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创业维艰+支付战争-陷入绝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待确定或不确定的问题,我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比如数学上的微积分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在一个确定的世界里,微积分方法占主导地位。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对具体事物进行精确计算。向月球发射火箭时,你必须精确计算出它的飞行轨迹。这和你反复发射火箭,然后一步一步理出头绪的做法完全不同。是将火箭发射到月球?还是发射到木星?它会不会在太空中迷失方向?20世纪90年代,很多公司的行事风格都是只管发射,不管登陆。

    但在未来那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可能性和统计学方法,世界会因此具有意义。钟形曲线[1]和随机漫步[2]界定了未来的面貌。标准的教学观点是,高中应该取消微积分课程,代之以统计学课程,因为统计学课程非常重要和实用。一直以来,都有一股强大的思想转变潮流,即统计学思维方式将会推动未来的发展。

    ——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泰尔

    当我正试图将Loudcloud公司的部分业务,即云计算服务卖掉时,我和比尔·坎贝尔见了一面,告诉他这笔交易的最新进展情况。这笔交易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它,我的公司肯定会破产。

    我认真并简要地向他介绍了我们和两家有收购意向的公司的洽谈情况,比尔停顿了一下,看着我说:“本,除了继续进行这项交易之外,你还要和你的法律顾问做好这样的准备:公司可能会破产。”在旁人看来,比尔似乎在劝我制订一个应急计划。而他的声音和眼神也告诉我,应急计划才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计划。

    这场谈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他的弟弟——一个年轻的医生的。一名35岁的男子来找我朋友的弟弟看病。他看起来状态非常糟糕,眼神空洞,皮肤灰白。年轻的医生知道这名男子病情严重,却搞不清楚是什么病,于是找了一名年长些的同事来帮忙诊断病情。较有经验的医生给病人检查之后,就打发病人回家了。接着,他转身对年轻的医生说:“他已经死了。”年轻的医生大吃一惊:“你说什么?他明明刚从这儿走出去?”年长些的医生回答说:“他还不知道自己死定了。他有心脏病,这个年纪如果得了心脏病,身体就很难恢复,他死定了。”三个星期之后,那位病人真的死了。

    我觉得比尔是在告诉我,虽然我在四处奔走,竭尽全力地想促成交易,但我已经死了,只是我自己还不知道而已。对他而言,说出这番话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只有最好的朋友才会鼓足勇气,将这样可怕的消息告诉我。对我而言,听这番话更痛苦。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面对逃脱不掉的破产厄运,我要在情感上先做好准备,在财务上让公司做好准备。在技术行业遭逢寒流期间,要达成一笔能够挽救公司于破产绝境的交易的概率接近于零。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我死了。

    我从未制订那个应急计划。通过看似不可能的C轮投资和首次公开募股过程,我学到了一条重要的经验:创业公司的CEO不应该计算成功的概率。创建公司时,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

    最后,我真的找到了解决办法,和EDS公司达成了交易,公司也免于破产的命运。而对比尔,我并无怨恨。直到今天,我依然真诚地感谢他对我所说的肺腑之言。但我不相信统计学,我相信微积分。

    人们总是问我:“当一名成功的CEO的秘诀是什么?”遗憾的是,根本没有秘诀。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技巧,那就是看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与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最想躲藏起来或干脆死掉的时刻,就是你作为一名CEO所要经历的不同于常人的东西。在本章的剩余部分,我将提供一些经验,告诉大家在不退出或辞职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

    大多数管理书籍的重点都是如何正确做事,不要将事情搞砸。但我的经验却是,把事情搞砸之后,如何深刻理解那些你必须要做的事。好消息是,我和所有的CEO一样,有大量的这方面的经验。

    我把这部分放在开头,虽然它涉及一些非常严肃的关于游戏终结的问题,例如怎样开除高管、如何解雇员工等。做这种事时,我遵循的是武士道的第一条原则:勇士之道,即始终将死亡铭记于心。如果一名武士始终将活着的每一天当成自己的最后一天,他就会在自己所有的行动中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同理,如果一名CEO能将下述经验铭记于心,他就会在招聘、员工培训,以及打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注意力。

    创业中的挣扎

    创建公司之初,每一位企业家都怀揣着一个清晰明确的成功梦想。你会创造一个极其优越的环境,雇用最能干的人加入你的团队,你们会齐心协力,研发一款令客户满意的产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为了使梦想成为现实,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辛苦奋斗,你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按计划进行。从一开始,你的公司就没有跟上你所设想的步伐。你的产品出现了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市场和你想象的大不相同,你的员工正在失去信心,有些人已经辞职。在辞职的员工中,有些人还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离去令剩下的人们开始怀疑继续留在公司是否明智。资金越来越少,风险投资家告诉你,由于近在眼前的欧洲经济危机,你的公司将很难筹集到资金。在一次竞争中,你输给了对手,失去了一个忠诚的客户,失去了一名极出色的员工。你的压力越来越大。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你的公司为什么没有按预想的轨道运转?你真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梦想吗?当梦想变成了噩梦,你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旋涡之中。

