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用人术-智慧品德用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67.用人者的胸襟要宽广

    无论在何时何代,用人者都必须具备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情怀。早在古代,荀子对领导者提出过很严格的要求,他要求作为领袖的人,不仅要有学问,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品德,这种品德须长年不断地自我修养才能达到。因此,要有活的学问加上自修而来的品德,才算具备担任领袖的条件。一个出任重要职位的人必须具备:实用的才学、谦虚的做人态度和高尚的品德。

    用人者的高尚品德包括哪些内容呢?其一是要用人之长,宽恕之短。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正因为其短处才显现出其长处,因此不能忌讳人的长处而只看重人的短处。

    其二是要奖励人的长处,要容忍人的短处,使人能尽自己的力量;反之,如果不使用人的朝气,摒弃人的暮气就不能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的长处和短处各得其所,就不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古代用人的经典上,我们看到"任贤使能"是用人的一个最高法则。这一法则语出《吴子·料敌》:"陈功居列,任贤使能。"大意是,根据功绩来任官职,重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宋代王安石《兴贤》又说:"国以行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就是说,国家重用有德的人就能兴盛,舍弃贤才而独断专横就会衰亡。这个道理说起来可大可小,一个国家如果不重用人才就会走向衰亡,一个军队如果不重用人才就会战败,同样,一个企业如果不重用人才就难以兴旺发达。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赢得了人才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战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有一流的企业家来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流的科技人才开发尖端产品,一流的管理人才进行监督生产,一流的销售大军来推销产品。

    海容乃大,广纳百川。"任贤使能",还需要企业家有宽广的胸襟。凡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人,事业上没有不成功的。反之,妒贤忌能,任人唯亲,企业就会失去战斗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68.忠义也要两全

    用人要有过人的胆略,更要有领率万马千军的气魄。对于忠义之才,一定要大胆使用,放心使用。三国时的刘备就很有用人之胆。他既有知人之明,又有善用之量,正如陈寿所说:"先主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以久战沙场20余年的老将,枉屈盛情,三请躬耕于野、后俟27岁的青年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从而赢得了"千兵易得,一将难逢"的军师,可谓慧眼识英雄;北方角逐期间,他识拔下级军吏赵云,任之为主将。北征汉中,他擢拔部曲出身的"猛将魏延于卒伍",出任汉中太守,而"一军尽惊"(《三国志·魏延传》)。还有庞统、法正、张飞、关羽、李恢、马超、黄忠等,刘备都把他们放到足以发挥才能的岗位,量才器使,让他们为蜀汉政权建立和巩固作出更大的贡献;所有这些,都堪称我国历史上识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佳话。

    在用人问题上,刘备是最有成功经验的。刘备强调忠义,争取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的人才。刘备出身下层,自难赢得上层官僚地主集团和地方强大割据势力的支持。他说他"靖匡汉室、翦除国贼曹操"是"忠义奋的",他以勤王汉室的"忠",争取上层集团的同情和支持,并在董卓、袁绍、公孙瓒、吕布、曹操等群雄混战的隙缝中,求得生存,发展自身势力。更重要的还以"仗义疏财"、"舍身取义"的"义",招揽下层民众,团结和收揽各阶段、各阶层的人才。刘备集团的人才,较之孙曹集团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出身微贱,来自社会下层。关羽张飞是游民,糜竺张世平是商人,魏延是部曲,赵云是下级军吏;诸葛亮自称是布衣,住草庐,耕陇亩,但这些人在一个"忠义"思想的团结下,终于依靠人气旺盛,而三分天下,这是由于刘备的忠义用人策略运用得当的结果。刘备重信义,因而众士仰慕,患难相随,"若水之归海";刘备就是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招揽人才,终于逐步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如此才能凝聚起一支散而复聚、败而再起的兴复汉室、与孙曹抗衡的坚强队伍。

