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史话-历史沿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考古发现,在四五千年前,今天的拉萨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7世纪,一个边地王朝建立并迁址拉萨河谷一带,随之,一座美丽的城市兴建起来,发展并沿革上千年。拉萨作为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古城,伴随祖国与西藏地方的历史脉络兴起、发展、衰落与新生,艰辛坎坷,几度变迁,终于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迈向了现代文明。历史逝去,古城兴衰回荡于昔日时空。未来昭示,古城新生屹立于世界之巅。

    1 历史起源

    史前文明

    1984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拉萨市文物普查过程中,在拉萨市北郊5公里的曲贡村北面的山坡下端发现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其加工较粗,但器形规整,种类较多,特别是骨针最为精美,形状与现代金属针基本一致。

    曲贡遗址是拉萨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继昌都卡若遗址以后,西藏境内第二个经过严格的科学调查和试掘的新石器遗址。遗址虽已遭严重破坏,试掘的面积很小,未发现房屋,但从发现的窖穴、灰坑和文化层的堆积厚度来看,这里曾经是原始人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定居点。从遗址中采集出土的双肩石铲和石磨盘说明这里已有农业生产;大量的网坠、骨镞和灰坑中出土的许多兽骨说明那时已有渔猎劳动。遗址证明,拉萨的先民们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学会了经营畜牧业、农业和渔业,开始在此地定居生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制石、制陶、制骨等技术。

    建立政权

    公元5~6世纪,藏族有了新的发展,在雅砻河流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实力强盛的地方势力。拉萨河名“吉曲”,现在拉萨的所在地则被人们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在拉萨河流域的澎波、墨竹工卡、达孜、拉萨、堆龙德庆、曲水一带各部落的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在拉萨河流域墨竹工卡的止贡一带有一支强大的地方势力,其首领名叫达甲沃。另外,在拉萨北部的澎波,也有一支地方势力,其首领名叫赤邦松。由于达甲沃横行霸道,拒纳善言,远离忠诚之士,听信谗言,亲近奸狡之辈沃素,对属民暴虐残苛,不得人心,许多臣民愤怒逃离了达甲沃,投奔了赤邦松。后来赤邦松消灭了达甲沃,吞并其领地。以赤邦松为首的地方势力逐渐雄踞整个拉萨河流域。反对赤邦松的娘、韦、嫩三氏的男性成员,不服赤邦松的统治,暗中结盟,娘、韦、嫩三氏潜入雅隆青瓦达孜宫,同实力强盛的达布聂赛共同盟誓,决定同心协力征服赤邦松。但是“尚未发兵之际,悉补野之赞普达布升遐”,于是征服赤邦松统一西藏的重任落在达布聂赛的儿子朗日松赞的肩上。

    朗日松赞(《新唐书》作论赞索)是吐蕃王朝的奠基者。他年富力强、思想敏锐、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且有雄心壮志,比他的父亲达布聂赛要更胜一筹。这时,他又和赤邦松的反叛者娘、韦、嫩、次绷等家族首领一起进一步研究,拟订征服赤邦松的完整计划。当时,参与者都发誓坚决服从朗日松赞的指令,英勇献身、决不背叛。后来,朗日松赞率精兵万余人,群策群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举攻下了赤邦松盘踞的堡塞。赤邦松本人突出重围,逃往西藏北部。朗日松赞调兵遣将,乘胜扩大战果,将山南一带的兵力迅速向北推进到拉萨河流域。原属赤邦松管辖的吉曲(拉萨河)流域的曲水、堆龙德庆、拉萨、达孜、墨竹工卡、澎波等地区被他征服。朗日松赞向战功卓著的君臣赏赐了土地和奴隶,大力扶持了娘氏、韦氏、嫩氏、次绷氏四大家族,从此,奴隶制王朝的雏形形成。而后,他又发动地方势力先后占领苏毗、工布、达布、娘布以及许多小邦。大臣们赞扬他“政比天高,权比山重”。

    公元7世纪初,朗日松赞开始打通了唐蕃古道,与唐朝建立了友好来往关系,祖国内地的医学、历算和先进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入吐蕃。

    随着吐蕃军事的强盛和领土扩张的发展态势,朗日松赞把吐蕃的军政权力中心从雅隆移至吉曲河畔的墨竹工卡一带,拉萨吉曲流域已成为整个西藏高原的中心。然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越演越烈,帮派体系越来越复杂,朗日松赞被他的大臣用毒药毒死,贵族势力和一些属部纷纷叛离。于是,平息内乱、巩固政权、统一吐蕃、迁址拉萨等许多重任,落在了刚满13岁的王子松赞干布身上。正如《敦煌藏文历史文书》所载:“松赞干布期间,父王臣心怀怨怒,母后臣民叛离。外戚象雄、苏毗、聂氏达布、工布、娘布皆公开叛变,父王朗日松赞被进毒致死。”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雄才大略、智慧超人的松赞干布,开始了他创造显赫业绩的政治生涯,与此同时他揭开了古代拉萨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2 古城兴建

    迁址拉萨

    唐贞观七年(633),松赞干布带着吐蕃王室贵族和臣僚及众多的兵将战骑,从拉萨河上游甲马米久林迁往拉萨河中游“吉雪沃塘”——拉萨。松赞干布迁址拉萨,主要原因是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宜于农牧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四面环山,一水中流,形成天然屏障,“万岭回环,宛如城郭”,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另外,这里交通方便,水路陆路畅通无阻,有利于控制周边地区并使其与拉萨进行经济交流。尤其是该地区原是苏毗的主要根据地,包括吐蕃在内的各部首领和名门望族都聚集在此,所以这里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雏形,也是西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交通中心。吐蕃政权建立后在拉萨有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土木建设。

