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应掌握的生存本领-只有经历失败才能更好地成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强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抗挫能力是一笔生存的财富,只能享受众星捧月的喜悦,却不能承受批评、委屈、挫折甚至寻死觅活的青少年,难挡风雨的洗涤,难以成就大事。

    每个人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上,都要经受风浪的考验;有的凭借勤奋与机遇率先达到了成功的终点,而有些人自然还奔走在奋斗的路上。

    要淡然应对一切,淡然地看待别人的成功,淡然地面对自己的现状。人生没有可比性,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只要你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没有放弃行走,你就没有遗憾,可以淡然。

    淡然是一种勇气与自信,只因为你相信成功离自己并不遥远,你才有勇气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你的心才平静如水,你才会用积极昂扬的心态从头开始,为梦想冲刺。

    人生在世,只要做事就会有成功与失败,人人都难免。我们需要知道,成功给人带来喜悦的心情,失败使人心情沮丧,这都是很正常的。这世上,谁都会面对人生中无数的成功与失败,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在失败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无须后悔,无须伤感,无须痛苦,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就可以了。

    1.天欲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目标,都希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勤奋的努力。有的人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有的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有的人可以努力一时,但不能持久。他们最终只能羡慕那些“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因为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奋斗无可替代、无可取巧,任何人想要有所作为,自强不息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的陈章良总结自己成功的主要因素为:“幸运、能吃苦、能抓住机会。”他说:“我在非常贫寒的家庭里长大,五六岁就跟父亲一起出海捕鱼。我从不怕吃苦。我觉得,做人就要像个做人的样子。我常对自己说的话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想出成果,什么苦都得吃。”

    仔细了解那些有所作为的人,他们的沉重比潇洒多,汗水比荣誉多。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然而,这个基本道理很多人还不明白。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早就做过总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就是说,以吃苦为代价才会换取“降大任”的报偿。反之,舒舒服服地享福,在溺爱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么天降的将不是“大任”,却可能降点别的什么。

    日本有一位名叫大岛的父亲,就采取了“把爱藏起一半来”的做法。大岛先生有一辆漂亮的丰田轿车,每逢节假日常开车带上全家人外出郊游。可是,即使他15岁的儿子上学与他上班同路,他也不让孩子顺道搭车,而是坚持让儿子步行去上学。有一天,儿子的气管炎又犯了,咳得厉害,走路也很困难,他央求爸爸送他一程。大岛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儿子只好背着大书包沿街吃力地往学校走去。当他艰难地走到十字路口,准备上过街天桥时,看见爸爸正站在桥底下深情地望着他。大岛先生等儿子来到近前,掏出手帕擦去儿子的泪痕,一手拉着儿子,一手为儿子提着书包一级一级地向上爬去。他眼里噙着泪水对儿子说:“孩子,不要怪爸爸,你现在是学生,不能坐车上学。将来你长大有出息了,一定能买辆比爸爸这辆更好的轿车。”

    看看这位日本父亲爱孩子的方式,那些为我们雇请佣人陪伴上学的父母,那些大把大把地给我们“压岁钱”的父母,那些把普通文具盒扔进垃圾桶的父母,我们该怎样正确去看待呢?

    华罗庚上初一时数学也曾考不及格,但他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由此认识到自己的资质差些,就应该多用一点时间来学习。于是,别人只学一个小时,他就学两个小时;别人看一篇东西花三个小时,他就花三个半小时;买不起书读,他就借来抄录。总之,他是开足了马力,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人称“罗呆子”的他,19岁时就在上海一个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数学论文。

    由此可见,华罗庚之所以能由丑小鸭变为白天鹅,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美好的愿望,同时还因为他能根据自身的特性,付出了异乎寻常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这就诚如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们也应采取上述方法,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有下面几种:

    (1)自然结果法

    就是让我们亲自体验到我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没有任何的干涉。

    例如:不穿足够的衣服会冷,甚至感冒;吃饭不吃饱会饿得心慌。

    (2)逻辑结果法

    就是先明确道理,对我们的某种行为要采取相应的行动,然后当我们犯错误时如法执行,以此约束我们的行为。

    例如:如果再欺负弱小的同伴,就罚做俯卧撑;说脏话、骂人,要用肥皂洗嘴巴。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合理,对事不对人,不能夹杂羞辱、体罚的成分。

