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爽朗地说:“好,这比会见外宾轻松多了。”
小平同志好像很理解似的,一点也没有烦,一直笑眯眯地站在那里。
当我看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邓小平同志和中国记者合影的照片时,我作为在场的一名普通记者,又一次使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使我想起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
那是1989年11月13日上午,小平同志会见由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长斋藤英四郎为最高顾问、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河合良一为团长的1989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地点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采访这一次活动的中方文字记者有新华社的朱云龙、《人民日报》的孙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魏赤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王冬梅、《中国日报》的张平和中国新闻社的我。
像往常一样,我们都早早地来到大会堂。作为经常采访我国领导人活动的记者,我们意识到这次会见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小平同志9月4日写信给党中央,请求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而这个请求,已由9日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这意味着,小平同志今后将不会像以往那样频繁地会见外宾了,我们见到小平同志的机会也将会减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同小平同志一起照张相。
那天,正好小平同志的小女儿毛毛也来了,她最近一直陪同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我和毛毛比较熟,于是就把大家想和小平同志合影的愿望跟她说了。她很理解我们的心情,和我们商量说:“等会儿见外宾结束后再说,好吗?”“好!好!”我们高兴地答道。
10时整,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的小平同志,站在福建厅门口屏风旁迎接客人。同往常一样,他笑容满面地同客人握手、问候,但宾主落座后的开场白却与以往不大相同,小平同志对日本客人说:“我们都是老朋友,欢迎你们。多年来,你们在中日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尽了很大努力,非常感谢你们,你们这个团是我会见的最后一批正规客人……”
还是那熟悉的浓重的四川乡音,还是那明快的平和的说话语调。但短短的几句话,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小平同志,这次是正式会见的最后一批外宾。
“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正式会见外宾,今天的机会太珍贵了!”
“这将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情,咱们今天可一定要把合影照好。”
会见厅外,我们几个记者你一言,我一句,兴奋地谈论着。
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着手准备。魏赤娅和王冬梅特意去洗手间涂了点口红;平时显得颇为腼腆的小伙子张平,也问大家:“照相时穿滑雪衫好,还是穿毛衣好?”我也借来了一条红白相间的鲜艳的纱巾,准备照相时用。
说实在的,平时中国记者在我国领导人面前是比较拘谨的,我们的领导人有时主动地和我们记者招手,用“你们好!”的亲切话语,同我们记者打招呼,如果我们记者提出一起照相留影,他们也都痛快地给予满足。记得去年春天,小平同志会见外宾后,记者请他和大家一起照张相,小平同志就高高兴兴地说:“这最容易办到了。”
然而这一天,当斋藤英四郎先生最后握着小平同志的手,深情地讲完“为了中国的繁荣、亚洲的繁荣和日中友好,希望你健康长寿!”的话,刚一离去时,我们似乎丢掉了以往的拘谨,没等毛毛开口,就立即围上了小平同志,说:“邓主席,和我们记者照个相吧!”小平同志欣然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他爽朗地说:“好,这比会见外宾轻松多了。”大家都笑了起来,并不约而同地说:“这是您最后一次会见正规记者。”小平同志也笑了。会见厅里充满着一片欢笑声。
于是,我们簇拥着小平同志,从福建厅门口走到他同外宾照相的地方:那个画有阳光、大海、巨岩和海鸥的大屏风前。跟我们站在一起的,还有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接待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新闻处刘丽萍同志。她急切地解释说:“我也是搞宣传的,我也是‘记者’。”“咔嚓”,“咔嚓”,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徐建中和中新社摄影记者郑瑞德,迅速地按动着相机快门,把我们这美好的微笑,永远地记录了下来。
以往记者同领导人合影时,摄影记者往往是只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很少是景中人。后来还是警卫局的同志提醒徐建中,说:“老徐,你怎么还不去照呀!快,快去。”同时他又喊道:“等一等,还有一名摄影记者没有照上哩!”这时,老徐三步并成两步,跑到我们之中来了。中新社的贾国荣立即走下站台,为我们拍照。这时我也就乘机和王冬梅调换了一下位置,站到小平同志身边,张平则从距小平同志较远的边上,站到了他的身后。对我们的“折腾”,小平同志好像很理解似的,一点也没有烦,一直笑眯眯地站在那里。
同记者照完相后,人民大会堂的几位工作人员也提出:“邓主席,也和我们合个影吧!”小平同志同样愉快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照相大约用了五六分钟的时间。当小平同志离去时,我们一直把他从会见厅送至电梯,不停地向他挥手致敬、道别。我们感谢小平同志给了我们这个终生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和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记者合影,使我们感到,这是他对我们工作的尊重和感谢,也是对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关怀和重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