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血脉:河流与湖泊-奔腾不息的江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地球上有数不清的江河,它们就像是地球的大动脉,日夜奔腾不息。这些大动脉哺育了大地,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早期的历史便是一部河流的历史。一条大河可以孕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精神……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不是在河流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人们将江河赞誉为“母亲河”,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长江和黄河,俄罗斯的母亲河是伏尔加河。

    地球的河流大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水资源都是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水资源,使得地球的这些大动脉永不停歇,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

    出于灌溉、运输等目的,人们还在地球上开凿了一些人工动脉,如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等。这些“线性文化遗产”不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它们本身也是一件集文化与科学于一身的艺术品。

    奔腾不息的江河长江

    长江是亚洲、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雪峰积存着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汇集在长江三峡姜根迪雪峰脚下,形成了滚滚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长江上游最长的一条河流,从各拉丹东冰川末端至当曲河口,沱沱河全长375千米。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年平均流量高达31900立方米/秒。长江自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当曲五河汇合成一股后,称为通天河。通天河到达青海省玉树县以后,叫金沙江。在四川宜宾以下,始称长江。长江东流途中,接纳了大约700多条大小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为著名的支流(其中汉江最长)。整个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比黄河流域面积大25倍,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平均年入海总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量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他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米、豆类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华鲟长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公布的资料显示,1998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为1139亿吨,2001年为1383亿吨,2005年为1842亿吨,短短7年的时间,废水排放量增加了70亿吨。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千米,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态系统也在不断退化,长江物种减少,保护工作紧迫而艰巨。“国宝”白豚难觅踪迹,长江鲥鱼不见多年,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27万吨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10万吨左右。

    长江的主要污染状况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态平衡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减少;固体废物严重污染,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湿地面积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如果这样的发展趋势得不到遏制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专家们关于长江的危言也许用不了10年就会成为现实。

    知识点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黄河

    宽阔的黄河下游河面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千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川,形成滚滚洪流,浩浩荡荡奔腾5464千米,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各大河之冠。据计算,黄河从中游带下的泥沙每年约有16亿吨之多,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1米高、1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生动地反映了黄河的这一特点。黄河多泥沙是由于几千年来,许多地区滥垦、滥牧、滥伐等恶性开发,引起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引起的。其流域为暴雨区,而且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大面积深厚而疏松的黄土,加之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在暴雨的冲刷下,滔滔洪水挟带着滚滚黄沙一古脑儿地泻入黄河。由于河水中泥沙过多,使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不断抬高,有些地方河底已经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因此,黄河的防汛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大事。

    奔腾的黄河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自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以前,黄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千米。

    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不计其数。

    经过科学家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速度快于平常漫流时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呈弯曲性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河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黄河改道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改造黄河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黄河两岸的水害逐渐减少,昔日的黄泛区变成了当地人民的美好家园。

    淮河

    淮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跨豫、皖、苏、鲁4省的182个县、市,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有13亿人口,近2亿亩耕地。淮河流域本来是一个航运畅通、灌溉便利、两岸沃野千里的好地方,民间曾流传着“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的谚语。但是在1194~1494年间,黄河曾经先后两次决口,改道南下,抢占了淮河河道,与淮河合流共同东流进入黄海。在这期间,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的河床,特别是下游的河床,淤得高高的。可是到了1855年,黄河重新回到北面,流入渤海,而这时的淮河,因为黄河回到北面去了,水量少了,没有力量把淤积的泥沙冲走,原来淮河的出海河道就变成了一条干涸的高出地面的沙堤,堵塞了淮河的出海通道。从此以后,淮河就不能直接向东流入黄海,只能转弯抹角,向南流入长江,借道流入东海。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东流经过河南、安徽,到江苏省注入洪泽湖,然后由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千米,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它北面汇集了颍、涡、浍、沱等支流,南面又有许多水量丰富的支流加入。淮河长度虽只及黄河的1/5,水量却等于黄河的2/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毫米,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流域南部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达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毫米。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毫米。流域内5月15日至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毫米,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

    海河

    海河,起自天津市西部的金刚桥,东至大沽口,注入渤海。全长70多千米。它的上游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等5条河流和300多条支流。海河和这些支流,像一把巨型的扇子铺在锦绣大地,组成了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所流经的地区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北跨燕山,南接黄河。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海河流域。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市和著名的工业城市天津市坐落在海河流域的东北部。全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人口7000多万。

    海河水系大部分源于西面黄土高原的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上游山区支流多,坡度陡,源短流急;中游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海河的许多支流,从高原进入平原以后,为什么不继续东流单独入海,而是挤在一起由一个通道出海呢?这是因为海河流域南部属于黄河泛滥堆积的三角洲,泥沙堆积多,地势高,因而整个海河流域的地势南面高北面低,天津地区地势最低。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就在地势最低的天津地区集中起来,然后通过河道并不宽大的海河流入渤海。一条河流,支流这么多,过去出海口又只有一个,每当暴雨一来,各支流大量洪水同时涌入海河,海河就“吃不消”,于是河水破堤而出,发生泛滥。而且,海河各条支流带来很多泥沙,河道淤塞相当严重,加上黄河经常泛滥,侵夺和淤塞海河南部各支流,严重地削弱了海河的排洪能力。洪水一来,海河流域千里平原汪洋一片。

    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368~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水灾就有387次,旱灾407次,而且许多年份,还是水旱交替,重复受灾。在低洼地区,由于上游来的洪水和当地雨水没有出路,不仅庄稼被淹,年深日久又造成土地碱化,成了“春天白茫茫(土地盐碱),夏天水汪汪,种地难保苗,见碱不见粮”的苦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海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海河流域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政府首先抓了防洪工程。整修了残破堤防,清理了潮白河、永定河的中下游河道,开辟了一些分洪河道和排水渠,并在永定河上游兴建了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

    海河沿岸海河流域的两岸人民先后开挖了宣惠河、黑龙港河、子牙新河、滏阳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以及德惠新河等骨干河道24条,总长度达2500多千米。修筑了17条大型防洪大堤,总长度达1690千米。这些骨干河道再配上许多支流和沟渠,大大增强了海河的防洪排涝能力。特别重要的是,新开挖的河道有好几条都是直接入海,比如子牙新河、滏阳新河、永定新河以及北京排污河等,都是如此。这样,如遇大水,海河许多支流的洪水可以分头排到渤海去,不必再拥挤到天津地区由海河出海了。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海河的排洪速度,使海河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高,基本上免除了这些河道经过的地区洪涝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威胁。

    但是,海河流域的洪水只发生在七八月间很短的几天时间里,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降雨很少,气候比较干燥,特别是春旱比较严重。因此,治理海河,既要考虑防洪排涝,又要重视防旱抗碱。为了做到“遇旱有水,遇涝排水”,在整治海河河道的同时,还需在那些地势低洼,易涝易碱的地区,修台田,治盐碱,并且在山区植树造林,修建拦蓄洪水的水库。通过治理,宽敞的河道,牢固的大堤,像一条条玉带平铺在海河流域的广阔平原上。在纵横交错的河流、渠道上,数万座桥梁、闸、涵洞修筑起来了,几个主要入海口,都耸立着雄伟的防潮闸,平时,它可以使上游来的淡水存在河道里,把海水挡在外面,做到咸淡分家,洪水来了,又可排洪入海。今日的海河,正在由千年害河变为造福于海河流域广大人民的利河。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后经隋朝和元朝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

    大运河自通航以来,一直是我国漕运和商旅来往的重要通道,在促进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

    19世纪后期,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它的作用逐渐缩小。现经部分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建船闸,已可通航。其中江、浙两省境内的大运河,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它将进一步发挥航运、输水、灌溉、防洪和排涝等综合作用。

    珠江

    珠江横贯中国南部的滇、黔、桂、粤、湘、赣六省(自治区)和越南的北部,全长2214千米,流域总面积453690平方千米,其中442100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千米在越南境内。珠江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河流。它没有统一的发源地,没有统一的河道,也没有共同的出海水道。一般来说,珠江是指几条从山区来的河流在珠江三角洲汇合,直到出海口的那一段。但是这里河道很多,小的不计,比较大的就有34条之多,出海口共有虎门、焦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等8处,到底那一条才称“珠江”呢?

    珠江并不是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西江、东江和北江这三条河流的总称。

    水量丰盈的珠江,航运非常便利,西江、东江和北江都有比较长的河道可通轮船。珠江的干流支流加在一起,有3万千米长,其中常年可以通航的里程达1万千米,还有5千千米的河道可以通航轮驳船。所以,就航运价值来说,珠江仅次于长江,是名副其实的南方大动脉。

    珠江夜景珠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在三水、石龙和崖门之间,面积大约为11300平方千米,由西江三角洲、北江三角洲、东江三角洲三部分组成。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稠密,文化发达,是“稻米如脂蚕茧白,蕉稠蔗密塘鱼肥”的鱼米之乡,以及工、农、商、贸、旅游各业一齐腾飞的华南经济最发达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暖湿润,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毫米,降雨量分布明显呈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大。没有寒冷的冬季,各种农作物全年可以生长,水稻一年三熟。深秋,祖国的北方已是金风阵阵,草木凋零,可是在这南国的原野上,却仍然是花红柳绿,满眼青翠。在这片肥美富饶的平原上,稻田密布,桑蔗蔽野,果木成林。广州、东莞、石岐、新会范围内的广大冲积平原,是十分重要的双季连作稻的产区,每当收获季节,一片金黄色的丰收美景,素有“广东粮仓”的美称。珠江三角洲又是我国糖蔗的主产区,具有1000余年的种蔗制糖的历史。“蔗基鱼塘”或利用海滩围垦后种蔗,蔗田面积大,产量高。由于甘蔗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制糖工业也蒸蒸日上。

    珠江三角洲也是盛产蚕桑、塘鱼的重要基地。早在2000年前的两汉时期,这里已有种桑、饲蚕和纺织等生产活动。到清代中期,洼田改成鱼塘,洼田区变成了基塘区。基塘的利用,首先是“凿池蓄鱼”,基面“树果木”,以后才逐渐演变成“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的“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之间的连环生产体系,是桑塘地区农业经营的主要特色之一。利用桑叶饲蚕,蚕粪落塘养鱼,塘泥上基肥桑,循环利用,互相促进,充分反映出桑、蚕、鱼三者间连环生产的密切关系:“蚕壮、鱼肥、桑茂盛,塘肥、桑旺、茧结实。”

    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著名的生丝生产地,与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并列为我国三大蚕桑区。

    珠江三角洲还是我国著名的水果、蔬菜、花木产区。早在汉代,珠江三角洲已有蔬菜的栽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珠江三角洲人民不仅培育了大批适应性强的蔬菜品种,而且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如水生栽培、促成栽培、软化栽培、立体栽培的耕作方式,实行瓜(或豆)、姜、薯(或葛)、芋等混、间、套作等。珠江三角洲也是著名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果树资源丰富,先后见于记载而且比较常见的果树有五六十种,其中以荔枝、柑桔、香蕉、菠萝等果实品质最佳,产量最大,为三角洲的“四大名果”而驰名中外。果树栽培以广州郊区较为集中,以荔枝、龙眼、柑橙为主,新会以柑桔类为特产,东莞以香蕉最闻名。此外,番禺、中山、宝安等地也盛产荔枝、香蕉、菠萝、乌榄等水果。

    珠江三角洲花木资源也极为丰富,早在2000多年前,古南越的花木如桂、密香、指甲花、菖蒲、留求子(使君子)等就曾被移植到汉代的京都长安。长期以来,广州城西南的花地(花棣),顺德的陈村、弼教,中山的小榄,珠海的湾仔都是重要的花木产地,各种花木如茉莉、含笑、夜合、鹰爪兰、珠兰、白兰、玫瑰、夜来香等,都得到广泛种植。花卉除了可供观赏外,柚花、茉莉、素馨等还可加工制造“龙涎香”、“琼香”、“心宇香”等。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木生产成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丰富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怒江

    怒江,又名潞江,古时称为泸水。它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的南麓,穿行在云南省西部的横断山脉之中,与澜沧江平行南下,流至缅甸,称为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怒江两岸高山雄峙,河谷中树木荫翳,浓绿蔽天,把江水染成墨绿色,藏族同胞便叫它“那曲”,意思就是“黑水”。怒江一泻千里,谷底激流翻腾,蕴藏着巨大的电力资源。据估计,仅仅在云南境内就有650千米,就可以发电2000万千瓦。

    怒江在我国境内长1540千米。从滇藏交界处起,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库,长达300多千米江段,是驰名中外的“怒江大峡谷”。峡谷东面的碧罗雪山,西面的高黎贡山,俨如两位盔冰甲雪的巨人,岿然对峙。道道悬崖,犹如刀削;座座陡坎,恰似斧劈。江水被逼在宽仅百余米的峡谷河道中,汹涌激荡,滚沸如汤,猛烈地撞击着两岸石壁,“怒不可遏”地溅起千堆浪花,震得山岳簌簌颤动,真是:“惊涛裂岸壁,危崖坠苍空。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激流险滩,云雾蒸腾,昼夜轰鸣,两岸峰崛峦挺,千姿百态,古树苍藤,飞翠流丹,构成了怒江大峡谷三百里山水画廊。

    从遥远的古代起,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等兄弟民族便在怒江两岸架起了溜索桥,飞渡天险。溜索一般架设在江面较窄的地段,一端固定在岸边地势较高的树桩上,另一端联结在对岸较低处的树根上。溜索上有溜板,由一个带钩的滑轮,上挂着两根很结实的棕绳组成。过桥时将绳索分别兜在腰和大腿上,身体成坐状,然后借助滑轮,从溜索的高端滑向对岸。为了便于往返,溜桥一般都架设两根溜索,一根用于过去,一根从对岸高处溜回来。汉朝丝绸之路的商旅货物,都是依靠溜索而通过怒江天险的。傈僳族有句名言:“不会过溜的人,算不得傈僳族汉子。”然而,旧式的竹篾溜索,每隔两三年就得更换。由于溜索磨断或溜板断裂,不知有多少人葬身万丈深壑。新中国成立以后,竹篾溜索和木溜板换成了钢索和铁滑轮,保证了经过的安全。如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已修成公路600多千米,沿江架设了4座公路桥,16座人马桥和6座钢索桥,真称得上是“峡谷飞彩虹,天堑变通途”。

    怒江河谷“一天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两岸的高山上六月飞雪,玉屑琼泥,凛冽万古。谷地深处则是“万紫千红花不谢,芳草不识秋与冬”。河滩上的双季稻随风摇曳,坡地里的甘蔗林飘着清香。火焰般的攀枝花和彩霞争艳,翠绿的凤尾竹将村寨拥抱。因此,有人曾把怒江河谷比作第二个西双版纳,是别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又一只碧玉簪。在海拔2000米以上,为针阔混交林带景色大为改观。到3000米,生长着魁伟的云南松和英武的台湾云杉。海拔3000米以上,冷杉、雪松、云杉砌起一道封锁严寒的绿色长城。海拔4000米以上,草甸抖开绣花碧裳,覆盖着山洼,怒江河谷又是一幅层次丰富、色彩浓艳的美丽图画。

    怒江河谷最令人倾心的是花,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00余种,在这里竟达400余种之多。山茶花的种类也不少,像玉兰、龙胆、报春、百合、垂头菊等,数不胜数。鲜花不仅以姝容媚色动人,更馈赠人们众多名贵的药材,如贝母、金耳、黄连、木香、当归、党参、乌头等,怒江河谷不愧是花的世界,药的宝库。在怒江河谷这座森林公园里,还活跃着许多种热带、亚热带的动物。如今,这里已划出两个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自然垂直景观带和各种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美丽富饶的怒江河谷,已经成为保护动植物的天然宝库。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著名的大河之一,它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大河。

