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战争简史之联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努尔哈赤也知道,自己的壮大一定会引起明朝的猜忌,他也知道,明朝一向的政策就是铲除逐渐变强的部落,更何况是已经称王的自己。

    努尔哈赤也清楚,他必须要消除明政府对他的猜忌。现在的他,不说对抗明朝,就是李成梁部队杀过来,他也顶不住,更何况还有海西女真四个大部落和蒙古一直看自己不顺眼。

    所以努尔哈赤一直保持着对明朝俯首的姿态,以明朝的臣子自居,并且还帮助明朝扶持的海西王台的孙子歹商恢复了在海西的地位。

    努尔哈赤更清楚,光有这些动作还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解决一个让明朝讨厌的对象。

    我们看黑帮电影,有很多类似的情节:一个人想进黑社会,首先要杀掉一个组织的敌人,而这个敌人最好还是自己的朋友之类的人,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黑社会组织的信任。

    而这个让明朝讨厌的对象说来就来了。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一个女真首领克五十,屡次侵犯柴河堡(辽宁省铁岭),杀死了指挥官刘斧,然后逃到建州。这个时候,明朝追捕克五十的命令送到了建州。努尔哈赤二话不说,立即杀了克五十,到边关报告,并且派遣部下,到明廷进贡,表示忠顺,希望能够得到奖赏。

    大家看到这个事情有没有想到其他的故事?

    对了。

    努尔哈赤的爸爸和爷爷给明军带路摧毁了努尔哈赤外公王杲的老巢。

    尼堪外兰给明军带路摧毁了努尔哈赤舅舅阿台的城堡。

    这种事情,原来不只努尔哈赤的爸爸会做,尼堪外兰会做,努尔哈赤也很熟练。

    明朝得到克五十死亡的消息很高兴,再加上努尔哈赤的使臣出色的口才,让明朝飘飘欲仙,已然相信就是给努尔哈赤一百个虎胆,努尔哈赤也不敢造反。

    这么优秀的狗,不养着怎么能行?给他好吃的!

    明朝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还给了一堆其他的奖赏。这下,努尔哈赤有了明朝这么一个强壮的主子,不仅有了更高的官位,钱财物资也大大增加,在建州乃至东北都有了广泛的影响,说话嗓门都大得多了。明人评论此事说:“奴儿哈赤既窃名号,夸耀东夷,则势愈强”,“遂雄长诸夷矣”。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努尔哈赤发财了,旁边的人哪有不眼红的道理?

    四方会谈与李成梁的卸任

    眼看着努尔哈赤跟着明朝混,吃香的喝辣的,海西女真开始感到不爽。这里有四个部落:乌拉、哈达、叶赫和辉发。大家都在想,你努尔哈赤有什么本事?傍个大款就了不得了?这女真的地盘,还是要女真人说了算。

    这种心态说成是仇富也好,说成是其他什么也好,反正你发财,邻居就是感觉不痛快,何况那些邻居还是有野心的邻居。

    大家都不满,总要有人说出来,叶赫部最先忍不住了,最早对努尔哈赤提出了要求。

    说到叶赫部,有段往事值得一提,在努尔哈赤十三副装甲起兵后不久,有一次经过叶赫部,叶赫部的首领认为努尔哈赤年轻有为,来日一定有所成就,就许下承诺把小女儿孟古嫁给努尔哈赤。1588年,叶赫部履行承诺,将孟古嫁给了努尔哈赤,孟古就是后来清太宗皇太极的母亲。

    这段时间建州和叶赫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关系不错只是因为双方都没有能力干掉对方。

    努尔哈赤逐渐强大,叶赫部开始担心。这个有统一整个女真野心的部落曾一度拥有这个实力,但是在1582年和1588年被李成梁攻击两次之后,势力大衰,如今虽然还能称霸一方,却再也没有能力放眼整个女真了。

    叶赫部不想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他要努尔哈赤死,所以他提出了要求。

    他派出使臣来到建州女真的佛阿拉城,对努尔哈赤说: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建州,都是一个国家,怎么能分成五个部分呢?你的部下人多,我的部下人少,不如把你的额勒敏、扎库木两个地方随随便便选一个地方给我们,怎么样?

