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体会一次“家”的含义,让亲情打动自己;
学习本组文章从生活细节中选材入文的方法;
体会本组文章含蓄隽永的结尾技巧。
留下回家的路
浙江考生/冯泽
塞理卡说,人生是故事。也有人说,人生是浓茶。但我比较喜欢说,人生是行路。
我不知道,行路人在岔路口犯难时,是否会转身回家。家的概念,已愈来愈模糊。当我选择上前的路口时,曾经叛逆而天真地把家抛在脑后,而欲独享路上的欢悦。
坐过火车,经过一些村郊小站,总能瞥见一些昏昏的人。那是怎样的一些人啊!倚着、躺着,麻木、呆滞。他们的路就沿着这一条条枕木,消失在天边,不知通往何方。每当这时,我总会回头看车后那同样无尽的枕木——家就在天边。
看了兵书,知道古人用兵最忌的是欲归无路。起初只是一笑。但慢慢地,这又勾起了我对家的联想。人在走路,但若遇上一条条前途不可尽知的路呢?走,也许没有退路,也不知选择的正确与否。困了,倦了,一回头,猛然发现,回家的路原来一直在身后。
然而,我曾不屑于家的存在,曾向往那一条条通向未来的路。我想体会远离家的味道。
终于有一天,下了晚自习,我决意去体味一番。犹豫片刻,选择一条我认为很妙的路,一甩头,风驰电掣般,融入夜的怀抱。
很快,高楼消失了,平房也消失了。四周是一片旷野,繁星簇拥在我周围,静静的夜向我敞开胸怀,调皮的小虫不时在暗处哼上几声。我满意了,为自己的选择而洋洋自得。不再回家,我想。
然而,又很快地,我冷了。四周永远只是这么一幅开阔之景。我厌了,四下太静了,我有了被抛弃的感觉。天像一个巨大的笼,大得让人心慌。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孤魂野鬼,逡巡[逡巡]犹豫不决。在天地间,不知归宿。我后悔了,回头一望,就像摩西远眺亚伯拉罕的领地一样。回家的路还在。不知怎的,我猛一转过头,疯也似的往回冲。
高楼出现了,我喘了口气。世界杯正酣,因为餐馆的电视里一片翠绿。我注意到一个擦鞋的小工,久驻窗前,似乎沉醉于足球明星的倜傥与风流。这是一个以天地为家的人吗?
我沉思,我反省。
家近了,客厅,灯亮着。望望身后,低头一看路面,心头一动——这是回家的路。我抬起头:今后不论走哪条路,再不忘了家,让回家的路,就在身后……
起初,“我”曾“叛逆而天真地把家抛在脑后”,接着,也曾“不屑于家的存在”,然后,终有一天,“我”笃定,“再不忘了家,让回家的路,就在身后”。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周国平的《家》中的至理: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其实,与家之间千丝万缕的情丝从来不断,只是,需要成熟的态度认清它。
1本文开头的方法有值得借鉴之处吗?
2远离家的经历给了作者怎样的体会?