    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的藏语意思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桑木张以西、喜马拉雅山北麓杰马央宗冰川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在米林县附近折向东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而南流,经巴昔卡流出国境至印度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随后又流入孟加拉国,改称贾木纳河,与恒河相汇合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它的上游在萨噶以上,称为马泉河,有两个源头,正源就是杰马央宗曲,出自杰马央宗冰川;另外一个源头为库比曲,出自阿甲果冰川。至萨噶有左岸支流汇入,以下始称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自源头至拉孜为上游,河床都在海拔3950米以上,为高寒河谷地带,河谷宽浅,水流缓慢,水草丰美。自拉孜至则拉为中游,河谷宽窄交替出现,在冲积平原地区,河谷开阔,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西藏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自则拉到国界为下游,则拉至派区河谷较宽,派区以下河流进入高山峡谷段,至六龙附近,河道绕过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骤然由东北转向南流,随后又转向西南,形成世界罕见的雅鲁藏布江马蹄形大拐弯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深达5382米,平均深度也在5000米以上,由派区到边境的巴昔卡,长为4943千米,谷底呈“V”字形,河面宽一般80~200米,最窄处仅74米,它比原来认为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秘鲁科尔卡大峡谷还深2000米。199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等几大报纸同时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最深的峡谷,而且还是地球上最长、最高的大峡谷。从此,在我国壮丽的山河中,又新添了一项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围绕喜马拉雅山最高峰作马蹄形大拐弯,外侧有7234米的加拉白垒峰夹峙,整个大拐弯峡谷完整连续地切割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地形单元上,自谷底向上,遍布褶皱和断层,满山满坡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不同高度的垂直自然带齐全,山地上部冰雪覆盖,冰川悬垂,景色十分奇特壮丽。在这里,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发育繁衍着复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动、植物区系,被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雅鲁藏布江不仅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在我国它还是水能巨大的河流。由于它的流域内水量充足,河床海拔高,落差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其干流和五大支流的天然水力蕴藏量为9000多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是世界上水能最为集中的地点之一。从派区至墨脱希让的“U”字形大拐弯河道,河长250千米,落差达2200米。经水电专家初步估算,如果在这里修建水电站,从派区开凿长约40千米的引水隧洞到墨脱,可建成装机容量为4000万千瓦的水电站。这个水电站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肥沃的土地,西藏耕地的95%(约26万公顷)都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特别是中游一带,众多的支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形成了宽广的河谷平原,是西藏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地区,特别是墨脱一带,橘树林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阡陌相连,绿竹林漫山滴翠,茶园布满缓坡山岗,呈现出一派热带、亚热带的无限风光。西藏一些重要的城镇,都座落在雅鲁藏布江干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如首府“日光城”拉萨,第二大城市日喀则,英雄城市江孜,“天然博物馆”墨脱,新兴工业城林芝、八一镇等。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数百万藏族人民,而藏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描绘着壮丽的大好河山。

    知识点自然带垂直分布

    在山岳,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所以从山麓到山顶,低温或高温便成为生物分布的限制因素而出现若干个生物分布界线。这种垂直分布带,与由温度因素而出现的南北方向的水平分布带一样,表现为由低地到高地方向的分布。

    完整的自然带垂直分布可以通过植物垂直带谱表现出来。在赤道地区,如果山地高度达到5000米,植物垂直带谱自山麓到山顶依次是:常绿阔叶林(海拔<1500米)—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500~2400米)—常绿针叶林(海拔2400~2800米)—常绿针叶、落叶针叶混交林(海拔2800~3500米)—亚高山灌丛草甸(海拔3300~3800米)—高山草甸(海拔3800~4500米)—高山寒漠土(海拔4000~5000米)。

    塔里木河

    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蜿蜒流动着一条自西向东横贯于新疆大地的河流,它就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的塔里木河。

    我国西北广大干燥区,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却大得惊人。在那里,地面上的河流,不仅少而且很短,常常是流到不远的地方就不见了。可是,塔里木河却源远流长,达2700多千米,比珠江的最大支流西江还要长700多千米。塔里木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塔里木河的水是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高山,特别是从地势高耸的天山和昆仑山来的。因为天山和昆仑山山势高,山顶冰雪多,每当夏季,积雪消融,汇成河流。

    塔里木河有三大支流,第一条是阿克苏河,它发源于天山山脉中山势最高的腾格里山脉。塔里木河的水,有60%~80%是由阿克苏河供应的。

    第二条支流叫和田河,它发源于山势最高的西段昆仑山。这条河长806千米,水量也很丰富。只是由于横越400千米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沿途蒸发和渗漏,水量消耗不少,所以流进塔里木河的水已为数不多,而且一年中,只有在洪水期才有水流进塔里木河,但是它的水量,仍占塔里木河总水量的10%~30%。

    塔里木河的第三条重要支流就是叶尔羌河。叶尔羌河发源于喀拉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流长1079千米,是塔里木河最长的一条支流,水量十分丰富。但是,叶尔羌河流出山口后,流过泽普、莎车、麦盖提、巴楚、阿瓦堤等县广大地区时,因大量消耗,能进入塔里木河的水已经很少了。为了充分利用水源,人们在巴楚筑了一条拦水坝,因此,叶尔羌河只在每年7~9月的洪水期,才有少量水流入塔里木河,这些水量约占塔里木河总水量的4%~5%。

    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巴楚到塔里木河的叶尔羌河以及穿越塔克拉玛干的和田河都是虚线,说明这些河流只有在多水的季节才有水流过。这样的河流,我们称为季节性河流,又称为间歇性河流。

    阿克苏河、和田河以及叶尔羌河等三条支流汇合以后,先是向东,然后向东南流入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台特马湖,全长1100千米。在这一大段流程中,基本上没有支流加入,所以愈到下游,河流水量愈趋减少。同时河道里泥沙堆积又很快,使河床变浅加高。这样,就像黄河下游过去所出现的情况那样,每当洪水期就经常决口、改道,游荡不定。塔里木河的南迁北徙,必然引起下游湖泊的变动,罗布泊就是这样。

    许多人把罗布泊看作是一个怪湖,因为它老是神出鬼没,游移不定。在汉代,它的位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北边缘,大约与现在的位置相当。到1876年,它已悄悄地搬到相距100千米以南的地方去了。1921年,人们发现它又回到了北面的老家。后来人们才弄清楚,罗布泊的迁徙和塔里木河的改道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塔里木河摆到北面和孔雀河合在一起的时候,塔里木河的水就通过孔雀河进入到北面的洼地里面,形成湖泊,这就是罗布泊。当塔里木河摆到南面时,塔里木河的水就向东南流,进入另一个洼地,形成湖泊,这就是台特马湖,也有人称它为南罗布泊。在这种情况下,北面的罗布泊就因为缺乏水源而缩小、干涸,以至最后消失。当塔里木河又摆回北面时,罗布泊就又会重新出现,而南面的台特马湖就干涸、消失。如此反复交替,使人以为罗布泊是一个游移不定的湖泊。

    塔里木河的摆荡,罗布泊的迁移,都引起大片农田、牧场和城镇的兴废。在汉代,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因为有了水,人们就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畜牧,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部落,当时称为“楼兰国”。但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改道流入南面的台特马湖,人们只好跑到台特马湖周围重建家园,而罗布泊畔的这个古国就只留下了几片断垣残壁。

    塔里木河的水量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秋季节,气温升高,塔里木河的上游出现洪水期,这时河水水量急剧增加,但到春季,枯水期到来,正是作物需水灌溉的季节,河流水量却急剧减少,个别河段还长时间断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新中国成立后,修筑了拦河大坝,截断了塔里木河流入罗布泊的水流,使河水向南流入台特马湖,沿河湖两岸的生产得到了稳步地发展。

    伊犁河

    在我们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条著名的内陆河,这就是伊犁河。它与阿姆河、锡尔河一起被称为亚洲中部的三大内陆河,也是我国河川径流量最丰富的内陆河流。

    伊犁河以特克斯河为主流。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西段汗腾格里峰北坡,自西向东流,然后折向北流,穿过萨阿尔明山脉,与巩乃斯河汇合,这时始称伊犁河。伊犁河向西流至伊宁附近有喀什河注入,以下进入宽大的河谷平原,河床开阔,支汊众多,渠系纵横,在接纳支流霍尔果斯河后流出国境,进入哈萨克斯坦,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所以,伊犁河是我国属于中亚细亚内陆河的主要河流,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河流。

    伊犁河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61万平方千米,是天山内部最大的谷地。流域内地势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和谷地所组成。南部的哈尔克山,一般高度在5500米以上,在汗腾格里峰一带有7000米左右的群峰,发育着天山最大的山谷冰川,是伊犁河流域与阿克苏河、渭干河流域的分水岭。北部的婆罗科努山以及它东面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则是与玛纳斯河水系及开都河流域的分水岭。

    伊犁河夕阳图

    伊犁河流域由于谷地向西敞开,使西面来的大西洋温暖而湿润的水汽可以长驱直入,形成较多的降水。特别是在春季,气旋过境频繁,所以春季降水在年降水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与我国干旱区的其他地方春季降水很少的状况大相径庭。与此同时,流域的北、南、东三面高山环列,阻挡了北面来的干冷气流的袭击,使平原的气温比其他同纬度地区要高,为越冬作物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而夏季,来自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干热气流又难以到达,形成了温和而较湿润的气候,适宜于小麦、玉米、大麦、薯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因此,伊犁河流域自古就得到开发利用,清代林则徐也曾在伊犁与当地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直到如今,伊犁河流域仍然是新疆著名的粮仓、油料和瓜果之乡。

    伊犁河各支流在进入平原时,普遍切穿了山地,形成了峡谷段,为发展水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中仅喀什河从河尔图至雅马渡,水能蕴藏量就达120万千瓦,可布设17个梯级电站。著名的有吉林台峡谷、马扎尔峡谷等。伊犁河流域内还拥有国内少有的高草草原,培育出的伊犁马、新疆细毛羊闻名国内外。伊犁河的鱼类很多,其中西伯利亚鲟鱼是珍贵品种。在巩留具山地还保留有较大面积的雪岭云杉天然森林。伊犁的啤酒花驰名国内,新源县的伊犁特曲酒,被誉为新疆茅台。

    图们江

    夕阳下的图们江图们江发源于我国长白山将军峰东麓,至密江后折向东南,流经中、朝、俄三国边境,出中俄边境的“土”字牌,经俄、朝之间注入日本海。全长516千米。干流从源头到珲春市防川的“土”字牌为中朝界河,长约498千米,“土”字牌至入日本海海口18千米。

    图们江出海口地段处在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向外,可以面对日本海沿岸各国;向内,则为广阔的东北亚地区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图们江干流两岸为我国东北、朝鲜和俄罗斯远东的滨海地区。由图们江出海,北通俄罗斯远东诸港,南达朝鲜半岛,东渡日本海直抵日本西海岸各港,并可通达太平洋沿岸各国各地区,乃至世界各地。

    当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地区转向亚太地区的时候,东北亚则是连接和促进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交汇点。我国的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东部的图们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对东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图们江三角洲位于图们江入海口中、朝、俄三国交汇地带,地形平坦,四周为侵蚀低山,为建设巨大的海港提供了优良的自然基础。联合国开发署已决定在东北亚建立图们江经济区,包括以图们江三角洲的喀山为中心的一个蹄形的平原,由我国的珲春、俄罗斯的波谢特和朝鲜的罗津组成,以后进一步扩大为包括我国延吉、朝鲜清津、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内的较大地区,远期规划是进一步扩大为东北亚经济区,总面积达37万平方千米。

    中、俄、朝、韩、日等国已达成协议,准备用15~20年的时间,从1995年起,投资30亿美元把现在的渔村建成一个国际商业交通中心,建设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网络,建成一个年吞吐量达1亿至2亿吨的自由港口群。西欧的鹿特丹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素有“欧洲门户”之称,随着图们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亚洲门户”东方“鹿特丹”将出现于世界的东方,那时,图们江将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通向世界的国际之江、希望之江。

    图们江是注入日本海的一条最大的国际河流,也是我国进入日本海的惟一通道。日本海沿岸有80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3亿多人口和富饶的资源。在这里,聚集着综合国力很强的大国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区,经济发达的日本,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发展中的中国以及朝鲜等,其国民经济总产值仅次于欧盟和北美统一市场。这里历来是东北亚各国海运交通的必经之所,东西方重要的战略海域。

    鸭绿江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雄壮的歌声,在20世纪50年代初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英雄健儿杠起枪杆,冒着炮火跨过滔滔的鸭绿江水,奔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保家卫国,与英勇的朝鲜人民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谊。

    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的主峰白头山。白头山峰顶的天池是东北有名的“三江之源”。天池北侧有一垭口,湖水从这里溢出,形成68米高的瀑布,这便是鸭绿江的源头。鸭绿江干流全长795千米。流域面积64万多平方千米,流经我国的吉林、辽宁两省和朝鲜的两江道、慈江道和平安北道,流域面积为64470平方千米,中朝境内各占一半左右。

    鸭绿江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水色绿似鸭头,这其实是一种讹误,因为鸭绿江水并不是绿色,而是蓝色。“鸭绿”一词产生于隋代,它不是汉语词汇,而是棘鞫语词汇的汉语音译写形式。隋代鸭绿江流域居住着黑水靺鞨族,今天这个民族已发展为满族,其语言也已发展为满语。在满语中,“鸭绿”有两种解释,一是“鲮鱼”,二是“地边”。由于鲮鱼不是鸭绿江特产或盛产,因此不可能以它命名。但鸭绿江确实处于陆地的边缘,是“地边的江”,所以鸭绿江以座落地边而得名。

    鸭绿江流域主要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鸭绿江上下游自然条件相差很大,7月份平均气温上游为18℃~22℃,中游为232℃,1月平均气温上游为-17℃~-22℃,中游为-148℃~-159℃,历年12月初至翌年4月中为江面冰封期,不能通航。由于位在丛山之中且离海洋不远,因此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6~9月,充足的雨水使针叶树和落叶树生长茂盛。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兽类有野猪、狼、虎、豹、熊和狐狸,鸟类有雷鸟、雉鸡等,河中鲤鱼和鳗鱼甚多。

    鸭绿江冬季风光鸭绿江流域山地多,森林资源、地下矿藏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驰名中外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就出产在这里。沿江一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沿江可耕地约89万公顷(22万亩),下游的主要作物为水稻,在中、上游山区种植玉米、小米、大豆、大麦、甘薯和蔬菜等农作物,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产区,素有东北的“小江南”之称。鸭绿江水量比较丰富,主要由夏秋降雨补给,春季洪水由积雪融化而成。江水碧绿清澈,游鱼可数,水中含沙量很少。由于冬季水浅和封冻,航运不甚发达,一年之内有4~5个月不能通航,其余时间仅在水丰水库上、下游有少量船只通行。

    鸭绿江流经多山地区,河谷狭窄,坡降大,全河总落差达2400米以上,流域内降雨量较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沿江有许多良好的建坝地址和施工场所,开发条件好。鸭绿江的水利资源开发以发电为主,结合防洪灌溉、航运流筏等综合利用。

    知识点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有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

    红水河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那红色的土壤,苍翠的高山,陡峻的峡谷,奔腾的激流,还有火红的木棉花,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这美丽的红色土地上,有一条水色红褐的河流在静静地流淌,它就是红水河。

    红水河发源于滇东沾益县的马雄山,流至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流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到贵州望漠县与北盘江汇合后始称为红水河,至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止,全长659千米。在三江口与柳江汇合后则称为黔江,直到桂平,长约123千米。泛指的红水河是从南盘江的支流黄泥河口到桂平,全长1049千米,流域面积19万平方千米。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它的水能资源蕴藏极为丰富。上游南盘江长927千米,总落差为1854米,与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后,长659千米,落差为254米。红水河的长度虽远不如黄河,但平均水量却是黄河的14倍。红水河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急滩跌水不断。自天生桥梯级正常蓄水位780米至大藤坝直线天然枯水位2305米,共有落差7565米。尤其是天生桥至纳贡一段145千米,集中落差达181米,天峨附近河段达50米/千米。红水河不仅水量丰富,落差很大而且集中,因此具有修建高库大坝的有利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都很优越,红水河是我国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红水河风景图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红水河流域水电资源的调查和开发研究。80年代,红水河水电开发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利用的开发方针。1981年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通过了《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提出了南盘江、红水河段分十个梯级进行开发,建设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平班、龙滩、岸滩、大化、百龙滩、恶滩、桥巩和大藤峡10座水电站,加上南盘江支流黄泥河的鲁布革电站,共11座,总装机容量1313万千瓦,年发电量5329亿千瓦时。

    天生桥一级是南盘江、红水河梯级开发的龙头电站。在高峻陡峭急流的峡谷河段,从1991年开工,修筑一座高178米,坝顶长1137米的面板堆石坝。大坝建成后,已形成一座长1275千米,水面176平方千米的山间巨型水库,总蓄水量达1025亿立方米。1994年底,天生桥一级电站实现安全截流。天生桥二级电站是一座低坝长引水隧洞的电站,它利用河湾集中181米的水头引水发电。该电站最艰巨的工程是引水隧洞,从首部引水口至下游发电站,穿过高400米的山体,开凿三条直径为97米和108米,平均长955千米的隧洞。首部重力坝长470米,水库总库容026亿立方米。电站第一台机组已于1992年12月投产发电。岩滩电站坝高110米,坝顶长525米,水库总库容335亿立方米。1985年开工,1987年11月截流,1992年9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4年全部建成。龙滩水电站位于龙滩两岸高山峡谷中,水库总库容2727亿立方米,它是红水河最大的一座梯级电站,也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电站我国修建的第二大水电站。

    红水河上的这11座水电站,好比一串璀璨的明珠,当它们全部建成后,将放射出举世瞩目的光彩,对于改善红水河流域的航运灌溉状况,振兴西南经济,解决西南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钱塘江

    钱塘江是我国东南沿海一条重要的河流。钱塘江流域人烟稠密,资源富饶,经济发达,为浙江的经济重地。

    钱塘江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钱塘江源出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浙江科协14位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专门考察,认为发源于安徽休宁西南山区六股尖的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而发源于安徽休宁青芝埭尖的兰江只不过是钱塘江最大的一条支流而已。

    自古以来,钱塘江就以大潮而闻名于世。钱塘江的杭州湾,形状像一只向海张口的大喇叭,外宽内窄,出海处宽达100千米,到了澉浦附近,收缩到20千米左右,西进到海宁盐官附近,就只有3千米宽了。海水起潮,由大喇叭口大量涌入杭州湾,受到向湾内缩窄的地形约束,马上升高。加上钱塘江底在澉浦以上较高,江水较浅,大量潮水涌来时,浪头跑不快,前面的浪头还没有过去,后面的又追上来了。