    关于挣扎

    生活就是苦苦挣扎。

    ——卡尔·马克思

    挣扎是你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创办公司时的状态。

    挣扎是人们问你为什么不退出,你却不知怎么回答时的状态。

    挣扎是你的员工认为你在撒谎,而你却认为他们也许说得对的状态。

    挣扎是你食之无味时的状态。

    挣扎是你认为自己不应该当公司CEO时的状态,是你明知自己力不从心、明知无人能取代你时的状态,是所有人都认为你是白痴却没有人会炒你鱿鱼的状态,是自我怀疑变成自我憎恶时的状态。

    挣扎是你在和别人谈话却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时的状态,因为你一直在挣扎。

    挣扎是你想结束痛苦时的状态。挣扎就是痛苦。

    挣扎是你去度假,想放松心情却使心情更差时的状态。

    挣扎是你周围簇拥着一大群人,你却感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时的状态。挣扎是冷酷的。

    挣扎是违背承诺、粉碎梦想的地狱,是一身冷汗、五内俱焚的感觉。

    挣扎不是失败,但会导致失败。如果你孱弱不堪,你更容易失败。

    大多数人都不够强大。

    从史蒂夫·乔布斯到马克·扎克伯格,所有出色的企业家都会经历挣扎,而且是苦苦挣扎,因此,人人都会挣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挣扎成功。你也许会挺不过去,这就是挣扎的恼人之处。

    挣扎是成就伟大的竞技场。

    几条小建议

    挣扎之苦无法可解,但有些小建议,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它们会让你受益匪浅:

    不要扛下所有责任。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令自己烦恼的事情一定会令自己手下的人更加烦恼。事实恰恰相反。除了负有最大责任的人以外,没有人会把损失当回事,没有人比责任人更感同身受。当你无法分担所有负担时,你要将某些负担分担出去,找尽可能多的人来共同解决问题,即使这些问题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经营Opsware公司时,我们在竞争中失去了无数笔交易,我召集了一次员工会议,告诉全体员工,我们目前被打击得狼狈不堪,如果不迅速止血,我们就死定了。那时,没有一个人退缩。团队精诚团结,成功研发了一款产品,拯救了濒临绝境的公司。

    这不是国际跳棋,而是国际象棋。科技行业往往极其复杂。底层技术只要一有变动,竞争就会发生变化,市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人们则会使出各种招术,以求自保。因此,就像《星际迷航》中下三维国际象棋一样,总有一步棋可走。你认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吗?你觉得这步棋怎么样:凭着200万美元的后续收益以及340名员工的阵容带领公司上市,计划在下一年实现7500万美元的收益?我走的就是这步棋。那是2001年,人们普遍认为,对一家要上市的科技公司而言,这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时机。走这步棋时,我手头只剩下能维持公司运营6周的资金。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步棋可走。

    只要坚持下去就有转机。在科技型竞争当中,明天和今天看起来完全不同。如果你能坚持到明天,也许就会发现,在今天看来似乎毫不可能的解决办法会赫然出现在眼前。

    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公司身陷困境也许都是你的错,因为人是你雇来的,决定是你做的,而且接受任务时,任务的风险性你是知道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位CEO都会犯无数错误。要正确评估自己,过分苛责自己于事无补。

    请记住,这是区分男人和男孩的方法。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挑战。如果你不想,那你根本不应该开办公司。

    小结

    当你在拼命挣扎时,一切都很艰难,一切感觉都是错的。你已经掉进了万丈深渊,也许永远都出不来了。在我的亲身经历中,如果不是一些意外的运气和贵人相助,我也许早就迷失在深渊之中了。

    因此,所有在深渊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愿你们找到力量,找到安宁。

    CEO必须实话实说

    对于公司创建者或CEO而言,最重要的一条管理经验就是要绝对保持理性。作为CEO,我个人最大的一项进步就是我停止使用过于积极正面的管理方式。

    作为一名年轻的CEO,我感觉压力很大——员工们要仰赖于我,要对他人上千万美元负责,而有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这些压力之下,我很在意各种损失。如果我们没能赢得客户、错过了一次会见,或运送的产品出了点儿状况,这些都会令我感到异常沉重。我以为,如果将这些问题转移给员工,事情就会变得更糟。因此,我认为我应该尽力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姿态,让大家毫无负担、一心一意地去赢取胜利。而实际上,我错了。

    我是在和姐夫卡修的一次谈话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当时,卡修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一名电话线路修理工。当时,我刚和该公司的一位名叫弗雷德·约翰逊的高级管理人员见过面,因此特别想知道卡修对弗雷德的看法如何。卡修说:“嗯,我知道弗雷德这个人,他每个季度大概会过来一次,跟我说些无聊的空话。”就在那一刻,我知道一直以来我的管理方式都是错误的,因为它过于积极正面。

    在我看来,我一直通过积极强调正面影响、忽略负面影响的方式来激励所有人。但我的团队很清楚,现实要比这更加微妙。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世界并不像我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却依然不得不听我在每次公司大会上说些形势一片大好之类的无聊空话。

    我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为什么如此严重?

    鼓励式管理造成的错觉

    作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我以为我能从容应对坏消息。但事实刚好相反,面对坏消息,我比任何人都紧张。让我彻夜难眠的事,工程师们却并不在意。毕竟,我是创办公司的CEO,是那个和公司息息相关的人。一旦发生可怕的差错,他们可以一走了之,我不能。因此,面对损失,员工们会更加冷静。

    更愚蠢的是,我以为我唯一的职责就是为公司解决问题。如果我早就想明白这一点,我就会意识到,只有我一个人操心,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例如,担心这个产品不够完善,但实际上,编写代码修复产品的人不是我。

    更好的办法是,将问题交给不仅有能力修复产品,而且对修复产品充满兴趣和动力的人。假如我们失去了预期的一笔大交易,整个公司必须搞清楚其中的原因,这样才能共同解决我们在产品、营销和销售流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坚持将问题留给自己,那么问题就很难被解决。

    为何要实话实说?

