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臂是一个人情绪外延的传达者
手臂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由于构造特殊,其活动范围及用处比腿脚更为宽广。无论是左右还是上下,手臂都可以自由活动,来回挥舞。人们每一次伸展手臂的动作,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手臂的伸展方式,会出现不同的幅度。这不同幅度的伸展方式,也映射出了人们很多方面的特征,比如,情绪、心情、性格等。同样是一个打招呼的手臂动作,那些性格豪爽的人,往往会把手臂伸展开来,热情地拥抱对方;而那些性格羞涩的人,则只是轻轻地抬起手臂,然后摆摆手臂,以晃动的方式打招呼。
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久别重逢的老友或恋人相见的时候,手臂动作会非常激烈。比如,当他们在车站或机场遥遥相望时,就会将自己的手臂以最大的幅度挥舞,在表达自身兴奋情绪的同时,还能吸引对方的目光。而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比起大人的成熟稳重、懂得隐藏情绪,孩子的心态更为原始一些。他们开心的时候就会大笑,难过的时候就会大哭。因此,他们的手臂动作也是毫不掩饰的。当成年人因为各种社会规则不得不掩饰手臂动作和真实心理时,孩童却能轻易地用手臂做出各种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
如果细心地观察孩子的手臂动作,就会发现,孩子的手臂总是处于“待命状态”,喜欢悬在半空中摆动,似乎随时都可以快速伸起,拿起周围的东西,或者是发现什么让他们好奇的事情,诱使他们伸出手臂碰一碰。孩子的这种手臂状态,正好反映了孩子对事物好奇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手臂的动作就是他们好奇情绪的外延,是他们感受世界的触觉来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手臂的动作与孩童相比,更为复杂烦琐一些。但是,无论多么成熟稳重的人,只要他的手臂做出了一丝动作,都会揭露他的情绪。可见,手臂的动作和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至于人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此外,相较于孩童,成人的手臂通常不会呈“待命状态”。成人喜欢把手放进衣兜里,或者是交叉手臂放置于胸前。这些动作含有拒绝、反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是一种防御的姿势。推而广之,这种负面情绪外延的手臂动作,在不同的场合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正确解读他人手臂的语言,能更有效地了解对方的真实心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最初非语言行为的倡导者家雷·博威斯特,对常见的手臂动作语言进行了划分,并对常见的三种手臂交叉姿势做了详细概述:
(1)交叉手臂时,握拳
交叉手臂时握拳的姿势十分常见。摆出这种姿势,会让人感觉对方要进行攻击,或做好了竞争的准备。通常做出这种姿势的人,情绪比较愤怒,因为拳头的交握给人一种随时都可能挥舞拳头的假象,这个动作明显充满了敌意。如果遇到对方做出这种手臂动作,你应该将自己的手臂和肩膀放开,并伸出手掌,将手心向上,这是向对方表示,你根本无意触怒对方,不想和对方发生争执。所以,希望得到对方谅解,以平息对方愤怒的情绪。
(2)交叉手臂时,露出拇指
在交叉手臂时露出拇指,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也显示了一种相当自信的心理。那些能力卓越的上位者,常常会使用这种手臂动作。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能力的人在比自己地位较高的人面前也会摆出这种姿势,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示“与你相比,我毫不逊色”。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姿势也有克制情绪的意思。再者,从手语的角度来讲,竖起大拇指也是敬重对方的一种无声语言。因此,交叉手臂时露出拇指,多少蕴含着一些敬畏的情绪。
(3)交叉手臂时,双手抓紧手臂
抓紧手臂也是手臂动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了人们紧张的心理情绪。现实社会本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要接受众多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医生面对危险的手术,运动员想要在众多竞争者中争得金牌,学生进行考试或听到分数公布等,手臂都会下意识地做出此类动作。不得不说明的是,这种抓紧手臂的动作,确实会让人们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让其保持镇定。
