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异人喘息如同风箱:“文信侯,我,尚能撑持……”
“臣求得一名东海神医,欲为王做救急之术可否?”
“救命,莫问……”
吕不韦疾步走出寝室,片刻带进一个被长大皮裘包得严严实实的人来。此人进室摘去皮裘,却是一个面如古铜清奇古远的白发老人!老人稍做打量便吩咐关闭门窗,撤去燎炉,女子尽皆退下。嬴异人正要阻止,却莫名其妙地颓然靠在大枕上朦胧了过去。老人从腰间一只精致的皮囊中倒出一颗暗红色药丸用开水化入盏中,上前轻轻一拍嬴异人脸颊,嬴异人嘴便微微张开。老人悬肘提起药盏,红亮的一丝细线便分毫不差地注下。片刻药线断去,老人在榻前丈余处肃然站定,躬腰,蹲身,出掌,几类武士马步一般。骤然之间,老人两掌推动,须发戟张,形如古松虬枝。眼见一团淡淡白汽便笼罩了整个王榻,榻中便有了轻微鼾声,白汽越来越浓,榻中鼾声也越来越响。大约顿饭辰光,老人收身对吕不韦道:“王者在天。老夫之方大约管得月余,此后必有发作,每次可服此丹药一颗,三丹而终。”吕不韦惊讶道:“既是施救之药,大师何不多留得几颗?太医治本也从容一些。”“丹不过三。”老人淡淡一拱手,“余皆无可奉告,老夫告辞。”转身拿过长大皮裘,一裹头身又包得严严实实去了。
吕不韦轻步走到外厅,吩咐一个机警侍女守在寝室门口,但有动静便来禀报。安顿妥当,吕不韦便在寝宫外的柳林转悠起来。春寒料峭时节,树皆枯枝虬张,林外宫室池水斑斑可见。吕不韦凝望着林外大池边一片高高耸立的青灰色的秦式小屋顶,不禁便有些茫然。秦王沉疴若此,王后王子为何不来守榻?她母子回到秦国竟是迟钝了?秦王眼看是病入膏肓,要紧急安顿的事太多太多了,既要快捷还不能着了“后事”痕迹,如此便须缜密谋划,不能乱了方寸。这方士方术虽非医家正道,却能救急延命,秦法为何一定要禁止方士?能不能改改这条法令?吕不韦木然地穿行在枯柳之间,一时思绪纷至沓来,竟是不知不觉来到了林外大池边。
“禀报丞相,王已醒转!”
吕不韦蓦然一振,随着侍女便大步匆匆回到寝宫。嬴异人已经披着一领轻软皮裘坐在案前悠然啜茶,迎面招手笑道:“文信侯这厢坐了。”及至吕不韦坐到身边,嬴异人惊叹笑道:“这东海神医当真神也!一觉醒来,甚事没了!”吕不韦低声道:“君上不知,此乃方士也。方才情势紧急,臣未敢禀明。”“怪道也!”嬴异人恍然一笑,“不管甚人,治病便是医。我看此禁可开。”吕不韦笑着一点头,便从随身皮囊中拿出一个小陶瓶,将方才老人的话说了一遍,末了思忖问道:“发病皆无定,此药交王后,抑或交侍榻内侍?”“王后忙也!”嬴异人叹息一声,“药交内侍算了,他们总在身边,缓急有应。”吕不韦一点头,便招手唤过榻边老内侍仔细叮嘱了一番,转身一拱手道:“臣有要事,请王定夺。”
“要事?文信侯但说。”嬴异人显然有些惊讶。
“年来上病多发,臣反复思虑,王当早立储君。”
“你是说册立太子?”嬴异人沉吟片刻缓缓道,“文信侯所言,我亦曾想过。然我仅嫡庶两子,只十一二岁。长子生于赵,次子又是半胡。再说,我即位堪堪两年……原本思忖本王正在盛年,或许还能有得几个子女,其时择贤立储水到渠成。今日局面立储,实在是诸多不便也。”
嬴异人的踌躇在于秦国两个传统,其一,王子加冠得立储君。其二,秦王即位三年得立储君。前者防备在位国君疼爱小儿而立未经历练的童稚少年做储君,后者则防备权臣外戚向国君施压,逼迫国君仓促立储。以前者论,秦人二十一岁加冠,而两个王子年岁尚在少年,嬴异人自己也才三十余岁正当盛年,此时立少子为储,便要大费周折。以后者论,嬴异人父亲孝文王即位一年便薨,自己即位刚刚两年又恰逢大败于山东,此时立储朝野便多有疑虑:一则疑秦王两代孱弱短寿其后难料,二则疑秦王受王后吕不韦联手胁迫。诸般想法嬴异人不便明说,于是便不得利落。
“我王差矣!”吕不韦已经将这位秦王心思揣摩透彻,当即颜色肃然,“储君乃国家根本,早立迟立皆须以时势论定,拘泥成例何能救急安国?先祖孝公不拘成例,立八岁之子为太子,因由便在当年秦国时势:邦国危难,国君时有不测之险也!秦武王亦不拘成例,临终专诏十五岁幼弟嬴稷继任,亦是时也势也不得不为也!至于赵胡之念,王更谬其千里也!顿挫之时王不拒赵女为妻,称王之后却顾忌王子生于赵国,此谓疑人无行也。王归咸阳后与宫妃胡女生得次子,也是堂堂王族骨血,何忌之有也?当年惠文王之长子荡为太子,太子母乃戎狄佳人举国皆知,何碍武王为大秦争雄天下?秦之宏图,一天下也。王若心存此等畛域之分,实是有愧先王社稷矣!更为根本者,今日我王虽在盛年,然少时多受坎坷,痼疾无定发作,若不及早绸缪,臣恐措手不及也!”素来辞色温和的吕不韦今日却是句句扎实针针见血。嬴异人一时不适,竟是良久默然。
“我是说朝野顾忌之情,丞相却全做我心真了。”嬴异人勉力笑了笑。
“吕不韦急切之心,我王见谅。”
“丞相无错,实在是我心有游思也。”
“惟王明心,臣自有妥善操持之法。”
思忖片刻嬴异人慨然拍案:“天意如此,立!否则无颜面见先祖也!”
王绾方进丞相府,便见吏员们匆匆进出政事堂与各署之间。依王绾经验,除非战事与特急朝会,丞相府不会如此忙碌,拉住一个熟悉吏员一问,方知在启耕大典时将册立太子,丞相府正在筹划诸般事宜。王绾听得半信半疑,顾不得多问便来丞相书房复命。
“腐朽深植朝野,六国安得长久也!”听罢王绾禀报,吕不韦一声叹息。
“丞相急召,王绾请奉差遣。”
“非为事急,只你做得妥当也。”吕不韦似乎心有所虑,斟酌着字句对王绾说起了事由,末了微微一笑,“此事甚难,无官无爵只做事。你若不便,老夫另行物色人选可也。”
“王绾既是首选,自当不负差遣!”
“好!”吕不韦欣然拍案,“子有大局器量,此事便能做得好。若非如此,老夫还当真不甘急召你回来。子当好自为之,凡事权衡大局而后行也!”
