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英模谱-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1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永泉主抓的另一型发动机,研制任务节点同样异常紧迫。2009年,他组织科研人员对发动机故障问题进行全面复查和深入研究,完成了与飞机的协调、试装,试验、试车任务也得到稳步推进。2010年,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全面转入试飞验证和试验考核阶段。为了争取尽快实现设计定型,刘永泉带领科研人员全力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各项零部件试验和飞行台试验验证,全力以赴保科研试飞,保证了发动机交付配装并成功首飞。

    2010年,是某发动机实现设计鉴定的关键时段,上级机关和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刘永泉带领参研将士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了发动机研制总要求评审和型号规范编制,以及全部试验、试车和试飞,并开展了加速发动机可靠性增强的相关工作。

    发展航空动力,科研管理是基础。近年来,由于多型号研制交叉并行,有限的资源带来使用上的矛盾和冲突,刘永泉倡导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他积极推进先进科研管理模式的运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研工作程序和体系。他狠抓矩阵式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在发动机研制考核中实行“项目副总师负责制”、“项目问责制”。通过计划协调会、作业会、总设计师例会等手段,实行红色调度令和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科研计划的执行力度,同时大力实施并行工程,确保按节点完成研制任务。在刘永泉的主持下,动力所还完善了计算机网络和软硬件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发动机研制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帮助。

    在队伍建设方面,刘永泉坚持以“完成一个型号,培养一批人才”为指导思想。他带领科研团队,编制了2030年及“十二五”航空动力发展规划,制定了动力所各专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他大胆启用优秀青年技术骨干,放手给他们派任务、压担子,让年轻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日常工作中,他是年轻人的好榜样和好老师,是航空发动机设计师队伍的技术领军人。

    1995年以来,刘永泉先后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十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沈阳市五四奖章等多项殊荣,并多次荣立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一等功、集团公司二等功、航空报国金奖二等奖等。

    刘永泉深知,这些荣誉只代表过去。负重前行不畏艰难,驾舟扬帆奔向彼岸。如今的他,正在祖国航空发动机振兴的征程上开始着人生中的新跨越,那也将是他人生价值的再次升华!

    胡文钦

    奉献助推报国情空天铸就航空梦

    中航工业在纪念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蔚蓝礼赞》颁奖盛典上,曾任中航工业黎阳公司第二任总经理胡文钦,荣获“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称号。

    “忠于事业,甘于奉献”是他忠诚于航空事业的信念所在

    胡文钦在任黎阳公司总经理的10年中,坚持改革,强调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狠抓企业管理,使公司在1988年获部、省质量管理奖;某两型发动机获国家质量银奖;1990年黎阳公司进入国家二级企业,为贵州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也因此于1990年获得了贵州省优秀企业家称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和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立航空航天工业部一等功3次,航空工业总公司二等功3次;2011年荣获“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称号。

    1984—1988年立项某两型发动机的研制的5年间,筹资近1500万元完成了改进部件的试验,整机性能调试,二次整机全寿命长期试车和选型试飞等研制工作,为某型飞机选用工作可靠,工作稳定度大,耗油率较低,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某型发动机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某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解决了二级涡轮带冠叶片磨损,沙丘稳定器局部烧蚀以及加力全长隔热屏,防振屏烧蚀裂纹等技术关键,保证了某型发动机的高质量,确保某型飞机按期首飞上天。

    “科学严谨,管理创新”是他忠诚于航空事业的能力所在

    他在原所学机械维护、机械加工的基础上,又攻读了企业经营、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在30多年的技术工作中,他独立组织解决了某型发动机生产初期离心阀门卡死故障以及担负了燃油阀门热组合的攻关。他还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从配料、晾干、烘烤、气候影响等方面,选择一套最佳参数,改进了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数据,保证了产品质量。加力燃烧室焊缝很多,为减少焊接后的校正量和校正中产生裂纹,组织焊前预变形研究,采用预变形后,工件经焊接回复到接近正常位置,减少了校正量,避免了产生裂变,解决了火焰筒采用某材料的安装边一系列机加和焊接工艺问题,从而保证了一次翻新寿命由100小时提高到200小时,并获得部优产品称号。

    “质量至上,勇于担当”是他忠诚于航空事业的真实写照

    1984—1985年,当时公司遇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首先是某型发动机二级导向器叶片变形,使已经装在将要参加受阅飞机上的发动机全部检查,并有一部分拆下来换装410厂生产的发动机,接着在1985年,因中央传动齿轮折断造成两起二等事故。两大质量问题使公司的质量信誉、经济效益、职工思想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齿轮故障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当第二次二等事故出现后,对已出厂的发动机如何处理,是很难下决心的。如何停止使用返厂检查,会对战备值班和工厂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损失,要是继续使用,则还可能出现同样的事故。再摔了飞机,那么本来是技术质量问题就会转变为政治问题了。为了对国家财产负责,对飞行员生命负责,他下决心向上级报告黎阳的某型号发动机要停飞检查,对造成的后果愿承担任何处分。

    要知道下停飞决定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1985年,航空部在南京召开紧急质量会议,他代表公司在会上做了检讨。二导变形和齿轮折断两项故障,经过认真科学的分析,结论是“技术质量故障”,是由于原设计不足,以及在使用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达到某种临界状态而发生的。它不是违反工艺而造成的。尽管结论如此,我们的质量信誉已在军方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挽回信誉,确保产品质量,决定在全公司开展“雪耻创优”活动。

