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爱因斯坦-美女间谍玛加丽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女间谍秘密公开。

    2003年,俄罗斯在圣彼得堡市的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女性间谍展”。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个名叫玛加丽塔·科涅库娃(1896~1980年)的前苏联女间谍,她被后人称为苏联历史上30位最著名的女间谍之一。她是早期社交界的宠儿,雕塑大师的夫人,集美貌、风度、艺术修养于一身。她的美貌,曾征服过俄国第一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和天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

    但是,在她去世23年后的这次展览,却公布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二战期间,她通过与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私交,为苏联核武器的研发做出过贡献;她也是苏联“克格勃”的间谍之一。

    俄罗斯政治警察博物馆馆长路德米拉米·哈依洛夫娃说:“大多数俄罗斯女间谍都是貌如天仙,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机智敏捷,而玛加丽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战期间,玛加丽塔为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曾成功混进普林斯顿大学与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资深科学家的小圈子,令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着迷。玛加丽塔精心保留下来的9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不久前被其亲戚后裔公开,暴露了爱翁与她的感情。经俄罗斯美国安全部门共同鉴定,确认为爱因斯坦亲笔之作,顿时引起巨大的轰动。

    其实,早在1998年,他们的信件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索斯比的拍卖会上。

    凝视着照片上爱因斯坦那独有的一头乱发和尖鼻子下面的童真微笑,你真不能想象他那非凡的大脑,那里正在思考物理学难题。但如果告诉你,他那时正靠在寓所的高背沙发上,像过电影一般回忆他和一位女间谍共度的甜蜜时光,一个个相爱镜头,又一个个激情场面,细细地口味,慢慢地含咽,像禁食者偷吃巧克力一样欢愉无比,你一定不敢相信、也不肯相信。然而,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爱因斯坦与苏联美女间谍玛加丽塔的这桩旷世之恋,由人类的大分裂--世界大战戏剧般促成,又被人类不断升级的冷战所隔绝。他们奇特哀婉的爱情故事,留给人们的遐想是无限的。

    这段神秘、离奇而浪漫的恋情,随着当事人的去世和苏联的解体,逐渐浮出水面……

    玛加丽塔与爱因斯坦初次见面。

    玛加丽塔生于19世纪末,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1874~1971年)的妻子,她美丽聪慧,品位高雅,充满传奇色彩。科涅库夫是20世纪苏联时期一位举世闻名的雕塑大师,享有“俄罗斯罗丹”的美誉。

    1924年春,年轻貌美、风姿秀逸的玛加丽塔,就随丈夫来到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美国,举办苏联艺术展,地点为名流云集的纽约市,科涅库夫是代表团的团长。在此期间,玛加丽塔被另一名身在美国的苏联安全总局女间谍耶丽扎维塔·扎鲁宾娜招募为间谍,在克格勃的代号是“卢卡斯”,专门为苏联收集美国高科技方面的情报。

    按照展出计划,科涅库夫夫妇预计在美停留两个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加丽塔在此观察并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于是,为韬光养晦,长期蛰伏,经莫斯科总局方面批准,玛加丽塔与丈夫接着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居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20多年。而与同时期居住在纽约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邂逅”并“相恋”,还是11年以后的事情。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躲避希特勒纳粹分子的迫害,没有选择新生的苏维埃,而是投奔了美国,并在此定居。对此,苏联政府的有关领导颇有微词。爱因斯坦是闻名于世的伟大物理学家,他不但很早就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而且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他的后一种科学发现与创新,被美国应用到了军事研发上,如导弹、核武器等。这一事实引起了苏联安全总局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指示玛尔加丽达等待时机,以特殊的方式接触爱因斯坦,从中获取极为重要的高科技情报。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1935年6月,玛加丽塔与爱因斯坦初次相识。当时,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一说是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她丈夫科涅库夫为爱翁塑一个雕像。得知这个消息后,玛加丽塔的上司当即要求她借此机会与爱翁结识。玛尔加丽达异常兴奋。虽然她很清楚,爱因斯坦已是56岁的老人了,但是,她决心以自己媚人的容貌与举止,打动对方的不移之心。

    在科涅库夫工作室,亲自前来观看自己塑像的爱因斯坦,从而认识了作为画家夫人兼助手的玛加丽塔。果然,当他跨进工作室门槛的第一眼,便对这位美貌而风度迷人的俄罗斯女性一见倾心,深深着迷。她那楚楚动人的身姿与彬彬有礼的举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整日处在枯燥无味科研状态的物理学家。使人不可思议的是,平日循规蹈矩的科学家,竟当着少妇的面口若悬河地畅谈起来。

