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灵治愈故事系列:向着阳光的方向奔跑-黄州的种田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灵物语

    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微笑的人,是真正的乐天派。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大文学家苏轼刚从“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死里逃生,便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份差事只不过是个空头官衔,其实际身份是由地方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这样的“犯官”既无实权,也无俸禄,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生计便成了问题。但这难不倒乐观的苏轼。

    钱不够花,他就“痛自节俭”,每月初一这天,他便从积蓄中取4500钱等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钱时就用叉子挑下一串来,再把叉子藏起来。这样每天的用度不得超过150钱,剩下的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就这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苏轼的日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

    比花钱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没有粮食,苏轼就自己耕种。经多方申请,他从当地政府那里弄到五十亩废弃坡地。之后便脱下长衫,穿上短衣,带领全家人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这几十亩荒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

    荒地布满荆棘瓦砾,天气又很干旱,开垦拓荒令人精疲力竭。苏轼汗流浃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打下手,其中过程有着说不尽的劳苦!苏轼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犁锄忙碌闲愁少,稻谷丰肥秽草稀。小郡谁言无意趣,云心月性不相违。”正是他此时劳动愉悦心境的真实写照。

    苏轼还告诉家里人:“从今以后,我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若有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也不超过三个荤菜,而且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别人请我吃饭,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过这个标准。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赴宴。”他认为这样做一可安分养福气,二可宽胃养神气,三可省钱养财气。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为了让苦日子过出点味道来,苏轼又从古人那里学到一种“晚食以当肉”的进食方法。

    所谓“晚食以当肉”,就是在饥饿的时候再进食,这样即使粗劣的食物,吃起来也像吃肉一样香。苏轼很推崇这种进食法,将此当成自己“巧于居贫”的方法之一,认为外物的好坏全在于自己主观上的感受。他就是这样,从苦境中寻找乐趣,在逆境中求得解脱,将凄苦化为愉悦,把抵牾融为和谐,乐观地对待各种困难,从容地度过了“经济危机”。

    心灵加油站

    在磨难和考验面前,一味地抱怨、叹息的人注定是弱者。而强者无论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内心都不会被悲观的阴影所笼罩。如果说前者有一百种理由颓废,那么后者就会有一百种理由振作。苦中作乐,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试着用轻松愉悦的语气谈起令人悲伤的事情时,悲伤就会化为乌有。这就是乐观的力量。相信吧,当你用心收集苦日子里的小幸福和小乐趣时,日子就会真的甜蜜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