手臂的动作是无声的语言。雷·博威斯特表示,那些受到某些限制而不能完全舒展手臂的人,是在压抑情绪、束缚真正的感情;而那些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或干扰,手臂动作颇多、挥舞幅度比较自由的人,则是在表现健康的情绪。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最为准确的,更没有所谓严格的标准来界定。因为,大部分人的手臂动作,多会在这两者之间游离。此外,交叉双臂并抱于胸前,则是将不喜欢的事物隔绝在外。如果在与他人谈话时,对方频繁地使用这种动作,说明对方持有否定情绪和防御态度。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测或判断。虽然对方在表情和语言上可能不会露出太多端倪,但他们的手臂语言不会说谎。
事实上,与说话相比,身体语言是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并且,比起语言的真假难辨,人们的身体似乎更加诚实。联邦调查局在进行调查时,除了对嫌疑犯做必要的口供之外,还会格外注意他们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手臂动作。探员总能轻易地从嫌疑犯的动作中,窥探其真实心理,从而找到对案件有利的线索。另外,在无声电影时代,肢体语言也是大银幕上唯一的沟通方式。当时,查理·卓别林运用了语言技巧以及恰到好处的手势,才得以与观众进行交流,并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而这也是观众评判演员演技好坏的标准。后来,随着留声机和对话电影的盛行,单纯肢体语言的表演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环,直至销声匿迹。但即便如此,人们大多数的活动还是依靠肢体语言进行。
人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心理情绪的反应,这一点无可厚非。越是稳重成熟的人,手臂动作也就越稳定,让人不至于轻易地发现他的真实情绪。所以,人生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种肢体语言历练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关注手臂语言的同时,不能忽略情绪对手臂动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紧张的情况下,手常常会发抖。这是因为,手臂的肌肉由于受到情绪影响而发生颤动,从而传播到手指。当人们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手臂和手指就会保持不动。但是,如果足够细心的话,还是能够发现指尖有轻微的颤动。对此,联邦调查局(FBI)针对不同情绪的动作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做了一个相关的素质训练课程。训练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联邦探员的敏锐观察力,以便应对不同情绪的动作,从而提高办案效率。
2.联邦探员告诉你双臂交叉的含义
每个人都见过这种情景:当孩童受到惊吓或遇到陌生人时,就会躲在父母的身后,或者把双臂交叉于胸前。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人类自我保护的行为。对此,联邦调查局局长亚历山大·布鲁斯·贝拉斯基曾说:“犯人的手臂比他们的话语更加诚实。”
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人们逐渐脱离稚嫩,步入社会,学会了伪装。如果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害怕得全身瑟瑟发抖,就可能会遭致他人的嘲笑和讥讽。于是,很多人选择悄悄地把双臂交叉放置于胸前,仿佛与外界之间竖起了一种屏障,以此来缓解内心的恐慌。后来,这个动作逐渐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并且,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下意识做了这个动作。也就是说,身体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语言都要诚实。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如果你将双臂交叉于胸前,那么就是在你自己和朋友之间设立了一个屏障,这种做法一般说明了心里在排斥不喜欢的人或事。而心理学家对这一姿势的理解普遍一致:防御、否定、消极心理。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很多人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在排队购买东西的过程中,陌生的人们在等候时会摆出这一姿势,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身处的环境厌烦。