    运用逻辑结果法对于我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需要冷静、思考及自控,单纯凭自己的意愿去指挥我们,发号施令,比要求自己去付出劳动要容易得多。

    逻辑结果法既要运用得坚决,又要充满爱心,同时适时分析我们不良行为的动机,是有效运用逻辑结果法的前提。

    (3)创设挫折法

    过于优越的环境会使我们形成依赖、懦弱、退缩而自尊心又很强的畸形心理状态。这样会造成我们缺乏顽强的进取精神,经不起挫折。因此,我们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让我们因此获得适应能力。比如,不让父母包办一切,不让父母有求必应;让我们参加各种劳动;在生活中减少享受,刻意锻炼吃苦精神;在游戏中让我们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我们应该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经常把我们放在强手云集的大环境中(如参加各种竞赛等)去锻炼,这样既可克服骄傲心理,催其奋进,又可在早期体验挫折,增强心理免疫力。创设挫折情境要把握好挫折的质与量,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能超过我们的心理承受限度。

    (4)先苦后乐法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努力工作或学习时,“痛苦”作业的前方应同时安排有快乐的报酬。也就是说,不管多么痛苦的作业,只要前方有自己最期待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痛苦了。这就叫做“先苦后乐法”,预示着人们在接近目标之前的时刻,工作或学习的曲线会显著地上升。

    如果我们正在入迷地看书,或者已经开始看我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父母中途打断我们,要我们去做功课,我们肯定会很不高兴,甚至反感或反抗。即使我们被迫坐在书桌前,也是心不在焉,或者赌气地翻书,撅起嘴巴,胡乱地做作业,或者干脆人在心不在,仍在想着刚才的书或电视节目的内容。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做功课的效率肯定高不了。

    与其如此,不如将时间稍微调整一下,采用“先乐后苦”的“目标倾斜”原理,等我们把书或电视看完了,我们再去读书。如果我们因为看书或电视后,剩下的时间不多,就要提醒一下,让自己知道应该更加认真地做作业。

    是的,原定的作息时间必须遵守,不应破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必须明白,时间不是为了遵守而定,而是为了提高效率活动(工作或学习)而定。

    因此,从效率出发,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这点,我们是明白的,我们不会因为一次或两次的调整而忽视或否定作息制度。

    (5)让家庭的不利因素落在我们肩上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条件差、生活困难,青少年从小就懂事,遇到事情总是会咬咬牙便挺了过去。因为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我们可以适当地把一些困难让自己分担点,这会无意间磨炼我们的意志。

    2.分析每次失败的原因

    新闻曾报道过一个这样故事:一位高中女生,复习了两年均未考上大学,于是在一个寂静的夜里坠楼身亡。父母给予的生命,就这样像张纸片轻轻地飘落。生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而且是唯一的一次,我们应该懂得珍惜。

    失败、挫折、失望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应该做的是考虑通过这些不幸,能学到些什么?

    犯错误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从而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这都是不足取的。如果处理得好,我们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总结出正确的做法,学会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在错误中积累经验与勇气。

    (1)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应当有意识地锻炼、培养我们自己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怜悯,等待着父母来宽慰我们。我们不应当希望别人的惋惜和怜惜,我们应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其他的替代。如果我们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一失望的现实,认真总结,会使我们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姐姐和弟弟一起去放风筝,这是他们用一早上的时间做成的,那是一只很大的雄鹰风筝,现在他们要让它飞上高空。

    弟弟在前面拽着风筝跑,姐姐在后面帮他举着风筝,他们跑了好长一段路,但风筝还是没有飞起来。

    姐弟俩互相埋怨着。这时候他们的妈妈过来对他们说:“没关系,再试一次,孩子们。”

    姐姐再一次拿起了风筝,但弟弟这次跑得太快了,风筝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又落在了地上。

    “再试一次!你们已经花了那么多工夫做这个风筝,难道你们愿意就这样放弃吗?难道你们就不能承受这么小的一点挫折吗?”妈妈问。

    这次他们格外小心,可是突如其来的风使得他们再一次失败了。

    姐弟俩再也不想放风筝了,他们说:“我们做的风筝根本就飞不起来,还是别在这里浪费力气了!”

