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深秋,福建泉州民俗文化交流团一行12人,应台湾彰化县民俗才艺活动推展委员会及鹿港天后宫管理委员会的邀请,于11月10日至11月25日访问宝岛台湾。这在当时是大陆民间组团访台规模最大的一次。访问团主要成员有泉州天后宫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研究人员,还有以国家一级演员黄奕缺为首的泉州木偶剧团演员。我作为戏剧研究人员有幸随团出访。
根据双方协议,访问团在台期间除了拜会有关机构团体、寺庙和游览观光之外,还要作提线木偶公开示范性演出10场。然而,出发前我们听到一种令人困惑的说法:据传台湾有身孕的妇女一般不观看提线木偶戏演出,否则生出来的婴儿会得软骨病,如同提线木偶的身材。因而台湾平时提线木偶很少作娱乐性的演出,大多只是在敬土、谢神镇煞或新居落成之际才请戏班来演出。那么这次访问团赴台表演提线木偶,能否为广大台湾同胞所接受和欢迎呢?
11月11日,访问团到达邀请单位所在地台湾中部的彰化县鹿港镇。当天下午即拉开了在台义务公演的帷幕,为国民小学的学生加演日场。始料不及的热烈景象消除了我们出发前的顾虑。开演前一小时,访问团匆匆赶到国民小学,迎面看到礼堂前一字排开十多个红艳艳的大圆匾,圆匾外圈的彩色花环装饰缤纷夺目,匾上写着“祝贺泉州木偶剧团演出成功”、“国际木偶大师黄奕缺首度率团访台演出志喜”等字样。原来这些是鹿港地区各学校、家长会和各界知名人士送来的贺匾。虽然素不相识,但殷殷心意和友情酿造了热气腾腾的演出氛围。宽敞而整洁的校园里早已聚集了成群结队前来观看演出的男女老幼,朝着访问团到来的方向,人人脸上流露出热切期盼的神情。“你们是大陆泉州来的吧!”台湾乡亲迫不及待地开腔,那闽南乡音俚语的问候使人备感亲切。此刻,小学礼堂内已经座无虚席,而热情的观众仍在见缝插针继续往里挤,礼堂的两侧和走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接待人员告诉我们,在访问团到达台湾之前半个月,邀请单位已将印制精美的线偶钟馗舞剑的大幅海报在全岛各地张贴。因此头天日场和晚上鹿港天后宫广场的观众除了当地学生、乡亲以外,有不少来自宝岛的四面八方,其中有的是演出日程表上即将要去的地方派来了解演剧水平的,有的是还在努力争取访问团去作专场演出的。各方面的记者也蜂拥而至。
东道主委派3名当地的师傅随团帮助演出建台。他们提前2小时到达演出场地,架设好演出用的小舞台,即搭置在礼堂舞台上约高2尺、宽7尺见方的平台,蒙上簇新的深红色氍毹。舞台布光、音响设备亦已装置妥帖。访问团抓紧时间进入后台,打开道具箱取出演出《狮子舞》、《若兰行》、《水漫金山》、《钟馗醉酒》、《驯猴》等小戏节目需用的木偶。演员们细心地整理木偶线位,活络线偶关节,并将其分类挂置一旁静候开场。霎时间满墙琳琅满目的木偶形象吸引了众多的记者和台湾木偶界同仁,他们不顾拦阻纷纷闯入后台,先睹为快。摄影机、录像机更是迅速瞄准了这些尚待出场的演员和线偶,频频闪烁的光影使人眼花缭乱。还有人饶有兴味地细细点数着每个木偶身系的绳线,当数到30、31、32……最多达36根绳线时,不禁发出惊讶的赞叹。因为木偶线位越密,绳数越多,其动作的细腻程度便越高,演员操纵之难度也就可想而知,而在台湾从未有过线位结构如此复杂的线偶。
开演前,访问团团长向观众致意,说明限于访问团人数,以及公演系属交流技艺性质,故献演精致的小戏节目,而且采用暴露式的小舞台,即演员与其操纵的木偶同时出现在观众面前。演员不在幕后操纵,增加了到场观众的好奇心,自然也增强了亲近感。虽说是献演小戏节目,可就是这几个场面简单、情节单纯的小戏节目一连串细腻逼真、丝丝入扣的动作节奏,柔和典雅、充满闽南乡土气息的傀儡音乐,以其浓郁的艺术氛围紧紧抓住了在场观众的情绪,童叟皆乐。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戏剧情景,忽而为青年演员表演的双狮嬉戏、争夺绣球那生龙活虎、跌扑腾跃的精彩场面欣喜欢呼;忽而为《水漫金山》中庸俗无聊的小沙弥耸肩、搔痒、趺坐、甩僧帽等传神动作鼓掌叫好;更为黄奕缺出神入化的各种刻画性格的连贯动作所倾倒。随着黄大师手下线偶钟馗愤怒地拔剑、舞剑、刀剑入鞘,以及捧起酒坛狂饮烂醉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展开,观众如痴如醉,赞叹声、鼓掌声此起彼伏;《驯猴》中的小猴眨巴着眼睛撒娇,欢快地弹奏吉他、跳迪斯科,表演花样自行车技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舞台景象也无不赢得强烈的反响。
演出结束时,热情的观众忘情地鼓掌叫好,迟迟不愿散去,兴许是木偶戏演得太生动、太逼真了,他们还要跑上舞台再贴近地看一看,那些用樟木刻制的无生命的小木偶究竟是啥模样?另有一些观众则争先恐后地要求与演员合影,并恳请演员手上提着神奇的线偶;成群的小学生虔诚地捧着节目单要求演员在上面签名,他们多么希望留下这美好时刻的记忆。一位鬓发霜白的老者激动不已,颤抖的双手紧紧握住演员,连声说:百闻不如一见,如此精彩奇妙的木偶表演实在难以想象。
