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二十岁能创造什么奇迹-人生导师,那些他们教我的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梁凯恩,人生与梦想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不过是努力的另外一个名字。

    第一次与梁凯恩老师结缘,是我在新加坡求学时最脆弱的那段时间里,看了他的著作《谁是下一个奇迹》。

    每当被人欺负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梁老师说的那句话:“我受够了!”

    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梁老师的故事,然后觉得自己的挫折根本算不了什么。

    每当我觉得委屈的时候,也会想起梁老师的努力,然后变得更加坚强。

    直到后来,我有幸见到了心中的偶像——梁凯恩老师。

    19岁开始,我跟随一个顶级的教练团,每年去世界各地的四个国家旅行、演讲,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每年跟四位不同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学习,发展自己的事业。

    我是如此幸运,能够遇到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梁凯恩。

    一直以来,他是我心目中的“神”,我根本无法想象,如今这样一个光芒万丈的人,竟然会有着如此灰暗和抑郁的过去。

    梁老师出生在台湾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母对他的要求特别苛刻,再加上他小时候思想活跃,喜欢钻牛角尖,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

    当梁老师开开心心拿着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回到家时,得到的却是父母严厉的批评:“考这种成绩,还敢拿出来!”

    要知道,梁老师考的分数是96分,全班第一名!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无论考试成绩多么不理想,都能得到父母的鼓励。而考第一名还被批评的滋味,是我永远都无法体会和想象的。

    我不知道梁老师为得到第一名的荣誉,付出过怎样的艰辛与努力;

    我不知道梁老师在面对那个鲜红的96分时,有过怎样的欣喜与骄傲;

    我也不知道当他听到自己的父母如此不近人情的批评时,又有着怎样的失落。

    我只知道,父母的否定,让他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落,成绩也越来越差,他得到的否定、批评与误解也就越来越多。

    因为与家人、老师的冲突越来越多,对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梁老师曾被老师除名,编入“放牛班”。

    当时的“放牛班”,基本就是被学校放弃的学生的集合处,学生们不但不读书,而且经常打架闹事。在梁老师的班上,还有帮派分子不时滋生事端。

    那时,梁老师个头很小,又很自卑,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性格上,都不如别人。所以他刻意保持低调,就像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小草,小心翼翼,期盼绝处逢生,不让自己陷入狼狈的境地。

    然而,即使他不找麻烦,也难保麻烦不来找他。下课时,隔壁班的大哥黑仔威胁他,跟他要钱。

    那时的梁老师不敢报告老师,也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只能胆战心惊地等着放学。当铃声响起的那一刻,他背起书包往外冲,却看见一群人堵在门口,带头的正是恐吓他的黑仔。

    黑仔的人,强押着他到附近的公园,并再会聚一拨人,将梁老师团团围住。

    梁老师紧紧抱着书包,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对方那么多人,而且个个人高马大。

    还没来得及考虑如何逃脱,梁老师便感到一阵疼痛。黑仔率先挥出一拳之后,其他人也跟着动起手来——拳头、木棍、饭盒,都朝他飞过来。

    身体上的痛楚和心灵上的屈辱让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虽然只有五六分钟的时间,对他而言,却有一辈子那么长。

    他的头、他的背、他的手脚,都渐渐失去意识……

    等睁开眼睛时,他已经躺在医院了。他不记得自己是怎样被送到这里的,只知道自己被打成轻微脑震荡,只能在医院休养。

    躺在病床上的梁老师,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

    为什么当时我的身上没有钱?

    为什么我这么懦弱?

    为什么我没有力气还手?

    为什么我只能挨打?

    为什么我没有这样一群兄弟?

    为什么我无法逃脱?

    为什么我要忍受这一切?

    梁老师又是自责又是痛恨!

