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柏林郊外卡普特的夏季别墅,是建筑师康拉德·瓦赫斯曼设计的。他说,爱因斯坦对女性就像“磁铁对铁屑”那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他在女人的围绕中也感到非常惬意,并且对所有的女性都感兴趣。”
即使在尚未成名的时候,爱因斯坦对女性也颇具吸引力,不过名气确实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追求者。不论是婚内还是婚外,他在生活中肯定比单身汉牛顿或他的朋友、模范丈夫尼尔斯·博尔有过更多的浪漫插曲--但也有人说,这些爱情基本上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并无直接的性关系。究竟怎样,大概只有当事人清楚了。
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爱因斯坦已经取得了让人狂热崇拜的地位。这时他发现,他对女人的吸引力被提升到了奇迹般的高度。1米76的身高,宽阔的肩膀,保持良好的体形,被吹捧成具有传奇般的智力;发型、服饰再经爱尔莎的彻底改变,中年的爱因斯坦风流倜傥、光彩耀眼。
关于爱因斯坦对异性的口味,人们的看法可谓大相径庭。
“在选择爱侣方面他倒是不怎么挑剔,”他的朋友和医生雅诺思·普雷什认为,“但他觉得不谙世事的天真少女比圆巧世故的社交型妇女更有吸引力。”
普雷什的儿子表达得更为尖刻:“爱因斯坦喜欢女人,而且她们越是粗俗邋遢,便越是讨她喜欢。”
爱因斯坦的女婿第米特里·马里安奥夫则说:“我始终觉得,爱因斯坦仅仅是出于对女人丑陋的同情才被她们吸引。”
相反,女管家赫塔·沃尔多却保留着全然不同的回忆:“偏爱漂亮的女人是他的一个弱点。”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和他有过肉体关系的女子向别人泄漏过这种关系的性质。不知是因为谨慎还是因为羞辱,他的两个妻子都拒绝公开谈论任何与此相关的内容。
为了求得自己婚姻上的长久和稳定,换句话说,为了不让丈夫离开自己,不像米列娃那样落得凄惨离婚、晚年孤独的结局,面对“花心”的丈夫,性格宽厚、气度豁达的爱尔莎只好无奈做出让步。她给了爱因斯坦无限的“婚姻自由”--这“婚姻”和“自由”要分开来读,即“他们俩婚姻之中,爱因斯坦拈花惹草的自由”。
也就是说,婚姻是他们俩的,自由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为了保证他们俩的婚姻,就得保证爱因斯坦一方有“红杏出墙”、“寻花问柳”的猎艳自由。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具有婚姻上的相对自由权力,从而在个人感情乃至性爱上可以绝对地“出轨”。尤其是成名之后,因为条件允许,他更可以放纵自己拈花惹草了。但是,他从来不允许这些关系干扰自己的工作。
与倪贝蒂的短暂情缘。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婚后不久,爱因斯坦又爱上了一个朋友的侄女、已婚少妇、威廉皇家研究所的一名年轻女秘书倪贝蒂·纽曼。1923年,在伊尔莎·爱因斯坦和鲁道夫结婚之后,倪贝蒂成了爱因斯坦的秘书。顷刻之间,他就热烈地爱上了她。这是爱因斯坦在与爱尔莎婚姻期间的第一桩风流韵事。
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亚伯拉罕·佩斯在他于1982年出版的《神秘的上帝》一书中,第一次不指名地提到了倪贝蒂。他说,在爱因斯坦上世纪20年代初的信件中显示:“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他强烈地爱着一位年轻女子。”
罗杰·海菲尔德和保罗·卡特在一部1993年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指出倪贝蒂是爱因斯坦的密友汉斯·穆萨姆的侄女。爱尔莎的信件里有一些间接的证据显示,为此,爱因斯坦和穆萨姆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此之前,穆萨姆是爱因斯坦最亲密的知心朋友之一,差不多每天都来看他。
