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们真的是自由的吗?这是一个感觉以外的理性问题。认真想一下,我们所认为的“自由的”鱼儿,是指自认为自由的鱼儿。鱼儿在鱼缸里不吵不闹不挣不扎地活着,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活像我们仰慕已久的那些山野贤达。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这种良好的感觉还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也以为它们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只是存在于感情的层次上,一旦我们认真想一下自由是什么时,我们就发现这些鱼儿多么可怜,它们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一只透明玻璃缸的囚徒。
也许人对自由的理解和体验要比鱼更接近自由的本质。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只“人的高级鱼缸”里面,比方说像最近一部电视剧的名字《住别墅的女人》,翻译一下,就是在鱼缸里生活的女人。一般说来,这种人会被人羡慕,在这个层面上,羡慕与临缸羡鱼是同样的。人毕竟不是鱼,除了追求一个好鱼缸—别墅呀轿车呀—人们还有一种渴求,对自由的渴求,这种自由好像是永恒的主题,于是就有了对永恒的渴求。追求自由和永恒的人们,好像有着相近的方式,他们舍弃了世俗的欢乐,为了这个难以实现的梦幻,变得憔悴不堪,直至皮肉枯萎,灵魂却闪射出照人的光彩。在这些光彩中,我们常捉到这样的字眼:永恒主题、本质、艺术生命长久、千古传诵……啊,这就是在鱼缸之外的自由。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那些渴求灵魂自由的人,其肉体往往无法自由,南非的曼德拉一生在牢中为消除种族歧视而奋斗,他总算把牢底坐穿了。但从大多数情形来看,往往没有这种大团圆结局,因为所有的这类事情,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生的短促与精神追求的没有穷尽。就自由而言,政治范畴的,有相对于奴隶制的自由民的自由,而封建制下自由民所有的自由在今人眼中,几乎与自由还没有挨上边,因为今人的自由有着全新的内容。
人们说到这一命题时总会想到梵高,他苦难的一生和自由的画笔构成了一个世界奇观。他在死后以其艺术征服了世界,他成功了;但这种成功并没有永恒,当拍卖行以百万千万美元的价码,让他灵魂的结晶,在并不期求灵魂永生的暴发户和贵妇人之间交易倒手,请问,梵高用苦难换取的自由,不又再次被锁进保险柜写进银行账户了吗?
一位古代哲人说过一句让我们熟悉的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啊哈,妙绝,在现实短暂的苦乐与自由永恒的梦想之间,世界就是这样,把现实给了得到熊掌的人,把永恒给了失去鱼的鱼缸……
1995年1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