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历程-浪迹天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情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那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远不沉默!

    ——食指《命运》

    阅读本组几篇文章,认真思考: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学习游记的一般写法,掌握按时空安排顺序结构文章的技巧。

    月台

    台湾考生/艾雯

    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汇集如许人的流动;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拥有如许的悲欢离合。从清晨到白昼,从黄昏到夜晚,从黑夜到黎明,数不清的脚印,带着来自各地的泥土,重重叠叠、密密麻麻的踏上去:红色的来自山间,褐色的来自田野,黑色的来自城市,白色的来自海滨。聚拢又失散,堆积又泻落,没有一颗种子能在土里生根,如同没有一双脚步能在这里驻留;缘由——

    这只是流动的浮土,

    这只是过往的月台。

    月台延展在城市与城市交换的地点,守望在乡村与小镇的边缘。默默伫立,骚扰不停的是人们,为生活、为名利、为野心、为梦想……来来去去,忙忙碌碌。列车频频,卸下一批,载走一批,制造着离散。来的脚步掩盖了去的脚印,去的脚步抹去了来的脚印。轻快的脚步播撒着欢聚的愉悦,沉重的脚步载负着甸甸的离愁,从容的脚步迈向预定的目标,匆促的脚步显露着急切的心境,迟缓的脚步缠绕于厌倦,悠闲的脚步只为一次探访,也有忧郁踯躅的,属于那种迷失了自我的旅客。

    多少次,我也曾被卸在月台;多少次,我也曾从月台离去。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又显示的是什么?这些年来,别离多于欢聚,失望多于收获。寂寞、惆怅和一份淡淡的凉意,却是我密切的旅伴。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留于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

    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路程中有无数的驿站。所有的台和站,只是供途中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别长期滞留,沉滞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蚀;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宁,将使生命萎靡。

    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

    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是离散,欢聚当可期待。

    携着轻便的行李——装满信心和小小的愿望,随时准备踏上人生的月台,只等待时间列车的到来,出发再出发!

    作者选取月台中最常见的脚步和脚印予以铺陈描写,显示人世间人众生相,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对司空见惯的月台作了深刻观察和体验,从中开掘出新的意义,平中见奇。“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本文中这类由反义词构成的句子,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空关系上的对立统一,引人思索,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1本文开篇说“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篇未却说“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2简要解释“人生月台”的含义。

    3作者在篇末段中表达的意旨是什么?

    “凡文无景则荒,无意则粗,无事则虚,无情则诬。立意之法必兼四者。”因此,无意、无景、无事、无情的文章,就会使人不知所云。

    雨

    巴金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蔚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居·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他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闭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的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的春天里少见的日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再见。

    我也像发布里那样的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十几年来,不打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在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梭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的良心”的巨人吐露一个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有时火种在我的腹内燃烧起来。我受不了熬煎。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为了浇熄这心火,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街,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留心街上的人和物,但是我没有被车撞伤,也不曾跌倒在地上。我脸上眼睛看不见现实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了。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

    1941年7月20日

    巴金为文,风格总趋向于平和。有一种深远而冲淡的意境。作者借阳光以明志,借阴雨以抒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对发布里热爱阳光的叙写,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思想:反对黑暗、追求自由。

    1文章题为“雨”,起笔却写阳光,为什么?

    2从全文看,阳光有一种特殊的含义,阳光象征什么?

    3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解释“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的含义。

    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是指将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对景物的反复描写,将所要抒发的情感释放出来。

    红海上的一幕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孙福熙

    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耀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制服,听候号令。盖天所覆的大圆镜上,鼓起微波,远近同一节奏的轻舞,以歌颂他的功德,以惋惜他的离去。

    景物忽然变动了,云霞移转,歌舞紧急,我战战兢兢地凝视,看宇宙间将有何种变化;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后面了。海面失色,立即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金线万条,透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然而他又出来了。他之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他去后的相思的。

    我俯首看自己,见是照得满身光彩。正在欣幸而惭愧,回头看见我的青影,从船上投射海中,眼光跟了他过去,在无尽远处,窥见紫帏后的圆月,岂敢信他是我的影迎来的!

