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员工其实很简单-勇于创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实现跨越式成长

    总是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其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具有创新思维,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让自己实现华丽的转身。

    打破思维定式,改变常规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而要摆脱和突破常规思考方法的束缚,常常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必须摆脱惯有的思维定势,变换一下我们做事的方法,从而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当代著名趣味数学家马丁·加德纳曾经说过:“有些问题动用传统的常规方法理解确实很困难,但如放开思路,打破常规,灵机一动,问题便会顷刻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在工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在中美洲有一个小国,有一位书商手里的书总是卖不出去。于是就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找人“忽悠”。但是“忽悠”也要讲究方法的,一定要请名人来,在那个地方总统就是最好的名人。给他出主意的人说只要把书寄给总统,无论他说什么,这书就一定好卖了。书商一听十分高兴。

    于是,这位书商就把书寄给了总统,同时还寄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我手里的书实在是太难卖了,您一定得给我说点儿好话。”总统看完书后觉得还不错,同时觉得他写的信也有道理,于是就在书上写上“这本书不错”的字,并且把书又给书商寄了回去。

    书商拿到总统寄回来的信如获至宝,于是就把书挂在了店里最明显的地方,并且对每一位来书店的人介绍这本总统给出好评的书,果然这本书就成了畅销书。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以后,书商不久又把第二本书寄给了总统。总统已经听说上次寄书后书商借他的话进行宣传把书大卖,于是这次就在寄来的书上写上“这本书实在不怎么样”的字样给书商又寄了回去。

    但是书商拿到书后又如获至宝,并且对来书店的每一位客人介绍说,这是一本把总统气得发抖的书。大家出于好奇,致使这本书也十分畅销,而且这本书比第一本书还要畅销。

    这个消息又传到了总统的耳朵里,没过多久又收到了书商寄来的第三本书。但是这次总统没有给书进行任何的评价,把书原封不动地给书商寄了回去。这次书商找的借口是总统没有看明白,于是一本连总统都看不懂的书又一次大卖,而且比前两本的销路还要好。

    ——摘自《书商“忽悠”总统大卖滞销书》

    聪明的书商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

    一些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跳跃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而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这只小跳蚤已经认为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摘自《跳蚤变爬蚤的启示》

    世界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时代和社会不断变化更新,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在不断改变与更新。如果一直照着原来的方式去做,不论做什么都“以不变应万变”,企业发展就难以为继。

    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取得别人所不能取得的成绩的。人们不能发挥创造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心中存在某种局限性的观念,有的是存在某种思维障碍,也有的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创新的各种关系。所以员工要提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必须做到突破许多思维障碍,敢于打破一切常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要想使自己的工作产生超凡出众的效果,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应该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学会冒险,善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考方法,向四周扩散,无拘无束,甚至异想天开。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

    具有发散思维的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往往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思路扩展开来。拓展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就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提出多种新设想、新办法。因此,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

    在一次有许多中外学者参加的“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一位创造力研究专家应邀出席了这次研讨活动。面对这些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翩翩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曲别针(回形针),说:“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能说出这些曲别针的更多种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

    片刻,一些代表踊跃回答:“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用来夹稿件、讲义。”

    “纽扣掉了,可以用曲别针临时钩起……”

    七嘴八舌,大约说了10多种,其中较奇特的是把曲别针磨成鱼钩,引来一阵笑声。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内讲出10多种曲别针用途很是称道。

    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

    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

    “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点头。

    村上紧了紧领带,扫视了一眼台下那些透着不信任的眼睛,用幻灯片映出了曲别针的用途……这时只见中国的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

    “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3000种,甚至3万种!”

    第二天上午11点,许国泰“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他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昨天,大家和村上讲的用途可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

    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相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许国泰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合。

    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曲别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1000万、10000万;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曲别针可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可以用曲别针做指南针;可以把曲别针串起来导电;曲别针是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实际上,曲别针的用途,几乎近于无穷!他在台上讲着,台下一片寂静。与会的人们被“思维魔王”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

    ——摘自《创意天地——曲别针的用途》

    许国泰先生用他的发散思维成功地为我们诠释出发散思维的魅力。对于思维方法的培养,制定“唯一”的准则是不可行的。如果对思维进行约束,则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案,因而难以产生大的突破。缺少发散思维,在理论上很难突破旧有的理论束缚,实现新的突破。发散思维,并不只是看到一个事物或事件的几个方面,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上,也是一种发散思维。

    一个星期天,法国著名医生雷内克瓦带着女儿到公园玩。女儿要求爸爸跟她玩跷跷板,他答应了。玩了一会儿,医生觉得有点累,就将半边脸贴在跷跷板的一端,假装睡着了。女儿见父亲的样子,觉得十分开心。突然,医生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睁眼一看,原来是女儿用小木棒在敲跷跷板的另一端。这一现象,立即使他联想到自己在医疗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时医生听诊,采用的方式是将耳朵直接贴在患者有病的部位,既不方便也不科学。

    他想:既然敲跷跷板的一端,另一端就能清晰地听到,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样东西,病人身体某个部位的声响让医生能够清楚地听见呢?