    他自责自己为什么这么无能,他痛恨父母将他生得这么矮小;他自责自己没有力气,没有智慧,没有办法逃脱;他痛恨父母让他天生输人一等……

    从医院出来之后,梁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俯卧撑。

    他不顾身体尚未复原,也不顾伤口撕裂的疼痛,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强壮。

    每完成一个动作,就像完成一个对自己的承诺,直到身体再也支撑不住……

    之所以我会被梁老师的这个故事触动,是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我好像看见了某个时期的自己。

    梁老师所在的“放牛班”,与我在新加坡求学时所在的第一个班级是何其相似!在听他讲述被同学欺负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被同学欺负的经历。

    他的自卑、他的懦弱、他的煎熬、他的不反抗,我都能感同身受。

    所以,我能理解他的怨恨、他的痛苦、他的叛逆、他的不妥协。

    高中的时候,梁老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连续在读9年,换过5间学校,却仍然没有毕业。

    他的心理医生曾告诉他:“你是在戴着灰色的墨镜看这个世界,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灰色的。”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等待。

    上班的人,在等下班;

    上课的学生,在等放学;

    有人在等公交车;

    有人在等年终奖金;

    父母在等孩子长大;妻子在等有外遇的丈夫回家;人生就是等待,无休止的等待……

    但为什么一个高中读九年、换过五间学校都没有毕业的人,最终成为了畅销书作者?

    为什么一个曾经得过抑郁症、尝试过自杀两次的人,却成为了超级演说家,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演讲?

    为什么一个人会从送货员、摆路边摊的小贩、麦当劳服务员的打工小弟,成为创办超越极限集团的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

    为什么一个曾经认为自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会在中国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举办刷新世界纪录的五万人演唱演讲会?

    为什么一个当年被同学欺负的人,会独创“富布斯导师商学院”,为企业家打造出世界级顶尖交流平台?

    为什么一个曾经没有目标的人,会出自己的钢琴专辑,还拍了自己的励志电影《下一个奇迹》?

    这样的疑问,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

    直到后来,我看了很多的书,读了很多名人的故事,才渐渐明白:

    这个世界其实是很公平的,你想要最好,就一定要经历最痛。

    正如尼采所说,“一棵树要长得高,除了接受更多的光明,它的根必须要更深入黑暗。”

    如果梁老师没有经历过如此坎坷的挫折和困难,那么他今天可能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做着普通的工作;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过着平淡的日子……唯独不可能成为今天的他!

    所以,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所有的磨难都是用来成长而不是用来抱怨的,所有的挫折都是用来成就你而不是打垮你的!

    梁老师今天所获得的一切成功,都是因为他能在绝境中看到曙光,并为了梦想而坚持下去,所以他才能成为那个能不断超越极限、创造奇迹的人。

    而我也无比坚定地相信,作为梁老师的弟子,我终有一天,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成为那个能创造奇迹的人!

    因为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和他一样!

    ●陈霆远,睿智与淡定

    在我心中,陈霆远老师一直是个聪明绝顶的人。

    他幽默、智慧、足智多谋,是超越极限的诸葛亮,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他打倒。

    他懂得付出、做事用心、对人感恩,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老师。

    他待人亲切、懂得关心人,有时还特别可爱,我甚至会把他当作爸爸来看待。

    陈老师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他的付出和大爱。

    不管是谁,只要你需要他,他就会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帮助你。

    在我眼里,陈老师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他从不吝啬自己的善良,从不吝啬自己的智慧,从不吝啬自己的时间,也从不吝啬自己的情感。

    每次和我谈话,他总是想把更多的东西教给我,想给我更多的建议,想真正地帮助到我,除非有急事实在等不及,否则他不会中断我们的谈话。

    在公众演说比赛的时候,我年纪小,又没有经验,完全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怎么去讲。是陈霆远老师,一遍又一遍帮我修改演讲稿,给我很多好的建议,帮我完善问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帮我写。

    如果没有他,我的演讲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每次跟陈老师谈话,都像是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总是会在最无助的时候想起陈老师,因为他总能给我勇气,帮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他在,我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当然,也许你还不了解陈霆远老师。

    他是超越极限集团的策略长,也是101目标网的创办人。

    他师从世界级行销之神杰·亚布拉罕,被众多企业总裁称为传说中的“金手指”,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常常通过一个策略,他就能让企业扭亏为盈、以弱胜强,成为行业的鳌头。