    天生丽质,羞见人世,他启幕轻步而上;四顾静寂,不禁迟回。海如青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薄霭是紫绢的背景,衬托皎月,愈显丰姿。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在这时候,他预备他灵感一切的事业了。

    我渐渐的仰头上去,看红云渐淡而渐青,经过天中,沿弧线而下,青天渐淡而渐红,太阳就在这红云的中间。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而我们是向正南进行——海行九天以来,至现在始辨方向。

    我很勇壮,因为我饱餐一切色彩;我很清醒,因为我畅饮一切光辉。我为我的朋友们喜悦:他们所瞩望的我在这富有壮丽与优秀的大宇宙中了!

    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相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空虚的舞台上惟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

    月亮是何等的圆润啊,远胜珠玉,他已高升,而且已远比初出时明亮了。他照临我,投射我的影子到无尽远处,追上太阳。月光是太阳的返照,然而他自有风格,绝不与太阳同德性。凉风经过他的旁边,裙钗摇曳,而他的目光愈是清澈了。他柔抚万物,以灵魂分给他们,使各各自然的知道填入诗句,合奏他新成的曲调。此时唯有皎洁,惟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这是安慰,这是休息。这样的直到太阳再来时,再开始大家的工作。

    本文描写的“一幕”实际上是两种自然景象,一是日落,一是月出,交替行进,恰成对比。其实对比是多重的,日落与月出的景象形成对比,描写的笔法和风格也形成对比,廓大的意境和精细的描绘又形成对比。“空虚的舞台上惟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舞”,其中“听满场的鼓掌”纯属想象。尽管想象得很奇特,但又有所依据,作者是顺着“舞台”和“布景”往下想象的。

    1你觉得日落和月出哪一种景象描写得更精彩迷人?为什么?

    2本文中奇特的想象对你写作文有何启示吗?

    3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分别概括本文日落和月出的景象。

    在高明的作家那里,文学的想象,有时表现为大胆的创造,把空无的写成实有的,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访沈园

    郭沫若

    一

    绍兴的沈园,是南宋诗人陆游写《钗头凤》的地方。当年着名的林园,其中一部分已经辟为“陆游纪念室”。

    二

    《钗头凤》的故事,是陆游生活中的悲剧。他在二十岁时曾经和他的表妹唐琬(蕙仙)结婚,伉俪甚笃。但不幸唐琬为陆母所不喜,二人被迫离析。

    十余年后,唐琬已改嫁赵家,陆游也已另娶王氏。一日,陆游游往沈园,无心之间与唐琬及其后夫赵士程相遇。陆即未忘前盟,唐亦心念旧欢。唐劝其后夫遣家童送陆酒肴以致意。陆不胜悲痛,因题《钗头凤》一词于壁。其词云: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词为唐琬所见,她还有和词,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等语。和词韵不甚谐,或许是好事者所托。但唐终抑郁成病,至于夭折。我想,她的早死,赵士程是不能没有责任的。

    四十年后,陆游已经七十五岁了。曾梦游沈园,更深沉地触动了他的隐痛。他又写了两首很哀婉的七绝,题目就叫《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钗头凤》故事的全部,是很动人的一幕悲剧。

    三

    十月二十七日我到了绍兴,留宿了两夜。凡是应该参观的地方,大都去过了。二十九日,我要离开绍兴了。清早,争取时间,去访问了沈园。

    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是一片田圃。有一家旧了的平常院落,在左侧的门楣挂着一个两尺多长的牌子,上面写着“陆游纪念室处(沈园)”字样。

    大门是开着的,我进去看了。里面似乎住着好几家人。只在不大的正中的厅堂上陈列着有关陆游的文物。有陆游浮雕像章的拓本,有陆游着作的木板印本,有当年的沈园图,有近年在平江水库工地上发现的陆游第四子陆子坦夫妇的圹记,等等。我跑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又连忙走出来了。

    向导的同志告诉我:“在田圃中有一个葫芦形的小池和一个大的方池是当年沈园的故物。”

    我走到有些树木掩荫着的葫芦池边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边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假山。大方池也远远望了一下,水量看来是丰富的,周围是稻田。