    钱塘潮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河床抬高,致使河道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涌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但是,河流入海口是喇叭形的很多,但能形成涌潮的河口却只是少数,钱塘潮能荣幸地列入这少数之中,钱塘江大潮又是为什么?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涌潮的产生还与河流里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关,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势均力敌,就有利于涌潮的产生,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差很远,虽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涌潮。还有,河口能形成涌潮,与它处的位置潮差大小有关。由于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而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之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西岸潮差大于东岸。杭州湾处在太平洋潮波东来直冲的地方,又是东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得天独厚。所以,各种原因凑在一起,促成了钱塘江涌潮。它和其他潮一样,是海水在月亮和太阳的共同吸引下所产生的。每隔24小时50分钟,海水就发生2次涨潮和2次落潮。潮汐不但能给人带来美感,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能源。利用潮汐涨落所产生的潮差,可以发电。潮差愈大,发电能量愈大。钱塘江的涌潮,景象固然十分壮观,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蕴藏着巨大的动力能源。据估算,钱塘江涌潮的发电量,可以抵得上三门峡水电站的1/2左右。

    钱塘江不仅以大潮闻名,它还是杭州的生命之江。杭州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五代时的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它与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和开封并称为我国的六大古都。杭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景色秀丽,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天堂”。

    灵渠

    灵渠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开凿于公元前214年。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米,相对高度20~30米,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灵渠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于“人”字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千米(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千米。灵渠的修建,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南桥、灵岩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郑国渠郑国渠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秦国开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10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千米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150余千米(灌溉面积号称4万公顷)。1985~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6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4万余公顷。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印度河

    印度河长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北坡的狮泉河,流经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在地貌上属先成河,主要支流有萨特累季河、奇纳布河、杰卢姆河、喀布尔河等。河流靠融雪水和季风雨补给。河流上游穿山过峡,水深湍急;进入平原,河面展宽,水流缓慢。中、下游出现许多分流,有的分流在旱季时干涸,有的分流在雨季时宽达20余千米。河流泥沙含量多,中、下游河床有的地方高出地面,河道不固定。原是重要航道,铁路修建后,只在下游干流通航小汽船。大部流经半干旱区,是两岸农田的重要水源。早在19世纪中叶就建有规模庞大的灌溉工程。目前,巴基斯坦在河流的干、支流上建有拦河坝2座,水渠8条和大量机井,利用河水及地下水发展农业。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公元前2500年前的人类文化遗址,是世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恒河

    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70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251万立方米/秒;其中在印度境内长2071千米,流域面积9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25万立方米/秒。

    恒河—亚穆纳河地区曾经森林密布。史实记载在16~17世纪,可在当地猎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狮和虎,现在除了鹿、野猪和野猫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其他野生动物已很少见,仅在孙德尔本斯三角洲地区还可以发现有一些孟加拉虎、鳄和沼泽鹿。在三角洲地区,鱼类均十分丰富,它是三角洲居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恒河洗礼恒河虽算不上是很大的河流,可是在5亿多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心目中,它却是条“圣河”。神圣的恒河是他们永恒生命的象征。

    多少年来,在恒河两岸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出了世界著名的印度文化。在占印度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教徒心中,对恒河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关于恒河,有着种种宗教传说。印度教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又可洗刷自已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因此,印度教教徒一生中最大的宿愿就是到圣河边的圣地朝圣,以喝到无比洁净的圣水;到恒河沐浴,以洗刷自己的过失。

    恒河在恒河与其主要支流朱木拿河交汇处的阿拉哈巴德城,每年举行一次为时两星期的庙会。每年的庙会在1月25日这一天达到高峰,人数之多世所罕见。印度的男女老少就有上千万人到这里来洗澡,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领袖和政府官员。早在几天前,人们就在这里搭起供临时住宿的帐篷,沿河两岸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

    该城每隔12年都要举行一次孔勃—梅拉节(圣水沐浴节),每到这天,成千上万的教徒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善男信女裹着黄布,扶老携幼,从沿河石阶缓缓走入恒河。他们浸在圣水之中,一面净身,一面顶礼膜拜。那些名门闺秀,乘着无底轿子,也泡在“圣水”之中净身。僧侣们一边半身浸于水中,一边还在诵经;岸上的信徒则闭眼合掌,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盛况空前。

    恒河中游的瓦腊纳西(贝拿勒斯),被称为“圣城”,是印度教教会的中心,有1000多座庙宇。络绎不绝的朝圣者从全国各地涌来,汇成一股人流,纷纷到寺院去朝拜,它的盛况可同沐浴节相媲美。

    恒河干流水道污染十分严重。因为恒河上每天有很多人沐浴和饮水,人们总以为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行病,结果却很少发生这种事,而在一些支流区域有时却瘟疫蔓延,霍乱猖獗,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恒河水不管怎样脏浊,人们依旧饮用它,对印度教教徒来说这是教规。他们一生喝的就是恒河水。印度教徒在每次祷告开始前,都要在祷告者头上洒上恒河水。虔诚的教徒还在吃东西前,在食物上洒上恒河水。教徒们常常到恒河去献花、献糖果和点燃油灯,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怀念。

    恒河是南亚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平均流量为每秒25100立方米,超过我国黄河的13倍多。恒河河水大部分由夏季季风降雨供给,一部分由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雪融水供给。因此,河水水位从5月开始上涨,7~9月由于季风降雨达到最高水位,这个时期恒河的深度和宽度都达到平时的2倍。三角洲上洪水有时还由飓风形成,这种类型的洪水出现在10~11月,虽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出现则可造成极大危害。恒河上游因为落差较大,侵蚀搬运作用很强,加上第四纪以来的地壳隆起,形成了恒河大平原。

    恒河流经大面积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带,经济价值十分明显。自古以来,恒河水就用来灌溉农田,留下了复杂的渠道系统和众多水库。恒河自出山以后即可通航,航运意义很大。有趣的是,印度著名的地貌学家库兹推测,在恒河河床下面还有一条河,并提出,这条地下河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然后分为两支:一支在西孟加吉地下流动,另一条则在班克拉告地下流动。此推测被印度国家石油与天然气委员普查石油资源时所印证,在恒河河床深处,确实还流动着一条长达2000千米的地下河。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是西亚最长、最重要的河流,全长2750千米。它发源于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高原,流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离河口190千米处,与底格里斯河汇合,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的水源靠春季融化雪水和高原上春季降雨,以及大西洋气旋带来的冬季降雨,缺乏支流,河水来源甚少。上游每年3月开始涨水,5月达到最高水位,6月末以后水位又见降低。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悬浮物质,在下游河段逐渐沉积下来,于是在波斯湾北部沿岸低地,冲积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日这种沉积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曾使古代巴比伦王国和阿拉伯帝国盛极一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地区为争夺土地和石油资源发生过多次干戈,时有流血战争。现在有人认为,为争夺水资源则可能酿成新的冲突。

    幼发拉底河近几十年来,随着中东地区总人口的成倍增长和各国工农业的发展,该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水资源日益不足。

    受幼发拉底河之惠的是西亚三个大国: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

    叙利亚用水的90%来自幼发拉底河,而该河在伊拉克境内则约占总长的46%,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重要的灌溉水源。叙利亚在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建有塔夫拉水坝,还建有11个水电站,全国60%以上的电能依赖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发电。

    土耳其东南部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成为土耳其最落后的地区,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贫困面貌,在20多年前制订了“安纳托利亚东部工程”计划,准备耗资560亿美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河源地带修建22座水坝,17座水力发电站,用于灌溉和发电。其工程的中心项目是阿塔图尔克水库,1981年开始动工,于90年代初竣工。1990年1月,土耳其为了蓄水,对幼发拉底河采取了长达27天的截流措施,使幼发拉底河的流量减少了90%。土耳其的这一行动,立即引起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叙利亚官员说,由于土耳其的截流,叙利亚不得不动用“阿萨德水库”的水来保持安装在塔夫拉水坝上的8台涡轮机的运转。伊拉克农业部长曾提出抗议,要求土耳其闭闸最多不过2周时间,而且平时出水量不少于每秒700立方米,并且致函世界银行和阿拉伯发展银行,希望不要给这一工程贷款。由于土耳其截流,伊拉克40%的农田因干旱而歉收。

    叶尼塞河

    叶尼塞河上的桥梁俄罗斯第一大河——叶尼塞河,水量、水能资源均居首位,长度若以色楞格河为源也居首位。有两条源流,一是大叶尼塞河,一是小叶尼塞河。两河于克孜勒附近汇合后称叶尼塞河。叶尼塞河干流从南向北流,最后注入喀拉海的叶尼塞湾。流域面积258万平方千米,总落差1578米,平均比降041米/千米,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625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1240万吨,年平均流量高达19600立方米/秒。从大叶尼塞河和小叶尼塞河的汇合处(在图瓦盆地中心的克孜尔城附近)算起,长3487千米;以大叶尼塞河为源,河长4086千米;若以小叶尼塞河为源,则河长4044千米;从色楞格河的源头(源自蒙古北部)起算,长5540千米。小叶尼塞河发源于唐努乌拉山脉,大叶尼塞河发源于东萨彦岭的喀拉·布鲁克湖。

    湄公河

    湄公河的上源是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5000千米以上的高山区,进入中南半岛后,叫湄公河。澜沧江和湄公河总长约4500千米。湄公河长约2650千米,流域面积为65万平方千米,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河流。

    峡谷中的湄公河湄公河大致由北往南,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注入南海。湄公河沿岸各国人民世代辛勤劳动,创造了古老而光辉灿烂的文化,流域内有著名的丹松石刻洞文化,洞里萨湖的西北面,有闻名世界的吴哥古迹。

    湄公河的名称源自泰语“迈公”,意思是“众水汇聚之河”,或“众水之母”。引申起来,又有“希望之母”和“幸福之母”的意思。湄公河哺育了两岸的人民,带来了丰富的农、林、牧、渔资源,难怪人们对它具有深厚的感情了。

    湄公河分为上、中、下游和三角洲四段。

    从中、缅、老三国边界到万象,是湄公河的上游,长约1000千米。这一带地形起伏很大,形成许多激流和瀑布,沿岸长满葱绿的森林。开始300多千米,河身曲折而狭窄,多深邃的峡谷。经常出现悬崖峭壁,急流浅滩。山青水碧,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常有象群到河中戏水。往东,山势逐渐降低,但到了甘东峡谷,两岸又是悬崖插天,幽深的河谷只有在中午时才能见到太阳。过了琅勃拉邦,两岸又是一片原始森林,参天巨树高达50米以上,林间长满了稠密的竹子和羊齿植物。

    从万象到巴色是湄公河中游段,长约700千米。在沙湾拿吉以上,地势平坦,河谷宽广,水流平静,全年可以通行200吨的轮船;沙湾拿吉以下,河谷穿越丘陵,有许多岸礁和浅滩,河床陡降,出现全河最长的锦马叻长滩,河水奔腾汹涌,波涛翻滚,急流总长85千米。

    湄公河巨型鲶鱼

    从巴色到金边是湄公河下游段,长约500千米,河流流经起伏不大的准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宽阔多汊流。在一些残丘、小丘紧夹或横贯河道的玄武岩脉等地段,构成了许多险滩激流。老挝、柬埔寨边境附近的康瀑布宽达10千米,高21米,河水汹涌澎湃,是全河最大的险水段。桔井以下,湄公河展宽加深,水流缓慢,有许多沙洲、河曲和小湖沼。磅湛以下,原是一个海湾,经过泥沙长期沉积,成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最后,水体注入洞里萨湖。湄公河借助于洞里萨河与洞里萨湖连接起来,在洪水期河水从湄公河流入湖中,平水位时则由洞里萨湖流入湄公河,这样,洞里萨湖就成了一个天然水库,起着调节湄公河下游水量的作用。在这一带丘陵与平原上,有郁郁苍苍的橡胶林、咖啡园和胡椒园,田野上到处可见世界少有的糖棕。

    金边以下到河口,湄公河长300多千米,是新三角洲。这里河道分支特别多,湄公河在金边附近形成“四臂湾”,接纳了洞里萨河后,先分为前江和后江两大支流,平行流经越南南方,又分成六大支流、九个河口,倾泻入海。这里的河水,随着干、湿季的变换,时清时浊,时缓时急。当它波涛翻滚,咆哮流泻时,状如巨龙,越南人民叫它九龙江。无数汊流,加上人工渠道,构成了一个交错密布的水网,岸边水椰子高耸挺秀,一派热带水乡风光。这里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形成许多沼泽地。新三角洲面积44万平方千米,海拔不到2米,地势坦荡,稻田、鱼塘和果园,一望无际,是个鱼米之乡。

    湄公河每年入海水量平均约463亿立方米,水位变化很大,金边的洪峰和枯水位相差10米左右。5~10月,正值雨季,是最大汛期;秋后干季来临,流量减少,相差达60倍。

    湄公河的水力资源很丰富,蕴藏有1000万千瓦水力,许多峡谷地形有利于建设水电站。3000吨的轮船从海口沿着九龙江溯江而上,可以直达金边。

    湄南河

    湄南河是泰国的第一大河,自北而南纵贯泰国全境。湄南河的泰文全名是“湄南昭披耶”。其中“湄南”是河的意思,“昭披耶”为河的真名,意即“河流之母”。虽然“湄南河”不如译作“昭披耶河”为确切,但它长期沿用下来,就成为公认的河名了。

    湄南河以滨河为上源,全长1352千米,是中南半岛上重要的大河之一。全河以那空沙旺(北榄坡)为界,以北为上游,以南至河口为下游,上下游河道及地形均有明显的不同。

    泰国东北部是群山耸立的山区,自西而东依次分布着北南走向的登劳山—念他翁山、坤丹山和銮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发育有滨河、汪河、永河和难河,它们构成了湄南河的上游。

    滨河发源于登劳山,流经清迈、南奔、达、甘烹碧、那空沙旺等府,在北榄坡与难河汇合,全长约550千米,为湄南河上游四河中最长者,但沿河水浅、滩多、流急,缺少航运之利。

    汪河发源于南邦府北部,坤丹山构成它与滨河的分水岭。汪河在挽达附近汇入滨河,在长约100千米的河程中,河床比降大,礁石多,水流急,对航运不利。

    永河发源于难府与清莱府交界地区,长约500千米。它在网拉甘以下分成两支,其中东支在挽甲桶附近汇入难河。永河北段河床礁石较少,但也因水浅而不利于航运。湄南河——泰国第一大河难河发源于难府北部的銮山中,全长约500千米。它在与永河东支合流之后继续南下,最后在春盛又与永河西支相汇。难河水量较大,全年可以通航,不过有些河段多礁石,特别是在难府境内的敬銮河段常发生沉船事故,构成航运业发展的障碍。

    滨、汪、永、难四河穿行于群山之中,许多山谷因河流的长期冲积作用发育成肥沃的平原,其中著名的有清迈、南邦、难府等。这种山间盆地,由于地形平缓,气候适宜和灌溉便利,历来是北部山区经济发展的重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泰国第二大都会——清迈就座落于清迈盆地内,向来是泰国北部最大的稻谷集散地。

    滨、汪、永、难四河所流经地区,大多森林茂密,林产很多,其中以柚木尤为著名。柚木砍伐以后,均在各河中流放而集中于北榄坡后才南运各地或出口。因此,北榄坡是湄南河最大的柚木集散中心。

    北榄坡以南的地形为湄南河平原地带。“北榄”在泰语里是“河口”的意思。有人认为,北榄坡过去曾经是湄南河的河口,其南属于暹罗湾的一部分。肥沃的湄南河下游平原是湄南河挟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逐渐形成的。即使在今天,湄南河仍在使它的三角洲平原继续向暹罗湾推进,速度是每年约伸展1米。整个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向暹罗湾倾斜。例如:北榄坡离海280千米,海拔20~25米;猜纳离海230千米,海拔降至18米;大城离海100千米,海拔仅为4米;曼谷市内的路面仅比海平面高出18米。

    湄南河下游平原面积广阔,约达5万平方千米。这里河汊交错,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流定期泛滥,土地肥沃。特别是经过泰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已发展成为泰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首都曼谷位于湄南河口附近,人口近500万,是中南半岛最大的城市。

    泰国一年分成干、雨两季的气候对湄南河水量的变化影响很大。每年干季(10月至次年2月)时湄南河下游流量仅150立方米/秒。雨季期间却可超过2000立方米/秒。每年的雨季期间,湄南河泛滥,两岸农田覆盖上一层层富含腐殖质的河泥,成为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很好的天然肥料。因此,湄南河的定期泛滥对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泛滥期提早或推迟到来以及泛滥期的或长或短都会直接影响到稻谷生产。难怪长期以来泰国民间有许多与河流有关的节日,比如说宋干节即泼水节,就是祈求天雨,希望泛滥期正常到来,以保稻谷丰收。