    第一次是松赞干布迁址后,组织民众在拉萨兴建宫殿、寺庙、民房,修路和改造河道等。根据《西藏王统记》等史书记载,松赞干布在拉萨河谷平原中心崛起的峰峦“红山”上建造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当时的布达拉宫虽比不上现在的规模,但那华丽高贵的王宫轰动了诸侯各国,他们都派使臣前往拉萨,作词道贺、馈送礼物、致书通好。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和尼泊尔公主联姻后,在布达拉山上修建了规模更大的主体建筑和城墙。《柱间史》和《智者喜宴》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在红山那里,筑起三道围城,然后,在围城当中,修起了堡垒式的宫殿九百九十九间,又在红山顶上修起一座来凑足千座之数。这些宫殿都装饰以金铃、拂尘、珍珠网鬘、璎珞等物,显得十分壮丽,可与天宫相媲美。藏王和王妃的宫殿之间,是以银桥和铜桥连接在一起。宫殿的基地上竖有一千支尖锐锋利的长枪,枪上系着随风飘动的美丽长幡,四面又有能收集一切财物资具的四门,各门之上是以穹隆的屋顶来美饰。外面利用低洼坑道作为跑马场,深二尺,宽十八尺,长三百尺。在坑道上面排列着木板,板上铺着厚砖。这样做的作用是,马飞驰就有万马奔腾之声。”后来,因雷电火灾和战火袭击,原先的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只留下曲结竹普(法王洞)和帕巴拉康(超凡佛殿)。

    第二次是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南侧扎拉鲁普为尼泊尔王妃修建了扎西谢也拉康。拉康既是佛殿又是宫殿,高九层,造型瑰丽,风格奇特,华丽高贵,巍峨壮观,为7世纪初的拉萨增添了新的光彩。

    第三次是修建位于拉萨北郊9公里处的帕邦卡。松赞干布曾在此修行,并建宫殿居住,巨石下的山洞内有松赞干布的宝座。当时所建宫殿高九层,以砖块砌筑,用铁水灌缝,建筑四周有四根铁链固定。这不仅是松赞干布修行的场所,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交活动场所。据《帕邦卡志》载,松赞干布曾在这里接待外来使者,谈论大事。吞弥·桑布扎从印度留学归来后,就在这里向藏王献词。

    第四次是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以及镇魔各寺等。641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后,为拉萨古城的繁荣与昌盛增添了新的光彩。于是,拉萨不但成为藏汉两个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军事交往的边陲重镇,还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聚集的主要首府城市。松赞干布为尼泊尔王妃赤尊修建大昭寺时,文成公主带领大唐建造师选择寺址,精心设计,倾力打造,圆满完成了具有藏汉两个民族艺术特色的建筑。当时人们称大昭寺为“惹萨”,“惹”藏语意为“山羊”,“萨”藏语意为“土”。“惹萨”藏语意为“山羊驮土”。当时汉文把“惹萨”音译为“逻娑”“逻些”,故古汉文史籍称“逻娑”“逻些”,于是人们把“惹萨”之名献给大昭寺和拉萨古城。

    松赞干布迁址拉萨后稳定内部,巩固王权;设官授职,组编军队;创法立制、刑赏分明;友谊联姻,促进团结;改创文字,繁荣文化;建寺筑宫,改道修路,新建民房;统一度量衡,以便利商业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推进了逻些(拉萨)城的兴起和发展。

    城市发展

    吐蕃政权中期,拉萨处于发展中。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卒于拉萨以北彭城斯莫岗,其孙芒松芒赞(650 ~676年在位)继位。赞普年幼,大相禄东赞专掌国政,继承松赞的遗业,拉萨仍作首府,对吐蕃的强盛起到了推动作用。芒松芒赞掌管朝政时期,闻知唐兵接近拉萨,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唐文成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出,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密室中,并用泥把门封起来。在泥封的壁上还画了一尊文殊菩萨像。

    芒松芒赞死后其子堆松芒波杰(676~704年在位)继位。《智者喜宴》等藏文史书载“堆松芒波杰继王位后,在拉萨为祖先祭祀,崇信王室”。据说堆松芒波杰时期,逻些等地出现了7位有名的大力士。堆松芒波杰死后,其子赤德祖赞为了弘扬佛法,在拉萨和雅砻一带修建了不少寺庙,也翻译了一些佛教经典,还派人到冈底斯带回5部大乘佛教的经典。