    20世纪30年代,是科涅库夫夫妇在美国生活中最扑朔迷离的一段。20年代,他们被盛况空前的展览、超乎寻常的成功包围着。而1930年以后,一切都变了。科涅库夫成天把自己锁在工作室里,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深陷于神秘主义和神学之中,还差点因此与爱因斯坦发生冲突。

    有一次,科涅库夫在电梯里与爱因斯坦邂逅,他问道:“您信上帝吗?”“不信。”爱因斯坦回答得非常干脆。“傻瓜。”出于礼貌,玛加丽塔没有把最后一句话翻译给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完全听懂了。后来,当科涅库夫到普林斯顿做客时,爱因斯坦找机会向他阐述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科涅库夫随后写道:“我们保持了长期的‘亲密友谊’。”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便成了科涅库夫工作室的常客。而玛加丽塔也对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天才颇有好感。有一次,爱因斯坦见科涅库夫正在忙碌,就与玛加丽塔谈起了自己的相对论。尽管玛加丽塔并不懂得这些高深的理论,但还是聚精会神地听着,显得十分高兴。这使爱因斯坦异常兴奋。这说明,两人在相互交谈中,已经实现了心灵的沟通。

    后来,玛加丽塔回忆:“他非常谦逊,对任何官方会议都反感,常自嘲有一头蓬松的乱发……当时他异常活跃,谈起了自己的相对论。我听得非常专注,但实在太难懂了。或许我的专注激发了他的兴致,他竟拿起纸笔,写下许多公式,试图向我解释。讲着讲着,我也开始在纸上乱画着,信笔涂鸦,竟然画出了他的头像。他灵机一动,给画像标上了名字:‘阿尔玛’,就是我们俩名字‘阿尔伯特’与‘玛加丽塔’,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这一年玛加丽塔39岁,而爱因斯坦比她大17岁了,已年近花甲。

    但是,碍于妻子爱尔莎当时仍健在,爱因斯坦极力控制着自己,不敢对玛加丽塔抱非分之想。

    翻看玛加丽塔留下来的照片不难发现,最初是科涅库夫夫妇与爱因斯坦夫妇合影;接着,科涅库夫消失了,只剩下玛加丽塔,但她通常是站在-旁,离爱因斯坦很远。1936年,在爱尔莎去世后,她终于牢牢占据了爱翁身边的位置。

    曾是上流社会宠儿的玛加丽塔,依然保留了两大爱好:其一是定期登门拜访爱因斯坦这位科学界巨擘;再就是饲养小白鼠。由于不想破坏身材,她打消了做母亲的念头,把母爱给了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即使在拜访爱因斯坦时,她也与宠物形影不离。

    半推半就更诱人。

    几年后,欧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玛加丽塔的祖国苏联,也在战争初期成为受创最重的国家。玛加丽塔联合爱好和平的人士以及在美国的苏联同胞,积极参加反战工作。由于她的积极努力以及个人影响,她被选为援苏协会秘书长,指挥手下数百名工作人员。她的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就连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夫人也成了她的密友。

    爱因斯坦也是坚决反战、支持和平的阵营中的一员。想到自己的祖国同胞正在遭受德国法西斯的屠杀,生为犹太人的他怎么也不能平静。玛加丽塔的爱国和反战也令他颇为敬佩。

    由于夫人爱尔莎已于数年前因病去世,孤寂而苦闷的爱因斯坦遇到美貌而志趣相同的玛加丽塔,更使他备感心仪。这给原本就在暗恋中的爱因斯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了。而这恰恰符合玛加丽塔的意愿。于是,两位情投意合的恋人一下子便坠入到情网中。

    那时,尽管爱因斯坦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研究所的著名学者、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不仅受到美国各界民众瞩目,也是开放社会各种各样女性的求爱对象。可是,丧偶已久的爱因斯坦却并不感到快乐。他是个内心有沉重感的犹太人,总深得美国女人太轻佻、太世俗、太物质化,和她们只能做爱,却不能恋爱。所以,爱翁在美国一直并没有找到真正可以共诉衷曲的合适情人。他委屈地觉得,美国政府也并不真正信任和了解他。

    爱因斯坦依旧在怀念爱尔莎。只有爱尔莎知道,在爱因斯坦写不出方程式的时候,该放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还是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当他思念欧洲老家时,该朗诵歌德的《浮士德》,还是席勒的《欢乐颂》。甚至,哪天的洗澡水里该放晶盐或香草,咖啡里该放鲜牛奶或炼乳……也只有爱尔莎才能掌握好。

    可是,红颜自古多薄命。形容姣好、举止优雅的爱尔莎,随爱因斯坦从纳粹统治的德国逃到美国定居的第三年,便因患肾病不治而撒手西去,在爱翁心上划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痕。

