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凭“行动”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伊泽德说得真好:“只有你的行动,才能决定你的价值。”
当你真正了解到你来人世间的使命,并开始看清自己应该从事的任务时,你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终极理想的旅程才将要开始!
如果你曾经想要睁开双眼迎向未来,现在就睁开你的双眼;如果你曾经想要奔向你的人生梦想,现在就去做!
如果你现在不行动,你将永远不会有任何行动。没有任何事情比开始行动、下定决心更有效果。如果你现在不去做,你永远不会有任何进展。
有一个古老的说法是这样的:“没有任何想法比这个念头更有力量,那就是——‘时候到了!’”就我们的看法而言,创造出天地万物的全能上帝不会毫无缘故地赋予你希望、梦想、野心或创意,除非行动的时机到了!
今天就是行动的那一天!
放手一搏
有许多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以后才去做。当然,我们必须追求完美,但是任何事情没有一件绝对或接近完美。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下去了。
成功人士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就能先把它们统统消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完美”必须折中一下,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行动以前永远痴痴等待的泥沼中。当然最好是有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一定会很矛盾,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下面是一个年轻人通过审慎的选择,终于大有收获的实例。
杰米是个普通的年轻人,大约20几岁,有太太和小孩,收入并不多。
他们全家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夫妇俩都渴望有一栋自己的新房子。他们希望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比较干净的环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时也增添一份产业。
买房子的确很难,必须有钱支付分期付款的头款才行。有一天,当杰米签发下个月的房租支票时,突然非常不耐烦,因为房租跟新房子的每月分期付款额差不多。
杰米就跟太太说:“下个礼拜我们就去买一栋新房子,你看怎样?”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太太问,“开玩笑!我们哪有能力!可能连头款都付不起!”
但是杰米已经下定决心:“跟我们一样想买一栋新房子的夫妇大约有几十万,其中只有一半能如愿以偿,一定是什么事情才使他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买一栋房子。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凑钱,可是一定要想办法。”
第二个礼拜他们真的找到一栋两人都喜欢的房子,朴素大方又实用,总价是1200美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凑出1200美元。杰米知道无法从一般银行借到这笔钱,因为这样会妨害他的信用,使他无法获得一项关于销售款项的抵押借款。
可是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直接找承包商谈谈,向他私人贷款呢?他真的这么去做了。承包商起先很冷淡,由于他一再坚持,终于同意了。他同意杰米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交还100美元,利息另外计算。
现在杰米要做的是,每个月凑出100美元。夫妇两个想尽办法来节省,一个月可以省下25美元,但还有75美元要另外想办法。
这时杰米又想到另一个点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板解释这件事,他的老板也很高兴他要买房子。
杰米说:“T先生(就是老板),你看,为了买房子,我每个月要多嫌75美元才行。我知道,当你认为我值得加薪时一定会加,可是我现在很想多赚一点钱,公司的某些事情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应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老板对于他的诚恳和雄心非常感动,真的找出许多事情让他在周末工作10小时。杰米和太太因此欢欢喜喜地搬进新房子了。
杰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他的目标的呢?