3“让回家的路,就在身后……”这句话有怎样的深意?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主要特点。在诸种文学样式中,散文是作者用以袒露心声、表达思想的得意工具,因此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生日礼物
顾莹
那年,他5岁。
他知道,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其实,5岁的他对生日的概念很模糊,礼物和蛋糕或许便是生日的全部。他喜欢过生日,所以他想,母亲一定也喜欢有礼物有蛋糕的生日。
他在白纸上用蜡笔画妈妈的脸,完工后左看右看,满意地点点头。母亲下班到家,他迎到门口抱住母亲的腿,仰起脸朝母亲钩钩手指,母亲会意俯下身。他在母亲颊上重重地亲了一下,呵呵笑道:“妈妈生日快乐!”随后递上那张画。母亲抱起他,吻了吻他的额头无限宠溺地说:“好乖!谢谢你的生日礼物。”
那年,他10岁。
母亲的生日又到了。他和父亲偷偷商量给母亲买个多大的蛋糕,他说上面要有水果,最好再有些巧克力。父亲问他:“你有礼物送给妈妈吗?”他神秘地一笑,皱了皱鼻子悄声说:“这是秘密。”
“信封里是什么?”生日那天,母亲好奇地问儿子。
“自己看嘛。”他一副很得意的样子,似乎有十分的把握知道母亲喜欢。
果然,母亲拆开后眉开眼笑,是一张满分的测验卷。母亲常说,优异的成绩是对她最好的回报,他记住了。
“这是份很有意义的礼物,妈妈喜欢,谢谢。”母亲摸着他的脑袋,欣慰地微笑。
那年,他15岁。
在一堆形形色色的贺卡前站了好久,他才挑中一张作为礼物送给将过生日的母亲,素雅的封面上印着烫金的字:谢谢你,母亲。
写字台前,他在卡片上写了一封长信给母亲,感谢她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并且向母亲允诺自己会专心于学业。
卡片被放在母亲的床头。
“到底长大了。”母亲看完后说:“你是妈妈的骄傲,谢谢。”
那年,他20岁。
大学里都是住读的,可因为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所以他决定回家一趟。并且,他在学校附近的花店买了一束康乃馨。记得女友告诉过他,康乃馨的花语是:感恩的心,送母亲最合适。
“生日快乐,妈。”他气喘吁吁跑回家,把鲜花交给母亲,完成任务般地舒了口气。
“这花很贵吧?”母亲爱怜地望着上气不接下气的儿子,随口问了一句。
“还好,比送小琴的玫瑰便宜多了。”他喝了口水答。
母亲微微一愣,马上回过神来对儿子说:“你先歇会儿,马上就开饭了。”他却摇摇头:“不用了,妈我还要回去,今天室友也过生日,要开Party。”说着,又匆匆离去。
母亲望着手中的鲜花,淡淡一笑:“儿子还是很周到的,特地从学校赶回来送我生日礼物。”
那年,他30岁。
他的确给母亲长了脸,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外资企业中国分公司的主管,还娶到了一个温柔又聪慧的妻子。只不过,他工作一直很忙,常常日夜颠倒。
“明天是妈的生日。”妻子翻日历时记起婆婆的生日,赶忙提醒他。
电脑前工作的他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半晌才问:“你妈还是我妈?”
“你妈!”妻子又好气又好笑地回答:“要不要买点什么?”
他依旧马不停蹄:“这样吧,明天你代我塞点钱给妈,让她爱买什么买什么,别省着用。”
妻子照他的话做了,她告诉婆婆:“他很忙,不能回来陪妈过生日了。这钱您收着,就当礼物好了,生日快乐。”
母亲接过媳妇手中的钱,目送她远去,喃喃自语:“儿子还能记得我的生日,已经不错了……”
其实,生日礼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读此文,有如置身山涧临溪看水。这溪流,“几乎无处不流,无处不鸣”,让人品出了曲折波澜,听出了顿挫抑扬。作品集中写主人公从5岁到30岁每个年龄段送给母亲的不同的生日礼物,反映“亲情”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情节看似单一,实则悬念迭起,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结尾含意隽永。品读全文,让人觉得是在顺着小溪漫步,游程有尽,而游兴无穷。
1作者写各年龄段送生日礼物这一情节是如何避免重复的?
2文章结尾的省略有未尽之意,你能揣摩出其中内涵吗?
3作者想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借助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母爱
江苏考生/徐荔
今天晚上由于排练新年节目,时间太晚了,我只好坐公交车回家。7路车终于缓缓靠站了,等候多时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向车门拥去。你挤我,我挤你,本来这就是总站,每个人都会有座位,为什么人们还是这么野蛮地挤?