王绾肃然一躬告辞去了,回到行人署一番交接便离开了丞相府。
吕不韦派给王绾的差使是:吏身入王城,做王子舍人;旬日之内明白回报,这个王子政能否经得起王室少学之考校?也就是说,王绾目下最急迫的事,便是要摸清王子政的少学深浅,以助吕不韦决断考校方略。所谓少学,也称幼学,总之是孩童时期的根基之学。王室少学由太子傅府执掌,专一延请若干饱学之士教习所有王子王孙,大体是三个等次:五至十岁一等,十至十三岁一等,十四至十六岁一等。十六岁之后至二十一岁加冠之前,不再属于少学。吕不韦给王绾明白交底:这个王子政随王后回秦没有几年,回秦后王子政也没有入太子傅府的少学馆,而是自行修习,其少学根基不甚清楚。
据王绾所知:王子政是秦王长子,王后赵姬所生。秦王还有一个庶出子叫做成蛟,是一个胡女生得,比王子政只小得一岁。无论依照祖制还是依照秦法,秦国立储都要将遴选对象扩展到两代嫡系王族之内的所有同代王子公子。也就是说,立储人选非但包括王子政与成蛟,与王子政同辈的所有王族嫡系男子,都有资格参加立储之争。在秦国,这叫择贤立储,嫡庶不避。除非秦王急难的非常之期可以专诏传位,譬如秦武王嬴荡举鼎暴死洛阳,便专诏指定幼弟嬴稷继任,寻常立储必当依法考校择贤而立。目下秦王在位,又无战事急难,自当依法立储。然如何考校,却是例无定制。领政操持的大臣每次都要大动心思,方能衡平各方。王绾揣摩吕不韦之意,是要一力扶助王子政立为太子,然又不想有违法度,便想先行清楚王子政少学根底而后确定一种较为稳妥的考校方式。
若非如此,急召他一个大吏回来做个舍人,便有些滑稽了。
舍人者,文职侍从也,非官非吏亦官亦吏,国君大臣王子王孙,但凡贵胄皆可设之。所谓非官非吏亦官亦吏,是说舍人虽无正式官爵,却看你跟得是谁做得如何?若是国君舍人又得宠信,自然是比寻常官员还要有实权了。虽则如此,舍人毕竟不是仕途正道,直正名士寻常都是不屑为之。因了如此,才有吕不韦对王绾的特意征询与特异叮嘱。
王绾原本秦人士子,走得是秦士务实之路,少学颇有优声,便入咸阳为吏了。战国士风:少学一成便周游天下,而后再留学魏国大梁的官学或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先获名士声誉再入仕途;一策动君王,为上上之选;退而求其次,则至少是一步为卿臣高官。名士而曾为吏者也有,然大多在未获名士声誉之前,譬如商鞅,譬如范雎。秦国变法之后东学西渐,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农家兵家纷纷入秦,秦国也便有了士人学风。然橘生淮北则为枳,秦学收秦人子弟,便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秦士独有之风。其与六国不同者,便是不务高远,不求一举步入庙堂,而是有学即为吏,由吏而建功立业晋升爵位。在耕战为本的秦国,此乃现实与可能使然也。。在法度森严功过分明吏治整肃的国度,只要你有才敬事,但有功劳,几乎没有被埋没者!国风如此,身为布衣之族的士者,自然不会去贪大求远,毋宁先扎实地一步解决生计之道而再求功业上进。
依照吕不韦叮嘱的方法,王绾先去见了王后,呈上了吕不韦书简。王后似乎淡淡笑了笑:“也有他上心时候?好,他信得过你,便是你了。”说罢便有一张羊皮纸飞到王绾面前,“这是王子修学所在,不难找。”如此这般没有任何繁杂叮嘱琐碎礼仪,甚至连一句对儿子的介绍也没有,王绾便成了王后认可的王子舍人。
一马出了咸阳南门过了渭桥,王绾顺着渭水南岸的东西大道西去不到两三里,拐进一条西南方向的山道,再过一片还未发出新芽的萧疏柳林,遥遥便见山顶果然有一座庄园。王绾飞马上山,到得山头眼界顿时豁然开阔。来路望时,这片山地绵延相连,深入山谷登上山头,却见庄园所在竟是一座孤峰之颠,与左右两山遥遥成三足鼎立,两道峡谷中小河明净草木葱茏,实在是想不到的好去处。王绾正在悠悠然四面观望,突闻峡谷中骏马嘶鸣杀声隐隐,注目看去不禁大是惊讶——
西面峡谷的草地上,一匹白色骏马正在纵横飞驰,依稀可见马上骑士身着短衣窄袖的红色胡服,长发散乱飞舞手持长剑高声喊杀。骏马驰山涉河飞掠草地皆是轻松自如,即或与秦军铁骑相比,此等骑术也毫不逊色。然从身形与嗓音判断,骑士却似乎是一位少年。心念及此,王绾心头蓦然一闪,立即飞马下了山坡。正在此时,雄骏白马突然在一道山梁前长嘶一声人立而起,红衣骑士从马上摔出跌落草地,瞬间滑出丈余之远!
“少公子!”一声清亮稚嫩的惊呼,一个红衣小童飞跑马前。
“没事。”红衣骑士摇摇手想站起来,却又跌倒在草地上。
王绾正在此时赶到,飞身下马疾步近前一看,少年骑士脸上蹭满草色,双腿划破鲜血渗出,脸上却兀自笑着。王绾正要说话,红衣小童却抱着少年骑士的伤腿呜呜哭了。少年骑士大是不耐,一把推开小童厉声申斥:“战阵之上皮肉之伤算甚!哭哭哭!再哭回赵国去!”红衣小童哭声立至却抹着眼泪抽泣:“毕竟,不是战阵么。”
“心有战阵!便是战阵!”少年骑士怒喝了一声。
王绾一拱手笑道:“这位公子勇气可嘉!然有伤还是及时医治者好。在下正好有红伤药,可先行清理包扎,而后再延医疗伤。”
“战课未完,疗得甚伤?”少年骑士冷冷一笑,突然右手拄地奋然站起,瘸得几步拣起长剑走近战马。红衣小童连忙扑过去要扶,却被少年生气地推开。红衣小童便急咻咻躬身趴在马前:“少公子,踩着我上马!”少年眉头猛然一耸厉声道:“秦法无隶身!知道么?起开!”红衣小童哭喊道:“法是法,伤是伤,公子从权了!”少年怒声道:“法便是法,岂能从权!”说罢拉起小童甩到一边,大喝一声跃上马背,骏马流星飞出,喊杀声又遥遥传来。
王绾正在暗自心惊,便见白马飞驰回程,恰恰又在那道山梁前一声长嘶前蹄直撑后蹄飞起,少年骑士纸鹞般从马上飞出,重重摔在草地上,长剑也脱手飞出颤巍巍插在三四丈外的草地上!王绾与惊叫的小童疾步冲到近前,只见少年右腿血流如注,身下的草地已经渗出一片血红!少年骑士脸色铁青牙关紧咬,双手狠力握着伤口只不吱声。红衣小童吓得张口结舌只呵啊乱叫,却是一句囫囵话也说不出。王绾不由分说便蹲身下去,拿出皮囊中伤药陶瓶扒开少年双手便将药面撒了上去,再用腰间汗巾松紧适度地裹好,最后用小童忙不迭递过来的一条丝带绑定,这才松了一口气。片刻血止,少年惊讶地噫了一声,不疼了也!神情分明是从来没有用过药治过伤。
“谢过先生。”少年拱手一笑竟是分外灿烂。
“公子破例,原是该谢公子。”王绾也不无诙谐地笑了。
“先生可人也!我叫赵政,敢问先生高名上姓。”
“在下王绾,前来就职。”王绾正色拱手做礼。
“就职?我处有职可就?”