    对公司出现的问题做透明化处理很重要,主要原因有三:

    1.信任

    没有了信任,沟通就会中断。具体来讲就是:

    在人类的所有交往之中,沟通量与信任程度成反比。

    请考虑下述情况。如果我完全信任你,我就不需要你对自己的行为或其他举动进行解释,因为我知道,你所做的一切,无论什么,都符合我的最大利益。反之,如果我不信任你,那么再多的谈话、解释或说理对我都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我不相信你说的是真话。

    在公司里,这一点十分重要。随着公司的成长,沟通成了公司最大的挑战。如果员工完全信任CEO,沟通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实话实说就是建立这种信任的关键。一名CEO在一段时间内拥有这种被信任的能力,往往是一家管理良好的公司和一家管理混乱的公司之间最大的差别。

    2.参与解决问题的人越多越好

    为了创建一个出类拔萃的技术公司,你必须雇用大量的精英人才。而不让这些精英人才参与解决公司最大、最棘手的问题完全是一种浪费。一个人,无论多么出色,他都无法解决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正如开源社区所倡导的:“只要有足够多的眼睛,就可让所有问题浮出水面。”

    3.健康的企业文化就像过去的路由信息协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纵观那些失败的公司,你会发现,很多员工早在公司倒闭之前就知道公司的症结是什么。既然知道这些致命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不说呢?原因往往是该公司的文化阻碍了坏消息的传播,真相始终处于隐匿状态,等到采取行动时却为时已晚。

    健康的企业文化会鼓励员工公开坏消息。只有允许自由并公开讨论问题,公司才能迅速解决问题。企图掩盖问题只会令所有员工感到灰心。因此,CEO应该采取的做法是:建立一种奖励文化,而不是惩罚文化,对那些公开提出问题并为其找到解决办法的人予以奖励。

    可见,我们要谨防那些阻止信息在公司内自由流动的所谓管理箴言。例如,“如果拿不出解决方案,就不要把问题报告给我。”如果有一个重大问题,员工解决不了怎么办?如果有一名工程师发现某一产品的营销方式存在一个重大缺陷,他该怎么办?难道你真想让他将这一问题埋在心里吗?诸如此类的所谓管理箴言在理论上也许是员工们追求的理想,但也有可能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而这些信息对公司的健康发展也许至关重要。

    最后一点想法

    只有经营过公司,你才会体验到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才不会过于乐观。作为CEO,你要勇敢面对压力,直面恐惧,实话实说。

    如何解雇员工?

    将Opsware卖给惠普公司之后,我和红杉资本公司(Sequoia Capital)颇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道格·莱昂内有过一次谈话。他想让我讲述一下在没有进行资本重组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在全世界的关注之下从注定破产的绝境一跃成为收益高达16亿美元的大赢家。

    我将个中细节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包括公司数次濒临破产、股票价格跌至每股0.35美元、媒体恶评如潮,以及令我们失去多达400名员工的三次大规模裁员。听完之后,最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后者。在风险投资领域工作的20多年中,他从未见过哪家公司在接连不断的裁员之后还能恢复元气,取得10多亿美元的辉煌业绩。由于我个人的经历都是特例,因此我想了解更多情况。我问他,为什么其他创业公司会失败。他回答说,因为裁员破坏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见到自己的朋友纷纷被辞退,员工们就不再愿意为公司建设继续做出必要的奉献。他说,尽管公司有可能在某一次裁员之后安然无恙,但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几乎不太可能。他接着说,在三次接连不断的大规模裁员以及知名媒体杂志恶评如潮的情况下,我们的业务竟然实现了如此高的价值,这简直违背了风险资本行业的规律。他很想知道我们是怎么做到的。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将这一过程分为6个步骤。

    回想起来,在多次大规模裁员之后,我们之所以还能保持企业文化的延续性,留住最优秀的员工,其原因是我们在裁员时采取了正确的方式。这听起来也许很奇怪,怎样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做原本是错误的事情呢?方法如下:

    第一步:保持头脑清晰

    如果公司没能实现自己的财政计划,形势严重到了必须辞退那些不惜重金聘请而来的员工的地步,这对CEO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在我们公司第一次裁员的过程中,有人曾转发我一封员工之间的往来邮件。在邮件中,一名比较精明的员工写道:“本要么是在撒谎,要么就是愚蠢透顶,或两者兼而有之。”我记得自己读到这句话时在想:“我真是愚蠢透顶。”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很难顾及未来,因为过去会将你压得毫无喘息之机,而这正是你必须要面对的。

    第二步:当机立断

    一旦决定裁员,那么必须尽快执行。如果走漏消息,就会横生枝节,麻烦不断。员工会质询管理者,公司是否要裁员。如果管理者不知情,员工就会认为他愚蠢。如果知情,他要么不得不向员工撒谎,令消息进一步走漏,要么保持沉默,令群情更加激愤。在Loudcloud公司和Opsware公司的第一轮裁员过程中,我们没有处理好这一动态关系,但在后来的两次裁员中,我们的表现还算可以。

