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总看见一群孩子围住了邓政委,乐哈哈地说道:“小平同志,你不仅是位统兵打仗的将才,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儿童团长啊!”
“很对不起呀,苹果是没有吃的了,把这支笔送给你,好好学习,长大要做革命的接班人啊!”
1948年秋,淮海战役伊始之际,我中原野战军主力挥戈东进,来到古城临涣。这里是古代铚城县旧址、一座拥有2000多户人家的大集镇,它南俯浍水,北依枫林,时值秋水盈川,红叶摇凉,真是风景如画。早在1924年秋,朱务平同志就在这里建立了中共支部,成为皖北革命的摇篮,被人们誉为“小广东”;“七七”事变后,这里曾办起抗日救亡社,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就驻在临涣集东北角的文昌宫内。
自从指挥部移驻临涣集,这里就热闹起来。每逢集日,人们常看到有一位40多岁、体格精悍的首长,穿着很干净的半旧军装,沿镇街走出南门,来到浍河岸边的码头。这里是鱼虾、农贸市场,傍晚仍有人在这里说书、唱戏、卖鱼卖虾。这位首长时而看看鱼虾,问问价钱;时而走到戏场旁边,欣赏一会儿节目;时而与闲步的人聊聊农事,拉拉家常。那时,这位首长周围经常跟着几个警卫战士。老乡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却猜想他一定是个大首长,但他究竟大到哪一级呢?没人说得清楚。
一天傍晚,这位首长去外面散步,刚走到院门前,恰巧碰到60多岁的李大爷挑着水桶进来,凉水把他的军裤打湿了半截。李大爷慌忙搁下水挑就去帮首长擦拭,但被拦住了。那首长和蔼地微笑着,操一口四川语音问:“大伯,您今年多大岁数?还能挑动这担水?”
李大爷望着这位神采奕奕、和气可亲的首长,紧张的情绪消除了,激动地回答:“俺属小龙的,今年满68岁。这水是咱们院里用的。”
“噢!这水是给我们挑的。”首长沉吟着,突然伸手从李大爷胳膊上抓过扁担,一弓腰挑上了肩,健步朝炊事班走去。
这一下李大爷可傻眼了。他急忙追上去,左拉右挡,一边解释说:“这些粗活我们干惯了,哪能劳累您呢!”
“劳累!”首长慈祥地笑了,说,“我们都是出生在劳动人民家庭,既会打仗,也习惯干粗活。”这时,一个警卫员跑过来,把担水的事给首长作了说明。
原来,部队为了缩小指挥机关的目标,防止敌特破坏和飞机轰炸,所以在当地请了几位挑水的。首长听完汇报,便给李大爷搬来板凳,一同坐下。他问李大爷家几口人,生活过得怎么样,支前担架队组织了几个,怕不怕飞机轰炸,等等。接着,首长很动情地说:“现在部队打仗,许多事都靠乡亲们支援,像您这样大的年纪,还来给我们挑水,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得很呢!等解放了,我们再来感谢你老人家!”李大爷和首长肩挨肩地坐着,听了他的这番话,激动得眼角都湿润了。
不一会儿,首长又要开始工作了。李大爷请首长把泼湿的裤子脱下来洗洗,烤干后再穿,首长笑着说:“我也长有两只手,还是自己洗好。现在工作忙,洗衣服和烤衣服也要服从战争啊!”
李大爷说:“我们这儿秋天夜里冷,穿湿衣服会着凉的,首长,您还是……”
首长摆着手说:“没关系,没关系,身上热度高得很呢,一会儿就干了。”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李大爷望着这位平易近人、乐观风趣的首长,激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他挑起水桶,一边走一边在心里盘思:这位大首长是谁呢?
他怎会想到,这就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兼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同志。
总前委在临涣集文昌宫住了10多天,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移驻到小李庄。这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普通村落,过去很少有外人来过,自从总前委进驻之后,这里可热闹啦!每天,信件和电报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犹如蜘蛛网似的电话线四通八达,各种车辆出出进进,一派紧张而有秩序的战前气氛。这一切,吸引了好奇的孩子们。一天上午,十几个儿童在首长们住处的门前,围住邓政委吵吵嚷嚷,像在要什么东西。邓政委慈父般地望着孩子们,听完他们的要求,无可奈何地笑笑,想说什么,但没有开口。就在这时,刘伯承和陈毅两位司令员从外面回来。陈老总看见一群孩子围住了邓政委,乐哈哈地说道:“小平同志,你不仅是位统兵打仗的将才,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儿童团长啊!”刘司令员问:“小平同志,怎么回事?你一到哪里,就很快和当地人搞得那么熟呀!”
小平同志摇了摇头,似乎有什么事情乞求两位司令员,沉吟着说:“喂,二位司令员,请你们做点牺牲吧!”他挤到两位司令员中间,把被孩子包围的事,说了个大概,立时逗得两位司令员“扑哧”一声大笑起来。
原来,数日之前,烟台人民千里迢迢给总前委送来一些苹果,邓政委知道后,对警卫员嘱咐说:“我的身体不错,现在最需要营养的是为人民流了血的伤员同志,快把苹果让后勤部转给他们吃吧!”警卫员无奈,把苹果送到后勤部。当时后勤部的同志出了个主意,让警卫员给3位首长各带回去几个尝尝。谁知邓政委一个也没吃,又把苹果送给了房东家的孩子们。这件事不胫而走,很快在庄里传来了,所以引来一群孩子要求首长“发”苹果。
陈老总听罢,也无可奈何地笑了,邓小平同志说:“很对你不起呦,我和刘司令员的苹果昨天已带到前线,送给了几个伤病员。”
这些希望首长“发”苹果的孩子们虽然好奇、嘴馋,但还是懂事的。他们听了首长的谈话,便悄悄地散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邓政委爱抚地摸着孩子的头,问他多大了,家中几口人,出担架没有,读没读书,然后掏出一支自来水笔,语重心长地说:“很对不起呀,苹果是没有吃的了,把这支笔送给你,好好学习,长大要做革命的接班人啊!”
几年后,这孩子实现了邓政委对他的嘱咐,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了。
(姚天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