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英模谱-航空报国特等金奖(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了实现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的新跨越,唐长红亲自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攻关组,并和大家一起终日奋战在攻关现场,饿了啃几口饼干,困了轮流在沙发上打个盹儿……2000年9月26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唐长红和他的技术团队首次运用最新版的CATIA V5软件,设计出国内第一架全机电子样机,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飞机研制三维设计和电子预装配,从传统设计一步跨越到国际水平。国际航空界震惊了,中国人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外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实现的技术革命。在国家“863”计划十五年成就展上,这一成果引起国内专家的关注,一些院士伸出了大拇指: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而CATIA软件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达索公司副董事长伯纳德先生得知此消息后,在发给唐长红的传真中竟连用了3个“!”表示惊讶和祝贺。

    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使原本计划两年半的飞机设计周期缩短为一年,使工程更改单由常规的六七千张减少到一千余张,大大节约了成本。此后,该项技术在行业内迅速推广,使得我国整个航空工业的设计手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接轨。这项成果也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坚决自主创新

    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是什么?打个形象的比喻,它是飞机的脑袋,指挥着飞机的神经系统,直接关系着飞机的综合性能和战斗力!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一飞院,以前别说没干过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和主控软件的开发,就连一条上天的语句也没有编过!

    作为总设计师,唐长红比任何人都清楚困难有多大,然而他更加明白: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研制成功与否,决定着型号的成败!要想不受制于人,要想实现技术的突破,这条河就必须趟过去!

    唐长红排除干扰,主持制定了系统设计方案和构型方案,大胆决策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先进构型方案。在系统研发和调试中,一开始遇到重重障碍,他不改初衷,亲自到相关辅机厂深入调研,和设计人员一道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那段日子里,唐长红把家庭重担一股脑儿交给家人,吃住在工作现场,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脸熬黄了,眼睛熬红了,仍咬紧牙关坚持着。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要决策重大技术问题,还需要以型号研制为纽带,把分属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化工等集团及院校的近百家单位联系在一起,共同战斗。高负荷的工作,使唐长红在办公时老觉得双脚肿胀,但紧迫的任务节点使得他无暇将之放在心上,只是从家里带来一双布鞋,到办公室就换上,以便舒服一点儿……

    目前,这一完全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经试验验证,性能可靠稳定,并装机使用,使我国在这一技术上达到国际第三代水平。

    出了名的严谨

    唐长红的认真严谨是出了名的。他对飞机设计中的关键曲线、关键数据、关键试验结论,不仅要看、要问、要审,有的还要查找原始的方法和原始的数据。他还借助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数学功底,推导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计算公式,发现问题后,心平气和地找技术人员讨论,直到对方心服口服为止。

    “我们要想把飞机安全送上天,我们画的每一条线,出的每一张图、每一份技术报告,提供的每一条曲线、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有根有据,能够经得起推敲和上天考验的。”唐长红总是将这些话挂在嘴边。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航空产品无小事,件件连着千万户。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认真干。

    每次做方案,唐长红总是提醒大家做一个假设:假如我们失败,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审查技术,将这种假设进行反推。这种反推法不但能时刻给设计人员以警醒,而且保证了方案设计的周密性。

    把大家的智慧有效凝聚

    在唐长红的带领下,一飞院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常规设计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新“飞豹”从型号立项到装备部队,只用了短短的五载春秋,创造了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新“飞豹”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一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空中立体精确打击能力的主战机种!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新型战斗轰炸机的能力实现了又一次新的跨越!

    在“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中,参演各国官兵对新“飞豹”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俄罗斯飞行员进入驾驶舱后惊叹道:“没想到中国能造出这么好的飞机!”

    此后,唐长红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带领他的团队研制出多型具有开拓意义的飞机,他本人也由此获得了一项项荣誉:2001年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更是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两项殊荣。

    作为学者型航空专家,唐长红总是表示成绩的取得靠自己的团队。他经常讲起这件事:在新“飞豹”飞机研制最紧张的时候,全院经常到半夜还是灯火通明。

    “正是由于研制全线数以万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只是把大家的智慧有效凝聚到一起。”他说,“能汇集众人的智慧,把好用、管用的飞机干出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何胜强

    胜利属于强者

    “受得了压力,忍得住煎熬,耐得住寂寞,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这是“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时任中航工业西飞总工程师的何胜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年轻的飞机设计员,在遇到技术难点和设计难题而倍感焦虑时,他常常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10多年前,他接过某新研型号技术总负责的“帅印”,面临着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而夜不能寐时,他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坚持下去!

    3年前,担任西飞总工程师的他,扛下了某型机攻坚的艰难任务,为打造全新的飞机制造组织管理模式,开创国产飞机研制的新纪元,他带领项目团队,披星戴月、迎难而上,此时,他又用这句话鼓励着自己和项目团队的成员,无论多难,都要坚持下去!