    69.任人唯贤

    古人指出,贤明的统治者能够举贤任能,不避亲疏,不拘前后,在这样以德用人的明主旗下,一定能够招揽天下的英才,成就霸业。

    三国时,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刘备是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段的人才。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几乎无不打上这种反曹正统观念的烙印。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在刘备南下荆州时加入刘备集团的,赤壁战后,双双表封左右军师,才加入刘备集团的。而名将黄忠原是曹魏的裨将军,归附刘备后,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擢为后将军。军师诸葛亮,早在汝南就学名师曲玖时,就曾骂"操为国贼",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刘备手下主将赵云,也称"国贼曹操也"!另一军师庞统,年青时,誉称"荆楚儒学高俊",他骂北方军阀和曹操混战是"雅道陵迟,恶人多而善人少"。法正、费中、黄忠等也都出于"尊奖王室",又慕刘备英才盖世,尔后才加入刘备集团。这些堪称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文武英才。他们加入刘备集团,然后成为核心人物;时间地点不一,最初的动机也不尽相同,但带着强烈的反曹正统观念,则是他们的共同点。刘备打着这样的政治旗号,南征北战,左冲右突,从而收揽了面北人才,发展了自己势力,由于刘备能够举贤任才,所以天下人才纷至,使刘备的实力得到空前壮大,终于拉起一支鼎足三分的反曹队伍。

    除此之外,刘备还懂得化敌为友则我益强敌益弱的道理,能够化敌为友,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他善于收容对方、敌方人才,并予以信任培养,刘备集团中不少核心人物,都来自敌方。例如法正,时称"奇有智术,著见成败",原是刘璋的军议校尉;战将马超,在往奔汉中时,闻刘备英名,"密书请降";还有如董和、许靖、刘巴、李恢、杨洪等著名文武官员,原先也都是曹操、刘表、刘璋的部属。在他们归降之后,都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和培养,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力量,为刘备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70.用人要以信待人

    用人之道,不仅在于重视用人,而且在于讲究信用。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与讲究信用都是成功事业的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如果不能重视人才和知人善任,人才本身再有能量,也难以发挥。既要用,又对人家不放心,不信任,那么纵然有九牛二虎之力,有诸葛孔明之智,也无法使其才华施展。

    聪明领导对于长期在本公司工作的人,根据他们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就给他们晋升或加薪;对于那些从别的单位吸收进来的人员,亦根据他们的技能予以重用,没有歧视表现。如此才能使全体员工产生归属感,并为本公司效力。

    楚汉相争时,楚人季布,行侠仗义,在楚很有名气。有个名叫曹邱的人,常借权重获取钱财,季布很看不起他。曹邱拜访季布,季布不理他。曹邱便说:"楚人常言"得黄金百两,不如季布一诺"。你在梁、楚一带名声如此之大,这都是我替你到处宣扬的结果啊!而你为何却要拒绝我呢?"季布听了,非常高兴,便把他当做上宾来招待。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一份厚礼。后来曹邱继续替季布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

    "一诺千金"就是由此而来的。作为一种赢得被统御者信任的艺术,它在统御谋略中应有重要位置。战国时,商鞅采用一诺千金的办法招揽人才,并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使国家日益强大,这就是一诺千金则众望所归的例子。

    71.品德比才能更重要

    从用人的角度来说,德与才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水来讲,德使它温和柔润,这样才可以行船载物或灌溉良田,无德之水会泛滥成灾,殃害百姓。对于木来讲,德使它能曲能直,这样才可以造船做桨,或作为栋梁椽檩,无德之木逢强则曲,遭曲则折,只能做引火之用,永远成不了大气候。所以,以德服人是最好的统治方法。

    古人指出,德行与所负的重任不相称,那么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灾祸;能力与所居的职位不相称,那么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祸害。所以用人要尽量处理好德、才的关系,使德与才能够相互助长。

    汉代陈是,平心待物,乡里人有争论,有是非,都来求他判定。陈是于是告诉他们的对错,以至诚之心对待,时人日:"宁可受刑罚,再也不希望被陈是先生瞧不起。"有一年庄稼收成不好,百姓贫穷,盗贼夜晚来了,停歇在梁上。陈是训示说:"做人宜当自勉,不善的人,他的本性不坏,是迫于饥寒。时间长了就行为不正,像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盗贼大惊,跳到地上,对陈是叩头请罪。陈是说:"看你的相貌,不像作恶的人,应当克制自己,重新做好人。"于是,送给小偷两匹布,让他回去了。从此,颖川城没有盗贼。

