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既承认事物是阴阳而成,同时又超越阴阳,永远站立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待事物,因此中庸既是一个普遍法则,又是一个认识事物的方法。
——雷原(北京大学博士后、孔子研究学者)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毛泽东曾说过:“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深谙中庸之道的人都熟悉它的重要性。正所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在为人处世上,中庸思想的实用性一直贯穿古今。或许有人会说:“我就不信这个,我有自己的原则。”没错,你可以不赞同甚至批判这种思想,但你却逃离不了这种思想浸染的环境。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坚持原则,公道自在人心,这就是“庸”。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套用一句诗,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中庸,我们早已身在中庸里。
当今之世,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重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容易迷失自我,离“中庸”越来越远,以致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所以,学习中庸,首先在于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心摆正。若能以平常心看不平常事,则世间便无不平常事,有的只是智慧和胸襟。
中庸是一种隐忍。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人间事多不平,只有忍耐才能有大成。宋代理学家朱熹给《中庸》做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不过头,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把握好分寸。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但凡事情处理得稍有不当,往往会招致很多麻烦,轻则导致工作生活不愉快,重则影响事业成败、家庭幸福。因此,无论做人做事,关键在于把握好“度”的问题。
多年来,中庸一直被人误解,认为中庸就是逃避、退让。其实,中庸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贾诩,据说是个比诸葛亮还聪明的人,他一生做过很多聪明事,投降曹操后,他一直低调做人,中庸做事,作为从敌人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人,贾诩不仅始终生活得很滋润,也是曹操所有谋士里结局最好的一位。贾诩凭什么?无他,中庸而已。
稍后的范通也深谙中庸之道。三国末期,王濬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分裂的混乱局面,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从整个中国历史上说,王濬的功勋也不可埋没。谁料想王濬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王濬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接着又污蔑王濬攻入建康后,曾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据为己有。这不能不令功勋卓着的王濬感到畏惧。当然,王濬的气愤更多于畏惧,他想不通,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大臣压制,一再被弹劾,这是何道理?因此愤愤不平的他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那些所谓的“不听指挥”和“抢劫”都是冤枉!有几次,他越说越激动,竟然不向皇帝辞别便回了家。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说话办事失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王濬眼一瞪,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推心置腹地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从今天起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濬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范通的建议就是典型的中庸之道,他要王濬收敛自己的锋芒,避免因功高震主而受到打击,用现在的流行话说就是“做人要低调”。低调做人,中庸做事,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使人在暗中蓄积力量,然后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反过来说,王濬的遭遇也适用于每一个人,你功劳再大,不懂中庸,也会处处碰壁,处处受阻。
所以,为人处世必须中庸,人生旅途中困难太多,能方能圆、能进能退者,才能在克服自身障碍的同时,克服社会上的各种障碍,不断向前、向上,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好人生。
2.假话少说,真话巧说
中国人历来讲究语言的艺术,尽管有“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古训,但还是极大地发展了辩论的艺术。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不会说话,尽量少开口。
——叶文心(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
说话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张张嘴巴,而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古人有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般。一些讲话口无遮拦的人,说出的话就像伤人的利器,不但伤了别人,最终也难免伤害自己。所以,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分清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谨开言,慢开口,以防祸从口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害。
