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英模谱-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1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启动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体系建设,完善各项管理体系和流程建设。按照国际国内航空发动机适航标准及规范,搭建民用航空发动机科研和适航框架体系,建立起中航工业商发适航标准体系。

    他建立与民航适航部门的沟通渠道,加大对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强化适航专家团队组织框架建设及内外部适航知识培训。秉承中航工业的文化理念,结合航空发动机产业特点,按照中航工业商发的事业理念、打造“素质引擎”团队思路,出台员工培养培训工作计划,精心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航空发动机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导力开发、项目管理认证培训、员工知识更新培训计划。

    他为“十一五”某项目评审、“十二五”指南的编制、中航工业2030年战略研究课题,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他出现在一个又一个项目进展情况评估现场、科研攻关的研究院所、企业攻关夺隘的科研生产一线。一刻也不停下他为了实现中国航空动力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奋进驰骋的脚步。

    李先哲

    充满魅力的飞机总设计师

    李先哲今年49岁,198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历任中航工业哈飞飞机设计所设计员、气动室主任、总体室主任、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至今已经在飞机设计岗位上工作了24年。曾被授予中航工业哈飞优秀干部、哈尔滨市第32届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先后参与运12Ⅱ、运12Ⅳ、运11B、H410、H410A等多个型号的研制工作,是国内航空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情注飞机 才华横溢

    李先哲先后参加运12Ⅱ、运12Ⅳ、运11B、H410、H410A等多个型号的研制工作,并主持了运12某型机、运12E的研制取证工作,多次作为首席专家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具有丰富的型号研制经验。

    在运12Ⅳ型飞机设计和取得美国型号合格证工作中,由于飞机在尾翼结冰情况下易发生灾难性事故,美国提出运12飞机必须进行尾翼结冰影响的适航验证,这是一个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其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国际上尚无飞机进行过此项验证。李先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半年的时间,李先哲终于找到了FAA认可的验证方法,使运12Ⅳ型飞机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进行了此项飞行验证的飞机,也使哈飞成为国内唯一掌握这一高难度、高风险验证技术的航空企业。

    运12F飞机是一代全新设计的飞机。在设计过程中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为提高产品的竞争性,李先哲在设计上大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及技术,节约试验费用近400万元的基础上,使哈飞气动力的设计水平跨入同行业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为运12F飞机在竞争上抢得先机打下了坚实基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运12F飞机的科研生产中,除了攻克许多科研难关,还解决了运12F飞机装载、气动和造型之间的矛盾。经过对风洞试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判读,从数万个数据点中挑选有用的数据,整整几个星期,白天处理手头工作,所有数据的判读都是在晚间或节假日加班完成的。他的右眼由于视网膜脱落视力严重受损,长时间盯着计算机屏幕,他的眼睛一阵阵地发疼,实在忍不住了,他就闭眼休息一会儿,马上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创新理念 团队制胜

    飞机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总设计师,他在型号研制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上,还体现在管理艺术上。他倡导技术创新,认为没有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不可能研制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专业基础建设方面,他倡导知识应广深兼备,并积极推动设计手段的更新;在技术管理方面,他积极推进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带领团队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在运12F研制过程中,作为总设计师,只要是工作需要,不管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他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8点半以后。就在李先哲进行运12F详细评审时,他爱人因病住进了医院。手术的第二天,李先哲就回到了工作岗位。2007年5月开始的风洞试验中,他经常深入现场了解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在最关键的几天,甚至吃住在风洞试验现场,与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一起到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条条试验数据出来了,而李先哲却病倒了,可他没有休息一天,就开始了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在李先哲和全体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1月运12F飞机通过了打样设计评审,年底完成了该机型的详细设计工作。

    在平时工作中,李先哲不仅自己干好工作,还注意培养身边的年轻人,着力打造一支团结、向上、富有创造激情的设计团队。他在型号设计上大胆起用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年轻设计人员少走了许多弯路,在飞机设计研发工作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飞机设计研发的主力。他喜欢与年轻人聊天,通过沟通,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他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企业需要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工程师”,希望年轻人在工作中愿意多做一点,多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事,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从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技术带头人的可贵品质。

    李先哲在实践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学习先进国家的飞机研制技术,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中航工业的宗旨、理念,在他的心中事业重于一切。型号研制的主战场上,他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鼓舞着所有的参研人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夺取运12系列飞机科研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余 枫