“请别挤!请注意别挤着孩子!”人群中的几声乞求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只想着抢个好座位,争着往上挤呢。“啪——”的一声,一个人摔倒了。人们终于停止了争抢,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一位妇女跌倒了,她的怀中紧紧抱着一个婴儿。
“哇——”孩子大哭起来。“吵什么,烦死了!”几位民工模样的人不耐烦地喊起来。妇女望了望他们,赶紧一面拍拍孩子:“乖,宝宝,不哭……”一面努力地想站起来。我连忙走过去把她扶起来:“阿姨,当心,不用理他们。”然后扶着她上车,坐下。车开了,妇女感激地望着我,虽然一句也没有说,但我感觉到了她内心的谢意。我开始默默注视起这对母子来。
她低下头,慈爱地看着已不再哭闹的孩子。突然,一丝恐慌闪过了她的眼底:她的手背上有血。我原以为,她会赶紧采取某种方式止住流血,但是,我错了,她并没这么做,而是赶快全面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就连耳朵背后一点点的角落也不放过,直到检查了三遍后,确定孩子身上无一处受伤,而只是自己手背的皮蹭破了,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霎时,母性的光辉笼罩了她的全身,犹如万千绚烂的霞光拨开层层的迷雾,射入空灵的幽谷……
我的心猛地一震,泪水决了堤……
本文起笔看似平淡,但越往下看越感到作者用心良苦。挤车是司空见惯,受伤也不足为奇,但闪亮之处在于母亲的反应:她发现血迹后不是急于包扎,而是仔细地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当确信孩子并未受伤时,她安心地笑了,这笑里包含多少爱啊!母亲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正是无私本性的体现,这一瞬间捕捉得多好!而文章结尾更是耐人寻味。
1本文中“母亲”形象的塑造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结尾的安排用意何在?
3从本文的选材中,你是否获得了一些启示?
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善于捕捉,才能“平中见奇”,令人回味。
柳絮纷飞的季节
湖南考生/陈絮
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你紧紧依靠;家,是一把大伞,为你遮风避雨;家,更是坚强的大树,给你勇气,给你依靠。
——题记
在一个柳絮纷飞的季节里,可爱的我降临到世上。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柳絮,父母便给我取了一个美名——絮儿。
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每天有母亲的温柔细语唤我起床,父母的慈祥微笑伴我上学,家之爱无时无刻地伴随着我。
或许,是我们的家太幸福了,连上天都嫉妒万分。终于在某一天,在一场车祸中,父母无情地抛下我,离开了。看着洁白的柳絮伴着鲜红的血,我退缩了。
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密友小希约我到后山走走,无言,来到无人的后山,面对最好的朋友,我再也忍不住了,泪的堤岸被彻底冲垮。面对如此伤心的我,小希只有沉默。
“啊,快看!”突然,小希大叫。顺着小希手指的方向,我抬头一看,在一阵清风的护送下,毛茸茸的柳絮,用洁白无瑕的身体尽情地舞动着、纷飞着……我擦了擦泪水,伤心地说:“夕阳最后的柳絮,如今也不过如此了,你看,她们同我一样,被父母抛弃,无家可归,只能到处流浪……”我越说越伤心,泪不自觉地又流了下来。
“不是的!”小希用坚定的口吻说,“其实一切都没变,变的只是你的心。你看,柳絮还是那样的美,在碧空的衬托下,还是那样的坚强。她们不是无家可归,但是家之爱不曾离去。因为家,所以她们有勇气去面对,就像你,虽然父母已去世,但她们的爱不曾离去。他们希望你能鼓起勇气,重新去面对,为了这个家!”
又一阵清风抚过我的双脸,更多的柳絮在碧空下飞扬着,我深呼吸,张开双臂,对着漫天的柳絮说:“家之爱不曾离去,为了这个家,我会鼓起勇气,重新面对!”漫天的柳絮似乎更快乐地飞扬着……
瞬息之间,天人永隔,这恐怕是世间最痛的遗憾。当念及,曾经最爱“我”的人已经远去了,再坚强的人也会心碎。可是,生活还在继续,心碎的人该往哪里去?这其间,有不舍,有挣扎,有伤感,更有那最深沉的爱。
为了爱,勇敢面对。小作者用了百般的努力终于战胜了厄运。也许,这便是最令人怜惜的成长历程。
1“柳絮”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件。
3我们该如何理解结尾句?
题记,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开头方法。往往使用高度凝练、意蕴丰富、极具文采的语言或引出话题或暗示主旨。
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南通考生/崔振国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决定给我特制一个枕头。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选着棉花,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睡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就像是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散落满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还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住宿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声音,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拉着父亲,一手拉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作者以小见大,以极为普通的枕头为线索,表现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意,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文章三写枕头,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并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把情感的传递写成一种单向活动,而是多次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我”相应的情感反应,或展现海滨之夜“繁星满天”之美,或诉说“没有歌词的童谣”的意境,或倾诉身边“一地金黄”的林间的温馨之感,这种笔法所构筑的双向互动型的情感世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此外,本文语言朴实而含蓄,辞短情长,耐人寻味。
1“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这“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2描写枕着枕头的感受,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3回顾你的生活中,父母对你是如何表达爱的?