    宋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对德和才的关系,有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凭借。一个人的才力,必须受品德的统领;只有好的品德,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使他的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否则,一个道德低下的人,他的才能,只会把他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同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以自己的才能为凭借,才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认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他的才能越大、技术越高,他必然会用他的才能和技术来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也就能更加和谐融洽了;相反,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他必然会以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才能来谋取自己的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也就必然更加恶化了。今天看来,司马光强调"德"对"才"的统帅作用,认为在才与德的关系上,德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思想,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古人认为,"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再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患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世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愿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与小人为缘,故观人每好取有德者,大较然也。二者既不可缘,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

    毫无疑问,德与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德像水的源流,水要活起来要靠才的推动,德才具备则清波荡漾、川流不息,永远有前进之势。德又像树木的根,只有它深深植于沃壤之中,才的枝叶才会繁茂。德才相济则万倾林涛,勃勃生机,永葆其生命的旺盛。纵观天下成功的事例,都是德才相济的典范。

    72.贵在真诚用人术

    在企业经营中,如何识才,如何用才?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企业家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讲,以诚求才和用才者--必胜。

    纵观古今中外,以诚求才的领导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经验,他们的做法也大同小异,都是围绕着一个"诚"字做文章。

    (1)人与人之间需要以诚相待,领导与部属之间也需要心与心的交流。要了解一个人的心,并不是仅凭读几本心理学教科书就能做到的。学习心理学固然有必要,但那毕竟只是些表面文章,人们只能从中借鉴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拿着心理学教科书去与人打交道,无论你把对方的心理分析得多么透彻对方也绝不会向你敞开心扉。你也许会问长问短,甚至不惜逢迎。

    (2)要做一个好领导,就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人与人相处,总要有一方先打开胸襟,诚心诚意地接纳他人。如果彼此间等待对方先有所表示,那么别指望会有互相理解、彼此合作的那一天了。领导与部属之间要想保持良好的关系,老板就应该去做先打开胸襟的人,主动向部属表示友好,用自己的诚意去换取部属的真诚。

    (3)有的人意志坚强、性格倔强、不惧怕困难,领导就应不断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而有的人性格比较脆弱,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畏惧不前,对于这样的人,领导单说两句鼓励的话是不够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设身处地能够理解他的苦恼,然后再帮助他解除苦恼。

    "三顾茅庐",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是一个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听说诸葛亮极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诸葛亮当时隐居在隆中,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岗,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里。刘备经徐庶介绍,曾先后三次专程拜访他。头两次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最后一次才见了面。刘备苦口婆心地请求了半天,诸葛亮才答应出山相助。从此,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出了许多奇谋妙策,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因为刘备当时访求贤才,是那样的虔诚,所以后人比喻多次登门拜访,叫"三顾茅庐"。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三"字在这里并非只是代表次数,而是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真诚。

    例如美国的时装大王戴维·史华兹的成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美国有5千多家大服装公司,竞争异常激烈残酷,几乎每天都有服装公司破产倒闭。在这个充满"血腥味"的战场里,史华兹的服装公司却能由小变大,后来居上。其成功奥秘就在于:他具有刘备那样宽阔真诚的胸襟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他以真诚之心所聘请的杰出人才使他的企业充满生命力。

    73.以德用人方能成功

    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道德与他们统治的政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时唐太宗以公德治天下,自己勤俭持政,为天下人作出表率,所以便有了"贞观之治"这样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而比他早执政数十年的隋炀帝却荒淫无度,所以天下一片混乱,暴动骚乱不止,这两个人的执政结果就足以说明德行治天下的道理。晚清时,天下处于纷争的乱世,太平天国和捻军此起彼伏,此时曾国藩高举道德治天下的大旗,带动一批士人扑救危火,终于使清朝又多维持了几十年的江山。所以后人在评价曾国藩时说道:

