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天韵:叶延滨精短美文100篇-吃竹笋疴背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是一句四川话,这句话常常让我惊叹民间口语的生动与尖刻。“龟儿子没有定盘星!是个吃竹笋屙背篼的家伙!”把它翻译成普通话:“这个人说话是没有真话的,就像没有准星的秤;从嘴里吃进竹笋,从屁股拉出来就是一只竹编的背篓。”写成正式的评论文字就是:“这个人不实事求是,编造假话自欺欺人。”

    还是“吃竹笋屙背篼”生动!民间语言真是充满魅力。

    头一个说出这句话者,一定是想象力丰富的人。这是跳跃式的联想:竹笋—长大了会变成竹子—竹子用刀剖成竹片、竹篾、竹丝—加工成竹器背篼。这是一个竹文化和竹工业的全过程。但这个过程变成这个谚语,就飞白和精练了:从嘴里吃下竹笋,从屁股拉出来是竹背篼。何等荒诞又何等合理的想象!所谓合理,竹笋是可以变成竹背篼的,变化条件是需要一个自然的生长过程加上一条手工艺加工流程。所谓荒诞,人人都心知肚明,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不可以通过肚皮来完成!

    于是就引出了“吃竹笋屙背篼”的尖刻。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居然这个家伙就能屙出背篼来,第一,这个家伙敢说假话。第二,此家伙还有一副厉害的“下水”。吃竹笋,人人会。但吃了能屙出背篼来的人,其心何其坚硬,心是劈开竹子的砍刀!其肝何其锋利,肝是剖出竹篾的尖刀!其肠子何其弯弯绕,能编出一只竹背篼!不能不让人再三品味。

    第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是个天才,他有诗人的想象力和杂文家的洞察力,而且他创造生动的语言表述:吃竹笋屙背篼。只是用了个“屙”字,使他列入了民间写作的行列。

    之所以记住这句话,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常遇到这样的人。实在想不出另外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境况,一次次借用此话,于是从生活中体会到民间谚语的魅力。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被某家媒体当成“典型”批判。一大版文章,没有点名,但有关的人都会知道是在写我,我也知道是在写我。因为处处有我的影子,而且大段引用日记和通信。影子也罢,“笋子”也罢,都是从叶延滨经历中露出土,而编出来的结论,却是一只与我毫无关系的背篓。记得我当时指着那媒体老总说:“别跟我说事出有因,你去调查呀!把你脚上的脚气,手上的痦子,肚门的痔疮,全放在你脸上,你也不是个好东西!”当时年轻气盛,还不知道有这句“吃竹笋屙背篼”,同样的意思,我说得粗俗,不雅。

    有位先生因为我所不知道的原因,把我当成他的敌人,他给他的朋友写信,把我说成是个野心家和势利小人。他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也许他觉得我不是这样的人,觉得我应该知道已被流言所包围。这封信便到了我手里。读这信,初读觉得可恨,越读越觉得可笑,于是心里骂了一句:“平时像个君子,怎么也是个吃竹笋屙背篼的家伙?”感到这句话恰到好处而且节省。

    因写作有了点名气,除了听人说好话之外,听到别人说坏话的机会也多了。朋友转告是关心,他人转告也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我从不愿意对流言蜚语进行解释,于是这句话成了最简洁有力的表态:“嘿,没办法当真,这世上总有吃竹笋屙背篼的人嘛!”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民主作风不仅当权者该具备,在网络时代也许每个人都应当有。所谓民主,有人说就是“好话坏话都要听”。听好话不需要民主作风,民主作风专门指能听坏话,包括流言蜚语,听了不跳起骂娘,不心急上火的表白,因为对付“吃竹笋屙背篼”所生产出来的泡沫背篼,最好的清洗剂是时间。

    经过时间的清洗,“吃竹笋屙背篼”在文书文件里常变成这样一句话: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网络时代加速了流言传播的速度,因此,我十分感谢这个词替我回答各种流言的的骚扰。来自生活的语言,就这么永远新鲜而富于生命力。

    2004年12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