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是生命,繁丽的是想象。在荒凉与繁丽之间,我们度日。人,本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将偶像幻化为一片自由的荒草;将生命的慨叹融入一江春水;将静静傲骨注入潺潺流水;让万物之佼佼代言人生的抉择;让镇定理智的思考成为警示的鸣钟……
想象,本无任何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它需要与真、善、美结伴同行,借助缪斯的指引,会晤真理的太阳。
阅读文章,体会文章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
领悟想象、联想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方法;
学会用想象、联想的方法写文章。
飘逝的芦花选自《中华百年中学生作文精品读本》第3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长天庆
故乡那片芦苇真美!
春天,密密匝匝的芦笋从水中钻出,远远望去,宛如一团团绿色云雾飘落河滩。
我家就住在芦荡边上,出门不远就能看到清澈、明净的泉水汩汩流淌,芦苇长长的影子在水中颤动着,像是在婆娑起舞,许多说不出名的小鸟在苇中穿梭……
伫立荡畔,我痴痴地望着,往往有种异样的情丝牵动心灵,于是便使劲想:这精灵灵的水流向何处去了呢?会流干流尽吗?苇荡里的鸟儿从哪儿来,又要飞往哪里去呢?这荡外面的世界是个啥样子的?
时常和小伙伴们躲过大人的监视,像挣破笼子的小鸟,扑啦啦钻进苇林。苇林曲折、幽深,令人胆寒却又令人兴奋。我常常按捺不住神秘、好奇的心,用手拨开芦苇,只顾往里钻。一边钻一边搜寻鸟窝,或许能掏到几个圆圆的花鸟蛋呢!间或也能捉住一只毛茸茸的小鸟。倘若刚下过雨,必定叫水珠儿滴得浑身湿漉漉,遭呵斥是免不了的,却仍乐得手舞足蹈。
与苇林厮磨久了,仿佛能感受到芦苇的呼吸,特别是在晨曦初露的时候,那随风飘然而至的缕缕清香,分明就是苇林大口大口呼出来的。轻抚翠绿光滑的苇茎,便能感到那空空的绿色肌肤里流淌着的液体……
夏日的雨后,我常在芦荡边看彩虹。尽兴玩乐之余,也会陷入长长遐想之中。奶奶说,那弯弯的虹一头连着龙宫,一头连着芦荡。你看荡里的水总流也流不完,是因为有通天的虹呀!我相信,奶奶的话是真的!
黄昏来临,我清晰地听到了芦苇拔节的劈啪声,听到啾啾的鸟鸣,阵阵的蛙叫。一阵微风穿过,芦花曼舞着,苇叶沙沙低吟。这一切,都像在对我窃窃私语,令我久久驻足,侧目静听,独自激动不已。再看映红西天的晚霞,透过密密苇叶,洒下点点金辉,就像神秘的梦境。于是,我便在这梦境中恍恍惚惚……
恍惚中,我忽而感到,我原本是大自然中的一株芦苇,是随风儿飘舞的一片芦花——我的心灵便在这里栖息了。
后来,那汪曾经载入史书注入汾河的“丁村泉”被“围湖造田”填死了。从此水源绝断。芦荡终于干涸了,那弯美丽的彩虹再也没出现在荡畔,芦花的故事也只能在梦里闪现。
再后来,久居都市,我常常在喧哗吵闹声中眷恋那片芦林的恬静,眷恋那飘逝的芦花和蛙鸣鸟唱。我多么想回到那片属于大自然的苇林中啊!每思于此,便感到一种精神的充实和生命的愉悦,禁不住萌生与人分享那片芦苇给我的感悟的渴望。
然而,逝者如斯,对芦花的奇异情感,我终是难以表述的。或许,尘世间有些事情,本来就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吧。我觉得,大自然就有这样的几许神秘……
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自然万物中感悟人生真谛,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美学观。“恍惚中,我忽而感到,我原本是大自然中一株芦苇……”仿佛就有某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在其中。作者写出了与泉水、苇荡相处的快乐,也写出了失去这一乐园的遗憾,以及“飘逝的芦花和蛙鸣鸟唱”给予“我”的永恒的充实与愉悦。作者没有对人与自然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只凭灵敏的艺术感觉,在“对芦花的奇异情感”中发现了几许大自然的“神秘”,这已使读者有了进一步感受与思考的线索。
1从文中找出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我原本是大自然中的一株芦苇,是随风儿飘舞的一片芦花”,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3题目“飘逝的芦花”有怎样的深意?