    第三步:对裁员的原因要有清晰的认识

    进入裁员程序后,董事会成员有时会说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话来安慰你。他们也许会说,“这是个大好机会,可以简化业务程序”。这也许是实话,但不要让这一点扰乱心神,从而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公司。公司之所以裁员是因为其未能实现自己的计划。如果公司裁员的唯一原因是个人绩效问题,那就要另当别论了。裁员的真正原因是公司业绩欠佳。这一区别十分关键,因为传递给公司和被辞退人员的信息不应该是“裁员非常必要,我们要借此机会考核大家的工作绩效”,而是“公司经营不善,为了继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忍痛辞掉一些优秀的员工”。承认失败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请相信我,这实际上非常了不起。“请相信我”是CEO每天要对自己的员工所说的一句话——请相信我,我们公司前景无限;请相信我,这对你的事业大有裨益;请相信我,这会令你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次裁员就令这种信任瞬间坍塌。为了重建信任,你必须实话实说。

    第四步: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整个裁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训管理团队。如果将未经培训的管理人员置于裁员这一极为尴尬的情境之中,他们大部分都会无法应对。

    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需遵循一条黄金法则:自己的员工要自己亲自辞退,不能将这项工作推卸给人力资源部门或某个更严厉的同事,不能像电影《在云端》中那样雇用一家外包公司来完成。

    为什么这么严格?为什么不能找些强势的管理者出面,替你完成这一棘手任务?因为人们不会记得自己在公司效力的每一天,但他们一定会记得你将他们开掉的那一天。他们会记得那一天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关系重大。公司的声誉和管理人员的声誉都取决于你的表现:昂首挺胸,勇敢面对那些曾经信任你并为你辛勤工作的员工们。员工们会想:既然你雇用了我,我勤勤恳恳地为你埋头苦干,我希望你能有勇气亲自辞退我。

    只要你清楚地认识到管理者必须亲自裁掉自己的员工,那么,接下来,他们就要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1.向员工简要解释目前的局势,告诉员工这是公司经营不善所致,与个人表现无关。

    2.向员工明确指出:员工人数过多,裁员不容商榷。

    3.对公司计划提供的福利和补贴等所有相关细节都要做到了然于胸。

    第五步:向公司全体人员发表讲话

    在执行裁员决定之前,CEO必须向公司全体人员发表讲话。在向大家通报总体情况的过程中,CEO必须为管理者们解释裁员的合理性。如果这一点做得好,管理人员在裁员时就会更加容易。务必牢记财捷集团前CEO比尔·坎贝尔告诉我的一句话:话是说给那些留下来的人听的。这些人会非常关心你对待他们同事的方式。你裁掉的员工之中,有很多人都和留下来的人关系亲密,因此,你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毕竟,公司还要向前发展,因此你必须把握尺度,不要过度表达歉意。

    第六步:一定要让大家看见你,你一定要在公司出现

    在向公司全体人员发表讲话、告诉大家许多人将被辞退之后,你也许会不愿意在公司里四处走动,和大家交谈,而更愿意去酒吧喝几杯龙舌兰酒。千万别这样。一定要在公司出现,一定要让大家看见你,一定要积极参与公司事务。大家都想看看,你是否在乎他们。你裁掉的人想知道他们和你、和公司是否还有关系。你一定要和大家交谈,帮他们把东西搬上汽车,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心存感激。

    如何裁掉高管?

    在招聘高管时,你会极力向对方描绘加入公司后的美好未来,甚至会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描述加入你的公司要比加入其他公司前途更加光明。然后有一天,你意识到必须解雇他。那么,他只能接受现实。

    事实证明,与解雇其他人相比,解雇高管相对比较容易。高管都解雇过别人,而且往往十分专业。因此,以正确的方式解雇高管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你很快就会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

    与其他许多事情一样,以正确方式解雇高管的关键在于准备充分。以下4个步骤会教你如何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解雇高管,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

    第一步:分析根本原因

    尽管你可以以表现不佳、能力不足或工作懒散为由解雇高管,但这些理由大多数时候并不成立,而且相对随意。因此,除非你的解雇程序并不正规,否则上述各项也许无法成为你解雇他们的理由。在这一层面上,几乎每一家公司都会从技能、积极性和业绩记录这几个方面寻找理由。其实,你之所以要解雇他们,并不是因为他很差劲儿,而是因为你自己很差劲儿。

    换句话说,认为解雇高管是因为他们表现糟糕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是,解雇高管是因为公司的面试或整合系统出了问题。因此,正确解雇高管的第一步是,搞清楚自己为什么给公司招错了人。

    此前,你也许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

    对高管的职责定位不清。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招聘高管的标准了。很多时候,CEO们仅凭自己对高管这一职位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主观感觉来进行招聘。这种错误的做法往往导致所招高管缺乏关键的、必要的才能。

    招聘高管时,看重的不是对方的长处,而是对方没有弱点。在进行群体面试时,这种做法尤为普遍。招聘小组往往在应聘者身上吹毛求疵,并不关注他是否具备你所需要的、作为一名世界一流的管理者的特质。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招来的高管也许没有明显缺点,但在你需要他大显身手时却表现平庸。如果你招聘的人不具备你所需要的世界一流的实力,你的公司也就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公司。