“舍人之职,该当有的。”
“呵,”少年恍然一笑,“给我派来个督学。先生愿做舍人?”
“为何不愿?”王绾又诙谐地笑了。
“难为先生也!”少年慨然一叹,“恕赵政直言,我修学无师,无须督导。过几日我去说,先生还是原路回去,谋个正经功业为是。”语气神色竟是比加冠成人还来得练达。
“公子差矣!”王绾暗暗惊讶地同时也认真了三分,“但为国事,无分巨细。公子为或将参与太子遴选,岂能无谋划料理?在下并无督导之能,惟尽襄助之力而已。”
“先不说。咥饭要紧。回庄。”少年一挥手,推开紧跑过来的小童便咬着牙关站了起来,“不骑马了,走回去!”说罢竟平稳缓慢地迈开了步子,虽然额头大汗淋漓,脚下却一步没停。这面山坡虽算不得陡峭,却也是山石凹凸草木交错时有沟坎,对常人固然无碍,对一个伤者却是大大艰难。王绾眼看小童不敢上前,想了想便去一株老树折下一支无皮枯木再用短剑三五下削去枝杈,便大步追上去笑道:“河西义仆,可助公子。”少年目光一闪:“先生河西人氏?”王绾笑道:“在下少学在河西。公子去过河西?”少年摇摇头接过木杖道:“我只知道,河西猎户将杆棒呼做义仆。好名号!”拄地便走,脚步顿时利落了许多。一路上山,小童牵马跟随,王绾只在少年身后三五尺处跟随。少年不求助,王绾也不主动抢前搭手。如此一路虽有沟坎艰难,却也终于在半个时辰左右上到了山顶。
庄园围墙很高很坚固,显然新砌不久,山石条间的泥缝还清晰可见。一座石门几乎是镶嵌在石墙之中,若非稍许突出的门顶短檐,几乎看不出这里便是庄门。小童飞跑上前砰砰打门。便听门内女子应答之声,石门隆隆拉开,一个衣衫整洁的中年女子打量着受伤少年,目光显然惊讶异常,脸上却是微微带笑道:“公子有客,快请进来。”只站在门厅一边,竟丝毫没有搀扶少年之意。
“先生请。”少年谦和一笑,分明将王绾敬为嘉宾而非舍人,与山下的任性强横判若两人。王绾不禁大感惊讶,彼此身份已明,如此礼敬岂非还是拒我不纳?然又不好门前与伤者反复客套,拱手一声谢过先进了庄院。少年又对女子吩咐一声:“今日带酒,我为先生接风!”扶着木杖大步进了石门。
庄院内一目了然:三排大砖房北东西围成马蹄形,东北两房相接处有一道石门,例当通向跨院;庭院青砖铺地,中央除了孤立一尊教人不明所以的青铜古鼎,其余没有任何器物摆设,干净整洁得纤尘不染。王绾打量得一眼,便被少年又请进了北面正房。厅堂并不宽敞,粗编草席铺地,本色木案两张,四面墙壁一无悬挂装饰,质朴得完全可以称之为简陋。两人刚刚入座,小童便抱来了一只大陶壶两只大陶碗,放好陶碗大陶壶倾倒,便有红亮的汁液顷刻溢满。小童笑道:“只有凉茶,先生见谅。”少年淡淡道:“山茶梗煮得,消暑解渴只是稍苦,不知先生能否受用?”王绾笑道:“此乃赵国骑士茶,在下最是喜好,上路总带一大壶。”少年顿时笑了:“喜好甚投,那便干了!”举碗与王绾一照,便汩汩痛饮,片刻连饮三大碗方才住了,接着便吩咐酒饭上来。
中年女子带着小童两大盘捧来,摆上案却是一菜一饭:菜是萝卜炖羊肉,饭是焦黄的硬面大锅盔。虽只两样,量却是极大,径尺大陶盆羊骨萝卜堆尖,大木盘一摞锅盔足有六七张。少年看看王绾,王绾诙谐笑道:“足食为本,公子有骑士饭量,在下却是甘拜下风。“少年慨然拍案:“不足食岂能足神!然今日先生来,却要先酒!”小童立即捧来一只大盘,盘中三只大陶碗,分别给少年一碗王绾两碗。少年举碗道:“来,为先生接风!干!”两碗一碰便如饮茶般汩汩下肚,脸色立时绯红,“我不善酒,先生尽管放量痛饮,百年老凤酒有好几桶。”王绾笑道:“在下也是食过于酒,至多如此两碗。”少年便道:“正好!开咥!”说罢一双长筷入盆插起羊肉便呼噜大咥,王绾方得半饱之际,少年已经盆盘皆空,兀自气定神闲地看着王绾。王绾虽吃相全无猛咥海吞,终还是只消受得盆盘一半便丢下了筷子。
“公子食如雷霆,虽骑士不能及也!”王绾由衷赞叹一句。
“日后先生另案,我急食过甚,引人饭噎。”
“不然不然!”王绾连连摇手,“与公子同席,虽厌食者胃口大开!在下寻常只咥得一张锅盔,今日竟得三张,生平第一快事也!”
少年哈哈大笑:“急食还有此等用处,我心尚安也!”笑得一阵,少年蓦然正色,“先生到来,未及介绍。我这庄院连我三人,令狐大姑是宫派女官,不要不行;小童赵高,是赵国时的童仆,你呼他小高子便成。”说罢向小童一招手,“小高子,饭后带先生到前后院转悠一番,任先生选个所在住下。先生若是耐得,晚来赐教。”连串说完,也不待王绾回答,便拄着义仆笃笃走了,快捷干练竟如专精事务之良吏。
“先生请。”小童殷殷过来一拱手。
“小兄弟,几岁了?”王绾行走间便与小童攀谈起来。
“八岁。先生官身,可不敢叫我小兄弟。”
“我也公子侍从,原本兄弟也。”
“可不原本。你是官吏,我是……公子法度森严哩。”
王绾见小赵高神色有异目光闪烁,心念一闪便转了话题:“你说公子法度森严,甚法度?国法?还是私下规矩?”
“都有。都严。”
“公子最烦甚等事体?”
“最烦人照拂。老骂我跑得太勤,一只小狗!”
“呵呵,公子最喜好的事体?”
“读书骑射。整日只这两件事!噢,睡觉不算。”
“公子没有老师么?”
“没。外公教识字,公子四岁便识得五七百字,从此自读自修。”
“噢?那你也识得许多字了?”
“小高子不行。只识得百字不到。”
“公子教你学字么?”
“公子骂我笨,要令狐大姑教我。”
“太子傅府可有先生来给公子讲书?”
“有过三回,都教公子问得张口结舌。后来,再没人来!”
“小兄弟读书么?”
