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品读历代佳人的悲欢离合-王昭君·谓身依日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怨词

    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远古的马蹄声循着你的琴音而来,天高云淡的草原上传来悠远的琴声,草木萋萋,秋叶飘零,那呜咽的声音里充满久远的相思。就如这首《怨词》一般,让忧伤荫翳成了故乡的画面:

    秋天的树木风声婆娑,黄色的树叶随处飘零。空中的鸟儿围着远山飞翔,纷纷聚在桑树林中放声歌唱。是故乡的山水养育了它们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是天边五彩的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华美的深宫闺房。可叹那深宫却空旷寂寞,困在深宫的人如金丝鸟一般没有自由,只有梦想和思念常常涌向心头,心儿忧伤得茶不想喝,饭不想吃。为什么孤独总是涌向心房,来来往往看到的尽是人世无常?那翩跹飞舞在空中的紫燕,展翅飞向遥远的西羌。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大河流向远方。父亲啊,母亲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唉,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是的,这首《怨词》就是出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之手,诗里有对故乡的思念,有孤单无助的叹息。远山、近水、故乡以及无法预料的爱情都让王昭君的内心忧伤又忐忑。

    王昭君出生在西汉南郡秭归一个普通人家,属于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王昭君的父亲王穰老来得女,欢喜不已,对自己唯一的女儿疼爱有加,百般照顾。王昭君天生丽质,从小便貌美如花,真的是应了那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歌词。更让王穰惊喜的是自己的女儿还蕙质兰心,聪明过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望一眼便会铭记在心,张口能唱,伸手会弹。

    渐渐长大的王昭君,相貌越发美丽,昭君的绝世才貌,被世人编成一句歌词传诵:“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很快,王昭君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选进汉宫。

    生性直爽的王昭君,一进入皇宫,便感觉到一入皇宫深似海,身不由己难自由的痛苦。因为自己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再加上自己以美貌和才气而自傲,自然就不肯用钱财贿赂画师毛延寿。早已被利欲熏心的毛延寿,向王昭君索贿不成,怀恨在心,在帮她画像时,故意在她绝美的明眸下点了一颗丧夫落泪痣。就这样,可怜的王昭君连皇帝都没有见到,便被打入冷宫。如果日子就这样一直继续下去,王昭君的一生,怕也将要和皇宫里其他被冷落的宫女一般,再无出头之日,更没有她以后人生的传奇故事可言。可这个时候改变王昭君命运的机会来了,这个机会,也是让她名留青史的机会。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自然是不愿意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到三千里之外的匈奴之地的,那些达官贵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爱女嫁那么远去受罪。汉元帝便想从后宫众多宫女中选出一位认作自己的干女儿,然后去和亲。后宫里的宫女们也都跃跃欲试,但一听说要远嫁到匈奴,却一个个都却步了,此时的王昭君找到了让自己脱离汉宫的机会,主动要求去和亲。

    汉元帝一听说有宫女愿意和亲,心中大喜,当即就召见王昭君。当王昭君美若天仙一般站到汉元帝面前时,汉元帝整个人都惊呆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皇宫中,竟然有如此美貌的女子。望着王昭君的美貌,汉元帝久久不能移开目光。可两人注定了此生无缘,虽然这时候的汉元帝一心想把王昭君留到身边,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好眼睁睁望着王昭君踏上了去和亲的道路。

    汉元帝对王昭君是真的用了心,不仅用重金给王昭君打造嫁妆,更是把应有尽有的汉朝特产作为王昭君的陪嫁,当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出发时,汉元帝亲自把队伍送出长安十里之外。

    此时,正是秋风起,秋叶落,大雁南飞一路高歌之时。王昭君坐在马车里,掀开帘栊,望着苍茫的秋景,离别的愁绪涌上心头,纤指轻拨,弹起了琵琶,唱起了歌谣,结果那些南飞的大雁听到这哀婉的歌声,竟然都忘记了飞翔,纷纷落了下来。从此,王昭君有了“落雁”之美名。