    爱因斯坦每当思念爱尔莎而不得一见时,便拿起那把从柏林家中带来的古铜色小提琴,伫立在亡妻永远含笑的遗像前,闭目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便仿佛和亡妻正踏在莱茵河畔萋萋的芳草地上,携手欢笑,一同走向回家的路途一般。

    然而,这只是一场团圆梦。曲终梦醒,便倍觉凄凉与孤独。爱翁于是只有抱着智慧的大脑袋,借酒浇愁,一醉方休。

    二战连绵的炮火与屠杀,遍地鲜血和废墟,更使爱因斯坦经常陷于忧郁痛苦之中。有人甚至怀疑,伟大的爱因斯坦患上了忧郁症。可是,美国没有人能解救他。

    而在这时,爱因斯坦的心慢慢被玛加丽塔所彻底占据。这个容貌与身材漂亮卓异、艺术修养出众、谈吐风趣、性格深沉的俄罗斯女郎,像天使下凡一样,突然出现在爱因斯坦面前。她对欧洲古典音乐和美术作品的独到见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爱因斯坦。

    最令爱翁动容的,还是她对战争罪行的犀利抨击,和对被战争蹂躏的犹太人的深切同情。她说她的国籍是战火纷飞的俄罗斯,与长期隔岸观火的美国女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爱因斯坦自从与玛加丽塔初次相见,便深感有许许多多心里话想向她倾诉,有一个接一个的共同话题想与她畅谈。坦率地说,俄罗斯女郎特有的率真高雅、性感诱人的一颦一笑,也已通过荷尔蒙作用,把鳏居已久的爱因斯坦搞得神魂颠倒。

    除了先后两任妻子,爱因斯坦还曾有过不少情人。可是,面对这位有夫之妇、迷人的俄罗斯女性、天生尤物,他犹豫了。尽管他天天渴望着与玛加丽塔单独约会,却怎么也说不出口。这并非由于爱翁生性拘谨,其实他天性风流,讨女人喜爱;也并非因为他发达的脑细胞,已经测出玛加丽塔的真实身份。原因十分简单,玛加丽塔是有丈夫的,而且丈夫还是有头有脸之人;而且这位尤物又如此出色、迷人,令科学大师也有些自惭形秽,他担心对方拒绝自己。

    爱因斯坦自我克制了许久,努力想把玛加丽塔的倩影从脑海里抹去;可是,在社区共同的交际圈里,他却怎么也避免不了和玛加丽塔相见。玛加丽塔那银铃般的笑声,总和她年轻诱人的体香一起,向爱翁传递着某种既确定又不确定的信息。

    过了好久,被爱情之火燃烧得实在不能自已的爱因斯坦,终于抓住一次机会,冒昧而语无伦次地向玛加丽达发出了单独见面的邀请。他那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模样,哪有一点老教授的影子?在她的万种风情面前,他完全像个毛头小伙子跪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玛加丽塔先是闪烁着美丽的大眼睛,接着害羞地低下头,沉思了半天后,暧昧地回答道:“我想,我应该拒绝您。可是,我怎么能拒绝您呢?因为,因为您是爱因斯坦啊!”

    玛加丽塔的半推半就,更激起了大科学家兼大情人爱因斯坦的苦苦追求。他给她写了无数封情书。玛加丽塔当然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感情。而当时科涅库夫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也给爱因斯坦和玛加丽塔的交往提供了条件。

    作为一名间谍,玛加丽塔的任务本来就是接近“曼哈顿计划”中的科学家。虽然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该计划,但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原理“公式E=MC2”却正是他提出来的。通过爱因斯坦来获取关于制造原子弹的绝密情报,正中玛加丽塔的下怀。

    秘密“爱巢”里春色满屋。

    为了获得单独与玛加丽塔在一起的机会,爱因斯坦可谓绞尽脑汁。1939年,他曾给科涅库夫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玛加丽塔患有严重疾病,信后还附上医生的证明,建议她到风景如画的萨拉纳克莱克休息一段时间。其实,医生是他的朋友,而他所租的游艇和别墅就在萨拉纳克莱克。

    爱因斯坦与玛加丽塔还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建立了秘密爱巢。任何美国人都不敢想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和著名的人物,也会和某些浪漫冒失的小白领一样,利用办公室发展恋情。在那间被他在情书中称为“我们的洞房”的办公室里,爱因斯坦与玛加丽塔频频约会,有时彻夜不归,鱼水谐情、春宵共欢达数年之久。