    景龙四年(710),赤德祖赞从唐朝迎娶金城公主。这是汉藏友好关系史上的又一重大喜事。拉萨是他们举行婚礼和共同创业之地。金城公主入藏时携带了无数嫁妆,其中包括各种工艺书籍、佛教经典、宫廷所用的各种器具,马车载运,络绎不绝。金城公主把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取出,安置回大昭寺,并安排僧人管理一些宗教仪式,供奉佛像。天宝元年(742),王子赤松德赞诞生。当时藏王王妃朗廊也说自己身怀有孕,便声称赤松德赞是其所生,此事惹怒了金城公主,她派人斩断拉萨的一条龙脉。那条龙脉就是拉萨平原中心的三座小山。当时,药王山被看成是要飞起来的一头雄狮,而红山则被看成是一只猛虎,虎尾巴和狮尾巴连在一起。她派人挖断两山之间的联结处。过了不久,王子“能步喜宴”时,认出生母金城公主,公主无比激动。后来公主派人在红山上又修了一座塔,然后在药王山那座塔和红山上新修的塔之间拉上了一条铁索,意思是把龙脉接上。后来,人们又在被挖通的道口上修起一座白塔。17世纪,此白塔增加到五层楼高,塔的中间供奉观音菩萨像,还收藏许多典籍卷册。白塔像城门一样,人和马车都得从塔洞里穿行。它就像是拉萨古城的西大门,红山和药王山就像坚固的城墙。从这里步入拉萨,人们立即可以看到一处处庙宇上面灿烂夺目的金顶,就像藏文史书中记载的那样:“进入西大门之后,眼前便是一片金光”。

    赤德祖赞晚年,佛教和苯教斗争很激烈,赞普虽然抵制不了苯教徒驱逐西域僧人的行动,但他本人仍在暗中扶植佛教。他暗中派桑希等四人去汉地取经。他们四人从汉地取回大量经典佛经(《金光明经》《小乘戒律》等)和一些医学著作,返回时还请了著名的汉族和尚。但这时赤德祖赞已逝,拉萨的形势对佛教不利,于是他们把汉族和尚又送回汉地,并把取来的佛经藏到山南钦浦地方,等待有利时机再带回拉萨。

    赤德祖赞去世后,其子赤松德赞(754 ~797年在位)即位。当时赤松德赞年幼,吐蕃王朝的大权基本上掌握在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手中。他们欲把以拉萨为中心的佛教势力全部铲除,发布了禁佛命令。这就是藏族历史上的第一次“禁佛运动”。赤松德赞成年后,平定叛乱,禁苯兴佛,增设大臣,清查田亩户口,扩大领土,规定徭役地租,处理民事诉讼,清理不忠之臣,增定法律,新建桑耶寺,邀请莲花生、寂护两位大师翻译各种经典,剃度吐蕃弟子出家为僧,巩固政权,弘扬佛法,为吐蕃的强盛立下了伟大功绩。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社会的政教中心是雅鲁藏布江北岸一带,但他仍把拉萨当作重要的城镇。他曾几次来拉萨,对拉萨大昭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在帕邦卡和扎叶巴等地建造了修道处。在他的倡导下,拉萨的扎叶巴出现了120个著名修道法师。在桑耶寺的碑文中,赤松德赞高度赞扬了拉萨的重要历史地位。耸立在布达拉宫前的“达扎路恭纪功碑”,是唐宝应二年至大历十年(763~775)赤松德赞专为自己的大将军达扎路恭所立的战功碑。这块纪功碑,对于研究西藏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中华民族交往历史等都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赤松德赞死后,其长子牟尼赞普(797~798年在位)继位。这位藏王在短暂的时间里实行了“三次平均财富”的措施。藏文史籍记载,牟尼赞普为了发展佛教,下令属下臣民向父王赤松德赞时期修建的一些寺院贡献布施。但是,臣民百姓供给寺院的布施存在悬殊,有的人贡献的是金银珠宝、绸缎缯□和成群的牛羊;可有的人贡献的是旧衣破布。这让牟尼赞普认为人民对佛教的信念明显地存在不同。臣下告诉他,这并不是什么信念不同,而是贫富不均的缘故。牟尼赞普说:“臣民百姓贫富悬殊不应如此之大。”于是他下令平均属民的财富,在一年当中就进行了三次,但过了不久,仍恢复原状。赞普对此大惑不解,法师及班智达们说,这不是什么别的原因,是属民之间贫富差异太大而造成的。其实,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大障碍是地方贵族不甘心放弃所得利益,牟尼赞普也无法触动这些少数贵族的权势,只好用佛教的因果说来找出退路,以便维护当时的政权。

    牟尼赞普去世后,其弟赤德松赞(798 ~815年在位)继位。赤德松赞是吐蕃王室第四十代赞普,他生于桑耶扎玛,但主要功绩在拉萨。他一生中大力发展佛教,巩固世俗王权统治,承继祖业并发扬光大,是吐蕃历史上有伟大建树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位著名赞普仍把拉萨作为整个吐蕃社会的首府,继承先辈藏王的意愿,把拉萨作为祖先祭祀圣地。

    这位藏王敬供先王所修诸寺庙,修整了大昭寺,扩建了大昭寺的庭院。他还在拉萨西南郊修建了噶琼多吉英寺。关于兴建噶琼多吉英寺,在藏文史书中有这样一段动听的故事。赤德松赞幼年执政后说:“我是藏王中最大的,我要修一座最大的寺庙,要有太阳那样大的寺庙。”他的导师告诉他说:“太阳的面积有五十由旬,此间西藏的全境也容不下。”他说:“那么修一座月亮那样大的。”导师又告诉他说:“也容不下。”他最后说:“那么修一座星星那样大的吧!”导师又对他说:“大星星有二俱卢舍,小星星的大小有一闻距。”于是他下令就照这样大的量度,在北方广大牧场中修一座寺庙,大臣们又告诉他说:“如果修在北方牧地,日久寺庙将趋荒废。”后来王臣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是在拉萨南郊的热马岗修建噶琼多吉英寺。赤德忪赞为了佛教永固,与所属王臣设盟立誓并将誓文刻于碑上。