    现在的努尔哈赤不再是当年那个面对诺米纳都忍气吞声的努尔哈赤了。他大怒之下,狠狠地斥责了叶赫部的使臣,拒绝了他们的领土要求。

    被拒绝的叶赫部首领那林孛罗当然不甘心,他联合了海西其他两部哈达、辉发共同对努尔哈赤施加压力,要求努尔哈赤让出部分土地和财产。

    这次会面的地点还是在建州佛阿拉城。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努尔哈赤远非当年的努尔哈赤,他经过战争的洗礼,手里有充足的兵力和钱财,纵使面对国际联盟的巨大压力,也没有屈服。

    关于努尔哈赤如何拒绝三个部落的无理要求,还有形象的记载。据说努尔哈赤听了叶赫使者的话以后大怒,他一闪身“刷”的一声,抽出了雪亮的大刀,只见寒光一闪,“咔嚓”一声,眼前的桌子被劈成了两半。

    霎时,众人目瞪口呆,努尔哈赤斥责说:你的主子兄弟二人,什么时候亲自统兵与强敌面对面地厮杀过,像一个男人那样战斗过?过去哈达部内部动乱,就像小孩子打架一样幼稚,你的主人趁乱图利,难道以为我像他们那样容易对付吗?你们部落的周围难道有围墙来阻挡我的兵马吗?我白天不能去,夜间也能去,你的主人能把我怎么样?你的主子只知道口出大话,那无济于事。岂不知过去我父祖被官军误杀了,朝廷给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送回灵枢,授我都督敕书,又封作都督佥事,每年例赏银八百两,赏蟒缎十五匹。你主人的父亲也被官军杀了,至今尸骨又在哪里?

    努尔哈赤是何等人也?他是刀林箭雨中闯过来的,说话自然带有杀气。

    三部使臣面无血色,呆呆听着,不敢答话。

    努尔哈赤说完,写了一封信,派手下阿林察送到叶赫部,并命令阿林察说:你到叶赫部,当着那林孛罗兄弟的面读这封信,如果害怕不敢念的话,你就别回来了。

    这下双方彻底谈崩了,战火开始燃烧。

    就在这个时候,伴随努尔哈赤前半生的李成梁再次出现,不过这次他不再是强者的身份,而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他辞职了。他的辞职加速了东北女真内部战争的爆发。

    1591年(万历十九年),叶赫部杀死了王台的孙子歹商。同时,李成梁的部下遭遇敌军,损失惨重,明朝廷的官员以此为借口开始攻击李成梁。对于李成梁这样远在塞外的武将,最害怕的就是朝廷丧失对他的信任,于是,李成梁主动请求辞职,以求能够保住性命。这个时候的李成梁已经65岁了。

    李成梁辞职以后,继任者再也没能达到他控制东北局势的水平,于是,缺少了李成梁在外侧威胁的海西女真变得躁动不安。一个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开始在海西女真内部酝酿,行动的对象就是正在崛起的努尔哈赤。

    次年,皇太极,也就是日后的清太宗出生了。

    九部联军的落败

    三百多年以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战争中的损失和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耗尽了中国的财富。

    而在三百多年前的1593年,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却率兵打败了由叶赫部为核心的九部联军,一举树立其在女真族的领导地位。

    原本,这两件事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是,当初努尔哈赤击败叶赫那拉奠定清朝,日后叶赫那拉氏败于外敌摧毁清朝。命运似乎早就已经注定。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

    不过,在九部联军之前,还有一次四部联军,这一次的领军人物还是叶赫部。没有了李成梁的牵制,叶赫部已经无所顾忌。只可惜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努尔哈赤,叶赫部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叶赫部。

    不知道李成梁是否思考过,他费尽心机削弱叶赫,却间接地成就了努尔哈赤,他当年不小心放走的年轻人却正在一手毁坏他经营二十二年的辽东局势。这是何等的讽刺?