    刚开始时,他们似乎还顾及玛加丽塔的丈夫、雕塑家科涅库夫。后来,随着情感的急剧发展,他们抛开了一切世俗观念,不但成双成对地出入公共场所,而且还在他们的“洞房”里同吃、同住。爱因斯坦把玛加丽塔看做他的女王、不可须臾离开的爱侣、快乐和安慰的源泉。

    很快二战爆发,玛加丽塔被苏联政府任命为苏俄救济委员会秘书,专门负责涉外事宜。有了职位不低的公开身份,玛加丽塔工作起来更方便了。不久,她便与爱翁买下了位于萨郎克-莱克街的6号住宅,即爱因斯坦在信件中经常提到的“小屋”、“小房”,做为每年郊外度假的住处。

    1940年5月31日,欧洲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美国也能嗅到刺鼻的火药味。玛加丽塔给丈夫写了一封信:“我昨天赶到爱因斯坦养女家,想在那里住到周六。她看上去非常憔悴。爱因斯坦说,医生怀疑她患了肺炎。真可怕!要知道,他们一直在为欧洲战事担惊受怕。这里也有纳粹分子!她打算把房子卖掉,搬到加州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加丽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出于工作需要利用情感诱惑住爱因斯坦,变成从内心深处尊敬、爱恋这位温文尔雅、才华横溢、感情丰富、性格独特的科学泰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履行职业间谍的神圣职责。

    在这种十分亲昵的接触中,玛加丽塔不仅从爱因斯坦的口中收集到了总部急需的有关情报,而且还依仗科学家的声望,结识了许多具有重要身份的专家、学者。其中的艾列奥诺尔·罗斯维尔特、索洛蒙·米霍艾尔萨与依萨卡·费斯费拉等人,还被玛加丽塔成功策反,并最终被发展成为苏联间谍“线人”。

    感情浓烈的情诗与情书。

    爱情的甘霖使爱因斯坦成了一名诗人,1943年,爱翁挥笔为心中的女神写下了隽永的情诗:

    飞到普林斯顿来吧。

    静谧与安宁将你簇拥。

    我们一起翻开托尔斯泰。

    当你疲惫时,抬起双眸。

    凝望着我,流盼间溢满温柔。

    我从中捕捉到了上帝的光辉。

    多少年后,当玛加丽塔去世时,其后人清理遗物,发现了这几封年月久远、用英文或德文书写的信件。信写得温情脉脉,纯朴自然,表达着炽热的爱恋:

    “……亲爱的,尽管我绞尽脑汁想把事情做好,但还是不能达到你的要求。……你做事总是井然有序的,我自愧不如……

    ……身边的一切经常勾起我对你的思念之情:亚尔玛罗夫披肩,字典以及我们俩都认为已经丢失的独特的烟斗……家里这些由我们经手过的东西,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的小房里,一个孤独的小房……”

    “我最亲爱的玛加丽塔:

    我不能接到你的信,你无法收到我的函,我们不能了解彼此的近况。为此,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如何才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尽管人人都称赞我聪明过人,但我对此竟束手无策……目前,我开始阅读一本有关魔法和预测的书。它使我确信,冥冥之中,有魔鬼夹在我们中间,弄失了我们的鱼雁传书……但愿在家乡宜人的风光中,你能过上称心的生活。我一切都好……工作非常顺利。周围并无其他女友出现,但我并不感到遗憾……我躺在沙发上,叼着你送的烟斗,在如水的夜色中,我用你喜欢的铅笔疾书。……

    祝一切都好!吻你!你的A·E”

    在情书末尾,为表示一往情深,爱因斯坦别出心裁地将自己名字的首位字母和玛加丽塔姓名的末位字母交错在一起签名。(但这也是他的全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简写。)

    这些信都是爱翁写给玛加丽塔的情书,在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款款深情。

    这些信件,后来又与爱因斯坦的一块手表、多幅绘画、若干张珍贵照片和信札一起,出现在索斯比的拍卖会上。

    从写信的时间看,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是爱情是不分年龄和时段的。丧妻后,孤独的生活时常给科学家带来凄凉与怅惘。就在他陷入抑郁、烦闷的境地时,充满青春活力的俄罗斯美少妇的出现,改变了他的消沉。

    苏联克格勃把专门进攻男人的色情间谍叫做“燕子”。玛加丽塔便是克格勃专家远隔太平洋,严格按照爱因斯坦的独特口味,为他精心准备的“燕子天后”。玛加丽塔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训练,才具有能与爱因斯坦轻松交谈的才干、与爱因斯坦发生心灵契合的素质,以及一瞬间就能使爱因斯坦咬住她这块集性、艺术、政治为一体的美味巧克力的特殊本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