    赤德松赞即位执政时,吐蕃政局不稳,大臣内部有各种矛盾和斗争。他亲政后不久,采纳了娘·定埃增桑波的建议,向各种势力集团举行君臣盟誓,旨在稳定内部。

    赤德松赞对宗教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组织人员翻译大量佛经,建立翻译理论,厘定文字。根据《丹珠尔》的《声明》(两卷)记载,赤德松赞晚年在拉萨西南吉曲河南岸,新修温江岛宫后,组织了一些著名的大学者和大译师,翻译了不少佛经,在拉萨掀起了翻译和学习佛经的新高潮。

    兴衰并济

    赤德松赞去世后,赤祖德赞(热巴巾,815~838年在位)继位。他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在藏文史籍中常被合称为“三大法王”。热巴巾时期,不仅佛法盛行,而且“按照天竺的标准规定了度量衡,每一个出家人由七户供养”,那时,有些大臣和僧人等在大昭寺修建了许多佛殿,东有噶鲁和密鲁,南有噶瓦和噶瓦威,西有产康和产康它玛。元和十五年(820)前后,大昭寺的周围扩建了一些佛殿或僧院,但至今只剩下“旧密鲁”,其余的已毁掉或改建了。热巴巾藏王对过去祖先诸王所建的寺庙,继续供养,并经常加以修缮。他又在拉萨河西南岸新建了一座九层大楼,叫乌香多寺,其下三层用石料,中三层用砖料,上三层用木料等建筑。每层的飞檐、殿门、墙沿石、半环璎珞等都修得十分美观庄严。其上三层,奉安佛像、佛经、佛塔等身、语、意三宝之所依;中三层,住着译师和班智达(大学者),他们在那里诵阅经论,勤行闻思并修禅定;下三层,藏王和大臣们在那里敞开所有法、财、欲、解脱四部的千百大门,从事使一切尊卑大众都浸润在那富饶安乐的甘霖中的事业。乌香多寺建成后,拉萨东南西北都有了九层大楼,故成为弘扬佛法和强大政权的所在地。

    赤祖德赞是古代唐蕃关系史上影响最大的藏王之一。耸立在古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也叫甥舅和盟碑,是由唐蕃双方派遣大臣会盟,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彝泰九年(823)竖立,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碑文为“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只应;清水县以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1]

    热巴巾去世后,达玛(838 ~842年在位)继位。历史上达玛因灭佛遭人反对,人们称他为朗达玛,“朗”藏语是公牛的意思。达玛时期禁佛运动范围大、惨烈,重点在拉萨,主要采取停建、封闭佛寺,破坏寺庙设施、壁画,焚毁佛经,镇压佛教僧人等活动。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达玛在拉萨大昭寺前被拉萨东郊扎耶巴地方修行秘咒的佛僧拉隆·白吉多杰射杀。达玛死后,其两个儿子欧松和永丹年龄都很小,吐蕃王朝的实权落入不同的贵族集团手中。永丹靠母亲琳氏家族的支持,以拉萨为根据地,自称赞普,欧松却被排挤到象雄地方。贵族集团一派操纵欧松,一派控制永丹,互相争夺赞普王位,各不相让,彼此为敌,长年交兵,使统治西藏地区两百多年的吐蕃王朝四分五裂,彻底崩溃,拉萨作为吐蕃王朝的首府也随之衰落。

    割据纷扰

    达玛被刺后王室的分裂标志着西藏分裂割据的开始,一直到南宋淳祐七年(1247),即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授予萨迦班智达统治卫藏十三万户前。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小头目,他们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结盟或打仗,各属都相继叛离,为大规模的奴隶平民大起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唐大中十一年(857),起义军很快就聚集在一起,起义范围迅速扩大。咸通十年(869),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有两个大奴隶主——卢氏和巴氏,他们分别代表利益不同的两个集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据《宋史·吐蕃传》记载:“其国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大小战争连绵不绝,百姓备受灾难之苦,文物遭受破坏,拉萨悄然退出了政治舞台。

    10世纪后,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各地重修寺庙,培养弟子,弘扬佛法。鲁梅亲自维修并住进拉萨西南的噶穷拉康寺,其门徒尚那朗·多吉旺秋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在拉萨以北建立杰拉康寺,欧强秋久纳在拉萨以东兴建扎叶巴寺。北宋庆历五年(1045),卫藏各地方领袖人物经过共同商量,决定迎请出生于东印度的著名法师阿底峡前往拉萨。叶巴、彭域、聂唐、拉萨等地的数千名僧人向阿底峡学习佛法。北宋嘉祐二年(1057),阿底峡的著名门徒仲敦巴在拉萨河上游的热振地方建立了热振寺,噶当派就是以热振寺为基点逐步发展起来的。北宋熙宁六年(1073),俄·勒必希饶在拉萨以南建立了桑浦寺。该寺以提倡因明即佛教哲学、辩论而著名,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达布次称宁布在拉萨以西堆龙修建拉龙寺。