    “我想可能是这里的风向不对,我看你们再换个地方试一次,我想下一次你们肯定能成功!”妈妈依然在激励他们。

    他们找到了一个开阔的草地,那里有好多放风筝的孩子。一切准备就绪后,风筝真的飞了起来,它飞得越来越高,转眼间就成了一个小黑点,他们几乎就要看不见它了。

    弟弟高兴极了,他喊道:“看呀,姐姐!我们的风筝飞得好高呀。”姐姐也高兴地说:“这都要感谢我们的妈妈,如果不是她,我们早就放弃了,就不能体会到现在的这种快乐了。”

    远处,妈妈正在看着他们笑。风筝在天空中飞翔,它越飞越高,如果不注意看,谁也不知道它是风筝而不是真正的雄鹰。姐弟俩的心也和风筝一样飞上了蓝天。

    要有勇气迎接失败,积极准备再战。不管任何时候,当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你一定要记住,再试一次,或许成功就在下一次。

    (2)与父母共同分析没考好的原因

    我们应该和父母共同坐下来分析这次没考好的主要原因。分数的高低虽然不能绝对说明问题,但确实反映了这段知识学得扎实与不扎实的情况。虽然老师留的作业照章完成,却没有把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的消化。另外,学习的重点应当明确,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是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全过程。许多知识都触类旁通,不能只是机械地去背,要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把学来的知识记牢。

    通过分析,使我们面对现实,认清自己学习的症结所在,从低落在情绪中走出来,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考试后继续训练

    我们应了解学校考试的用意,分别进行考后训练。训练的方法有三:

    第一,仍用原考卷,重新解答,对答错的题项反复演练,直到百分之百正确为止。这样,就教学进度而言,我们就不会再有不明白的地方;同时,对日后的学习,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还对试题的某些题项一知半解,日后学习就可能产生障碍,甚至跟不上班。

    第二,收集答错的问题,即把我们一学期来多次考试中所有答错的问题,重新编成一份新的试卷,让我们解答。同样,也要解答到百分之百正确为止。若如此,我们在各门学科中的所有“盲点”,都将得到一次性扫除。

    第三,变式,即以我们历次考试的答错题项为准,进行适当的变式,构成一份新卷,让我们解答。如果我们未经提示能答对一半以上,那么,我们跟上班级教学进度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应根据学习缺漏进行训练。倘若一味重视分数,对我们的考试成绩耿耿于怀,不但白白地失去促进我们学习的好机会,而且还会使我们讨厌读书。

    3.激励增强自信

    王晨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但他很腼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性格上的弱点对他的成长表现出愈来愈多的限制。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下课后也不大声张,显得很没有自信。

    为此,王晨在父母的帮助下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锻炼自信的计划。

    首先激励自己实现每节课都发一次言的目标,即使提出一个问题也好,也让自己习惯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听到自己的声音。然后,在自己逐渐适应后,又激励自己报名参加暑期演讲班。

    结果,时间一长,王晨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活跃、自信起来,他似乎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新大陆。

    树叶片片落下,一阵风吹过,年轻的乞丐不禁打了一个寒噤,空荡荡的袖子随风飘起。自从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后,他的一切希望都化成了泡影,他变成了一个乞丐,每天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

    可是今天太不幸了,他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乞丐走进一个庭院,向女主人乞讨。他故意晃了晃空空的袖子,想引起女主人的怜悯之心。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有些生气了,他说:“我只有一只手,明明知道我不能搬砖,你还这样捉弄我,不愿给就算了。”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子,用他那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浸湿了,贴在额头上。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他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若干年后,一个穿着体面的人来到这个庭院。他举止优雅,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来人俯下身用一只独手拉住有些老态的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是你给了我自信,让我重新做人。现在,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妇人已经记不起来他是谁了,只是淡淡地说:“这是你自己凭信心干出来的。”

    没有右臂的乞丐是靠什么成功的呢?正是自信支持他走向成功。在他断掉右臂时,世界对他来说是灰暗的,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了。当他用左手一趟趟地把砖头搬走时,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这种自信使他获得了成功。

    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任何一种人。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来自自身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要建立自信心,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能力与自我认识。下面是建立我们自信心的具体做法:

    (1)必须准确地了解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斯在《保持自信》一书中认为,每个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这四种基本的人生态度。

    “我不行——你行”,是认为自己不行别人行,这是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现。

    “我不行——你也不行”,显然不是自信,而是对别人的敌意,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掩饰。