阿尔布雷克特·福尔辛在同年出版的德语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书中断定,倪贝蒂就是那位爱因斯坦“疯狂地”爱上的女子。有这样一种说法: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爱尔莎发现后,不但并不反对,干脆还“特批”丈夫每周去见她两次,“省得他总是偷偷摸摸的”。
这段罗曼史的结局,与绝大多数婚外恋一样:一旦情人获得自由,她就失去了吸引力。1924年1月倪贝蒂一离婚,爱因斯坦赶紧给她写了一封信,语气跟所有相同处境的情夫一样:“如果我不是身陷泥潭的话,您就不用再找了……找一个比我年轻10岁、并像我一样爱您的人吧。”这封信是用诗人一般的语言写毕的。据说,此后他们的联系即戛然而止。
佩斯认为,倪贝蒂很可能是爱因斯坦最炽热地爱过的女人,他对她的爱,比他在年轻时对米列娃乃至玛丽的感情还要深刻和强烈得多。从倪贝蒂的身上,爱因斯坦体验到了他在两次婚姻当中从未体会到的激情。但富有理性的他很快中止了这份感情。他的理由是,他“得到别的星球上去寻找在地球上没有找到的东西”。
但是,对爱因斯坦的这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绝交信,福尔辛认为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爱因斯坦在和玛丽·温特勒分手时,也给她写过同样的信。
福尔辛提到1918年爱因斯坦在庆祝普朗克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聚会上说的那番话。爱因斯坦说,科学家有机会躲进一个建立在普遍法则基础上的世界,在那里,他们可以“寻找到他们在狭窄的个人经历的漩涡中无法找到的宁静与安全”。
不用说,爱因斯坦的确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1923年12月,也就是他和倪贝蒂分手前的1个月,他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解决量子问题的可能性》。但是福尔辛却坚持认为,爱因斯坦还正热恋着倪贝蒂。他们并没有真正分手。
在听到倪贝蒂第二次离婚的消息后,爱因斯坦在给她的信中说,她现在一定觉得如释重负,当初她“就像一只急于跳进水里的青蛙那样”一头扎进第二次婚姻的泥潭。他劝她听从她的伯父汉斯和伯母明娜的建议,他们都很爱她。
爱因斯坦在得知倪贝蒂就住在他家附近时,高兴极了。他还说他非常怀念她那可爱的笑容,但是他也知道他决不能缠住她。他只希望能碰巧遇到她。命运是无情的,即使对像他这样被许多人羡慕的人。他还劝她多多嘲笑他这条“老毛驴”,设法找一个比他小10岁而且和他一样爱她的人。他在信的结尾处写道:“拥抱和亲吻您。”
与多名女子的风流韵事。
倪贝蒂之后,别的女人接踵而至。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后来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都与许多女子发生过风流韵事。他写给其中一个女人的信是这样的:
“亲爱的……我努力工作着,同时也快乐地想到您……这封信是在巨大的困难下写成的,因为爱尔莎随时有可能要回来,因此我真的必须注意着……昨天是如此美好,我现在仍然充满着喜悦……我会在5点钟出现在老地方,或者可以更好,如果您能安排好的话,就定在4点50分……吻您,我亲爱的,来自您的A.E。”(A.E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单词头两个字母的大写。)
前文说到,在柏林时,爱因斯坦曾与一位名叫多妮·弗朗·门德尔的犹太富孀经常一同出入剧院(一种说法是有两个多妮);与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奥地利金发女郎在1931年夏天形影不离;与德国女演员格列塔·马克斯坦(爱因斯坦在柏林最喜爱的演员)关系密切;与迪里厄(爱因斯坦朋友圈中另一位演员)也时常约会--显然,他与这些女人都有过暧昧关系。
