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卓尔不群的建筑成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奇迹有的已经被掩埋在历史的风沙中,有的依然高高矗立着,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一切。他们不仅在建筑方面成就非凡,还在艺术方面颇有建树,甚至在科学技术方面硕果累累。人类许多革命性的发明,比如轮子、地图、船、六十进位制以及天文学的起源等等,都可以追溯到巴比伦文明。此外,这里还是世界上最早的法治国家,颁布了最早的法典……这些令人惊叹的卓越成就,为以后的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基础。

    古城遗址的重现

    在考古挖掘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之前,在此生活的阿拉伯人并不知道古巴比伦这一文明的丰富内容,更没有继承和保护相关文化遗产。当时的城堡已经变成废墟,现存的两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很多,如乌尔城邦遗址、拉伽什城邦遗址、巴比伦城邦遗址、尼尼微城邦遗址等。

    乌尔城邦遗址

    乌尔遗址是苏美尔时代的重要城市遗址,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它位于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约300公里的穆盖伊尔。乌尔城是乌尔第三王朝的首都,是当时两河流域南部宗教和商业的中心。公元前4世纪时,因幼发拉底河发洪水,而被迫改道,使乌尔城周围的灌溉系统受到毁坏,乌尔城逐渐衰落,直至完全湮没。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对乌尔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经过数十年的地质勘探,在乌尔城遗址的早期地层中,发现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欧贝德文化,另一种是乌鲁克文化。晚期地层堆积分属苏美尔早王朝及以后各年代。这一遗址的挖掘,为研究两河流域南部早期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乌尔遗址最有价值的当属乌尔王陵和乌尔塔庙。从乌尔王陵中出土了大量古物,为解开苏美尔文化之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乌尔塔庙是现存最早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塔庙遗迹。乌尔塔庙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95年乌尔纳姆国王统治时期建造的。由于条件有限,建筑材料主要使用的是砖,虽然年代久远,但非常坚实。其基底长64米,宽46米。乌尔塔庙一共有3道台阶,而且每道台阶都有100级。在两个平台之间还有一道门廊。想要通往塔庙的顶部和祭奉神南努的小圣坛,还有经过一道台阶才能到达。乌尔塔庙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涤,但大部分都还保存完好,依然矗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依稀还能见到昔日的原貌。这是苏美尔人给世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圣经》里也有对乌尔城的记载。据说,它是犹太人始祖亚伯拉罕的出生地。亚伯拉罕出生后就居住在乌尔城,那时的乌尔城四周绿意盎然,位于一片农田之中,而且还有一条护城河。现在的乌尔则处于一片几乎被沙丘覆盖的沙漠区,再也找寻不到当年的影子。

    巴比伦城邦遗址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千米处,有一座著名的古城遗址,它就是象征着两河流域文明的巴比伦城遗址。

    巴比伦城位于两河文明的中心地带,它依水而建,缓缓的河水从城中流过,既给巴比伦城增添了姿色,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为这座城市建立了天然的屏障。它处于两河流域交通要道之上,是各地商旅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正因为这个缘故,在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它才能由一个小小的村落发展成为巴比伦城邦,成为汉谟拉比王的都城。从那以后,巴比伦城便成为了古代最宏伟的城市。

    我们今天见到的巴比伦遗址,并不是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城。这座城市在后来的一场王室内战中被毁灭了,城墙被铲平、神像被搬走,房屋被烧光,人们被迁走。整座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此后,亚述王阿萨哈东重建了这座城市,但整座城市的完工是在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期。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巴比伦城遗址,是新巴比伦时期的都城遗址。

    整座巴比伦城占地达2100英亩,规模宏大。在这个城市,还有一条长约18公里、高约3米的城墙护卫着它。建筑物琳琅满目,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就其壮丽而言,它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城市难以相比的。”可见,当时的巴比伦城是多么的雄伟。

    这座城市的辉煌与壮丽,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早已被风沙遮盖住了昔日的容颜。随着考古学家的发掘,它才得以重见天日。

    在发掘中,最早发现的是巴比伦城墙的残垣断砖。巴比伦城墙有内外两墙。内城墙,主要是用于保卫城内神庙和宫廷。城墙高大坚固,是由坚固的大砖砌成,这些大砖都是煅烧过的,非常结实耐用,灰泥用的是沥青。城墙上面绘有雄狮、雄牛、神龙等浮雕,虽然历经千年的磨蚀,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城墙很宽,让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掉头都绰绰有余。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御,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墙下有深深的壕沟和土城,可谓固若金汤。西城墙屹立在幼发拉底河岸,不仅是一道抵御外族入侵的天堑,还是一条坚固的大堤,静静的守卫着这座城市。

