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戴上9顶思考帽,智慧产生于思维的拐点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平面思维——换一个地方打井

    在找方法的过程中坚持固然是很重要的一点,但一味地坚持往往会使我们放弃别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创造力。而“平面”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有父子两人。一天早晨,父亲派儿子去城里打酒。儿子走到城门口,跟正出城门的人相遇了。两个人互不相让,一直站到中午。

    家中的父亲见儿子迟迟不归,便前去寻找。他到了城门口,了解了情况后,便对儿子说:“你先回去吃午饭,让我来替你站着。”

    故事中的父子俩人真够执著的,执著得退后一步都不肯,让人既觉着好笑,又觉着好气。

    事实上,生活中也不排除这样的人,思维一根筋,碰到南墙也不知道转向。这种一根筋的思维方式对工作任务的落实是有制约性的。

    在工作的过程中,人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坚持不懈,有韧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但这里所说的有韧劲,并非是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转换思路,转向思考。

    所谓转向思考,就是思考问题时,在一个方向上受阻时,换一个路径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或者说是“换一个地方打井”。

    “换一个地方打井”,也就是“平面思维”,是著名的思维学家、“创新思维之父”德·波诺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在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要学会转换思路。思路一变,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德·波诺打比方说:“在一个地方打井,老打不出水来。具有纵向思维方式的人,只会嫌自己打得不够深,而增加努力程度。而具有平面思维方式的人,则考虑很可能是选择打井的地方不对,所以与其在这样一个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纵向思维总是使人们放弃其他的可能性,大大局限了创造力;而平面思维则不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更有创造力。

    佛勒是一个靠卖8美分一把小刷子起家的刷子大王。后来,大家看到做刷子有利可图,纷纷生产,结果给他的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感到竞争激烈的佛勒开始将目光从一般百姓身上移到了军人身上。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佛勒精心设计了一种擦枪的刷子,并找到军队的有关人士说:“这种特制的刷子,可以将枪刷得又快又好。”军队接受了他的建议,与他的公司签订了3400万把刷子的合同。这种“换地方打井”的策略,使他赚了一大笔钱,更加奠定了他“刷子王国”的地位,让其他还在百姓范围里争夺消费者的人望尘莫及。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的。我们在遇到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事物所包含的某一或某些要素,让事物发生符合“落实”需要的变化,以达到换地方打井的效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满载军用物资的轮船,秘密地从日本某港口开出。

    这艘货轮要经由上海、福州、广州,再经过马六甲海峡,驶向泰国,然后去缅甸,给那里的日军提供给养。

    这艘货轮装的是从我国东北三省掠夺去的大豆。我抗日组织得知情报,立即指示我方特工人员将这艘货轮在大海中炸沉。

    我方特工人员接到指示,想办法混进了日本货轮。结果,他们没费一枪一弹,就将日本货轮给“炸沉”了。

    原来,他们运用换地方打井的思维方式,在大豆的性质上做文章。他们偷偷地向装满大豆的货仓里灌水,让大豆膨胀,从而改变了大豆的性质:原来存放的是干燥的大豆,现在存放的是浸泡的大豆,这些大豆就成了沉船的“枪炮”了。

    以膨胀的大豆作为沉船的武器,是平面思维的一个巧妙运用。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多用一些平面思维,当问题难以解决时也就不会死守着一个方法不放,而是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因素,尝试从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入手,使难题更快更好地得到解决。

    侧向思维——旁敲侧击得真知

    侧向思维法指的是:思考问题时,不从“正面”角度,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侧面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生活中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从正面来找突破口,往往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考虑从侧面去寻找。

    我们在考虑某个问题时,有人总是死抱正面进攻的方法一味蛮干,结果丝毫不能解决问题;而有人则从侧面进攻,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这就是智慧的功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的关键是能否摆脱他人常规的思维方式或习惯思维(思维定式)的束缚,换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去思维,主动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个聪明人想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河,便向船码头的人们大声问道:“哪位船老大会游泳?”话音刚落,好几个船老人围了过来,只有一位没有过来,他便问那人:“你水性好吗?”“对不起,20多年中,我只会行船不会游泳!”“好,我坐你的船!”人们要问,为什么偏选不会游泳的船老大呢?原来,这个聪明人正是运用了侧向思维,船老大不会游泳,必然会小心划船,这样反而比较安全。

