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共产党是不怕群众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今天的工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要艰苦奋斗把国家建设好,那时你们的生活就更好了。

    敢于向群众讲话,你们做领导工作的,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向上级汇报,二是实事求是处理下面的问题,不然的话,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你读过唐诗上的这么一首诗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看来古人外出做官是不带家眷的,旧社会也只有县长才带家眷,现在进了城,都要求带家眷,住房就成了大问题了。

    1957年春,刘少奇同志来到株洲,视察了湘江机器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麻纺厂基建工地等单位。我那时是湘江机器厂的厂长,曾陪同少奇同志参观了我们厂的主要车间和职工宿舍,又多次参加他召开的汇报会、座谈会,聆听他的重要指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现在重温他的谆谆教诲,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

    那年的3月25日,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晴天。这天午后,省委电话通知,刘少奇同志要来我们厂视察,火车马上到达,将停在我们厂内的专用铁路线上。我听了这个喜讯,心情很激动,立即安排人员做好接待工作,并同党委成员前去迎接。

    下午l时多,列车到达我厂。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笑容可掬,健步下车,高兴地和我们一一亲切握手。当时我想,少奇同志旅途劳累,是否先到会议室休息休息。少奇同志像是猜到了我的意思,就先开了口,说不用休息,争取时间到车间看看工人同志们,看看厂里的生产情况,还要看看职工和家属宿舍。我陪同他先到装配车间参观。少奇同志一面听我的介绍,一面认真看工人的操作情况。他赞扬说,中国的工人是聪明的。接着他步入工具车间仔细观看了滚齿刀、剔齿刀等各种精密工具和一些产品的工艺流程。他以嘉许的口吻对工人们说,你们干的都是精密度很高的细活,很不简单啊!工人们受到少奇同志的表扬,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这时,全厂职工奔走相告“刘副主席来了!”,“刘副主席在工具车间。”人们从四面八方像潮水般地涌来。顷刻,整个车间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站在高台上望,有的站到机床上看,连窗台外面都挤满了欢迎的群众。少奇同志和工人们心心相印,连忙同围拢来的工人亲切握手,向站得远的同志点头问好,招手致意,整个车间充满了激情和欢乐。

    少奇同志接着来到宿舍区,先后访问了我们厂的总工程师、厂党委副书记和一位副厂长的家,边看边了解同志们的工资收入、生活负担、平均每人住房面积等情况。他这时对我说:“再去你家看看吧。”我听了,心里又高兴又紧张。少奇同志在我家亲切地和我们交谈,我的紧张情绪也随之消失。接着少奇同志到单身宿舍看了五间房子。在二楼的一间房里,他摸了摸两张床铺的被褥,看工人盖的垫的好不好。一位青工激动地说:“谢谢副主席的关怀,我们睡得都很舒服。”少奇同志满意地点了点头。下到一楼,他见到了两位女青工,和他们亲切交谈起来,他风趣地说:“你们都很年轻,家务负担也不重,要节约用钱,准备将来成家生孩子用。”说得两位女青年“咯咯”地笑起来。

    为了争取按照事先的安排完成这天的视察计划,我请少奇同志上车到南华村看职工家属宿舍。少奇同志在家属宿舍楼走访了好几户人家,觉得大家生活还不错,只是住房拥挤一点,便热情鼓励大家说,今天的工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要艰苦奋斗把国家建设好,那时你们的生活就更好了。

    工人快下班了。我们送少奇同志回到列车上,沿途只见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多么渴望见见少奇同志啊!在少奇同志乘车离开单身宿舍时,忽然有个老工人趁人群拥挤,跑上前去,把一张纸条递进车里。原来这个老工人曾在安源工作过,要求少奇同志接见。少奇同志知道后,同意接见他。在列车上,少奇同志与老工人亲切交谈。回忆了当年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的一些情况。鼓励他要发扬大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作风,在厂党委领导下好好工作。事后,少奇同志还对我说:“共产党是不怕群众的,要敢于接近群众,敢于向群众讲话,你们做领导工作的,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向上级汇报,二是实事求是处理下面的问题,不然的话,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少奇同志的这些教诲,深深嵌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成为我工作的座右铭。

    晚上7时半钟,我们在列车上向少奇同志汇报工作。参加汇报的有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麻纺厂的党委书记和我。少奇同志对大家汇报中提出的职工住房紧张问题极为重视。晚上10时,他要其他同志先回去,把我留下来继续谈。他对我说:“先谈谈你们职工住房的基本情况,造成住房紧张的主要原因,你们打算怎么解决,然后商量一下。”我把全厂职工总人数,住房总面积,单身职工数和单身宿舍面积,家属总人数和家属宿舍总面积一一作了汇报,并分析住房年年盖,要房子的人年年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属人口发展太快,二是基建跟不上,目前我们的解决办法是申请国家再新建宿舍三万平方米。少奇同志聚精会神听我讲完,沉思了一下,然后说:“情况清楚了,原因也找到了,但解决的办法有问题。我们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基建投资大,职工住房问题,国家只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接着,他风趣地问我:“你读过唐诗上的这么一首诗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看来古人外出做官是不带家眷的,旧社会也只有县长才带家眷,现在进了城,都要求带家眷,住房就成了大问题了。我们跟旧社会不同,我们是搞社会主义,住房问题也要解决,问题是怎么解决法。我看你们这里的工人生活水平不算低,能不能搞艰苦创业,采取自建公助的办法,发动群众自己拿点钱,国家向他们贷点款,帮助他们自己动手盖住房。这样群策群力,问题会解决得快些、好些。房权归职工所有,对房子的管理也好些。”他又说:“我想把你这里做个依靠群众解决住房问题的试点,看行不行,搞成了,取得经验了,将来可以推广。你回去研究一下,同意就搞,如果有困难,不搞也不要紧。”少奇同志的话,使我顿开茅塞,感到依靠群众就一定会有办法,我表示完全拥护这个意见。少奇同志笑了笑说:“你的思想倒很通啊!”我说:“不这样,矛盾就很难解决。”少奇同志听了很满意,要我在这个方案实现以后,写个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报告寄给他。

    为了尽快贯彻少奇同志的重要指示,第二天我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半年努力,采用自建公助办法,兴建了60户家属宿舍。同时,我们向全厂职工和家属进行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教育,还规定不仅职工享受探亲假,在农村的家属也可以按规定来厂探亲,厂里专设家属招待所。对已婚青年双职工,按进厂先后排队分配住房。这样,职工住房的紧张局面很快就缓和下来,还给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基建费,厂里房屋的管理和收费制度也进一步得到改进,广大职工满意。这年11月,我们将试点情况向少奇同志写了书面汇报。少奇同志及时回信鼓励说:“你们的报告收到了,工作可以,我已批给有关部门处理。”同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以《请看湘江机器厂的好经验》为题,报道了这一试点情况,并以《一个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好办法》为题发表了社论。后来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经验。

    少奇同志带着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房屋问题,在湘江机器厂调查,解剖麻雀,取得了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成功经验。这充分显示出少奇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为我们依靠群众,从实际出发,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郭固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