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爱因斯坦-米列娃伤心而去;爱尔莎悉心照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柏林竟成分手地。

    1913年,爱因斯坦(34岁)应普朗克之邀,返回德国,来到帝国的首都和心脏柏林,担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普鲁士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4年4月,爱氏全家正式迁居柏林,恢复德国国籍,直到1933年离开德国移居美国。期间,1920年,他还应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和保耳·埃伦菲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

    柏林市(Berlin)位于德国东北部,靠近波兰,人口300余万,德国最大城市,是欧洲大陆上仅次于巴黎、莫斯科、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超过罗马、马德里的最大都市之一。它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平原广阔,运河纵横,施普雷河和哈韦尔河流经该市。帝国古老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部门有电机、化学、精密仪器、印刷、服装、食品等。该市风景绝佳,其中公园、森林、湖泊和河流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整个城市在树林、草地和水域的环抱之中,宛若一个绿色大岛。

    柏林的建筑多姿多彩,蔚为壮观。人们徜徉街头,随处可以见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连云高楼。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灿烂绚丽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也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申克尔剧院;既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蜚声世界的现代建筑流派作品。这些美不胜收而又经历了历史沧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筑,使人强烈感受着柏林的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著名的菩提树街,是欧洲最著名的林荫大道。

    柏林市内米特区西南缘挺立着勃兰登堡门,是曾经作为柏林象征的凯旋门,建于1791年,全部用乳白色花岗岩筑成,门楼上耸立着用青铜铸造的胜利神像。其西端为柏林动物园,建于1841年,饲养着许多珍贵动物,为世界最大的动物园之一。

    柏林从19世纪普鲁士王朝开始,一直是“日耳曼帝国”的首都。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年几乎都有文化节。常常在眨眼间,街道就变成了舞台,行人变成了观众。柏林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场所之一,有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电影节,还有音乐剧目“巴黎圣母”和众多国际著名的展览会和博物馆。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19年柏林工人运动到1933年“疯狂天才”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期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被称为柏林的“黄金艺术年代”。1994年,中国北京、日本东京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其“友好城市”。

    当爱因斯坦带着一家老小离开苏黎世返德时,他满以为,新的环境可能会改变一下生活的节奏,使二人的情感裂痕有所弥合。但没想到,斯拉夫民族出身的米列娃与当地人难以融洽相处,导致她的性情更加急躁,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就在他们刚到被柏林才几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这实际上也是他们夫妻之间关系的结束。

    这时爱因斯坦也许会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听信双亲的意见,一意孤行,而造成了这种糟糕的局面。

    理性地说,他们原本是两路人。米列娃因为身有残疾,德语又不是自己的母语,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内心非常沉重和忧郁。这与爱因斯坦的乐观、自信、潇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米列娃对爱因斯坦的爱,因欲完全占有,而给对方极大的压力。爱因斯坦所赞赏的波西米亚风的米列娃,失去了她本来的自在与独立,直接威胁到爱教授迁回苏黎世后所享受的自由与自主。尤其是在安娜事件中,她不分青红皂白、横加干涉的举措,实在太伤爱因斯坦,二人不可能再同居一室。所以,米列娃带着两个孩子又从柏林移居苏黎世,其实是给爱教授逼走的。两人的关系,在去柏林前后更加恶化。他们两人的故事,是真正的人间悲剧。

    1914年4月10日,也就是他们刚到柏林后不久,爱因斯坦就在写给埃伦菲斯特的信中写道:“在柏林真令人愉快,可爱的房间……这儿的亲戚给我带来极大的愉快,特别是那位与我年龄相差不多的表姐,我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持续很久了。”

    米利瓦很快亲眼目睹了丈夫和他表姐在一起的暧昧关系和不堪场面,实在是心似刀割,如雷轰顶。当她得知爱因斯坦在柏林的情况(除了与表姐在外置室,金屋藏娇,还另有一个女人,并无数次涉足柏林的那些风流场所)后,身心再也无法支持。

    原来,爱因斯坦在刚到柏林的前两年里,还另与某女子有过私通,其时也正是他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紧张日子。看来,人类的性爱同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一样,也是需要激情和真诚的。文明人的性爱,在本质上不是别的,而是艺术创作。再说,爱因斯坦在妻子身上又得不到满足。

    1914年5月底,埃伦菲斯特夫妇曾到柏林拜访过爱因斯坦。在他的新家小住期间,埃伦菲斯特发现米列娃心情忧郁。后来他才知道,米列娃的忧郁不安与“第三者”爱尔莎有关。

    仅仅待了3个月,无助的米列娃便带着两个儿子再次返回瑞士,而爱因斯坦则单独留在了柏林。夫妇二人的关系彻底崩溃。

    1914年夏天,负气、绝望、心酸、哀怨的米列娃与孩子们回到苏黎世度暑假。其实,她已经想好了,此次分别就是他们婚姻的终结。爱因斯坦也有预感,在站台上,他目送米列娃乘坐的列车渐渐远去,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而他们已经认识18年、结婚11年,何况有了3个孩子(包括夭折的那个),何况爱因斯坦这样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

