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处世最老到-直木遭伐,井甘会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是说人们选用木材时,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质甘甜可口的水井总是被人首先淘干。同样,在社会上,那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易出风头,惹人注目,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因此说,人们在努力表现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想到不利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使自己在社会上求得保全。

    憨者喜欢卖乖,智者喜欢卖憨

    把目标和意图藏在心里,含而不露,让人捉摸不透,暗地里偷偷摸摸地把事办成了,再让天下人大吃一惊。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持你那仅有的“存在”。动刀动枪的战争不常有,但在社会丛林里,人生的战争却天天上演,有时候你是强者,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却又是个“弱者”。当你沦为“弱者”时,与其苦斗,不如智斗,为了保持你那微小的仅有的“存在”,可以“诈死”、“装败”来寻求生机。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就是一副死样子,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了!

    这就是“诈死”!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的时期,若有外敌人侵,它会先与外敌搏斗,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高速逃走,于是巢中的卵获得保全。

    这就是“装败”!

    人类对“诈死”与“装败”的运用最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两军对峙时,较弱的一方面就不得不“诈死”或“装败”,以寻求生。而实力较强的一方,有时也会为了尽快打败对方而采用“诈死”或“装败”的策略。

    “诈死”和“装败”若诈得像,装得真,通常可以产生下列的效应:

    ——混淆对方的判断,制造对方作判断时的负担,并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踏人陷阱。

    ——延迟对方下决心的时间,因为对方对你的动作,势必有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你喘息的时间。

    ——助长对方的骄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契机。

    ——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因为对方也巴不得赶快卸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诈死装败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借口。

    如果实力较强的——方“诈死”和“装败”,则可降低对方的戒心,甚至让对方以为有机可乘而作出飞蛾扑火的动作。不过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会为了面子,不屑采用这种策略。

    出头的椽子先烂

    更多地暴露自己,就会更多地经受世间的风吹雨打,相对于隐蔽处的椽子自然要首先腐烂。

    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讦。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猕猴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可脱逃,立即被射死了。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至丢了性命。要以此为戒呀!可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啊!

    吴王的朋友深为震动,回去立即拜贤人为师,努力克服意气神态上的缺点,生活俭朴,最后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

    莫与强者争锋

    在强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低调做人和寻求自我保全的大学问。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义,喜欢与强者争风吃醋,到头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战国末期的着名政治家李斯是为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现存的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之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卿,攻读刑名法学之术。但两人选择的道路却截然不同:李斯择地而处;韩非却眷恋故国,情系家园,学成归国,渴望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即倾,振兴韩国。韩非一向学习勤奋,研究法家之学深得要领,能吸取法家的法、术、势三派之长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取长而用。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如: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织,谋求国家富强,等等。他屡屡进谏韩王,但昏聩无能的韩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一心只在享乐上。

    韩非平素不受韩王重用,当得知秦先亡韩的消息后,韩王才想到韩非,急忙派他出使秦国,说服秦王,以图存韩。韩非原为韩王的使者,但以后的事实却使情况发生了陡转急下的变化。原来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地,眼见国富民安,一派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这是个英明国君治下的国度,在此英雄可以一展宏图,韩非为之振奋,而秦王读过韩非的《内储》、《外储》、《五蠢》等文章,很是敬重和爱惜韩非,就把他留在秦国,想日后重用他。

    “人择明主而仕”,也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一山不容二虎,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则岌岌可危。

    韩非当年就学时,才学在李斯之上,因为口吃,不擅言辩,更使他致力于着说撰文,日久,则文笔日益锋利洗练,非李斯可比。此时,又不能审时度势,臣服于李斯,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也怕他破坏自己“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计划,于是下决心除掉韩非。常言道:无毒不丈夫。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谗陷韩非。日久,使秦王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谏秦王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久会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所料,预先已将牢狱各关节都堵住,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时为公元前233年。

    除掉韩非,李斯一方面除掉一个心腹大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得以借韩非智慧,为我所用,一石二鸟。同行是冤家,竞争对手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竟不识眉眼高低,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显然缺乏低调做人的功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