    阿姆河

    阿姆河是亚洲主要的内陆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海拔4900米的山地冰川,是两大沙漠的界河,以河槽易变而著称。女诗人玛格丽达·阿里格尔在她一首史诗中称阿姆河为“狂热的流浪者”。

    阿姆河是中亚细亚水量最多的河流。河长从其最远的源头——瓦赫集尔河算起,约2500千米,而从两个主要河源——喷赤河和瓦赫什河的汇流处算起,总长为1400千米。流域南北宽960千米,东西长1400千米,面积为465万平方千米。瓦赫集尔河及其下游瓦汗河发源于阿富汗,喷赤河发源于瓦汗河和帕米尔河的汇合点。喷赤河全程均为塔吉克和阿富汗的边界河。

    阿姆河上游的250千米一段也是边界河。在这一段,阿姆河穿流在阿富汗—塔吉克凹地的砾岩和黄土层上。

    阿姆河中游,河水流入平原后的1200千米间无支流注入,为穿越干旱荒漠的过境河流。在夏季高山积雪与冰川融化时,水位与流量变化都很强烈,有一种惊人的破坏力。喷赤河下游从法扎巴德卡尔起可以通航,但是经常发生主航道泥沙堵塞和整段河槽改变,这给航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阿姆河阿姆河的复杂历史也反映在下游地段,甚至已转向西北的阿姆河也不总是注入咸海。有一段时期,它转向位于咸海西南的萨里卡米什凹地,在那里甚至出现了注入里海的径流。阿姆河还有一个奇怪的特点与此有关:它有2个三角洲,一上一下。在阿姆河穿流苏勒坦—伊兹达格低山地的地方,塔希阿塔什石岬附近的狭窄地段把两个三角洲分开。上三角洲形成于阿姆河流入萨里卡米什凹地的时期。在这个三角洲上,有早在古典时期就已极为繁盛的花剌子模绿洲,它在中世纪曾是独具风格的繁荣的文化中心。直至今天,它的灌溉渠网也是纵横交错。阿姆河自古多洪水泛滥,“阿姆河”的意思即“疯狂的河流”。这里土地肥沃,不断得到大量河流淤泥的补充。阿姆河在悬移质的淤泥量上位于世界大河的前列,超过了尼罗河。它的暗褐色的水流每年带到咸海的泥沙达1亿吨。阿姆河“依靠”咸海的水位构成下三角洲。

    帕米尔高原的永久积雪和冰川是阿姆河河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流域的山区冬春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春季雪融,3~5月开始涨水;夏季山地冰川融化,6~8月水位最高,流量最大;9月至翌年2月,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流域的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下游地区更不到100毫米,没有支流注入,却有25%的流量用于灌溉和失于蒸发,以致下游水少且不稳定。

    阿姆河是中亚地区的水运中心。从河口到铁尔梅兹约1000千米可通汽船。在秋冬枯水期从河口到查尔朱约600千米仍可通航。但由于多沙洲和浅滩,不利航行,货运不大。从河口到铁尔梅兹已建有综合水坝,可防洪和引水灌溉;在阿姆河左岸修建的卡拉姆运河,可向阿什哈巴德供水灌溉;从阿姆到克拉斯诺伏斯克的土库曼大运河,已对农业起了很大作用。地形多样,在流经的土地上有山地、凹地、高原等,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立体画卷;盛产稻米、棉花、葡萄、梨等;河口三角洲长约150千米,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盛产芦苇、柳和白杨等林木。流域内水产主要有:鲟鱼、鲑鱼;动物主要有野猪、野猫、豺、狐、野兔等,鸟类多达211种。

    克孜勒河

    克孜勒河克孜勒河发源于土耳其瑟瓦斯省与埃尔津姜省交界附近的伊姆兰勒东南30千米处,河流先向西南方向流经土耳其中部高原,在流出希尔凡勒水库后折向东北流,在巴夫拉城附近汇入黑海。河流全长1160千米,流域面积7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63亿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32°51′~38°26′,北纬38°26′~41°45′。

    克孜勒河主要支流有代夫雷兹河、代利杰河等。

    克孜勒河流经土耳其中北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势南高北低,上游地区以高山高原为主,下游及入海口为平原地带。

    流域内气候,上游夏季干热,冬季多雨;下游冬季寒冷多雨,夏季凉爽。平均气温1月份在10℃以下,6月份在20℃左右。流域上游年降雨约为200毫米,下游至黑海沿岸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实测最大流量104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5立方米/秒。

    流域所处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土壤贫瘠,大部分为酸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流域内水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中下游水量较多,且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理论水能蕴藏量达2327万千瓦,可发电717亿千瓦时。

    鉴于该河中下游丰富的水能,土耳其政府已对该河进行了开发。

    大同江

    大同江上的铁桥大同江是朝鲜第五大江,发源于朝鲜咸镜南道狼林山东南坡海拔2184米处,向西南方向流,先后流经平安南道、平壤市,在南埔附近汇入西朝鲜湾,最后注入浩瀚的黄海。河流全长439千米,流域面积203万平方千米。整个流域处在东经125°15′~127°02′、北纬38°08′~40°20′之间。

    大同江流域支流众多,其主要支流有南江和载宁江等。

    由于河水较深,从河口到松林可通4000吨的船只,河口以上65千米可通2000吨船只。上游地区灌溉发达。

    大同江上从上至下先后建成了顺川、成川、烽火、美林和西海(又名南浦)5座水闸,取得了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美林闸库容1亿立方米,水库周围建有59座扬水站。位于大同江口的西海闸,总库容27亿立方米,挡水前缘总长8千米。枢纽建筑物包括土坝46千米,混凝土坝24千米;31孔水闸,每孔净宽16米;2万吨、5万吨、2000吨级船闸各一座。工程于1981年5月开工,1986年6月竣工,可灌溉20万平方千米海涂。西海闸坝枢纽能够对大同江126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进行有效地调节,并配合其上游的美林闸、烽火闸联合运行,给歧阳灌溉系统和艮波灌溉系统补充水量。按规划,上游还将建12座水库。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我国友好邻邦缅甸的第一大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区,在缅甸境内的两条上源为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两江汇合以后始称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自北向南,蜿蜒奔流,穿过崇山峻岭、平原峡谷,流经河网如织的三角洲,注入安达曼海。全长2150千米,流域面积41万多平方千米,占缅甸全国面积的60%以上。缅甸人民对伊洛瓦底江十分崇敬,古来即称它为“天惠之河”。传说这里是雨神伊洛瓦底居住的地方,大江是雨神钟爱的白象喷水而成,江因此而得名。自古以来,缅甸各族人民在它身旁辛勤耕耘,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伊洛瓦底江是各民族的摇篮。

    从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汇合处至曼德勒为伊洛瓦底江上游段,沿岸多山,先后穿过三段峡谷,在每段峡谷间是地势开阔的平原。上游河段滩多流急,不利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曼德勒至第悦茂为伊江中游,它穿流于缅甸中部干燥地带,抵达三角洲顶端时,约有45%的水量被蒸发掉。伊洛瓦底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而中游又是全流域水土流失最甚的地区,中游谷地是棉花和粮食的重要产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第悦茂以下为伊江下游。自莫纽起分成9条较大河流,向南作扇形展开,形成河道交织如网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区除一些高地外概为现代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一般与海潮线相等,部分则在海潮线之下。三角洲向外伸延的速度是惊人的,据测量,平均每年向海洋扩展66米左右。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是缅甸的鱼米之乡,也是缅甸全国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地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米产量约占全缅甸稻米总产量的2/3,享有“缅甸谷仓”之盛誉。

    缅甸经济的发展与伊洛瓦底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伊江中游河谷两岸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早在1000年前的缅甸中古时期,人们就在这里筑坝修渠,引水灌溉,种植水稻。缅甸独立后,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稻谷产量和出口额,政府极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发展干旱地区的灌溉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缅甸内河航运业在国内交通运输业中担负着65%的任务,而伊洛瓦底江则是缅甸国内主要运输命脉,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线,整个伊江水系有4600多千米的河道全年可以通航。缅甸北部各地出产的各种珍贵的玉石、琥珀、宝石,缅甸中部的农产品以及产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谷地的石油,大都是通过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输送到缅甸各地。

    缅甸是世界柚木的主要输出国,素有“柚木王国”的美称,蕴藏了世界75%的柚木资源。砍伐后的柚木先用大象运送到附近的河边,雨季时结筏流放直至仰光,而后运往世界各地。

    伊洛瓦底江两岸,名城林立。位于中游的历史名城曼德勒,梵语为“叶德那崩尼卑都”,意为“多宝之城”,它是古代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从曼德勒沿江南下129千米,即达古都蒲甘,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塔之城”是“东方文化宝库”之一。盛极之时,这方圆几千米的城市,到处佛塔耸立。蒲甘佛塔是缅甸建筑艺术的精华,风格独特,充分显示了缅甸人民的才智。

    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勃生,是缅甸的第二大港,这里万吨轮船畅行无阻。缅甸的大米、木材、鱼虾、海货,很多都是由该港远销国际市场。缅甸人民引以为豪的是,在近代史上,勃生是一座反抗殖民主义的英雄城市。1824年,当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时,伟大的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曾在这里领导人民奋起还击,使敌人闻风丧胆。

    伊江下游,有运河与仰光河相接。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仰光,犹如一块晶莹的宝石闪烁在伊江三角洲上。1948年1月4日,第一面民族独立的旗帜在仰光上空升起,缅甸从此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赢得了独立。今天的仰光,正以它那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讷尔默达河

    讷尔默达河亦称讷巴达河,发源于印度中央邦靠近贾巴尔普尔的迈格拉岭西北坡,河流向西流经萨特普拉山与温迪亚山之间的谷地,最后在布罗奇以西50千米处注入阿拉伯海的坎贝湾。河流全长1310千米,其中位于中央邦及其河谷地带的一段河长1078千米,沿马哈拉施特拉邦与中央邦以及古吉拉特邦的分界线的流程约72千米,入海口河段长160千米。流域面积约99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33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4200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06137亿吨。

    讷尔默达河河网密布,流域内大小支流达到41条,干流绵延很长,在其上游部分河段,干支流形成扇形;在入海口处坎贝湾形成一宽约28千米的交汇河口。该河主要支流有:希兰河(流域面积4791平方千米)、巴纳河、戈拉尔河和奥斯朗河等;另外还有塔瓦河、乔塔—塔瓦河和昆迪河等支流汇入。

    讷尔默达河河滨风光讷尔默达河流域位于印度中西部,大约处在东经70°~78°、北纬20°~23°之间。流域狭长,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上游贾巴尔普尔以上为高原(属于德干高原),贾巴尔普尔以下为宽广的平原,再向下游为丘陵山地地形,进入河口地段为冲积平原。

    讷尔默达河流域属热带季风型气候。冬季较暖,温度一般在20℃左右,夏季炎热,最高温度达40℃左右。

    流域内降雨比较丰富,年降雨量平均超过1200毫米,其中东部高原地带高达1400毫米,西部低洼地带只有700毫米左右。降雨大多集中在6~7月的湿季(占95%),实测最大流量为58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9立方米/秒。

    流域虽小,但水量充沛,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理论蕴藏量超过200万千瓦,其中大部分位于中下游。

    讷尔默达河尽管水资源较丰富,但相对于其他河流,其开发的程度远远不够。对此,印度政府已对讷尔默达河进行了规划,规划修建30座大坝(包括19个灌溉工程,7座水电站和4个综合工程),其中11座大坝位于讷尔默达干流上,比较著名的工程有萨达尔萨罗瓦尔水电工程、讷尔默达总干渠引水工程等。后者有世界上在建的最大人工衬砌渠道,总长445千米,输水能力大于1130立方米/秒,它建成后,可将古吉拉特邦南部多余的水引到绍拉什特和卡奇进行灌溉。另外,在流域内还计划建造125座中型坝和3000多个小型灌溉工程。

    信浓川

    信浓川发源于关东山地的甲武信岳,注入日本海,干流全长367千米,是日本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12340平方千米,居日本第三。从源头到长野县与新泻县边界的一段为其上游,又称千曲川,长214千米,流域面积7163平方千米;从新泻县与长野县边界起至大河津分洪道止为其中游段,流域面积3320平方千米;大河津洗堰以下到河口为下游段,流域面积1420平方千米。中下游段称为信浓川,共长153千米。小千谷流量站年径流量156亿立方米。

    信浓川流出发源地后,向北流经小诸市和上田市,进入长野盆地,在此段有左支流犀川汇入。流过新泻县与长野县边界之后,先后有中津川、清津川和鱼野川汇合,进入新泻平原,在分水町分出大河津分洪道,继而又分出中之口川,并先后与五十岚川、刈谷田川、加茂川汇合,最后再分出关屋分洪道,穿越新泻市中心注入日本海。信浓川上游的千曲川流域属高山地形,地层以安山岩为主。信浓川中下游流域由于河流向两侧侵蚀,岩坡崩塌,形成了两岸的山谷和壮观的河岸阶地;岸坡崩塌后随水流流下的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

    信浓川的上游表现为最典型的内陆气候,其南部呈明显的东海地方气候特征,而其北部则受北陆地方的影响,气候条件复杂。以年均气温为例,长野为113℃,松本为110℃,轻井泽为77℃,新泻市为130℃。由于地形复杂,因而信浓川流域的年降水量也迥然不同。例如,千曲川下游为1400~1800毫米,上游为1000~1400毫米,中游约为1000毫米。信浓川中下游的降水量显示出日本海的气候特征,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50%,多为降雪所致。其次是6~7月的梅雨季节,往往会有大的降水。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大体为:沿海岸的平地部分最少1900毫米,山地附近的平地部分2600毫米左右,信浓川下游的山区为3000毫米左右,其中游段的山地部分为2000~2500毫米。鱼野川沿岸最大,为2500~3000毫米。

    信浓川属于洪水多发型河流,上游段的洪水成因主要是所谓的“风水害”,风害系指台风期的洪水灾害,水害则是指融雪期和梅雨期集中暴雨产生的洪水灾害。信浓川中下游河段的主要洪水一般产生于3~4月的融雪期和7~10月的大雨期。大雨期的洪水主要发生在梅雨前期、秋雨前期以及台风和雷雨等集中降雨的时节。据观测资料,信浓川历史最大洪水出现在1959年8月14日,最大洪水流量7260立方米/秒。

    信浓川上游段和中下游段的洪水有所不同。上游段的洪水俗称“铁炮水”,是在遭遇大的降雨时,由众多的山溪小涧的洪水汇集而成。这些小支流大多流程短,坡降大,故洪峰的形成速度很快,洪量很大,易于泛滥成灾。而在信浓川中下游段,融雪期时若气温为10℃、风速为5米/秒,融雪量相当于45毫米/天的降雨量。融雪径流虽然速度慢、时间长,但由于是连续不断地产生,因而会使河流水位上涨,此时若遇与之相当程度的降雨,就会形成洪水。据统计,从741~1930年,信浓川共发生较大洪水约130次,平均不到10年一次。1931~1960年的30年间,有记载的洪灾更是多达23次,几乎年年有洪灾。

    关于信浓川河流利用与防洪有以下几项:

    (1)挡沙工程:此项措施主要是通过在荒山秃坡上植树种草护坡、建造拦砂坝并加固河床解决泥沙下流,以及兴建配套的河道工程、护岸工程和挑流工程,以稳定河道,防止河水流态进一步恶化等。到80年代初,信浓川水系共完成固坡1744千米,挑流丁坝589处。

    (2)防洪工程:信浓川的防洪工程主要有两种类型:①在上游干支流修建水库拦蓄和调节洪水;②在下游修建分洪渠道,使超量洪水经由分洪渠道直接入海。到1992年,上游的长野县境内共兴建7座防洪水库,总库容7000多万立方米。

    (3)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此类工程主要包括开挖河道,加高堤防,以增大河道的过流能力;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加固河岸、堤防,设置丁坝改善水流流态;对蜿蜒曲折的河段裁弯取直、建设排水涵闸和加强河流的维护管理等。到80年代初,信浓川水系共建成堤防1062千米。

    除工程措施外,还十分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流域内建立了防洪预警系统。根据《防洪法》和《气象业务法》的有关条款,由日本建设省和气象厅共同进行信浓川的洪水预报,包括其支流犀川和关屋、大河津两条分洪河道。洪水预报分为“洪水注意”、“洪水警报”和“洪水信息”3种。发布“洪水注意”的标准是:若干个指定的水位站水位有可能突破警戒水位,或者估计不超过警戒水位而有可能发生灾害时;发布“洪水警报”的标准是一旦泛滥会严重损害国民经济建设时;发布“洪水信息”是洪水预报以外有关洪水的信息,是有关洪水预报的补充说明。信浓川流域用作发布防汛警报的观测站共有19个,有设在干支流河道上的,也有设在坝库上的。防汛警报分为准备—出动—状况—解除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较明确的内容要求。另外,信浓川有一个覆盖全流域的河川信息系统,负责监测、收集和向有关部门提供水雨情信息和水质信息。

    (4)水力发电:到1967年,全水系共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100座,总装机100多万千瓦。流域内还建有新濑和奥清津两座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28万千瓦和160万千瓦。