    希腊大诗人荷马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巴比伦城有100座城门。据希罗多德记载,巴比伦有100座城门,而且每座城门都用青铜铸成。奇怪的是,经过考古挖掘,巴比伦内城大概只有10座城门,加上外城的城门,也不会超过20座。有人推测,希罗多德应该是把整个城市社区的小门也包括在内。

    离巴比伦内城墙不远有一道外城墙,它的主要用途是当有战事发生时,可以让城外的百姓入城避难。内外城墙之间,是一般百姓居住的区域。他们在这里,从事着各行各业的活动,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色。

    巴比伦最宏伟的城门,当属伊什塔尔门,因供奉着伊什塔尔女神而得名。伊什塔尔是巴比伦神话中掌管战争和胜利的女神。城门由两个规模和形状完全一样的门并联组成,在城门旁有坚固的碉堡。高达12米,每道门有4个望楼,望楼与望楼之间有拱形过道相连,门墙和塔楼上镶满蓝青色的琉璃砖,砖上绘有雄狮、公牛等浮雕。每块浮雕高约90厘米,共有575座。整座伊什塔尔门显得庄重、雄伟、大气。

    进入伊什塔尔大门,是一条宽阔的中央大道,宽约24米,长约几百米。这条大道在当时是供宗教游行时用的,因此被称为“圣道”。地面上铺着白色和玫瑰色的石板,石板上还刻有楔形文字的铭文。圣道两旁的墙上装饰着白色和金色的狮子像。每当巴比伦举行新年庆典时,神庙祭祀都要浩浩荡荡抬着马都克神像和其他神像游行。

    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建设,巴比伦城变成了一座繁荣的城市。但是,由于其建筑材料是砖,不可能像巨石建造的城市那样坚不可摧。当波斯人的铁蹄踏破巴比伦时,这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亚历山大时期,巴比伦沦为战场,遍地都是尸骨残骸的凋敝景象。塞琉西王朝时期,巴比伦开始荒漠化,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开始大规模迁移,最终巴比伦消失在风沙中。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了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尤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依据古代的遗迹和资料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这些修复,使得这座城市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尼尼微城邦遗址

    尼尼微城位于巴比伦城北部500多公里处,处于底格里斯河与大扎卜河交汇之所,是两河流域北部的交通要道。辛那赫里布继位后,为显耀自己的战功,便把亚述的都城从杜尔沙鲁金迁到了尼尼微,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兴建。到了亚述巴尼拔时期,尼尼微已经成为一座宏伟、壮丽不逊于巴比伦城的都城。

    尼尼微城建在一个高差25米的山坡上,底格里斯河从城市的北部缓缓流过。与巴比伦城一样,尼尼微城也有内外两重墙。内墙比较矮,建有城塔。外墙较高,城内建有许多神庙和宫殿。

    尼尼微城与西亚各城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里有很多王家园林的建筑,修建了众多花园。为了浇灌这些花园,保持生机,特意把底格里斯河水引过来。尼尼微的一个城门甚至被命名为“花园门”,据说辛那赫里布曾建造了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许多树种是从很远的地方引进过来的。亚述巴尼拔非常喜欢这个花园,在出土的铭文中曾这样记载:“运河的水从上而下流入花园,园内充满了芬芳,水珠像星星一样在花园中闪闪发亮。石榴树上长满了像葡萄一样的串串果实,微风中送来了一阵阵清香。我——亚述巴尼拔像只老鼠似的在花园里欢快地不停地收获果实。”

    为把这座城市建好,辛那赫里布亲自规划这座城市,在尼尼微建造了几条重要的官道。官道宽敞笔直,大道两旁排列着房屋,房屋高低不一,但并不挤占大道。辛那赫里布的王宫在尼尼微的西部,宫殿建筑在人工平台上,宫墙用云石建成,外部用精美的浮雕和塑像雕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吉尔伽美什雕像和都城的保护神雕像。在王宫内部也有大量的浮雕,就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国王游猎或历次出战的情景。在游猎中,浮雕中的国王英姿飒爽,有的跃马持箭,有的弯弓射箭,而猎物也凶神恶煞,威风凛凛,在这种强者的对决中,最终以国王的胜利而告终。这些浮雕不光是力赞国王的勇敢、英勇,而且还表现了士兵严格的纪律和勇敢的精神。在征战浮雕中,则有很多烧毁城市、残杀百姓、抢夺财产的恐怖场面,一旁的铭文还将此当作战功来吹嘘,让人惊骇不已,反映了亚述军队的残忍。