    余枫主要先进事迹

    余枫是一位勇于创新、善于管理的优秀企业家,技术高超、功勋卓著的直升机制造专家,也是一位以人为本、强企富民和科学发展观的忠实践行者。他从事航空工业28年,每一步都挥洒了艰苦奋斗、刻苦攻关的心血和智慧。

    一位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善于管理的优秀企业家

    自2008年担任中航工业昌飞掌门人以来,余枫紧紧抓住我国直升机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型号研制和产业化为牵引,制定直升机发展战略规划,大力组织实施直升机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军民两个市场,以军机技术为牵引,形成军机、民机发展H形构架,引领企业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国内航空产业链,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推动工业化,引领公司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管理迈进。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型号研制攻关任务。公司高新工程研制按节点推进,发展态势良好。打通型号生产的关键环节,成功实现了亚洲最大吨位直升机直8系列型机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吨级军民通用型直升机直11型机的批生产,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国防科技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组织开展国产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的研制工作并成功实现了首飞,该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填补了我国大型民用直升机研制的空白,使中国和欧、美、俄一样具备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的能力。公司直8型机在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中表现出色,赢得广泛赞誉和好评;直8型机相继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和海军建军60周年海上阅兵,充分展示了国产大型直升机的优越性能和公司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美国西科斯基、波音公司及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还被波音公司评为金牌供应商。通过自主创新、改进改型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公司建成从1吨级到13吨级共9个平台23种机型的产品格局,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基本实现了系列化和产业化,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2008—2010年间,昌飞公司产值每年增长50%以上。

    一位技术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工作成效卓著的直升机制造专家

    余枫对直升机行业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深深的眷恋。在工作中,余枫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积极带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重点开展直升机制造技术的创新,并以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复合材料制造与检测技术、总装一体化集成技术和试飞、试验、测试和导通技术五方面为突破口,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型号研制生产外,余枫还有意识地跟踪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紧密围绕直升机科研生产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主持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航空预研项目和江西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攻关成果,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竞争能力。尤其是在数字化制造技术、并行工程、PDM技术和高效数控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内航空企业的型号研制中率先成为全面使用完全自主研发的PDM系统的企业。余枫用卓越的见识和超前的眼光,运用数字化生产理念,对昌飞公司整个生产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在短短的几年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实现翻番,企业的设计、制造与管理正逐步迈入数字化发展的轨道。

    一位以人为本、强军富民,奉献社会、构建和谐的模范践行者

    余枫在公司全面推行“发展企业、富裕职工、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他不断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维护昌河社区的稳定,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和谐社区。近两年,企业职工人均收入连续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汶川抗震救灾活动中,公司向地震灾区捐款202.93万元,同时全力支援部队直8机群抢险救灾的保障服务工作;2008年,在抗击南方冰雪灾害过程中,抽调精兵强将奔赴江西受灾最严重的抚州地区支援电力设施的抢修工作,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在余枫的带领下,近几年来,昌飞公司相继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奖”、“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

    王 斌

    勇立潮头唱大风

    中航工业的战略重组将中航工业核心产业板块之一——中航工业直升机直接推到了改革发展的最前沿。而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和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为中国直升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将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推向了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

    有着近30年航空工业从业经历,曾任中航工业哈飞总经理,中航工业昌飞董事长、总经理,现任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总经理的王斌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快改革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走马上任之初,王斌就按照中航工业“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大胆提出“三年改革建基业”战略举措,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努力把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

    在集团党组和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王斌紧紧抓住航空工业体制改革机遇,调整直升机产业布局,在天津建立民用直升机产业基地。3年来,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在天津成功注册,建立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三级管理体制,健全了战略明确、责任清晰、关系顺畅和运行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加速推进公司战略举措,王斌提出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方式,一方面加快天津产业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快生产线调整和完善。2010年,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在尚在建设中的天津产业基地向用户交付了两架民用直升机,在中航工业各产业园区建设中率先实现投产、首飞、交机。这个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以天津为中心,景德镇、哈尔滨、保定四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售后保障能力,缩小了我国直升机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3年来,王斌狠抓公司内部管理,深入开展综合平衡计分卡、EVA考核、精益六西格玛、6S管理等项管理活动,有力促进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多个重点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成功首飞,第一次成功进行高原试飞,整机性能达到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填补了我国大型民用直升机研制的空白,创下了我国直升机研制历史的多项纪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