氧大部分存在于地球的上空,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短波射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危害。但在大气层底部的臭氧却是一种污染源。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人们吸入臭氧之后,臭氧就会因为其强氧化作用而对呼吸道形成烧灼感,造成呼吸系统充血或发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