“没人教读不懂。公子只教我背诵秦法,说先不犯法才能做事立身。”
边说边走边看,王绾终于在东跨院选择了一间大砖房。这东跨院其实就是一大片石条墙圈起来的草地,足足有三五十亩大,南北两边各有一排六开间房屋。王绾选得是北边最东边一间空屋,其余各间或多或少都摆满了兵器架,尽管机灵可人的小赵高说都可以腾出来住人,王绾还是选了一间现成空屋。小赵高说,这座庄院原本是一家山农的林屋,公子回秦后不想住在王城里,整日出得咸阳南门进山跑马骑射,后来便自己与山农成交,用二十金买下了这片空庄;再后来公子便好容易请准父母搬了出来,才有了王后派来的令狐大姑与三个可人的小侍女,偏公子只留下令狐大姑,其余都支了回去;这里原本没有石墙,去岁秋季秦王与王后来了一回,硬是给庄园修了一圈石墙,否则便要公子搬回王城,没奈何公子才不吱声了。
“哪,王城没给山下驻兵?”
“不知道。当真有,可了不得,公子准定发怒!”
一番转悠之后收拾住屋,妥当之后便是晚汤。老秦人将晚饭叫做晚汤,本意大约是白日吃干晚来节俭喝稀。小赵高送饭时说,庄院晚汤从来是分食,给公子送进书房,他与令狐大姑自便,大姑说先生照公子,他便送来了。王绾笑说午间咥得太扎实,晚汤用不了这多,不若同汤便了。小赵高却摇摇头,说他从来不晚食。王绾问为甚,小赵高却岔开了话题,说若是先生汤后要去公子书房,他去拿风灯,便跑开了。片刻风灯来到,王绾将一小碗藿菜羹也也堪堪喝罢,便跟着小赵高来到正院。
“公子书房如何不在东厢?”王绾颇是不解。依着寻常规矩,主人书房纵然不在北面正房,亦当在东面向阳一厢,如何赵政的书房竟在承受西晒之西厢?而从东厢灯火动静看,那里分明是厨屋与两仆居所。
“公子非得如此。说厨下劳累早起晚睡,正当消受朝阳之光。他五更晨练天亮跑马,人又不在书房,要阳光做甚?令狐大姑拗不过公子,只好如此了。”
“公子倒是体恤之心也。”
“那是!公子敬贤爱下,令狐大姑说得。”
“呵呵,那还为难国府老师?”
“嘘!”小赵高开心而神秘地一笑,“遇得无能自负者,公子厉害哩!”说话便到西厢门前,便轻手轻脚上前轻轻叩门。
“在下王绾,请见公子。”王绾肃然一躬。
“高子,领先生进来,南间。”屋内一声清亮的回答。
西厢是六开间青砖大房。王绾一打量便知是一明两暗三分格局:南间是真正书房,中厅会客,北间起居。思忖间上得四级宽大石阶推开厚重木门,迎面三步处一道完全遮挡门外视线的红木大屏,大屏两端与两扇内开大门形成了几容一人通过的两个道口。绕过南边道口,借着风灯光亮,王绾顿时惊讶不已——中间三面墙完全挤满了高大的木架,一卷卷竹简码得整齐有序,满荡荡无一格虚空,中间一张书案,案后一方白玉镌刻着一个斗大的黑字:灋!
王绾正在愣怔,少年已经走出了南间:“呵,先生看书也,这间是法令典籍。来,顺便到北间。”小赵高已经轻灵地先到点起了四盏铜人灯,北间顿时一片大亮。也是满荡荡书架竹简,中间书案与厚厚的地毡上还摊着十几卷展开的竹简,直是无处不书!
“这是诸子间,只可惜还没有收齐荀子近作。”
王绾更是惊讶:“荀子乃当世之新学,公子也留神此公?”
“荀子法儒兼备,文理清新奇崛,真大家也!”
“公子在南间起居了?”
“走,去南间。”少年笑了。
走进南间,王绾竟是良久默然。这里是“国是”两个大字。少年说,这里的所有书卷都是从王城典籍库借来的国府文告与大臣上书之副本,每三月一借一还,今日他正在读国府的赦将诏书。“此诏高明!借穆公之例赦败军之将,避成法,安国家,从权机变虽千古堪称典范也!”少年拿起案上摊开的竹简笑着评点。
“公子如此雄心,在下景仰之至!”
“笑谈笑谈!”少年哈哈大笑,“消磨时光也算得雄心?先生趣话也!”
“如此消磨时光,也是亘古奇观了。”
“先生也!”少年慨然一叹竟是皱眉摇头,“你说我是否甚病?一日歇息得两个时辰便够,再要卧榻便是辗转反侧,左右起来做事才有精神。偏又无甚事可做,便只有骑射读书,只这两件事我下得工夫,还不觉累人。也只在这两件事,我用了王子身份!否则,哪里去搜齐天下典籍?哪里去搜齐天下兵刃?你说,这是病么?”
“病非病,只怕上天也不甚明白。”王绾不无诙谐。
“偏先生多趣话。”少年一笑拿过一卷,“来,请先生断断此书。”
这一夜,评书断句海阔天空,两人直在书房说到五更鸡鸣。料峭春风掠过山谷,少年赵政送走王绾便独自晨练去了。王绾感奋不能自已,漫步山冈遥望咸阳灯火,竟无法平息翻翻滚滚的思绪。
旬日之后,吕不韦接到王绾书简:“公子才略可经任何考校,丞相放手毋忧矣!”王绾做事扎实秉性厚重且不失棱角,素来不轻易臧否人物,吕不韦没有不相信的道理。然兹事体大,王绾断语如此之高,吕不韦也不能没有疑惑。毕竟,这位王子自己只见过三五次,迎接王后归秦时王子还是个总角小儿,后来又都是恰恰在东偏殿不期遇到,话都没说得几句,实在是不甚了了。思忖一番,吕不韦立即以行人署旧事未了名义,派一书吏将王绾紧急召回,密谈一个时辰,吕不韦方才定下了方略。
第一步,吕不韦先要清楚地知道各方势力对立储的实在想法。
所谓各方势力,便是能左右立储的关联权臣。尽管秦国法度清明,此等势力的作用远非山东六国那般可以使天地翻覆,然则要将事情做得顺当,还是须得顾及的。这是吕不韦一以贯之的行事方式。大局论之,秦王一方,朝臣一方,后宫一方,外戚一方,王族宗亲一方。具体论之,秦王一方只有两子,秦王无断然属意之选,可做居中公允之力而不计;后宫一方两王子之母皆无根基,王后赵姬母子入秦未带任何赵国亲族,胡妃原本低爵胡女更无胡人亲族在秦,纵然有心也是无力,也可不计;外戚一方历来是与参选立储诸王子关联的母系势力,两嫡子没有外戚势力,其余王子的外戚势力便只有芈氏一支了。这芈氏一族,乃当年宣太后嫁于秦惠王时“陪嫁”入秦的楚国远支王族。历秦昭王一世五十余年经宣太后与穰侯魏冄着意经营,芈氏与嬴氏王族相互通婚者不知几多,芈氏遂成秦国最大的外戚势力。目下可参选立储的诸王子中,至少有五六个是芈氏外甥外孙。芈氏虽在低谷之时,然毕竟还有华阳太后这个秦王正母在,若再与参选王子本族联手,势力便不可小视了。
但最要紧的,还是朝臣与王族宗亲两方。
说朝臣,还是一虚一实两方。虚者纲成君蔡泽,实者上将军蒙骜。蔡泽虽无实职,然从秦昭王晚年开始便一直操持国事大典,从安国君嬴柱立嫡开始,举凡国葬、新王即位、启耕大典、王子加冠等等无一不是蔡泽主持。此公学问渊博心思聪睿,一班阴阳家星相家占卜家堪舆家无不服膺,便是朝野公议,蔡泽说法也有极大影响力。此公若心下有事,突然搬出意料不到的稀奇古怪的祖制成法,顿时便是尴尬。蒙骜是军旅轴心,遇事无甚长篇大论,只结结实实一个说法便是举足轻重。自处置战败难题后,吕不韦与蒙骜已经是私谊笃厚。然此公梗直倔强,遇事从来不论私情,私交笃厚充其量也只是不遮不掩兜底说,想要他揣摩上意权衡左右而断事,是准定要翻车了。思忖一番,吕不韦还是先登蔡泽之门。两人直说了一个通宵,次日午后便同车联袂来拜访蒙骜。
“自囚方了,便有春风佳客,老夫何幸也!”
