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激烈进行中,不知谁说了一句,就写“小平您好”吧。此话一出,立即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拥护。
1984年9月30日夜,北京大学生物系8l级大学生宿舍内群情激昂。明天,他们将参加国庆35周年大典。学生期间,能赶上这样大规模的庆典,本就是一件幸事,更何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庆典,盛况必定令人激动。
按照学校事先的安排,作为游行队伍,他们将跟在北京大学的彩车后面,排着整齐的队伍,从长安街由东向西走过天安门城楼的检阅台。连日来,为了使游行队伍走得整齐,学校已组织了多次训练,同学们认真参加了训练,但同时也觉得,就这样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广场,走过检阅台,似乎缺了点什么。这样的形式似乎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心情。敢想、敢说、敢干,历来就是北大人的传统,人们不会忘记,当初“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是首先从这些学生宿舍内喊出来的。今天,他们仍然有话要说,他们的振奋和激动要表达出来。于是,同学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心情。
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这正是学子们在一起热烈讨论的问题。
要表达的太多了!
首先,同学们的共同愿望就是要向党表达当代大学生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赞美,向制定这些政策的党中央领导表示敬意。
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曾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停课闹革命,中国的大学之门被关闭了。1970年开始恢复试行招生,但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进了大学也是继续革命,根本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知识殿堂。人们也害怕进入知识殿堂,因为成了知识分子,就会“脱离群众”,也就成了人们看不起的“臭老九”。
1977年5月,邓小平复出不久即坚定地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里。”
此后,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终于恢复了真正的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逐渐成了社会风尚。这样的历史性的功绩,难道不值得赞颂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面貌之所以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农村政策应居首功。几十年来,农民被折腾苦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邓小平坚定地支持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吃水不忘掘井人,他们当然忘不了党的好政策,忘不了坚定支持这一政策的邓小平。许多同学是从农村考入大学的。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总以为进了北京就可以见到中央领导,见到邓小平了,因此,每个农村学子在离开家乡时,总能听到相同的话:到北京后见到小平同志,向他问好。他们哪里知道,北京之大,见到邓小平谈何容易。但国庆35周年大典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同学们认定,大典当天,邓小平一定会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我们一定要当面向他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家乡父老的问候。
怎样表达呢?写上千言万语,会淹没在浩瀚的游行人潮里。高呼“万岁”,已是过时的口号……讨论激烈进行中,不知谁说了一句,就写“小平您好”吧。此话一出,立即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拥护。“您好”,是咱普通百姓间最普通的问候语言,但它的内涵也最丰富。一句“您好”既普通又亲切,既是问候,也表达了敬意。更妙的是前面的“小平”二字。过去,对中央领导,老百姓是从不直呼其姓名的,更不用说略去其姓,直呼其名了。而这里的“小平”二字,却使人倍感亲切。
于是,方案就这样定了。同学们一齐动手,连夜写好横幅。当时,按照规定是不能随便打标语的。因此,这块横幅,同学们只好“保密”,暂时收藏起来。
当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走到金水桥头时,同学们突然亮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向着天安门,向着全中国,向着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衷心祝愿和热情赞颂。同学们的苦心没有白费,小平同志在检阅台上看见了同学们打着的横幅,也情不自禁地不住地向同学们招手致意。此刻,同学们更是激动万分,早已忘了事先排好的方阵队形,簇拥在横幅下,喊着,跳着,前呼后拥,冲过了检阅台。
敏感的摄影记者将这一场面及时地摄入了镜头,从此,这一镜头传遍了全世界。
“小平您好”,这一看似普通的祝愿,成了历史性的问候和敬礼。(汪秀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