    分裂割据后期,拉萨地区多次发生了鲁梅、巴、惹、征四集团间的战争。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在拉萨、雅砻一带,四集团相互攻打了很久。连续不断的战争,不但给拉萨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而且将古代西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大昭寺、小昭寺的部分寺院烧毁,造成严重损失。当时贡巴次称宁布在各集团间进行调解,修复了拉萨大小昭寺,并把寺庙移交给当时拉萨地区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宗教人士公堂香喇嘛照管。南宋淳熙二年(1175),蔡巴·祥·尊追扎巴在拉萨东郊建立蔡巴寺,作为居住基地,遂形成蔡巴噶举教派。蔡巴·祥·尊追扎巴一生传教布道,受到藏传佛教界的敬重。人们将他与帕摩竹巴、宗喀巴并称为西藏的“三宝”。蔡巴噶举教派较为著名的人物蔡巴·贡噶多吉(1309~1364),系噶尔家族的后裔,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精心管理和修缮蔡巴寺、贡塘寺、大昭寺及布达拉宫,受到各教派广大僧众的尊敬。其中帕竹噶举发展成为八个小的派系,影响较大。

    南宋开禧二年(1206),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他很重视笼络卫藏地区的宗教势力。蒙军驻防拉萨以北的热振寺一带,了解西藏各地方势力和宗教派别的特点,向阔端建议,迎请萨班到凉州去,以便通过萨班的势力控制西藏。阔端采纳了多达纳波的建议,写信邀请萨班到凉州晤面。南宋淳祐四年(1244),萨班离开萨迦,先到拉萨同地方势力就归顺蒙古的有关事宜进行磋商;淳祐六年(1246)到达凉州,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淳祐七年(1247),萨班致蕃人书,劝告各僧俗地方势力归顺蒙古,促使这一历史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

    3 建制沿革

    建制管理

    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派遣以达门为首的官员到西藏,清查沿途各地的户口,设置驿站。在藏区共设置的27个驿站中,拉萨地区有4个驿站。蒙古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派阿贡和米林等人,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清查,确定十三万户,并明确规定了萨迦是十三万户之首,由八思巴提名、皇帝批准任命的萨迦本钦管理十三万户。十三万户中有属拉萨地区的达龙、蔡巴、止贡、嘉玛四个万户。

    1268年,噶尔东赞后裔蔡巴桑结额朱获得蔡巴万户长职位后,统辖拉萨东城蔡巴地区政教大权。后来仁钦坚赞管理蔡巴事务时,赴内地元大都,得到皇帝所赐的诏书。该诏书名称是:“薛禅(忽必烈)皇帝诏赐(蔡巴)管理拉萨河上下游的堆龙、查兑、琼波、杰缅、埃(拉甲日)、达波、聂地等地修缮寺院之民户诏书。”于是,蔡巴万户成为卫藏十三万户中最强盛的万户之一。萨迦政权时期,蔡巴万户长为拉萨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得到元朝皇帝扶持的嘎德、默朗多杰、贡嘎多杰三父子。蔡巴大长官嘎德先后七次到元都亲谒元帝,继后又请来汉族的技术工人,扩建和修整了贡塘寺、蔡巴寺、大小昭寺等很多寺院、房舍,以及屋脊室顶、经殿等,都修得十分美观、庄严。他又新建了法轮寺,并在寺中创办了法相讲说院。他所做的这些善业,使元朝皇帝对他十分喜欢。

    13世纪初,西藏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皇帝设立了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并在拉萨成立了地方军政机构。西藏地方由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隶属于宣政院。宣慰使司还辖有管理民政的十三万户府、千户所等。同时,元朝在拉萨及西藏各地驻有军队,并由一位王子及其后裔率军驻守在西藏地区的东部边缘,逢西藏有事,就即刻入藏,以尽镇戍边疆的职责。

    元朝中央政府派官员入藏,按照户口多寡、生产资源分布状况,设立大小驿站,并连成交通物流线,由拉萨通往都城大都(今北京)。

    1268年、1287年、1334年,元朝中央政府派官员在拉萨进行了三次人口调查,确定各万户属下可支应差役的人口数,确定沿驿路各地必须供给的力驿、物资、运畜。

    蔡巴万户长嘎德有二子。次子默朗多杰修建了拉萨的巴阁(即八廓街),建造了拉萨查拉鲁布神殿之汉式屋顶,在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二佛像的头上建造了金顶,添加了佛的装饰和大塔宝顶《甘珠尔》佛经,以及修建光明神变寺的殿堂等,做了很多无上的善业。他还在拉杰哥瓦崩所建的拉萨河堤的基础上加固河堤,解除了拉萨河发生洪水的威胁。就在这期间,据传赞普的后裔阿里王牙孜王日乌棉派——智者顿巴仁多尔及管家阿族等,带去以18克(1克=28斤)为一驮,一共104驮的铜和五百两金子等,于元至大三年(1310)在殿顶楼新建金顶,剩余金铜在观世音顶楼新建一金顶,以后又由牙孜王布尼棉进行了扩建。

    萨迦地方政权时期,蔡巴噶举教派一时称雄于拉萨一带,对拉萨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蔡巴噶举教派不仅修建了蔡巴寺、贡塘寺,而且蔡巴噶举教派的创始人蔡巴·祥·尊追扎巴以及他的门徒和历代蔡巴万户长还曾长期有条不紊地管理大昭寺,并多次修缮。他们还动员和组织强大的力量疏通拉萨城水道、加固河坝、新建民房等。

