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一句朴素的经验之谈:“过马路前一定要看好左右两边,单行道也是如此。”你能说它没有谈人生?
回味自己的人生,写出对人生的体会;
体会几位作家从几个角度诠释人生的方法;
摘抄有关人生的名言诗句。
记住我选自《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泰斯特,英国作家。
[英]泰斯特卞臻雄/编译
这天终将来临——在一所出生和死亡接踵而来的医院内,我的身躯躺在一块洁白的床单上,床单的四角整齐地塞在床垫里。在某一时刻,医生将确诊我的大脑已经停止思维,我的生命实际上已经到此结束。
当这一时刻来临时,请不必在我身上装置起搏器,人为地延长我的生命。请不要把这床叫做临终之床,把它称为生命之床吧。请把我的躯体从这张生命之床上拿走,去帮助他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把我的双眼献给一位从未见过一次日出、从未见过一张婴儿的小脸蛋或者从未见过一眼女人眼中流露出的爱情的人;把我的心脏献给一位心肌失能、心痛终日的人;把我的鲜血献给一位在车祸中幸免死亡的少年,使他也许能看到自己的子孙尽情嬉戏;把我的肾脏献给一位依靠人造肾脏周复一周生存艰难的人。拿走我身上每一根骨头,每一束肌肉,每一丝纤维,把这些统统拿尽,丝毫不剩,想方设法能使跛脚小孩重新行走自如。
探究我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如有必要,取出我的细胞,让它们生长,以便有朝一日一个哑儿能在棒球场上欢呼,一位聋女能听到雨滴敲打窗子的声音。
将我身上的其余一切燃成灰烬。将这些灰烬迎风散去,化为肥料,滋润百花。
如果你一定要埋葬一些东西,就请埋葬我的缺点、我的胆怯和我对待同伴们的所有偏见吧。
把我的罪恶送给魔鬼,把我的灵魂交付上帝。
如果万一你想记住我,那么就请你用善良的言行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你帮助的人们吧,假如你的所作所为无负我心,我将与世长存。
与其说,这是一篇临终遗言,不如说,这是一份爱的礼物,一声奉献的欢呼,一种对自己的珍视和缅怀。读罢此文,对这可亲的高尚的人儿,不知更多的是怀念还是悼念。施惠于人,善待一切弱势群体,以爱心,以高贵的精神。这便是我们所期望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其实,爱的礼物便是心灵的享受,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超越一切尘俗的、功利的现实生活,去领略天堂的美妙之魂。
1作者在用怎样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他?
2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让别人记住你?思考一下再作答。
抒情,分为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情感饱满充沛;间接抒情,情感含蓄深长。
诗化人生选自《百年中国经典散文(哲理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兆胜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事十有八九。即是说,在本质的意义上,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都要面对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然而,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天上的月亮每月也不过只有几日的圆满,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无黑暗,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冬……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样。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本根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的生命的先验性“缺失”。从此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我想,这个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做着没完没了的工作,然而他们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而有的人一生锦衣美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累与否。同样,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劳累和不顺,而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之心,一颗“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取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如枝头上小鸟不停地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注解: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只不过占一个树枝;偃鼠在河里饮水,只不过喝满了肚子。孔子《论语》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注解:吃粗茶淡饭,喝白开水,弯曲手臂当枕头躺卧,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看来,关键的并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荒僻的海南,夏天极其潮湿,秋天阴雨连绵,所有的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有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东坡志林》,考订药书,赋诗作词。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将他打倒,因为他总有一颗“诗心”。
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与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华,夏天灿烂;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生命就进入了晚秋;而严寒到来,万物将激情收敛珍藏,这就是冬天了。其实,这种更替与人生的何异?生命在自然与死亡韵律的和谐上实际上具有一样的节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诗,一首有着成长和死亡韵律的和谐诗,通过“诗心”,在发现天地和人生蕴含的诗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人生就是一个进程,天地都有其生死、离别与悲欢,而渺小的人还有什么困惑和滞碍?
通过诗心,人们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与自身的生命贯通起来,那么,个体就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大。比如,看到一树绿叶,我们不要对其熟视无睹,而应该用诗心去体会。当你的诗心与绿叶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会顺着树叶的脉络汩汩流出,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
诗心就如同和煦的阳光,它不仅能消融冰雪,还可以驱尽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乐融融。
这篇哲理散文饱含生活的激情,生动地阐发了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富于辩证色彩;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理性;读后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文中用苏东坡被贬海南的生活为例,生动地揭示了用诗心与挫折对抗的意义,深化了“诗化人生”的主题。
1“诗化人生”的关键是要有一颗诗心。请根据文义,概括“诗心”所包含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从哪些方面说明人生要有一颗“诗心”?