    正是因为亚述人崇尚武力、穷兵黩武的种种残暴行为,尼尼微逐渐陷入仇恨的火海中,最终在米底和巴比伦联军的包围下功亏一篑。除少数军人拼死杀出重围外,其余将士全部被杀死,国王在王宫里也被迫放火自焚,整个城市彻底毁灭。强大的亚述帝国随着尼尼微的灭亡而被湮没在历史里。

    苏萨城邦遗址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说过:“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谁就可以和宙斯斗富。”人们不禁疑惑:苏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说?

    在一般情况下,都城存在的时间往往要比国家存在的时间要短。但是,有一座古城,却正好相反,它就是苏萨城。这座城市是伊朗文明最早的发祥地,距今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大约要比伊朗人建立的国家要早五千三百多年。它作为伊朗土著居民埃兰人的都城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有“先有苏萨城,后有伊朗国”的美誉。

    埃兰时期的苏萨宫廷,在城市西北部的卫城之内。这座卫城并不是依地或河而建,而是建在人工修建的土丘上。在它后面是卡尔黑河,但它要比卡尔黑河岸高33米,比市内其他地方也要高出6米,是一座固如金汤的城市。即使非常坚固,但也没能抵挡住亚述人的金戈铁马,终究难逃毁灭的命运。

    早在古波斯帝国建立之前,苏萨已经作为波斯的都城而存在了。居鲁士大帝时期,苏萨位居帝国四大都城之一,并大规模在城内修建宫殿。为什么要在苏萨修建宫殿呢?他们认为埃兰人是伊朗最有文化的民族,波斯人需要埃兰人的才智,想依靠他们来治理国家。当时政府的行政官吏,特别是管理经济的官吏,几乎都是埃兰人。

    大流士大帝时,开始全面修建苏萨的宫廷建筑。他下令修筑苏萨宫廷的命令,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个诏令是用古波斯、埃兰和巴比伦三种文字写成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在苏萨建立的宫殿。其材料来自远方,其地基挖得很深,直达岩层。地基挖好之后,再用碎石填满。部分地基深四十埃尔(约合十九公尺),部分深二十埃尔。宫殿就建筑在这个地基上。凡挖地基、填碎石、做砖坯,都是由巴比伦人完成的。雪松是由黎巴嫩山区运来的。亚述人把它运到巴比伦之后,卡里亚人和爱奥尼亚人再把它由巴比伦运到苏萨。柚木是由犍陀罹和克尔曼运来的。这里使用的黄金是由萨地斯和巴克特里亚运来的。这里使用的贵重青金石和光玉髓是由索格底安那运来的。这里使用的绿松石是由花拉子模运来的。白银和扁木是由埃及运来的。这里使用的装饰宫墙的材料是由爱奥尼亚运来的。这里使用的象牙是由努比亚、信德、阿拉霍西亚运来的。这里使用的石柱是由埃兰阿比拉杜斯地方运来的。那些加工石料的战俘是爱奥尼亚人和萨地斯人。那些制造金器的金匠是米底人和埃兰人。那些制造木器的人是萨地斯人和埃及人。那些做砖坯的人是巴比伦人。那些装饰宫墙的人是米底人和埃及人。大流士王说:“在苏萨,凡是已经下令要建立的那些雄伟建筑,那些雄伟建筑就必须建成。”

    这个诏令,向我们展示了修筑这个宫廷所需的材料和工匠。使用的材料来自15个地区,从遥远的中亚和印度,再到埃及和希腊。参加宫廷建筑的工匠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至少是5个民族的人,这还不算运送材料的居民。诏令中明确提到所需的建筑材料有12种,其中多数是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大概只有碎石和砖坯是就地取材。可以说,大流士一世几乎动用了帝国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这座宫廷。