    自此以后,米列娃再也没有回到爱因斯坦身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列娃和孩子们一直生活在苏黎世,爱因斯坦则和爱尔莎生活在柏林。1916年,爱因斯坦写信给米列娃要求离婚。这个消息对于当时身体和经济均陷入困境的米列娃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病情加重,甚至多次躺倒在床。但是,她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战争,生活在苏黎世的米列娃难以按时收到丈夫的汇款。为了支撑家庭,米列娃除了照料两个儿子,只得出去兼任音乐课和替人补习数学。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在柏林与爱尔莎的恋情正进入高潮。米列娃听说后,真是心疼不已,寝食难安。

    那些天,爱因斯坦正好有事路过苏黎世,但他没有去登门看望妻子。直到米列娃病情危急住进医院时,他才赶去看过她一次。

    有一次,爱因斯坦在给朋友桑戈的信中说,米列娃在与他分手后,经常以各种理由索要生活费。他怀疑有些理由是编造的。他表达了对妻子的不满:“她是个报复心很强的女人,但是她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以至大家都被她的假象蒙蔽了。”

    其实,不管米列娃的理由是否编造、要求是否过分,爱因斯坦都不应该怪罪她。因为,在这场失败的婚姻里,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1919年,他们终于离婚了。

    情书反映爱情下滑。

    近年,爱因斯坦的一些情书手稿,竟被佳士得拍卖了90万美元,比以前他的“相对论”手稿还多了2倍。可见,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即使是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的罗曼史比对他跨世纪的经典研究仍有兴趣得多。

    我们当然不会有这么多闲钱来购买爱因斯坦的情书,但我们可以有闲情来看一看爱因斯坦的爱情。反正,把人家的感情事件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是很多现代人唯一的专长。爱因斯坦墓木已拱,应该不会怪我们才是。

    从这些信件里,可以看出他和妻子的感情起伏。

    1900年,21岁的爱因斯坦给米列娃寄了一封情书,柔情万种地写道:“心中思情人,枕上如火焚。”

    隔一年,仍然浓情蜜意,说:“无论将来怎样,你都是我最亲爱、最美丽的甜心。”

    这是婚前两年的事情。

    等到婚后第11年(1914年),他仍然写“家书”,只不过里头已经没有了情味。他说:“别再指望我爱你,我要你离开我的房间时,你得马上走,不得抗议。”

    这些信,在我们看来也许很有趣,但米列娃一定觉得很无趣。

    16年的婚姻结束后,爱翁娶了和他暗通款曲的表姐为妻。研究他的专家舒曼为他提出的解释是:“他爱女人,但他更爱物理。”

    从这段爱因斯坦的感情历史上,可以看出爱情的“走势”:一条日渐下滑的K曲线--每一对佳偶都有一条曲线,迟早会面临低潮期,但看能否翻身。

    从爱因斯坦的情书,或者可以让我们得出几个事实:一、热恋时是一回事,热恋后是一回事,每段感情都会变;二、当情人比当妻子有意思;三、一个人的人格与爱情性格未必有关;四、再伟大的科学家,也研究不出人生的“定律”。

    爱国斯坦一定不知道,他的情书之所以会出现在拍卖市场,是为了要拿拍卖所得,以处理他自己后代之间的官司纠纷。

    不管你多聪明或爱得多死去活来,百年之后,一切都不能预测!

    患病得到表姐照料。

    在与米列娃分居的4年当中,爱因斯坦一方面疲惫地扯进了分居和离婚的争吵当中;另一方面,这期间也是他拼命工作的时期,教学任务非常重,还要搞研究,高强度的思考,为反对战争的奔波和焦虑;战争期间食物供应紧张,因此得不到好的饮食;无规律的单身汉生活,常常不吃饭,或者忘记吃饭;还有,小儿子爱德华经常害病,使爱因斯坦感到极度伤心。

    饮食糟得不可想象。1916年大灾,又正是一战白热化状态,在德国连土豆都吃不上,接着而来的冬天,是谈虎色变的“萝卜冬天”。

    种种原因,使爱因斯坦的身体彻底地跨了,38岁的他不得不为自己“摇摇欲坠”的身体担心了。

    开始爱因斯坦觉得不舒服,打不起精神来,但他还像以前一样毫不在意,但后来麻烦越来越多,从1916年到1917年之交,他先后出现了肝病、胃溃疡、胆结石,卧病在床,差点了账。3月份,医生叮嘱他要多饮水,坚持严格的病人饮食。

    爱因斯坦幸亏得到了爱尔莎殷勤体贴、无微不至的悉心照顾,以及高超的烹调技术,他才好不容易从鬼门关爬了回来。期间,两人真正实现了“灵肉合一”。

    1917年快到年底时,爱因斯坦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自去年夏天以来,我的体重增加了4磅,感谢爱尔莎的细心照料。她亲自给我做每一种饭菜。”