除上述女人以外,爱因斯坦在与爱尔莎结婚期间,还与另外至少4个女人有染:富有的花店主埃斯·戴拉(一说叫卡岑艾伦博根)、为他生下第二个私生女伊夫琳的纽约不知名舞女,其他两人则在信件中被简写为M夫人(即近年曝光的米哈诺夫斯基,其实她与社交名流埃特尔是同一人)和L夫人。他和她们共度假日,出海兜风,带她们去听音乐会,还在床边读书给她们听。根据未经证实的传言,爱因斯坦还与另外一个女人(也可能是上述女人中的一个)有过一个私生子。
1925年秋天,人们开始看到爱因斯坦和多妮·门德尔在一起。她是个非常有钱、非常迷人的柏林犹太寡妇,年龄和他差不多,也是40多岁。她在河边有一所很大的别墅,还有一辆由私人司机驾驶的轿车。爱因斯坦时常在她那儿度过整天整夜。他多半得到了爱尔莎的默许,虽然她肯定是不情愿的。他甚至把他的小船也停泊在门德尔的别墅附近。
爱因斯坦家的女佣赫塔·沃尔多说:“教授最喜欢看漂亮女人。他见到漂亮女人就会心动。”
爱尔莎偏爱甜食是出了名的。每当多妮打算在晚上带爱因斯坦出去的时候,她就会送给爱尔莎一些夹心巧克力作为礼物。不过,这套办法不一定能够平息爱尔莎的愤怒。有一次,正当多妮马上就要找爱因斯坦一同去剧院时,在他家干活的女佣赫塔听到爱尔莎和爱因斯坦正大声争吵,爱尔莎拒绝给爱因斯坦用来应付紧急需要的零用钱。
研究者没能找到任何爱因斯坦和多妮之间的信件。根据女佣的说法,这些信都在爱因斯坦的要求下被毁掉了。可是他给倪贝蒂的信却留了下来。
另一个有钱而迷人的女子--埃斯戴拉·卡岑艾伦博根(这是一位美丽而又傲慢的交际花,经营着柏林的若干家花店)--也常常乘着她那辆由私人司机驾驶的大轿车,带着爱因斯坦到城里或乡下去玩,而爱尔莎则待在家里等他。
爱因斯坦在卡普特乡间避暑的时候,还有一位名叫玛格丽特·伦巴赫的年轻漂亮的金发女子每周都来拜访他。她常常带来爱因斯坦最爱吃的自家烘烤的糕点。女佣注意到,“当玛格丽特来时,爱尔莎就会到柏林去购物或者干其他事情。她总是一早就出门,很晚才回来。就是说,她把空间留给了他们。”
有一次,爱因斯坦不在家时,那位女佣偶尔听到爱尔莎和两个女儿的谈话,爱尔莎还流了泪。女儿们告诉她,她必须作出选择:要么默默忍受爱因斯坦和那个年轻的奥地利女人(玛格丽特)的关系,要么和爱因斯坦离婚。她只能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
爱尔莎决定忍受下去,尽管有时仍旧会嫉妒得大发雷霆、一连几天拒绝和他说话。这位母亲哭着决定,在丈夫的情人们来访的日子里,自己还是继续出门采购比较好一些。
爱尔莎的小女儿玛戈特和她的丈夫马里安奥夫曾亲眼目睹他们两人的争吵。马里安奥夫记得,爱因斯坦“发火了,像狮子一样大吼,告诉您,当阿尔伯特发怒的时候,房子里随便哪个角落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在这种时候,爱因斯坦总是指责爱尔莎的行为和小孩子没什么两样,然后就离开家去和雅诺思·普雷什或马克斯·普朗克等同情他的男性朋友待在一起。
1933年的春天,爱因斯坦夫妇永远地离开德国,踏上了去美国普林斯顿的旅程。途中,当他们在比利时海滨小村勒科克停留的时候,玛格丽特碰巧也在那里。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她于1938年死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前文说到,爱因斯坦夫妇一起出现在公开场合的时候,他常常会被仰慕他的女士们包围起来,她们争先恐后地接近他,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有的甚至为了得到他的一根头发而煞费苦心。一位英国贵族夫人见到他时,竟然高兴得昏了过去。
马里安奥夫记得,许多女士并不满足于当着爱尔莎的面和爱因斯坦进行的短暂对话:
“有些人像战场上的将军们那样,想出种种策略来达到和他见面的目的;其他的则公开追求他。有一位女士在被人介绍给爱因斯坦时,直截了当地对爱尔莎说:‘我能和爱因斯坦教授谈几分钟话吗?’--她是在公开要求和爱因斯坦单独见面。爱尔莎十分得体地答道,‘当然可以。’……双方都知道,隐藏在这个要求后面的动机。爱尔莎在处理这类局面时,显示出了娴熟的社交手腕和细腻的直觉,不过有些尴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常常伴随着一种令人厌恶的气氛。许多女人试图进入他的生活。有些人写信给他,告诉他在某时某地曾和他见过面;有些人给他带来鲜花,还留下便条和地址。我们家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名气带来的毫无意义的麻烦。这使我想起浪漫主义时代的乌合之众如何狂热地追随着统领杰出军队的领袖。”