    14世纪初期,帕竹政教首领大司徒·降曲坚赞击败了萨迦地方政权,统一了卫藏地区,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权。随后他们逐步兴建了日喀则宗、柳梧宗、贡嘎宗、穷结宗等十三大宗,拉萨市区属于柳梧宗。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洪武五年(1372),明朝在西藏地方成立了“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的行政管理机构。拉萨以其宗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吸引力,仍为帕竹政权所高度重视。历任帕竹统治者都到拉萨朝佛、维修寺庙等。帕竹王朝第三代法王扎巴强曲对拉萨大昭寺等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整。《大昭寺目录》等记载:“乃东王责成柳梧朗喀桑布(吉雪宗本)和查噶瓦按照法王宗喀桑的要求去完成……从娘色曼的山上运来石头,把庭院和转经廊的地面换成石板;在天井里新安了十二根柱,并接上了十根柱子,还树立了廊柱十根,是柳梧宗受命完成的。”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方针政策,洪武年间基本完成了对西藏地区行政机构的建置。这种利用宗教,大封藏族僧人为王的做法始于永乐年间,延续到宣德、景泰、成化、正德年间。

    明朝授命西藏各首领(土司)管辖,还发金牌,规定各地区缴纳马匹,对交来的马匹以茶折价补偿,并对交马者厚予赏赐,有效促进了藏汉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依存关系。拉萨不但经济、文化和社会空前繁荣发展,而且民族手工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直至15世纪中叶,在明朝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拉萨各地区城堡、官邸、寺院、民宅等建筑广泛应用汉式“斗拱”技术,尤其是冶炼工艺大幅度提高,涌现出唐东杰布等著名建造师。同时,医药、历算也得到飞速发展,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便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在艺术方面,以江孜地区为代表的绘画、雕塑,吸收了汉族工笔画的艺术特点,又融汇了尼泊尔、印度及克什米尔地区等外来文化元素,别具一格,达到了圆熟的艺术创作境界。

    明朝时期,有两个人物与拉萨的发展密切关联。一个是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他于洪武六年(1373)从青海入藏。他对噶当教义基础上的显密宗进行改革,开创了格鲁派,受到明王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在短短的时间内格鲁派以拉萨为中心在整个藏区迅速发展,最后占据绝对优势。另一个是唐东杰布,他在拉萨地区的墨竹、止贡、曲水等拉萨河上下游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以演唱、歌舞剧等形式和化缘的方法来自筹资金修建了许多铁链吊桥,并在拉萨药王山上修建了药王庙,发明了能治内科百病之白丸和能治流行性瘟疫之红丸等,对藏医、藏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唐东杰布还在拉萨大昭寺北街长期修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此修建了四门塔,命名为“噶尼果希”。

    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在拉萨举行了第一次大祈祷会,即传大诏,大祈愿法会。这个法会此后一直延续下来,每年藏历正月初四开始,连续三周,僧人们为众生平安与繁荣而祈祷,在此期间,佛教哲学僧人要举行辩论,僧众举行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佛学学位。这种法会成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众多香客、几万僧人从西藏各地赶往拉萨参加这个节日。同年,宗喀巴在拉萨以东的旺古日山上创建了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甘丹寺,后世规定其编制僧人为3300名。格鲁派从此在拉萨正式创立。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乃在拉萨柳梧宗宗本南喀桑布的资助下兴建了哲蚌寺。后世规定其编制为7700人,后来超过了这个数字,因此该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寺院。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的弟子强钦曲杰释迦益西从内地回拉萨后,在施主柳梧宗宗本南喀桑布和其子南喀班觉两人的资助下,在拉萨北郊修建了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被称为拉萨三大寺或格鲁派三大寺。其建筑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在国内外颇负盛名,是拉萨地区最大的三座寺院。

    明万历五年(1577),索南嘉措自拉萨启程,第二年到达青海与俺答汗会晤。俺答汗赠送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索南嘉措也回赠俺答汗“咱克瓦尔第彻辰汗”的尊号。“达赖”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之意,这是“达赖喇嘛”称号的来源。后人就追认根敦主巴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为第二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则是第三世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在西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世纪初,第巴吉雪巴是当时拉萨地区的首领,是嘎尔家族及后来蔡巴家族的后裔。第巴吉雪巴在15~17世纪为拉萨地区建桥、修渡口、维修寺庙、加固河堤、改道水梁等。

    清崇德七年(1642),蒙古厄鲁特部首领固始汗统治了全西藏,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日喀则,将西藏地区的全部地方转给了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得到固始汗的扶持,在拉萨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在西藏各地方势力和教派掌握政权时期,首府都未能设在拉萨,而设在萨迦、乃东、日喀则等地。在几百年中,拉萨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首府,变得萧条冷落。

    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侵占西藏的同时,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从青海塔尔寺被护送到拉萨,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布达拉宫坐床。康熙六十年(1721),清朝决定废除第巴政权职位,在拉萨设立了四名噶伦。清朝为强化对西藏事务的有效管辖,雍正五年(1727)派遣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往藏办事”,并“总理”“藏内事务”,驻藏大臣制度由此诞生。拉萨设立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由其直接监督地方政权。留驻藏清军两千人,归驻藏大臣指挥。驻藏大臣通常为两人,一人为办事大臣,一人为帮办大臣。一方面可以商议办事,另一方面可分别替换,始终保持有一个比较熟悉情况的大臣驻西藏。乾隆十六年(1751)因珠尔墨特之乱,清廷废除原封郡王、贝子办理藏事的制度,改由噶伦四人(三俗一僧)在驻藏大臣监督下办理西藏事务,在拉萨正式设立噶厦。

