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英模谱-航空报国特等金奖(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研制过程中调整飞机技术状态,影响重大。参研单位意见不尽一致,甚至航空领域的知名专家也表达出他们的担心。此时此刻,许多人提醒他,调整方案一旦出了问题,作为总师必须承担全部的技术责任。面对巨大的责任,顶着无形的压力,他坚持自己的判断,信任自己的设计队伍对不同技术状态飞机的掌控能力,决策最终得到了上级机关的批准。后续的飞行试验充分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使飞机按预定目标完成成为可能。

    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全面突破了第三代先进重型战机研制的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简称总装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简称空军装备部)领导到中航工业沈阳所视察时,一连用了三个好:充分发挥了主机所牵头抓总的作用,任务完成得好,使用部队反映好,兄弟单位反映好。军委副主席曹刚川来所视察时称该重点型号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强化管理 提升能力

    航空设计和任何科学探索一样,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从每一项细微的技术决策,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的运行,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抉择,每一次抉择都有可能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孙聪,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以他的聪明才智镇定自若地指挥着……

    飞机设计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靠技术,更要靠管理。

    孙聪积极倡导管理创新,在多型号任务交叉并行、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试行了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矩阵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合理调配,缓解了诸多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锻炼了队伍,确保了多型号任务的顺利完成。

    他高度重视知识资本、智力资产的积累,根据研究所的特点,大力开展了知识管理工作。利用知识学习、共享和创新平台,促进了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高,他们快速掌握了创新理论和规律,在重点型号研制中实现了高起点创新。这一做法,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

    孙聪始终把专业建设和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以满足新一代战斗机研制需要为背景,按照现代飞机设计需要,进行了专业调整,构建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及有效的科研运行机制,强化了飞机售后服务和总体、保障专业的力量,建立了基于仿真的设计体系,使具有传统优势的专业保持优势,使应该加强的专业得到力量的补充、加强,提高了研究所的整体科研能力。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保障,我们将来也走不远。”他深感型号研制、未来发展对人才的倚重,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为了拓宽人才成长渠道,稳定人才队伍,他倡导、组织实施了核心员工管理机制,构建了核心员工队伍。建立了职位评价、绩效考核、薪酬体系“三位一体”的核心员工管理机制。通过培训、交流和型号实践锻炼,一大批技术骨干脱颖而出,一个个航空英才茁壮成长,为新机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

    一项项创新管理的举措,一个个创新机制的建立,一次次创新理念的超越,为重点型号研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搭建了成功的平台。

    创新思维 激情进取

    在充满挑战与奋斗的人生旅程中,孙聪总是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以创新的思维,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激情的超越,迈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之源,更是他永恒追求的主题。

    飞机的先进性与经济性的折中,是飞机设计师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难题,他强调在飞机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飞机全寿命周期的成本,降低其生产、使用和维护的成本,真正研制出部队“买得起、用得起”的高性能飞机。

    他致力于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基于数字仿真的飞机设计体系和基于信息化的飞机全寿命服务保障体系”的技术发展方向,精心优选了未来的飞机发展平台,详细制定了科研发展规划,从技术发展的层面,保证了研究所持续发展战略更具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和可实现性。

    对于如何处理设计、生产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关系,孙聪有独到的认识。

    “设计的图样只有通过生产才能转化为产品,只有保证部队有效使用才能转化为战斗力”,他经常说。他积极倡导的“全过程为生产服务、全方位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得到了生产厂家、使用部队的高度评价。

    孙聪把如何当一个好的设计人员精辟地概括为“三心二意”。

    “三心”,就是雄心、耐心和责任心;“二意”就是要有情意和侠义。有了雄心,才有对专业的进取,才有远大的抱负;有了耐心,才能耐得住研究的寂寞,才能追求设计的极致完美;有了责任心,才能有使命感,自觉地融入到中国航空设计的伟大事业之中。有了情意,才能有热情、激情、真情,奋力实现创造性的跨越;有了侠义,才能有不畏艰辛、甘于奉献、忘我拼搏、勇于献身的精神,全身心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心二意”,这正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又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经过重点型号研制的风雨洗礼,激情走过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孙聪再次站在了新的起点,又一次肩负起航空报国的重任。2009年,孙聪又履新职——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某系列飞机首席专家。

    面对成绩与荣誉,孙聪依旧平和而从容。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过去,如同战鹰降落之后宁静的天空。

    岁月如歌,征程漫漫。为了浩渺的蓝天,为了宁静的苍穹,孙聪一如既往,激情前行。樊会涛

    给战鹰长上“钢铁利爪”的硬汉

    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他常感如履薄冰;为了重点型号,他在茫茫戈壁战黄沙、斗冰雪,用青春和热血托起中航工业导弹院的“太阳工程”。而为了研制出更为先进的空空导弹,他未来的日子,注定又是在茫茫大漠中恪守沉默。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导弹院视察,在听说导弹院研制的产品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时说道:“我国战斗机是和平鸽的历史再也不会出现啦!”新产品的研制,为我国战斗机装备上了不输外国的利器。而给这些战鹰长上“钢铁利爪”的团队带头人,正是导弹院总设计师樊会涛。

    青年壮志 鹰击长空

    出生于河南、成长于河南、工作于河南。大学毕业后,樊会涛怀揣着“航空梦”来到洛阳,投身到空空导弹这个领域中来。

    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从白手起家,自行研制中国的空空导弹谈何容易。樊会涛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用执著与奉献作支撑,把梦想写进每一寸光阴。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开展多种型号产品的研制和预先研究中艰苦拼搏,初步掌握了设计方法,完善充实了科研试制条件,摸索出了试验技术,突破了一些技术关键并进行了硬件预先开发。在短时间内,樊会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业务尖子,在型号研制中挑起了大梁。