    "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波洪杨石李陈韦之才略,岂不能比拟于曾胡左李之清臣?然而曾氏标榜道德,身体躬形,以为一世,但其结果竞能变易风俗,换回颓靡,吾姑不论其当时就应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益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由此可见,在危难之世,道德的号召力是巨大的,成功的领导人能够巧妙的运用道德的力量,一举改变天下的局势。

    在现代社会,领导人的品德已不再是泛泛而谈意义上的忠义等内容,而是自身人格魅力的表现。在集体内部,领导人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在一个企业内,一方面管理者要言行一致,以诚待人,则"诚于中而行于外",让人觉得"人生乐在相知心",为真诚、善良所凝聚和吸引。他们都自觉团结在企业周围,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另一方面管理者和负责人,对职工要以诚相待,对自己则严格要求,凡是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照办。对于别人的不足之处,坦诚指正,如对方有异议则给以时间思考,自己耐心的等待着,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决不以大压小,搞家长作风。

    这种人格力量,必定会优化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构建了良好的团结奋进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充实和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74.与人为善用人术

    用人的绝招在于要识人而用,那种坐在高堂之上指使下属干这干那儿不遂心的人十居七八,这是因为管理者不了解下属的心意,不调动下属积极性的缘故。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上比较能够接受的领导者的形象,是稳定的、有涵养的、虚怀若谷的,但领导者也有强烈的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愿望,当面临自己和下属错误时,往往不容易处理好这一问题,如由于人类的劣性根,原本就不容易承认自己的过失。所以恐怕很多人会在犯错而受到指责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对领导者来说,如果下属在犯下过错,而陷入前述所说的状态时,务必先消去他的怨气,并设法让他由激动的状态平静下来,进入反省期间。由于任何悲伤或痛苦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消逝,所以只要时间一过,以往的反感便会一扫而空,如此便能冷静地与人谈话了。下面所说的这个教育孩子的例子可以说是与人为善的领导者行为的典范:

    查理是个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子,每次老师布置论文他都很认真地去写,成绩也相当出色。但一次老师发现查理的论文内容不好,没有写他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怎么办呢?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会使查理非常难堪。于是老师心生一计,他把查理找来,绝口不提论文的事。而是问查理对什么最有兴趣?查理说最喜欢狗。老师讲,"很凑巧,我也是个狗迷。"接着,他们从各个角度谈起了狗,竟然谈了一个半小时。到最后,查理说:"我应该换个主题来写那篇论文,现在我差不多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构想,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关于"宠物"的问题,我想这次我一定能把它写好。"果然,查理的这篇论文,从"宠物热"这一角度人手,分析了现代家庭问题,写得相当出色。

    查理的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查理论文需要重写,而采取了鼓励暗示的方法,从对方身上引出话题,让他自发地畅谈,最终达到其"自我否定、自我改善"的结果。这种指导方式既不致使对方不愉快,还会激起他新的兴趣,充满自信心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可为是领导方法的一个良好模式。

    75.贤人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成功的领导人在"人际关系"中,都十分重视识别、使用人,古人云:"人乃万事之灵,无人无以成事,无贤人无以成大事"。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各样有识之士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善于发挥其长处,才能集思广益,所向无敌。领导人具有善于用人的本领,注意放手用人,提倡使用比主管更精明的人。

    曾经有一家著名企业面对企业用人的困境,提出了"不是人不好。而是不识人"的口号。他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才能,每年年底都向职工发一份"自我申告书",由职工自愿填写。1.一年来主要成绩;2.对现有工作量大小、工作难度,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发挥你的能力,是否适应,是否感到满足;3.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估计,如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持续工作能力等;4.填写今后一两年内是否打算变换工种,变换什么工种;5.填写你将来想担任什么职务;6.填写你希望受到什么教育,或研修什么内容;7.填写你受过什么训练;8.填写主管领导意见和处理情况。

    随后公司努力帮助企业人实现"自我实现"愿望。例如一位29岁的妇女,从事妇女服装销售工作,在填写"申告书"中,她提出自己的特长是外语好,希望两年后要做海外工作,于是,领导与她谈话,指出要做海外工作光外语好还不行,还必须具备外贸知识,并帮助她制订了一个培训计划,叫她边干边学,学习一结束,就让她去海外工作。