一、杰米的决心燃起心灵的火花,因而想出各种办法来完成他的心愿。
二、他的信心因而大增,下一次决定什么大事时会更容易、更顺手。
三、他提高家人的生活水平。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时,很可能永远买不起了。
五六年以前,有个很有才气的教授想写一本传记,专门研究“几十年以前一个让人议论纷纷的人物的轶事”。这个主题又有趣又少见,真的很吸引人。这位教授了解得非常多,他的文笔又很生动,这个计划注定会替他赢得很大的成就感、名誉和财富。
然而一年后别人碰到他,无意中提到“你那本书是不是快要大功告成了”。(这一问实在太冒失,真的冒犯了他)老天爷,他根本就没写。他犹豫了一下子,好像正在考虑怎么解释才好。最后终于说他太忙了,还有许多更大的任务要做,因此自然没有时间写了。
他这么辩白,其实就是要把这个计划埋进心里。他找出各种消极的想法,他已经想到了写书多么累人,因此不想找麻烦,事情还没做就已经找到失败的理由了。
具体可行的创意的确很重要,但是请你不要有错误的想法。我们一定要有创造与改善任何事的创意。成功跟那些缺乏创意的人永远无缘。
但是你也不能对这一点有误解。因为光有创意还不够。那种能使你“获得更好更多的生意”或“简化工作步骤”的创意,只有在真正实施时才有价值。
每天都有几千人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或埋藏掉,因为他们不敢执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构想又会回来折磨他们。
记住下面的两种想法:第一,切实执行你的创意,以便发挥它的价值。不管创意有多好,除非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第二,执行时心里要平静。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每天都可以听到有人说:“如果我1952年就开始做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或“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后悔当时没有做!”一个好创意如果胎死腹中,真的会叫人唏嘘不已,永远不能忘怀。如果真的彻底执行,一定会带来无限的满足感。
你现在已经想到一个好创意了吗?如果有,现在就去做。
为免“万事俱备以后才行动”所引起的重大牺牲,你要事先预料种种困难。因为每一个冒险都会带来许多不测、困难与变化。
当困难发生时,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绝不能畏缩。成功人士并不是“行动前就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遭遇困难时能够想办法克服”。不管进行任何活动,遇到麻烦就要想办法处理,正像遇到桥梁时就跨过去一样自然。
我们无论如何也买不到万无一失的保险。一定要下定决心去实行你的计划。
拖延下去只会空留遗憾
爱默生曾说过:“现在,并非是具有决定性的时刻,一切事情都还有改变的余地。但有一点不可忘记,今天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席第先生又代表另一种类型,一个人一定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结果会怎样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席第先生进入美国邮政局的海关工作。他当初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在做了5年之后,才对于工作中的种种限制、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时间、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资升迁的死板的人事制度(这使他升迁的机会很小)越来越不满。他已经学到许多贸易商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在海关工作耳濡目染的结果。为什么不早一点跳出来,自己做礼品玩具的生意呢?他认识许多贸易商,他们对这一行许多细节的了解不见得比他多。自从他想创业以来,又过了10年,直到今天他仍然规规矩矩地在海关上班。为什么呢?因为他每一次准备放手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他停止。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于工作的一时留恋、贸易条款的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借口,这些都是使他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其实是他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被动的人”。他想等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由于事实与理想永远不能配合,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了。
我们总是在无形中浪费生命,不懂得把握现在是一般人的通病。如果你能认识到时光的流逝是无法挽回的,那就自然会鞭策自己,使日子过得更充实。
当然,我们会尽量使自己的每一个今天,都是最美好的。试想,假若能将每个最好的今天累积下来,那么自感空虚的人生,会是如何丰富而有意义。
假如你不懂得把握现在,不将它视为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时刻,心想等待明天或后天再努力,结果只有徒然浪费时间。因为明天之后还有明天,你只会在这种惰性的掩饰之下,空虚地度过一生。