    历史,真是这样有趣。

    话题还是回到努尔哈赤身上,儿孙自有儿孙福,他没有能力预见三百年以后的事情,要不然,他就会在死的时候下一道命令:爱新觉罗子孙有娶叶赫那拉氏为妻者,死后不得入宗庙。

    前奏:四部联军

    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建州与九部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战争的序幕是四部联军。六月的一天,叶赫部首领那林孛罗联合海西其他三部,突袭了建州的湖卜察寨。努尔哈赤闻讯,率兵前去追击,一直追到哈达部的地盘上,攻破了哈达部的富尔佳寨。

    当努尔哈赤回兵时,哈达兵随后追来。努尔哈赤独自殿后。猛骨孛罗(哈达首领)见他一个人在后,便猛追过来。努尔哈赤回身一箭,射中了猛骨孛罗的战马,猛骨孛罗滚下战马。家仆泰穆布反应很快,扶着主人上了自己的战马,仓皇逃去。这一战,建州以十五人杀敌十二人,得到装甲六副,战马十八匹,胜利而归。

    大家可能会想,就这几十个人的战斗,也算是战斗?就是一群小混混打群架而已。但是,与《孙子兵法》齐名的西方著名军事著作《战争论》早就说过:战争就是两个人搏斗的扩大版。

    当时的女真部落散居,又加上长年混战,人口自然不多,能够仓促间组织起几十个人来打架,也算不容易了。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当时的女真没有常备军,大家都是农民,只有大规模的战斗时,才会全民上战场。因此类似于海西四部的这样的突然偷袭,努尔哈赤想要在短时间内反击,就需要一支长期脱产的快速反应部队,可是他不能让手下的农民不干活吧,不干活大家吃什么?所以他只能够组织十几个人,估计也就是自己的亲兵。

    女真内部这样打没关系,大家都是几十个人。可当努尔哈赤把目光放到明朝身上时,就会发现,明朝的军队是常备军,可以随时打过来,而且来一次就是成千上万的。你几十个人怎么打?

    日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正是鉴于军事行动的不便,一旦大规模的战争爆发,落后的动员体制根本无法跟上战争节奏。连军队都无法短时间内凑齐,还怎么和别人打仗。况且努尔哈赤面对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马上就要来了。

    序曲:战前准备

    海西四部偷袭建州的行动失败,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下子更为恼火,于是纷纷寻找新的联盟。这年的九月份(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网罗起一个所谓的九个部落的联盟。

    这九个部落包括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珠舍里部、讷殷部、锡伯部、卦勒察部和蒙古的科尔沁部等,兵分三路进犯建州。

    大致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几十万大军,所谓的联军,所谓的兵分三路之类,似乎很少有打胜仗的。战国东方六国联合攻秦,三国曹操下江南,前秦苻坚下江南,汉朝七国之乱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最近的一次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统率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蒙古族的瓦剌,结果明军惨败,明英宗还被俘虏了。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这一次的九部联军以历史的巧合来看,已经注定了失败。这就像一个电影剧本,数字上庞大的对手只是为了给主角塑造形象。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历史只能说:谁让你不是主角呢?配角只能失败。

    话虽如此,但是真正面对看似来势汹汹的对手,身在局中的努尔哈赤却丝毫没有当主角的自豪感。他知道,一不小心,自己这个主角的地位就不保了。

    所以,当努尔哈赤知道九部联军的消息之后,惶惶不可终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自己的老窝都可能保不住了。这在当时,任谁都会害怕,因为,根据联军叛逃到建州的人透露,这次的联军足足有三万人,这是在女真,要是换算成明朝的人口,足足有六十万还多。

    不过,一个优秀的领导之所以优秀,不是自己不会害怕,而是不能把自己的害怕带给属下。不仅不能让属下知道自己害怕,还要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团队军心涣散,否则,属下知道连领导都害怕了,这仗还怎么打?

    同理,打仗的时候,将军带头杀过去,能够充分地刺激手下士兵的热情。对于一向冲锋在前的努尔哈赤来说,他当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必须摆出一副沉着的样子。

    战略上要藐视对手,战术上要重视对手。

    努尔哈赤一面摆出轻松的模样,照常谈笑,甚至于在敌人到来之时还呼呼大睡。他对妻子说:我先前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来,所以不能睡,现在知道敌人来了,我就安心了,为什么不能睡呢?