    波澜起伏

    五世达赖新建甘丹颇章政权后,首府建在拉萨。顺治二年(1645),命第巴索朗绕登主持修建布达拉宫。经三年多的时间,于顺治五年(1648)白宫建成,五世达赖便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据《卫藏通志》载:“法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在拉萨地方山上诵旺固尔经。取名布达拉……遂修布达拉宫……五世达赖掌管佛教,兼理民事,遂以原观音堂为中心,向东西建立了白宫,以后又由第巴·桑结嘉措在正中建筑了红宫及上下经殿房舍。”五世达赖还规定祈祷法会期间,拉萨市政权暂时交给哲蚌寺铁棒喇嘛掌管,并创设了农历正月十五晚的花灯展览、二十四日的跑马射箭等游艺节目。

    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喇嘛率领藏官侍众三千人从拉萨抵达北京觐见顺治皇帝,顺治帝在北京为达赖修建了黄寺,并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的称号和地位得到了清廷的正式确认。顺治十一年(1654),五世达赖返回拉萨后,在以拉萨地区为中心的各地新建许多格鲁派大寺,并规定甘丹寺为3300名僧人,色拉寺为5500名僧人,哲蚌寺为7700名僧人等,所有甘丹颇章政权统治地区的大小格鲁派寺庙,均有规定和限制,在规定僧数之内,由政府拨给各寺一定数目的田庄和农户,即寺产。

    五世达赖对拉萨的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改造、扩建以及拉萨城市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拉萨民房迅速增多,围绕大昭寺一周八廓街已成为拉萨中心的主要交易场所。随着拉萨的发展,八廓街两旁陆续兴建起了商店、民居房,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商业街,并不断扩建,拉萨市区的规模逐渐向四面扩展:西至琉璃桥、东至清真寺、南至日松贡布、北至米如寺,形成了拉萨旧城的原貌。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拉萨不仅吸引着祖国内地的汉、回等各族同胞,而且对邻国的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商人也有很大吸引力,他们长途跋涉,来到拉萨经商,使拉萨成为一个不小的国际市场。在拉萨经商的汉族、回族和外国商人中,不少人慢慢定居下来,他们对拉萨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从18、19世纪开始,西藏活佛转世制度开始盛行,每个大小活佛都设有自己的大小喇让。在拉萨规模宏大的喇让有丹吉林、功德林、策默林、策觉林。这四大林建筑规模宏大,各具特色,代表了西藏中古时期建筑艺术的发展水平,为拉萨的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光彩。

    18世纪中叶,第七世达赖喇嘛在驻藏大臣的帮助下开始在布达拉宫西面两公里处的一片荆棘、古柳和草塘地带修建罗布林卡。第八世达赖喇嘛又对罗布林卡进行扩建,使其成为历代达赖的夏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罗布林卡具有崇高的地位。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是六世、七世、八世达赖先后进行维修的。这幽雅秀丽的风景区,现已成为现代化的大型公园。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走向衰败,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同时也逐步侵入西藏。拉萨作为西藏首府的特殊地位,肩负着反对外来侵略的重任。早在18世纪时,英国便蓄意对西藏进行侵略。19世纪中后期,英国逐步控制了喜马拉雅山区诸国的同时,积极派遣特务分子以“游历”“传教”为名,进入西藏地区进行侦察活动,并直接提出了“通商”“划界”等无理要求。由于拉萨各界人士同藏族人民坚决反对,英国侵略者的上述阴谋才未能得逞。

    光绪十六年(1890),在英国发动的第一次侵藏战争中,驻藏大臣升泰上奏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拉萨愤怒的群众同三大寺僧对升泰签署条约的丧权辱国罪行给予严厉的谴责,并表示“无论如何,誓不遵依”。

    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武装进入拉萨。英国迫使西藏当局签订《拉萨条约》。拉萨三大寺僧众同藏族人民一道手持大刀、匕首,出没于拉萨城郊,与英人斗争。由于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清朝政府拒绝在《拉萨条约》上签字。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将《拉萨条约》收作附件。

    在英帝国主义疯狂侵略西藏的同时,沙皇俄国也把它的侵略魔爪伸向了西藏。沙俄间谍分子不仅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多次潜入西藏地区,收集情报,掠夺文物,杀害藏族人民,还以宗教活动为名,极力挑拨西藏与清中央王朝的关系,散布亲俄思想,策动西藏上层分子背叛祖国,导演了一幕幕破坏我国统一的历史丑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荫棠领副都统衔,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份进藏“查办藏事”。他向清朝中央参奏了驻藏大臣有泰等十余名满汉官员昏庸误国、贪污腐化的丑行,接着,采取若干革新措施,改组西藏地方行政机构,在拉萨设立督练等九局,但这些措施终因清朝的腐败和英帝国主义者的破坏而未能奏效。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民国政府,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撤销。西藏上层亲帝分子驱逐了清朝驻藏的官员和军队,接着,经过密谋策划,于1913年,公开打出了“西藏独立”的反动旗号。

    1924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在爱国力量的支持下,一举粉碎了由英国策动的以擦绒为首的亲帝集团的政变阴谋,取缔了英帝控制的警察局,停止了由英人担任教练的藏军训练,封闭了英人操纵的贵族学校,并拒绝了英国政府提出的派遣代表团再来拉萨的请求,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英派”反动势力。

