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赵景深:《郁达夫回忆录》,《回忆郁达夫》,陈子善、王自立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73页。
[3]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说明》,《郁达夫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说明页第1页。
[4]成仿吾:《终刊感言》,上海:《中华新报·创造日》,1923年11月2日第100期(101期)。转引自饶鸿竞等编:《创造社资料》(上),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430页。
[5]郑伯奇:《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0页。
[6]赵景深:《倪贻德》,《文人印象》,上海:北新书局,1946年,第20页。
[7]转引自臧杰:《决澜社:一只现代派的“筐”》,《民国美术先锋:决澜社艺术家群像》,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1页。
[8]决澜社同人(倪贻德执笔):《决澜社宣言》,上海:《艺术旬刊》,1932年10月第1卷第5期。
[9]关于倪贻德在决澜社时期的活动和贡献,臧杰著《民国美术先锋:决澜社艺术家群像》论述甚详,可参阅。
[10]叶公超:《写在〈学文〉重印之前》,《学文月刊》影印本,台北:雕龙出版社,1977年。
[11]叶公超:《写在〈学文〉重印之前》,《学文月刊》影印本,台北:雕龙出版社,1977年。
[12]引自闻一多1922年10月27日致梁实秋信,《闻一多书信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3]《滴滴的流泉》是孙大雨的佚诗,1990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初版周良沛编选《中国新诗库(第二辑)·孙大雨卷》,未能收入这组小诗。
[14]泰戈尔访问北京时,曾与辜鸿铭、徐志摩、王文显、张歆海、曹云祥、张彭春等北京文化教育界名人在清华园工字厅合影留念,现存世,但泰戈尔当时就下榻于清华园,却已无人知晓。
[15]泰戈尔为徐志摩纪念册题写的诗和画收入1947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志摩日记》第四部分《一本没有颜色的书》。
[16]萧乾:《未完成的梦——〈书评面面观〉序》,《人民日报》,1987年10月3日。
[17]封世辉:《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刘荣恩小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法]B.加沃蒂:《肖邦传》,张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19]陈晓维:《好书之徒·刘荣恩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0]毛姆《中国屏风》有数种中译本,最新的为唐建清译《在中国屏风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可参阅。
[21]梁实秋:《书房》,《雅舍小品》合订本第三集,台北:正中书局,1986年,第2页。
[22]赵景深:《宋春舫纪念》,陈子善编:《现代文人剪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23]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第五章,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第172页。文中所说的《枪声》等是宋春舫翻译的“未来派”剧本。
[24]钱君匋:《前记》,《书衣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
[25]《钱君匋装帧画例》,后由巴金、茅盾、夏丏尊、章锡琛、陈抱一、丰子恺“重订”,刊于《文艺新潮》,1939年11月第2卷第1号。
[26]《钱君匋先生生平》,上海鲁迅纪念馆编:《钱君匋纪念集》,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7年,第423页。
[27]钱君匋:《书本的装饰》,《春梦痕》,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116—117页。
[28]钱君匋:《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发展回顾》,《钱君匋装帧艺术》,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第17页。
[29]梁启超《学问之趣味》,见《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三十九)第15页,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
[30]丰一吟《我和爸爸丰子恺》第92—9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1]丰子恺《酒令》,见《丰子恺文集》第六卷第664页,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32]丰一吟《我和爸爸丰子恺》第55、53页。
[33]丰一吟《我和爸爸丰子恺》第55、53页。
[34]丰子恺《教师日记》,见《丰子恺文集》第七卷第38页。
[35]见《丰子恺墨迹》第95、92、110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6]见《丰子恺墨迹》第95、92、110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7]见《丰子恺墨迹》第95、92、110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8]见《丰子恺文集》第七卷第562、563、593页。
[39]见《丰子恺文集》第七卷第562、563、593页。
[40]见《丰子恺文集》第七卷第562、563、593页。
[41]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三,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第167—169页,第168页注①。
[42]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花城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205—206页,第112—116页(陈望道致汪馥泉信)。
[43]陈星编著《丰子恺年谱》,西泠印社2001年9月第1版,第42页。
[44]陈星撰著《丰子恺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第151页。
[45]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花城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205—206页,第112—116页(陈望道致汪馥泉信)。
[46]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三,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第167—169页,第168页注①。
[47]丰华瞻、殷琦编《丰子恺研究资料》,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544页,第442页。
[48]丰华瞻、殷琦编《丰子恺研究资料》,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544页,第442页。
[49]王道云《书法门诊室》,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50]范笑我《笑我贩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11页,2000年1月3日条;又《弘一大师超脱尘世吗》,刊1997年3月15日《文汇报》。
[51]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见《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浙江文艺出版社、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41页。
[52]《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第399页。
[53]黄福海《我与弘一法师》,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25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54]刘质平《弘一上人史略》,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105页。
[55]夏丏尊《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36页。
[56]欧阳予倩《春柳社的开场》,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17页。
[57]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的李息霜》,见《弘一法师》,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80页。
[58]丰子恺《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见《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第142页。
[59]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华书局1982年,第176条。
[60]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61]许霏《我忆法师》,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285页。
[62]石有纪《怀弘一法师》,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159页。
[63]姜丹书《追忆大师》,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28页。
[64]李孟娟《弘一法师的俗家》,见《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65]李芳远《送别晚晴老人》,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267页。
[66]陈祖经《弘一大师在温州》,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187页。
[67]夏丏尊《弘一法师之出家》,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31页。
[68]陈星《天心月圆——弘一大师》,山东画报出版社1994年。
[69]同上。
[70]丰子恺《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见《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第142页。
[71]落陀《弘一法师的故事》,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
[72]林子青《弘一法师二三事》,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265页。
[73]陈星《天心月圆——弘一大师》,山东画报出版社1994年。
[74]李孟娟《弘一法师的俗家》,见《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75]落陀《弘一法师的故事》,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
[76]郑逸梅《艺林散叶》第1724条。
[77]火头僧《弘一律师在湛山》,见余涉《漫忆李叔同》第236页。
[78]丰子恺《先器识而后文艺》,见《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第533页。
[79]周遐寿《鲁迅的故家》。
[80]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81]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82]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83]鲁迅《范爱农》。
[84]周遐寿《鲁迅的故家》。
[85]赵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刊《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
[86]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155页(1953年新文艺版),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71页(1957年作家版),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册)213页(1957年作家版)。
[87]同①王著155页,刘著214页。
[88]《鲁迅日记》(下册)686—687页(1976年人文版)。
[89]“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于1933年1月出版过《世界文化》第二期,但它是1932年11月该同盟出版《文化月报》第一期的改名续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