马里安奥夫说:爱因斯坦对女性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他的名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确实是个魅力十足的男人。他的同代人查尔斯·诺德曼在巴黎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对他赞不绝口。那是1922年,也就是他43岁那年。“他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他惊人的青春活力,他是那样浪漫,不得不使人想起年轻时的贝多芬。有时他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这时他又变得像个学生。”
还有一个传闻是,爱因斯坦20世纪30年代迁居美国后,曾成功地迷倒了著名的好莱坞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利州洛杉矶市,本名诺玛·琼·贝克,主演的电影有《七年之痒》、《尼亚加拉》。她身世坎坷,有过多次不幸的婚姻,并与“风流总统”肯尼迪兄弟都传出过绯闻),这也是爱教授感到最自豪的“成就”之一。
1937年夏天,当爱因斯坦在位于纽约长岛皮科尼克的别墅休假的时候,一艘游艇带来了满船的客人,他们中间有剧作家克利福德·奥德茨和他的妻子--奥斯卡奖影星露易丝·雷纳。爱因斯坦帮助他们从游艇下到一条小船上。“当轮到露易丝和奥德茨时,”奥德茨的传记作者玛格丽特·布伦南·吉布森写道,“奥德茨看到爱因斯坦开玩笑地扯了一下露易丝的头发。在他看来,爱因斯坦显然对露易丝很感兴趣。她一紧张,把小船弄翻了,差点儿把我们的科学伟人给淹死。”那天,客人们拍了不少照片,那些照片印出来后,奥德茨顿时嫉妒得发狂,他拿起剪刀剪掉了其中一张照片上爱因斯坦的脸。幸好他没来得及把其他照片毁掉,其中有两张显示雷纳和爱因斯坦在一起。
就在爱尔莎病逝前1年,爱因斯坦的眼前还曾出现过一位令他倾倒的女人,那就是下文中要提到的前苏联美女间谍玛加丽塔。
毫不保留告诉妻子自己的罗曼史。
据英国《独立报》2006年7月11日报道,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10日公开了爱因斯坦生前写的、还未曾曝光的1300多封私人信函,总计达到3500余页,展示的几乎全是他的情感世界。其内容显示,爱因斯坦不仅情人众多,而且还毫不保留地把这些风流韵事告诉自己的妻子,并抱怨那些情人们的“过分”热情给他带来麻烦。
爱因斯坦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理论物理学研究领域彪炳史册,为人羞涩、低调,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天才还是一个花花公子,他的感情经历可并不乏味,至少有10名女人经常对他纠缠不休。对女人所具有的吸引力,令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
尽管这次公开的信件中,没有任何内容有关爱因斯坦如何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揭示了许多他在生活当中不为人知的内容。这也将是公众最后一次对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有如此多新“发现”,所以又被称为“爱因斯坦最后的隐私”。
这次公开的信件写于1912年至1955年,原本由爱因斯坦的养女玛戈特保管。1986年7月,玛戈特逝世。临终前,她把这些信件均赠送给希伯来大学,同时提出要求:在她死后20年才能将信件内容公开。除了这1300多封,希伯来大学还有2200多封信没有公开。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吸引人的内容,是涉及爱因斯坦生活方面的书信:这些材料为读者提供了爱因斯坦与他的家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一段岁月里的波折和苦难:诸如病痛影响、营养不良、经济紧张、分离、离婚与再婚等--一句话概括:精神与肉体双重的颠沛流离。