写作素材的来源有三:一是生活,青少年自己的生活,要做到心口如一,真情实感;二是资料,前人的生活、研究所得,要做到读写结合,积累总结;三是幻想,符合逻辑的想象和虚构,要做到大胆合理,生动活泼。
陶醉
吉林考生/张晨光
许久未曾见到那样一片荒草之势了。离开书桌,走出房门,我悠然地走近那片摇曳的精灵。
蓝天下,溪水边,它们在尽情地疯长着。生命的绿色在一寸一寸地延伸。它们肆无忌惮地在山野间抒写着绿意,抒写着生的希望。
这是一片自由的荒草,在它们的绿意中,没有一丝晦涩的沉重。草们凝神太阳的光芒,让那金色照耀自己幼小的身躯。它们为了活着,在风的咆哮着中,最大限度地伸长绿叶吸引阳光。它们从不认为自己卑贱,无时无刻不挺直身躯,以高傲的态度观望世界,藐视众生。它们似乎知道,拥有阳光,展示绿色,活着,就是希望!
看着这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你能不陶醉么?
这一片荒草繁衍生息,生存是它们唯一的信仰,它们的存在是坦荡的,磊落的。肮脏的、狭窄的城市角落没有它们的影子,温暖舒适的花房里没有它们的绿色。它们是大自然的怀抱中,最完美的守则的体现者。试想,如果漫山遍野缺少了它们的点染,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寂寞!
荒草就那样肆意地在我眼前摇曳着。它们顽强的意志力足以承受任何打击,它们的绿色不灭,身躯不灭,精神不灭。所有自诩[自诩]自夸。勇敢的人也许都要为它们汗颜[汗颜]面部出汗,形容羞愧难当!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一季季,一年年,它们永恒地展现着生命的绿色。
想着这绿色中孕育的永恒的精神,你能不陶醉吗?
又一阵轻风吹过,掀动我的头发,遮住了视线。我知道这无边的绿色盈满眼眶良久,我也神思良久。从书本中逃离,用那么长的时间凝视这一片荒草,我看懂了什么?我又将怎样面对具有挑战性的明天?
猛然间,我懂了!我陶醉在荒草的绿意与执着中。我会努力,朝着荒草的绿色的方向!我会努力,在明天的考场上。
看着这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你能不陶醉么?
文章起笔突兀,从荒草之势写起,对荒草之势的描写真切、细腻、具体,用词生动,饱含高度的褒奖与赞颂。结尾以反问句作结,巧点题目。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富于启示。
1本文为荒草赋予了怎样形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注视荒草良久,作者看懂了什么?
3你是否也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陶醉于某景某物?
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可借鉴以下几点:一是着眼全局改文章;二是写完之后看两遍;三是改文章须咬文嚼字;四是出入观省改文章;五是搁几天再修改。
水的联想
陈黎
两千多年前,一位智者立于江畔,见茫茫大江怒涛卷雪,奔腾东流,于是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从此,这一泓江水便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哪儿找不到它的身影?《诗经·关睢》中,屈子《离骚》中,李白的歌中,苏轼的豪放中,小谢的如练澄中江,清水落花中……
凄美!后主凭栏,姜夔欲寄,它幻化为绵绵的细雨,如丝,牵动着脆弱的心弦。
雄浑!杜甫登台,润之击浪,它幻化为滚滚的波涛,如火,熔铸着激壮的豪情。
寂寞!贺涛临亭,柳永醉卧,它们幻化为潺潺的流水,如风,飘零着翻飞的落叶。
苍茫!若虚春江独立,东坡揽舟放歌,那“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曾牵动多少人的袅袅情思。
一路奔涌,它淌逝了湘君踏歌劲舞的激情,屈子抱憾投江的愤激,王勃光华四溢的才气。
一路低回,它捎走了渊明的梦幻,乐天的谪恨,以及闻一多面对一潭死水的无奈。
一路东逝,化为泪,将离愁点染得凄凄惨惨;化为血,将豪气勃发得潇潇洒洒;化为酒,将人生酝酿得蓬蓬勃勃。
柔情似水,离愁似水,相思似水,女人似水。甚至康有为那剂医治大清疾症的良药也要以泪为引,以血为方。
大江东去,雄浑一族;小桥流水,婉约一派。滴泉飞瀑,柔波惊涛,一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月,都只是表面的点缀,而隐匿在深邃的夜幕后的,则是浩瀚的寰宇,它积淀着绵延的追忆,也翻滚着无尽的遐思……
立于水边,转过身来,你已是水。
文章汲取了五千年文化的滋养,流淌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思。文思飞动,大气磅礴,激昂处似排山倒海,一泻千里;舒缓处行云流水,俊逸洒脱,将文化散文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1“逝者如斯夫”的诗句出自何处?