    侧向思维一般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常用:第一种情况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相当明确,原有各种思维方式均可达到既定目标,但由于人的习惯思维,尽管原方法有优有劣,往往总是死抱住一条路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果断寻找新途径。例如,要剪一块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人想到用圆规画圆,把圆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不同方法解决了同一问题,还节省了时间。第二种情况更为多用。为解决某一问题孜孜以求、朝思暮想,但按常规方法却难以完美解决,这时不妨转换一下思路,从与自己研究无关的领域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请“外行”来参谋,出点子,或许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班发明锯、莫尔斯发明电报就是这种思维的典范。

    生活中需要解决的某些问题,如果从正面来找突破口,往往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考虑从侧面去寻找。

    有一位老板想在一个城市的东区开一家电影院,便命他的助理去做市场调查,看电影院开在哪里比较好。

    我们通常理解的市场调查,应该是去接触客户,征求意见。但这位助理却完全不按照常规行事,他出了公司就径直去了派出所。去派出所做什么?原来,他去调查东区哪一片丢钱包的案件比较多,再决定将电影院开在哪一片。

    这是什么逻辑?丢钱包与电影院有什么关系?你也许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这位助理运用的就是侧向思维。直接调查电影院开在哪里实在是个复杂的工作,但电影院需要开在繁华的地方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人多的地方就比较容易丢东西,只要到派出所查出哪一片丢东西的现象比较多,就证明那里的人流量大,是开电影院的理想场所。

    让我们来看看上面开电影院找派出所调查的例子所用的思路:

    (1)目标:最理想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

    (2)人最多的地方表现:①人头涌动;②拥挤;③吵吵嚷嚷;④容易丢东西;⑤其他。

    (3)去掉其他方面的表现,仅选一个重要的侧面:容易丢东西。

    (4)从哪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最容易丢东西——派出所。

    这样从侧面顺藤摸瓜地找下去,问题很快就有解决的方法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某些情况较难在短时间内摸清,便可以采取这种侧向思维法来考察。

    运用侧向思维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从侧向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当年法国向百姓推广土豆的种植便运用了这一方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最开始,当土豆引入欧洲时,并不被百姓所认同。法国国王想尽了办法来宣传土豆的优点:高产、耐旱、省肥、抗病虫害、营养丰富、便于储藏,等等,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却没有收到什么效果,百姓仍对其敬而远之。

    后来,有个小官向国王献计,由国王下令在一片空地上种植土豆,并且在白天派兵看守,晚上再将守兵撤去。这一下激发了百姓们浓烈的兴趣,大家都在猜测这究竟是什么好东西,竟然需要卫兵来看守?于是,几个胆子大的人晚上将土豆偷来种在自家地里。这样,偷种的农家越来越多,土豆也就在法兰西的田野上很快推广开了。

    当正面的努力难以取得进展时,不妨从侧面进行旁敲侧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谈判中,当双方的对话陷入尴尬境地时,便可以从侧面刺激对方与我们交流,以便掌握更多的信息,在谈判中占据优势。

    就像我们在走路时,正前方出现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我们不必沮丧,也不必往回走,我们可以尝试走旁边的小路,也许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侧向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所起的就是那“小路”的作用。

    迂回思维——此路不通绕个圈

    迂回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避直就曲,通过拐个弯的方法,规避摆在正前方的障碍,走一条看似复杂,却可以尽快到达目的地的曲线。

    有位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盆食物放在一个未封闭的护栏前,让鸡和狗去吃。鸡很愚蠢,看见食物,只在护栏前猛扑,结果总是吃不到食物。狗却聪明,它只在护栏前站了一站,便侧身转到护栏后面,结果吃到了食物。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阐释了一个不简单的道理:达到目标的最短距离未必是直线。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基本会以两种方法去解决:以直线方法或以迂回的方法。通常,直线方法是我们的首选,因为我们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许多问题的求解靠直线方法是难以如愿的,这时,采用迂回思维去观察思考,或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很多人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在称量技术落后的古代,一只大象的重量,谁也无法称出。小曹冲非常聪明,他避开了无大秤的正面冲突,想到了把大象装在船上,刻下船在水中的吃水线。再牵下大象,装上同样吃水线的石子。这样,就把称大象的难题,转换成称同样重量的小石子。一把小秤,便把一只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