其实,不仅是人类,就连在灵长类动物猩猩身上也会出现这种姿势。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动作可能出自于人类的本能。通常情况下,在人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危险,以及不认同他人观点时,都会做出双臂交叉抱于胸前的姿势。所以,在一些公共场合,譬如,演讲、排队等,都容易做出这种动作。这也是许多演讲者无法成功地将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听众的一大因素。演讲人在演讲时,必须留意听众双臂的姿势。因为人们双臂交叉的姿势会影响其接收外界信息的效果。而那些经验丰富的演讲者都知道,当下面的听众摆出这种姿势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改变演讲策略,打破自己和听众之间的屏障,用更有效的演讲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进而将其否定的态度转变为肯定的态度。
对此,美国联邦探员以及相关专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心理学家分别要求两组志愿者去听几场讲座,并做了以下要求:第一组志愿者在听讲座的时候,不能跷二郎腿、抖腿,手臂也不能交叉抱在胸前,在听的过程中还要认真做好笔记;而第二组志愿者在听讲座时可以做任何动作,比如,双臂交叉于胸前、跷二郎腿等,同时,也要求他们做好听讲的笔记。最后,在两组志愿者完成任务后,联邦探员通过对比发现,第一组成员比第二组成员所记录的内容要多出40%,似乎第二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挑剔以及厌烦演讲者的情绪上了。
因此,联邦探员认为,人们在听课的时候,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坐端正、手臂保持规矩的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如果老师和演讲者发现,台下的同学或观众做出了双臂交叉于胸前的姿势,那就表示,对方可能并不认同你的观点。如果不及时改变授课或演讲方式,很容易引起听众的不满情绪,甚至有被赶下台的危险。
因此,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看到对方摆出双臂交叉的姿势,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对方对你的言谈举止并不认同,或者是你的言谈举止让对方感觉枯燥。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即使对方表面上不动声色,对你的观点口头上表示赞同,你也不应该再将话题进行下去。因为,对方这种肢体语言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你:“我并不赞同你的观点。”所以说,肢体语言比口语更加诚实。此外,除了结束谈话或话题之外,你还应该找出对方摆出这种姿势的原因,以便做出相应的回应,并尽量改变谈话方式,使对方改变姿势或态度。
另外,从双臂交叉这一姿势中,还可以读出对方的性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性格和肢体语言是一致的,肢体语言映射的正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经常把双臂交叉于胸前,那么他可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很少向别人吐露心声;相反,那些性格乐观、习惯向别人倾诉的人,则会呈现出双臂放开下垂的姿势。如果你要找人倾诉,又希望对方不向他人提起,那么就找那些喜欢双臂交叉的人;而若要选择朋友,那些喜欢双臂下垂的人,更容易成为知心好友,且带给你许多的欢乐。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比较乐观。
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对方做出双臂交叉的姿势,应该如何化解呢?这里有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比如,让对方去做一件事情,或随手递给对方一件东西;还可以在谈话或演讲的时候,给对方一支笔、一本杂志等;此外,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手头笔记和听讲记录等,让对方的双手忙碌起来,这样他们就没有机会双臂交叉了。同时,这些要求也迫使他们将身体前倾,在潜意识中就会将自己的心扉敞开,从而拉近了你们之间的距离。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消除对方的顾虑和排斥感,让对方敞开心扉认真听你说话。
