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广西历届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体育工作,尤其是竞技体育工作。改革开放20年来,广西的竞技体育经过几代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索总结了一条符合广西区情的“灵、小、短、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近20年来,广西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涌现出李宁、吴数德、唐灵生、韦晴光、谢赛克、李孔政、谈舒萍、莫慧兰等一大批的著名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共夺得世界冠军95个,亚洲冠军169个。1984~2000年,在参加过的5届奥运会上,广西运动员共夺得金牌7枚、22枚银牌、铜牌10枚;在参加的第10~14届亚运会上,广西运动员共获得45枚金牌、22枚银牌、19枚铜牌,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奥运会、亚运会突出贡献奖。竞技体育成为国内外了解广西的特殊窗口,成为展示广西各族人民良好精神风貌的舞台,成为各族人民引以自豪的话题。
北京已经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今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培养竞技体育尖子人才将是体育界准备北京奥运会的重大任务。经济尚不很发达的地区,广西曾经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过重大贡献,取得过辉煌的成绩,面对北京奥运会,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备战。
(一)继续实施“尖子工程”
“九五”期间,广西竞技体育坚持国家奥运发展战略,审时度势,结合“灵、小、短、水”的发展思路,竞技体育以“出人才、出成绩”为目标,“重管理、严训练、兴科技、举贤才”实施“尖子工程”。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明确指导思想。继续贯彻执行广西“灵、小、短、水”的发展战略,培养奥运会尖子人才。第二,明确目标任务。分别制订出近期、中远期目标。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项目、各运动队运动员及主管教练,并签订承担任务责任状。第三,调整项目设置,突出优势重点项目,合理配置资源。以“发挥优势、调整布局、完善设置、优化结构”为原则,对优秀运动队的项目进行调整。第四,完善配套政策。为了保证尖子工程的实施,对重点项目、重点运动队、重点运动员给予重点倾斜政策。分别实行大龄运动员营养补贴、承担目标任务奖励津贴、并在教练员职称待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和鼓励大龄运动员、教练员为勇攀竞技体育高峰拼搏。在运动员“出口”问题上出台相应政策,疏通“出口”渠道。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将继续贯彻实行。
(二)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体制和机制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及时地进行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
1. 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和合理的竞技体育组织结构,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长远规划、政策法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各项目管理和训练单位要加强对竞赛、训练和培养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的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运动项目、优秀运动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运用目标管理手段,明确各训练单位的目标责任。
2. 成立运动项目发展中心
为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新形势,改革和调整现行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八个运动项目发展中心。改革的实质是遵循竞技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运动项目发展规律,使所属项目的训练、竞赛以及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与管理一体化,优秀运动队与后备人才形成一条龙,形成对运动项目的集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将所属运动项目做强、做大、做细,使项目中心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龙头。
3. 创新项目中心的运行机制
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各中心,要按照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实施规范化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财务实行成本核算制。中心负责全运会任务,完成组建一、二线队伍,采取自办、共建等形式建立各自项目的紧密型的三线后备人才基地。
(三)完善业余训练网络,建立高质量后备人才基地
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和牢固的根基。广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走“精兵之路”,努力改善业余体校训练条件和提高训练质量,提高人才输送的质量。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广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建设好十个基地,巩固现有百所体校,抓好千名后备人才,培养万名希望苗子”。
1. 调整业余训练的项目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我区优秀运动队项目设置的调整,对现有业余体校和区运动技术学校的项目布局进行调整。对调整后的业余训练布局网点,在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实行经费动态管理。训练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向效益好的单位倾斜,充分发挥好有限的业余训练经费的作用,实现业余训练由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
2. 理顺关系,搞好衔接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上要紧密配合、互相协作,才能保证工程的实现。必须加强各层次、各环节训练单位的协调与衔接。同时,要注意搞好各级训练队伍的梯队年龄衔接。
3. 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结合我区竞技体育“灵、小、短、水”的战略发展,充分利用广西各地的体育资源,选择若干条件好的地方,按照项群的布局建立我区重点项目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4. 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
改变业余训练由各级政府独家兴办的格局,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业余训练。对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的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等,在参赛资格、运动员注册、运动员等级审批、运动员输送等方面,给予与各级政府兴办的业余训练单位同等条件。