蔡泽呷呷大笑:“老将军存心教人脸红也!你自囚,老夫便该受剐!”
“笑谈笑谈。”蒙骜虚手一引,“两位请。”
“一冬蜗居自省,老哥哥律己之楷模也!”吕不韦由衷赞叹。
“闲话一句,说它做甚!”蒙骜连连摆手,将两人礼让进正厅落座,吩咐使女煮上好齐茶,这才入座笑道,“老夫不日将赴洛阳,着手筹划三川郡大本营,原本正要到丞相与纲成君府辞行。今日两公联袂而来,老夫便一总别过。若有叮嘱事体,也一并说了。”
蔡泽接道:“河冰未开,老将军未免性急些了!”
“老夫走函谷关陆路,不走渭水道,不打紧也。”
吕不韦笑道:“不是说好启耕大典后你我同去么?”
“你是日理万机,只怕到时由不得你也!”蒙骜喟然一叹,“秦王体子不超其父,朝局国事多赖丞相也!还是老夫先行趟路踏勘,届时等你来定夺便是。”
说话间使女上茶,啜得半盏滚烫的酽茶,吕不韦沉吟道:“老将军能否迟得半月一月?”蒙骜目光一闪道:“若有大事,丞相尽管说。若无大事,迟它甚来?”吕不韦熟知蒙骜秉性,便将秦王病状与立储一应事体说了一遍,末了道:“此事秦王已经决断,着不韦与上将军、纲成君酌商会办。纲成君老于立嫡立储诸般事务,今日我等三人先来个大概会商如何?”
“你只说,议规矩议人?”蒙骜爽快之极。
蔡泽揶揄道:“规矩只怕老将军掰扯不清,还是议人实在些个。”
“想甚说甚,老哥哥自便。”吕不韦笑着点头。
“老夫以为,秦国立储该当也!”蒙骜慨然拍案,“虽说秦王即位只有两年,两子也在冲幼,与成法略有不合。然秦王痼疾时发,举朝皆知,国人亦有所闻,立储获举国赞同不难。至于王子论才,老夫对此次可参选之庶出公子不甚了了。”蒙骜虽有些沉吟,但还是叩着书案清晰地说了下去,“若论秦王两子,老夫以为次子成蛟可立。成蛟少年聪颖,读书习武都颇见根基,秉性也端方无邪。更有一处,据太医所言,成蛟无暗疾,体魄亦算强健,立储可保秦君不再有频繁更迭之虞矣!”
“老将军对二王子如此熟悉?”
“不瞒纲成君,成蛟曾几次前来要老夫指点兵法,而已。”
“那可是王子师也!而已个甚?”蔡泽呷呷笑得不亦乐乎。
蒙骜笑骂道:“越老越没正形!老夫说得不对么?”
“还得说另一王子如何不当立,否则如何论对错?”
蒙骜正色道:“长子政有两失:其一,生于赵国长于赵国,赵女为其生身,与赵人有先天之亲兼后天之恩。此子回秦,仍自称赵政而不自复嬴姓,足见亲赵之心。其二,据老夫所闻,此子秉性多有乖戾,任性强横恣意妄为:不就太子傅官学,戏弄太子傅府教习先生,竟私带仆从侍女野居河谷,有伤不治有病不医……凡此等等皆非常人之行,更非少年之行也!”蒙骜叹息一声,“两公莫要忘记,当年之齐湣王田地便是少年怪诞,终使齐国一朝覆亡!秦武王嬴荡也是怪诞乖戾,以致后患连绵……人为君王,还是常性者佳也!”
蔡泽不禁惊讶:“老将军对大王子也如此清楚?!”
蒙骜淡淡一笑:“成蛟无心言之,老夫无意听之,而已。”
“传闻之事尚待查证,姑且不论也。”蔡泽诙谐笑脸上的两只圆滚滚环眼大大瞪着,“其母赵女,其子必有赵心。这血统之论老得掉渣,战国之世谁个垂青?不想老将军却拾人余唾言之凿凿,不亦怪哉!”嚷得几句蔡泽又是微微一笑,“老将军当知,秦自孝公以来,五王皆非上将军所言之纯净血统也。孝公生母为燕女,惠王生母为齐女,武王生母为戎女,昭王生母为楚女,孝文王生母为魏女,当今君上生母为夏女,嫡母华阳太后又为楚女。以上将军血统之论,秦国君王便是个个异心了。实则论之,一个皆无!这血统论何能自圆其说也!”
“……”蒙骜一时语塞,恼怒地盯着蔡泽。
“便说我等,谁个老秦人了?”蔡泽揶揄地笑了,“丞相卫人,上将军齐人,蔡泽燕人。往前说,商君卫人,张仪魏人,范雎魏人,宣太后、魏冄楚人,甘茂楚人。也就是说,百余年来,在秦国总领国政者尽皆外邦之人!谁有异心了?你老将军还是我蔡泽?”
“纲成君,得理不让人也。”吕不韦淡淡一笑。
蒙骜原本也只是厌烦蔡泽呷呷逼人,见吕不韦已经说了蔡泽不是,心气便也平息,释然一笑道:“纲成君所言倒是实情实理。此条原本老夫心事,不足道也!凭心而论,老夫所在意者,储君之才德秉性也。慎之慎之!”
“老哥哥以为,辨才辨德,何法最佳?”
“这却是纲成君所长,老夫退避三舍。”
蔡泽大笑一躬:“多蒙老将军褒奖,方才得罪也!”
蒙骜努力学着蔡泽语势斥责:“国是论争,此说大谬也!”
三人哈哈大笑一阵,吕不韦思忖道:“老哥哥所言极是,辨才辨德事关立储根本。储君才德不孚众望,我等便是失察之罪。惟其如此,本次立储遴选,才德尽皆考校。我与纲成君议过:才分文武,文考由纲成君操持,武考便请老哥哥操持;德行之辨尚无良策,容我思谋再定。老哥哥以为如何?”
“持平之论!”蒙骜欣然拍案,“三考之下,是谁是谁!”