    就这样,企业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培训和使用内部的大量人才,并产生了尽可能多的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中达到了盈利的目标。

    由此可见,经营的关键在人,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得越充分,产出大于投入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就越有活力、生意就越有效益。领导人对待职员,应该总是努力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对公司很重要,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只有管理者的目标同职员的意愿相符合,才能激发和调动职员们的积极性。

    76.方圆宽厚用人术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相交相处,都要以诚心待人,以善意待人,以和气待人,以礼貌待人。不管对师对友,对上对下,总得以诚实相处。也就是古代的哲士所说:"诚可格天,诚可感人",以及"给人以诚实,虽疏远也亲密;给人以虚伪,虽是戚谊也疏远。"早在上古时,周公为了招揽天下贤才之士,接待求见的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对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而又位居相位的周公来说,实在是"犹恐失天下之士"之举。他懂得,国家要兴旺、富强,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它有赖于匹夫,更有赖于一大批"领头雁"。不论是哪一级、哪一种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广揽人才、善待人才,如此方能形成群星拱月的局面。

    有时,他正在洗头,听说有人求见,就毫不犹豫地握着湿发去会见,甚至洗一次要中断多次;遇到吃饭时,听说有人求见,他也要吐出嘴里的食物接见,从不怠慢,甚至吃一次饭也要中断多次。周公礼贤下士的名声传遍天下,贤能之士都愿意投奔到他的门下。

    周公很敬重姜太公和另一位贤能之士召公,遇到事情总是虚心求教。即使他的意见正确,别人的意见不正确,也从不盛气凌人,恃功自傲。靠了这种谦虚的态度,周王才将天下治理得太平而文明。

    历史虽然过去了几千年,但用人的道理没有改变。人的品格总是参差不齐的,对待人的方法,也要因人而易。我们在遇到欺诈的人时,要以诚心感动他;遇到残暴的人时,要用和气熏陶他;遇到贪得无厌的人时,要把廉耻送给他;遇到倾邪私曲的人时,要以仁义气节激励他。

    凡是待人接物,必须是自己作主,千万不可因人起见。更不要他人薄待我,我也薄待他;他人怠慢我,我也怠慢他;甚至他人毁谤我,我也毁谤他,这就是与他一般见识了。最好是他薄我就厚他,他傲慢我就恭敬他,他毁谤我就称誉他,这样才能扭转人,而不被人扭转。

    以诚待人,就意味着攻击人的过错不要过于严厉,要考虑到他能否接受;教育人从善要求不能过高,要使他能做到;称赞人的善,应当根据他的事迹,不应该苛求他的人;攻击人的过失应当原谅他的心,不应当拘泥于他的劣迹,这都是用人的方法。当然,对待君子容易,对待小人困难。对待有才能的小人更难,对待有功劳的小人就相当困难了。因此,对待人一定要宽大浑厚,对待君子要这样,对待小人更是如此。

    古人指出,人到了无所顾惜时,君父之尊,不能使他严肃;锅煮的酷刑,不能使他害怕;千言万语,不能使他明白。到了这个地步,就是圣人也无可奈何了。即使这样的人,圣人知道他是这样的,每次就会保留他的面子,体恤他的私情,而不致使他无所顾忌。这一番道理虽然有点待己太苛,但不失为好的方法。

    77.自我反省用人术

    有一位老总在谈到使用人才的时候,得意洋洋地摇着脑袋,掰着手指说:我公司有多少位高级工程师,多少位硕士,多少位博士,多少位博士后,好像这些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使用,而自己堪称是善用人才的高手一样。

    这位老总显然犯了一个错误,你招聘了多少人才,并不等于这些人才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要做到用人用到实处,一定要通过下列三个问题的回答才能清楚。