    重点型号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难度型号,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有研制这种型号的能力。复杂的系统,高精尖的技术,是以往的研制型号中绝无仅有的。横亘在导弹院面前最大的难题是技术上的跨越。重点型号是新一代产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十几年的课补过来,难啊!一些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要搞新一代产品,凭借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只有聘请外国专家来担任总设计师方能成功。国内一些专家也认为,以我国现有的技术状况来看,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没有捷径可走,因此,成功研制这种产品把握不大。而科学技术越接近世界水平,可借鉴的东西就越来越少,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得也越厉害。

    担任重点型号总设计师时,樊会涛还不满38岁,这么年轻的总设计师,当时在行业中还是凤毛麟角。面对四面八方投来的怀疑目光,他心里也开始发毛,自己能不能担好这副担子?能不能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勇攀世界高峰?

    洛阳盛夏的夜晚,暑气逼人。他踯躅在生产区的林荫道上,思绪万千。突然,他的耳旁回想起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名言:“青年之字典,无难字,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激情澎湃中他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我一定不断超越自己,就是搭上性命,也要把这个型号拿下,让青春之光闪烁在祖国宁静的蓝天!

    天道无亲 天道酬勤

    2003年,首发产品试验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一切都准备就绪,帷幕即将拉开。这是樊会涛担当总设计师以来的第一次空中试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首发试验失败了。怀疑、责备、批评劈头盖脸地砸在了这个年轻总设计师身上。他连续十几天不能入睡,面对人们对导弹院的质疑,对重点型号技术的质疑,对他的质疑,他更坚定了一定要成功的决心。

    艰难的108天攻关,凭着樊会涛和型号线战友们对型号技术的全面把握,对集体智慧的信心,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坚持了下来。他带领大家共同实行“712”工作制,集中就餐,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就在饭桌上提出来讨论,节约时间。现场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连出差时间也不例外,他提前和骨干约好打电话的时间,及时了解产品情况,解决问题。第一轮108天的攻关结束,还有第二轮、第三轮的攻关。每一次攻关都是血与火的考验,每一次攻关都是智慧和极限的挑战,每一次攻关都是型号线人坚强和成熟的跨越。

    2003年,在西北的大漠戈壁中,随着指挥员一声铿锵有力的“发射”,经过整改后的首发产品“轰”的一声,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喷着长长的火舌直奔靶机,只见靶机剧烈地一颤,像礼花一样凌空爆炸,耀眼的火光过后,靶机拖着浓烟一头扎向大漠。寂静的大厅顿时爆发出山崩海啸一样的欢呼声:“成功了!成功了!”樊会涛从座位上跳起来和战友们击掌拥抱,再也抑制不住热泪长流。

    2005年,樊会涛意识到中国空空导弹领域缺乏一套系统整理空空导弹几十年研制经验成果的书籍。他和导弹院的研究人员一起,用4年的时间,四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空空导弹设计与工程研制的专著——《空空导弹设计丛书》,为我国空空导弹知识的传承和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道无亲,天道酬勤。”樊会涛常常这样跟自己说,“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十年的研制,重点型号终获成功,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新纪录、新成就、新辉煌。

    丹心铸箭 情寄蓝天

    2010年是导弹院发展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某新型号作为国家高新工程重点项目,被誉为导弹院的“生命工程”,能否击败对手、竞标成功是全院干部职工关注的焦点。竞标的时刻,正值导弹院攻坚克难举步维艰的时刻,外部环境异常严峻,樊会涛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但困难压不倒顽强的他,破釜沉舟的胆识与魄力源于激情报国的决心,樊会涛带领他的团队从竞标确立“全面满足军方需求、全面战胜竞争对手”的指导思想后,他们浴血奋战,勇于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多少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场与时间和技术赛跑的攻坚战开始了……当决策选用新技术进行竞标时,就决定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从开始建设实验室到最终研制出合格产品,他们仅用了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这在平时技术攻关比较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并且开创了世界空空导弹应用该新技术的先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精神大大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于它的明艳,然而它的初芽却浸透着奋斗者的泪泉,甚至牺牲者的血雨。”对于樊会涛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便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在竞标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樊会涛和他的团队没有休息过礼拜天、节假日,型号线实施“712”工作制,服务保障人员24小时随叫随到,身体疲惫顾不上休息,星夜归来孩子已噙泪睡去,就在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他们还在茫茫戈壁,战黄沙、斗冰雪进行试验,拼搏的精神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洪流,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们对胜利的渴望!

    重大决战的现场,地上掉下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见。经过一系列的激烈角逐,导弹院最终以3∶0“一边倒”的绝对优势取得了新型产品阶段竞标的重大胜利!樊会涛没有辜负集团公司领导和全院干部职工的期望,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他温文儒雅、对答如流、从容不迫,充分展示了一个总设计师的风采,也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90分钟的汇报和答辩,提前10分钟就结束了,专家们实在感到没有什么问题可提。当樊会涛走出汇报大厅,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玉海与他进行了一个深深的拥抱,这是集团公司领导对竞标成功的祝贺,也是对导弹院为竞标所做工作的肯定。

    “作为国家队,我们不但要和国内的对手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和世界上的强者进行竞争,和我们未来的作战对手进行竞争,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常青。”体味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樊会涛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和他的团队正坚定信心,全力以赴,迎接最后的胜利,书写航空史上的神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