2“立于水边,转过身来,你已是水。”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3本文引用了许多诗词典故,试写出几句文中提到的文人的经典名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山读水,读诗读经,读社会读人生。可读的东西很多,读有所感也很多。在写作时要选择一个较小的切口,纵深突破。可以调动自己的积累,一展个性才情。
水声潺潺
梁有杰
水,柔者?
一滴水,仿佛干将的一把铁锤,飞速滑过空气,击打在坚硬的岩石上,迸溅出无数的火星,一滴一滴,一下一下,在轻轻的滴答声中,造就了滴水穿石的神话。
一条江,你有生来的不羁,对挡在面前的阻碍是无尽的藐视,你咆哮着,摧毁一切阻碍,声声巨浪传达着你对流动的激情,你撕开山脊,向东奔腾。于是李白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赞美。
一条瀑布,前面是万丈悬崖,你没有畏惧、退缩,满怀豪情的猛烈地冲下悬崖,如千万条银链飞悬在半空。而悬崖之下,到处是你的呐喊,阵阵水花是你对流动的渴望。于是有人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片汪洋,我站在你面前,看不到边界。只有开阔,无尽的开阔,你哺育了最初的生命,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宽广。你的身体,形成雨雪霜冻滋润着这个世界。倾听着你掀起的浪花传来的阵阵涛声,于是曹操感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的,水是柔弱的,但只要认真倾听,便能听出她心底的刚强。然而此刻我却想到了女子们,她们如你那般,有着柔弱身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曾云:“女子是水做的骨肉。”我拍手叫好。可女子的内心也如水一般,有着掩不住的刚强。贾宝玉的那些妹妹们不是在对封建统治做着不屈的反抗吗?谈古论今,在魔窟里,江姐誓死不做叛党人;那八位女战士怀着情谊融入江水中;刘胡兰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不都告诉这世人:女子柔弱的外表里有一个刚强的心吗?
月夜,我坐在窗下,听着门前小河潺潺的水声,摆上三口碗,倒满爷爷珍藏的女儿红,不敬天不敬地,敬你——水,和你的姐妹女子们,剩下一碗敬能同样与我那样倾听你们的人。
洒洒地面,三分酿成豪情,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天地。
作者构思巧妙,由倾听潺潺流动的“柔弱”的水声,推理到倾听水声中的“刚强”之声,这是一种正面的因果推理,并由此进行思维拓展,联想到女子在柔弱的外表下的一颗“刚强的心”,合情合理,让人信服。行文中字句铿锵,展现“刚强”之音,尽是女子豪情。
1“水,柔者?”这一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从“水”这一形象中挖掘出了怎样的个性特点?