    蒙古族也有一则关于聪明的巴拉甘仓的民间故事。一次,一位财主骑马在路上碰到巴拉甘仓。财主说,巴拉甘仓,听说你很聪明,你能把我从马上拉下来吗?巴拉甘仓说,先生,我不能。但我可以把你从马下拉到马上。财主马上跳下来,叫巴拉甘仓把他拉上马。巴拉甘仓哈哈大笑:先生,我这不是把你拉下马了吗?财主恍然大悟。

    这两则故事都说明在我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有很多难题看似无法解决,但如果我们采用迂回思维之术,不正面出击,而从侧面或背后出击,便可柳暗花明。

    央视“大家”栏目中,我国著名医学泌尿科学家吴阶平讲了一个他父亲的故事。他说,有一次,一位姓盛的人有一批大洋(银圆)要从武汉运往上海。当时,长江一线匪盗猖獗,谁也不敢承接这一任务。盛某人找到吴阶平的父亲。吴父面无难色,很爽快地答应了盛某人的要求。吴父为什么敢于如此爽快地应招?原来吴父是这样做的:他把那批大洋,全部买成洋油,洋油装船运输,就比直接装银圆运输安全多了。洋油运到上海,再换成银圆交给盛某人,目的不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吗?凑巧的是,这批洋油运抵上海时,恰好遇上洋油大涨价,吴父不但把全部银圆安全交给了盛某人,还为其狠赚了一笔大洋。盛某人大喜,要给吴父一些大洋,吴父不受。盛某人便投资帮吴父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纱厂。

    运用迂回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避直就曲,通过拐个弯的方法,规避摆在正前方的障碍,走一条看似复杂,却可以尽快到达目的地的曲线。这是迂回思维的智慧,也是迂回思维的魅力所在。

    从事微特电机技术的人都知道,电感移相器移相误差的测试是一项难题,高频移相器多相误差的测试更是难题。测试移相误差的专用仪器“相位计”,无论国内国外,测试准确度都不是很高。测试低频移相误差都很难保证测试准确度,测试高频移相误差根本不行,误差达到一度多。后来,操作者采用迂回思维方法想到,仪器从0~360度各点的误差确实太大,但仪器的每一点的重复精度是很高的,即每一次这点的测试误差基本是一样的。这样,只要我们在测试移相器的移相误差时,将移相器移相的15度、30度、45度等各点,用另一移相器进行0度补偿,使它各点的移位度数相减后,始终是15度。这样,移相器虽然每15度一点,已经转了360度,但相位计每点均在15度点定角测试,仪器的定角点测试精度是很高的。这不但解决了低频移相器的相位误差测试问题,也解决了高频移相器无法用相位计测移相误差的问题。

    “此路不通”就绕个圈,“这个方法不行”就换个方法,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理念。一个卓越的人,必是一个注重思考、思维灵活的人。当他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或太挤时,就能够及时转换思路,改变方法,以退为进,寻找一条更加通畅的路。这一点思维特质,是需要我们用心学习的。

    逆向思维——由果索因,反向思考

    学习逆向思维法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某些事物从反面进行利用。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能力。

    人一旦形成了某种认知,就会习惯性地顺着这种定式思维去思考问题,习惯性地按老办法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解决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这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习惯于守旧、迷信盲从,所思所行都是唯上、唯书、唯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要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往往要废除这种认知,将大脑“反转”过来。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给这位经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

    学习逆向思维法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某些事物从反面进行利用。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能力。逆向思维就是大违常理,从反面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南唐后主李煜派博学善辩的徐铉到大宋进贡。按照惯例,大宋朝廷要派一名官员与其使者入朝。朝中大臣都认为自己辞令比不上徐铉,谁都不敢应战,最后反映到宋太祖那里。

    太祖的做法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他命人找来10名不识字的侍卫,把他们的名字写上送进宫,太祖用笔随便圈了个名字,说:“这人可以。”在场的人都很吃惊,但也不敢提出异议,只好让这个还未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侍卫前去。