令人惊奇的是,爱因斯坦丝毫没有对妻子爱尔莎、养女玛戈特以及其他家人隐藏自己的婚外情、罗曼史,这显示了他的独特个性。
再说,爱尔莎不是给过他“婚姻自由”吗?他大可以无所顾忌了。
玛戈特的丈夫马里安奥夫早就在其回忆文章中说:爱因斯坦并没有刻意向爱尔莎隐瞒自己的风流韵事;相反,他似乎有种不可遏止的冲动,要把这些事都告诉她。
例如,有一次马里安奥夫和爱因斯坦在一起划船,他们谈起一件与爱因斯坦的一位女友相关的“微妙的”事情。对这件事,马里安奥夫写道,“一直使爱尔莎非常不安,甚至影响到她的健康……我对他说:‘别再对爱尔莎谈这件事,阿尔伯特。这会使她难过的。’爱因斯坦使劲地点了点头。可是当我们回到家里时,爱因斯坦就像个急于把满肚子的话都说给妈妈听的小男孩,一进门就把他在几分钟前还答应保密的故事都说了出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我被他弄得无话可说。”
后来,马里安奥夫告诉爱因斯坦,他的忏悔已对爱尔莎造成了伤害。他沉默了片刻,答道:“有许多事情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
在一封写给爱尔莎(一说是另外一人)的信中,爱教授写道:“有一点我很敬佩你父亲,他一生中始终和一个女人在一起。而我却失败了,而且失败了两次。”当然,从后来的信中看,爱因斯坦失败了不仅两次。但他始终和爱尔莎保持通信,几乎无话不谈。
而1921年另一封写给爱尔莎的信显示,这位“相对论之父”并非一直想沉浸在研究里。信中说:“很快的,我会受够了相对论。当一个人太投入时,就算是这样的事情也会日渐褪色。”看来,在经过了无数年的艰辛研究之后,他已经厌倦再讨论相对论。而且,他也理性地清楚,整个科学界对相对论的狂热之潮很快就会过去的。
1933年6月,爱因斯坦在德国基尔给爱尔莎写信:
“我不希望沃伯格动我的手稿,霍尔丹更不行。我不反对出售我的手稿,但不想骚扰任何名人。现在谁也无权处理我的东西。Anschuetz公司把我招待得很好,我的窗外是绿树流水,唱歌的鸟儿,环境优美安静,非常适合静思。”
家中负责理财的爱尔莎,在爱因斯坦出名后,意识到其手稿可以变成收入。写此信时,爱因斯坦正住在某公司提供的一套房子里,为其改进仪器。
在给养女玛戈特的信中,爱因斯坦则让她给情人玛加丽塔捎信(那时他们已经定居美国,甚至是在爱尔莎去世前后),并告诫她要小心行事,以免让小报知道了,目的是“防止引起花边消息”。
神秘的M夫人曝光。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信件使得原本包括许多爱因斯坦的研究者与传记作家亦长期并不清楚是谁的M夫人的真面目终于“浮出水面”。
通过这些信件,人们发现了一位狂热迷恋爱因斯坦的德国女子,这位科学巨匠的罗曼史中又增加了一位20世纪初德国柏林名媛。这个新走入公众视野的情人的名字叫埃特尔·米哈诺夫斯基(Ethel Michanowski),也就是过去人们一直在打探其底细的M夫人。有趣的是,她的姓名缩写也是E.M---很容易让人想到伟大的相对论。
据英国媒体报道,埃特尔·米哈诺夫斯基是德国柏林社交圈的名流,一位以妖艳著称的交际花,她和爱因斯坦的养女玛戈特是朋友,因此得以结识这位科学家并与他结为密友。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晚期到30年代初期,30岁的米哈诺夫斯基向比她大15岁的爱因斯坦展开热烈追求,甚至从柏林追到了伦敦。
不过,希伯来大学公布这批文档的沃夫教授透露的信息仍很有限。但是,从信中爱因斯坦对妻女的抱怨看得出来,他和米哈诺夫斯基的外遇并非秘密。
在这次公开的爱因斯坦私人信件中,米哈诺夫斯基的名字一共出现了3次。
在一封给爱尔莎的信中,爱因斯坦分明提到了米哈诺夫斯基陪自己去海外旅行:“M夫人完全是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道德行事的:第一,一个人应该做他想做、却又不会伤害别人的事;第二,一个人应该避免做自己并不想做、且惹人讨厌的事。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第一条,她和我走在了一起;因为第二条,她没有对你透露一个字。这样的行为应该无可指责吧?”