3你认为第二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得对吗?请你结合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简要陈述理由。
散文,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堪称心灵的鸣响,体验的写照,岁月之河的涛声,野性之野的风暴。散文描写取神略貌:写人,不求全面周到;叙事,不求完整曲折;写景,不求充实细密。
时光选自《黄冈语文读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冯骥才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科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刻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
本文紧扣“思考”,以时间为序,先写停电燃烛,引发思考,接着写自己关于时光的思考与感悟,最后写来电打断思考。表达了作者要珍惜时光避开尘嚣,抓紧每寸光阴进行艺术创作,继而实现一个文学家再造生命奇迹的宏愿。作者在烛光散布中的尽头看到北宋天王雕像,凝视它陷入深思,运用设问,表现作者的感悟,也将读者带入凝思境界。
1从文中看,北宋天王木雕像保存了哪些“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
2“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从文中找出与第三段画线句相呼应的句子。
选材,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去思考。“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是选材的高境界。
责任
重庆考生/张晓敏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有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史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他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当寄去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通过了这场考验,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什么也没留下;通过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人们会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我们都知道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因为他要站岗,别的孩子早散了,可他为了坚守岗位宁愿站着哭泣。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灵,责任从小就在那里成长。
愿我们所有的人们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正如文中所说:“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因此,许多以“责任”为话题的文章都难逃刻板、教条、沉重及过于严肃的风格。而本文却不然。责任是“一个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给予你的却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形象且颇有韵味的比喻激起了读者的共鸣,拓展了话题的意义。详略安排得当的事例令内容充实,令主题鲜明。
1本文开头的引用有怎样的作用?
2本文第四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技法阐述“责任的存在是考验”这一观点?好处何在?
3为本文的主题服务,你还可以选取什么样的素材?试举一例。
审题,要吃透题目中的隐含文体。从文体上看,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从内容上看,是写自己的亲身体历,还是写所见所闻;从选材上,是写正面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事,还是写反面事例,引导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诸如此类的暗示都要认真审清。
择死与择生选自《长沙晚报》,2005年1月23日,有删改。
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唯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着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本文以屈原和司马迁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择生与择死的问题,含蓄婉转地指出,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观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详写屈原择死,略写司马迁择生,中心明确突出,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1第一段中所说的“这中国式的生命”指的是什么?
2“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一句在文中如何理解?
3简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写记叙文最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独特的感悟,写议论文要注意选材取正反两事例加以论证,切忌空洞的说教式的话语。
生活如戏
董清秋
生活如戏。从你出生的那刻开始,这场戏就拉开了序幕,然后,时间任由你这个主角在自己的舞台上消磨。
生活如戏。只要它拉开了序幕,就不管你是否有所准备。你可以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演上一出毫无意义的闹剧,也可以浓墨重彩、有板有眼地演上一出震撼人心的好剧。
生活如戏。懂得这出戏一生只演一回的人必定会额外地善待演出,孰不见,为了一句短小的台词,他们都会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因为他们知道,观众不是他们自己,评判演出效果的尺子装在群众的心里。只有愚蠢透顶的人才会自己评判自己。
生活如戏。吃透这出戏本质的人善于勇敢地面对这没有脚本的演出,他们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因而在大风大浪面前,从不气馁。只有没有勇气的“杞人”,才会在“忧天”中中断自己的演出。
生活如戏。悟出这出戏深意的人明白戏的演出要靠灯光、道具、音响,要靠演员与演员的配合,因而他们总会加倍珍惜这舞台上的所有东西。他们清楚,自己的演出是否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还是要看这舞台的环境。这样的角色也必然会得到这舞台环境的尊重。只有自以为是的人,才会蔑视周围的一切,而这种人,也势必会被周围的一切所蔑视。
生活如戏。了解这出戏的人也深知,不是所有的好角色在演出的同时就能红极一时,因而他们总能耐得往没有观众没有掌声的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终能在数年后被人们尊称“名角”。只有那些庸俗肤浅、急功近利的人,才会在没有成功的鲜花的空气中窒息。
生活如戏。但你不能将生活当作演戏,也不能将演戏当作生活。愿你在谢幕的时候,能无愧于此生这唯一的演出。
本文对材料的安排,并没有突出“如何把生活当戏来演”,而是深刻地揭示了“生活如戏”的诸多表现,哲理性极强,读后令人获益匪浅,拍案叫绝。文章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结构也异常紧凑。
1“生活如戏”,生活在哪些地方如戏?
2“你不能将生活当作演戏,也不能将演戏当作生活。”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3有人说:生活如歌。也有人说:生活如水。你认为生活像什么?
在组织材料时,除了要删去无关紧要的情节、多余的例子之外,还要删去不合理、与本文风格不一致的材料,这样,我们的作文就有可能做到主题更集中,情节更紧凑,形象更鲜明。
人生,是一个深邃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面对多彩的人生或喜或悲或怒……留下来对人生思考的文字,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日记、随笔成为志士仁人、学者文人记录人生絮语的最好形式,我们也不妨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随时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作文时就不会肤浅了。
人生是什么?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以后还会让人类探究一万年。然而人生是具体的,由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件小事构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我们往往走入误区,认为学习就是现在学生生活的全部,因而狭隘了自己的人生。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与世间万物联系起来,才能逐渐体味人生的含义。
以“人生应该是这样的”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中心论点明确,有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感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