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很困难,我们一定要同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千方百计减轻国家和群众的负担。”
鲁迅说:“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在刘少奇的一生中,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不论何时何地坚持和人民同甘苦,时刻与人民心连心。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生坚持。
30年代,刘少奇在上海担任党中央职工部长,他每月津贴费20元,何宝珍8元,这些钱除供全家生活开支外,还要节约一些钱来救济比他更困难的同志。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时,组织上配给他一匹马,他送给战友骑,自己和干部战士一起步行。1942年春,刘少奇从苏北回延安,受中央委托,路经山东指导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的工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坚持和干部战士一起吃高粱米和地瓜干。有次山东分局派人给他送来一袋面粉和10斤猪肉,供他改善生活。刘少奇知道后,立即要工作人员送给战士们包饺子吃。他说:“战士们行军作战比我们辛苦,应该送给他们吃。”过微山湖时,恰遇敌人进行扫荡,在湖边停留的10多天里,在寒冷的夜晚,他把自己盖的毯子和棉大衣盖在战士们身上。吃不上饭,他和战士们一起用野藕片充饥,有次给他煮了点小米饭,他坚持要和大家一起吃。他病了也不愿吃药打针,理由是:“药品来之不易,留给别的伤病员用吧!”他总是把利益送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刘少奇一生为群众谋利益,心里时刻想着群众,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1947年春,刘少奇率中央工委机关抵达阜平县城南庄,他对晋察冀边区的领导人说:“一斤米、一寸布、一文钱都要用于战争,不应随便浪费。”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他从不讲究。笔者80年代曾多次到王光美家中接赠给刘少奇纪念馆的刘少奇遗物,在这些遗物中,不少是衣服,但除了他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穿的一件大衣和两套中山装较好以外,其他都是一些不显眼的棉纱布衣服,多数都已破旧。而他平时就是穿着这些衣服参加会议或去各地视察。他还有一个习惯,不论是在家还是外出视察工作或开会,他总是人到才开灯,人离即关灯,他常对工作人员说:“室内没有人,不要让电灯开着嘛,把这些电节约下来,送到工厂去支援建设,该多好啊!”
1959年,刘少奇在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有天吃饭时,他发现上顿吃饭时剩下的一点苦瓜菜没有端上来,便微笑着问服务员:“上顿吃饭时剩下的苦瓜菜怎么没端上来?”服务员带着不安的神色回答:“剩的菜已经倒了。”刘少奇听后,亲切地对服务员说:“这些菜是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倒了多可惜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浪费劳动人民的果实。下次剩下的菜不要倒了,要留着下餐吃。”
在50年代末期,电视机还是特别稀奇的东西,一天晚上,刘少奇从外面开会回到家里,只见几个孩子高高兴兴地围着一台新电视机在看节目,刘少奇忙问:“电视机是哪里来的?”天真的孩子们回答:“是公家送来的。”过了两天,刘少奇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耐心地启发他们说:“电视机是公家送来的,应该大家看,不应该放在我们家里。在我们这里有很多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他们工作辛苦,应当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电视节目呀。你们看,这电视机应当放在哪儿呀?”经刘少奇一提醒,孩子们齐声回答:“应当放在大食堂里。”第二天晚上,电视机搬到了大食堂里,此后,一直未动。刘少奇还经常和工作人员、警卫战士一起观看节目。
60年代初期,国家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次又一次地降低了自己的工资和每月的粮食定量。刘少奇和王光美每月的粮食定量共35斤,他们坚持不吃肉,不吃鸡蛋,饭里面掺杂粮。刘少奇经常对家里人和工作人员说:“现在国家很困难,我们一定要同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千方百计减轻国家和群众的负担。”有一天,他把周围的工作人员找来,指着中南海西楼附近一片长满了杂草的空地对大家说:“你们看,这块地可以利用一下吧,我们把草皮铲掉,种上麦子,收了粮食多少可以解决一点问题嘛!”随后,刘少奇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从整地、下种、施肥、浇水到收割,只要有空他就来参加劳动。后来,这块地收了100多斤麦子,大家高兴极了。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全部分给了家庭困难的工作人员。事后,刘少奇深情地对大家说:“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一定要时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刘少奇是中国人民的国家主席,而他又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勤务员;他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是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子,是今人和后人学习的楷模。
(何光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