    徐铉见了侍卫,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侍卫根本搭不上话,只好连连点头。徐铉见来人只知点头,猜不出他到底有多大能耐,只好硬着头皮讲。一连几天,侍卫还是不说话,徐铉也讲累了,于是也不再哼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以愚困智解难题之举。

    照一般的做法,对付善辩的人,应该找一个更善辩的人,但宋太祖偏偏找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去应对。这一做,反倒引起了善辩高手的猜疑,认为自己面前的人,是代表宋朝“国家级水平”的人,既猜不透,又不敢放肆。以愚困智,只因智之长处,根本无法发挥,这实际上是一种“化废为宝”的逆向思维方式。在经营或者技术发明的时候,同样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十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法拉第十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如今,他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胜利。

    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打破固有模式,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常见的方法是就事物的结果倒过来思维,就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维,就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思维,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思维。生活实践也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它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简化思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不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难,那样只会使人处于自我束缚中。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既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也不必要有太多的顾虑,绝妙常常是存在于简单之中的。

    关于简化思维,有个较为有名的法则“奥卡姆剃刀”。他的提出者奥卡姆·威廉有句有名的格言,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原则在逻辑学中又被称为“经济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任何事物准确的解释通常是那种“最简单的”,而不是那种“最复杂的”,这就像音响没有声音,我们总是会先看看是不是电源没有接好,而不会马上就将音响拆开检查是否哪个线路坏了。

    许多年来,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磨砺着这把“剃刀”,使之日见锋利,终于成为科学思维的出发点之一。凡善于使用这把“剃刀”的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都在“削”去理论或客观事实上的累赘之后,“剃”出了精练得无法再精练的科学结论。

    “奥卡姆剃刀”体现的就是简单思维,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可惜,当今有不少人,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喜欢将一件事情往复杂处想。

    多年以来,不少人一直怀有这样的困惑:埃及金字塔的底边,为什么是由365块石头组成的?这个数字,是否跟地球自转周期有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只需拿起“奥卡姆剃刀”说话:它用365块石头砌成底边是因为它需要那么大,顶端的那28块石头也只是因为它正好需要那些石头——因为问题可能本来就是那么简单。假如硬要从复杂的角度进行联想,任何解释都能附会,如果当时埃及金字塔的每条底边用了555块石头,那么,人们照样能够找到无数令人信服的相关联系,从而证明埃及人的其他先见之明。因此,这些解释原则上都可以“剃”掉。

    当我们的思路又开始变得复杂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该拿起“奥卡姆剃刀”了。因为,只有简单,才可以产生绝妙的主意。

    一家著名的日用品公司换了一条全新的包装流水线,之后却连连收到用户的投诉,抱怨买来的香皂盒子里是空的,没有香皂。这立刻引起了这家公司的注意,并立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公司准备在装配线一头用人工检查,但因为效率低且不保险而被否定了。这可难住了管理者,怎么办?不久,一个由自动化、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博士组成的专业小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装配线的头上开发了全自动的X光透射检查线,透射检查所有的装配线尽头等待装箱的香皂盒,如果有空的就用机械臂取走。

    这时,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老板吩咐流水线上的小工务必想出对策解决问题。小工申请买了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放在装配线的头上去吹每个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

    同样的问题,一个花了大力气、下了大本钱研究了X透视装备,一个却简单地用电风扇吹走空的肥皂盒,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样的问题。或许有人认为小工想到的用风扇吹走空肥皂盒的方法太简单,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它同样达到了目的,解决了问题,不是吗?这样的方法更简单易行、更省时省力省钱,不是吗?这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快刀斩乱麻”。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有时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简单思维的一种运用。

    不久前,巴黎一家现代杂志刊登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竞答题目:如果有一天卢浮宫突然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宫内众多艺术珍品中抢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

    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位年轻画家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

    这的确是最好的答案,因为卢浮宫内的收藏品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所以与其浪费时间选择,不如抓紧时间抢救一件算一件。

    “奥卡姆剃刀”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刀子,任何纷繁复杂的事物在它的面前都要删繁就简。瞬时,复杂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纷繁的世界会变得纯净,它的威力震慑着每一个人,促使我们向着简单的道路迈进。