我们应该认清,岁月是无情的,不知及时把握今天的人,只会空留遗憾。
行动强化观念
生命在于行动,行动才能发挥潜能。
行动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前面曾提过,成功的动力来自欲望、热情与信念。请切记:行动是最重要的。它能强化我们的信念,而这正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行动可以治疗恐惧感,并且恢复自信。
一个伞兵教练曾说:“跳伞本身真的很好玩,让人难受的只是‘等待跳伞’的一刹那。使跳伞的人各就各位时,我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时间。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发生的事’而晕倒。如果不能鼓励他试跳第二次,他可能永远当不成伞兵了。跳伞的人拖得越久越害怕,就越没有信心。”
“等待”甚至会折磨各种专家,使他们变得神经兮兮。《时代》杂志曾经报道美国最有名的新闻播报员爱德华·慕维先生。他在面对麦克风以前总是满头大汗,一旦开始播报以后,所有的恐惧就都没有了。许多老牌演员也有这种经验,他们都同意,治疗“舞台恐惧症”唯一的良药就是“行动”,立刻进入情况可以解除所有的紧张、恐惧与不安。
行动真的可以治疗恐惧。有一天晚上,史华兹去拜访一个朋友,他5岁的小男孩已经上床半小时了,突然放声大哭。他睡前看了一部科幻片,害怕片中的绿色妖怪闯进来抓他。他父亲的做法很特别。他并不说:“不要怕,孩子。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回去睡觉吧。”他反而用一种积极的做法来消除他的恐惧。他装模作样地表演了一阵,然后走到每一个窗户旁边看看关好没有,最后又捡起一把玩具手枪放在儿子枕边说:“毕利啊!这把手枪给你以防万一。”小家伙听了很放心,几分钟后就睡着了。
建立你的信心。用行动来消除烦恼。
有一个野心勃勃却没有什么作品的作家说:“我的烦恼是,日子过得很快,但却一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你看,”他说,“写作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有灵感才行,这样才会提起精神去写,才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忱。”
说实在的,写作的确需要创造力,但是另一个写出畅销书的作家,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说,“我有许多东西必须按时交稿,因此无论如何不能等到有了灵感之后才去写,那样根本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定下心来坐好,拿一支铅笔乱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活动,用不了多久,我还没注意到时,便已经文思泉涌了。
“当然有时候没有乱画也会突然心血来潮。”他继续说,“但这些只能算是‘红利’而已,因为大部分的好构想都是在进入正规工作情况以后得来的。”
当你大胆冒险、许下承诺、坚持到底、勇敢迈向未知的领域时,你的信念便会因此而增强,也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如果你知道如何运用直觉与自信,大可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不必承担风险,也不必当牛做马,你依然可以功成名就,可以说,行动会为你带来良机。
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都不一样,成功并非指你要一夜暴富,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明天能比今天进步一点点,这样的过程就是成功。
实际上,人生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你知道日本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原子弹炸得体无完肤,可是在短短几十年之后却一跃成为经济强国?他们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当时日本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经济一片萧条,日本企业从美国请来一位管理学博士戴明,他去日本之后就告诉日本人一个观念——每天进步一点点。他说,企业只要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够茁壮成长,就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观念被日本采用了。
所以,日本的企业一直都在研究每天进步一点点,服务进步一点点、科技进步一点点,以及哪里还可以更进一步?这个信念造就了松下、本田、三菱的成功,使日本快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就是后来日本人所说的“改善管理”。因此日本人几乎都不用发明任何新的东西,他们通常都是模仿,模仿别人已经有的东西然后加以改善,就像索尼发明的随身听,虽然他们不是发明收音机的人,但是能够把收音机改进成为随身听,就是凭借这个信念。
现在日本的先进企业评比,最高的荣誉奖是“戴明博士奖”,可见日本人对戴明博士的尊重程度之高。
后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又把戴明博士请回去,他们开始相信他,戴明博士依然告诉福特公司:“每天进步一点点!”后来又使福特公司从倒闭边缘变成年营业额超过60亿美金的充满活力的企业。