    另一面努尔哈赤加强哨探,增设防备,同时给自己的军队详细分析了敌军和自己的情况。

    他对部将说:敌军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没有统一的指挥,临战必将退缩不前。两军相战,先要消灭他的统帅,敌兵必然溃散。我们兵虽然少,但集中全力,出其不意,必能大获全胜。

    这句话可以说是努尔哈赤这么多年来打仗的精髓,不只这一次,就是在后来的萨尔浒以及辽阳和沈阳,努尔哈赤都是如法炮制,均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战争一触即发。

    终章:古勒山之战

    九部联军要实施消灭建州的计划,必须先通过古勒山,才能向建州都城佛阿拉进军。于是努尔哈赤事先在古勒山上建了军事设施,在通往佛阿拉的道路两旁埋伏了精兵,在险要地段设置滚木、礌石。

    打头阵的叶赫部很快来到了古勒山下,努尔哈赤率军队在山下摆好阵势,派额亦都前往挑衅。叶赫部首领卜寨出兵应战,额亦都佯装败走,联军以为建州已经顶不住了,蜂拥而上,包围了古勒山,不知不觉间已经越过了浑河。联军人多势众,建州军占据山上,居高临下,双方杀得十分惨烈。

    激战中,努尔哈赤使出了撒手锏——滚木、礌石。叶赫部的卜寨躲闪不及,被滚木砸中,随后被建州士兵杀死。叶赫部另一位首领那林孛罗看见卜寨被杀,惊吓过度昏倒在地。

    两个首领的倒下使联军士气大减,各自逃跑,结果全都挤在古勒山与浑河之间狭窄的小路上。人多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了坏事,联军士兵被踩死的和落水而死的比被杀死的人数还多。

    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杀死联军四千多人,获得战马三千多匹,盔甲千副。乌拉部布占泰被擒。

    这一仗彻底奠定了努尔哈赤在建州以及整个女真族的地位。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赢了仗,就什么都好说。要是有人不服,那就打到他服为止。有人不想统一,那就用战马和挎刀杀到统一为止。

    趁你病要你命!借着打败九部联军的气势,努尔哈赤兼并了建州女真长白山分部的珠舍里部和讷殷部,实现了建州的完全统一。

    战后建设与“牛录”

    战争过后就是建设。双方谁都没有能力再打一场,于是都在家里抓紧医治战争的创伤。

    击败九部联军固然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但是只有平庸的人才会一直享受胜利带来的快感,而优秀的人会在胜利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制订计划,然后逐一行动,以便获得更多、更大的胜利。

    有些人能够占据一方,雄霸一时,而有些人能够长盛不衰,地盘越来越大。很明显,努尔哈赤属于后者。他在这次大胜之后,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大肆地封官封地、发钱发物。他清楚地知道外界的形势和自己的目标。

    因为这一次的大胜,很多人的欲望被无限制地激发,很多人的野心急剧地膨胀。你们能打过来,我就能打过去,努尔哈赤可不是好惹的,惹上我就不要想甩开。此时,努尔哈赤的眼光已经放在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身上。

    但是,对海西女真的战争并不是努尔哈赤未来的唯一工作,他知道,虽然叶赫部在这次九部联军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他长期雄霸海西,实力还在。还有蒙古族也时刻虎视眈眈,这些都是努尔哈赤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

    以努尔哈赤现在的实力,想统一女真还欠缺很多。所以努尔哈赤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实力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

    努尔哈赤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

    弱点之一是这些年来地盘扩大过快,虽然兼并了很多小部落,但是却疏于管理。当时自己在佛阿拉城称王,仅是一个权宜之计,是为了让部下安心地跟在自己后面,当时发布的一些规定也都是匆忙之间下达的,很多时候都是一句空话。结果到现在并没有一个正式的政权去管束手下的那些部落,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仅不利于生产,而且对社会的安定还有负面影响。

    想想就知道,努尔哈赤的担心不无道理。今天这个部落还在我这里,明天一早就跑到叶赫部去了。这些部落还都带着武器、粮食、人口、马匹。你倒是可以一走了之,我怎么办?走一个还好,全走了呢?

    弱点之二就是自己部下的一些部落军队,还是归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命令由这些首领下达,这就会出现军队不听从自己指挥的问题。努尔哈赤不是没有教训,在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努尔哈赤率领八十人,遇见了巴尔达等五个城主率领的八百人,形势相当危险,而族兄弟扎亲、桑古哩却解甲避战,其他七十多人也观望不前,对于这些,努尔哈赤毫无办法,只好与自己的三名亲兵勇敢地冲上去,不死真是上天的恩赐。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民政,一个是军政。而在战争年代,民政和军政是紧密结合的,民政支撑着战争的进行。所以努尔哈赤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没有太高的文化,也不是一个玩政府建设的高手,所以他只能从原来的东西里面改造。

