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气质与个性-探索途径,发展自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面我们按照培养的内容和方向,对培养自我的各方面个性与品质做了分解,但要做到正确科学的培养和发展自我,还必须获取恰当的途径。在这里给大家介绍6种常见的可行的途径,希望能够引领青少年去正确地培养和发展自我。

    终身学习与实践

    1.终身学习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活到老,学到老”。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倡导终身学习。所谓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它包括:

    无限学习:人生是无限可能的艺术,人有无穷的潜能,只是每个人开发潜能的程度不同。终身学习就是无界限的学习,要打破界限,跳出思考框架来学习。

    自觉学习:经营自己的人生要回到原点思考,了解到自己是谁,在人生旅途中想得到什么,自己的优点及弱点有哪些。因此,觉察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反省检讨自己的心结在哪里、盲点是什么、有哪些设限需要突破,是自我前进的关键途径。

    流通学习:由于流通的年代来临,故步自封的人将难以适应这个年代。有一句话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分享重于拥有的价值观已开始流行,与人分享愈多,自己将会拥有愈多。

    快乐学习:人生的旅途充满逆境与困难,因此有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其实,人生可以是很美好的,但关键是自己内心要有快乐的源泉。终生学习就是要快乐学习,开放心胸并建立正确的心智模式,透过学习让自己完成心理准备,足以适应各种挑战及挫折。

    改造学习:改造包括心智模式的转换及思维模式的改变,这种改造的效果往往是巨大的。

    网络学习:一方面是指个人要善用因特网来进行实时学习,另一方面则是透过人脉网络的建立,来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智慧。

    国际学习: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无国界管理的时代,不论是商品、技术、金钱、信息、人才等,皆跨越国界流通。因此,身为现代的青少年的我们,学习的空间也随着无国界的扩展而更大,了解跨文化的沟通及内涵,学习与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合作,开创全球化的生涯。

    自主学习:由于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远景目标,因此,在个人进行自己的生涯规划时,更要自主地选择学习项目,安排自主学习计划,以迎接各种挑战。

    2.反复实践

    社会生活实践领域很广,主要有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科学实验、文化、文学艺术等等。实践活动是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纽带。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界事物反映到我们的大脑,达到认识世界,形成客观世界的目的。社会世界决定着人的个性形成。

    对于没有走上社会的青少年来说,除了课余时间参加少量的社会事务之外,如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更多的是通过家庭、学校影响着他们。而走上社会的青年,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反复学习担当新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和对人对事的态度的过程中,形成或改变、培养或完善着某些个性特征。

    可见,无论是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还是培养和完善自我,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并将学习所得用于实践进行检验,再学习,再反复实践。学习与实践是真正了解自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不断的完善自我所必须要做好的头等大事。

    家长和教师的引领

    虽然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对青少年的培养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家长的引领

    家庭的气氛,父母的素质,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都是孩子接触最早,也是最多体验最真实的东西,它们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养成,有的甚至就是父辈的翻版。

    比如,我们拿“家长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来说,有的家庭里,夫妻之间表现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家庭成员对邻居和气,处事通情达理,那么孩子也就善与人交往,团结伙伴,性格很好。

    而有些家长言行粗鲁,互相争吵成风,与邻里不和,那么孩子也常常会蛮不讲理,出言不逊,性格暴躁。有的家长不尊敬老人,甚至虐待,孩子也跟着学,慢慢则可以认为人老了无用,从而对老人冷酷,缺乏同情心,性格古怪。

    再比如,父母对待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者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等表现,受冷落者则容易有嫉妒、自卑等表现。再如,有的父母喜欢女孩,让男孩子从小扮演女孩子的角色,着女装,和女孩子在一起玩,称他“妹妹”。久之,男孩子在心理上以女孩自居,长大后便会形成许多女孩子的特征,缺乏男子风度;相反,有的则反其道行之,让女孩子慢慢形成男孩子的动作和性格。

    由此可见,家长在培养孩子个性与气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得好,便可以成功;“引”得不好,会失败,会使孩子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对于这点,青少年朋友应该根据自己所学所见,学会分辨是非,什么是可以学的,什么是不能“拿”来就用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家长的知识面或许不一定很广,但其社会阅历却很丰富。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是值得青少年必须学习的。

    2.教师的引领

    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从教师对学生关系来说,教师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们个性与气质的形成与发展。

    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兴趣的分化,他们对同龄人的见解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能辨别。这时,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相对来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化地位有所降低,但教师的影响作用依然很重要。

    为了引导和引领学生培养和发展自我,教师必须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首先要求教师从各方面完善自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次,建立正确、和谐师生关系;再次,指导和调控学生,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观点和信念;最后,帮助学生培养和完善自我,形成完美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可见,教师对学生培养自我这一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仅仅从学习效率方面入手,而且对人格、态度的划分也是十分简单的,仅仅作为学习条件中诸多因素的一个参考。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引导、带领”。当然,引领也是需要双方彼此配合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学识,通过人格魅力、教学态度展现给学生,给学生立个“样子”,但真正要培养和发展自我,还离不开学生主观的努力。