    小庙偏招大和尚。一直以来,风险资本家和高管招募人员给CEO们的错误建议是:要按高于招聘标准的原则招人。他们会说,“想想未来的3~5年,公司规模将会有多大”。如果公司规模很大,那么能招到一个有本事运作大规模公司的人,这当然再好不过。如果打算快速壮大公司规模,那么能招到一个内行人也很有必要。但是,如果公司规模不大,而且你也没打算壮大公司规模,那么招的人只要能胜任接下来的18个月的工作即可。如果你要招的人在18个月后才会崭露锋芒,那么还没等他有机会一展才华,公司就会将其拒之门外。因为公司其他员工肯定会心有不平:他又没做出任何贡献,我们凭什么要给他优先认股权?这类问题可能会频频出现。事实证明,风险资本家和高管招聘人员说得也有一定道理,他们只是从以前的失败中吸取了错误的教训而已。

    对招聘职位一概而论。世界上并没有永远了不起的CEO、营销负责人或销售负责人。这名销售负责人的了不起之处仅限于在你的公司,在接下来的14~24个月之内,他的这一职位和微软公司或脸谱网(Facebook)的同一职位并不相同。不要招那种类型化的应聘者,这不是拍电影。

    管理人员的个人抱负和公司目标相悖。

    我将在第六章详细描述公司追求的目标和个人抱负之间的差异。如果管理人员的个人抱负和公司目标相悖,就算他的才华再出众,公司也会将其拒之门外。

    没能令管理人员融入公司。将新人引入公司并委以重任非常困难。其他员工很快会对其评头论足,该新人的期望也许和你不同,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许并不明确。因此,在解雇高管之后,一定要检查并改进公司的人才招聘计划。

    有关公司规模的特殊情况

    解雇高管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理由是,当公司规模扩大到原来的4倍,高管的工作效率就会变低。因为在这时,管理工作就会变成全新的工作,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以适应新的工作。经营一家有着200名员工的全球性销售公司和一个只有25人的本地销售团队大不相同。幸运的话,你雇来的管理25人团队的人也许慢慢学会了管理200人的团队。如果不走运,你就要为新的工作任务另聘合适的人选。这既不是管理人员无能,也不是公司系统错误,这是现代社会的真实生活。不要试图避免这种情况,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有关公司快速扩大规模的特殊情况

    如果你研发出一款非常棒的产品,市场也很需要这款产品,你就会发现,自己迫切希望公司以极大的速度发展壮大。要想成功实现这一愿望,除了聘用合适的管理人员之外,别无他法。所谓合适,是指这个人曾有令其他规模相当的公司迅速壮大的成功经验。请注意,这与直接继承一个规模很大的公司或以你自己的方式运行一个规模很大的公司完全不同。一定要确保你聘用的是有快速发展能力的管理者。此外,如果你还没准备给他们大量的预算去发展他们自己的组织机构,那就不要聘用他们,让他们保持当前状态即可。经验丰富的、有快速发展能力的管理者对建设成功的创业公司来说很重要,以至于招聘者和风险资本家往往还没等公司做好准备,就极力建议CEO们将他们招进公司。

    一旦明确了这些问题,接下来的步骤就会变得很容易。

    第二步:告知董事会

    告知董事会要讲究技巧,很多问题有可能令你的解雇高管计划变得更加复杂:

    这是你不得不解雇的第五或第六位高管。

    这是同一职位上你解雇的第三位高管。

    要解雇的这名高管,当初可是被董事会一位成员当作超级管理新星举荐而来的。

    要意识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会令董事会感到焦虑不安,对此,你无能为力。请记住,你的选择是:1.令董事会焦虑不安;2.让工作效率低下的高管继续留在其工作岗位上。虽然第一个选择并不高明,但与第二个选择相比却要好得多。任由一名无能的领导留在其工作岗位上会令整个公司陷入困境。一旦发生了这种情况,董事会要面临的就不仅仅是焦虑不安了。

    就棘手的解雇高管计划与董事会进行沟通时应该实现三个目标:

    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首先应确保他们理解实施该计划的根本原因以及你所提出的相应补救措施,这会让他们相信你将来有能力聘用并管理好更优秀的高管。

    获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批准解雇补偿金区分方案。这对下一个步骤至关重要。高管的解雇补偿金应比普通员工的解雇补偿金数额更高。因为与一名普通员工相比,一名高管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的时间要多10倍。

    保护被解雇高管的声誉。高管的失职很可能是一个团队集体造成的结果,你最好以这种方式对之加以解释。将曾经为你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贬得一文不值并不会令你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以成熟、理性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有助于保持董事会对你作为CEO所具有的能力的信任。同时,这样做也不失公平。

    事实证明,解雇高管的消息最好先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个别通知,不要在董事会会议期间出其不意地宣布。虽然前者所花时间要长一些,却值得一做。如果这名高管是由董事会成员举荐而来的,打电话进行个别通知就显得尤为重要。等到所有人都同意之后,你就可以召开一次董事会,敲定所有细节。

    第三步:为面谈做好准备

    当你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并已通知董事会之后,就应该尽快将消息告知即将被解雇的高管。在准备与其谈话时,你最好将自己打算说的话先写下来或预演一遍,以免说错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位高管都会记得你所说的话,所以你的话一定要得当。