    (5)灌溉与供水:信浓川流域内一半以上人口(约170万人)靠信浓川供水;另外信浓川也是流域内工业、农业用水的最主要的来源。结合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的需要,流域内兴建了一些较大的综合利用工程(坝高100米以上)。

    库拉河

    库拉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土耳其东北部卡尔斯省境内安拉许埃克贝尔山西北坡,在土耳其境内该河叫科拉河。河流先由西朝东北流,后转向东南流,经土耳其、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国,最后注入里海。河流全长1364千米,流域面积188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7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81亿立方米。

    库拉河支流众多,主要有:左岸的阿拉扎尼河、阿拉格瓦河等;右岸的阿拉斯河、杰别德河、沙姆浩尔河等。

    库拉河上的孔桥阿拉斯河位于外高加索,是库拉河的最大支流,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该河又称阿拉克斯河。河长1072千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该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宾格尔山脉坡地,后流经亚美尼亚、伊朗、阿塞拜疆等国,该河大部分河段为上述四国间的界河。上游是山地河流,大部分在狭窄的峡谷中流淌。阿胡良河从左侧注入以后,河谷扩宽,河流进入阿拉拉茨平原,并分成了许多河汊。纳希切万恰亚河注入后,阿拉斯河开始进入深谷地段,最后流进库拉—阿拉克辛低地,在距库拉河河口240千米处的萨比拉巴德城附近注入库拉河。阿拉斯河的河水补给以地下水和雪水为主。流域降水不多,因而水量较小。阿拉斯河流域的河流多经无林山地,挟带大量悬移质泥沙,其年均输沙量约1600万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左岸的阿胡良河、拉兹丹河、阿尔帕河、沃罗坦河、巴尔火沙德河等;右岸的科图尔河、卡拉苏河等。

    塞凡湖是阿拉斯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上,湖泊面积141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为100米。塞凡湖汇聚着来自阿列贡尼、塞凡、格加姆和瓦尔捷尼诸山脉的水。自塞凡湖流出的拉兹丹河,注入阿拉斯河。

    阿拉扎尼河位于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境内(其中一部分为两国国界),发源于大高加索山脉的南坡,注入库拉河上的明盖恰乌尔水库。河流全长351千米,流域面积10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约为9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8亿立方米。

    库拉河流域位于大高加索以南,在东经41°5′~49°、北纬38°~42°5′之间。流域大部分为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大小高加索山脉所盘据,小部分为库拉—阿拉克辛低地。

    在博尔若米峡谷以上的上游地区,库拉河奔流在山间盆地与平原交替出现的河谷中,自博尔若米峡谷到第比利斯市的中游地段,河流基本上在平原上流动。第比利斯以下,河床在局部地区被分成一些河汊,河谷扩宽:右侧是博尔恰林平原,左侧是干涸的卡拉亚兹草原。在明盖恰乌尔村附近切穿最后的峡谷——博兹达格峡谷,然后进入库拉—阿拉克辛低地,并直抵里海。此段河流蜿蜒曲折。

    在库拉河中游有来自大高加索山脉南坡的阿拉格瓦河、阿拉扎尼河和发源于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高加索山脉的无数右岸支流汇入。

    在距河口236千米处,接纳了其最大支流阿拉斯河。注入里海时,库拉河形成了面积为1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三角洲一年要向里海推进100米。

    库拉河流域位于温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处。1月平均气温4℃左右,7月的平均气温25℃左右。流域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左右。河水补给比例是:融雪水占36%,地下水占30%,雨水为20%左右,冰川补给为14%。春季(4~6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4%~62%(4~5月),夏季(7~9月)占12%~23%,秋季(10~11月)占4%~16%,冬季(12~3月)占9%~24%。

    库拉河及其山地支流由于落差很大,所蕴藏的水能资源丰富。现在,在库拉河干流上已建有奇塔赫维、泽莫阿夫查尔、奥尔塔恰拉以及明盖恰乌尔等水电站,支流上也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多瑙河

    多瑙河是欧洲一条美丽的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河流。由于它的秀丽多姿,人们给它取了不少动听的名字,称它为“蓝色的多瑙河”和“明镜的多瑙河”。这些美丽的名称,表达了人们对它的无限爱慕和依恋。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的东坡,向东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家,最后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港附近,平缓地流入黑海。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入海水量可达2030亿立方米。

    多瑙河的著名,并不是由于它的长度,因为在世界上比它长的河流至少还有20条。它的长度不及我国长江的1/2,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还要短些。但是,它却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又是东南欧国家的一条生命线。而且,它所带有的诗一般的音乐文化气息,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河流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多瑙河是一条奇怪的河流。从黑林山发源地到苏利纳入海处,直线距离不过1700千米,但是它却多走了1100多千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它不断地改变流向,迂回曲折。它从发源地开始向东流,然后转向南方,渐渐又折向东南,快到终点时又向北冲去,最后几乎成直角东流入海。

    美丽的多瑙河从源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一段为上游,长约970千米。河流沿巴伐利亚高原的北部边缘自西向东流,经阿尔卑斯山脉北坡和捷克高原之间的丘陵山地到达维也纳盆地。这是一段典型的山地河流,河谷狭窄,河床是坚硬的岩石。汹涌的河水把高原和山地切割成一条很深的峡谷,两岸陡峭如壁。河床坡度大而且多浅滩和急流。上游支流很多,但干流的水文状况主要取决于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的几条较大的支流,如累赫河、伊扎尔河、因河等,它们都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每年6~7月水量最大,到了冬季2月份水量最小。一般具有这种水量变化的河流,被称为阿尔卑斯型河流。

    多瑙河上游的某些河段,几乎每年夏天都要断流。河水断流是由于河水通过深深的地表裂隙,流入地下洞穴,成为地下伏流的缘故。伏流从下游的另一个地方又会露出地面。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有,特别是广西和云、贵一带,因为这些地方多属石灰岩地层。这种原因就使多瑙河具有很多奇特的现象:有的地方干涸无水,有的地方却又水深超过50米。在峡谷间,它的水面非常狭窄,不过百米,但有些地方河面却宽达3000米。

    从维也纳至铁门为中游,长约970千米。流经奥地利境内的多瑙河,景色如画一般的美丽。河流的左岸几乎都是遍覆森林的山脉,而右岸又是另外一番景色,阿尔卑斯山向北逐渐成为丘陵性的平原。在维也纳以西,阿尔卑斯山的分支从南方逼近多瑙河,东坡的山林、菜园和葡萄园连成一片。从古罗马时代起,这里就开始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有“葡萄酒之乡”的称号。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就在这山林脚下山脉与河流交接的地方。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许多著名的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斯特劳斯等都诞生或长期停留在这里从事音乐活动,为维也纳生色增辉。

    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是多瑙河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沿岸最古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布达和佩斯,本来是两个城市,它们像姐妹一样并立在河的两岸。右岸是山峦起伏的布达,左岸是平坦的佩斯。多瑙河在这里宽达700米,有8座大桥横跨在河上,把2座城市连接在一起。布达比佩斯古老,1872年,布达和佩斯才合并到一起,定名为布达佩斯。

    多瑙河中游因接纳了德拉瓦河、蒂萨河、萨瓦尔河和摩拉瓦河等支流,水量大增。春天,由于积雪融化,水位达到最高,并一直延续到夏季;夏末秋初,由于蒸发强烈,河水明显下降;秋季,由于蒸发减弱和雨水补给,水位再次上升;冬季,有的年份发生封冻,但封冻的时间不长。

    铁门以下为多瑙河的下游。这一段河流横切喀尔巴阡山脉,形成了长达120千米的卡桑峡和铁门峡。这两个峡谷是多瑙河最难航行的河段,但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两国在铁门修建了铁门水电站。这个水电站1964年动工,1972年建成,拦河大坝高755米,长1200米,发电量为210万千瓦。1976年,两国决定建设第二座铁门水电站,进一步开发多瑙河的水力资源。

    多瑙河在铁门以下流经多瑙河下游平原,河谷宽阔,接近河口时河谷扩展到15~20千米,有的地段达28千米。下游河道虽没有中游那样弯曲,但河汊众多。在流入罗马尼亚境内后,水流速度明显减缓,愈接近黑海流得愈慢。在土耳其附近,多瑙河分成3条支流流入黑海,河道回曲环转,形成一个水网地带,这就是美丽富饶的多瑙河三角洲。

    多瑙河三角洲面积为4300多平方千米。早在6万年以前,这一地区还是碧波万顷的海湾。由于多瑙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年复一年在这里堆积,形成了河口三角洲。

    多瑙河三角洲不同于其他河流的三角洲,由于地势低洼,4/5的面积都是水草沼泽地带。在这片广阔的水草沼泽地上,生长着密密丛丛的芦苇,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产地之一,是真正的“芦苇之乡”。芦苇是三角洲最大的一笔财富,分布面积占三角洲总面积的1/4以上,约17万公顷,年产量达300万吨以上,占世界芦苇总产量的1/3。高达3米的芦苇丛布满三角洲的水面,长长的苇根深布地下,交织成1米多深的苇根层,有时狂风把整片的苇根层吹浮水面,形成“漂岛”。这些小岛不断移动,时而集合在一起,时而又各自分离。前一天还能通行的水道,第二天可能就阻塞不通了。如果在漂岛上行走,那将相当危险,一不留神就可能跌进6~7米深的水里。芦苇全身是宝,若将三角洲的芦苇充分利用,罗马尼亚每人每年可获得约30千克的人造纤维和10千克以上的纸。所以,芦苇被罗马尼亚人民亲切地称为“沙沙作响的黄金”。

    多瑙河三角洲还被称为鸟类的“天堂”、鱼儿的世界。这里是欧、亚、非三大洲的候鸟会合地,也是欧洲惟一出产塘鹅和朱鹭等稀有鸟类的地方。在芦苇的保护下,300多种鸟类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中国白鹭、鸬鹚,西伯利亚猫头鹰,蒙古冠鹅、白颈鹅等,每年都要到这里聚会,形成热闹非凡的壮丽景象。密如蛛网的河流湖泊,也是鱼儿的乐园,三角洲常见的鱼有50多种,其中还有名贵的鲱鱼、大白鲟等。

    现代以来,由于多瑙河沿岸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河水也受到了污染,碧蓝的河水已不复存在,蓝色的多瑙河已成为过去。为此,多瑙河沿岸各国已经开始注意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愿多瑙河能早日恢复它那往日的“蓝色”。

    莱茵河

    翻开欧洲地图,莱茵河就像一条蓝色的大动脉,横贯中西欧辽阔的大地。它全长1360千米,流域面积为224万平方千米,是欧洲重要的国际河流,也是世界上货运最繁忙的内河航道。

    莱茵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6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从涓涓细流发端,莱茵河曲曲弯弯,逶迤向西北,先流入德国、奥地利、瑞士交界的博登湖,继而折向西,在瑞士境内的沙夫豪森附近,形成落差达24米闻名遐迩的莱茵瀑布。每到夏季,这里水流湍急,雾气腾腾,蔚为壮观。莱茵河在瑞士的巴塞尔市流出瑞法边界,进入德国境内,奔腾数百千米后,便抵达德国名城美茵茨市,从此莱茵河进入中段。从美茵茨至科隆,这段长约180千米的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峰峦起伏,名胜令人目不暇接,古迹使人留连忘返,德国历史和文学上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都是从这里随着莱茵河水缓缓流向世界。这段河流有一个广为盛传的美妙名字,即“浪漫莱茵河”。

    莱茵河沿岸,每一处景点都有它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或历史久远;或风光绮丽;或盛产美酒;或为重要码头……游人在这里可以领略到阿斯曼豪森猎堡的雄浑、巴哈拉赫小城的古朴、普法尔茨河心堡的奇特……在德国的美茵茨,有一座突兀河口的米黄色的奇特塔楼,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鼠塔”。传说昔日美茵茨市曾生活着一名叫哈托的主教,此人富有但生性吝啬、歹毒。有一年闹饥荒,他家囤万担粮却舍不得拿出半点来救济濒于饿死的百姓,结果天怨人怒,就在鼠塔中被老鼠活活地咬死了。于今,鼠去楼空,但塔楼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在鼠塔对岸的山顶上,有一座高大醒目的巨型民族纪念碑,此碑是为纪念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英雄而修建的。始建于1877年,它高出河面225米,碑高38米,其上的雕像高达105米。

    莱茵河上的“洛累莱”天险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莱茵河到这里宽仅120米,水深却达27米,浪高旋涡多,弯大山高,过往船只到这里忽似前去无路,大有一峰塞道,万舟难行的感觉。因浪急水深,使许多过往船只葬身河腹。过天险后,山回水转,河道又豁然开阔了。大名鼎鼎的女妖岩,伫立岸边,无言地观望着过往如织的大小船只。

    莱茵河地处北纬45°~55°之间,受大西洋的影响,流域内大部分地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并且季节分配均匀。水量丰富而稳定,支流众多,为航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1360千米河道上,普通海轮可自河口上行到德国的科隆,5000吨重的驳船可行至中游的曼海姆,3000吨重的驳船队可驶达瑞士北部的巴塞尔。纵贯欧洲的大水道“莱茵—美茵—多瑙运河”建成后,莱茵河的航运更加发达。

    莱茵河流域经济发达。河右岸的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曼海姆、科隆等是德国重要的工业中心,沿岸的巴塞尔、斯特拉斯堡分别是瑞士、法国的工业中心;鹿特丹是荷兰的工业中心。在这里,集中了钢铁、采煤、机械、化学、电力、汽车、军火制造等多种工业部门,而大量的货物运输,大多由莱茵河来承担。

    莱茵河流经6国,其中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3国都是内陆国,莱茵河对它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另外的3个临海国,对莱茵河的依赖性也是很大的。法国腹地较深,东部沿河地区的货物,可以通过莱茵河及与塞纳河相通的运河运到西部地区。德国国土南北狭长,南货北运,莱茵河发挥了很大作用。至于位于下游的荷兰,更是得天独厚,享尽实惠。

    塞纳河

    塞纳河塞纳河从法国北部朗格尔高地出发,向西北方向,弯弯曲曲,流经巴黎,在勒阿弗尔港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峡,全程仅776千米,是法国四大河流中最短的一条,但是名气却最大。

    由巴黎往东南方向行驶275千米,就到了塞纳河河源。在一片海拔470多米的石灰岩丘陵地的一个狭窄山谷里,有一条小溪。沿溪而上,有一个山洞,洞高120米,是人工修筑的,门前设有栅栏。洞内有一尊女神雕像,她白衣素裹,半躺半卧,手里捧着一个水瓶,嘴角挂着微笑,神色安祥,姿态优美,小溪就是从这位女神的背后悄悄地流出来。当地的高卢人传说,这女神名叫塞纳,是一位降水女神。塞纳河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考古学家据当地出土的木制人断定,塞纳女神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降临”人间。

    女神来到人间不久,就遇到了竞争者。距河源不远的地方,有个村镇,镇内有个玲珑雅致的教堂,教堂墙壁上图文并茂地记载:这里曾有个神父,天大旱,他向上帝求雨,上帝为神父的虔诚所感动,终于降雨人间,并创造一条河流,以保证大地永无旱灾。这个神父是布尔高尼人,他的名字在布尔高尼语中为“塞涅”,翻译成法文即“塞纳”。于是,这个村镇和教堂都命名为“圣·塞涅”。因此,有人又认为塞纳河名字由这个神父而来。

    塞纳河上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水流平缓,有“安祥的姑娘”的美称。

    塞纳河从东南进入巴黎,经过市中心,再西南出城。塞纳河这位“安祥的姑娘”,巴黎人称之为“慈爱的母亲”,说“巴黎是塞纳河的女儿”。塞纳河上的西岱岛,是法兰西民族的发祥地。

    为了保证旅游业发展,塞纳河上还有废物清理船,在万籁俱寂时,它伸开巨大的臂膀,将水面上的废物污垢一扫而光,清洗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使塞纳河永葆青春和姿色。

    塞纳河流域是法国重要经济区之一。这一经济区的特点是扬长避短,尊重传统,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种植业、采矿业和加工业都得到了发展。

    塞纳河流过巴黎地区,就进入上诺曼底地区。这时,河谷逐渐变得宽广,马恩河在巴黎从东注入塞纳河,使水量更加丰富。两侧山坡更加开阔平缓,由于接近海洋,雨量充足,气候湿润,加上土质肥沃,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沿河两岸,牧场广布,牛群随处可见。

    塞纳河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运输的要道。从巴黎开始,特别是从上诺曼底塞纳河上的鲁昂港开始,可以看到塞纳河上船来船往,一片繁忙的运输景象。塞纳河流过上诺曼底进入下诺曼底不远,就在勒阿弗尔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峡。法国历史上不少著名的航海家,都是从这里启程,远航到非洲、美洲。塞纳河沿岸的港口众多,经过疏浚后的塞纳河,目前已能通行万吨级轮船,成为法国最重要的航道。