    人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成功其实并不难。它的意思是说:不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难,那样只会使人处于自我束缚中。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既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也不必要有太多的顾虑,绝妙常常是存在于简单之中的。

    逻辑思维——观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寻求这种内在的联系,以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则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来帮助。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法。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运用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古代人就经常利用逻辑思维来断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表现,便可窥逻辑思维之一斑了。

    宋代,湖州人赵三与周生要好,两人相约一同到南京去做生意。起程的那一天,赵三先上船,因为时间太早,在船中打瞌睡。船夫张潮贪图他的金钱,悄悄把船摇到偏僻的地方,把赵三沉到河里淹死了。此后,他把船摇回原处,自己假装睡熟了。周生到后以为赵三还没有来,等了很久觉得不对劲,便喊醒张潮,叫他去催。张潮敲赵三的门,呼叫:“三娘子,赵三为何还不来?”赵妻孙氏大惊道:“他出门很久了,难道还没有上船吗?”张潮回复周生,周生很惊讶,便和孙氏到处找,找了三天还不见踪影。周生怕受牵连,便写状子告到县里,县官怀疑孙氏别有缘故,害死自己的丈夫。有个专管案子的杨评事看了状子说:“敲门便叫‘三娘子’,一定是晓得房中没有丈夫呀!”因此断定张潮有罪。经审问,张潮只得认罪。

    逻辑思维也常用于科学发明与发现上,根据已知的条件推出未知的条件,并进行创造性预测,进而再用事实来证明。

    1846年前,一些天文学家在观察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时,发现它的运行轨道和按照已知行星的引力计算出来的应运行的轨道不同——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偏离。经过观察分析,知道其他几方面的偏离是由已知的其他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而另一方面的偏离则原因不明。这时天文学家就考虑到:既然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各种偏离是由相关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现在又知其中的几方面偏离是由另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那么,剩下的一处偏离必然是由另一个未知的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后来有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据此推算出了这个未知行星的位置。1846年按照这个推算的位置进行观察,果然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寻求这种内在的联系,以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则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来帮助。

    有一个工厂的存煤发生自燃,引起火灾,厂方请专家帮助设计防火方案。

    专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堆煤自动地燃烧起来是怎么回事?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知道,煤是由地质时期的植物埋在地下,受细菌作用而形成泥炭,再在水分减少、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煤是由有机物组成的。而且,燃烧要有温度和氧气,是煤慢慢氧化积累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自燃。那么,预防的方法就可以从产生自燃的因果关系出发来考虑了。最后,专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存煤自燃的问题:

    (1)煤炭应分开储存,每堆不宜过大。

    (2)严格区分煤种存放,根据不同产地、煤种分别采取措施。

    (3)清除煤堆中诸如草包、草席、油棉纱等杂物。

    (4)压实煤堆,在煤堆中部设置通风洞,防止温度升高。

    (5)加强对煤堆温度的检查。

    (6)堆放时间不宜过久。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从原因到结果;二是从结果到原因。无论哪种思路,运用的都是逻辑思维法。

    有时,事物的真相像隐匿于汪洋之下的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善于运用逻辑思维的人能做到察于“青萍之末”,抓住线索“顺藤摸瓜”探寻到海平面下的冰山全貌。

    发散思维——每个问题都是多项选择题

    具有发散思维的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往往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思路扩展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也就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

    发散思维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0年以《创造力》为题的演讲中首先提出的,半个多世纪来,引起了普遍重视,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工作。发散思维法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考方法,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从一个思维出发点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人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

    发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海阔天空,甚至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提供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提供一切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创造者可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在一次有许多中外学者参加的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一位创造力研究专家应邀出席了这次研讨活动。

    面对这些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翩翩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曲别针(回形针),说道:“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能说出这些曲别针的更多种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

    片刻,一些代表踊跃回答:

    “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用来夹稿件、讲义。”

    “纽扣掉了,可以用曲别针临时钩起……”

    七嘴八舌,大约说了十多种,其中较奇特的是把曲别针磨成鱼钩,引来一阵笑声。

    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内讲出十多种曲别针用途,很是称道。

    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

    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

    “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点头。

    人们惊异,不由得佩服这人聪慧敏捷的思维,但也有人怀疑。

    村上紧了紧领带,扫视了一眼台下那些透着不信任的眼睛,用幻灯片映出了曲别针的用途……这时只见中国的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

    “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3千种,甚至3万种!”