晚上在鹿港天后宫广场为东道主作正式首场演出,黄奕缺特地加演拿手戏《青春梦》。开演前,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过之后,彰化县县长周清玉女士上台作热情洋溢的贺词。她用闽南方言说:“泉州木偶戏团来演出,我们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们这里看外来的西方文化比较多,看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却较少。今天我们来看黄大师的木偶表演,他是有国际大师水平的,大家一定会叹为观止。可惜场地挤不下太多的人,很多人没能亲眼目睹,待我们看了之后回去一定要把今天看到的高超技术的表演告诉他们,让我们大家和我们的孩子们知道,祖国大陆有这么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她还把看这场演出比作过节,她的话音未落,全场就响起热烈的掌声,欢声笑语响彻夜空。
第二天,《联合报》发表记者专访,对盛况空前的木偶戏演出作了长篇报道,醒目的通栏标题称“泉州木偶戏首场演出轰动鹿港”。载文中还附有记者在演出现场摄录的黄奕缺聚精会神地操纵线偶钟馗舞剑的大幅彩色图片,人与线偶相映成趣。
访问团先后到达彰化、嘉义、云林、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14个城市乡镇的15个演出点,共演出16场,足迹遍布台湾岛南北。其中大部分是在寺庙前的广场上搭棚台演出,观者踊跃,每场不下千余人。此外,访问团还深入高等学府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为校内师生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的接待和广泛的赞扬。成功大学的阎振瀛院长在欢迎访问团的座谈会上高度赞扬大陆木偶戏的高超技艺,并说木偶艺术要走向世界,指出:“搞艺术的人不仅要有技艺,还要胸中有东西,肚子里有内在,只有先在自身的内部突破,才能在艺术上有飞跃。内心充实了,手里才能露出光华。”他在结束讲话前特别强调:“大陆和台湾文化同祖同根,哪里有‘台湾化”说法。”
当演出日程行将结束时,访问团又在众多业余爱好木偶艺术的学生强烈要求下,进入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剧场加演最后一场。
台湾的《中国时报》、《民生报》、《联合报》、《中华日报》等报刊及电台、电视台多次不惜篇幅地详尽报道泉州木偶戏精湛的演技和备受欢迎的情况。
在台湾作为民俗乡土艺术的木偶戏,考其源流是从大陆移植过去的,台湾的布袋木偶又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因此,对于这次大陆访问团的木偶表演,台湾木偶界同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被木偶界尊为“通天教主”的布袋木偶前辈艺术家黄海岱(已年逾九旬)特地定制了镶嵌着金质奖牌的大幅贺匾,不顾年迈体衰,风尘仆仆驱车两个多小时,从家乡云林县赶到鹿港镇祝贺木偶剧团首场演出成功。他兴奋地看完演出后,由家属搀扶着上台敬献贺匾,连声称赞黄奕缺手下的小猴子比真猴更加聪明、活泼可爱。知名木偶艺术家李天禄、许王、童枝民以及“教育部”布袋戏传艺主持人郭端镇等也都前来观看演出,有的还连看几次。他们高度赞赏泉州提线木偶的合理布线和严谨的线规操作,赞赏木偶身段和形象动作的灵活性和真实感。
访问团于16日大清早专程前往云林县到黄海岱先生家作客。宾主促膝谈艺,亲如兄弟。据黄先生介绍,五六十年代是台湾布袋戏的鼎盛时期,民营剧团多达200个以上。布袋戏主要流行于嘉义等北部地区,乡村中的民众,尤其是祖籍闽南的老人们都是它的忠实观众。5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西洋文化及现代流行音乐、歌舞、电影、电视猛烈地冲击着台湾原已留存不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布袋戏便日渐衰落,经营十分惨淡。从60年代起,黄海岱先生之子黄俊雄率先对布袋木偶艺术进行改良。他们充分借用现代科技的声、光、电等表现手段强化演剧效果;同时对传统布袋戏木偶的尺寸、造型进行改造,使木偶比原来高大、形象鲜丽动人,把古老的木偶艺术推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天下午,访问团还应黄俊雄先生热情邀请,到他的录影带节目制作公司考察,参观摄影棚,切磋技艺并观摩他们录制的木偶戏节目片段。台湾木偶戏由于结合了飞剑、流星等声光渲染,强调节奏明快振荡的艺术特色,使我们感受到现代审美信息的视觉冲击,增添了观赏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的弊病也暴露无遗,由于木偶过大,与演员手掌比例失调,致使表演者的掌上功夫很难发挥,布袋戏人物只能在舞台上摇摇晃晃,无法表现细腻的动作。木偶戏失去了以动作传神取胜的传统优势。
台湾木偶界同仁十分关注泉州木偶剧团在木偶艺术方面的技术革新,当他们得悉近年来该团采用立体天桥式新型舞台,开拓空间,增加舞台空间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在新型舞台上,天台和地台配合操作,充分发挥不同品种木偶的优势特长塑造人物形象,成功地创作演出了雅俗共赏的神话剧《火焰山》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热切盼望泉州木偶剧团能把《火焰山》带至台湾公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