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爱世界就是好好爱自己-爱的力量可以支配一切,改变一切(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么样的人才是充满爱心的人

    在生活中可以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讲:“我心中充满了爱,我对爱笃信不移。”可是,当他们在餐厅就餐吩咐服务生提供服务的时候,态度却是那样地蛮横;他们在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也毫不客气,而在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计较来计较去,患得患失。这样的人怎么会让人相信他们的内心“充满爱”呢?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充满爱心的人呢?生活中那些让人们感到亲切而温暖的人,他们的人性到底散发着怎样的光辉呢?如果我们也想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应该怎样做呢?

    以下是几条可以借鉴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努力去做一做。

    (1)爱自己。

    事实上,如果你不爱自己,那你将永远都不会去爱他人。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每个人都有一些别人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

    犹太作家爱拉·威索尔这样写道:当我们告别人世去见上帝时,他不会问:“你为什么没有成为救世主?你怎么没有发现解决某某难题的办法?”反而他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没成为‘你自己’?”

    为什么没有成为你自己,这个命题太好了。

    有这样一个人,他很乐于助人,他认为帮助别人所带来的那种内心的快乐,是任何财富都无法取代的。当然,不是每个被帮助过的人都知道感恩的——有些人总是薄情寡义,还有些人把他的爱心当作理所当然应该的。终于有一次,当他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很多人都找各种借口搪塞他,甚至有些曾经接受了他的帮助的人,不仅不帮他,还指责他做得不好。

    那段时间他内心总是想不通,后来,他经历的事情多了,随着视野的扩大,他突然醒悟了——他说:“我完全没有必要为此闷闷不乐,否则自己精神上感到很压抑,我希望每个人都爱我,但这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努力去爱这个世界,爱自己就行了!”

    看,这话讲得多么深刻!接下去他又说:“如果我拿水果来比喻每个人,自己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李子,而别人想要香蕉,虽然我也许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成香蕉的味道,但我永远是个替代品,事实上,我只要努力使自己体现出李子最出色的味道就行了。”

    是的,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不友善或不理睬、不帮助就改变自己的初衷,甚至让自己奉献社会和关爱别人的本意有了改变。我们不应期待着别人的感恩,只要我们自己在内心紧紧握住“自我”的手说:“我所做的这一切足以证明自己是个善良的人、优秀的人就可以了。”这样,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心是快乐的。

    (2)先施予,后收获。

    社会中,那些肯大力布施、慷慨奉献、广结善缘的人,往往会获益无穷、受益匪浅。

    约翰先生同时拥有三幢办公大楼。一般的房地产商人都会在圣诞节即将来临时,送一些礼物给他们的房客,通常是五分之一或五分之二加仑的酒类,表示一点儿意思。但约翰先生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做法,他认为每一位房客都是有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物,这些人租住在他的楼里,他应该与他们成为朋友。于是,他总会不时地送上一些极不寻常的礼物,这些礼物花钱并不多,可是却颇具功效,比如一本邮册,比如一个意义非凡的风筝。

    有人为此曾向他请教:“你认为送的礼物客人能满意吗?”约翰先生回答说:“这些房客是我最忠实的房客了。他们一旦租了我的房子,就舍不得退租,我的房子永远也不会有空下来的时候。我的租金要比别人高出一些,然而一直供不应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会根据客人的喜好送一些小礼物。”

    可能有人会冷嘲热讽地说:“哦!约翰是一位百万富翁啊!他不在乎这点微不足道的小钱,当然负担得起这种‘慷慨施予’。”可是,约翰先生先生的慷慨,并不是他有了财富以后的结果,而是他所以能获得财富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回头再来看看。

    几个月以前,约翰先生的朋友大卫·史华兹的时间表上排定了他要分别到亚特兰大市与田纳西州的度假地演讲,仅有90分钟之隔,这虽可以让他分身有术,但必须订好分别飞往两地的机票。由于他未能及早发现自己时间上的错误,直到发现后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只得寻找接洽一架包机才能做到此事。史华兹决定去拜访约翰先生,因为约翰与两家包机公司的老板很熟——他们都是约翰先生的房客。