    巴比伦人完成了苏萨宫廷的主要建筑。他们有丰富的建筑经验,尤其擅长台基式建筑。苏萨宫廷,就是建在人工台基上,非常宽阔,面积大约有37500平方米,光房间就有110间。走廊和大殿,面积约2万平方米。此外,在宫廷的宫墙上还镶着精美琉璃砖浅浮雕,这些浮雕大多为王室侍卫、各种动物和神奇的怪兽。犹太人曾经记载了波斯国王薛西斯在苏萨王宫举行的一次盛宴,其宴会场面之气派、奢侈,足以令后人自叹不如。他在王宫的庭院里摆设宴席,与被邀请的人大吃大喝了七天。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苏萨宫廷是多么地宏伟与庞大。

    苏萨宫廷经过大规模扩建之后,成为古波斯帝国的王宫。国王大部分时间都在苏萨,并把政府的一些机构也搬来在这里办公,甚至连波斯帝国的赋税也交苏萨的国库收藏,因而希罗多德才会这样感叹苏萨的财富。波斯帝国灭亡之后,苏萨在很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并且取得了城市自治权。苏萨时期,苏萨居民起义反抗苏萨统治,因而被苏萨国王下令彻底毁灭。苏萨的宫廷和居民住宅一起,都被化为瓦砾,掩埋在黄土之下。这座曾经富庶繁华的城市,直到近代才被西方考古学家发现。

    哈马丹城邦遗址

    在古巴比伦境内有一座黄金做成的城市,那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国家——米底帝国的都城哈马丹。

    哈马丹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著名的丝绸之路经过这里,维持着东西方繁荣的国际贸易。根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哈马丹都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国的创立者戴奥凯斯。他是首领的儿子,非常聪明,为了取得僭主的地位,努力在本部落维护正义,后来被选为仲裁者。由于他建立了丰功伟绩,美名远扬,于是米底人选他为国王,给他修筑了一座与他的身份相匹配的宫殿,建立了一支禁卫军。后来,他又强迫米底人给他修建了一座城市作为他的新都,就是现在的哈马丹。

    希罗多德对哈马丹这座城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哈马丹的城墙不光厚重,而且非常高大,是一圈套着一圈建筑起来的,而且每一圈的城墙都要比外面的一圈城墙要厚、要高。由于两河流域都是平原,这种结构的建筑对于防御外敌进攻有很大帮助。希罗多德来到这里时,当地的向导介绍,哈马丹的城墙共有7圈,每圈用不同的颜色装饰。据说最外围的城墙是白色的,长度大概与雅典城墙一样。第二圈至第七圈分别用黑色、紫色、蓝色、橙色、白银和黄金包裹。在镶有黄金的城墙之内就是戴奥凯斯的王宫。

    根据同时代巴比伦人留下的楔形文字资料和后来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等记载,我们知道哈马丹城既没有镶有白银和黄金的城墙,也没有所谓的7圈城墙,只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城市。它可能是部落和种族分开居住,每个居民区以围墙为分界线。哈马丹的这些围墙加上宫墙和外城墙,总数正好是7道。不过,由于古波斯帝国时期的哈马丹至今还没有进行任何发掘,因此,古代哈马丹城的具体情况,今天仍然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我们可以从亚述浮雕中看出米底一般城市的大致情况。它们都有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塔楼,城墙外还有护城河,足以抵抗敌人的进攻。哈马丹作为米底最大的城市,也是米底反抗亚述的中心,理所当然更加坚固。根据希罗多德记载,米底王宫离城墙很近,这与西亚其他国家的都城,如尼尼微、巴比伦城情况相同,那里的王宫和城墙也很接近,城墙本身就是王宫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米底帝国灭亡之后,哈马丹又成了波斯帝国的四大都城之一。古波斯历代国王,每到夏天都要到哈马丹避暑。后来,哈马丹又成为了塞琉西王朝在东伊朗的统治中心。安息时期,哈马丹一度是安息的都城,并且是丝绸之路中端的重镇之一。哈马丹在历史上繁荣了2700年之久,直到今天,仍是伊朗主要的城市。

    拉伽什城邦遗址

    拉伽什城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257公里处的泰洛赫村,是苏美尔时代的城市遗址,距今大约有6000余年的历史。拉伽什城在公元前2000年代末达到全盛时期,到公元前2世纪就衰落下去了。19世纪7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对这里进行了发掘,出土了许多古地亚雕像和一些妇女雕像以及约5万块泥版文书。