俗话有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日常社交中,最忌口无遮拦。即使你不得不陈述厉害,为避祸免灾,也应刚柔并济,拐弯说话,免受陷害。
春秋时期,陈惠公征调犯人兴建凌阳台,工程刚进行到一半,就有好几个人被处死了。一天,陈惠公又下令将三名负责监督工程的官员押进监狱,大臣们都不敢进言劝阻。正巧孔子来到陈国,见过陈惠公,便与他一起登上凌阳台眺望。孔子向陈惠公祝贺说:“凌阳台真雄伟啊!大王真贤德啊!自古以来,圣人修建楼台,哪有不杀一人就能建成的呢?”孔子点破却不说破,让陈惠公听了很是惭愧,很快命人释放了那三名官员。
同一时期的晏子也善用类似的方法。有一次,齐国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非常生气,命左右的人把他绑在大殿下,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谁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众臣战战兢兢,人人明哲保身,唯有晏子走过来,他左手抓住犯人的脑袋,右手拿着刀,抬头问齐景公:“不知道古时圣明的君主肢解人时都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呢?”齐景公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晏子是用古代贤明的君主来劝说自己不要滥杀无辜,便离开座位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故事中的晏子,并未专门找齐王理论,而是先给其戴上一顶高帽,让他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去扮演贤君。我们劝说他人时,特别是劝说类似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时,也要注意委婉,尽量照顾他的尊严。如果一定要指出他的错误,那么之前最好先说说好话。
战国时期,有一天,魏文侯宴请众大臣,酒过三巡后,他想听听大臣们对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文侯是个很仁义的君主,有人说君主很英明,魏文侯听了都很高兴。轮到大臣任座时,他却语出惊人:“恕我直言,您不是一个贤君。”魏文侯很不高兴,他强压怒火,问道:“我非常想听听你的理由!”任座依然直愣愣地说:“您不把中山国封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给了您的儿子,所以我说您不是贤君。”魏文侯一听这话,脸色当即变得很难看,但他并没有发作。任座见他脸色不对,赶紧快步走出了宴会大厅。有了任座的前车之鉴,大家都学乖了,都拣着歌功颂德的话说。轮到霍黄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国君您确实是个贤君!”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反问道:“何以见得呢?”“我听说君主贤明的,他的大臣说话就会很直率。而刚才任座说话就很直率,这就证明您很贤明。”魏文侯受他这么一捧,心里有些飘飘然,同时也发觉自己刚才有点小家子气,于是他有点儿担心地问:“怎么才能让任座回来继续与我们欢饮呢?”“这有何难?我听人说,忠臣然竭尽自己的忠心,即使因此而获死罪也不会躲避。任座现在一定还站在大门口。”霍黄胸有成竹地说。魏文侯马上派人去看,任座果真还恭敬地站在门口。不一会儿,任座走了进来,魏文侯急忙走下台阶,把他奉为上宾。
任座与霍黄所言,虽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但在魏文侯听来,感受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将自己推进了深渊,后者不仅将他拉了上来,还把他推向了圣明的境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怎能不恼前者而喜后者?
相对来说,东晋名士桓伊的做法更具艺术性。桓伊是当时的军事家和音乐家,在军事方面,他曾参与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在音乐领域,他演奏的音乐被时人奉为“江左第一”。众所周知,东晋王朝能偏安江左,宰相谢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晚年却因嗜酒好色,亲近阿谀奉承之徒,逐渐疏远了谢安。后来,谢安又“得罪”了自己的女婿王国宝,王国宝怀恨在心,经常借故挑拨岳父与皇上的关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乘机指责谢安已是老朽,试图取而代之。桓伊见此,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但苦无良策。
恰好有一天,孝武帝请一些重臣赴宴,桓伊和谢安都在。喝酒喝到高兴时,孝武帝让桓伊吹笛助兴。桓伊心想,这不正是劝谏皇上的好机会吗?于是他拿出了自己的拿手曲目,一曲奏毕,博得了皇上和众人的喝彩。桓伊见皇上心情不错,便放下笛子,对皇上说:“除了吹笛子,我还会很多乐器。比如弹筝吧,虽然水平不太高,但是可以和其他乐器合奏,如果配上歌词演唱,就更有韵味了。请陛下允许我一边弹筝,一边唱歌,再找一个人吹笛子与我合奏。”晋孝武一听更高兴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皇家乐队的乐妓们在一旁吹笛子,与他合奏。谁知桓伊摇摇头说:“陛下有所不知,合奏必须排练一段时间,我和皇家乐队没有排练过,可能配合得不太好。不如这样,我有个奴仆,现在就在皇宫外,我们两个经常合奏,能不能让他进来吹笛子?”皇上一听,这有何难,就特准他的奴仆进殿伴奏。不一会儿,奴仆来到。二人沟通了一下,奴仆吹起笛子,桓伊一边弹筝,一边歌唱,他唱的是大诗人曹植的《怨歌行》,歌词如下: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这首诗是说,周朝的大贤人周公一心辅政,却被流言攻击,一度受君王猜忌,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忠诚。很显然,桓伊是在借此为谢安鸣不平。加上桓伊的歌喉婉转哀怨,十分动人,直把谢安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站起身来,跨过席位,走到桓伊的身边,拉着他的手,一语双关地说:“刺史大人哪,您这曲子唱得真是太棒了!”
