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生于1890年,是浙江省上虞县人。竺可桢的幼年正值中华民族处于内乱外侮交织的时代。他自幼便渴求知识,期望国家富强。1910年,竺可桢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他又选择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学作为攻读对象,进入蜚声国际的哈佛大学。
竺可桢的家乡属多台风区,他自幼便体会到劳动人民饱受台风灾害之苦。因此,当他开始攻读气象学以后,就开始了台风研究。他在《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台风的源地与转向》两文中,竺可桢首先剖析了在他之前外国学者分类的优缺点,又分析了1904—1915年间247个台风的季节分布源地及路径与转向地点,进而提出了台风分类的新原理,还将台风分为6大类型:中国台风、日本台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这是中国人所作的最早台风分类。当时台风强度尚无被人们公认的量度指标,竺可桢首先提出以风速等级作为划分台风强弱的指数,这一思想一直为后人研究台风强度所遵循。目前国际上的规定也是以风速大小来判断是否为台风和台风的强度的。
季风是我国最重要的气候现象,它的态势决定了我国雨季的形势,其变化主宰了我国的旱涝,因而受到竺可桢的高度重视。1916年,竺可桢通过潜心研究发表了他第一篇气象论文——《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阐明了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不同的产物,对我国雨量分布有重要意义,开创了我国季风气候学的研究。
1918年,已经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了祖国,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8年初,他在南京出任气象研究所筹备处主任。这时,中国自己的气象机构寥寥无几,又大多无所作为,而在我国沿海、沿江的口岸及岛屿上附设的几十个气象测报点,都被英帝国主义控制,在上海、青岛专设的气象台全归外国人所有,外国人几乎完全把持了我国的气象事业。竺可桢对这种侵权行为极为愤慨,一心要建立和发展中国自己的气象事业。他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所址选定、建筑布局、道路及引水工程、仪器设备和图书购置等,无不亲自精心筹划,在经费、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艰苦经营,只一年时间,一座设备先进、完备的气象台就建成了。自1930年元旦起,我国有了自己发布的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
研究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是竺可桢毕生的目标。他早在1922年发表的《气象与农业之关系》一文,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气候论文。1936年他在《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一文中,进一步论述了气候与农、林、牧业及人类各方面活动的关系,深入分析了阳光、温度和质量等因素对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的影响。
1936年4月到1949年,竺可桢就任浙江大学校长。由于他办学思想明确,领导有方,浙江大学在学术上跃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先后参与创立了海洋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冰川冰土沙漠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以及一系列以不同景观类型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研究机构。
1963年,竺可桢在73岁高龄时发表了一篇影响颇大的论文,即《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文章论述了光能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温度和降水对粮食作物的影响,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与国外一些事实相比较,从而科学地指出我国的粮食作物生产还有很大潜力,并且提出了发挥这些潜力可以采取的途径,为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了良好范例。
竺可桢不同于其他实验科学家,例如物理学家、化学家等,在实验室内通过各种实验手段来模拟或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他是以广袤的大自然作为自己的实验室。在1966年以前,竺可桢每年都要到野外去实地考察若干次。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除西藏和台湾以外的神州大地,并将考察所得择要载入日记。
1972年,竺可桢以82岁高龄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在论文中,他充分利用我国出土文物和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竺可桢的这篇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人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没有忘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在一次接见美国人士来华访问会见中,周恩来总理邀请竺可桢出席,并将他介绍给外宾。竺可桢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他笑着对周总理说:“这不算什么,我还得努力呀!”周恩来望着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既钦佩又感动地说:“科学家真是谦虚啊!”
1974年2月7日,84岁的竺可桢病逝于北京。竺可桢不仅在地理学、气象学和我国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现代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为了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事业的发展,竺可桢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识链接
竺可桢写日记,在科学界是出了名的,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写日记。只是由于抗日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1936年以前的日记大部散失了。保留下来的,是从1936年起至1974年2月6日的,共计38年零37天,830余万字,中间没有一天间断。这些日记,忠实地记录了他周围自然的和社会的演变,记录了这位科学巨人勤奋、探索的一生,是我国科学界的无价之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