议定大略,吕不韦大体有了底气,留下蔡泽与蒙骜仔细计议文武考校事宜,自己便辚辚去了驷车庶长府。老嬴贲虽则年迈半瘫,却历来敬事,听吕不韦仔细说明来由,立即便吩咐掌事书吏搬出嫡系王族册籍。当场查对抄录,除却十岁以下男幼童、所有同辈女子、未出麻疹者、伤残者、与业经太医确诊的先天暗疾者外,能够确定参与遴选储君者只有十三个王孙公子:十至十五岁七人,十五至二十岁三人;另有三人分别是二十三岁、二十五岁、三十岁,且皆在军中为将,只因与王子同辈例当参选,老嬴贲许诺立即召回。
“老庶长可有属意王子?”吕不韦终有此问。
“整日王子王孙乱纷纷,老眼花也!”老嬴贲笑叹一句,“只要这些碎崽子不犯事,老夫足矣!是贤是愚,管不得许多了。丞相谋事缜密又有知人之明,你说谁行?”实在的信任又加着三分的试探,战场伤残而居“闲职”的老嬴贲精明之至。
“吕不韦操持此事,只能秉公考辨,不敢先入为主。”
“好!丞相此心公也!若有搅闹,老夫竹杖打他!”
“谢过老庶长!”
回到丞相府,吕不韦立即将带回来的王子卷册交给了掌事主书,吩咐立即誊抄刻简呈报秦王,并同时派出精干吏员探察诸王子学业才德,务必于旬日之内清楚每个人实情。三更上榻五更离榻梳洗,天方大亮,吕不韦便驱车去了王城后宫。
“哟!毋晓得大丞相来也。”华阳太后百味俱在的笑着。
“见过太后。”吕不韦肃然一躬,“老臣多有粗疏,太后见谅。”
“老话过矣!不说也罢。毋晓得今日何事了?”
吕不韦一脸忧色道:“太后也知,秦王年来痼疾多发,预为国谋,欲立储君。秦王本当亲自前来拜见太后禀明,奈何病体不支,便差老臣前来拜谒。参选王子皆太后甥孙,尚请太后多加指点。”
“子楚倒是送过个信来,我也算是大体晓得了。”华阳太后原非争强好胜之女,自与嬴异人生母夏太后闹过一番龌龊,只恐嬴异人做了秦王忘恩负义借故报复,后来见嬴异人非但没有丝毫报复,反倒多有照拂使她安享尊荣,对夏太后的那番心气便也渐渐淡了。毕竟,夏太后是生子为王,又受大半生磨难,临老做个太后也是天理该当。嬴异人虽然来得少,每遇大事却都通个声气,也没将芈氏老外戚做了罪人看,阳泉君还保留了爵位封号,纵是亲子又能如何?如此想去,华阳太后也便淡然如常,秦王有事问她,她便依着自己想法说事,倒是没有虚套。
“这些孙辈王子年岁都小。几个大的,又都早早入了军旅,只怕参与考校也是力不从心了。晓得无?”华阳太后幽幽一叹,“要我说,只一句话:你等操持者将心摆平,给王孙们一个公道!子楚卧榻多病,你这丞相便是栋梁了。晓得无?”
“太后激励,老臣铭记不忘!”
“晓得了?人都说吕不韦能人能事,今回看你了!”
“不韦若有不当,敢请太后教诲。”
“哟!不敢当。只要你还记得我这冷宫,便算你会做人了。”
“太后毋忧!”吕不韦心念一闪终于将华阳太后最想听的话说了出来,“纵是秦王不测,老臣也保得新王不负太后。”
“晓得了!”华阳太后顿时一脸灿烂,“你只放心放手立储,谁个没规矩,我老太后第一个骂他!晓得无?”
“谢过太后!”吕不韦心中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四、两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动朝野
启耕大典之后,遴选储君的诸般事体终于筹备妥当。
四月初三,诸王子大考校正式开始。考者,查核之法也。《书舜典》云:“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校者,比较核实也。《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就实而论,两者都是古老而有效的考核人才方法。前者起源于查核官吏政绩,后者起源于查核学子修习。延至春秋战国,考校之意大为扩展。但说考,大体都指官吏学子之查核。但说校,大体都指武士之查核。考校相连,自然便是文事武事一齐查核。立储而考核王子,原本便不多见。夏商周三代以来,长子继承制已成宗法传统,本无立储考子之说。只有最清明的君王在没有嫡子而必须在庶子甚或旁支中遴选继任人时,才偶有查核之法。战国之世,无能君主直接导致亡国,立储考核王子才时有所见。秦国虽有查核立贤之法度,然如今次这般公然对王子公事一同考核,非但朝臣齐聚以证,且特许有爵国人观看,实在是亘古未闻!
消息一出,咸阳老秦人无不惊讶,一时争先恐后到咸阳令官署登录姓名爵位领取通行官帖,直是筹备年节社火一般热闹。四月初三这日清晨,有爵国人络绎不绝地进了咸阳王城正殿外的车马广场,层层叠叠安坐在早已经搭好的圆木看台上,连同六国使节与尚商坊的富商大贾,满荡荡几近万人!这些老秦人虽有耕战爵位,然真正进过王城的却也实在没有几个,今日逢此祖辈难遇的良机,一边满怀新奇地打量议论王城气象,一边盯着正殿前一片黑压压坐席纷纷揣测考校之法,竟是人人亢奋不已。倏忽日上城角,大锺轰鸣一声,全场顿时沉寂下来。
“卯时已到!纲成君职司文考,伊始——”
随着司礼大臣的宣呼,蔡泽昂昂然走到殿前第三级台阶的特设大案前站定,从案头拿起一支熠熠生光的金令箭高声道:“本君奉诏主考诸王子文事,此前业经初考,已入军旅之三王子因少年无学而弃考。今日参与大考者,十位王子也。大考之法:文事三考,答问史官实录,考绩朝野可证。三问不过,即行裁汰,不得进入武校!诸王子入场——”
十个少年王子应声入场,走到殿前阶下十张大案之前肃然站定,无分长幼尽皆一式衣冠:头顶三寸少冠,身着黑丝斗篷,腰间牛皮板带悬一支青铜短剑!个个英挺健壮,当即引来老秦人一片由衷地赞叹。
“诸王子入座。”蔡泽的呷呷亮嗓回荡在王城广场,“第一考,应答者自报名讳,应答不出者书吏录名。诸位王子可否明白?”
“明白!”王子们整齐一声。
“第一问,老题:秦国郡县几何?有地几何?人口几多?”
哄嗡一声,全场议论便如风过林海。人们不约而同地惊讶,此等问题也算学问?然一思忖,对于即将成为国君的王子又岂能不是学问?左右说不清,还是先看王子们如何应对,全场哄嗡片刻复归平静,万千眼睛都盯向了十位王子——王子们却显然是一片迷惘,你看我我看你期期艾艾无人开口。
“算甚学问?大父立嫡便问过!”一个王子红脸高声异议。
“对!老问不算!”
“该考学馆所教之学!”王子们纷纷附和。
“嘿嘿!”蔡泽微微冷笑,“诸位王子说得不错。此一老题,乃当年孝文王为太子时选立嫡子而首次提出,至今已经十余年。老夫记得却清:当时昭襄王得闻诸公子竟不知邦国实情,大为惊诧!特命太子傅府编修邦国概要,以为王子少学。十年已过,老题重出,诸王子却说没学过,此何人之责乎?”
节外生枝,殿前大臣与全场有爵秦人无不大感意外。果如蔡泽所言,秦昭王已经将邦国情势定为王子少学而王子们依旧懵懂如故,这太子傅府说得过去么?正在众人疑惑之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从蔡泽身后的大臣坐席区站起愤然高声道:“纲成君之意,要追究老夫玩忽职守么?”