再有,你还可以拿一些影像文件让对方观看。这样一来,对方的身体就会向前倾斜,在心理角度上也提升了增进感情的效果。与此同时,你还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前倾一些,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此时,可以伸出手臂,切记手掌一定呈向上姿势,并说:“你有什么不懂的,需要我告诉你吗?”或“你感觉如何?”然后,你可以逐渐把身体向后移,这样暗示对方:“现在由你发言了。”通过这种无声的手臂语言,你所传递的信息就是:自己已经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了想法,希望对方能够坦诚相待。
事实上,联邦调查局在培训探员时,专业的指导老师都会告诉学员,要想和嫌疑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就应该关注对方交叉双臂的姿势,并找到对方摆出这种姿势的原因,以便进行游说。如果一个销售员看到消费者双臂交叉,却选择忽视这一动作,仍然喋喋不休地介绍产品,那么极有可能做不成这笔生意,同时也无法发现消费者拒绝购买产品的真实理由。所以,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人们忽略了他人双臂交叉的肢体信息,没有发现他们对你的话语持否定态度,所以也就没有发现对方极力隐藏的真实看法。
3.手触摸头部的姿势传达了哪些心理玄机
FBI发现,当人们处于某些复杂的心理状态时,很容易表现得手忙脚乱。因此,常常会选择一些替代动作,比如,用手触摸头部。这些动作与事情本身并不相关,但能排解人们心里多余的负能量,帮助你适应当时的状况。头部作为人体的躯干,与它相关的动作,也是人类进化中最早的身体语言。人们通过这些头部动作改善心理状态,可以说,这是一种替代动作。
看看那些流传至今的成语,比如,抱头痛哭、垂头丧气、埋头苦干等,就不难发现,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头部动作有着密切的关联。FBI发现,当人们的心理处于焦虑和矛盾状态时,就会用手触摸头部。这是一种通过替代性动作排解矛盾心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总是关注时间,那么时间就会过得很慢;而如果你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后再去关注时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除了在焦虑时触摸头部的动作之外,人们在惩罚自己健忘的时候,也会用手拍击头部。FBI发现,人们在拍击头部时,那些习惯拍击前额的人,往往比那些拍击后颈的人,性格更加爽朗,更容易亲近。习惯拍击后颈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刻薄。
在不同情况下,人们会进行不同的头部语言。因此,解读手触摸头部的语言,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看到别人用手接触头部的姿势,那么你能看出他内心隐藏了哪些负面想法吗?这些负面心理,可能是怀疑、不明确、忧虑、紧张、慌乱、撒谎等,但想真正了解对方隐藏的真实心理状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推测。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仔细观察对方的每一个手臂动作,从整体上进行肢体语言分析,窥探其内心的真实心理状态。
通过对身体语言的研究,FBI还发现,触摸头部是一种常见的替代性动作,而且头部是和手指接触最为频繁的部位。对此,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柯勒指出,虽然头部占据身体的面积并不大,但是人们的触摸感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头部。FBI根据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总结出了这类动作背后代表的心理玄机:
(1)手触摸头部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替代语言
双手抱头或托头是一种保护性的替代语言。这和人们闻到异味时会用手捂住鼻子,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遇到危急情况时,通常会摆出这种动作,在内心焦虑和恐惧时也会如此。
1996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半决赛,在英国队对阵德国队的比赛中,当时,比赛进入点球大战阶段,双方点球分数持平,英国队要靠最后一次射门定输赢。此时,英国足球队的前锋凯尔西·索斯盖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人物。这次的射门不仅仅关系着英国队的胜负,还决定着他们能否进入决赛。如果此次输了比赛,那么下一次上场就要再等几年。也许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德国队接住了凯尔西·索斯盖的进攻,英国队输了。在退场的时候,凯尔西·索斯盖做了一个“醒目”的动作,就是双手抱住后脑勺,也许当时他想以这个动作获得一点慰藉。