    大卫·史华兹开门见山地向约翰先生提出了请一家包机公司帮忙的请求,约翰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我可以试试。”结果是,在约翰先生的帮助下,大卫·史华兹顺利到达了目的地,而且包机公司的老板没有多要史华兹一分钱。

    约翰先生一直在做这种无偿助人的好事。他会把非常热门的足球比赛入场券赠给想看球赛的人;他还会从老远的地方搜购别致、特殊的礼品来馈赠朋友。

    他这样做是否值得呢?约翰的回答是肯定的。约翰先生在他所从事的行业中赫赫有名,他的企业是全镇上最佳企业之一;而他慷慨助人的做法,正是他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多得到一些收获,是人本性的自然现象,而且也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能采取倒向式的做法——“先施予,后收获”的做法,那就更难得可贵了。

    爱意味着奉献和付出,而不是索取。当然,在真心付出之后,有些能得到回报,有些得不到回报,但长此以往,肯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3)把爱献给他人。

    奉献爱不是一句空话,西方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假如在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能紧紧握着你的手,这说明你在一生中未曾伸出友爱之手去帮助他人。

    爱体现在任何一个小小的行动和生活细节中。把爱奉献给他人,实际上是非常难得的。

    去奉献爱心吧——你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去帮助别人吧——金钱上的,行动上的;爱包括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轻轻的微笑,包括一次伸手相助,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可以奉献爱心的,记住永远不要做只知索取的人,要做勇于无私奉献的人。

    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当下

    当你以极大的热情和欣喜来开始一天的时候,这一天对你来说会是快乐而充满希望的。

    《圣经》的开篇写道:“这是上帝创造的一天,我将怀着欣喜的心情接受它。”很多知名作家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反复启迪读者,要想体味生命的意义,就要用全身心的爱去迎接每一天——爱自己,爱世界,爱所有生命。

    奥格·曼狄诺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里这样写道: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因为,这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强大的力量能够劈开一块盾牌,甚至毁灭生命;但是,只有爱才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它能使人敞开心扉。在掌握了爱的艺术之前,我只算商场上的无名小卒。接受之后,我要让爱成为我最大的武器,因为没有人能抵挡住它的威力。

    我的理论,他们也许反对;我的言谈,他们也许怀疑;我的穿着,他们也许不赞成;我的长相,他们也许不喜欢;甚至我廉价出售的商品,都可能使他们将信将疑。然而,就像太阳的光芒能融化冰冷的冻土一样,我的爱心一定能温暖他们!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做呢?

    从今往后,我对一切都要满怀爱心,这样才能获得新生。我爱太阳,它温暖我的身体;我爱雨水,它洗净我的灵魂;我爱光明,它为我指引道路;我也爱黑夜,它让我看到星辰。我迎接快乐,它使我心胸开阔;我忍受悲伤,它升华我的灵魂;我接受报酬,因为我为此付出汗水;我不怕困难,因为它们给我挑战。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说呢?

    我赞美敌人,敌人因此成为朋友;我鼓励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我要常想理由赞美别人,绝不搬弄是非,说人长短。想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

    飞鸟、清风、海浪,自然界的万物不都在用美妙动听的歌声赞美造物主吗?我也要用同样的歌声赞美她的儿女。从今以后,我要记住这个秘密,它将改变我的生活。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行动呢?

    我要爱每个人的言谈举止,因为人人都有值得钦佩的地方,虽然有时不易察觉;我要用爱摧毁困住人们心灵的高墙——那充满怀疑与仇恨的围墙;我要铺一座通向人们心灵的桥梁。

    我爱雄心勃勃的人,他们给我灵感。我爱失败的人,他们给我教训;我爱王侯将相,因为他们也是凡人;我爱谦恭之人,因为他们非凡;我爱富人,因为他们孤独;我爱穷人,因为穷人太多了;我爱少年,因为他们真诚;我爱长者,因为他们有智慧;我爱美丽的人,因为他们眼中流露着温情;我爱丑陋的人,因为他们有颗宁静的心。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回应他人的行为呢?