    听过他传授的行销课程后,有40%的人的企业业绩成长3~5倍,有90%的人的企业业绩成长至少1倍以上。

    他秉承“借力使力不费力”的理念,把“借用他人的资金、资源、团队”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创造出团队的绩效和奇迹。

    他多次受邀至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演讲和训练课程,演讲及课程已达2000场以上,学员远超过10万人。

    最让我震惊的,是陈老师运用行销策略,不花一毛钱环游世界的故事。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不完全相信,心想:“怎么可能会有人不花钱环游世界呢?这也太夸张了吧。”

    其实,当时在我心里,除了怀疑,更多的还是羡慕。

    因为环游世界,本身就是一件有着极大诱惑力的事情。

    但陈老师却创造了另外一种“可能”。

    他利用自己的行销策略,借力使力,最终在2011年2月份,从北京出发,经过迪拜—柏林—巴黎—伦敦—纽约—温哥华—悉尼—曼谷,再回到上海,完成了不花一分钱环游世界的目标。

    看到这里,你也应该明白我如此崇拜他的原因了吧。

    他总是能让人惊讶,给人惊喜。他总能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后来,我问陈老师:“不花一毛钱环游世界,这么伟大的事情,您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陈老师听完我的话,笑了笑,然后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在很多人听起来,仍然是一个不靠谱的、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麦克唐纳的26岁的年轻人。

    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而实际上他在生活中也确实是一名“坐家”,经常坐在租来的房子里。

    到底该如何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忽然有一天,他把目光落到了桌子上一个小小的红色曲别针上。

    我能不能用别针换个房子呢?

    这听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谁会傻到因为一个别针就给你一套房子呢?

    但麦克唐纳却把这个计划发布到了自己的博客上:“朋友们,我要借助网络,用这枚别针通过不停地交换,直到换到心目中的房子为止。”

    没想到,这个提议刚提出就有人捧场。

    温哥华两位年轻的姑娘说:“我们愿意用一支长得像鱼一样的钢笔换这枚曲别针。”

    接下来,麦克唐纳拜访了艺术家安妮罗宾斯,还带去了鱼形钢笔。没想到,最终麦克唐纳带着一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走出了安妮的家。

    接下来的交换对象,是来自弗吉尼亚州的肖恩斯帕克斯。斯帕克斯给了麦克唐纳一只科尔曼牌的烤炉。原来,斯帕克斯有两个烤炉,可一般情况下他用不着这么多的烤炉,恰巧他自己的咖啡机把手坏了,于是将目光瞄准了麦克唐纳的陶瓷把手,交易再次达成。

    加州潘德顿空军基地的一名军官随后要了这只烤炉,并给了麦克唐纳一台发电机。随后,麦克唐纳用发电机换了一只百威啤酒桶,而加拿大一名播音员相中了这只古典酒桶,用一辆旧的雪地车交换了酒桶。

    此时,他的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在加拿大电台记者的帮助下,他表示自己愿意以前往加拿大落基山旅游的机会来转让这辆雪地车。

    加拿大一家杂志社表示愿意接受这辆车,而麦克唐纳将这次旅游的机会转让给了一位魁北克的经理,换取了一辆泰龙敞篷车。他随即将车转给一位音乐家,得到了可以录制唱片的机会。麦克唐纳马上把这个机会给了凤凰城的一名歌手,最终,歌手感激涕零地竟然给了他一套公寓!

    不管我们是信还是不信,那个红色曲别针真的换成了房子的金钥匙,就像陈老师最终真的环游世界一样。

    陈老师教导我们说:“每个人肯定都有超过曲别针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可以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当他听到用曲别针交换房子的故事之后,就在想:既然可以用曲别针交换房子,为什么不可以用一个行销策略去交换一次免费环游世界的体验呢?