此外,这种手与头部的接触是为了让自己在精神上获得安定,这是一种心理作用的结果。除了摸后脑勺和前额,双手托住头部的姿势也是一种疲惫的表现。FBI认为,当人们把双肘放在桌上,做出托住脑袋的姿势时,实际上就是身体的疲劳所引发的本能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等于是变相地拥抱自己,给予自己“依靠”,也就是所谓的自我亲密。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手抱头的姿势,也是在重复孩童时期母亲常做的一种动作,目的是通过抚摸缓解痛苦。为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焦虑的时候,摆出这种姿势是为了重温被父母抚摸的感觉。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个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当然,有时候人们做这个动作只是单纯地为了缓解疲劳,在双手交叉抱着后脑勺的同时,还做一下手臂的伸展动作。这确实可以放松身体,缓解疲劳。
(2)随手抓头是整理身体的动作
手和头部的接触,最为普遍的就是抓头,这一动作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整理头部,比如,头皮痒时用手抓头等。但是,FBI探员指出,当人们脱离了安全状态时,就会陷入情绪紧张的心理状态,因而,也就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整理身体的动作。比如,某些男性习惯性的抓头动作,可以视为是一种不满、害羞或痛苦情绪的表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面部表情往往会有些扭曲。这是为了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这与用手捂脸的动作一样,都是一种带有掩饰性的肢体行为。
(3)手指弯曲敲头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都会做出手指弯曲敲头的动作。通常情况下,用手触碰头部,做出敲击或贴着头部不动的动作,是为了强调正在用大脑思考问题。在现实中,有的人会直戳太阳穴,做出模仿手枪射击自己头部的动作,这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动作,也可以说是象征性的“自杀式”动作,其目的是掩饰尴尬的境地和困窘的心理。
除此之外,一些敲击头部或拍头的动作,可能是因为突然记起了一件事情,从而做出的恍然大悟的姿势。
除了简单的头部动作之外,也有一些复杂的动作,比如,抓耳挠腮、搔首弄姿、抱头等。这其中隐藏的内涵广泛而复杂。由此可见,手触摸头部的动作,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FBI指出,东方人对一件事物感到无法理解、莫名其妙的时候,就会在思考之余,用手敲击头部,或者揉头部。而欧美人则不同,他们一般会按摩太阳穴。但是两者的思考心态是一样的,所表达的都是一种“疑惑”的心理态度。此外,FBI还认为,当人们下意识地对头部进行按摩或在太阳穴周围按压时,可以视为一种想让大脑尽快运转、理清思路的表现。
4.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气场
有些人总以为只要不说出来,就能将想隐藏的事情藏在心中,却不知道通过肢体动作也能传达出内心的感受。多种多样的手势可以传达出人的自信、鬼鬼祟祟、紧张、疑惑等心理。肢体动作也能表现出人不同的气场,这一点FBI应用得很好。
在执行任务时,全副武装的FBI会通过各种手语与队员进行沟通,而这种手势通常十分快速、用力。这些短促的手势能够清楚地表达队员前进、后退、目标男女、变换队形、列队方式等指令,同时也能激发出队员解决任务的决心和自信。看到动作的队员在干净利落的动作感召下,潜意识中想要迅速、出色地完成本职任务,可以起到鼓舞士气、提高注意力的作用。这时,FBI所形成的气场,就是专业、自信、利落的气场。
当FBI对案发地周围群众作调查时,他们会尽力将双手放在对话者能看得见的地方,身体尽量前倾。这些虽然是一些细微的动作,但能够传达出一种正在仔细倾听的正面感觉,从而使得被调查者能尽量将自己所知全部说出来。有调查显示,将手放在对方看得见的地方,会给人一种大方、友善、正气的感觉,而将手放在桌下或其他难以看到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却是畏首畏尾、鬼鬼祟祟,甚至有些虚伪。这时,FBI探员散发出来的则是一种和谐、亲善的气场,让你更乐意说出自己所知的信息。
其实,当FBI探员审问嫌疑人的时候,他们并不能确定嫌疑人是否与案件有关,但他们依旧会将自信展现出来,好似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时,FBI探员会做出尖塔式手势,即双手十指分开,而后将双手十指分别对应,将指尖碰在一起,手掌不互相碰触,看起来就像是一座教堂的塔尖。这是一种高度自信的表现,再配合以微微后倾的身子,无疑会给嫌疑人一种“我已成竹在胸”的感觉,从而无形中给嫌疑人带来一种压力,以冲破他的心理防线。这时,FBI探员展现的就是一种极度自信的气场。在这种气场的影响下,嫌疑人难以继续说谎,最终会将罪行悉数说出。