    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他以女真原有的“牛录”组织为蓝本,开始为建州组织起一个军民合一的奴隶制集权政权。他要整合他的人民,他要整合他的军队。

    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制度,原本是部落用来打猎时候的组织。女真人每次打猎,围捕猎物的时候,十个人为一组,各出箭一支,一个人为首领,九个人跟着。这个首领就是牛录额真(汉语“首领”的意思)。当年投降努尔哈赤的鄂尔果尼就获得了一个额真的职位。由于部落大小和人口数都不同,每个牛录的人数也不一样,少的有五六人,多的有三四十人。这是后来八旗制的前身。

    到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统兵已经上万。他把部落的人按照牛录的办法统一规划,由各部落首领组织生产和打仗。

    军事将领由在城中的各部首领充任,以一年为限期,任期到了就更换。发生战争还是传箭为令。每个兵卒自备军粮、军器,到指定的地点集中。部落里的每一个男子都是士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

    历史上,有很多“兵民合一”的政策都和“牛录”类似。三国曹操就干过“士兵屯田”的事,金朝(不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后金)的“猛安谋克制”简直就是“牛录”的原始文件。一般情况下,采用这种办法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恶劣导致的。

    外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女真最初采用“牛录”是自然原因,不这样把大家组织起来打猎,大家就会饿死。努尔哈赤采用“牛录”是社会原因,战争过于频繁,经济条件很差,要是养一批职业军人专门打仗,生产就跟不上了,没有人生产大家吃什么?而且即使养职业军人,数量也太少,打仗又不够。所以大家只好全部当农民,也全部当兵。当农民能够锻炼身体,刚好打仗用得上。可见,在当时“牛录”算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这种体制只有在战争年代才会出现,一旦仗打完了,这种体制不破也得破了。人是有惰性的,战争的时候,反应不快就会死,大家都高度紧张,可是一旦不打仗了,谁还会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懒散的安定生活过久了,再去上战场不就是送死么。

    施行这种体制之后,努尔哈赤能够切身体会到他对手下的掌握远超过去。他可以随时调动全部的人口,也可以准确掌握自己到底有多少头牛、多少匹马、多少部落。这种措施让他尝到了甜头,对权力的追求也更甚以往。

    更要紧的是,他的这种部门领导负责制使手下那些原本很自私的部落首领不敢不听指挥。从此,建州军赏罚分明,战斗力日益增强,这一切为努尔哈赤进军东海女真与海西女真奠定了基础。

    危机公关:远交与近攻

    努尔哈赤一方面努力地使松散的建州凝聚成一个完整的集体,另一方面,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和对手。

    明朝和朝鲜威胁最大,但他们内部问题很多,只要说些好话,给点东西,基本上的和平就能保证。

    蒙古和乌拉离自己比较远,如果不和叶赫联合,还是可以拉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

    剩下的就是叶赫,这个自己短时期内最大的敌人,一定要想办法消灭。所以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大臣说:“砍到一棵大树,不可能一下子就砍到,必须要用斧头慢慢地削它的根部,等到大树根变细了,就能一下子砍断了,我们应该像砍树一样一个一个消灭对手。”

    于是,远交与近攻的雏形就有了。安抚明朝和朝鲜,联合乌拉和蒙古,进攻叶赫及其追随者。

    明朝

    在努尔哈赤打败九部联军之后,他迫切地想知道明朝究竟是什么态度。他知道,即使明朝正如盛传中的那样腐败,或者还要腐败一些,他也打不过明朝,不仅打不过,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明朝要是放弃对自己的支持,自己也就结束了。

    此外,他还存在一丝念头想了解明朝的国内究竟是什么状态。大胜带来的野心让他开始对明朝的江山有了一点点的憧憬。

    所以努尔哈赤竭力地表示忠于明朝皇帝,甘愿当明朝的臣子,永远不会反叛。不只嘴上说说,他还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是不抢劫、不偷盗明朝的财产;

    二是以前抢过来的人都送回明朝;

    三是申请出军队帮明朝打日本人;

    四是搞好和明朝军官的关系。

    一个小小的明朝游击将军,他也尊称为“游府老爷”。他对李成梁更是百般迎合,屡送厚礼,甚至把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为妾,当时人称努尔哈赤就像李成梁的儿子一样。