    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罚款,真狂!”

    第二天上午11点,他“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他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

    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昨天,大家和村上讲的用途可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

    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根标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相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

    这时,现代思维之光,射入了这枚平常的曲别针,它马上变成了孙悟空手中神奇变幻的金箍棒。许国泰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切交合。

    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曲别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1000万、1万万……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曲别针可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曲别针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曲别针做指南针;可以把曲别针串起来导电;曲别针是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实际上,曲别针的用途,几乎近于无穷!他在台上讲着,台下一片寂静。与会的人们被思维“魔王”深深地吸引着。

    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要标新立异,这是规矩,那是白日做梦,等等。

    当然,就做人的行为准则而言,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是对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对于思维方法的培养,制定唯一的准则这一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如果对思维进行约束,则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案,因而难以产生大的突破。

    有人曾对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测试,请他们在五分钟之内说出红砖的用途,结果他们的回答是:“盖房子、建教室、修烟囱、铺路面、盖仓库……”

    尽管他们说出了砖头的多种用途,但始终没有离开“建筑材料”这一大类。

    其实,我们只需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红砖,便会发现,如压纸、砸钉子、打狗、支书架、锻炼身体、垫桌脚、画线、做红标志,甚至磨红粉等诸多其他用途。这种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问题的做法所体现的就是发散思维的运用。

    具有发散思维的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往往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思路扩展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也就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

    系统思维——全面思考,整体把握

    系统思维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它是一种思维框架,能让我们看到相互关联的非单一的事情,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

    系统思维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它是一种思维框架,能让我们看到相互关联的非单一的事情,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我们敏锐地预见到事物整体的微妙变化,从而对这种变化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美国人民航空公司在营运状况仍然良好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教授约翰·史德门就预言其必然倒闭。果然不出其所料,两年后这家公司就倒闭了。史德门教授并没有很多精确的数据,他只是运用了系统思考法对人民航空公司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个公司组织内部一些因果关系还未“搭配”好,而公司的发展又太快了,当系统运作得越有效率,环扣得越紧,就越容易出问题,走错一步,满盘皆输。史德门之所以能够看出问题的本质,是因为他运用了整体动态思考方法,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必须将问题当做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看待问题,分析系统的内部关联,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有一年,稻田里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这片稻浪中,有一块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黄矮瘦小,与大片齐刷刷的稻田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田地的主人急用钱,于是在这块面积为2.5亩的田块上挖去一尺深的表土,卖给了砖瓦厂,得了10000元。由于表面熟土被挖,有机质含量锐减,这年春上的麦苗长得像锈钉,夏熟麦子收成每亩还不到150斤。水稻栽上后,尽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长势仍不见好。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夏熟麦子少收1000多斤,损失400元,而秋熟大减产已成定局,损失更大。今后即使加倍施用有机肥,要想使这块地恢复元气,至少需要5年时间,经济损失至少在2万元以上。这么一算,这块农田的主人叫苦不迭,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当初真不应该赚这块良田的黑心钱。”

    这位农地主人用土换钱,并没有看到表土与庄稼之间的关系,本以为是将无用的东西换成金钱,结果却让他失去更多,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就是缺乏系统眼光和系统思维的结果。

    与之相对比,“红崖天书”中的破译却是得益于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

    所谓“红崖天书”,是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一处崖壁上的古代碑文。在长10米,高6米的岩石上,有一片用铁红色颜料书写的奇怪文字,文体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斗,非凿非刻,似篆非篆,神秘莫测。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红崖天书”。近百年来,“红崖天书”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外星人的杰作。据说,郭沫若等著名的学者也曾经尝试破译,但是一直没有定论。