    一问:是否能够做到用人之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单位所用的人,若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著。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与人类现有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是不及格的。世界上实在没有十全十美之人,问题是在哪些方面"突出"而已。作为一把手,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见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着眼于展其所长,那么他本身就是一个弱者,不可能会带领众多的人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问:是否能够对助手和部属进行恰当的授权?授权是一把手走向成功的分身术。今天,面对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复杂管理,即使是超群的一把手,也不能够独揽一切。他们的职能已不在于做事,而在于成事了。因此,他们必须向自己的助手和部属授权。授权必须以被授权者才能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为依据。一般只对直接下属授权,不搞超级授权,否则会造成中间领导的被动,增加管理层次、部门之间的矛盾。不可将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授给自己的下属,否则可能会造成机构混乱、争权夺利等严重后果。凡涉及全局问题的,如决定组织的目标、方向和重大决策等,则不可轻易授权。作为一把手,应该掌握住这里的分寸。

    三问:是否能够恰当而有效的交替使用"有为"和"无为"两种工作方法?一把手不可能事事有为,如此还要别人干吗?也不可能事事无为,如此还要自己干吗?有为和无为都是手段,达治才是目的。该有为的时候坚决有为,该无为的时候坚决无为。只有这样,工作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否则,不仅会使助手、部属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而且一把手本人或陷于事务圈子不可自拔,或饮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78.用人不疑

    回首历史,会发现许多决策者心胸狭窄,待人不公,用有色眼光看人,以致许多能人志士被埋没,面对如烟往事,我们不会仅仅感到发出内心的遗憾吧!

    昨日黄花已不再动人,往事已成滚滚东逝水,然而,我们却不能任那些历史的繁花随流水而去,应借历史之鉴为后世之师。当我们喟叹"伯乐不常有",决策者们感慨"千里马难寻"之时,何不一起来看看唐太宗怎样任才用才的呢?

    唐太宗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是采取比较缓和的政策,并选择一些少数民族中有才干的人到朝廷担任高级官员,并且能做到任用不疑,与汉族官员一样一视同仁,这对维护唐王朝的安全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公元623年,突阙族首领之一契必何力同母亲姑臧夫人率本部落千余家迁到河洲,归附唐朝,唐太宗把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并授契必何力"左领军将军"之职。

    何力骁勇善战,又有远见卓识。隋末唐初青海及西域东南部的若羌、且未一带的吐谷浑经常作乱。何力率精锐轻骑兼程疾驰,奋力杀敌,救出了薛万钧兄弟,消灭了吐谷浑叛军。

    听到胜利的消息,唐太宗非常高兴,特派使者到前线慰劳壮士。薛万钧为骗取皇上的封赏,竟然编造谎言来诋毁何力。

    契必何力回朝之后,向皇上描述了战斗的详细情况,唐太宗十分生气,就要下令解除薛万钧的官职,让何力代任。何力坚决推辞说:"皇上若因此而撤薛将军的官职是不合适的,各少数民族不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会认为皇上重视胡,而小看汉人,产生轻视汉人的心理,臣以为这不是安邦定国的举措,请陛下三思而行!"

    唐太宗听从了何力的建议,仅将薛万钧调为玄武门职工,执掌屯营事务。

    公元641年,唐太宗让契必何力探视他在凉州的母亲,以示朝廷的关怀。谁知到那里,其部落大部分都欲脱离唐朝,何力诚恳地规劝他们:"唐帝给你们这样大的厚恩,怎么可以叛逆呢?"

    那些叛党说道:"你的母亲、兄弟已归顺首领薛延陀了,你为什么不去!"

    何力说:"我的弟弟契芯沙门孝于母亲,我忠于君,不能跟你们去!"

    叛党强行将何力带到薛延陀部,薛延陀西师威胁何力说:"现在你只有两条路,要么随我反唐,要么自寻死路。"何力听后,拔出佩剑向东方大呼:"岂有唐朝烈士向叛贼屈服的道理,天地日月可鉴我忠于大唐的忠心!"说完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以此表示忠唐的决心。西师欲要杀死何力,被其妻苦苦劝住。

    在何力被困期间,有人说何力已经背叛朝廷。唐太宗说:"何力忠心耿耿,绝不会背叛我,今后不准在我面前言何力背叛之事。"过了不久,有使者从薛延陀部来,报告了何力感人肺腑的忠烈行为。

    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立即命令兵部侍郎崔敦持符节火速赶往薛延陀部,把亲兴公主嫁给他,换回何力。