    作为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你应该对这位高管所有的业绩考核或书面业绩评价进行仔细复查,搞清楚这些数据是否与自己之前所了解到的数据存在不一致之处。

    处理好这一问题有三个关键点:

    1.原因要清楚。你对解聘原因已经艰难地思考过很长时间,因此不要含糊其词或避重就轻,必须让他们清楚你要解聘他们的原因。

    2.说话要果断。不要给讨论留下悬念。这不是一次业绩考核,而是一次解雇行为。要使用诸如“我已经决定”而不是“我认为”这样的措辞。

    3.确定解雇补偿金区分方案。一旦高管听到解雇消息,其关注的重心就会从公司及其相关问题转移到自己和家人身上。因此,你要为解雇补偿金区分方案提供具体细节。

    最后,高管会非常想知道解雇的消息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向公司以及公司以外进行宣布。这一方式最好由他自己来决定。有一次,我正准备解雇一名高管,比尔·坎贝尔给了我一条非常关键的建议,他说:“本,你无法让他保住自己的工作,但你绝对可以让他保住自己的尊严。”

    第四步:准备向公司宣布消息

    通知高管之后,必须立即向公司以及其他高管宣布这一新的人事变动。向公司宣布消息的正确顺序是:1.该高管的直接下属,因为他们所受影响最大;2.其他高管,因为他们需要就此事回答一些问题;3.公司其余员工。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在同一天进行,最好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完成。向该高管的直接下属宣布消息时,请确保你对相关工作已有明确部署,例如,他们在此期间应向谁汇报工作,以及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一般情况下,比较明智的做法是,CEO在此期间暂代高管之职。一旦担负起这个职责,你就必须尽职尽责,例如召开员工会议、一对一面谈、制定目标等。这样做有助于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告诉大家,接下来你会聘谁担任新的高管。

    向董事会宣布最新的人事变动消息时,一定要用积极正面的方式,不要给人“一脚将高管踹出公司”的感觉。公司里最优秀的员工有可能是这位高管最好的朋友,贬损他只会令这些人心寒,担心自己会落得和他一样的下场。难道这是你想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吗?

    此时,你也许会担心员工们曲解消息,以为公司陷入了困境。不要在意这类反应。如果你希望员工们行事能像大人一样,他们一般都会如你所愿。如果你把他们看成孩子,那你的公司就会上演一幕热闹非凡的《班尼紫色小恐龙》动画剧。

    小结

    所有的CEO都喜欢夸赞自己经营的公司了不起。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很难得到检验,除非该公司或CEO自身处理过极其复杂的难题。解雇高管就是一种很好的检验方法。

    给好朋友降职

    开创Loudcloud公司之初,我请来的都是我所知道的最优秀的人才,我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就像我一样,在我给他们分配的工作中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一边废寝忘食地工作,一边不断学习,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有一天,我需要雇用新的、更有经验的人来承担我此前委托给这些忠诚好友的职责。天啊,我该怎么做呢?

    这么做应该吗?

    每当这时,跃入脑海的第一个问题总是,“我真的必须这么做吗?我还有可能雇到一个像他一样工作这么卖力、为公司不惜流血流汗的人吗?”可叹的是,如果你问了这个问题,说明你很可能已经知道了答案。如果你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销售组织,那么曾帮你打过头阵的好友几乎都不是最佳人选。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你应该进行全盘考虑。你必须首先考虑所有员工,其次才是你的朋友,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如何宣布消息?

    做出决定之后,宣布消息并非易事。要考虑到你的朋友可能会产生两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这一点非常重要:

    尴尬。不要低估这种感受在他心里产生的巨大影响。他所有的朋友、亲属和同事都知道他当前的职位。他们知道他工作多么勤奋,为公司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他该如何向他们解释自己即将退出高管团队?

    背叛。你的朋友无疑会有这种感觉:我从一开始就在公司打拼,和你并肩作战,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而且你在工作上也不见得有多完美,你怎么能如此心安地一脚把我踢开呢?

    上述这些情绪都非常强烈,因此你要为即将面对的激烈讨论做好准备。事实上,应对情绪性讨论的关键是冷静。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头脑中必须非常清楚自己的决定是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

    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确定自己真的想这样做。在降职讨论阶段,如果你还尚未做出决定,你就会制造出一个烂摊子:局面一塌糊涂,关系一团乱麻。作为决定的一部分,你必须心平气和地接受该员工也许会辞职的想法。鉴于他情绪可能会非常激动,他也许会想留下来。如果你舍不得失去他,就不要做降职决定。

    最后,你必须为他在公司里找一个最佳职位。让他在新上司手下继续效力虽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对他、对他的上司,或对他的职业生涯而言,这却未必是最佳选择。这位忠诚的员工对公司、竞争、客户以及市场颇为了解,这是他的新上司所不及的。一方面,他能帮助新上司快速厘清形势;另一方面,由于这其中混杂了尴尬和背叛这种激烈的情绪,因此他也有可能从中作梗。

    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弊端是,从职业发展道路的观点来看,很难想象他将以何种身份向老上司汇报工作。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将其调到公司另一个部门,让他的技术、才能以及知识发挥所长。这种调动会令他有机会掌握一套新的技能,从而令公司受益匪浅。对于年轻员工而言,能在不同的领域获取经验是非常值得的。