    光有这些措施还不行,闻名不如见面,他还没有弄清明朝中枢机构的底细。为了探听虚实,打败九部联军后的11月份,他决定要入京朝贡。

    当时入京可不像我们现在一张车票就可以进,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是不能随意进京的。

    其实努尔哈赤早在1590(万历十五年)就进过一次京城。那个时候他刚杀了克五十,立下了功劳,所以很放心。

    但这一次进京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举动,他在东北的动静太大,如果明朝对自己的行为不满,自己的小命可能就保不住了。

    不过,危险越大回报也越大,如果自己能够让明政府放心,如果再能够得到一些封赏,那么,自己日后在东北的日子就会更加舒服。相比起巨大的收益,努尔哈赤决定赌一把。

    努尔哈赤这一次入京很顺利,没有想象中的刀光剑影。不仅这一次顺利,日后他连续三次入京,都没有出过问题(他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六年内五次入京朝贡)。不仅没有出问题,他还得到了高额的回报。

    努尔哈赤先前已经被封为都督的称号,但是他不满意,他想要更高的官职,他想要得到“龙虎将军”的封号。

    龙虎将军,是明朝武官的正二品散阶。

    散阶就是指没有具体工作的官员级别。

    宋朝以后,不管是考试还是花钱进入官场的人太多了,可是政府的职位就那么多,好多人没有事情做。

    国家不能让这些人的时间和银子打了水漂啊,所以想出来这么一个办法,你有当官的级别,比如科级干部、局级干部,但是你没有具体的工作,你工资、保险、福利照拿,可是你不用上班,比如“户部员外郎”,表示你是户部的一个官,其实都是一个称号而已,表示自己是朝廷的人了。现在一些单位的名誉领导,就是散阶。

    在此之前,只有曾经势力庞大到控制建州和海西的王台得到过这个级别的封号。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因此当年王台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女真都督。鉴于这些好处,努尔哈赤对这个封号势在必得。

    这次进京前一年(万历二十年),努尔哈赤就上了申请书,“乞讨金顶大帽服色及龙虎将军职衔”,可那个时候他的势力还不够大,明朝政府没有答应。开玩笑,小猫小狗也能得到这个职位?

    努尔哈赤并不罢休,继续努力,这一次入京,他如愿了。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得到了“龙虎将军”的职衔,成为女真各部中官阶最高、职衔最显的大酋长。这为抬高其政治地位,扩大势力,加速统一女真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他升迁的理由是“保塞安民”。的确,他是保塞安民了,不过他保的是未来清朝的国土,安的是未来清朝的顺民。

    朝鲜

    朝鲜一直是一把对准着努尔哈赤的匕首。他要时刻小心,以免什么时候被暗杀,所以他刻意地和朝鲜保持融洽的关系。

    可是关系偏偏坏了。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朝鲜和建州之间发生了“渭源事件”,这本来是双方两个小部落之间的纠纷,可是朝鲜国派军队过江偷袭了建州。努尔哈赤虽然希望和朝鲜保持融洽关系,但也不会因此缩手缩脚,他积极调兵遣将,准备对朝鲜实施报复。

    朝鲜是明朝的地盘啊,于是明朝留驻朝鲜王国的练兵游击将军发文件给建州,要求努尔哈赤不要与朝鲜王国为敌,不能将事态扩大。

    努尔哈赤当然不想让事态扩大,他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他给那个游击将军写了回信,表示自己遵守明朝国法,保卫九百五十里边境。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

    中国的中央政府自古以来好面子,他给了少数民族好处以后,还总是喜欢派官员过去溜达一遍,以显示“皇恩浩荡”。

    1596年2月,在升了努尔哈赤官职的第二年,明朝派官员余希元与朝鲜官员两名,率领随从两百人,出使建州。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这两句话用来比喻努尔哈赤对于明朝使臣的逢迎,再合适不过。

    如果努尔哈赤写日记,他一定这样写:

    初二天气晴朗,有一个部落投降,明朝使臣过鸭绿江。

    初五派康古里前去慰问。令张海、何和理统领骑兵三百,侍卫保护。

    初六派骑兵六千人前去迎接。

    初七今天是个大日子。我与弟弟率骑兵三千于佛阿拉城外三十里摆下宴席迎接。城外二十五里处我派骑兵五千人在道路两旁迎接。城外十五里,我派步兵一万人列队欢迎。当晚设宴招待明朝和朝鲜的使臣。我对使臣说:我为明朝守卫边疆,朝鲜人被日本人打过来,我不仅给他们好吃好喝,还送他们回去,好人做的够彻底了,可是朝鲜却偷袭我。如果不是天朝的面子大,我早就打过去了。