    用爱心。

    爱是我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也是我抵挡仇恨之箭与愤怒之矛的盾牌。爱使挫折变得如春雨般温和,它是我商场上的护身符:孤独时,爱给我支持;绝望时,爱使我振作;狂喜时,爱让我平静。爱心会一天天加强,越发具有保护力,直到有一天,我可以自然地面对芸芸众生,处之泰然。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我该怎样面对遇到的每一个人呢?

    只有一种办法,我要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这无言的爱会闪现在我的眼神里,流露在我的眉宇间,让我嘴角挂上微笑,在我的声音里响起共鸣。在这无声的爱意里,他的心扉向我敞开了。他不再拒绝我伸出的手。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最主要的,我要爱自己。

    只有这样,我才会认真检查进入我的身体里,思想、精神、头脑、灵魂,心怀的一切东西。我绝不放纵肉体的需求,我要用纯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绝不让头脑受到邪恶与绝望的引诱,我要用智慧和知识使之升华。我绝不让灵魂陷入自满的状态,我要用沉思和祈祷来滋润它。我绝不要心怀狭窄,我要与人分享,使心成长,温暖整个世界。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从今往后,我要爱所有的人。

    仇恨将从我的血管中流走。我没有时间去恨,只有时间去爱。现在,我迈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第一步。有了爱,我将成为伟大的推销员,即使才疏志短,也能以爱心获得成功;相反地,如果没有爱,即使博学多识,也终将失败。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奥格·曼狄诺在他的书中写得多好啊,他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最真实的情感,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爱。

    是的,如果给爱下一个定义的话,唯一能够概括其全部含义的就是“善”。人一旦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快乐的生活。所以,请加倍珍惜自己的爱,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爱吧!

    人人都可以奉献爱

    无论是谁都可以帮助他人,都可以对他人、对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爱。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每天都为他人、为社会做些好事,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会更加平等。

    2007年岁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慈善周刊》开展了首届“年度慈善人物”评选活动。

    帕德是《慈善周刊》的记者,也是评选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就是负责统计来自电子邮件的选票。那天,他收到的电子邮件还是像往常一样,反复出现这几个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默克多、巴菲特、拉里·埃里,个个都是著名的常常为慈善事业捐款的富豪。

    帕德一一做着登记。突然,他看到一个很陌生的名字:沃伦·皮尔斯。“沃伦·皮尔斯?他是谁?做什么的?”帕德感到很奇怪。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沃伦·皮尔斯这个人,富豪群里没有,名流圈里也没有。发来邮件的人没有留下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只在邮件里写了沃伦·皮尔斯这个名字,也没有对沃伦·皮尔斯进行介绍。帕德按照规定,为沃伦·皮尔斯做了登记。

    谁知在第二天,帕德登记时又看到了“沃伦·皮尔斯”这个名字,而且不止一次,有6封邮件都写了“沃伦·皮尔斯”这个名字。发邮件的这6个人都留了地址,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布里维尔镇。

    来自职业的敏感性让帕德意识到,这么多人评选沃伦·皮尔斯作为“慈善年度人物”绝不是偶然的。他决定去布里维尔镇探访这个叫沃伦·皮尔斯的人。

    布里维尔镇位于加利福尼亚北部,多数居民为印第安人。帕德联系上了一个叫尤杜里的人,他是其中一个发邮件推选沃伦·皮尔斯的《慈善周刊》的读者,而且他还是布里维尔小镇的镇长。尤杜里很爽快地答应陪帕德一起去见沃伦·皮尔斯。

    帕德与尤杜里一路走着,尤杜里向帕德讲述着皮尔斯的故事。原来,皮尔斯是一家鞋厂的退休工人。他和妻子从繁华的洛杉矶搬到布里维尔这个清静的小镇生活。虽然来到小镇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整个小镇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他是个热心的老头。他在家门口摆了个修鞋摊儿,义务为小镇的居民修鞋。居民们到皮尔斯那里修鞋,不仅不花钱,还可以喝上一杯茶,并坐下来和皮尔斯聊天儿。