    公元647年,何力逝世,唐太宗封他为辅国大将军、苏州都督,葬在昭陵的旁边,这是封建时代给予臣子最高的荣誉和奖赏了。

    79.用人需要大气度

    "吾任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是曹操攻占冀州时说的一番话。冀州曾是汉末割据群雄之一的袁绍的老巢。官渡一役,袁绍大败,郁郁而终。冀州被曹军攻破后,前往袁绍墓前设礼祭拜,而且"再拜而哭甚哀"。祭奠完毕,曹操对部下说:"当年和袁绍起兵,袁绍曾经问他:"如果不成功,我将南据黄河,北守燕、代之州,兼拥有沙漠腹地,南向以争天下。你依靠什么继续你的鸿图呢?""上面那句话便是曹操对袁绍的回答。袁绍、曹操各自依地域、经济、军力与智力,而最终曹操战胜袁绍,掌管了北部中国,何也?

    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时,诸葛亮以天时、地利和人和来分析汉末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情况。刘备占的是"人和"。但他却未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出师未捷身先死"。刘备政治集团为什么失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个史实至少证明了一个问题,即光靠"人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是刘备人才太少。

    与此相反,尤为可贵的是曾国藩无论是办团练之初,还是人困兵危的"未发迹之时",甚至在身兼封圻的显达之后,都始终把网罗人才作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义。在办团练的时候,他时时谍府县,托朋友,"招致贤俊","山野有智之士,感其诚,虽或不往见,皆为曾公可与言事。而国藩逢乡里士来谒,辄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其说,言可用,则其斟酌施行;即不可行,亦不加诘责。有异等者虽卑幼与之抗礼,故人人争磨濯,求自效,一时中兴人才,皆出其门"。

    谈到网罗人才,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可谓是不择手段,他那种不计一切代价重用人才的气魄可称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说苑·尊贤》载,在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前,重用管仲。而管仲先是提出地位不够尊贵,齐桓公便拜他为上卿;继而又提出生活不富裕,齐桓公遂将齐国一年的租税收入赐给他;既富且贵以后,他又嫌自己与国君的关系"疏而不亲",齐桓公则尊称其为"仲父"。于是,管仲便充分施展他的杰出才干,在齐国进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图伟业,使齐国成为春秋时的第一霸主。

    曹操以"任用天下智力"为自豪,而曾国藩却以"招致贤俊"为口号,两者表现不同但用意相同,这大概也是两位乱世枭雄成功的共同之处吧。

    80.国有勇者始能安

    勇敢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远离了战争年代的人们不再以勇敢作为美德来要求自己,但今天的世界恰恰更需要勇敢的人去对付那些歪门邪道和贪婪的小人。

    古人指出,一个国家使用了勇敢义臣,那么朝廷就不会出偏差;信任敢于直言相谏的人,那么皇帝的过错就不会长期得不到改正。同样,如果正直的人得到重用,这是国家安定的标志;奸邪之人得到重用,这是国家混乱的根由。所以公正的勇敢者可以正自己,弃邪人。

    三国时诸葛亮善用勇人,他对战斗中英勇杀敌的将士予以奖赏,对临阵怯战、胆小怕死的将士予以处罚,处罚又公正严明,不论贵贱,深得武将信赖。

    诸葛亮还将勇将分为如下几类:

    (1)行动敏捷、气概豪迈、善操兵器,固守阵地者,为"步将";

    (2)能攀高山,行险地,善骑兵,会射箭,进攻冲在前,撤退走在后者。为"骑将";

    (3)气盖全军、小仗打得认真,大仗打得勇猛者,为"猛将";

    (5)对贤士能虚心请教,接受他人的意见,宽厚而又刚强,勇猛而又多谋者,为"大将"。

    对于军中勇士他也按性格和技能的不同,把手下兵卒分为六大类:

    (1)好斗乐战,敢于进攻顽敌者,为"报国之士";

    (2)气盖三军,身强力壮,勇猛善斗者,为"突阵之士":

    (3)健步如飞,奔跑似马,为"搴旗之气";