(四)以人为本,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竞技体育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竞技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纪律强的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才、教练员人才、裁判员人才和体育科技人才队伍。
1. 培养“复合型”的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才
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才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素质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应加强各级竞技体育部门干部的宏观决策、政策法规、战略规划、行政管理、体育理论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扩大视野,丰富阅历,提高对体育行政管理和运动训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 建设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
高素质的教练员人才是一个项目长盛不衰、人才辈出的关键,竞技体育需要能挑起重担的“金牌”教练员。必须下大力气培养科学文化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勤学习的教练员。做好教练员人才规划,选拔具有较高学历和运动经历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充实到教练员队伍中,疏通优秀的高学历人才进入运动队的渠道,加快“经验型”向“知识型”教练员的过渡进程。
3. 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
要建立一支能够及时掌握各单项技术规则的最新标准和变化,有能力承担大型综合运动会和国内各级比赛任务的高水平裁判队伍。注意培养一批业务精、外语好、作风正的年轻裁判员。加强裁判员队伍的管理和思想建设,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奖惩等制度,树立良好的体育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 注重培养体育科技人才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门复杂的人体科学,必须注重运动生物化、运动生理、运动营养、运动损伤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五)加强运动训练的科研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强运动训练的科研工作,加强科研与训练的结合,加大投入,增强向科技要成绩,提高优秀运动员成才的科技含量。
1. 加强对竞技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认识,大力开展科学训练活动
树立正确的科学运动训练观念,积极开展科学制订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学习和培训。
2. 加强科研与训练的结合
结合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改革体育科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科医与训练的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科研人员跟队制度,体育科研的人员、经费、课题都应体现为运动队一线服务的原则。
3. 构建科学训练的软硬基础
进一步夯实科学训练的基础,研究开发《运动训练科学管理系统》《运动竞赛管理系统》《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和《运动营养监控系统》,改善科研条件和设施,增加必要的运动生物化学监控、检测和运动恢复所需的仪器设备,改善教学训练条件。
4. 加强科学选材工作,完善科学的选材制度
成立科学选材领导小组,负责对进入优秀运动队的队员进行审批。同时,科研选材小组还负责指导区体校的全区业余训练科研选材工作,制订切合区情的科学选材标准和实施方案,组织和指导全区业余训练科学选材和培训工作。
(六)不断完善竞赛制度,提高办赛质量
竞赛是训练的杠杆,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全区的竞赛制度,加大区运会的奥运会的战略导向作用。
1. 努力办好省级综合性运动会
省级综合性运动会是调动各地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杠杆和平台,要不断地完善区运会的参赛办法、记分办法和项目设置,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市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人才的积极性。
2. 规范管理,提高体育比赛的质量
坚持和完善现行的竞赛招标制度和年度比赛的赛制,加强重点布局项目的竞赛投入,加强优秀运动队与全区年度比赛的结合。加强对全区年度比赛的管理,提高办赛的水平和质量,逐步树立全区性的竞赛品牌。
3. 开发市场,推动竞赛社会化进程
鼓励社会力量自筹经费开办各种比赛,增加竞赛的种类和次数,使青少年运动员有更多的参赛机会,对社会力量办赛要注意支持和规范并举,努力提高竞赛的社会化进程。
(七)加强竞技体育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智勇双全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争光的基础。必须对优秀运动队进行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坚持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进行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培养良好的训练作风和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1. 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运动员的政治素质结合起来
根据运动队的特点,要把理论学习结合到训练和比赛中,培养和造就出具有祖国至上、中华民族至上、党和人民的利益至上的高素质的、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2. 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运动员由于从事训练时间较早,文化学习时间不系统。因此,一定要在抓训练的同时抓好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文化水平对训练竞赛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抓好运动员特别是小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使运动员成为有成绩、有文化、守纪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人。
3. 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训练竞赛结合起来
要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要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培养出技术拔尖、纪律严明、作风良好、赛场上过硬的优秀竞技体育队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