    第聂伯河

    第聂伯河是欧洲的第三大河。源出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麓,流经白俄罗斯东部及乌克兰中部,注入黑海第聂伯湾。长2200千米,流域面积为504万平方千米。基辅以上为上游,流经森林地带。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流经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河谷宽,左岸古老阶地发育明显。第聂伯河扎波罗热以下为下游,流经黑海沿岸低地草原地带。主要径流形成于上游,以融雪水补给为主。春汛流量较大,夏季平水位,秋季有洪水,冬季封冻。干流及其支流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主要水运线。第聂伯河在乌克兰境内流经1090千米。在扎波罗热建的水电站是欧洲最大的水电站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人破坏,1947年重建。其他水库和水电站还有基辅、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等。普里皮亚季河以下可通行现代化大型船舶,主要货流是煤、矿石、矿物建筑材料、木材和粮食。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发源于俄罗斯西北部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自北向南曲折流经俄罗斯平原的中部,注入里海。全长3690千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占东欧平原的1/3,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伏尔加河发源处海拔仅225米,入里海处低于海平面28米,总落差小,流速缓慢,河道弯曲,是一条典型的平原型河流。

    伏尔加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从北到南约跨15个纬度,流域内自然条件差别很大。上游气候湿润,径流量大,河网密布,有大小支流5万多条,其中卡马河(伏尔加河最大的支流)和奥卡河是主要支流。越往下游气候越干燥,河网越稀,从北纬50°到河口的800千米内,没有一条支流,形成典型的树枝状水系。

    伏尔加河的水源主要是春季的融雪,雪水约占河流水量的55%。夏秋季雨水供给约占4%,地下水占41%,最大流量在春季,春汛显著。春季径流在全年的比重越往下游越大。

    伏尔加河冬季结冰,封冻期上游较长,达140天;中下游较短,在90~100天之间,大体上从11月末开始封冻,到第二年4月开始解冻。封冻从上游开始,解冻从下游开始。

    伏尔加河也是欧洲流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秒流入里海的水量达8000立方米,平均每年有255亿立方米的水注入里海,在所有流入里海的总流量中占78%,对里海的水平衡起关键作用。

    伏尔加河长度大,穿越不同地带,水力资源丰富。十月革命前,伏尔加河完全处于自然状态,河水深度仅16~25米,全河有许多浅滩和沙洲,通航不畅,干支流上丰富的水力资源基本上未加利用。十月革命后,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起对伏尔加河进行了大规模地整治和综合开发利用,按一级航道标准(最小保证水深24~3米,宽85~100米,弯曲半径600~1000米),进行全面渠化,先后在干支流上修建了14座大型水利枢纽,并建成了连接莫斯科的长达128千米的莫斯科运河,沟通顿河及波罗的海的长为101千米的伏尔加—顿河运河,以及长达361千米的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到70年代中期,伏尔加河已建成同原苏联欧洲部分其他河网相连的、统一的深水内河航运系统,总长约6600千米。通过伏尔加河及其运河,可连接北部的白海、西部的波罗的海和南部的黑海、亚速海及里海,从而实现了五海通航,改善了内陆河的局限性,使莫斯科成为联通五海的大河港。它的主航线可通航5000吨级货轮和2~3万吨级的船队。1975年,伏尔加—卡马河流域内的内河货运量达20150万吨,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增长376倍,占苏联内河货运总量的2/3。

    伏尔加河干支流上的14座大中型水利枢纽还承担着发电、城市和工业用水、农田灌溉及渔业等综合职能。80年代初,伏尔加河干流及卡马河上的11座梯级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1130万千瓦,其中1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有伏尔加格勒、古比雪夫、切博克萨雷、萨拉托夫、下卡马和沃特金斯克等6座,年平均发电量达393亿度。

    伏尔加河流域是俄罗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伏尔加河水滋润着沿岸数百万公顷肥沃的土地,养育着约8000万俄罗斯各族儿女,伏尔加河的中北部是俄罗斯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那深沉、深厚的伏尔加船夫曲,至今仍在人们的脑海中萦绕。马雅科夫斯基、普希金等许多俄罗斯著名诗人,都曾用美好的诗句来赞美她、歌颂她,称她为俄罗斯民族的母亲河。

    现在,伏尔加河流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为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识点春汛

    春季,气候转暖,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降临,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春汛尤以北方的河流最为明显,常常超过夏汛的规模。原来这些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有很厚的积雪,并且这些地区春季暖气团活动频繁。因此,平原地区有些地方尽管积雪很深,却能在几天里就被暖气团消融得干干净净,融化的雪水流入河道,这是造成春汛泛滥的主要原因。

    春汛在我国西部表现得也较为明显。西部的河流主要发源于山区,在山区冬天降下的积雪没有融化,到春天时这些积雪受太阳辐射而融化形成了内陆河一年中难得一见的汛期。中国内陆河大多流经干旱区,水量少。但是在春汛期间河水来得特别猛烈集中,也要进行抗洪,所以在沙漠地区发生洪水也不是天方夜谭。

    顿河

    顿河顿河是俄罗斯在欧洲部分的大河。源起中俄罗斯丘陵东麓,东南流,后折向西南,注入亚速海的塔甘罗格湾,长1870千米,流域面积422万平方千米。上游从源头起到索斯纳河口止,流经森林草原带较狭窄不对称河谷后,河床展宽。中游从索斯纳河口起至伊洛夫利亚河汇流处止,有宽广的河漫滩。中游以下流经草原带,大部分河床为齐姆良水库所占据。大坝以下至河口段为下游,河床比降很小,水流缓慢。罗斯托夫以下为顿河三角洲,面积340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霍皮奥尔河、梅德韦季察河、北顿涅茨河等。河水补给主要靠雪水。春汛为高水位,秋冬水位最低,结冰期4~5个月。顿河流域是俄罗斯工农业发达地区。齐姆良水电站建成后,使干流同伏尔加河、列宁运河联结起来。主要河港有乔治乌—德治、列别江、卡拉奇、伏尔加顿斯克、罗斯托夫和亚速等。

    鄂毕河

    鄂毕河位于西伯利亚西部,是俄罗斯也是世界著名长河。鄂毕河在当地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名字。奥斯蒂亚克人称为As,Yag,Kolta以及Yema,撒摩耶人称为Kolta或者Kuay,西伯利亚鞑靼人称为Omar或者Umar。

    鄂毕河鄂毕河是世界大河之一,按流量是俄罗斯第三大河,仅次于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鄂毕河是由卡通河与比亚河汇流而成,自东南向西北流再转北流,纵贯西伯利亚,最后注入北冰洋喀拉海鄂毕湾。河长4315千米(从卡通河源头算起),流域面积299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内陆水系流域面积528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30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43800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165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3850亿立方米。含沙量沿程呈递减趋势(160~40克/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5000万吨。从卡通河与比亚河汇口起至托木河口为上游,托木河口至额尔齐斯河口为中游,额尔齐斯河口至鄂毕湾为下游。

    鄂毕河源有三说:一说以卡通河作为主源,这样鄂毕河长为4315千米;一说以额尔齐斯河源为源,这样鄂毕河全长为5410千米;一说从卡通河与比亚河汇口算起,长3650千米。

    发源于阿尔泰山的比亚河和卡通河在阿尔泰边疆区的比斯克西南汇流形成鄂毕河。比亚河发源于捷列茨湖,卡通河则发源于别卢哈山的冰川。在到达北纬55°前,鄂毕河曲折向北或者向西流,然后向西北画出一个巨大的弧线,然后再向北,最终向东注入鄂毕湾。鄂毕湾是一个连接北冰洋喀拉海的上千千米长的狭长海湾。

    鄂毕河流域的可航行河段总长度将近15000千米,经托博尔河,可以在秋明与叶卡捷琳堡—彼尔姆铁路相连,然后与俄罗斯腹心地带的卡马河与伏尔加河连接。鄂毕—额尔齐斯河组合水系的长度居亚洲第二位,大约为5410千米。最大的港口是额尔齐斯河上的鄂木斯克,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有运河与叶尼塞河相连。鄂毕河从巴尔瑙尔以南开始,每年11月初到第二年4月末都是冰封的,而距离河口160千米的萨列哈尔德以下,则从10月底到第二年6月初结冰。鄂毕河中段从1845年起有蒸汽船航行。鄂毕河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域内有大小支流15万条以上。从左岸汇入的较大支流有:卡通河、佩夏纳亚河、阿努伊河、恰雷什河、阿列伊河、舍加尔卡河、恰亚河、帕拉别利河、瓦休甘河、大尤甘河、大萨雷姆河、额尔齐斯河、北索西瓦河、休奇亚河等;从右岸汇入的较大支流有:比亚河、丘梅什河、伊尼亚河、托木河、丘雷姆河、克季河、特姆河、瓦赫河、特罗姆约甘河、利亚明河、纳济姆河、卡济姆河、波卢伊河等。

    勒拿河

    勒拿河勒拿河位于东西伯利亚,全长4400千米,流域面积249万平方千米,是俄罗斯最长的河流,世界第十长河流。源出贝加尔山脉西坡,沿中西伯利亚高原东缘曲折北流,注入北冰洋拉普捷夫海。从河源至维季姆河入口处为上游,维季姆河河口到阿尔丹河汇流处为中游,阿尔丹河河口以下为下游,入海处每年有约1200万吨悬移质泥沙和约4100万吨溶解物质淀积,形成俄罗斯境内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河水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水力资源丰富,约有4000万千瓦,支流上建有马马卡斯克和维柳伊斯克水电站等。干、支河流被广泛利用浮运木筏。乌斯季库特以下可通航。下游渔业发达,主产马克鲟鱼、西伯利亚白鱼、聂利马鱼、凹目白鱼、江鳕等。流域内森林、煤、天然气、铁、金、金刚石、云母、岩盐等资源丰富。主要河港与经济中心有基廉斯克、奥廖克明斯克、波克罗夫斯克、雅库茨克、桑加尔等。

    马更些河

    马更些河

    马更些河是加拿大第一长河,全长4241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也是全球流经北极苔原地区的最大河流。发源于加拿大落基山脉东麓,阿萨巴斯卡河向东北注入阿萨巴斯卡湖,出湖后与皮斯河汇合成奴河,往北注入大奴湖。从大奴湖流出后,始称马更些河,西北流入波弗特海。河东曾受第四纪大陆冰川影响,缺乏较大支流,但湖泊众多,多有水道与马更些河相连;河西有多条源于落基山脉的支流贯注。包括阿萨巴斯卡湖、大奴湖、大熊湖等,其中大熊湖是加拿大最大的湖泊。因地处高纬,气候严寒,河流冰冻期很长。流域内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水源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马更些河是联系偏远的加拿大北部与南部地区的重要航路,特别是在运送大熊湖、大奴湖一带镭、铀、铅、锌、金等矿产品方面起重要作用。

    阿纳德尔河

    阿纳德尔河位于俄罗斯马加丹州的楚科奇自治区,是远东地区东北部的最大河流。河流全长1150千米,流域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发源于阿纳德尔高原的中部地区。河流出河源区时,流向朝南,进入低地后河流转而朝东及东北向,最后流入白令海阿纳德尔湾的奥涅缅湾。距河口254千米附近的年平均流量大约是1000立方米/秒。

    阿纳德尔河上游较大支流有麦奇基列瓦河、大彼列当河、小彼列当河、亚布隆河和耶里波尔河。中游较大支流有马英河与别拉亚河。下游较大的支流有塔纽列尔河、堪恰丹河、克拉斯尼纳河、勃尔沙亚河及沃耳乞亚河等。

    马英河是阿纳德尔河的右岸支流,河长475千米,流域面积328万平方千米,发源于品仁纳山脉坡地上的马英湖,河流大部分是在宽阔的河谷中间往东北方向流。河流平均流量约为260立方米/秒。

    塔纽列尔河是阿纳德尔河左岸支流,河长482千米,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千米,发源于佩库里涅伊山脉。上游为山区性河流,下游主要是沿着阿纳德尔低地流淌,并被分成一些河汊。在该河流域内有许多小型的湖泊(流域的湖泊率为25%)。

    阿纳德尔河流域位于东经165°1′~177°、北纬62°5′~68°之间。

    由于阿纳德尔河发源于高原,自源头起的大约550千米距离内保持着山区河流的性质。在上游,河谷狭窄。在中游,河流具有平原河流的特性。阿纳德尔河大部分有宽阔的、发育良好的河谷,有的地方被汊河分割,岸上长满柳林,接近河口处则遍布苔原植物。阿纳德尔河的下游,受潮水涨落的影响,河床宽达3~4千米,在河口附近,河床扩宽至6~7千米。

    阿纳德尔河的河水补给主要为融雪和雨水。河流在10月中旬至10月底封冻,于次年5月底至6月初解冻。沿阿纳德尔河小型船只可航行至马尔科沃村。

    泰梅尔河

    泰梅尔河位于俄罗斯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的泰梅尔自治区,发源于贝兰加山脉,河流先向东北流,然后转向正北流,最终注入喀拉海的泰梅尔湾。河长约840千米,流域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泰梅尔河是泰梅尔半岛上的最大河流。在河水注入泰梅尔湖之前,被称为上泰梅尔河。上泰梅尔河沿贝兰加高地南坡流淌,最后注入泰梅尔湖(此段河流长度为567千米)。河流穿过泰梅尔湖后,称为下泰梅尔河(此段河流长度为187千米)。

    泰梅尔河河水补给主要是融雪。从6月中旬至9月为其汛期。冬季(11月至次年5月)的径流量还不到其年径流量的8%,其多年年平均流量约为1220立方米/秒。

    泰梅尔湖,长约250千米,面积为456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28米,最大湖深为26米。

    注入泰梅尔湖的主要支流有:扎帕德纳亚河、谢维尔纳亚河、比卡达—恩古奥马河、亚姆塔里达河和卡拉米萨莫河。

    亚马孙河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被称为地球上的“河流之王”。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上源乌卡亚利河在秘鲁境内,从发源地先向北流,辗转迂回,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再劈山破岭,冲出山地,转折向东,流淌于广阔的亚马孙平原上。最后在巴西的马腊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6480千米,长度仅次于尼罗河而居第二位。但据美国地质学家在1980年实地测量,亚马孙河全长应是6751千米,实为世界第一长河。

    亚马孙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支流众多。它的大小支流在1000条以上,其中长度超过1500千米的有17条,是世界上水系最发达的河流。它的流域面积达700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是世界上流域最广的河流。

    亚马孙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干流所经地区,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而南、北两侧支流地区,雨季正好相反,北部为3~6月,南部为10月至次年3月。加上安第斯山脉雪峰的冰雪融水,亚马孙河的水源终年供应充沛,洪水期流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12万立方米/秒,每年泄入大西洋的水量有3800亿立方米,占世界河流总流量的1/9,相当于我国长江流量的4倍,非洲刚果河流量的3倍。在远离河口300多千米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亚马孙河那黄浊的河水。

    亚马孙河也是世界上最宽的河流。在一般情况下,上游宽为700米,中游5000米以上,下游达2200米,河口处更宽达320千米。由于亚马孙平原地势低平坦荡,河床比降小,流速很缓慢,每到洪水季节,河水排泄不畅,常使两岸数十千米至数百千米的平原、谷地汪洋一片,亚马孙河因此而获得“河海”的称号。亚马孙河食人鱼地球上许多大河都有三角洲,而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却没有三角洲。主要原因有:(1)亚马孙河口是圭亚那暖流流经的海区,缺乏稳定的沉积环境,河流所携带的大部分泥沙被沿岸海流带走。圭亚那暖流是大西洋的北赤道暖流遇到南美大陆后,分支形成的北支洋流。其大部分海水由东南向西北从亚马孙河口的沿岸流过;另一部分海水在亚马孙河口离岸东流,形成赤道逆流。圭亚那暖流的沿岸和离岸流动相对增大了河流入海后的流速,增强了河水的携沙能力,形成了河口泥沙无法沉积的环境;同时,又把含有大量泥沙的黄浊河水,带到了离岸数百千米的大西洋中。(2)河口区原始水体深,地壳下沉,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亚马孙河口海水深,没有广阔的浅水区,滨海区大陆架狭窄而陡峻,并且,目前正处于下沉阶段,因此,没有出露三角洲。另外,南美大陆东部海岸线平直,又缺少岛屿,大西洋的波浪和海流可直抵海岸;而亚马孙河河口宽阔,大西洋的海潮能够上溯到大陆内部1000多千米,在强大的波浪和潮流的作用下,亚马孙河口形成了喇叭状的三角湾。

    亚马孙大涌潮也可堪称世界涌潮之最,当涌潮出现时,其形,其景,其声,真是“壮观天下无”。

    亚马孙大涌潮波高4~5米,时速达20多千米,溯河而上1000多千米。当人们有幸亲临这一奇观时,在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之后,放眼望去,宽达12千米的涌潮在河口尽头的马腊若岛附近骤起,随之浊浪排空,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轰鸣,排山倒海似的向上游涌来,真有“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磅礴气势,使人惊惧不已,久久难以平静。比起英国塞文河的马斯卡雷特涌潮、印度的恒河潮和我国的钱塘潮来,无论波高、时速还是上溯距离,亚马孙大涌潮都胜一筹。

    亚马孙河河曲亚马孙河中的鱼类极为丰富,仅鲶鱼就有500多种。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为世界之最,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3。在盘根错节的草木之中,有着罕见的珍禽异兽——有大到可以捕鸟的蜘蛛,有种类比别处繁多的蝴蝶,还有差不多占世界鸟类总数一半的各种鸟。