    而汉元帝在王昭君和亲三个月的时候,便生病了,卧床不起,一个月后,汉元帝驾崩。从这点来看,王昭君主动去和亲,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明君词

    庾信

    敛眉光禄塞,遥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这首出自北周诗人、文学家庾信的《明君词》又叫《昭君辞应诏》,主要写王昭君出嫁时的场景。此首诗把胡地的寒冷,月光的凄凉,琴声的悲切,都一一融入诗行之中,刻画出了一幅灵动的画面,画面中的美人面含忧伤。

    后人在描写王昭君的诗词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词里总是有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与忧伤,无不带着悲剧色彩,无不让人流泪,让怀念生根。其实,来到边塞的王昭君,她的爱情与婚姻生活并不差,从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中都可以窥见她的幸福。王昭君对汉宫和汉元帝是没有任何留恋与不舍的,《世说新语》里用这样一段话来说明王昭君如何离开汉宫的:“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汉元帝后宫里的宫女众多,许多宫女可能一生都无法见到皇帝。后宫里有这么多的美女,汉元帝自然也就无法一一顾及,便让画师把美女们的模样画出来,他相中谁,就召见谁。其实,这样的婚姻除了性,根本无爱情和幸福可言。

    她远离汉朝最大的不舍是自己的故乡与故乡的亲人。所以后人写王昭君时,总是让诗行充满了相思,明白了漂泊流浪之苦,这样的思念与悲切、与幸福无关,只与对故乡、对亲人的日思夜想有关。

    王昭君的美貌、优雅、聪慧与才艺让呼韩邪单于深为折服,更是让这个君王深深爱上了王昭君。刚刚来到匈奴的王昭君,对当地的饮食极不适应,匈奴人大多以游牧业为主,饮食大多是食肉饮奶酪,并喜以青稞做成面食类食品来食用。王昭君每每望到这样的食物,不要说吃了,就是闻到味道也会轻皱眉头。呼韩邪单于望着昭君日渐消瘦的身体,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柔情的汉子,怎么能让自己的爱妻受一点委屈呢?他便专门给王昭君建了一个小厨房,张贴出告示,用重金聘请来会做中原菜的厨师,做王昭君的御厨。

    这厨师果然身手不凡,他把一只嫩鸭洗净,加上香菇、粉条、油面筋(生麸和成的面团,用油炸后,便叫“油面筋”)、青菜最嫩的菜心,再加上适量美食配料等。先把鸭身抹匀黄酒,粉条用开水泡软,菜心的根部削成橄榄形,生姜刮皮、拍松,胡椒拍碎,油面筋揉好,制成条;炒锅加油,烧至七成热,放入肥鸭,炸至深黄色时捞出,接下来把鸭放入清水锅内煮熟,捞出,用清水洗去血污,放入砂锅内,加骨汤、姜块、盐、黄酒、胡椒,改小火炖约三小时,至鸭肉酥烂不脱骨时,加入香菇、油面筋继续焖10分钟,再加入粉条炖滚,加入一应调料,最后放入汆热的菜心后,即成一道美食。

    菜还没端到王昭君面前,菜香味便钻入了她的鼻子,王昭君对这道菜大加赞赏,喜爱不已。呼韩邪单于望着王昭君快乐的样子,幸福便也充满了他的内心。这道菜因为王昭君而扬名,所以后人便称这道美食为“昭君鸭”,一直到今天,山西、甘肃等地的人们还非常喜欢做这道菜来招待客人。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就这样幸福地生活了三年,并有了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伊屠智伢师出生了。呼韩邪单于爱屋及乌,他们的儿子一出生,呼韩邪单于就封伊屠智伢师为右日逐王。

    如果幸福就此延续,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能恩爱相守一生,相信王昭君内心的哀怨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幸福会一天比一天增多,可事实却总是与理想相背而行,触手可及的幸福也会如沙漏一般流失不见。