当FBI探员与上司交谈或是面对媒体时,他们会将双手交叉并轻松握起,而后将双手的拇指上扬,且不与其他手指相握。这时,他们则是在表明对自己的表现评价很高,或是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当然,这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与尖塔式手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种手势往往能让交谈双方都感到一定的舒适感,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好似在告诉对方:“与您的交谈十分融洽。”这时的FBI探员甚至暂时扔掉了警察的身份,显示出更多的亲和力,散发出的是一种友好交际的气场。
精明的FBI探员可以通过手势的不停变换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些无声的含义有时比言语更有效果,会对接收人的潜意识造成一种错觉,从而影响他人心理。老练的FBI探员更能通过手势的变换来调节自身气场,在审讯上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罪犯绘声绘色地讲述已经编好的故事时,FBI探员只需要通过手势就可以表达对他的怀疑,以及对事实已经知晓的自信,而无须开口说话。这时,罪犯只能从FBI探员的肢体语言中寻找蛛丝马迹,以推断自己的谎言是否被识破,这就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从而增加了他出现更多破绽的机会。
FBI探员也精通站立时的各种手势,如捏握、巧握、敲击、砍劈、请求等。德斯蒙德·莫里斯博士研究发现,说话人经常应用这些手指姿势,有利于强调自己的意图,更能深刻地影响听众。
(1)巧握
FBI探员在发表演说时,经常会将拇指尖与食指尖碰触在一起,就像是手中拿着一只钢针一样,将他所阐述的观点刺进你的心里。有时他们也会做出拇指与食指想要接触却并未接触,中间隔着一段距离的手势,这说明他们对所发表的观点并不十分肯定,有些询问的意思。如果这时你在恰当的时机为他的观点进行补充,一定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用力地捏握
当一些政治家对公民进行演讲时,到了激烈的部分,他们往往会将手臂抬起,双拳紧紧握住,而这时听众的心好像也被握在了他的手中,浑身都升起了一股激情。也正是因为这种手势充满力量,象征着信念与决心,所以FBI探员对于这种手势使用得很谨慎。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公信力,还是不要尝试,以免遭遇尴尬。而将拳头稍微打开,让拇指与其他四指一同向内弯曲,这个手势比握拳要柔和得多,它无须苛刻的公信力要求,只是为了让听众能够正视自己。
FBI探员与人交流时经常会使用一些简单手势:
(1)指戳
显然,这不是一个友好的举动,只有当FBI探员想要在语言上攻击他人时,才会做出这样的动作。面对顽固不化的匪徒时,他们会伸出食指狠狠地戳向对方的胸膛,再配合他们的语言,会如一把利器一般刺向对方。
(2)用手指点击
FBI探员也经常应用这个手势,虽然此手势的进攻性没有指戳强势,但它也是一种盛气凌人的表现,就好似在细数对方的破绽一样,一点点地将对手逼得无路可退。
(3)劈砍动作
这个动作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监斩官的举动,也会让人联想到指挥官发布开炮的命令。当讲话人想要表示坚决的意思时,没有什么比这更合适了。
(4)双手交叉,呈斜十字状
这是一个典型的否定用语,当你正侃侃而谈的时候,看见这个动作会不由自主地停顿下来,就像疾驰的汽车看到了红灯一样。这说明做动作的人并不赞同某一观点,并且不想继续听下去。这也说明动作人对说话人的观点不屑一顾,连继续听的意思都没有。
(5)推人状
这个动作同样表示动作人不同意说话人的观点,但比斜十字状表现得要温柔。它礼貌地表达出拒绝的意思,好似轻轻地将说话人向后推,让他离得远些、声音小些。
人类的手是最独特的器官之一,大脑对手腕、手掌和手指十分偏爱,似乎把更多的动作都分配到了手上。尽管人类已经进化出语言,但手还是能下意识地活动,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想法。例如,当你强烈地想要表达内心想法,对方却不能领会时,你自然就会手舞足蹈起来。因为有效的手语可以给人以直观的感受,甚至带给人积极的反应。FBI就擅长利用手势,而且,他们更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去应用什么样的手势,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即利用不同的手势展现出不同的气场,并在转瞬间达到预期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