    可叹的是,这个办法也许并不明智。他可能不想换工作,一心一意就想做目前的工作,因此你也要对此有所准备。

    当你已经决定要请人来做你朋友的上司,也给朋友安排好了新的岗位,你就可以找他谈话了。请记住,你无法让他继续做原来的工作,但你可以做到公平诚恳。下面是几条重要建议:

    说话要得体。明确自己要说的话。要用“我已经决定”而不是“我觉得”或“我想”这样的措辞。这种说话方式可以避免将员工置于尴尬境地,即不清楚自己是否应该向你争取保住原来的工作。虽然你无法让他继续留用,但你可以做到坦诚。

    承认现实。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一名公司创始人兼CEO,你的这位朋友很可能会觉得你也不能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要回避这个事实。如果你是一位有经验的CEO,你就要承认这一点。

    承认他的贡献。如果你想让他继续留在公司,就应该坦白告诉他,让对方清楚地知道你想帮助他发展他的事业,为公司做贡献。让他知道你感谢他所付出的一切,你对他的降职决定是出于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对他过去工作表现的审查。处理降职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提高补偿金额度。这样,他会感到自己既得到了肯定,也受到了重视。

    在处理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令其发生改变,也不会令你的苦恼烟消云散。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拔出蜇人的刺棘,而是要坦诚、清晰、有效地告知好友降职的消息。你的朋友也许当时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逐渐明白的。

    失败者的谎言

    当公司开始在重大竞争中屡屡失手时,真相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管理者和员工会绞尽脑汁地编造一些颇具创意的说辞,帮助自己逃避显而易见的真相。尽管他们极具创意,很多公司最终做出的解释往往都是老生常谈,不足以令人信服。

    一些耳熟能详的谎言

    “他辞职了,不过我们本来就打算辞掉他,而且他的业绩评价也不合格。”高科技公司往往将员工流失的原因归为三类:

    1.自己辞职。

    2.被炒鱿鱼。

    3.自己辞职,但因为公司本来也不想再要他,因此对公司不会造成影响。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当公司开始努力奋斗时,第三类人员的增长速度似乎总是比第一类人员快得多。此外,在那些声称有着“超高人才标准”的公司,经常会突然出现一些不完全关乎业绩表现的人才流失。那些天才般的员工怎么会从堪当大任一下子变成了百无一用?还没等你说出“不希望裁员”的话来,一名最出色的员工就离你而去,对此,管理者不厌其烦地解释这名员工的业绩下滑得多么厉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本来已经赢了,可惜有人把交易信息泄露了出去。”“客户看上了我们的技术,认为我们公司更理想,但我们的竞争对手却窃取了产品信息。我们绝不会以如此低的价格销售产品,这会令我们的声誉受损。”那些曾管理过企业销售人员的员工,以前肯定听说过这种谎言。你开展了一项业务,努力拼搏,结果却失败了。销售代表由于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就会怪罪于另一家公司的销售代表。CEO由于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产品正在失去竞争力,就会相信销售代表的话。如果你听到这种谎言,就要尽力去和客户一起验证其真实性。但事实是,你往往做不到。

    “我们没有完成中期目标并不意味着我们完成不了自己产品时间表中的总体目标。”有些项目会议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客户的承诺、业绩以及某种竞争性优势——所有人在这种会议上都希望听到好消息。当事实和好消息不一致时,聪明的管理者会用各种说辞来让每个人的感觉都更加良好,直到下一次会议召开。

    “我们的客户流失率非常高,但只要向用户群开启电子邮件营销,他们就会回来。”说得一点儿没错,肯定会如此。人们不再选择我们的服务,也不再回头。其原因是,我们给他们发送的广告邮件不够多。这在我听来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那么,谎言究竟从何而来?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回想起多年前和安迪·格鲁夫的一次谈话。

    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即将结束时,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开始出现巨额亏损,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预见这一情况。有人认为,2000年4月的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思科、希柏(Siebel)和惠普这类公司应该意识到,它们将很快面临经济增长减速,因为它们的很多客户都遭遇瓶颈。但是,所有CEO都无视这有史以来也许是规模最大、最明显的预警信号,一再做出强劲发展的指示,直至其季度目标全部落空。

    我问安迪,这些精明能干的CEO为什么不明确道出公司即将到来的命运?

    他说,他们并不是在欺骗投资者,而是在欺骗自己。

    安迪解释说,人,尤其是那些创建事物的人,只愿意听好消息。例如,如果一名CEO听说自己申请项目的业务量超过了一个月正常增速的25%,他就会放开手脚,雇用更多的工程师,以满足即将出现的需求高峰。如果其业务量比一个月的正常增速减少了25%,他就会以同样激烈、迫切的方式找理由进行辩解:“那个月网站速度太慢,放了四次假,我们对造成所有问题的用户界面进行了调整。看在上帝的分上,大家不要惊慌!”