有一个篮球教练,他也知道这个观念,NBA洛杉矶湖人队以年薪120万美金聘请他来当教练,以便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战绩。教练来到球队之后告诉12个球员:“可不可以罚球进步一点点、进攻进步一点点、防守进步一点点、投篮进步一点点,每个方面都进步一点点?”球员一想:“这么容易,进步一点点当然可以了!”于是湖人队成为NBA总冠军。教练说因为12个球员一年进步5个项目的1%,所以1个球员进步5%,全队进步了60%。
人生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一年就进步365点,持续这样做,持续改善,进一尺是一尺,不要只想长传。人生中任何一点点差距都有可能导致在几年后差距十万八千里。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我们工作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目标。
行动引发行动
成功开始于心态,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赛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路线,要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动力。
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每一个行动前面都有另一个行动,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原理。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自己行动,即使我们天天要使用的几十种机械设备也离不开这个原理。
你家里的室温是自动控制的,但是你必须先选择(采取行动)温度才行;只有换了挡之后,你的汽车才会自动变速;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心理,先使心理平静安详,才能理顺思想,发挥作用。
有一家推销机构的经理解释,他如何训练推销员熟练地掌握运用“自动反应的方式”工作,因而获得了较大成就。
“每一个推销员都知道,挨户推销时心里的压力很大。”他说,“早上进行的第一次拜访尤其困难,即使资深推销员也有这种困扰。他知道每天多少都会遇到一点难堪,但是仍旧有机会争取到不少生意,所以他早上晚点出去推销没有什么关系。他可以多喝几杯咖啡、在客户附近多徘徊一阵或多做点杂事,来拖延对客户的第一次拜访。”
“我用这种方法训练新人,我对他们解释,开始推销工作的惟一方法就是立刻开始推销。不要犹豫不决,不要顾东顾西,不要拖拖拉拉。你应该这么做:把汽车停好,拿着你的样品箱直接走到客户门口按门铃,微笑地对客户说‘早安’,并开始推销。这些都必须像反射作用一样自动进行,根本用不着多想,这样你的工作很快就可以活络起来。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拜访时,就可以驾轻就熟,你的成绩也会很好。”
永远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动让你更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所有的知识(心态、目标、时间管理)必须化为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
现在做,马上就做,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
安心是成功最亲近的敌人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过:“安心,是人类最亲近的敌人。”
安心,是令人陶醉的名词,看似温驯诱人,其实如汹涌的风浪,许多失败都是由其孕育而来的。所以,为了避免陷入最亲近之敌人的陷阱中,在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时,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
即使道路是平坦的,仍旧要本着谨慎小心的原则,因为谁也不敢保证是否会有突如其来的意外,岂可不存防备之心。
莎士比亚是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名的剧作家兼诗人。他的《哈姆雷特》及《威尼斯商人》等作品,都是闻名全球的巨著。
这位剧作家不仅笔上功夫了得,在生活中也相当能干。他生为商人之子,小学时,不幸父亲经商失败,于是年幼的他,只好放弃学业,为帮忙家计而出外谋生。18岁时,娶了一位大他8岁的女孩,而这桩婚姻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促成的,因为她已经怀孕了。由此可知,莎士比亚在年轻时生活就已经相当艰苦了。
后来他流浪到伦敦,先在一个剧团中担任看马工。慢慢地升为戏子,而他也开始了写作生涯,历经人世间的磨炼,终于展露出写作的才华。
当时的英国文人,在成名之后生活都很奢侈豪华,到了晚年往往穷困潦倒。莎士比亚有鉴于此,在他的名声达致巅峰时,就回到故乡购屋置产,从事各种投资,小心地计划未来,并没有因名声大噪而丧失踏实的人生观。48岁就结束了作家的生涯而隐居乡间,度过了悠闲的晚年时光。
人在顺境中,情绪就会自然地松懈下来,而失败也就由此萌芽。当然,一年到头不断地精神紧张,心理也会受不了这种负荷;但太放松自己,就可能因一时疏忽,而造成终身遗憾。
一个人若没有要求进步的意念,也就等于开始退步了,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其后果却相当可怕。
精益求精的鞭策力量,是进步的源头。但有些人却屈服在潜意识的惰性下,当他达到某种目标后,就骄矜自满,认为已凌驾于万人之上了。