    于是,当时陈老师就定下了免费环游世界的目标,并对行程和路线进行了规划——从上海出发,分别到阿联酋迪拜、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然后再飞美国纽约、加拿大温哥华,再到澳大利亚悉尼、泰国曼谷,最后回到上海,大概需要20万人民币。

    20天的环游计划,看似简单,但要想真正执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必须要找到人来支付所有的费用。

    而别人愿意支付费用的前提,是陈老师可以给对方带来附加值和好处。

    陈老师是一个天才的行销者,他的很多客户都愿意花10万、20万,甚至30万的代价,向他咨询3个小时的行销策略,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既然如此,只要他的学员中有人愿意支付所有的费用,陈老师就可以为他提供顶尖的策略,并帮助他执行和落地,创造至少10倍的产值来回报他。

    当陈老师把这个想法讲给学员之后,有非常多的学员都愿意花钱投资他去环游世界。

    于是,陈老师就这样实现了不花一毛钱环游世界的目标。

    而在我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他那里是轻而易举。

    陈老师对我最大的帮助,不是给我出了多少点子,提了多少建议,而是他用自己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心是什么?是理想、追求、抱负、胸襟、视野和境界。有一等胸襟者,能成就一等大业;有大境界者,能建立丰功伟业。

    心是理想,是追求,是抱负,是境界,是格局,是一个人的翅膀。

    有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周围的环境,也不是别人的言行,更不是他人的眼光,而是我们自己。

    很多人不敢想、不自信、不去行动,把自己局限在小小的空间里,囚禁在灰暗的思维里,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碌碌无为。

    其实,你完全可以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去交换自己渴望拥有的东西。只要你敢想,想要的一切都能够跑到你的身边来。

    如果不能打开心灵的禁锢,即使你拥有了整片天空,也无法体会什么叫作自由。

    眼睛望不穿的事物,心可以感受到;手无法触及的东西,心可以触摸到;耳朵听不见的声音,心可以聆听到;双脚无法到达的地方,在心里可以走遍。

    只有心怀大梦想、大格局,用心做事,就能成就自己,成就别人。

    陈霆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的人,他拥有非常强烈的使命感,尽管他取得了如此众多的成就。但如今,他仍在持续不断地学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汲取世界顶级大师的精华,投资自己的大脑,他投入的学费已远超过1000万,阅读顶尖商业书籍已超过2000本。

    我心中如此优秀的一位老师,都能这么努力。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当我还有翅膀的时候,绝对不能放弃飞翔;当我还有梦想的时候,绝对不能放弃奋斗;当那些优秀的人还在努力的时候,我也绝对不能放弃挑战。

    ●许伯恺,感恩与信念

    “要相信,不要怀疑;

    要渴望,不要恐惧;

    要接受,不要抗拒;

    要感恩,不要抱怨。”

    这是《秘密》中的一段话,也是许伯恺老师教我学会的东西。

    许伯恺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有着无法阻挡的舞台魅力。

    他是超越极限集团执行长,被誉为“潜能激发大师”。

    你会因为认识他,而认识全世界。

    然而,在他生命的“开关”被开启之前,许老师也只是一个父母离异、隔代教养的眷村小孩。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许伯恺的父母便签下一纸离婚协议书,结束了失败的婚姻,而他也开始了自己痛苦纠结的童年。

    他和妹妹的监护权都判给了父亲,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整个童年都将失去母亲的陪伴和呵护。

    然而,虽与父亲同住,但不幸的是,他们看到父亲的机会也不多。

    在失去母爱,也感觉不到父爱的日子里,许老师只有与妹妹相依为命。

    由于没人管,他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使得许伯恺得了十二指肠溃疡。

    奶奶看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的孙子,心疼不已,这才把他们兄妹一起接回去照顾。

    从那以后,许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

    爷爷是让小时候的许老师又敬又畏的人。

    爷爷对他采取的教育是权威式、家长式的管教。他说话嗓门很大,威风凛凛,比父亲更为严肃,也更为严格,生活规律得就像军队一样。

    小学毕业前,他的书包里一直放着两本联络簿。一本是学校发的,记录每天的家庭作业;另一本是爷爷买的签到簿,登记每天上下学的时间。他每天上下学只敢走同一条路,连多拐一个弯都不敢。