    亚马孙河还保留着世界上鲜为人知的许多秘密。大量的神话传说告诉人们,数不胜数的片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里,到处都是带毒的虫子和凶猛、狠毒的野兽。1970年,巴西政府开始利用空中摄像和遥感技术对亚马孙河流域进行勘探发现,在蓊郁树木的华盖之下,还奔流着一条长640千米从未被发现过的亚马孙河支流。

    亚马孙河有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类世界,其中生活着的许多部落,古风犹存,极少受现代生活的干扰。他们捕猎野生动物,以弓箭捕鱼,种植甜瓜。随着外界的渗入,今天部落中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然而,某些偏远的部族尚很少为人涉足,更何况那密林深处未被发现的部落。

    亚马孙河水系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它河宽水深,比降很小,而且主要河段上没有瀑布险滩,并可与各大支流下游直接通航,形成了庞大的水道系统。3000吨的海轮沿干流上溯,可达秘鲁的伊基托斯,7000吨海轮可达马瑙斯,整个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总长达25万千米。但是,富饶的亚马孙流域尚没有很好的开发,这里的人口稀少,没有铁路,公路也很少,船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住宅、商店和学校都设在船上,连集会、婚礼和葬仪也都在船上进行。在陆地上较高的地方,才有稀疏的村落分布。

    流域内的8个国家曾制订了合理开发流域自然资源的计划,正在建立公路网、飞机场、水电站等。不久的将来,亚马孙河流域也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新区。

    知识点热带雨林

    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也是碳素生物循环转化和储存的巨大活动库,被誉为“地球基因库”、“地球之肺”等。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热带雨林急剧减少,雨林的保护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生态问题之一。

    乌拉圭河

    乌拉圭河一词源自当地的瓜拉尼语,意为“彩鸟栖息之河”,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发源于巴西南部沿海马尔山脉西坡,源流名叫佩洛塔斯河,在与卡诺阿斯河相汇后始称乌拉圭河。河流先自东向西流,在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突然折向南,而后自北向南流,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北叫拉普拉塔河,向东南流,最后汇入大西洋。干流全长1600千米,流域面积24万平方千米。乌拉圭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上游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巴西最南端)和圣卡塔琳娜州境内,中游为巴西与阿根廷的界河,下游是阿根廷与乌拉圭的界河。乌拉圭河上游为丘陵地带,河流在深切的V形峡谷中穿行,险滩、瀑布密布,经常出现大拐弯。中、下游河道地势较低,海拔250米左右,水流平缓。乌拉圭河及其支流构成了巴西最南部、阿根廷最东部和乌拉圭西部稠密的水道网,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乌拉圭这个国名就来自乌拉圭河,全称为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巴拿马运河

    介于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之间的中美地峡,原来像一条天然的大坝,横卧在两大洋之间,隔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上来往。过去,轮船想要从地峡东岸驶往地峡西岸,必须向南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要航行1万多千米才能到达。20世纪初,在这里建成了一条著名的人工运河。这就是巴拿马运河,它把太平洋和大西洋沟通起来,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桥”。

    巴拿马地峡狭窄而弯曲,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列西北—东南向的山脉,它们的末端错开着形成一个缺口,宽度67千米,占据其间的是坡度陡峭的圆丘,最高点的海拔不过87米。地峡的东西两岸,景色显然有别,面向加勒比海的东岸,雨量丰沛,满布着葱郁的热带雨林;面向太平洋的西岸,雨量显著减少,出现的是半落叶森林,有的地方,甚至代之以热带稀树草原。

    在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于1500年10月根据哥伦布制定的路线第一次到达巴拿马地峡之前,这里是印第安人休养生息的乐园,他们是这里的真正主人,辛勤劳作,产生了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学会了算术,知道了如何建造吊桥和铺路,创造了古老的巴拿马文化。

    巴拿马运河欧洲殖民主义者给巴拿马人民带来了浩劫,大批印第安人被杀或当牲畜一样赤身裸体地被牵到市场上出卖,大量财富被抢掠,殖民主义者的“文明”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和毁灭,同时也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长达3个多世纪,直到1821年11月28日,巴拿马摆脱西班牙殖民主义的统治获得独立,并加入了玻利瓦尔在1919年建立的大哥伦比亚。

    由于巴拿马地峡处于两大洋的战略地位,西班牙在1814年就提出了开凿运河的设想,但没有付诸行动。后来,美国排除了其他国家在巴拿马的势力,于1902年向哥伦比亚政府提出开凿运河和永久租借运河两岸各三英里的无理要求,遭到了哥伦比亚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议会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但是,在1903年11月3日,当巴拿马宣布从哥伦比亚独立后不久,首任总统阿马多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美国访问,美国收买混进新政府充任巴拿马驻华盛顿公使的布诺瓦里亚,抢先草拟了运河条约,并在11月18日阿马多总统到达华盛顿前2小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个条约,造成了既成事实。在美国的压力下,同年12月2日,巴拿马给美国永久占领、使用、控制运河区的权利,美国像主权所有者那样,在运河区拥有一切权利、权力和权威,而美国为此仅仅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的所谓代价,并规定9年后每年再付款25万美元。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河宽91~304米,水深13~26米。虽然太平洋位于大西洋的西面,但是沟通两大洋的运河并不是东西走向。自太平洋通过运河到大西洋时,轮船反而自东南向西北航行。当船到达大西洋岸时,它的位置反而比在太平洋岸时更偏西了。这种有趣的现象是因为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地峡基本上成西南—东北走向。

    巴拿马运河不是一条海平面式的运河。除两端一小段外,大部分的运河河段的水面高出海面25米,船只通过运河好像越过一座水桥,必须在靠近入口处经过三道水闸,升高25米,然后在靠近出口处再经过三道水闸下降到海面的高度。这种运河叫水闸式运河。

    巴拿马运河为什么不修成海平面式的,而修成水闸式的呢?原来巴拿马地峡是愈向北愈狭窄,每天涨潮时,海面上升的幅度很大,约达7米;高潮时,太平洋的水位要比加勒比海岸的水位高出5~6米。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采用海平面式的运河,也必须在它的两端修建水闸,来调整水位,否则在涨潮时,船只是很难通过运河的。

    巴拿马运河航行设备齐全,昼夜均可通航,四五万吨级的船只在运河中能够畅通无阻。通过运河的时间一般需15~16小时。运河的开通使两大洋沿岸航程缩短了5000多千米。例如,从美国纽约到日本横滨,经过巴拿马运河比绕麦哲伦海峡,航程缩短5320多千米;从纽约到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可缩短125万多千米。据统计,每年有60多个国家的15万多艘轮船通过运河,不愧是“大洋之桥”。

    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全长6262千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的亚马孙河和我国的长江,为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水量十分丰富,河口年平均径流量为每秒19000立方米,全年注入墨西哥湾的水量达593亿立方米。

    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之所以叫“百川之父”,是因为它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丰富、支流众多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西面、劳伦高地南侧的明尼苏达州境内的伊塔斯喀湖。从这里向南,蜿蜒曲折,逶迤千里。在圣路易斯城与密苏里河汇合后,继续南流,纵贯美国中部平原,于新奥尔良附近分四路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500多千米。在密西西比河的众多支流中,发源于落基山东坡的密苏里河应该是它的正源。密西西比河汇聚了发源于落基山东坡、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和北部冰碛区南侧的大大小小500多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支流有阿肯色河、德雷河、俄亥俄河、田纳西河以及伊利诺斯河等。西岸支流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整个水系流经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2个州,流域面积322万平方千米,占美国国土总面积的34%以上。

    密西西比河水系东西两侧各支流流经的地区气候不同,降水量差异很大,因而水文特征也各不相同。东岸的支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但水量大,水位的季节变化小。如俄亥俄河,全长仅1580千米,流域面积52万多平方千米,但水量很大,年平均流量每秒7500立方米。西岸的支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大,而水量小,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如密苏里河,在长度和流域面积上,都是俄亥俄河的26倍多,但其水量却只有俄亥俄河的1/4,只占密西西比河水量的20%。西岸河流因流经质地疏松的黄土区,每逢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使密西西比河含沙量较大,每年输入墨西哥湾的泥沙多达21100多万立方米。由于东、西支流含沙量的差异,每到洪水季节,东西两侧泾渭分明。

    密西西比河水系上、中、下游流经的地形不同,因此各段的河岸地貌和水文特征也很不同。密苏里河上游,流经疏松的黄土地带,落差大,水流急,河床下切显著,形成许多风光秀丽的峡谷和激流瀑布。密西西比河上源的伊利诺斯河,水流平缓,河流沿线湖泊星罗棋布;密西西比河的中、下游河段,由于流经广大的平原地区,河流比降很小,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在河口处,形成东西宽360多千米、面积达37000多平方千米的三角洲。由于大量泥沙的沉积作用,在三角洲的南端形成长条状的沙嘴,长30多千米,延伸到墨西哥湾中,在其末端又分成6股汊流,形如鸟爪,因而有“鸟足三角洲”之称。近年来,随着新的沉积,三角洲不断扩大,鸟足三角洲已不大明显。现在,三角洲仍以每年平均100米的速度向海湾延伸。

    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状况基本上就是北美洲内陆低地和大平原的地质及自然地理状况。

    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自古以来哺育了沿河两岸的人民。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描写过这条古色古香的老人河,河口有无垠的棉花三角洲,河上有壮美欢快的歌舞表演队。赞美它的美丽富庶:“纬度、海拔、雨量,三者相合,使密西西比河流域每一部分都能供养稠密的人口。”密西西比河流域是美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

    密西西比河有极大的航运价值,自从美国开始垦殖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南北航运大动脉。密西西比河除干流以外,还有40多条支流可以通航,干支流通航总里程达29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水系。河流沿岸形成许多货物集散中心,如圣路易斯城,就是美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和铁路枢纽。圣路易斯港,在长达110多千米的河港岸线上,修建了80多座现代化码头,年吞吐量可达2200多万吨。由于圣路易斯有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经济腹地,附近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现在已形成美国北方的工业区,是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圣路易斯是美国第二汽车城,是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业——麦克唐纳—道格拉斯总部所在地,又是美国中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孟菲斯是密西西比平原上最大的农畜产品集散地,现在该城有农业机械、制药以及农产品加工工业等。下游三角洲上的新奥尔良是美国最大的贸易港之一,它承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资中转任务。每天,新奥尔良港有大量船只进去,每个港区都设有现代化的指挥中心和装卸设备。新奥尔良还是美国南部著名的旅游城,城中的名胜古迹及亚热带公园以及遗留下来的法国文化等,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旅游者。

    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还兴修了许多运河,与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连,形成一个很大的内河航运网,承担着全国1/2的内陆水运货物的周转量。从密西西比河的圣路易斯城,北经伊利诺斯运河通往五大湖,再经圣劳伦斯河东达大西洋。南出河口通往墨西哥湾,几乎可以驶遍大半个美国。因此,人们又将密西西比河称为“内河交通的大动脉”。在下游的新奥尔良,经过1800多千米的岸内水道,向东可达佛罗里达半岛的南端,向西可达墨西哥边境。

    密西西比河不仅航运发达,而且有丰富的水能,其蕴藏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目前,东岸支流水力开发比较普遍。如俄亥俄河及其支流,其中以田纳西河水电站最为著名。

    密西西比河及其洪泛平原共哺育着400多种不同的野生动物资源,北美地区40%的水禽都沿着密西西比河的路径迁徙。虽然密西西比河谷本身的自然植被是气候和土壤而不是河的产物,密西西比的沼泽和回水区在生态学上却很值得注意。从明尼苏达的菰沼泽开始到三角洲地带的海岸沼地,动植物繁盛的小片地区在河流沿线屡见不鲜。在这些地区,繁茂的自然植被、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以及莎草、水池草和黍类等植物,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地。这些鸟随季节沿河上下迁徙的路径,被人们称为密西西比飞行之路。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这条广漠的从河口三角洲直到加拿大北部夏季营巢地的空中高速公路,可谓最为确切不过。据估计,总数达800万只的鸭、鹅和天鹅冬天集聚在飞行之路的下游部分,还有更多的其他鸟经由这条路飞向拉丁美洲。飞行之路上最为典型的候鸟有黑额黑雁和小雪雁、大量的绿头鸭和水鸭,还有黑鸭、赤颈鸭、针尾鸭、环颈鸭以及蹼鸡。

    河里最重要的鱼有几种鮎鱼(在中下游地区鱼可以长得相当大)、鼓眼鱼和亚口鱼(上游盛产这些鱼,它们为明尼苏达和威斯康辛州的垂钓运动提供了基础),还有鲤鱼和欧洲腭针鱼。钝吻鳄现在已极少,只有在最偏僻的回水域才会见到。咸水区的虾、蟹捕捞星也在下滑。

    哥伦比亚河

    哥伦比亚河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于加拿大落基山脉西坡的哥伦比亚湖,向西南流经美国西北部半干旱区,切穿喀斯喀特山脉,在阿斯托里亚注入太平洋。全长1953千米,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包括库特内河、庞多雷河、奥卡诺根河、斯内克河、亚克莫河、考利茨河及威拉米特河。以融雪补给为主,部分靠冬季降水。河流水量大,河口年平均流量7860立方米/秒。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大部分流经深谷,河床比降大,多急流瀑布,总落差820米,水力储量达4000万~5000万千瓦,是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干支流建有大小水坝多座,用于灌溉和发电。大古力水电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哥伦比亚河泥沙含量小,是流域内重要的工农业水源。河流下游盛产鲑鱼。流域内的河流、湖泊和水库,辟有划船、钓鱼等游乐设施。

    俄亥俄河

    俄亥俄河俄亥俄河是密西西比河水量最大的支流,位于美国中东部。源出阿巴拉契亚山地,流向西南,干流由阿勒格尼河和莫农加希拉河在匹兹堡附近汇合而成,在伊利诺伊州的开罗附近,注入密西西比河。全长2100千米,流域面积528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卡诺瓦河、肯塔基河、沃巴什河、坎伯兰河和田纳西河。流域内降水丰富,年降水量1000毫米。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水量丰富,提供密西西比河56%的水量。从匹兹堡至朴茨茅斯为上游,河谷狭窄,平均宽度小于800米;朴茨茅斯至开罗为下游,比上游稍宽。全河比降不大,总落差130米,水流缓慢。干支流总通航里程约4000千米,并有运河与伊利湖相通,全年皆可通航。一直是美国中东部重要的水运航道,建有19级活动闸和宽914米、深3米的航道,货运物资以煤、石油、砂、石料、谷类、钢铁产品、石油产品和木材等为主。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发达,有钢铁、采煤、石油和陶瓷等工业。

    科罗拉多河

    科罗拉多河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西坡,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注入太平洋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190千米,流域面积59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美国境内。流域内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一般不足250毫米,沿途为数不多的支流多系间歇性河流,主要由于落基山区融雪和降水的补给,科罗拉多河才成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常流河。对流经的干旱区来说,实际上是过境河,所以人们称它为“美洲的尼罗河”。

    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中游河段,由于高原抬升和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一系列深邃的峡谷。其中以大峡谷最为壮观,被誉为“自然界的奇迹”。

    第一次亲临科罗拉多大峡谷,你不能不被它的鬼斧神工所震慑。整个峡谷像一座巨型雕塑博物馆,各种怪石,或如宫殿,或如碉堡,或如列队而立的士兵,或如凌空奔驰的野兽。据介绍,峡谷岩石的颜色具有多变性,在阳光与云影的对峙中,在晨曦与晚霞的辉映中,在明月清光下,在雨后彩虹的渲染里,那峡谷中的崖岩、怪石会显现出多姿多彩的神态。

    大峡谷长达4400千米,宽200~30000米,最深处达1740米。峡谷顶宽底窄,谷壁陡直,整个大峡谷好像被天神之斧劈开而成。大峡谷两壁整齐地排列着一层层的水平岩层,自下而上由老渐新,在这里可了解到20亿年来地质历史的变化,是一部活的地质历史教科书。

    由于地形复杂多样,河床宽窄不一,深浅差异悬殊,因而河水流经大峡谷,有时汹涌澎湃,似欲吞噬一切,有时又分成千万条细流沿一级级“台阶”奔流而下,形成壮观的大瀑布。如果说大峡谷是由多姿多彩的岩石构成,那么,漱玉般的流水便仿佛是它的灵魂。

    大峡谷也是一个庞大的野生动物园。据统计,大峡谷中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冷血动物多达400多种,而各种植物竟多达1500种。

    大峡谷的发现和探索可以追溯到1540年。那一年西班牙人的马队从墨西哥出发向北,穿过茫茫沙漠,在大峡谷发现了印第安人的居住场所。17世纪初,西班牙王国衰落,把它在美洲的殖民地交给墨西哥。1842年,美墨战争后,墨西哥把包括大峡谷在内的大片土地割让给美国。1869年,留着胡子的矮个子少校鲍尔,率领一些人乘船从科罗拉多河上游顺流而下,企图穿过整个峡谷地带,探索其全部秘密。这是大峡谷历史上空前的探险壮举,充满着危险,连在峡谷内长期居住的印地安人也劝告说,此行凶多吉少。但鲍尔少校力排众议,坚持前往。13周后,鲍尔少校及其船队终于出现在峡谷的另一端,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走出“死亡谷”以后,把大峡谷的秘密公之于世。

