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套装-叔本华: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感知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1585]

    ——亚瑟·叔本华

    福楼拜的同代人,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也赞同歌德的观点,而且在这一点上比他走得更远,他相信,我们的天性注定了我们究竟会幸福,还是不幸。在他看来,我们的感知力(今天我们会说基因)决定了我们幸福或者不幸的倾向。幸福的第一要义在于……有幸福的秉性!天生的活泼,他说:“可以决定我们痛苦或是快活的能力。”[1586]柏拉图早就区分了脾气暴躁的人和天性快活的人,对于前者来说,即便是有利于他们的事情,他们也很少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而对于不利于他们的事情,他们更是很容易愤怒;相反,对于后者来说,有利于他们的事情能够令他们感到快乐,即便遇到不利于他们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感到愤怒。如今,我们会说,有些人看到的总是杯子里空的那一半,而另一些人则看到的是满的那一半。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我们的幸福,幸福取决于我们的个性,而总的说来,我们只在乎自己的命运,在乎我们拥有什么。”叔本华接着说道。然后,他又带着那种特有的促狭添油加醋道:“命运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而原本朴素的生活不会对命运索要得太多,只是笨蛋总还是笨蛋,蠢货也依旧是蠢货,哪怕身边围绕着天堂里的美女。”[1587]唯一的事情就在于学会了解自己,这样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生活。但是,在叔本华看来,我们无法改变,易怒的人继续发怒,胆小鬼继续怯懦,焦虑的人仍然焦虑,乐观的人总是乐观,病态的依旧病态,天性的力量依然是天性的力量……这位法兰克福的哲学家区分了:

    我们原本的面貌:个性,力量,美,智慧,意愿……

    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拥有的和我们占有的;

    我们代表的东西:社会地位,名誉,光荣。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后面两点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经常觉得幸福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财产以及我们在别人眼里重要与否。可完全不是这样,叔本华说:永远的不满足,竞争,对峙,人世沧桑,命运多舛……这一切都会毁了我们的幸福,如果我们的幸福仅仅是建立在“拥有什么”或是“代表什么”的基础上。在叔本华看来,幸福应该是在我们本性的“存在”之中,即我们原本的模样,幸福在我们内心的愉悦中,是我们能够感受的、理解的、想要的果实:“一个人为自己拥有的,能够在他孤独时陪伴着他的,不是任何其他人能够给予的,能够剥夺的,这些远比他拥有些什么,或是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要重要。”[1588]

    如果说我赞成叔本华的观点,却也只能是部分地赞同。经验告诉我们,幸福与我们的感知力密切相关,与我们的性格、我们的个性密切相关。某些个体要比另外一些个体更倾向于得到幸福:因为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他们乐观,因为他们天性快乐,因为他们总是容易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在情感上是平衡的……我能够赞同的是,我们私底下的天性使得我们趋于幸福或者不幸,这一切远比我们拥有的东西和我们的成功更加重要。这么多年以来,能够使我感到幸福的,并不是社会意义或者物质意义的成功——尽管这些也能够作用于我的幸福——而是能够让我自我完善,能够让我平复过往的伤痕,改变或者超越使我感到不幸的想法的内在的功夫,正是这内在的功夫赋予我在个人以及社会意义上充分发展的权利,在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加以拒绝的权利。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与叔本华有所分歧。如果说他的确很有道理,强调幸福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感知力和个性,他却大大低估了我们能够作用于自我,作用于我们的感知力这一事实,我们能够充分发展我们的感知力,最终更好地实现我们最深层的向往。

    而且,在这位哲学家的身上,有一种奇怪的矛盾之处,一方面,他的幸福说几乎具有基因决定论的性质,另一方面,他却试图告诉我们能够变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准则!也许是因为他的一生太过不幸,叔本华对于智慧的期待远比他自己所能够想象的要多。叔本华自小处于病态中,十七岁时,父亲的自杀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创伤,而接下来的一生之中,他一直经历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情感上的失败。开始时他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可女演员却并不爱他,这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失望之情。在完成其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他又和贴身女仆发生了关系,后者生下了一个死婴。接着,他又不得不放弃与一个病重女人结婚的计划。后来,他迷上了一位歌唱家,可这位歌唱家也没有能够正常地足月怀孕生产。于是自此之后他放弃了一切结婚的可能。可他的职业生活也不再能够给他带来更多的愉悦。尽管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书上,可他的作品却没有引起关注,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毫无反响。而他在大学里的教职同样带给了他残酷的失望:他在大学里教授的课程经常会被取消……因为没有听众。以至于他不得不死了心放弃教职。我们当然能够理解他对于生活的悲观态度……虽然不会完全赞同。

    可我却尽可能反过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通过心理的和精神的练习,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目光。因而我和叔本华一样,都认为幸福或者不幸都存于我们自身,我也认为“同样的环境,每个人却拥有不同的世界”[1589]4。但是我和他完全不一样的是,我认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三十多年以来,尤其是在美国,出版了很多论述幸福的社会学著述。这些著述谈论的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无异。我们可以简要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我们具有某种天性,使得我们趋向幸福或者不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在的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之地,社会环境,夫妻关系,富有或贫穷等等)对于幸福产生的影响甚小;

    随着我们对于自身,对于生活的看法的改变,随着我们改变自己的看法、想法、信仰,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幸福,或者不那么幸福。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系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认为,幸福百分之五十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力(基因决定因素),百分之十受到生活环境和外在条件的影响,百分之四十则来自个人的努力。[1590]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