不错,正当他意气风发时,他的确超越了许多人;然而,当他在某个人生驿站戛然而止时,别人还在不断地冲刺呢!数年之后,这两种人之间的差距,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所以,即使你现在是某公司的经理、董事,但假若你不兢兢业业,自我充实,那么10年后,也许会被一个从小工友干起的人,击垮你的公司,或者用不着别人来打击你,就自然在社会激进的潮流中垮台。
因此,为了自己,也为了配合这个“百年锐于千载”的时代,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应时时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成功之后就这么结束太可惜,如果把它当做终点,就好像给自己设下了限制似的,也许你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据说有人问卓别林:“哪一部是你的代表作?”他总是回答:“下一部作品。”
如果只把终点当做终点,就会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如果能够达成很多目标,人生就会产生更多高潮并拓展你的人际关系,这等于是增加了自己的财产。
财产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能把终点当做起点,当你达成某项目标的瞬间,还有开始走向新目标的瞬间,人生宝贵的瞬间会变成两倍。唯有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潜能,你一定要努力跨出新的一步。
今日事,今日毕
“现在”这个词对成功妙用无穷,而“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某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就是因为在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在将来某一天再去做吧”。
我们用储蓄的例子来说明。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虽然它很好,却不表示人人都能够依据系统的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要储蓄,然而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做到。
这里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毕尔先生每个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个月的开销也要1000美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很想储蓄,但是往往会找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渡过这次难关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一定要开始存钱。”
最后还是太太珍妮不想再拖下去了,她对毕尔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毕尔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
珍妮这一次下定决心了。她接着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要认为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到一个广告说,如果每个月存下100美元,15年以后就有18万美元,外加6600美元的复利。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不可移做别用。我们说不定要靠着饼干和牛奶过到月底,只要我们真的那么做,一定可以办到。”
他们为了存钱,起先几个月当然吃尽了苦头,尽量节省,才留出这笔预算,现在他们却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一事无成。
我们都很了解大学生是如何准备功课的。例如乔的计划就很好,他打算留一天晚上集中精神看点比较花脑筋的书。但是他是怎么过的呢?请看——
他准备7点开始看书,但是晚饭吃得太多,想要看点电视消遣消遣。他本来只想看一点点,谁知节目太精彩,只好继续看完,这时已经过了1个小时。8点的时候刚想坐下看书,又折回来打个电话和女朋友聊聊,花了40分钟(他还不至于整天情话绵绵)。这时又接了一个电话花了20分钟。当他走向书桌的半路上,忽然看到有人打乒乓球,一时手痒,又打了1个小时。打完以后全身是汗,就去冲洗一番。后来有点疲倦,又觉得应该小睡片刻。同时打球跟淋浴下来有点饿,还要吃点消夜。
这个准备用功的晚上很快就过去了,最后在半夜1点钟才打开书本,但这时已经看不下去了,只好投降,蒙头大睡。第二天早上他对教授说:“我希望再给我一次补考的机会,我真的很用功,为了这次考试,我昨天念到半夜2点呢!”
乔的做法很糟糕,因为他浪费的时间太多。像乔那样患有“过度准备狂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例如,推销员、主管、工人、家庭主妇等,他们磨蹭了半天以后才想要干点正事。他们经常采用的准备方式包括闲谈、喝咖啡、削铅笔、阅读书报、处理私事、清理文具、看电视以及其他几十种小事。
有一个方法可以戒掉这个毛病。命令你自己:“我现在很好,马上可以动手,再拖下去就完蛋了。我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正事上。”
想不想写信给一个朋友?如果想,现在就去写。有没有想到一个对于生意大有帮助的计划?马上就去实行。时时刻刻记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
毅力要与行动结合