    (4)善骑善射,箭无虚发者,为"锋先之士";

    (5)拙于骑而善于射者,为"飞驰之士";

    (6)善于使用强弩,尽管射程不远但百射百中者,为"攻坚之士"。

    可见,诸葛亮不单是能知手下勇士的"斤两",了解他们脾气、性格、能耐,还能因其材而选择之,因其能而使用之,就像一个深谙马性的驭手。

    81."忍"字为高

    "忍"是以自己示弱伪装迷惑敌人以争取胜利的方法。自古以来,政治家用示"忍"以谋生存。

    自然界中,龙可称得上是天地之间威力较大的动物了,但龙如此强大,还是要经常的隐藏自己。所以龙在日常的活动中,根据情况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其实就是"忍"之计啊。

    韬晦之计是在自己力量尚不足,羽翼尚未丰,战机尚未到时,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减少将来对手现在对自己的发现和谋害,从而保存自己,以待今后再战的计谋。

    三国时,"刘备装怯"就是忍术的一种。历史记载:曹操一向嫉恨刘备。曹操曾经随便地对刘备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罢了,像袁绍这些人,不值得计算在内。"当时刘备正吃饭,一惊之下把筷子掉到地下,就在这刹那天上雷声滚滚,刘备随机应变地说:"圣人说"迅雷风烈,必有大变"。这说法很有道理,这雷声的威力,竞至于吓得我失落了筷子。"

    相传曹操因为刘备酒后怕雷、居闲时种菜而看轻刘备,认为他是个"无胆无识的人",刘备的这种韬晦之计终于使他从曹嫉恨中平安脱身。

    用计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丰富多彩,特别是那些面对君王之威,深陷官场险恶之中的官吏来说,他们如果不懂得一二种韬晦之计的话,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的。下面就简取历史上的几种加以举例说明:

    其一,"忍"可以保身。燕王部属葛诚被建文帝收买,骗朱棣入京(南京),建文本想将他扣留,但一时找不到借口,便又放他回了燕京。燕王一回,立刻装疯卖傻。有一次出门几天不回,后来有人找到他,见他睡在泥淖里,把他扶起来,他还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吗要搞我出去?"他在暑天穿着皮袍围着火炉还浑身打抖,说天气太冷了。

    其二,"忍"可避祸。在国民党抓壮丁时,有些青年农民将自己的右手食指砍掉,抓兵的见没有食指,无法扣动枪的扳机,便没有抓他,从而躲避了战死的厄运。

    82.德行用人有窍门

    聪明的上司在用人时一定要有容人的大度,对于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可以宽容的让他选择,而对于能为我所用的人才,不要计较他的出身、缺点和仇怨。从前尧帝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不愿意接受逃走了,但是尧帝却不强求他,后来终于得到了舜帝这样的优秀人才;试想如果尧帝心眼狭窄,不能够宽容对待许由,那么天下人才怎么能够投到尧帝的旗下呢?舜帝这样的杰出人才就更不可能慕名而来了。

    运用人才的着眼点在于才尽其用,而不要去追究人才的过去和缺点,举贤不避仇就是成功运用人才的最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因犯政敌管仲代替自己做宰相。而桓公说:"管仲他在以前战斗时射我一箭,这还不算,他的箭中居然带钩,可见他是存心要置我于死地,这支箭我还保留着,像这样的人吃他的肉都不会满足,难道还能够用他为相吗?"鲍叔牙说:"为人臣下的人,都是各为其主的。今天您若重用他,他将一心一意为您谋天下,岂能以一个人仇恨而拒用一个天才呢?"鲍叔牙一而再,再而三,终于说服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对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官制进行了一番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

    忽然一阵怪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却大声向众人说:"寡人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带折断痛饮。"

    于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他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岂有宴会原意?"

    许姬听完,方服了楚王的用意。这就是有名的"绝缨会"。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个人。他因楚王施恩于他,不究他的错,而发誓毕生孝忠楚王,成为一员忠将。

    现代社会中,老板对下属,应该量才任用,要求他们养成廉耻之心,鼓励他们加强道德修养,而对他们的微小过失则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