3试仿照文中倒数第三段的事例再写一个合适的例子。
巧设悬念是作文开头常用的一种技法,往往在开头时设置疑团,却故意不予理会,或做出某些猜想,引起读者对事件进展极度关心之后,再释除先前的悬念。这种写法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与主人公同意同愁同迷惑。
虎皮鹦鹉之死
张雨生
过分地娇养子女,会获得怎样的苦果,做父母的往往不愿意多想。一位同志在幼儿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偏食、嘴馋、任性、自理能力差等弱点,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明显。那缘故是不言而喻的。凡被父母捧若掌上明珠的孩子,多是食不厌精,衣不厌丽,任着性子来。走出家庭,一比较,缺点就显得很突出。
如今,我也领了独生子女证,做父亲了。读过报上刊登的调查,自有所警觉。不过,真正触动我的,还是邻家的虎皮鹦鹉之死。娇养竟至于毙命,实在令人震惊。
那只鹦鹉,我是知道的。隔着窗子,我常常醉心欣赏它的歌唱。约莫半个月前,它逃出笼子,主人痛心,我也惋惜。但又想,鸟归林、鱼入水,用子产的话说,正是“得其所哉”,便也心境安然。谁知十来天后,在山坡上的树林子里,找到的却是它的僵硬尸体。看林老人说:“家养的鸟儿,用不着找吃找喝,慢慢的会失去寻食的本事。一旦飞出笼子,难免不饿死。”主人半信半疑,拿回来一解剖,可不是,肠胃空空,没一点食物渣子。可悲啊,天底下竟有这种鸟儿,飞到广阔的世界,饿死在秋实累累的林子里。
我佩服过杜甫的高见:“纨袴[纨袴(wán kù)]富家子弟的别称。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现在仔细一想,对它又有点疑惑。像鲁迅所说的,“政治家认定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心想杀掉他,社会就可平安”,那毕竟是封建专制者治下的事。今后,不敢说误身之儒不会再有,但大概会少得多。“纨袴不饿死”,向来就不见得。纨袴子弟要真不饿死,得有一个过硬的条件,那就是他的老子没有罢官,或没有入阴曹。若失去这个条件,娇养的虎皮鹦鹉们,一不能自治,坐吃山空;二不能自防,挖墙脚的纷纭而至,很快被囊括一空。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落得个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形容住处十分简陋,家中贫困到极点,贫困潦倒,不足为奇。老了“威赫赫爵禄高登”,儿女“昏惨惨黄泉路尽”,也是寻常事。中国人向来只咒骂败家子,其实冤了一半。败家子的习性,十之八九,应该归过于兴家老子的娇养。
如今不少做父母的,很有那么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也颇有一些封建意识会夹杂其间。有些领导干部搞不正之风,已经不是为了本人或老伴,而是为了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大到升学、就业、入党、提升,小到吃饭、住房、穿衣、坐车、看戏,成了每事问。有位年近七旬的领导干部,写了份退休申请,儿女们群起而攻之,逼着他把申请要回来。因为儿女们的希望和需求,就寄托在他的特权上,岂可轻易放弃!有些老干部连上班都困难,却不愿退休,也许就有这种难言的苦衷吧。极个别人,连开除党籍、坐班房的事他都敢干,恨不得在自己去见上帝之前,把子孙们都先送到天堂里去。如此娇养的后代,一旦失去父母特权的笼子,飞到社会上全靠自己生活时,命运比起那只虎皮鹦鹉又将会如何呢?
本文开门见山就提出子女的教育问题,再用虎皮鹦鹉之死作例,说明过分娇养子女的后果,最后又引申到对领导干部为子女谋私利这一不正之风的问题上,令人读后振聋发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虎皮鹦鹉之死”一例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文中列举了哪些论据?整体而言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3作者透过本文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三毛在《写作不难》中说:“写作,便如建筑,结构是一个部分,建材是另一部分,外观又是一个部分,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个写作的基本要素,而这其中,都是生命。”
自然现象往往与人生、社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蚂蚁、蜜蜂的团队精神,山的稳重,水的灵活,梅的暗香,玉的皎洁……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自然万物竟然是人的副本!
想象、联想不是很难的事,小到一滴露水,大到山川江河,都是想象、联想的凭借物,都是我们情感的激情点。有人说面对长江,虽然会发出“大江东去”或“逝者如斯”的感慨,但谁又有多少机会站在长江边呢?也有人说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想象、联想之树渐渐枯萎。于是,我们的个性、才华、理想在随之凋谢。然而这一切不是理由,读了本组文章的你一定知道,在自己的书房里照样可以想象、联想。
由植物的“根-干-枝-叶-花-果”生发想象联想,写一篇600字散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