联想,可以丰富作者的感受,渲染浓厚的意境,加深读者的印象。
我爱我家
吴静
“什么?你要参加你爸妈的婚礼?”一下子,同学们向我投来一束束异样的眼光。
是啊!明天是爸妈的结婚纪念日,这可是他们20年的瓷婚纪念日。听爸妈说,当年他们结婚时家里穷。婚礼就操办得很简单,几张老桌椅板凳、一张床、几条被褥,简单到了近乎可怜;如今可不同了,家中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爸妈想好好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重温那份幸福的甜蜜,何况还有我这个乖女儿张罗着,一时间真是忙活得不可开交。
“为你爸妈准备这个婚礼,你的心情一定很特别、很高兴吧!”同学们纷纷好奇地说道。
“嗨,你们不知道。其实,这个婚礼去年就应该举行了……”我的语气一时不知不觉地沉了下来。
“为啥?”一个好奇的同学问道。
“你真多嘴。”另一个同学拍了一下他的手说。
“没什么。”我接着告诉他们,“去年的今天,本来婚礼一切准备就绪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也都请到了,可就在婚礼开始的前一个小时,爸爸接到部队的紧急通知:部队马上出发去抗洪救灾。月台上,爸爸连礼服都没来得及脱下来就踏上了火车。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声,火车缓缓开动。我追赶着火车,追赶着爸爸,不停地大声喊:‘留下,爸……你留下呀,等婚礼结束了再走呀,妈还等着呢,爸,爸……’可爸爸只是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一个劲地向我招手,大声对我喊:‘向你妈说声对不起,等我回来一定补上,希望她能理解爸爸。’火车渐渐加速,开向远方,直到从视线中消失。望着远去的火车背影,想起爸爸临走前那张愧疚的脸,我不禁想:此时妈妈该有多伤心啊!可怜的妈妈!爸,我恨你!当我站到妈妈面前,看着她穿着那雪白的婚纱,那天的她特别美丽,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她,该说些什么!”
“可妈妈却拍拍我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我都知道了。爸爸妈妈虽不能如约举行婚礼敢,但他却能使许多不幸的人重新拥有幸福的家,能使许多新人开开心心地享受新婚的喜悦……妈妈认为,这也就是你爸在婚礼时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从不曾想到妈妈能这么理解爸爸,体谅爸爸;在我心中,爸爸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
“看着那穿着一袭洁白婚纱的妈妈,我觉得妈妈变得更漂亮,更美丽,更动人……”
讲到这儿,我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冲动,高声大喊道:“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这个家,是你们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关爱。”突然间,一阵掌声响起,可能是我讲得太出神了,一时竟没回过神来。看着大家注视着我的目光,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那天是我笑得最甜的一天,笑得是那样灿烂,那样甜美。
一句惊奇的问话,牵出了读者心中的无限悬念,引人入胜的开头,便是本文的第一妙处;一段生动的插叙,凸显了两个高大善良的形象,精细到位的描写,是本文的第二妙处;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勾勒出其乐融融的温馨家庭,真挚自然的抒情,是本文的第三妙处。匠心独运,令人身心愉悦!
1文中对父母亲的描写使用了哪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从文中可知,“我”的父母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如果让你替作者为文中的父母准备一件礼物,你要怎样安排呢?
人物性格是丰富多彩的:诚实的、善良的、豪爽的、多疑的、圆滑的等等。因此,作文中描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不同人物说话习惯的不同,准确地捕捉不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大多优秀作品中,都有一“物”,或寄寓情感,或串联全文,成为线索。本组文章中的“路”、“生日礼物”、“柳絮”、“枕头”都如此。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有意识地效仿这种写法,让自己的感情通过一定的凭借物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
亲情是人类情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亲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为什么许多学生在写此类作文时却找不到典型生活素材,甚至无话可说呢?恐怕这就是作文本身的问题了,还是从思想感情方面找找原因,一个感情淡漠的人,还指望他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吗?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择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现父与子、母与女的亲情。最好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精神、心理多方面描写人物,不要空洞的介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