    初八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恶心过,我需要对一个没上过战场的人如此低三下四。我今天又请使臣吃饭,又说:我对朝廷一片忠心。我和皇帝的关系很好,皇帝很信任我,还给了我很多赏赐。

    初十上帝,这群人终于走了。好在,不用和朝鲜人打仗了。

    努尔哈赤的感觉就类似于招待一个上级下派的调研小组,不能得罪,还要好吃好喝。人家上面有人,不是努尔哈赤能得罪的。不过,由于努尔哈赤的努力,使得建州和朝鲜的关系得到缓解。

    蒙古与乌拉

    解除了明朝和朝鲜的威胁之后,就剩下蒙古族和乌拉部了。

    蒙古人野战能力不逊于建州,不然也不会和庞大的明朝打了这么多年还不落下风。

    努尔哈赤坚信:千万不要和比你牛的对手比一比谁更牛。

    因此,努尔哈赤特别重视争取蒙古各部。

    在击败九部联军的战争中建州俘获了不少蒙古士兵、马匹、武器,努尔哈赤让这些蒙古人身穿锦衣,骑上骏马,放回家。这些士兵深受感动,回去以后,对努尔哈赤赞不绝口。

    努尔哈赤不放人又能怎么样?养着这些蒙古人?他干脆做了顺水人情,把他们放了,既讨好了蒙古人,又节省了粮食,一箭双雕。

    政治场合没有感情可讲,谁要是讲感情,称兄道弟,谁就会死得很惨。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真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不是常年在政坛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是绝对说不出来这句话的。

    科尔沁等蒙古部落不会因为你放回了几个俘虏就和你友好,他们的友好是为了做生意。蒙古和明朝打仗,物资紧缺,而建州得到朝廷的奖赏,正是有钱有东西的时候。

    于是,科尔沁首领鄂巴派了一个数百人的团队,携带战马百匹,骆驼十匹,献给努尔哈赤。从此,蒙古科尔沁开始与建州相互交往。

    不仅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保持和蒙古的和平,即使到他建立后金以后,依旧和蒙古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后来的八旗兵里面就有蒙古八旗,那是蒙古人组成的军队,他们帮助努尔哈赤上战场,关系可见不浅。

    此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的母亲、康熙的祖母,被称作孝庄皇后的庄妃就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并且清代每一任皇帝的后宫都有来自蒙古的女性。

    乌拉和建州距离比较远,位于松花江上游。在九部联军打败仗的那次,乌拉部酋长的弟弟布占泰成了俘虏,努尔哈赤给这个布占泰好吃好喝,就是不放人。乌拉部也没有办法。

    这样关了三年,乌拉部出了变故,他们的首领和儿子在野外据说强奸两个妇女,被妇女的丈夫给杀了。这个首领和他的儿子的确是死了,可是死的原因却不见得这么奇怪。

    部落酋长会看上两个普通的妇女?而且随行的卫队是干什么吃的?

    不过不管是不是因为强奸妇女被杀,总之乌拉部首领被杀了,内部乱了。

    努尔哈赤这个时候决定送布占泰回家,他派了两个大臣跟随布占泰回到了乌拉部,并帮助布占泰夺得了乌拉部首领的位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了首领的布占泰对努尔哈赤万分感激:这是个对我有大恩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打仗呢?不能打,不仅不能打仗,还要搞好关系。自己的首领位子还没有坐稳,没有建州支持怎么行。

    怎么搞好关系?联姻!努尔哈赤把弟弟的女儿嫁给布占泰,还给了他一堆盔甲和十道敕书。而布占泰就把妹妹嫁给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这之后双方又相互嫁娶多次,这关系算是确定了。

    不过,熟归熟,该打你还是要打你。关系就是用来打破的。布占泰不想当建州的孙子,建州也容不下乌拉。当努尔哈赤消灭了叶赫以后,乌拉的历史就到头了,这当然是后话。此时,和各方搞好关系的努尔哈赤就要举起砍向叶赫部的屠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