    利用榜样作用

    在“设计自我”中,我们已经对这个问题做了比较多的介绍,那么在培养自我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借鉴榜样的作用。

    同伴的建议

    生活在学校中的青少年,除了与教师存在纵向关系外,与同伴、朋友之间还存在着横向关系。在学校的班集体中有同窗关系,在校外生活和实践中也结成同伴关系,这些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个性形成与发展。

    在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一个新的班集体,班级中每个人之间还是孤立存在的集合体,每个同学都依赖于教师,表现为结合成纵的关系。可一学年的下学期,班级中相互关系出现了横的结合,组成若干个非正式小团体。不久,在这些团体中,就产生了“统领者”和“服从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同伴关系中,他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彼此很信任对方,互相倾诉衷肠,他们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我们的青少年往往会把这样的团体看得很重要,也非常重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但在对待同伴的评价和建议时,很多人只能接受好的建议,却往往受不了批评意见。这样一来,不仅破坏了同伴关系,还错失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大好发展机会。当然,由于作为同是青少年的他们,因为年龄与阅历的束缚,使得他们的评价或建议不一定客观公正,有时还难免错误,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借助其他途径,善于归纳和分析,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和建议,以避免在培养和发展自我的过程中走弯路,走错路。

    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

    作为青少年,我们所处的最基本的群体就是学校这一群体,具体落实到学校的基本组成班集体。一个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具体影响。但并不是任何班集体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班集体才能使其成员既有积极性、主动性又有纪律性,才能促使其成员形成优良的品质呢?我想,应该是具有正确而明确的目的性的,挑选合适的班干部组织其领导核心的,建立起民主气氛、发扬正气、与不良倾向作斗争的,对它的成员有严格要求的班集体。

    比如,一个班集体是积极向上的团体,因为相互的影响,达成了为集体服务的共识,那么他们在参与班级、校级活动甚至更高一级的集体活动时,就会表现得十分团结上进。即便有个别人最初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受到群体的相互影响,渐渐就融入其中,成为其中一员,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起了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可见,一个集体的力量有多大。

    再比如,一个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特点进行系统地教授,一步一个脚印,训练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工作作风。这样一来,使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培养起坚毅、顽强的品质。同时,他们将这种品质转移到集体活动中,养成了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群体中绝大多数人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学习、生活和实践,少数的人也一样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个体的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当然,如果一个群体中不良风气占了上风,个体能不能受到影响,还在于自身意志力的坚定与否。

    自我反思

    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在实践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必须及时地归纳、总结和反思,以便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反馈信息,并根据反思的结果及时调整实施步骤和方法,从而提出下一阶段改进或努力的方向。

    青少年对学习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进行反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到底想学什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的荣誉感,形成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逐渐成为自律学习者。下面,我们就以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为例,主要从3个方面来着手:

    1.对一道题的反思

    培养学生对解题的成功和失败做出反思,特别是培养学生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因为“错题”“不会题”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关键所在,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断链处,如果没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因此,建议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专门用来收集“错题”和“不会题”,并在“错题”和“不会题”下面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然后放到“学习档案”里。这份“学习档案”应主要从下面4点来反思:1.这道题我是怎么做错的?2.我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3.正确的做法是什么?4.我这样做为什么不行?

    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把一根长12米的木材,依次锯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锯了3次,每段长多少米?

    大部分学生解法是:12÷3=4(米)。张某某同学这样反思道:“做错的原因是我太粗心,心太急了,根本没有仔细的去思考‘锯了3次’的真正意思,想当然的认为‘锯了3次’就是‘锯了3段’,所以做错了。

    锯了3次,应该有4段,正确的答案是:12÷(3+1)=3(米)”。李某某同学这样反思道:“做错的原因是我没有细心读题,认为这道题很简单,没有认真思考,我这样粗心的做题习惯是不行的,我会认真改正的”。

    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地回顾和分析,让自己明白为何出错,然后通过思路的对比,这样可以帮助自己从错误的反省中引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2.对一堂课的反思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同学忽视了对课堂学习的反思,常常在课后便把老师讲的东西抛到脑后。其实,课堂学习正是学生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体验和积累的最佳时机。

    这时学会自我反思,不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

    那么,如何对一堂课进行反思呢?我们可以试着做“课堂反思卡”和“学习日志”。通过这两项活动,进而及时反馈学习中的疑惑点。

    在一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在对每堂课进行透彻的反思,而且还要在一天课程学习结束以后,坚持写“学习日志”。“学习日志”记录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可以描述学习中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记录下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3.对一次考试的反思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同学都非常重视考试以及试卷的评析,但却忽视了评析后的自我反思,部分同学只是根据老师的标准答案加以改正就好了,没有真正理解错误的原因。部分同学再次遇到这类题目时又犯错误,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可以采用填写“检测分析反馈表”和开展“讨论会”的形式来反思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

    “讨论会”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在同学间、师生间开展讨论。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信息,明确自己学到什么,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仍需要学什么,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自我反思是元认知策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元认知监控的最高形式,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能做到经常地自觉地自我反思与评价,其认知能力就能不断地提高,人才会不断进步和完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