    何胜强,这个出生于西北的豪迈汉子,正是在“永不低头”精神的指引下,带领着研发和工程团队,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一个个艰巨任务,在民族航空工业振兴的浪潮中,勇敢搏击,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航空人的无悔追求。

    设计师出身的航空制造专家

    这是一个可以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史册的时刻,当某型机冲天而起翱翔在蓝天之上时,何胜强百感交集。

    作为型号设计总师,他带领设计团队,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攻克了某机指标优化、系统集成、关键结构设计、结构强度分析和气动力试验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了飞机结构设计、系统详细设计,以及机头的优化设计,首次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三维设计,建立了国内飞机数据量最大的全机电子样机,等等。尤其是何胜强带领的设计师系统,为飞机制造制定了一个完备的顶层设计规范,指导了所有的设计、制造及各成品厂对飞机的研制思路,为飞机研制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某型号零件配套基本完成后,进入部件装配阶段。一次,何胜强到装配车间检查进度,发现一个正在进行装配的大部件上,一个非常不起眼的零件所喷的漆色和周围零件不同,他想到,在顶层设计规范指导下,所有零部件的喷漆工艺都应该严格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个零件漆色有异,必定是哪里出了问题。随后他立即安排专人一查到底,排查结果印证了他的判断。

    对待工作,何胜强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严谨。他说,做事情要有勇气、有担当,敢想敢干,但绝不能鲁莽。一些事情看着很小,但很可能影响到全局,所以要善于运用智慧,发现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对航空事业的责任心,才能发现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某飞机的设计渐趋完善,漂亮地通过了层层考验,关键部件一次成功,飞机总装调试一次成功,全机通电检查一次通过,发动机试车一次成功……

    “身为航空人,型号任务落到我们头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既是我们报效祖国、服务企业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不知道多少次,何胜强用这样的话语激励着身边的设计人员。他还常常告诫年轻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作为,一切都会有,不作为,会让人一无所有。”

    2007年,何胜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后,他又承担了某机研制任务,作为总负责人,他不仅需要全盘综合考虑新型号的技术特点、设计思想、制造特点和关键制造技术难点,还要组织建立一个全新的制造组织体系,联合各方力量组建项目攻关团队。从设计领域到管理领域,从技术层面扩展到项目组织管理及制造技术推进的广阔天地,对何胜强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转变,也是一次艰难的挑战。

    创新飞机制造模式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从薄冰上履过。”何胜强说,两军对垒勇者胜!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他的激情!新中国航空工业6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咬定青山、坚忍不拔的实干史,我们航空人就是要用这种实干精神去做事情。

    某型机研制采用全新模式,以什么样的模式来进行项目管理?是首先摆在总工程师何胜强面前的难题。何胜强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深入研究了包括波音、空客在内的航空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思想,从寒冬走到初夏,一个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组织运作体系在他的脑海里初步成形,他将其归纳为一个模式、六个统一。一个模式是行政管理到合同管理的组织制造模式,它解决了联合制造情况下,协调统一各方面参研力量的问题。随后,他又推行统一的项目组织与管理;建立了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与研制协同平台;采用统一的技术状态管理和质量控制平台;统一研制计划协调与进度控制方法;统一采购管理;统一成本控制方法,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的有效管控和顺畅协调。

    一个模式和六个统一的提出,为整个项目注入了强心剂,增添了大家的信心。随后,何胜强整合了各方人才成立项目核心团队,开始了某机研制关键技术攻关,从复杂零件成形到大尺寸零件加工,从复合材料制造到先进连接技术,再到结构件精密装配,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在何胜强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大量应用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成功打造了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并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化装配技术,实现了飞机测量、定位、控制、连接的高精度、高质量,为飞机装配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整个项目的顺利进展。

    挺起航空工业的“脊梁”

    在航空领域奋战20余载,何胜强的生命和航空紧紧融合,他仰望那些为了祖国的航空工业献出终身的老一辈航空专家——埋头发动机事业的吴大观,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屠基达,还有顾诵芬、陈一坚、陆孝彭、宋文骢,在他看来,他们的身上,无不折射出百折而不悔的“民族脊梁精神”。他也渴望着,能够成为他们的后继者,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工作雷厉风行,发现某个环节进展迟缓,他直接给负责人发短信。他记忆力惊人,经常是交代一项工作,同时告诉负责人员解决期限,到时他准会在期限前追问办理结果,让人无法懈怠。他让各方负责人通过短信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说清楚就好,不让早请示、晚汇报耽误进度。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在型号攻坚的战场上奋斗、提升、成长,当一个个学有专长的人才成长起来,他倍感欣慰,仿佛觉得离自己心中的那个梦,又近了一步。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梦肇始于1993年。

    这一年,他参与某型机的改型设计,同来自国外的航空技术专家一起会谈。在会议桌上,一位外国专家将中国的航空企业比作小学生,不屑于与中国的技术人员多作交流。那一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他有了一种急不可耐的冲动,想要为此做点什么!但他深知,中国与国际先进的航空制造企业之间,的确存在着差距,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能够解决的。

    这一年,某型机最初设计思想产生了,中航工业西飞开始着手资料收集、预研论证及计算分析等前期工作。何胜强热情参与其中。那时,他还没有想到,几年后他会成为这个飞机的总设计师,并最终亲手将飞机送上了蓝天。

    这一年,那份知耻而后勇的强大精神力量,促使他在心底默默立下誓言,要用自己的一生投身到航空事业中去——“虽千难而不悔,历万劫而不覆”。

    “曾经是望尘莫及,后来是望其项背,希望有一天我们制造的飞机能够与波音、空客并驾齐驱,直至遥遥领先。”这是全体航空人的梦,也是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

    何胜强很喜欢这句话。十几年过去了,他不再是会议桌上,面对傲慢的外国人,义愤填膺的青年。在不断成长积累的过程中,今天的他变得从容不迫,斗志昂扬。他坚信,终会看到中国的航空工业跻身世界航空之林的那一天,就像他一直期望的那样。

    尹泽勇

    不懈的动力

    他满头银丝,面容清癯,沉稳睿智。

    他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航工业2010年度‘风云人物’”,“航空报国贡献奖”特等金奖的获得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