    待我回转身时,一位中年妇人,看样子好像是中学教师,身材不高,手里拿着一本小书,向我走来。

    她把书递给我说:“我就是沈家的后人,这本书送给你。”

    我接过来看时,是齐治平着的《陆游》,中华书局出版。我连忙向她致谢。

    她又自我介绍地说:“老母亲病了,我是从上海赶回来的。”

    “令堂的病不严重吧?”我问了她。

    “幸好,已经平复了。”

    正在这样说着,斜对面从菜园地里又走来了一位青年,穿着黄色军装。赠书者为我介绍:“这是我的儿子,他是从南京赶回来的。”

    我上前去和他握了手。想到同志们在招待处等我去吃早饭,吃了早饭便得赶快动身,因此我便匆匆忙忙地告了别。

    这是我访问沈园时出乎意外的一段插话。

    四

    这段插话似乎颇有诗意。但它横在我的心中,老是使我不安。我走得太匆忙了,忘记问清楚那母子两人的姓名和住址。

    我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没有东西也没有办法来回答,就好像欠了一笔债的一样。

    《陆游》这个小册子,在我的旅行箧里放着,我偶尔取出翻阅,一想到《钗头凤》的调子,也酝酿了一首词来:

    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

    沈家后,人情厚,《陆游》一册蒙相授。来归宁,为亲病。病情何似?医疗有庆。幸,幸,幸。

    的确,“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影像是看不见了。但除“满畦蔬菜,一池萍藻”之外,我还看见了一些树木,特别是有两株新栽种的杨柳。

    陆游和唐琬是和封建社会搏斗过的人。他们的一生是悲剧,但他们是胜利者。封建社会在今天已经被根推翻了,而他们的优美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世界改造了,昨天的富室林园变成了今天的人民田圃。今天的“陆游纪念室”还只是细胞,明天的“陆游纪念室”会发展成为更美丽的池台——人民的池台。

    陆游有知,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园来,他决不会伤心落泪,而是会引吭高歌的。他会看到桥下的“惊鸿照影”——那唐琬的影子,真像飞鸿一样,永远在高空中飞翔。

    本文题为“访沈园”,却不像一般的游记那样,对所记之处娓娓道来,而是重在抒写感情。文章思路追随着《钗头凤》的故事与沈园的变迁。沈园的今昔对比展现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革,在这蜕变的淡淡讲述中,作者无法压抑内心的欣喜,并于字里行间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和社会的美好祝愿。

    1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2作者为什么要用相当的篇幅写《钗头凤》的故事?他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根据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寓情于事也是间接抒情的一种,它是将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叙事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体验。

    远方

    佚名

    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顺。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远方。

    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常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他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作山下的青草,而不能作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过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的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阔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人生,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纪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远不能成为历史。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方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天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本文以“远方”为线索,古今中外随处点染,内容丰富,开阖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化色彩浓重。文章从远方的美丑起始,以远方的美丑收束,首尾呼应。末句“你去吗?”的叩问,于轻松随意中深化了主题。

    1第三段的画线句表明了什么?

    2作者从空间的角度写“山是纵的远方”,此外还写了几种“远方”?

    3第七段中谈及司马迁、柏拉图等人,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段落是作者认识和表述的步骤,是作者思路发展中的停顿和间歇。阅读时可使用“段落取精法”,指的是探讨和提取段落的精华和要害。

    写游记,初学者一般都按时空顺序,即时间推进和空间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在此基础上考虑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根据浏览的景和物的不同,还需灵活把握,写景游记与写物游记明显不同。《红海上的一幕》和《访沈园》就有很大区别,前者侧重于景的描写,后者侧重相关历史的介绍。写游记不是记流水账,需要与其他文体一样的精心构思。

    旅游之风盛行,本地看够了看外地,水看完了看山,山看完了看庙,都看完了,钱少的“新马泰”,钱多的西北欧。但旅游之后呢?那里的风光最多有几张照片可以偶然让人唏嘘一阵;“哇!多美啊!”还是拿起笔静下心写点文字留下吧,也许在静静写作时会发现自己竟是一个哲人,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光者。

    你旅游过吗?如果你旅游过,请你写一篇游记。600字以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