    “我行——你不行”,貌似自信,实质上是自负的表现。它建立在唯我独尊的意识上。

    “我行——你也行”,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建立在既相信自己、又相信别人的认识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2)学会自信,必须模仿自信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自信都可以作为我们模仿、学习的榜样。美国短跑运动员威尔玛·鲁道夫,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经过刻苦训练,他把“不及人之处”练成“过人之处”,在1960年罗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了短跑第三名。希腊有个叫狄蒙斯恩的人,小时候口吃,但经过刻苦训练,后来成为了有名的演说家。他们都是通过自信与刻苦磨炼把自己的“弱点”转变成超过他人的“优点”。

    (3)由于自信几乎涉及生活中的一切方面,所以你可以一个情

    景一个情景地练习开始时可以想象成一种生活情景。例如,让你的同学充当售货员,你当顾客,通过扮演,练习如何拒绝售货员的推销。最后,你可亲临商店现场练习如何拒绝售货员。情景练习之后的每一次成功的体验无疑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心,使你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

    (4)不要人云亦云

    被别人左右是缺乏自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不要受人摆布,不要人云亦云,要具备“对别人的议论不必介意”的意识与品质,要坚持不做违心的事。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感到解脱,并且充满自信。

    (5)不要经常拿自己与别人相比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环境与机遇又十分不同。因此,有许多事情,别人可能因条件好而比你做得好得多。要勇敢地接受现实,勇于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又令人不愉快的事实。如果老是同别人攀比,你将会对自己逐渐失望,最终失去自信。

    苏珊和爱迪丝是表姐妹,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快到圣诞节了,学校刚一放假,爱迪丝就到大姨家来玩。这天大姨和爱迪丝坐在厨房里聊起考试成绩,爱迪丝很骄傲地告诉大姨,她除了数学是B,其余的都是A,“你真是好孩子,总是学习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苏珊的成绩单,苏珊,你来一下。”其实苏珊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

    听到妈妈喊她,不情愿地走过来。“苏珊,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在我房间里。”苏珊很慢地回答。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开始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单子拿来了,没有一个A,大部分是C。“你真让我感到羞愧,苏珊。”妈妈忍不住地大声训斥起来。

    苏珊与爱迪丝从小就在一个学校上学,她们两家住得很近,来往密切。爱迪丝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学生,学习好,在学校很受欢迎。苏珊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她多么需要得到鼓励。但她从小就感到来自爱迪丝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她,苏珊渐渐失去了信心。

    (6)乐观处理事物

    如果你被指派去完成一项棘手的任务,你必须尽力、乐观地去处理。如果你畏缩了,你将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

    (7)不要好高骛远

    期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是有害的。目标过高,经过努力而不能完全实现,反而会让人失去自信。

    (8)自信要恰到好处

    没有自信不行,过分自信也不必要,而且容易导致自大。极端自信的人,常常陷入“不知为知”的可笑境地,还自鸣得意。过分的自信,容易引起与他人的冲突,给人以冷酷无情的印象,容易导致四处树敌。

    (9)自信需要培养

    能够培养、强化和巩固自信的,就能不断的获得成功。一些人之所以缺乏自信,甚至过敏和自卑,就在于他对自己有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了愿望却总是无法实现,有了目标却总是达不到,就会一次次地打击信心,甚至迁怒于别人,怨恨社会。事实上他们只要降低期望,把目标定得实际一些,多几次成功,就能够将心态纠正过来。

    (10)自信在于准备充分

    心里没底,当然难以积聚信心。准备包括对情况的了解、知识的积累、特征信息的收集以及必要的计划。但是,高明的领导者往往在形势不明朗、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积聚信心、积聚力量,并把信心坚决地表达出来,表现得信心十足,充分地感染下级,让大家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从而得到发展及突破。

    4.锻造恒心和毅力

    古人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那么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一位淘金者花了30年时间寻找珍贵矿藏,可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挫折。最后,甚至连最忠诚于他的骡子也在一个蛇洞口被蛇咬伤而死去。然而就在他掘坑掩埋骡子尸体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世界上最富饶的铜矿。

    一个妇女买了5000张彩票,整整一个晚上坐在商店门口撕,连撕了4996张,全是空白。她意志由此崩溃了。还剩4张,她不撕了,非退掉不可。结果被另一个人买下,而就在这4张中,有一辆高级轿车。

    看了这两个故事,有些人也许会把淘金者最终的成功归结为他的运气好,而把买彩票妇女的失败归结为她的运气太差了。可事实上,问题却绝非这么简单。我们认为,淘金者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在于他的坚持不懈;买彩票妇女的失败,则是由于她的半途而废。试想,如果不是淘金者作出了30年不懈的努力,他能发现那富饶的铜矿吗?如果买彩票的妇女能继续不断地撕下去,那一辆轿车不就归她所有了吗?