    五更哀怨曲

    王昭君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

    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

    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

    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

    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在汉宫时王昭君受到的是冷落,在匈奴,她重获了自由,爱情美好,但两次婚姻却都没有与心爱的人儿白头到老。为什么说王昭君在匈奴有两次婚姻呢?因为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只度过了三年的恩爱生活,便因病离开了人世,那时的王昭君内心不仅充满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充满对呼韩邪单于的思念。

    “一更天,最是让人心伤,爹娘视我如珍宝一般地爱着,守在他们身边虽然日子清苦,但生活却是如此的幸福快乐。如今什么都有,珍珠项链,锦衣玉食,香茶美酒,但想起故乡,还是禁不住流下眼泪。二更天到了,回忆充满心房。忍心来到离开父母几千里的地方,爹娘身体渐老,他们依靠谁来伺候?他们得不到宫中的任何音讯,日夜想着昭君,因为思念太多而让心得不到安宁,只希望能进京城见女儿一面……”王昭君从一更天一直写到五更天,把一个个漫漫长夜写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孤月对着迷蝶,清酒里倒映着花容月貌的绝世容颜,此情此景怎么能不让远行的游子内心充满相思的忧伤呢?怎能不对着故乡的方向低吟浅唱出百般惆怅,万般心伤?有多少相思泪,便有多少相思曲;有多少悲欢离合,便有多少相思泪成行。读着这样的诗行,才知道一去千万里,想再回去,却成梦一场。王昭君在她的《五更哀怨曲》里,写出了她对父母的思念,对身世的哀怨,那么痴心地向往着美好生活,可在汉宫里却要虚度美好青春年华。多少苦谁知道?多少泪谁知道?

    从小生活在汉朝的王昭君,对匈奴的婚姻习俗自然是不了解和无法接受的,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曾请求想要回到故乡。那时候是汉成帝执政,但他拒绝了王昭君的请求。而根据匈奴的婚姻习俗,王昭君应该嫁给呼韩邪单于长子雕陶莫皋,也就是复株累单于,无法回到汉朝的王昭君只好与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复株累单于完婚。

    王昭君最初是被迫接受了这门婚姻,但事实上她的第二段婚姻同样是幸福的。她与复株累单于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复株累单于给予王昭君的爱,一点儿也不比自己的父亲呼韩邪单于少,婚后两个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为复株累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

    而王昭君的美貌、温柔、贤惠更是赢得了匈奴人的喜欢与热爱,她让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结束,她成了一位真正的和平天使,她让匈奴文化与汉朝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明妃曲

    王安石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吟咏王昭君的这首《明妃曲》,可以说是打破了古代许多诗词大家的思维方式,从最理智、最理性的角度阐述了王昭君出塞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贡献。她的出塞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来说,都是利远远大于弊的。其实,王昭君的出塞,如果除去她对父母的思念这一点点弊端外,再无遗憾可言。

    我想,王昭君应该是一个最随遇而安的人吧?虽然自己的诗词里,时时会有着无限忧伤,但那只代表自己一时的心情,并不能代表自己一生的幸福。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王昭君又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此时,只有二十四岁的王昭君正是风华正茂、青春焕发的年龄,她的美貌、端庄与大气,同样让复株累单于心动不已,更是对王昭君宠爱有加。

    为了促进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平,王昭君的儿子与女儿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王昭君从二十一岁一直到她五十四岁因病离世,都没有离开过匈奴。匈奴人对她一直是爱戴的,离世后的王昭君被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一个为追求爱情而远走天涯的美人儿,把悲苦与相思放进心里,让自己的爱情花在人世间一直盛开,绚丽而又盛大。来到边塞的她,被两个匈奴王深深地爱着,为她烹饪人间美食,为她写尽人世繁华。而王昭君,这个心里怀着大爱与小爱的美人儿,更是把汉朝文化传遍了匈奴的角角落落,促进了当时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和兴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