    雷内克瓦用硬纸卷了一个长喇叭筒,大的一头靠在病人胸口,小的一端塞在自己耳朵里,结果听到的声音十分清楚。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就这样产生了。后来,他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纸做成了单耳式的木制听诊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现代广泛应用的双耳听诊器。

    ——摘自《方法总比问题多》

    雷内克瓦通过一次偶然的发现——跷跷板传导声音,运用发散思维研制出听诊器,改善了工作条件。

    发散思维的力量是很大的,创造者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工作中要及时运用、善于运用发散式思维。

    突破习惯,增强应变能力

    世界推销大师哥特曼曾经说过:“推销从被拒绝开始。”你不接受拒绝是不可能学会做推销的。曾经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就是调查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四个国家,推销人员在30分钟的谈判过程当中,客户或潜在客户说“不”的次数,也就是遭到拒绝的次数结果为:日本人是2次,美国人是5次,韩国人是7次,巴西人最多,是42次。

    哥特曼说:“如果我在第一次推销不成功之后就放弃的话,那就没有今天的业绩了。”人应该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尝试新的方法,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从前有两兄弟父母过世较早,而居住的乡村又没有人可以帮他们,他们就相约到远地去谋生,他们把田产变卖,带着所有的财产和两头驴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他们最先到了一个盛产绸缎的地方,哥哥对弟弟说:“在家乡,绸缎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成绸缎,带回故乡一定可以赚很多钱。”弟弟同意了,于是两人买了绸缎,把绸缎捆绑在驴子背上出发了。

    走了很久,途中他们在一个地方歇脚时发现他们到的是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这里也正好缺少绸缎,弟弟就对哥哥说:“毛皮在咱们县城里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绸缎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回收了,返乡后还有更高的利润!”哥哥说:“不了,绸缎已经被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上搬下多么麻烦呀!”弟弟就把自己牵着的驴背上的那些绸缎全换成毛皮,还赚了一笔钱,而哥哥依然只有一驴背的绸缎。

    他们继续赶路,来到一个盛产药材的地方,那里的天气寒冷异常,所以毛皮和绸缎也是他们最需要的。见此情景,弟弟就对哥哥说:“药材是咱们故乡更值钱的东西,你把绸缎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可是,哥哥还是拍拍驴背上的绸缎说:“不了,我的绸缎安稳地放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我已经累了,搬上卸下太麻烦了!”弟弟就把毛皮都换成药材,又小赚了一笔钱,而哥哥依然有一驴背的绸缎。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个遍地是黄金的城市除了不缺黄金之外什么都缺,当然药材和绸缎也都是这个城市所需要的。弟弟对哥哥说:“我发现这里的药材和绸缎的价钱都很高,黄金却很便宜,在家乡黄金却是十分昂贵的,如果我们把药材和绸缎都换成黄金,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哥哥马上摇头道:“不!不!我的绸缎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换来换去的!”弟弟卖了药材,换成黄金,结果又赚了一笔钱。哥哥依然守着一驴背的绸缎。

    最后,他们回到了家乡,哥哥卖了绸缎只得到蝇头小利,而弟弟不但大赚了一笔,还把黄金卖了,成了当地最大的富豪。

    ——摘自《关于聪明人的故事——把握坚持与变通的尺度》

    故事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坚持,有时更需要灵活处理,随机应变才是最恰当的处世方式。我们都知道,坚持是一种习惯,但若是不根据形势来作出改变,坚持也就失去了意义。

    任何事在它发生之前都会有预兆,只是有的预兆是隐性的,不轻易被人发现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有机敏的头脑,在事情发生之前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并做好一切准备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我们的应对绝对不应该是盲目和被动的。否则,灵活机变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陷入不利的人际关系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在这些场合不能随机应变,那就只能甘受其辱,甚至还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据说有一次慈禧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高兴地问。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不是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了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她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由此可见,一个人倘若没有应变能力该是多么的危险。所以,应变能力即使不能成为我们的专长,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弱项。在生活中,有一点儿应变能力不是狡猾,而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生存能力,或者可以说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

    在职场上,每个人的道路并不平坦,竞争的困惑、坎坷和挫折几乎不可避免。一旦发生危机,事情就会影响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掌握应对危机的方法,提高应变水平,是一名优秀员工必备的一项技能。

    灵活变通,找对方法做对事

    水逢绝境则转,人逢绝境则变。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他的意思是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之人。