史华兹有一个真正的集顾问、作家、评论家于一身的朋友,他对于“成为名作家,需要哪些条件”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有很多爱好写作的人,”他说,“对于‘想要写作’不太热衷。他们都尝试过一段时间,但在发现写作本身所牵涉的事情又多又杂后,就退出了写作的行列。我个人不太同情他们,因为他们都只是在寻找终端捷径而已,可是现实世界里,哪有这种事。”
“但是,”他继续说,“我并不想暗示‘单靠毅力就足够’,因为仅靠毅力显然是不够的。”
“目前我正在跟一个作家一起工作,他写了62篇短篇小说,可是一篇也卖不出去。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当一个名作家。但是他的毛病是每件作品的基本构架都一样,布局太刻板。他一直没有尝试变化一下。现在我能帮忙的地方,就是要他尝试新的方法与写作技巧。他的天赋倒不错,如果稍微改变一下的话,作品一定可以推销出去。但在他做到以前,只好接受退稿的打击了。”
他的忠告很对。我们要具有毅力与恒心才可能成功,但毅力只是成功的要素之一。我们可能尝试又尝试,却仍然失败,直到将毅力跟行动相互为用,才有可能成功。
一篇关于如何探测石油的文章指出,很多石油公司在钻井之前,都会仔细研究岩层的构造。但是,有石油专家的科学分析:每8口当中总有7口是干井。不过这些公司仍然坚持一定要找到石油。他们的做法是,不要一开始就钻得很深,一发现不可能喷出石油时,就要毅然放弃,另钻一口。
有许多很有雄心的人毅力很坚决,但是由于不曾尝试新做法,所以无法成功。请坚持你的目标,不要犹豫不前。但是也不能太拘泥现状,不知变通。如果你确实感到行不通的话,就尝试另一种方式吧。
那些百折不挠,牢牢掌握住目标的人,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要素。一旦你的行动与毅力相互为用时,更容易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告诉自己“总会有别的办法可以办到”。思想好像有传染性似的,当你认为“我失败了。再也想不出什么方法来解决了”,消极的思想立刻会被吸引过来,每一个都使你深信:“你想对了,你是彻底失败了。”如果反过来想“总有办法解决这个困难”,各种积极的思想就会迅速进入你的心里,帮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信“总有办法解决”的确是一种很重要的态度。
婚姻顾问一致指出,除非当事人认为可能重修旧好,否则无法挽救破碎的婚姻。心理学家与社工人员也知道,嗜酒如命的人会继续不断地喝下去,除非他相信有办法滴酒不沾。每年都有几千家新公司获准成立,可是5年以后,只有一小部分仍然继续运营。那些半路退出的人会这么说:“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只好退出为妙。”真正的关键在于遭遇障碍时,如果只想到失败,就一定会失败。
当你相信“总有办法解决”时,你的心智会自动将消极性的想法(“离开为妙”、“洗手不干”)变成积极性的想法(“继续做下去”、“休息一下再冲刺”)。
发明大王爱迪生是美国最有毅力的科学家之一。在他发明出电灯泡以前,已经进行过几千次实验。请注意:爱迪生的确在从事各种实验,他想发明电灯泡,因为他能够把这个目标配合实验,才有实现的一天。
坚持并不能保证一定胜利,一旦与行动相互为用,就保证可以成功。
只要一直向前走
托·赫胥黎曾说过:“伟大的生活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有一对夫妇在乡间迷了路,他们发现一位老农夫,于是停下来问:“先生,你能否告诉我们,这条路通往何处呢?”老农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话,这条路将通往世界上你想要去的任何地方。”(你可能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了,但如果站着不动,你就好像迷路了。)
生命属于勇敢的人,懦弱的人只是麻木不仁地在过活。
懦弱的人一直在犹豫不决,等到他决定好的时候,已经错过那个时机了。懦弱的人只会想要去生活,但从未真正地生活过;想要去爱,但从未真正爱过。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懦弱的人,懦弱的人会有一种基本的恐惧,即对于未知的恐惧。他将自己保护在已知的屏障内,那是一个他熟悉的世界。
但是勇气开始于人们跨出已知屏障的时刻,这是很冒险的一步。但如果你冒越多的险,你就会越活生生地存在;越是接受未知给你的挑战,你会变得越整合。灵魂只有在巨大的危险中才会诞生,否则,这个人将只是维持肉体的存在而已。
对千百万人而言,灵魂只是他们成长的一个可能性,而不是他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只有少数人——勇于行动的人是充满灵魂的。
请记住罗斯福的一段话:“有些人对指正他人的得失十分拿手,对人生的道理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仅凭一张嘴而没有行动是没有用的。真正的勇敢应该是亲身投入人生的战场,即使脸上沾满灰尘,也会勇敢地奋战下去。遇到挫折或失误时,他会修正自己重新来过,为了达到自己崇高的目标,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即使未达到理想,他也不会丧气,因为他知道勇敢尝试后,即使失败,也远胜于畏首畏尾,原地踏步。”
要成功就要采取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要成功就要知道成功的人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
目标再伟大,如果不去落实,永远只能是空想,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成功者的口号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