    1933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圆寂。西藏地方政府依历史惯例上报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在南京为十三世达赖喇嘛举行追悼会,册封十三世达赖喇嘛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并任命黄慕松为特使入藏致祭。第二年,热振呼图克图出任西藏地方摄政。1934年,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和加强。1940年,十四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坐床,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前往拉萨主持坐床典礼。1941年,爱国的热振活佛被迫辞去摄政职务,西藏地方政府的大权从此落入亲帝势力手中。1943年,西藏地方当局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突然在拉萨成立“外交局”,并通知国民党政府驻藏办事处:此后一切事务与该局接洽。1947年,西藏亲英势力制造“热振事件”,将爱国的热振活佛害死在狱中。色拉寺杰扎仓的数百名僧人,曾为营救热振,武装攻入拉萨,同藏军发生冲突,结果色拉寺僧人战败。

    古城新生

    1949年,中国国内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藏地方当局的少数反动分子,在美英等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妄图阻挠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2月,依照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西藏地方政府应派出代表进行和谈的要求,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团长,凯墨·索南旺堆、土登丹达、土登来门、桑颇·丹增顿珠五人的谈判代表团。4月,代表团先后抵达北京。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维汉为团长,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等为全权代表。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中南海勤政殿正式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由于“十七条协议”明确地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各个方面的关系准则,正确处理西藏内部历史遗留下的各主要问题,因而受到达赖喇嘛、多数僧俗官员及广大群众的拥护。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到达拉萨,受到古城各界僧俗群众两万多人的夹道欢迎。从此,西藏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的控制,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为政委,阿沛·阿旺晋美为第一副司令员,朵噶·彭措饶杰为第二副司令员,昌炳桂为第三副司令员,范明、王其梅为副政委,李觉为参谋长。以十八军为主力的四路进藏部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和平解放西藏”的指示,分别由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路挺进西藏,并胜利完成了进军、筑路、建房、生产等各项任务。也是在那个艰苦岁月,我党我军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修建川藏公路时,3700名战士和民工牺牲,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以上英烈献身。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拉萨办事处开业;西藏工委与西藏地方政府协商后创办了拉萨小学(即拉萨市第一小学),董事长为张国华,校长为达赖的副经师赤江·洛桑益西,副校长为陆一涵;西藏第一所现代医疗机构——拉萨人民医院(即后来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拉萨成立。

    1951年10月3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西藏地区拉萨工作委员会”(简称拉萨工委)正式成立,工委书记为林亮,委员为杨正凡、苏音;秘书长为徐爱民,副秘书长为杨孝彬;组织部部长为苏音;宣传部部长为王畋;公安局局长为杨正凡,副局长为宋子元。

    拉萨解放后,一些文化机构相继建立。1953年初,“拉萨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经张经武代表与达赖喇嘛协商共同批准成立,会员有460人。9月,拉萨有线广播站(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正式播音。1955年1月2日,新华书店西藏分店拉萨供应站(现在的拉萨市新华书店)正式开始营业。

    因“十七条协议”规定维护西藏现行制度不变,拉萨依然由旧政府管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内);雪巴列空管辖拉萨市郊洛麦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聂当溪、江溪、东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庆宗18宗溪。1954年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卫区总管管辖尼木门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龙德庆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东嘎宗、德庆宗、达孜宗、蔡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洛麦溪、协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聂当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28宗溪。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外国干涉者的纵容、支持下,公然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度,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在拉萨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当天,拉萨“朗孜厦”在市民中对18~60岁的男子进行登记,蛊惑他们拿起刀枪反叛。噶厦从布达拉宫底层军械库中取出炮12门、机枪30挺,运往罗布林卡,为叛乱分子提供装备。16~17日,叛乱武装在罗布林卡连续向拉萨运输站开枪、开炮。17日晚,达赖及其随员逃离拉萨。同日,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部队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拉萨爱国僧俗和人民的积极协助下,对盘踞在拉萨市区的叛乱武装进行反击,经过两天多的战斗,彻底平息了拉萨市区的叛乱,共歼灭叛乱分子5300余人,其中击毙545人,伤、俘4800余人。

    3月2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拉萨市委成立。西藏工委常委、组织部长惠毅然兼任拉萨市委书记,何祖荫、宋子元任市委副书记。此后,迅速建立市委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财经部。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颁发布告宣布:撤销拉萨“朗孜厦”“雪勒空”和郊区及当雄等处所有一切反动政权组织;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拉萨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拉萨地区政治、军事、民政等一切事宜。

    为了城市正常运转,西藏贸易总公司拉萨门市部营业,西藏贸易总公司大昭寺粮油门市部开业,市民凭购粮证购买国家供应的粮油;拉萨市土特产门市部、废品收购门市部也相继开业;选举成立了工会筹备委员会;市委批准成立拉萨市工商管理处和拉萨市贸易公司。

    1960年设拉萨市,原属绛曲基巧的当雄、达木曲柯尔、白仓溪、达波错斯(色)、旁多溪划入拉萨市。将折布林溪、洛麦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并入拉萨市区;将林周宗与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并设林周县(驻松盘);将当雄与羊八井郭巴、宁中郭巴、纳木湖郭巴等合并设当雄县;将达孜宗与德庆宗、蚌堆溪合并设达孜县(驻德庆村);将墨竹工卡宗设为墨竹工卡县(驻塔巴村);将曲水宗与色溪、南木溪、协仲溪、聂当溪合并设曲水县(驻雪村);将尼木门喀溪与麻江郭巴合并设尼木县(驻塔荣);将堆龙德庆宗与列乌溪、东嘎宗合并设堆龙德庆县(驻朗嘎)。拉萨市共辖当雄(驻当曲卡)、尼木、曲水、堆龙德庆、达孜、林周、墨竹工卡7县。

    注释

    [1]《全唐文》卷988。参见《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22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