    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之所以能够位列九五之尊,就是因为她善于机变、巧于应对。

    武则天14岁被太宗召选入宫,因为善于应对,不久便被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乖巧,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里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唐太宗为江山着想,把武姓之人逐一进行了处置,但对于武媚娘,却不忍有所动作。太宗逐渐年老体弱,而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她将陷入绝境。但是,我们知道,太宗死后她并没有作为殉葬品处决,而是在白马寺出家,她的这一变不仅打消了太宗的疑虑,还为自己找到了生路。

    当时,武媚娘拜谢而去时,唐太宗还自言自语道:“天下没有尼姑能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所以,在当时的太宗看来,李唐的江山不会有危险了。但是他并不知道,武则天是一个何等机警的人物,只要有一线生机,她就可以创造奇迹。李治与武则天分别的时候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雨已下,泣不成声。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太子李治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回宫中,并为自己以后的登基一步步做着准备。

    从武则天这些举动来看,她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因时因事而动,她才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所以说,做任何事都应该有前瞻性,都应该站在潮头引领潮流动向,而不是只会跟着潮流走。因为能够站在潮头的人可以看到事情的发展动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具备了主动权,做好了应变的准备,而赶在潮流末端的人就像是—个被蒙了双眼的盲人,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当别人看到悬崖撒手时,他就只能掉下去。生活中的许多人都曾是这样的牺牲品,尤其是那些思路狭窄、不懂掌握态势的人就更容易成为这样的牺牲品。

    生活中的许多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所谓举一反三就是如此,希望我们都有对生活的领悟能力,都能够主动把握局势的发展,创造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们知道,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但是我们要做的往往是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工作中的事情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只有找对了方法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如果一味蛮干,没有方向性、没有针对性,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李嘉诚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能够那么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初涉商海时,就是一个通过找方法去解决问题的高手。

    他原本是在茶楼做跑堂的伙计,后来应聘到一家公司当推销员。做推销员首先要能跑腿,这一点难不倒他,以前在茶楼成天跑前跑后,早就练就了一副好脚板,可最重要的还是怎样千方百计地把产品推销出去。

    有一次,李嘉诚去一栋办公楼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一连走了好几家都无人问津。一上午过去了,一点业绩都没有,如果下午还是毫无进展,那这一天就是白跑了。

    尽管推销颇为艰难,他还是不停地给自己打气,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另一栋办公楼。他看到楼道上的灰尘很多,突然灵机一动,没有直接去推销产品,而是去洗手间往洒水器里装了一些水,将水洒在楼道里。经他这样一洒,效果很好,原来脏兮兮的楼道,一下变得干净了许多。这样一来,立刻就引起了主管办公楼的有关人员的兴趣,向他购买了洒水器。就这样,一下午他就卖掉了十多台洒水器。

    ——摘自《不找借口找方法》

    李嘉诚这次推销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呢?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推销方法:让客户动心,就必须掌握他们如何才能受到影响的规律——“听别人说好,不如自己看到的好;看到的好,不如使用起来好。”总讲自己的产品好,哪能比得了亲自示范、让大家看到使用后的效果好呢?

    在做推销员的过程中,李嘉诚十分重视分析问题和总结方法。后来,他将香港分成几大片区,对各片区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哪一片区的潜在客户最多,就有目的地去跑,重点推销,再加上他的勤奋,这样一来,获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别人多。李嘉诚跑的地方比别的推销员都多,成绩也是全公司最好的。这就是找对方法的结果。

    在工作中,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就要尽可能去寻找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

    有一位推销员在谈到推销豆子时充满了自信。

    他说:如果豆子的销量很好,直接赚钱好了;如果豆子滞销,分三种办法处理。

    一、将豆子制成豆瓣酱,卖豆瓣酱;如果豆瓣酱卖不动,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二、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腐烂后,改卖腐乳。

    三、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还滞销,再让它长久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和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住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动,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3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在这个推销员充满智慧的设想中,如果他不积极地去想更好更妙的办法,他也许只能坐以待毙。一个人若能用这种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成功离他还会远吗?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员工早上进了公司就开始埋头苦干,直到下班,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也还在工作。按照常理,这类员工的业绩肯定差不了,但事实是他们的业绩往往却并不理想。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得思考,不懂得找到解决问题的巧妙途径,因此,他们会走很多弯路,办事效率自然就低了。

    美国有位教授用了10年时间潜心研究一个问题——“如何帮助年轻人成为职场红人”。他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各大政府机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所谓的职场红人,不一定有高人一等的智商、超越常人的交际能力,也不一定有卓越的领导力,他们之所以成为职场红人,靠的是善于找方法的思考能力,他们懂得运用自身拥有的一切资源,从而找对方法做对事。

    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主动运用大脑,好点子就会如泉水般涌出,我们也会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坐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