    直到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的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布了对“红崖天书”的全新诠释,学术界才一致认为,这一“千古之谜”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那么,非科班出身的林国恩是如何破译这个“千古之谜”的呢?林国恩于1990年了解“红崖天书”以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把他的全部业余时间放到了破译工作上。他祖传三代中医,自幼即背诵古文,熟读四书五经。他于196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但是他业余时间钻研文史,学习绘画。由于他是造船工程师,系统学习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使他掌握了综合看待问题的方法,这为他破译“红崖天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达9年的研究中,他综合考察了各个因素,查阅了7部字典,把“红崖天书”中50多个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查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他做了数万字的笔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还三次去贵州实地考察,为破译“红崖天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经过系统综合的考证,林国恩确认了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书应自右向左直排阅读;全书图文并茂,一字一图,局部如此,整体亦如此。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朝初年建文皇帝颁发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需降服燕魔,作阶下囚。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能将这些文字与其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像寓意结合起来,不能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去把握,恐怕“红崖天书”到现在也只是一个谜。

    由此,我们可知:问题的内部不仅存在关联,与外部环境也同样产生作用。我们必须将其分开进行观察,然后再将其按照系统的模式来进行分析。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系统思维中,整体与要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离不开要素,但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成其为要素。从其性能、地位和作用看,整体起着主导、统帅的作用,因此,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共赢思维——大家赢才是真的赢

    共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

    螃蟹在陆地上也可以生存,不过离开水的时间不能太久,所以它们就不停地吐泡沫来弄湿自己和伙伴。一只螃蟹吐的沫是不大可能把自己完全包裹起来的,但几只螃蟹一起吐泡沫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泡沫团,它们也就营造了一个能够容纳它们的富含水分的生存空间,彼此都争取到了生存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共赢的氛围。

    这已经不是一个“天下唯我独尊”的时代,今天人们更倾向于达到一种共荣共赢的状态,这时,共赢思维的培养更显得重要和迫切。

    共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共赢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

    共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形象地认识共赢。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3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

    这个人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想,终于,让儿子当上洛克菲勒女婿这件事打动了他。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

    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

    洛克菲勒同意了。

    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还必须是马上?”

    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同意了。

    在这里,我们不去探究故事的真伪,而将目光着重放在共赢局面的打造上。故事中的人物都得到了一个“正”的结果:年轻人从一个穷小子一跃成为世界银行副总裁,而且娶到了富豪的女儿;洛克菲勒得到了一个做世界银行副总裁的女婿,对其日后的商业活动大有益处;世界银行的总裁得到了洛克菲勒的女婿做副手,以后可以更好地与大财团合作,以增加自己的效益;至于中间的介绍人,故事中虽未说明他会得到怎样的好处,但我们不难想象出他也是整个事业中的大赢家。因为他,三方都拥有了难得的好收益,又怎会怠慢这位牵线人呢?

    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介绍人的共赢思维,他巧妙的举动使几个毫无关系的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并打造了共赢的局面,真正地体现了共赢思维法的主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商业活动中,“大家赢才是真的赢”一直是智者坚持奉行的理念。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事与事之间的关联之紧也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欲寻求更大的收益,越来越不能仅靠自己,而应与其他人结为利益共同体,向着共赢一起努力。李嘉诚的买卖不可谓不大,他的生意经中就有这样一条:只有自己赚钱的买卖坚决不做,钱要大家赚才好。

    拥有了共赢思维,我们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将“蛋糕”做大,一起享受蛋糕带来的美味。

    本章要义

    ·当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要学会换个地方打井。

    ·当问题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学会从侧面找到切入点。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未必是直线,绕个圈也许可以更快地到达终点。

    ·从结果倒推原因,逆向思维会展示出另一番天地。

    ·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力求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由现象推出本质,是逻辑思维的巧妙运用。

    ·将思维辐射状发散,为问题多想几个解决方案,是发散思维的要义。

    ·遇到问题不可只见“木”不见“林”,应具备整体视角。

    ·大家赢才是真的赢,在工作中应树立“共赢思维”。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1.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提高自己思维的灵活度。

    2.多做一些推理题目,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

    3.有意识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对问题多考虑几步。

    4.在处理问题时,要统观全局,培养自己的整体视角。

    5.遇到问题时,不要再抱怨,多想一想怎样解决问题。

    6.随时都要有共赢的思想,不可因贪一己私利而毁坏共赢的局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