    由此可见,能否坚持不懈,往往是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世上的任何事情,很少有一次就能做成功的。即便是美好的一见钟情,也要在绽放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之后,才能换得真情。所以,人生的历程几乎都是一样的: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再跌倒,再爬起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过,成功者和失败者却有着一个明显的区别:成功者跌倒的次数比爬起来的次数要少一次,失败者跌倒的次数比爬起来的次数要多一次;最后一次能爬起来的人即为成功者,最后一次爬不起来的人即为失败者。这就正如爱默生所说的那样:“伟大、高贵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忍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他的初衷与希望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能最终克服阻力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恒心和毅力是可以培养训练的,而且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恒心、毅力和所有的心态一样,基于确切的目标和方法。

    (1)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即激发自己、激励自己,自己激发自己的动机,充实动力源,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自我激励之所以能够培养毅力,在于自励能够激发你成功的信心,从而使你具备勇往直前的动机。

    在现代社会中,学会自我激励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剧变的社会既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也为人们设置了种种的“陷阱”。当人们处于顺境时,一般容易兴高采烈,甚至忘乎所以;而当人们陷于逆境时,往往不知所措、消极悲观。想干一番事业,干出一点成绩来,也许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挫折、打击会突然降临到你的头上,流言飞语、造谣中伤会接踵而来。此时,尤其需要自励,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重新取得心理平衡,使精神振作起来,保持自己旺盛的斗志。

    (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激励方法,也是培养毅力的很好的辅助手段。

    所谓“人若败之,必先自败”。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终其一生却少有所成,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令人泄气的自我暗示所害。无论他们想开始做什么事,他们总是胡思乱想着可能招致的失败,他们总是想像着失败之后随之而来的羞辱,一直到他们完全丧失毅力和创造力为止。

    在每个地方,尽管都有一些人抱怨他们的环境不好,他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有一些人却设法取得了成功,使自己脱颖而出,天下闻名。这两种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我暗示的不同,前者始终抱着必败的心态,而后者则始终坚信自己会成功。

    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你的能力,你绝不能容许怀疑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你应对自己能成为杰出人物怀有充分的信心。而运用自我暗示,就能够很成功地增强你的信心。

    个人的自我暗示中蕴藏着一笔很大的财富,蕴藏着一笔极大的资本。你在立身行事时,要不断地暗示自己一定会成功,会获得发展、进步。

    (3)自我沟通

    自我沟通和自我暗示都是自我激励的一种途径。不同的是,自我暗示强调的是给自我的一种暗示,或叫提示;而自我沟通更强调内心的一种疏通,可以是高贵与低下的斗争,也可以是友善的娓娓道来。通过沟通,可以加强自我暗示的力量。

    一旦你开始从事一件事情时,你就不妨对自己说:“现在,我做这件事是最恰当不过了。我必定会取得成功。在这件事情上,我或者表现出勇气,或者只能陷于懦弱。我没有任何退路。”

    自我沟通时要不断地对自己说一些催人奋发、鼓舞人心、使人勇敢、坚毅起来的话语,诸如:“给予我面对一切的勇气吧!”

    你会惊异地发现,这种自我沟通会迅速地使你重新鼓起勇气,使你重新振作起来,使你重新拾回已经丢掉的毅力。

    (4)锻造进取心

    和毅力一样,进取心也是一种自我推动力,但是进取心还可以增强毅力的强度和持久性。进取心越强,毅力也就越坚强,同时也就越能持久。所以进取心应成为培养毅力的第四大辅助手段。

    这种内在的推动力就是进取心,它从不允许我们停息,它总是激励我们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人类的发展就像一条永无尽头的河流,为此,我们的进取心和欲望也是无法满足的。我们迄今所到达的境地也许足以令人羡慕,但是我们今日的位置和昨日的位置一样,都无法让自己完全满足。一旦我们想原地踏步时,我们的耳边就会响起那个声音,听到了向更高目标努力的召唤。

    琼·菲特说:“进取心和理想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进步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