    由于不能研究物理学,爱因斯坦看了几本小说。当他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他说过一句话:“这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

    正是在爱尔莎的悉心照料下,从治疗、饮食、穿衣到起居,爱因斯坦的健康方得以逐渐恢复。不但拣回了一条命,也使得他在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说,他后来与爱尔莎结合,有感恩的成分在里面。直到爱尔莎死后,他的心头才终于有如释重负之感。

    那年冬天,当爱因斯坦和美国朋友艾森哈特夫妇一起吃饭的时候,爱因斯坦多次提到爱尔莎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艾森哈特太太问道,“看来您太太确实是所有的事都为您做了。那么您为她做了些什么呢?”他眼光一闪,答道,“我献给她我对她的理解。”

    然而在另一位朋友--生物化学家利昂·沃特斯--那儿,他的说法却大不一样。他像萧伯纳或诺埃尔·科沃德那样满腹牢骚。他说--当时他脑子里显然想着爱尔莎--女人就像精密的科学仪器那样难以把握。从爱因斯坦对沃特斯的评价来看,这位朋友并不需要任何和婚姻有关的建议:“您一定是个非常体贴、非常爱妻子的丈夫。要是能把阿尔伯特送到这儿来拜您为师,那我该多高兴啊!”

    许多年后,爱尔莎曾对查理·卓别林讲述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时工作的情形。后来卓别林把这事记在他的自传里。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这历史性发现的时刻是什么样子工作的,也可以看出当时爱尔莎是怎么照顾他的:

    “博士像往常那样穿着睡袍下楼吃早餐,可是那一天却什么也没动。我想一定有什么问题发生,我问他什么事使他魂不守舍?

    他回答:‘亲爱的!我得到了一个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后,他就走到钢琴前开始弹奏起来。几次停下来在纸上记录一些东西,然后重复地说:‘我得到了一个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又说:‘这是很困难的,我仍需要进行工作。’

    他继续玩钢琴,并且写下一些东西,这样半小时之久,然后走上楼去他的研究室,并且告诉我不要打扰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里两星期。每天我上楼把食物送给他,傍晚时他就散一会儿步当作运动,然后回来继续他的工作。

    最后他走下楼来,脸色显得苍白。‘这里就是我的发现!’他把两张纸放在桌上,这就是他的‘相对论’。”

    而且,此前他在与米列娃冷战、热战最激烈的时候,都是向既是表姐、又是堂姐、也姓爱因斯坦的爱尔莎寻求安慰。

    从初恋情人玛丽到先后两位妻子米列娃、爱尔莎,他们3位都比爱因斯坦年长,在爱因斯坦不同的人生阶段,多多少少担下了母亲至少是大姐的责任。

    其实,最初尽管是由爱尔莎主动出击,爱因斯坦出于道义感,还是主动中止了与她的联系。后来,爱尔莎给爱因斯坦寄生日贺卡,向爱因斯坦索要通俗的相对论小册子,爱教授才恢复了与她的联系。爱尔莎曾多次劝爱因斯坦离婚,但并未成功。尽管爱教授与米列娃情分已断,但他深爱自己的两个儿子,不舍得与他们分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因斯坦受到爱尔莎的影响越来越大,爱尔莎的父母也不时地给爱因斯坦施压;所有这些,对爱因斯坦的匆忙决定起到了重要影响。

    爱尔莎金发碧眼,谈吐幽默,举止优雅,颇有贵妇人的气质,为爱因斯坦所倾迷;而她对爱因斯坦的悉心照顾,更令爱教授感动不已。热情爽直的爱尔莎有一副慈母心肠。在柏林期间,爱因斯坦孤独地进行着试验和理论研究,长期的疲劳和忧郁使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几乎将他的意志摧垮。爱尔莎亲自为他做饭,精心护理,使爱因斯坦的病情迅速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爱教授决定和爱尔莎结婚。

    病好之后,爱尔莎很快升格为“不能解雇的雇员”。

    但问题是,一旦爱尔莎转正为“夫人”,她的地位立即一落千丈。

    据传记作家的说法,爱翁对女人“最大的奖赏”,就是“收用”她们为情人;但是,女人一旦被他收用,便立刻贬值万丈,成为他发号施令的对象、不屑一顾的累赘。

    1918年4月,为庆祝普朗克教授60岁生日,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会发表演说。他说:“我同意叔本华说的,引导人们通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其中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摆脱一个人自身总是在变化着的欲望的羁绊。……就像画家、诗人或者哲学家一样,科学家努力要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使这个宇宙及它的结构成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这是为了以这种方法去寻找到他在狭窄的个人经历的漩涡中无法找到的宁静与安全。”这其实是表达了爱因斯坦本人的心声。

    好在一生对红颜无情寡信的爱因斯坦竟独向爱尔莎低头。他们1919年结婚,1933年移居美国,直到1936年爱尔莎病逝。在她临终前的那些日子里,爱因斯坦对饱受病痛折磨的爱妻关爱备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