“秦王口诏——”司礼大臣突然在殿阶高处一声宣呼,“今日大考王子,余事另论。诸王子惟问是答,不得对考题辩驳。大考续进——”
“老臣奉诏!”蔡泽与太子傅向殿口肃然做礼。
“我等奉诏!”王子们齐声领命。
蔡泽回身就案:“上述一问,可是无人答得?”
“我知道有内史郡……”
“我知道有河西六百里,秦川八百里,土地总数么……”
两人吭哧之后,大多王子们都红着脸不吱声了。此时一个英俊少年突然挺身站起一拱手道:“成蛟答得人口土地,只是郡县记得不全!”
蔡泽拍案:“若无人全答,王子成蛟便可作答。”
“赵政全答!”西手一个王子挺身站起,见蔡泽一点头,便从容高声道,“秦国有郡一十五,有县三百一十三;秦国目下有地五个方千里,华夏山川三有其一;秦国目下人口一千六百四十万余,成军人口一百六十余万。”
“知道十五郡名么?”蔡泽呷呷笑着加了一问。
“十五郡为:内史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陇西郡、三川郡、河内郡、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商於郡、蜀郡、巴郡、南郡、东郡。三百一十三县为……”
“且慢!”蔡泽惊讶拍案,“王子能记得三百余县?”
“大体无差。”
“好!你只须答得全内史郡所有县名,此题便过!”
“内史郡二十五县,从西数起:汧县、陈仓、雍县、虢县、郿县、漆县、美阳、斄县、好畤、云阳、杜县、高陵、频阳、芷阳、栎阳、骊邑、蓝田、上邽、郑县、平舒、下邽、夏阳、丹阳、桃林、函谷。二十五县完。”
“彩——!”六国使节商旅竟是一声喝彩。
老秦人们却是惊喜交加纷纷议论赞叹,连忙相互打问这王子如何叫做赵政等等不亦乐乎。蔡泽巡视着惊愕的王子们笑问:“可有能复述一遍者?”见王子们纷纷低头,便肃然点头拍案,“第一考,王子赵政名列前茅!”
“好!”老秦人们终于吼了一声。
“第二考:秦国军功爵几多级?昭王以来秦军打过多少胜仗?”
王子们眉头大皱,低头纷纷抓耳挠腮。
“我知道!上将军、将军、千夫长!”终于一个王子昂昂做答。
“不然!还有百夫长、什长、伍长!”
话音落点,全场不禁轰然大笑。笑声方落,少年王子成蛟稳稳站起高声答道:“秦国军功爵二十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公士、造士、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昭王以来,秦国大战胜十六场、小战胜二十九场!”
“好!”全场老秦人都有军功爵,不禁便是一声吼。
“胜不忘败。五大败战最该说!”王子赵政霍然站起,“胜仗可忘,败仗不可忘也!惟不忘败,方可不败。昭王以来,秦军首败于攻赵阏於之战,再败于王龁攻赵之战,三败于郑安平驰援之战,四败于王陵邯郸之战,五败于本次河外之战。五战之失,皆在大战胜后轻躁急进。五败铭刻在心,秦军战无不胜!”
全场愕然寂然。此子虽在少年,见识却是当真惊人!胜不忘败原本便是明君圣王也很少做到,更别说一言以蔽之将五败根本归结为大胜后轻躁冒进,此等见识出自一个弱冠少年之口,任你名士大臣百业国人谁能不大为惊愕?更为根本者,经少年王子一说,举场臣民顿时恍然——秦国五败还当真都是大胜之后轻躁冒进,若是不骄不躁持重而战,何至于六国苦苦纠缠?当真应了一句老话,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秦王口诏——”正在举场惴惴之时,司礼大臣宣呼又起,“王子政此说不在大考之界,容当后议。大考继续——”
“老臣奉诏!”蔡泽向殿口一拱手转身道,“赵政之说,不置可否。第三考:秦为法制之国,秦法大律几何?法条几多?”
“知道!男子年二十一岁而冠!”一个十岁公子昂昂童声。
“我也知道,弃灰于市者刑!”
“知道!有律(旅)一重(众),有徒(土)一刑(成)!”
“错也!夏少康土地人口,不是秦律!”另个公子认真纠正。
满场轰然一阵大笑,老秦人都是万般感慨地纷纷摇头。
成蛟霍然站起:“秦法二十三大律,法条两千六百八十三。”
“知道二十三大律名目么?”蔡泽呷呷一问。
“成蛟尚未涉猎!”
“王子政可知?”蔡泽径直点了低头不语的赵政名字。
“知道。”赵政似乎没了原先的亢奋,掰着手指淡淡道,“秦法二十三大律为:军功律、农耕律、市易律、百工律、游士律、料民律、保甲连坐律、刑罚律、厩苑律、金布律、仓律、税律、摇役律、置吏除吏律、内史律、司空律、传邮律、传食律、度量衡器律、公车律、戍边律、王族律、杂律,共计为二十大律。”竟是如数家珍一般。
“王子可曾听说过《法经》?”蔡泽饶有兴致地追问一句。
赵政似乎突然又生出亢奋,高声回答:“李悝《法经》,赵政只读过三遍,以为过于粗简。以法治国,非《商君书》莫属也!”
“王子读过《商君书》?”蔡泽惊诧的声音呷呷发颤。
“赵政不才,自认对《商君书》可倒背如流!”
“此子狂悖也!”背后坐席的一位老臣厉声一喝,辞色愤然,“《商君书》泱泱十余万言,辞意简约古奥,虽名士尚须揣摩,少学何能倒背如流?大言欺世,足见浅薄!”
“嘿嘿!”蔡泽连声冷笑,“老夫司考,太子傅少安毋躁。足下未闻未见者,未必世间便无也!”转身呷呷一笑,“王子政,老夫倒想听你背得一遍,奈何时光无多。今日老夫随意点篇,你只背得头几句,便证你所言非虚如何?”
“纲成君但点便是。”
“好!《农战第三》。”
少年赵政昂昂背诵:“凡人主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佻民。佻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停!《赏刑第十七》。”
“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政令行。一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停!”蔡泽拍案狡黠地一笑,“你言能倒背如流,老夫便换个法式:王子可在《商君书》中选出十句精言,足以概观商君法治之要!嘿嘿,能么?”
少年赵政却是丝毫不见惊慌,一拱手从容道:“政读《商君书》,原是自行挑选揣摩,纲成君之考实非难题。十句精髓如下: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一句!”场外老秦人竟不约而同地低声一呼。
“法无贵贱,刑无等级。”
“两句!”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犯国法者罪死不赦。”
“三句!”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故法立而不革。”
举场肃然无声,人们惊讶得屏住了气息忘记了数数,只听那略显童稚的响亮声音回荡在整个王城广场:“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杀人不为暴,赏民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故能述仁义于天下。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凡战胜之法,必本于政胜。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专也。圣人治国,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万岁——王子政——!”全场老秦人沸腾了起来。
蔡泽矜持地挥手作势压平了声浪,回身向大臣坐席一拱手道:“老夫已经考完,诸位若无异议,老夫这便公布考绩。”
“且慢!”太子傅亢声站起,“《商君书》乃国家重典,孤本藏存,本府王子学馆尚无抄本。王子政生于赵国居于赵国,却是何以得见?若是以讹传讹,岂非流毒天下!事关国家法度,王子政须得明白回答!”
蔡泽冷冷道:“此与本考无涉,答不答只在王子,无甚须得之说!”