爱因斯坦于1931年5月8日在牛津大学写给养女玛戈特的信中抱怨说:“这次给你写信,是因为你是家中最理智的成员,你妈妈爱尔莎已经发狂了。M夫人(即米哈诺夫斯基)跟着我(到了英国),她对我的追求已经失去控制。但是,我要说明,首先我无法阻止这件事;其次,等我见到她,我会让她立刻消失。在所有女人里,我现在最喜欢的莫过于L夫人了,她温和得体,可爱又不惹人心烦。”显然,这位柏林名媛兼熟女的热情,已让爱因斯坦有些难以招架了。
爱教授招架不住这份狂热的爱情,但不管怎么说,他与米哈诺夫斯基已经有了肉体关系,两人“共卧鸳鸯帐,春眠不觉晓”,享受到了男女结合的欢乐。
而且,他还提到了不知真实姓名的、神秘的L夫人,并拿她与米哈诺夫斯基对比,觉得她更可爱。
档案学家芭芭拉评论说,“这些信件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熟悉的内容,使爱因斯坦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为什么不再结婚?
1936年底,爱尔莎的葬礼刚刚结束,爱因斯坦就收到了好几封求婚信。其中之一来自一位住在纽约长岛的犹太寡妇。她在信中说,如果爱因斯坦同意和她结为夫妻,她的人生就会焕然一新。她保证尽一切努力让他过上快乐和富足的生活,让他远离烦恼和忧虑。
另一封信来自一位维也纳的寡妇。她说,希望她的表白没有任何不得体的地方,因为她听到一个神秘的声音呼唤她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他,而这个声音是从来不会欺骗她的。她可以肯定地告诉他,她之所以希望做他的妻子,绝对不是出于虚荣心,而是出于想使他过上最美好的晚年生活的强烈愿望。虽然她不属于那种染着指甲的时髦女郎,但许多人都说她美丽、动人、有魅力。最重要的是,她有纯洁的灵魂、开朗的性格和一颗善良的心。
还有一位寡妇希望和他结为伉俪,因为他的鼻子和耳朵使她想起已故的丈夫。
另一位住在美国缅因州的寡妇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她写道:“我爱您,虽然我知道我配不上您。”
秘书杜卡斯把这些信整理到了一个文件夹里。爱因斯坦把它称作die komische Mappe,意思是奇特、滑稽、怪诞或感伤。
“我不相信他还会结婚。”艾丽斯·卡勒(爱因斯坦的朋友,已故历史学家埃立克·卡勒的妻子)说,“他仍旧对女士们有极大的兴趣,但他把工作看得比女人更重要。有一次,我为他买了一件带蓝色领子的瑞士全棉针织套衫(他看来对羊毛有些过敏),他给我打电话时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我这辈子还从来没穿过这样漂亮的衣服呢!就连我那老眼昏花的清洁女工也夸我。’”
谈到爱因斯坦是否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仇视女性的人,卡勒大笑着回答:“听着,亲爱的,他非常喜欢女人。他让女士们着迷,女士们也让他着迷。不过他有次对我说:‘这种情况只持续10分钟就结束了。’不错,爱因斯坦非常喜欢女人。我最珍贵的照片,就是那张和他一起拍的。我在那张照片背后写着:‘很遗憾,我不愿和他一起睡觉。’我把它放在我的卧室里。如果我没有丈夫的话,我肯定会爱上他。”
“当初(和米列娃)结婚的时候,他是那样年轻无知。你想象不出他是多么天真。”
托马斯医生很了解爱因斯坦,他的父亲布基医生是爱因斯坦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传记作家布赖恩在与他的一次访谈中,提到他曾说爱因斯坦喜欢难看的女人。
托马斯:不错。不是难看的女人,而是我觉得不怎么可爱的女人。
布赖恩:杜卡斯崇拜爱因斯坦吗?
托马斯:所有的人都崇拜他。
布赖恩:杜卡斯有没有爱过任何男人?
托马斯:没有。
布赖恩:爱尔莎死后,他和几个女人有过浪漫关系?
托马斯:两三个,这种关系只持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布赖恩:他对她们的态度怎样?打逗调情?
托马斯:不。他不和任何人打逗调情。他对每个人都非常可爱。
布赖恩:有些作家说他鄙视女人,依你看,这种看法是从哪里来的?
托马斯: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为了赚钱。
布赖恩:他对妻子爱尔莎是不是和对待一个女管家差不多?
托马斯:不,他对她很好。
布赖恩:为什么有些人认为他对她很冷淡?
托马斯:那是超然,不是冷淡,他对所有的人都这样。爱尔莎死后,爱因斯坦对我父母说,“这好比失去了一条腿。没有她,我可以瘸着走。可是我毕竟失去了一条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