    和皮尔斯聊过天的人都说和他聊天儿是一种享受,他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很多人,闲着无事,不修鞋也愿意到皮尔斯那里坐坐,和他聊天儿。还有的人无暇分身,不能按时去学校接孩子,只要给皮尔斯打个电话,他会把他们的孩子平安地接回来;如果有居民举家外出旅游,皮尔斯可以帮忙照看家里的宠物,等居民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家的宠物和皮尔斯已经成为了好朋友。皮尔斯还常常向小镇的居民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被小镇的居民称为“布里维尔镇义工”。

    帕德在镇长尤杜里的带领下见到了皮尔斯,一个精神矍铄、面容慈祥的老人。当帕德告诉老人他被布里维尔镇人推选为“年度慈善人物”时,皮尔斯笑着说:“我可不想当什么慈善人物,我只想做一个快乐的老头儿。”

    回到报社,帕德连夜将皮尔斯的事迹写了出来。很快,《慈善周刊》的读者在“年度慈善人物”专版看到了对沃伦·皮尔斯的介绍。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头儿和那些大名鼎鼎的慈善家赫然同列,刊物出版后,没有一位读者提出异议,反而有许多读者来信支持沃伦·皮尔斯成为“年度慈善人物”。

    比尔·盖茨看到报道后来信说:“我为能同皮尔斯老人站到一起感到荣幸。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言,有许多事情我能做到而我却没有做到,而皮尔斯做到了他能做的事。”

    慈善家不是那些具有显赫身份地位、拥有巨额财富人士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只要你有一颗慈善的心。这种善良在他人需要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可以了,这就是有爱心的慈善观。

    美国的私人公益事业是非常著名的,像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基金会”是其中一种形式。

    基金会兴起于20世纪初,目前数目已达几万个,资产总计上万亿,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一大“特产”。基金会是政府财政的补充,是社会的“缓冲剂”,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最佳途径,授受双方都能从中得益。

    从20世纪初的卡内基、洛克菲勒到20世纪中的福特、20世纪末的特纳和比尔·盖茨都建立了私人有公益性的基金会,他们遵循“发了财就捐赠”的传统,而且都着眼于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在普通人眼中,“基金会”已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凡有人想要从事科研、教育、文化或社会公益事业,自然就想到向某个基金会报一个“项目”,申请资助。

    卡内基曾发表过的《财富的福音》现如今已成为公益事业的经典。在这篇文章中,卡内基表达了一种看法,归纳起来就是:社会的贫富不均是正常现象,人也有优劣之分。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人是凭他们的才能和努力达到他们的地位的。但是一旦拥有了财富和荣誉,就有责任帮助不幸的“兄弟”,为改善社会而做出贡献。

    卡内基还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因此,他认为捐赠不能等到死后,而且他认为如何“散财”和如何“敛财”同样需要智慧和才能。

    老洛克菲勒差不多也有同样的思想。他认为:如果是巨大的财富不在生前做恰当处理,对子孙是祸不是福,甚至对社会还将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要科学地进行慈善捐赠,使花的钱产生最大社会效益,变“零售”为“批发”。这也是他建立基金会之由来。“尽其所能获取,尽其所有给予”是他“敛财”与“散财”的方针。

    所以,我们要培养公益意识,尤其注重多对人进行做奉献、付出的意识的培养。比如,父母要教导从幼儿园到高中生的孩子,经常为某项慈善活动、公益事业乃至本人学校和某项设施募捐,还有,有了成绩多与人分享,有了财富多帮助他人等。人若从小就参与慈善活动,一旦成人,他的奉献、付出的意识就不会淡薄。

    人要培养自己成为善良有爱心的人,这个过程中,努力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也许你做的有些事情对你自己没有什么价值,但对于他人就有可能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或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