少年赵政却一拱手道:“敢问太子傅,我背《商君书》可曾有差?”
“老夫如何晓得?!”
“敢问太子傅,昭王时曾给各王子颁发一部《商君书》抄本,可有此事?”
“老夫问你!不是你问老夫!”
蔡泽呷呷笑道:“此事有无,请老长史做证。”
老桓砾站起高声道:“昭王四十四年,王孙异人将为质于赵。昭王下诏:秦国王子王孙无分在国在外,务须携带《商君书》日每修习,不忘国本!始有此举也。”
少年高声接道:“赵政之《商君书》拜母所赐,母得于父王离赵时托付代藏。敢问太子傅,此番来路可算正道?可合法度?”
老太子傅面红耳赤,却对着蔡泽恼羞成怒道:“此子年方幼齿侃侃论道,诡异之极!非是妖祟便是方术!断不能定考!”
“老大人当真滑稽也!”蔡泽呷呷大笑,“战国以来,少年英才不知几多。鲁仲连十一岁有千里驹大名。上将军嫡孙蒙恬与王子政同年,已是文武兼通才艺两绝。甘茂嫡孙甘罗,今年方才五岁,已能过目成诵,咸阳皆知也!一个王子政背得《商君书》,却有何大惊小怪?天下之才,未必尽出一门。老大人,悲乎哉!”话音落点,全场不禁轰然大笑……
一场文考宣告了结:赵政、成蛟、公子腾三人进入武校;其余王子皆行退出遴选,于太子傅府善加少学!随着正午开市文考散场,咸阳坊间便流传开了王子赵政的神异故事:过目成诵对答如流直如神童一般!见识更是一鸣惊人举朝莫对,太子傅张口结舌,主考纲成君百般诘难而不倒,连秦王都说容当后议,不亦神哉!只是王子自报名讳曰赵政,坊间传闻却是老大不悦,纷纷说王子若是再叫赵政,国人便上万民书请逐这个自认赵人的王子政,纵是神童也不稀罕!
文考散去,吕不韦拉过蔡泽蒙骜一番商议,三人便立即匆匆进了王城。暮色降临时,秦王特急诏书到了太庙令府:“王子政归秦数年,未入太庙行认祖归宗大礼。着太庙令即行筹划,两日内行此大礼,使王子政复归王族嬴姓!”与此同时,又一道诏书颁行朝野并张挂咸阳四门:“秦王允准上将军蒙骜之请:立储校武延迟三日,于四月初八日在咸阳校军场举行武考。国人无分有爵无爵,尽可往观。特诏以告。”
四月初五日,王城北松林的太庙一派肃穆。秦王嬴异人亲自主持了王子政的认祖归宗礼,向列祖列宗翔实禀报了王子政出生邯郸的经过,亲手将有随同王后的老内侍老侍女押名见证的生辰刻简嵌入王子政辈分的铜格之中。王子政衣冠整齐,对列祖列宗焚香九拜。老驷车庶长嬴贲郑重唱名,史官当场登录,“嬴政”这个名字便被纳入了秦国史册。
次日,驷车庶长府文告颁行各官署并张挂咸阳四门。文告曰:“王子政归秦,适逢两王国丧交替倥偬,认祖归宗与正名大礼延宕至今,以致王子政以‘赵政’之名居国数年,驷车庶长府之过也!今承王命,已于四月初五日为王子政于太庙行正名大礼,自此认祖归宗,复其‘嬴政’之名!特告之朝野。驷车庶长嬴贲。”
文告一出,咸阳国人欣欣然奔走相告——王子政老秦人也!没错!一时人人弹冠家家庆贺,无不对天祷告这个神异王子早日成为王储。四月初八日那天,咸阳国人空巷而出涌向校军场要争相一睹神异王子的风采。
就实而论,咸阳校军场很少用于校军。战国之世大战多发,各大战国的大军一般都屯驻在要塞或真正可以展开野战训练的大本营,而极少如后世朝代那般专门的拱卫京师。譬如秦国大军屯驻地除了蓝田大营,便是函谷关、九原郡两处重地;赵国大军则是武安大营与云中、阴山、雁门关等要塞。便是咸阳守军,也是驻扎在北阪与章台两地,不奉兵符是从来不会进入咸阳城的。如此一来,咸阳校军场除了王城守军的礼仪性操演,实际上便多用于诸多庆典聚会,一如大年社火、将士出征与班师之犒赏、每年授民耕战爵位等等大典,都在这校军场举行。真正的校武,倒还真没有过几次。在咸阳国人的记忆中,当年司马错攻灭巴蜀班师后便在校军场举行大典,那个王子嬴荡在这里第一次展示神力震惊天下,似乎是惟一的一次。倏忽六十余年,今次校武又是王子嬴政,校军场之会岂非天意也!
各方就绪,红日堪堪东升。
武考不若文考,秦国君臣悉数公然露面。北面高台正中央是庄襄王王座,王座下一字排开三张长案,中间丞相吕不韦,右侧上将军蒙骜,左侧纲成君蔡泽;平台两侧大红毡上,文武大臣以文左武右之式坐成纵两个长方形;中间一片十丈见方的空场摆着两张书案,右角是手握大笔的史官,左角是驷车庶长老嬴贲。显然,文考之后朝野情势为之一变,秦人对立储的关注之情大为高涨,此前对秦王多病的隐忧也随之淡化;秦国君臣为之一振,索性全数出动,欲借立储之机以扭转战败后的沉闷之气。
司礼大臣宣读诏书任命主考之后,校武便在一阵隆隆鼓声宣告开始。
须发雪白一领绣金黑丝斗篷的主考官上将军蒙骜霍然站起,大步走到前出三丈的中央司令台捧起一口铜锈班驳的青铜剑肃然高声道:“蒙骜受命穆公剑,职司武考,任何一方不遵号令或滋事干扰,立斩不赦!”武校不若文考,历来法度森严,然却也从来没有请出过只有大军征伐才斟酌赐予大将的穆公剑。国人未免一阵哄嗡议论,顿时觉得这场校武定是非同寻常,纷纷揣摩间便听蒙骜又道:“校武两考:一为涉兵见识,二为武技体魄。应考三公子入场——”
六面战鼓隆隆响起,三骑从南面入口飞驰进场。到得司令台前骤然勒马,三匹骏马嘶鸣咆哮间一齐人立而起,满场人众便是一声喝彩。三公子利落下马大步走到蒙骜案前做礼报名,蒙骜一指右手三张长案,三公子便各自赳赳到案前肃然伫立。
蒙骜苍老的声音回荡起来:“虑及公子正在少学,涉兵见识由老夫军务小司马执考,可相互应对以明涉猎,亦可相互辩驳以明见识;三问错其二,一考告罢;应对辩驳若多,老夫令行禁止!三公子明白否?”
“明白!”
“好!第一场公子腾——”
“嬴腾在!”排在第一案的年轻公子赳赳三步,恰恰站在了草席中间的白圈中。他是三公子中惟一年及加冠且已经从军者,一身甲胄一领斗篷分外的英武干练,便是这掐尺等寸的三步到圈,立即便知绝非庸常士卒。几乎与此同时,蒙骜大案后走出一人,身着司马软甲,头盔上却垂下一方厚厚黑布遮住了面容,站到大案前便有一个清亮而不失铿锵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