    除了这些,在一些小事上面,爷爷也很严格。比如当爷爷发现许老师拿筷子的姿势不正确,就会采取惩罚措施。他会拿两只碗放在桌上,其中一只装满绿豆,然后让小伯恺把所有的绿豆都夹进空碗里。

    这样的教育让许老师变得越来越胆小怯懦,在学校也交不到朋友。因为同学们说的卡通画、玩具、全家旅行,都不属于他的世界。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的时光。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根本顾不上我。所以我对于童年的记忆,除了在幼稚园的时光和寄居在别人家的日子以外,都是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度过的。

    而和许老师不同的是,他们给我的慈爱多于严厉,宽容多于惩罚。

    但许老师却经历了严格的培养,这也是他成长为潜能激发大师的基础。

    从小学到中学,许老师一直是班上男生中最矮的,加上家境贫困、父母离异、学习成绩不好,他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嘲弄和欺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都是弱者,经常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被“打到习惯”。最痛苦的时候,他曾经在笔记本写下200多种自杀方式。

    幸好这200多种方式,他一条都没有尝试。

    这要感谢他的妈妈。

    由于爷爷的反对,他很少见到妈妈。但出于一个小孩子对母亲本能的思念,他常常会在晚上爷爷看电视的一个小时时间里,小心翼翼地溜到楼上,打电话给妈妈。

    虽然婚姻不幸,但他的妈妈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每天当她听到儿子说自己又找到一种新的自杀方式时,总是不疾不徐地说:“这个方法不好,太痛苦了!”“那个方法不好,死相会非常难看。”

    妈妈太了解儿子不怕死却怕痛的个性了。在妈妈的这种特殊教育下,许老师一次次打消了自己寻短见的念头。

    这就是母爱。

    虽然她不一定一直陪在你身边,但她一定在某个地方,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你,关心着你。

    我想,在我看不到爸爸妈妈的那段日子里,在我以为爸爸妈妈不关心我的那段日子里,他们一定也是一样的吧。

    他们的爱就像白天的星星,虽然看不见,但是一直都在。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我不懂,以为看不见就是不存在。

    许老师也是一样。

    进入青春叛逆期之后,许老师内心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扩大成一个无法满足的黑洞。

    他开始怨恨爸爸妈妈的离异让自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开始埋怨爸爸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他开始憎恨爷爷的严厉,他认为自己的内向与性格的压抑都是爷爷的教育导致的……

    但内心的愤怒还没来得及宣泄,家庭的冲突还来不及爆发,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就让他痛不欲生——爷爷在一场车祸后意外丧生。

    看到爷爷的遗体,他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

    他躲在棉被里放声大哭,他突然领悟到,爷爷是爱他的,他也爱爷爷,爷爷的严格是出于深刻的爱和期望。

    爷爷出殡那一天,身为长孙的他,捧着爷爷的照片缓步行走,心中默默对爷爷许诺:“我一定要成为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人,爷爷,我要做给您看!”

    没有经历过丧失亲人的痛苦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失去亲人时的那种悲哀和无力。

    我的姥爷去世的时候,我刚刚14岁,已经到外地求学了。

    五一假期回到家里,我才知道姥爷住院了。但为了不让我担心,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姥爷情况还不错,过几天就能出院。

    可没想到,假期之后,我回到学校的第二天,姥爷便去世了。

    这成为了我心里永远的痛。

    如果我能预见这一切,我肯定会放弃一切,多陪他几天,买他最喜欢吃的东西,再听他给我讲讲故事。

    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所以,许老师面对爷爷的去世,只能躲在棉被里失声痛哭却无能为力。我面对姥爷的去世,只能在千里之外寄托自己的哀思。然后,我们在心里默默许下对逝去亲人的承诺。

    为了履行对爷爷的承诺,退伍后的许老师开始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业务员。从一开始的6个月业绩挂零的惨淡,到在课堂上发疯式地喊出“我要成功”,再到成交880万的喜悦,直到几年之后成为超越极限的执行长,成为中国一名潜能激发大师,许老师打开了自己自信的“开关”、付出的“开关”,也打开了自己想上台展示自己的“开关”,打开了自己学习的“开关”、公众演说的“开关”、行动力的“开关”、领导力的“开关”、销售的“开关”、赚钱的“开关”、健康的“开关”,成为了舞台上魅力四射的演讲家,成为了企业叱咤风云的领导者。