    全公司在职工中反复地、多种形式地开展质量第一思想教育,举一反三地清查校对了所有设计、工艺、冶金、设备等技术文件。复查了所有工艺装备,所有原材料,所有在制品和成品,同时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带动了企业各项工作的整顿提高。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他们经受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下决心把质量搞上去,经过公司广大干部、职工两年的奋斗,到1988年,公司达到了“雪耻创优”质量翻身的目标,全部完成了发动机排故工作。最终,某型发动机获得了国家质量银奖,这是全国航空发动机中的第一个获银奖的项目,同时企业也获得了省部质量管理奖。

    罗湘源

    动力奉献蓝天

    1983年,罗湘源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进入中航工业动研所工作,历任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2006年12月任所长。他先后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优秀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航工业“航空报国金奖”、“总经理特别奖”、“优秀领导干部”等诸多荣誉。

    使命在肩,竭尽所能

    “不管前面的路途多么艰难,我会尽我所能。”这是罗湘源就任所长时的承诺。4年多来,他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这顶皇冠上的“明珠”。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以其高转速、小尺寸、小流量等特点,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技术上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中航工业动研所是我国中小微型航空动力研发中心,作为一所之长,罗湘源深知自己使命所在。

    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何保持研究所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跨越,是罗湘源担任所长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强调指出,研究所最大的“发展”就是全面完成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这是生存之本。近年来,动研所科研任务量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加,且众多型号进入外场使用和试飞关键阶段,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作为研究所的“大管家”,对外,他注重加强与军方、其他用户、上级机关的沟通协调,寻求更多的理解支持,努力为研究所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对内,从理顺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激励机制、提升能力等方面着手,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动研所处于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之一,军品科研实现12机立项、5机设计定型、9项产品技术鉴定;总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2倍、2.5倍、3.4倍;职工年收入年均增长18%。特别是2010年我国第一型完全独立自主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除了务实,还是务实

    “本本分分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尽职尽责,牢记使命,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事。”这是罗湘源上任时做出的另一项承诺。

    时间对于他来说,是最为吝惜也是最为宝贵的。一方面,他经常出差在外协调各种关系;另一方面,研究所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也必须等着他组织决策。当出差在外,一有闲暇他便会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所的大事要事,或是通过电话向所内了解情况、布置工作。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最为平常的事情,多年来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假期。相对于别人家热热闹闹的场面,罗湘源的家显得异常冷清。他的夫人也是所里科研骨干,常常出差加班。尽管夫妻同在一个单位,但两人能在一起吃上几顿饭都不容易。特别是这些年所里改革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仅2010年,他就有160多天在外协调工作、参加会议。

    罗湘源始终认为,班子团结是研究所发展的动力。上任之初,他就和班子成员“交心底”:凡是属于自身分管范围内的事项,各班子成员要敢于决策,放开手脚去开展工作,如果决策出了问题,由他来承担责任。

    视域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他指出,研究所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有超常举措,不能满足于“埋头苦干”,而要“抬头实干”。“抬头”就是要“抬头看路”,要善于瞄准发展的方向,要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要强化发展的软肋。

    当集团公司提出要从“能够生产什么”到“能够卖什么”的转变时,罗湘源站在科研所的角度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所在航空产业全价值链中的地位作用,从设计源头树立商业意识,实现从“设计功能性产品”到“设计用户满意的商品”的转变。他还提出,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联合设计,逐步承接国外的“设计转包”,从设计所的角度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罗湘源要求改变科研计划制订方式,提出“全年任务按11个月安排”的思路,给各种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延误预留时间。针对研究所材料、适航、轴承等部分“小”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上相对较弱,有可能逐渐成为后续发展的“瓶颈”,他提出要按“小草移植”的思路优化专业设置,消除“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边缘化效应,促进“小”专业与“主”专业的协调发展。

    黄维娜

    巾帼旗手蓝天梦

    黄维娜,女,西北工业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双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师,兼设计所所长。2011年6月,调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副院长。

    孜孜不倦 迅速成长

    1990年7月,黄维娜分配到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设计所。在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设计所工作期间,面对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设计定型技术攻坚、涡喷系列发动机多项可靠性课题研究、新型发动机设计研发及配合中航工业黎阳公司各分厂的发动机批生产交付等任务,黄维娜克服了工作头绪多、进度要求急、技术复杂等重重困难,带领着她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涡喷系列发动机改进改型和新型发动机研制设计任务。

    殚精竭虑 不辱使命

    2009年初,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接到多种型号发动机配装多型飞机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式的技术保障任务后,为保证受阅飞机发动机在训练和受阅飞行中安全可靠完成任务,黄维娜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成立了国庆阅兵式受阅飞机发动机技术保障领导小组,亲自担任总指挥。为了保证技术保障工作及时、准确、有效,技术保障小组下设现场技术服务组和所内技术支持组。黄维娜一方面率领现场技术服务组深入受阅部队收集发动机外场使用意见,向受阅部队飞行员和地勤工作人员介绍发动机技术参数和使用规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