    现在,每年去大峡谷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或乘坐直升飞机,从空中鸟瞰;或骑毛驴,沿着崎岖山路在谷底漫游;或坐着木船、木筏,冲过急流险滩,向死神挑战;或结队在谷内步行,夜宿随身携带着的帐篷,聆听野兽的嚎叫、凄厉的风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体验谷底居民的感受。

    科罗拉多河水量不大,由于蒸发旺盛和灌溉损耗,愈向下游水量愈减,在近河口的尤马处年平均流量仅700立方米/秒。流量季节变化很大,洪水期(初夏)和枯水期(冬季)的流量相差30倍左右。但是科罗拉多河水,对于中下游干旱区来说,则是一项宝贵的水源。科罗拉多河还以含沙量高著称,河流挟带大量的碎屑物质使水混浊而呈暗褐色,科罗拉多在西班语中意为“染色”。估计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超过1600万吨,河口因此不断向前推移,目前三角洲面积已达8600平方千米。

    巴拉那河

    巴拉那河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全长5290千米,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其主源格兰德河出自巴西高原东南缘的曼蒂凯拉山北坡,与巴拉那伊巴河汇合后,始称巴拉那河。由东北向西南流,先后汇入巴拉圭河、乌拉圭河等重要支流,下游折向东南,河口段称拉普拉塔河,注入大西洋。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中东部重要的内河航道,全年通航里程2700千米,先后流经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维亚。承担阿根廷对外贸易30%和巴拉圭对外贸易90%的运输任务。流域内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各国开始合作修建大型水电站。流域内多急流瀑布,其中著名的有伊瓜苏瀑布和瓜伊拉拉瀑布。巴拉那河沿岸农作物丰富,盛产玉米、大豆、高粱和小麦。

    打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南美洲东海岸的东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有一条很宽的河,叫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在西班语里,是银子的意思。1526年,西班牙航海家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领一支西班牙远征队,来到拉普拉塔河,并深入到上游内地。他看到当地印第安人身上佩带很多银质饰物,以为这一带银矿丰富,就把这条河称为拉普拉塔河,意即“银河”,并把沿河地区叫做“阿根廷”,也是银子的意思。

    拉普拉塔河由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合而成,从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的汇合处到大西洋的交接处,全长为370千米,入海口最宽达到230千米。如果以马拉那河为源,那么拉普拉塔河长达4700千米。

    巴拉那河是南美第二大河,是拉普拉塔河流域中最长和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巴西高原南部,中游有两段河道分别是巴西和巴拉圭及巴拉圭和阿根廷的边界,下游流经阿根廷至与乌拉圭河汇合处,长约4300千米。

    巴拉那河水流常年滚滚奔腾,流经的高原地区,地表起伏悬殊,河床高高低低,加之河水的不断侵蚀,沿河形成了许多大瀑布。跌水和急流,为沿河国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巴拉那河的水力利用,对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巴西在巴拉那河水系的发电量占全国水力发电量的1/2以上。目前,巴西是世界上水电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建设速度和技术均居世界前列。全国耗电量的85%来自水电。

    1973年,巴西和巴拉圭政府决定在巴拉那河的瓜伊拉大瀑布到下游巴西的伊瓜苏口市180多千米的河段上兴建水站。这一段河身约为400米,水深45米,全段河道落差120米,河床由玄武岩所组成,为兴建水电站的良好坝址。“伊泰普”是河中一个小岛的名字,也许是由于奔腾的河水不停地拍打小岛的岩岸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的缘故,当地印第安人一个部族瓜拉尼语称之为“伊泰普”,意思是“歌唱的石头”。

    伊泰普水利枢纽选址是从10条基准线中选取一条最佳的基准线,该线距连接巴西—巴拉圭两国的巴拉那大桥135千米。水利枢纽工程的规模浩大,溢洪道最大设计流量62万立方米,水电站坝高190米,坝长7千米,库容为290亿立方米。工程于1975年10月20日开工,到1991年3月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总装机容量达1260万千瓦,安装单机容量为715万千瓦的机组18台,比世界著名的埃及阿斯旺大坝的装机容量还大6倍,比美国最大的大古力水电站装机容量多300万千瓦,全年发电达750亿度。

    伊泰普工程费用为140亿美元,其中直接工程费用90亿美元,其余50亿美元为与发行工程建设公债有关的支付利息和其他一些费用。

    伊泰普水电站的建设,为周围地区带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还大大促进了巴拉圭和巴西经济的发展,水电站活跃了巴拉圭的建筑、电子和运输等企业,大量的电能可以满足巴拉圭的国内需要和出口,促进基础工业、机械工业和其他大型工程工业的发展。

    巴拉圭河

    巴拉圭河巴拉圭河是南美洲中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是巴拉那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巴西马托格罗索高原帕雷西斯山东麓,流经巴西西南部和巴拉圭,在阿根廷的科连特斯附近注入巴拉那河。全长2550千米,流域面积110万平方千米。上游在饶鲁河河口以上,流经山地峡谷,形成一系列急流瀑布。中游在阿帕河河口以上,流经沼泽平原,河面增宽,水流平缓,右岸有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的大沼泽,是调节水量的天然水库。下游纵贯巴拉圭中部,为巴拉圭东部湿润平原和西部大查科的分界线,亚松森以下河道曲折,小岛罗列;右岸陡崖高耸,左岸低矮平坦,雨季时淹没大片土地。流域处于热带草原气候带,10月至翌年3月为雨季,水量季节变化大。除上游外全程皆可通航。重要港口和城市有巴西的科伦巴、库亚巴、埃斯佩兰萨港,巴拉圭的奥林波堡、康塞普西翁、亚松森,阿根廷的福莫萨等。

    内格罗河

    内格罗河是南美洲亚马孙河北岸最大支流。发源于哥伦比亚东部山地的瓜伊尼亚河在圣卡洛斯附近汇合卡西基亚雷河后,始称内格罗河。流经巴西西北部,向东南流,接纳布朗库河等支流,在马瑙斯以下17千米处注入亚马孙河。全长2000千米,流域面积达100万平方千米。这里河面宽阔,交通便利,世界上内格罗河最大的浮动码头内格罗河船运码头就在这里。河道曲折蜿蜒,下游多沙洲。流域内炎热多雨,人烟稀少。因内格罗河流经沼泽,冲出腐殖质,河水黝黑,所以人们称之为“黑河”。而亚马孙河的主干道含有大量沙泥,犹如加了大量牛奶的咖啡,当地的印第安人都称它为“白水”。随着下游地势渐趋平缓,河水流速减慢,于是就形成了黑、白水交汇的壮观奇景,一直绵延17千米。内格罗河在塔普鲁夸拉以下可通航。经内格罗河和卡西基亚雷运河,使亚马孙河与奥里诺科河两大水系相互通连。

    刚果河

    刚果河是非洲和世界著名的大河,源自赞比亚北部高原东北的谦比西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刚果河流域的水能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已知水力资源的1/6。刚果河全长约4640千米,为非洲第二长河。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410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达80000立方米/秒。刚果河发源于东非高原,干流流贯刚果盆地,呈一大弧形,两次穿过赤道,最后沿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的边界注入大西洋,总体流向自西向东。刚果河其中60%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其余面积分布在刚果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安哥拉等国。河口年平均流量418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026亿立方米,年径流深342毫米。其流域面积和流量均居非洲首位,在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第二位。在非洲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而流量却比尼罗河大16倍。

    因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流域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致使刚果河流量丰富,但刚果河的河床内有多处急滩和瀑布,阻碍了航运的发展,目前只能分段通航。刚果河径流季节变化小(因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分配均匀),含沙量小(流经湿润茂密的热带雨林地区),落差大。

    赞比西河

    赞比西河(又称为利巴河)是非洲流入印度洋的第一大河。它的长度、流域面积都居非洲河流的第四位,但它的流量则仅次于刚果河而居非洲第二位。

    赞比西河发源于安哥拉东北边境的隆大—加丹加高原,向南流入赞比亚境内。源地为起伏轻微的准平原地形,在雨季时,赞比西河及其支流的上源,洪水漫溢,形成大片沼泽,并与刚果河干支流的上源所形成的沼泽互相连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

    跨越赞比西河上的大桥赞比西河上游和中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有大小72道瀑布。其中,最著名的是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交界处附近深达240米的巴托卡峡谷。它宽达1800米,落差122米,从100多米的高处倾泻而下,落进30米宽的斯迈特山谷,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帘,凌空降落;又像一条白练,悬挂天边。流水冲击着谷底的岩床,发出雷鸣般的吼声,激起的浪花水雾被风吹扬到几百米的高空。弥漫的水雾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于大瀑布和对面的峭壁之间,其景色蔚为壮观。

    1885年,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在赞比西河旅行时,发现了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并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给它命名。其实,当地人早就给这个瀑布命名为“莫西奥图尼亚”了。这个名字的班图语意思是“声若雷鸣的雨雾”;又叫它“晓恩格维”,意思是“沸腾的镬”;还叫它“琼韦”和“西盎果”,都是“彩虹之家”的意思。

    赞比西河涨水时期,流过瀑布的水量每秒可达5000多立方米,每天的流量是4亿多立方米。如果用这些水来发电,可以满足赤道以南非洲各国的工业和民用的需要。

    赞比西河的中游水道呈现向北弯曲的弧形,南侧支流流程较短,集水面积较小;北侧支流流程较长,集水面积较大。主要支流有卡富埃河和卢安瓜河。

    赞比西河下游有一条从北侧而来的大支流,名叫希雷河。它源于马拉维湖,在进入平原区以前,切割高原而形成一系列的峡谷、险滩和瀑布。

    赞比西河流经干、湿气候区,流域内降水量较热带多雨区少。从东西方向看,东部接近海洋,比较湿润;西部则比较干燥。流域西南部已靠近干旱气候区,有些支流已成为季节性河流。

    由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河流流量也有季节变化。雨季是赞比西河的丰水期,干季则是枯水期。因为各河段的雨季有先有后,所以洪水期的出现也就有早有晚。上游各支流多在北侧,源地雨季开始较早,洪水期出现在2~3月;中下游则延至4~6月。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差别很大,最大流量是最小流量的10倍以上。

    赞比西河由于多急流、多瀑布,所以只能分段通航,航运的意义不大。

    林波波河

    林波波河是非洲东南部的一条大河,因河中鳄鱼很多又叫“鳄鱼河”。“林波波”在当地的土著语中意即为“鳄”。全长1600千米,流域面积44万平方千米,发源于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高地,向北流至南非与博茨瓦纳边界后向东北流,流至南非与津巴布韦边界后向东流,至帕富里附近入莫桑比克境内,东南流入印度洋。沿岸主要支流有沙谢河、象河、尚加内河等。上游支流水量小,多为间歇河,中游切过南非高原边缘山地,多瀑布、急流、浅滩;下游为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河段受气候影响明显,水量变化较大,雨季时河道加宽,形成大水泛滥,使沿岸多沼泽、湖泊。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已在林波波河沿岸兴建多项灌溉工程,包括哈博罗内、尼瓦内、沙谢和圭哈水坝等。林波波河在与象河汇流后以下的河段终年可通航。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地区略图苏伊士运河,北起地中海沿岸的塞得港,中间穿过提姆萨湖、大苦湖、小苦湖,南到红海之滨的陶菲克港,全长173千米,宽365米,深20米,目前已可通航满载25万吨的油轮,通过时间平均为14小时。

    运河从1859年4月25日开始动工,到1869年完成,历时10年之久。运河主权最初由法国资本家垄断。1882年,英国武力侵占了埃及,从此,苏伊士运河便一直被英国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才将运河收归国有。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两岸各国到西欧、北美的航程。船只经苏伊士运河要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10000千米的航程,节省10~40天时间,实为亚、非、欧三洲之间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所以马克思称它为“东方伟大的航道”。

    尼罗河

    尼罗河是非洲主河流之父,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南部的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由南向北流经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区,最终流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乌干达、南苏丹、苏丹、埃塞俄比亚、埃及10国,在开罗以下注入地中海(河口无大城市,河口位于北纬30°),全程位于低纬度(南纬3°~北纬31°)。流域面积为28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面积的1/10。自开罗起形成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的河口三角洲;阿斯旺至开罗段,河谷狭窄,谷底平坦,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尼罗河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千米,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现代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尼罗河下游河谷地三角洲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

    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尼罗河的灌溉条件及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使河谷和三角洲的土地极其肥沃,庄稼可以一年三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两岸形成一条“绿色走廊”,可种植棉花、小麦、水稻、枣椰等农作物,并且是世界著名的长绒棉产地。尼罗河两岸优美的风光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旅游成为埃及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埃及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等谚语。尼罗河确实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埃及文明。近6700千米的尼罗河创造了金字塔,创造了古埃及,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尼罗河鲈鱼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是西部非洲最大的河流,也是非洲的第三大河。它发源于几内亚境内的富塔贾隆高原靠近塞拉利昂边境地区的丛山之中,先向北流,在北纬180°处折而向东,成为向北突出的大弧形,后又转向东南,最后注入几内亚湾。干流先后流经几内亚、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等国,全长4197千米,流域面积190万平方千米。

    尼日尔河河源地区属于几内亚法腊纳省科比科罗县,方圆约有4770公顷,与塞拉利昂接壤,距大西洋岸约241千米。这里属于丘陵平原地区,溪涧众多,河道深切。两岸丛林茂密。从法腊纳往西80千米,便是高山密林,古木参天,藤蔓绕枝,云遮雾障,莽莽苍苍,给人以神秘之感。据说,时至今日,这个地方还是人迹罕至,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河源地区森林草地保护很好,水土流失少,河道水流澄清碧绿,含沙量小。

    尼日尔河尼日尔河素以温顺、宁静著称,整个流域地势平缓,落差小,流速慢。据记载,河水从源地流到入海口,需时竟长达9个月。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地壳运动、气候变迁以及河流本身的侵蚀和冲积作用的影响,尼日尔河的上、中、下游的河道宽窄、流量、流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在它的上游,从发源地到马里首都巴马科一段,可以说基本上是平缓的,但从巴马科以下到凸向最北端的托萨耶滩,多系丘陵湖泊,河道中不乏险滩和沙洲,流速时缓时急,它最初注入马西纳湖,形成内陆三角洲。从托萨耶再向下流,河道中出现累累石滩,穿过河塔科腊山段,河道陡然变窄,形成峡谷,水流则扬波鼓浪,汹涌澎湃。往下,河道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成“U”形曲折迂回,地理学家将此段称为“U”区。冲过布崩山陵地带,河道中接连出现辛德尔群岛和库尔太群岛,河形大变。到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附近,地势低洼,河水便漫无边际,好像一个个相联的湖泊,根本不像什么河流了。由此向下的河道,地理学家称之为“谷道”,它形成了尼日尔和贝宁的天然分界线。

    在尼日利亚境内,尼日尔河河道受北高南低的地形影响,总的来说呈现顺流而下之势,尤其到科洛贾地区,与最大支流贝努埃河汇合后,水势更猛,流速更快,只是到了离海岸约160多千米处,与当地无数细小河流混合交错,形成河网密布、沼泽遍地的下游入海口三角洲,其水势被分散,其流速被削弱,复变成汨汨而流的宁静状态!

    尼日尔河各段的流量,因受地形和降雨量的直接影响而大不相同,其上游水深5~6米,如法腊纳地区流域面积3180平方千米,河长145千米,最大流量每秒376立方米,而到了几内亚与马里毗邻的锡吉里地区,流域面积扩大为7万平方千米,河长为557千米,最大流量为68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每秒35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1150立方米。

    中游地区河水还受湖泊分水和蒸发的影响,水量的季节差更大。马里的塞占以下地区,每年雨季(6~10月)洪峰期平均流量为6000立方米/秒,旱季(11月~翌年5月)平均流量降为40立方米/秒,几乎断流。

    尼日尔境内的河道大多处于干旱地带,全年降雨量不过6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000~3000毫米,因此,尼日尔河系的时令性更为明显,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有些河流只不过是地图上的符号而已。

    基于同样缘由,在尼日利亚北部,河水较小,而接近入海口三角洲地区,流量大而分散,每逢旱季,河道里沙洲片片,人们卷起裤管就可以涉水而过。

    尼日尔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经常受到干旱和风沙的威胁,特别是撒哈拉沙漠正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向南推移,更令人忐忑不安!西非历史上有无数次大规模干旱的记载:那时,河道干涸,湖泊枯竭,空中迷漫着浓重的干雾,吹拂着烫热的“哈马丹”风,地面上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埃,干旱扫光一切植物,驱起了飞鸟和逼跑了走兽,使植被覆盖率本来不高的大地寸草不生,热带稀树草原化为赤地千里。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尼日尔河流域各国渴望开发尼日尔河的水资源。早在1963年10月26日,尼日尔河流域国家建立了国家间联合机构——尼日尔河委员会,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改进和协调它们之间在各项治理行动中的合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