    最后,他再一次打开了自己亲情的“开关”。

    美国催眠大师马修·史维说:“一个人与父亲的关系,决定他的事业是否成功;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他的感情能否圆满。”

    能否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将影响着这个人的职场与情感生活。

    然而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许老师与父母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冷漠的状态,当梁凯恩老师把“重建与父母关系”单元加入“引爆生命力”课程中之后,许老师亲自体验,并将自己内心对父亲的种种不满爆发出来,等怨恨发泄出去之后,他才发现,剩下的全部都是浓浓的爱!

    许老师说,他有过很多的老师,然而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偶像,那就是父亲!

    可是,和父亲长久以来的疏远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虽然彼此牵挂,但感情始终热不起来。

    直到2003年,“非典”的恐慌在两岸暴发。父亲打电话给许老师,不说担心,不劝游子归乡,只是淡淡地说:“是不是该把我的孙子带回来让我看看了?孩子两岁了吧,我只看过照片,还没见过本人呢!”

    于是,在11月初冬时节的夜晚,许老师带着妻儿回到台湾。

    那天,他看着父亲的背影,只觉得父亲老了,真的老了,而他心里对父亲的恨也“老”了。

    许伯恺想起父亲曾无意中提到的一句话:“电视坏了,想换!”

    于是在父亲生日当天,许老师为他换了一直想换的电视,特别拜托朋友送货,趁父亲午睡时安装,不过父亲还是被吵醒了。

    父亲板着脸走出房间,看到了摆在墙边的大电视,回过头来,带着感动的眼神,对他说:“许伯恺,你给了我好大的惊喜啊!”

    这是父亲对他最大的赞美,有了父亲这一句话,许老师便此生无憾了,因为他已经将自己的父子关系,引爆成正能量。

    而母亲是许老师生命中的另一个心结。

    在他刚刚进入教育训练界时,曾经邀请母亲一起去听课,当时母亲告诉他:“这是一颗包着糖衣的炮弹,你千万不能被骗了!”

    母亲不知道何为教育训练,也不懂得潜能激发,可她看得懂儿子眼里难得一见的光芒,于是改口道:“好,如果你要做,也要做台上的讲师,不要只是为别人鼓掌!”

    “我一定会做到!”许老师向母亲承诺。

    因此,当许老师成功之后,他最希望坐在台下见证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那一天,许老师邀请母亲到台北上课。

    不出所料,母亲找了很多借口拒绝。但许老师下决心一定要让母亲来上课,母亲拗不过他,还是答应了。

    当母亲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四天的课程之后,她形容那种感觉是“眼镜跌破了好几副”。她亲眼看到了舞台上的儿子,亲耳听到所有的观众为自己的儿子疯狂。

    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在“课程”结束之后,许老师走下讲台,紧紧地抱住母亲,对她说:“我好爱你!”

    母亲激动不已,她说:“你让妈妈觉得好骄傲,你让我觉得自己好棒,因为我生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而且随时在不同的身份中转换着。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在领导面前我们是员工……

    我想,作为儿女,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成为能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这可能比登上过多少次讲台更让他有成就感,比主持过多少次比赛更诱人,比举办过多少次演讲更值得骄傲。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伤害转化为动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怨恨转化为感恩。

    但是许老师让我看见了这样的可能性。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童年境况都不是自己能把握的。但如果因为童年时的阴影而自卑、痛苦,那么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陪伴着你。

    而当你放下过去那些不好的记忆,你的性格、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改变,你的人际关系、你与人相处的方式就会改变,最后改变的,将是你的人生。

    “旅行是一种生活状态,

    更是改变惯性的最好方法。

    旅行会让人谦卑,

    你会知道地球之大,

    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

    在地球的彼端发生。

    见的世面广了,

    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

    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

    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理治疗。”

    李欣频的创意旅行,开始让我始认识,旅行是有意义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