孝武帝自然也听出了桓伊的弦外之音,想起谢安对皇室一片忠心,自己却听信小人之言,羞愧之余,此后自然对谢安信任有加。
实际上,与其说这个故事体现了桓伊的智慧,倒不如说它体现了身为人臣的无奈。先贤有云: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但古往今来,即使是像唐太宗那样的明君,听到魏徵不好听的谏言也会不高兴到想杀人,可见讲真话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当今社会,人们倒不至于因为一句话就被杀头,但因此丢掉职位、毁掉友谊和亲情的例子却不胜枚举,既如此,为什么非要让朋友变对手,使情人变怨偶呢?为什么不学会在真理中加上一些温情,让对方乐于接受呢?希望大家说话办事都能中庸些,那样我们的社会必然也会更和谐些。
3.极高明而道中庸
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
——蒋梦麟(近代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乌鸦与狐狸》的寓言故事我们上学时都学过,下面要讲的是鲁迅先生创造的《小乌鸦与小狐狸》,大意如下:
老乌鸦上当后非常后悔,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牢记这次教训。可巧,第二天,一只小乌鸦非常幸运的得到了一块肥肉,它飞到一棵树上,准备美美地饱餐一顿。一只小狐狸看到了,赶紧跑过来,它仰着头对小乌鸦说道:“乌鸦小姐,你的羽毛多么美丽啊!你的歌喉多么迷人啊!如果你能为我唱一支歌,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小乌鸦听了小狐狸的赞扬,心里当然很高兴,但它知道,自己的妈妈就是这样上的当,心说:“你今天休想骗我,还是及早滚蛋吧。”于是,无论小狐狸怎么赞美,小乌鸦一概不理不睬。
小狐狸见小乌鸦不动声色,索性把脸一翻,愤愤地说:“谁不知道你们乌鸦是扫帚星,你们飞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降临,大家都讨厌你们……”
“哇……”还没等小狐狸说完,小乌鸦早已沉不住气了。它准备回击小狐狸,但刚一张口,那块肉就掉在了地上。小狐狸冲着小乌鸦得意地笑了笑,叼起那块肉跑掉了。
文革期间,毛主席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当时某剧团大搞“红色海洋”,听完他们的汇报后,毛主席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鲁迅先生的意思是——‘当你千方百计地关注一种倾向的时候,却往往会从相反的方面犯同一种错误’。什么‘红海洋’,过了头了嘛!回去不要搞了!”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个故事还有更多重的意义:抵御不了奉承不行,抵御不了谩骂也不行;不努力、不坚持不行,一味地钻牛角尖也不行;太老实、太迂腐不行,自作聪明,把他人都当成傻子更不行……总之,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根据社会、事物的发展及时调整自我,具体事情具体对待。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理念呢?答案是中庸。讲两个与中庸大师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高足子贡。有一年,鲁国发布了一条通告,号召在其他国家游历的鲁国人,在遇见沦为奴隶的同胞时,把他们买下来带回鲁国,国家将付给赎金并提供奖金。子贡去齐国经商时,一口气赎回了十几个鲁国奴隶,但回到鲁国后却没去官府领钱。消息传开,人们都说子贡品德高尚,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子贡自己也这么认为,并找了个机会告诉了孔子,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没想到孔子听完后,反倒把子贡骂了一顿,说他“把鲁国人害了”。子贡非常郁闷,孔子解释说:“你这种做法会给其他人造成压力,使其他人花钱赎回做奴隶的鲁国人后,也不好意思去官府拿钱。对于那些家境不好的人来说,这样的赔本买卖他们做不起。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他们看到做奴隶的鲁国人时,把眼一闭,权当没看见。所以说,你害了鲁国人。”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另一高徒宓子贱。宓子贱曾做过鲁国单父地区的地方官,这里紧邻齐国,是齐国攻鲁的必经之地。有一年初夏,眼看就要收麦子了,齐国侵略者也来了。一些老人一起向宓子贱请求说:“大人,田里的麦子已经熟了,齐国人眼看就到,为了抢时间,请大人允许百姓们任意去收割,这样既可以增加村民们的存粮,也不至于被齐国人抢走。”他们请求了多次,宓子贱始终没有答应。不久,齐军打来了,果然抢收了田里的麦子。齐军退走后,有人把这件事反映到了鲁国的执政官季孙氏那里,季孙氏非常生气,他派人前去质问宓子贱为什么执迷不悟,宁可让齐国人收割麦子也不让老百姓收割?宓子贱对来人说:“大人哪里知道我的苦心啊!今年没有收成,明年可以再种,但是放任百姓收割,让那些不耕而获者得逞,大家就会很乐意敌军来犯,那可就不是损失一年麦子可以比拟的了。再说了,单父是个小地方,一年没有收成并不会对鲁国的国力产生影响,但如果老百姓都想不劳而获甚至为了不劳而获而通敌卖国的话,那种败坏的世风可以几代人也修复不了的啊!”来人把这话回报给季孙氏后,季孙氏非常愧疚地说:“哎呀,我真是冤枉了宓子贱啊!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以后怎么有脸去见他啊!”
很显然,孔子并不反对做好事,宓子贱也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变相资敌。他们只是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做通盘、透彻、辩证、立体的思考,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执迷一端。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常说,要一碗水端平,但有的时候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必要时还要有相应的智慧。比如说在需要的时候,先给这碗水加一个密封的盖子,那么不管你怎么端,水也不会洒出来,待过了非常时期,再重新将一碗水端平也不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