    如果这个说法听起来太老套,而且你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你的员工都在对你撒谎,那么准确答案就是:他们不是在骗你,而是在骗自己。

    如果你听信他们,你就欺骗了自己。

    笨办法才最有效

    我在网景公司任职早期时发现,微软的新网络服务器和我们的网络服务器的功能一样,但速度却比我们快5倍,而且还是免费开放的。我立即开始着手,打算将我们的服务器产品改换成某种能赚钱的产品。已故的、极其能干的迈克·荷马和我开始紧急制订一套合作和收购方案,以拓宽产品线,为网络服务器研发更多的功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竞争,并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我激动不已地向我的技术部负责人比尔·特平讲解这一计划,他看着我,好像我是个无知的小孩子一样。比尔早在宝蓝公司(Borland)任职时,就开始和微软展开了竞争,是一员经营丰富的老将。他明白我想干什么,却对我的想法不以为然。他说:“本,你和迈克想出的那些妙计的确不错,但人家的网络服务器比我们的快了5倍之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个计划行不通,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用笨办法。”

    听了比尔的建议之后,我们开始让技术团队着重解决产品性能问题,我们自己则在幕后处理其他问题。最终,我们的产品在性能上打败了微软的产品,服务器产品线的价值增长到4亿美元,如果不是那些笨办法,我们永远无法实现这一切。

    这条经验我用了很多年。6年后,我成为Opsware公司的CEO,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BladeLogic公司开始在一些大型交易中战胜我们。由于我们是上市公司,因此这些损失非常引人注意。更糟糕的是,我们必须赢得这些交易,以粉碎华尔街对我们所做的悲观预测,所以,公司上下感觉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来找我献计献策,以避免竞争冲突:

    “研发该产品的精简版本,面向低端市场。”

    “收购一家结构更简单的公司。”

    “专注于当服务供应商。”

    所有这些方法都进一步强化了我的一个看法:我们面临的不是市场问题。客户们一直都在购买,只是没有购买我们的产品而已,但对我们来说,更换产品显然不是时候。于是,我对每一位前来献计献策的人说出了同样的一番话:“没有任何良策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只能用笨办法。”这话他们虽然不爱听,却令事情变得十分清晰:我们必须研发一款更好的产品,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没有窗户、没有地洞、没有安全出口、没有后门。我们必须穿过前门,和堵住我们出路的敌人较量一番。

    一连9个月,我们都在艰苦奋战,一心研发新的产品,最终夺回了产品的领先优势,公司价值最终达到了16亿美元。如果不是靠这些笨办法,我想我们公司的最终价值大概只有16亿美元的十分之一而已。

    在生意场上,也许没有什么比面临生存威胁更可怕的了。很多公司或企业中的人都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威胁。他们会寻找一切可替代物,一切出路,一切借口,只为了在一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启动广告宣传时,我经常能碰见这种情况:

    企业家:我们的产品目前是市场上最好的,所有客户都喜欢我们的产品,他们更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而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的产品。

    我:可为什么竞争对手的收入是你们的5倍呢?

    企业家:我们正在与其他公司以及原始设备制造商合作,因为我们不能像竞争对手那样建立一个直销渠道。

    我:为什么不能呢?既然你有更好的产品,为何不奋力一搏?

    企业家:呃……

    我:快省省吧,别再找什么妙计了。

    所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必须为公司生存而战的时刻。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本该英勇奋战的时候却逃之夭夭,你就要问问自己:“如果我们的公司无法取胜,那我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没人会在意

    只管去赢,宝贝。

    ——艾尔·戴维斯

    在Loudcloud公司的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心里常常在想:我怎么可能对这一切早有准备呢?我怎么会知道我们一半的客户会纷纷破产呢?我怎么会知道私募市场居然不可能筹集到资金?我怎么可能知道2000年会有221次首次公开募股、到了2001年却只有19次?鉴于上述种种可能,谁能指望我会取得一个不俗的业绩?

    在为自己感到难过时,我无意间看到了著名足球教练比尔·帕塞尔斯的一个访谈节目。他说,自己刚刚做主教练时,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在他的第一个赛季里,他的球队——纽约巨人队——有很多球员都相继受伤。他一直担心球员的伤势会影响球队的命运,因为即使那些最佳球员全部上场,都很难赢得比赛,更别说一帮替补队员了。当他的朋友兼导师——突袭者队的老板艾尔·戴维斯叫他去检录时,他表达了自己对球员伤病问题的担忧。

    帕塞尔斯:艾尔,我真不知道少了这么多最佳球员,我们怎么才能赢得比赛?我该怎么办?

    戴维斯:比尔,没人会在意的,只要好好指导球队就行了。

    这也许是有史以来外界给CEO的最佳意见。因为,你瞧,没人会在意。公司出了问题,没人会在意——新闻媒体不会在意,投资者们不会在意,董事会不会在意,员工们不会在意,甚至你母亲也不会在意。

    没人会在意。

    他们不在意是对的。失败之后,再充分的理由都不会给你的投资者留下一美元,也保不住一名员工的工作,或给你带来一位新客户。当你的公司宣布破产时,它也不会让你的心里好受一点儿。

    与其将所有的心思用来哀叹自己的痛苦,还不如努力去寻找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出路,令自己摆脱目前的困境。不要花时间去懊悔过去,要将所有的时间花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因为说到底,没人会在意,只要好好经营公司就行了。

    [1]钟形曲线又称拉普拉斯–高斯曲线或正态曲线,它是一根两端低中间高的曲线。它首先被数学家用来描述科学观察中量度与误差两者的分布,后来被借用至心理学。

    [2]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证券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像一个在广场上行走的人一样,价格将变成什么样,是没有规律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