    亚述城邦遗址

    亚述城这个名称的由来还要得益于亚述主神阿舒尔。它是亚述帝国的宗教首都,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300公里处,现在改名为舍尔加特堡。1903年至1904年,德国学者W·安德烈领导的德国考古队对它进行了发掘。亚述城的城市呈现三角形的布局,城墙在亚述城的西面和北面。城墙大约长4公里,共有内外两层,城门8座。巧妙的是,内外墙厚度并不一样。内墙厚约7米,城门是用彩色琉璃砖镶嵌而成的;在外墙的外边有一条宽约20米的护城河,与底格里斯河相连。在其东面和北面,是用砖石砌成的堤墙,其作用很明显,是用来防止洪水的泛滥。城内建筑大多在北部,现在已经发掘了5座神庙和国王的陵墓。亚述城出土的文物有石雕、圆筒印章、各种石板、泥版铭文及首饰、武器、金属碗等,是研究亚述王朝更替和判定年代的重要史料。

    冒犯上帝的杰作——巴比塔

    翻开《圣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记载:

    大洪水劫后,天下人的口音和言语都是一样的。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人们决定向东迁移。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走到一个叫示拿的地方,惊奇地发现了一片平原,他们决定住下来。于是商量着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各地上。”这座塔就是巴比塔。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眼看巴比塔就要竣工了,没想到这个时候,惊动了上帝。上帝看到他们建造的塔直插云霄,又惊又怒,暗自盘算,现在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互相团结,力大无比。他们今天能建造这样宏伟的城市和高塔,那人类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神还怎样统治人类?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和尊严,他决定惩罚人类,就像惩罚偷吃了禁果的亚当和夏娃那样。于是变乱了人类的语言。由于语言不通,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这就是关于巴比塔的传说。巴比塔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臆想,关于塔的原型,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座塔。他在公园前460年游历巴比伦城时,曾见过已经荒弃的巴比通天塔。按他的描述,巴比塔有一座实心的主塔,高约201米,共有8层。在巴比塔的外围有一条螺旋形通道,这条通道环塔而上,直冲塔顶。设计非常独特,而且在塔的中部设有座位,方便登塔的人休息。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这座塔的塔基每边大约长90多米,高90米。他还记载有一座神庙建在巴比塔上,里面有华丽的大睡椅和大桌子。希罗多德的描绘大体上把巴比塔的巍峨雄伟描述出来了。

    后来考古学家在巴比伦遗址发掘时,确实挖到了一座塔的地基。从地基上测算,塔基每边长87.78米,塔与神庙的高度也将近87.78米。这座塔共有7层,每层高度都不一样,比如第一层高32.19米,第二层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层高度相差不多,均为5.85米左右。据测算,神庙应该大约高14.63米。在墙壁上包有金箔,并镶嵌淡蓝色的上釉砖。据统计,建造该塔共花费了5800万块上釉砖。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巴比塔。

    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巴比塔是新巴比伦王朝时代城内的马尔都克神庙大寺塔。马尔都克大寺塔高90米,用现在的尺寸换算,相当于一座二十多层大楼的高度。也有人不支持这一说法,他们认为在巴比伦城内有两座神庙,其中一个是马尔都克神庙,另外一个是巴比伦塔。他们认为巴比伦塔才是传说中的巴比塔。由于年代久远,巴比伦塔几经洗劫,能够留下记载的是少之又少。但在马尔都克大寺塔却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希罗多德在游历巴比伦城时,对巴比伦塔的描述。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马尔都克大寺塔就是巴比伦塔。

    希罗多德笔下的通天塔多次遭受战火的洗礼,据记载,居鲁士在征服巴比伦时,曾绕过巴比塔,其原因是因为统治者对这座雄伟的建筑所倾倒。但是这座塔最终未能幸免,被波斯人毁灭。伴随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陨落,巴比塔也随着湮灭。

    统治者之所以修建这样一座塔,其原因一直困扰着学者们。有学者认为是统治者为显耀文治武功,彰显尊严和荣耀;也有学者认为是为了讨好祭祀,得到神灵的庇佑;还有学者认为修建巴比塔是为了观测天象,探索宇宙奥秘。

    这三种说法都缺少充分的实物证据,传说中的巴比塔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精美的雕刻艺术

    苏美尔人创造了许多文明,尤其是雕刻艺术,美轮美奂。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像。在那些雕像上,苏美尔人被雕刻成圆圆的头,短短的脖子,脸上刮得光光的,没有胡子,极具宗教特点。这些雕像,除描写宗教场面和宴会庆典外,还有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常常表现国王的英勇、士兵的浴血奋战,整个场面气壮山河。在出土的一块兀鹰碑上,描绘了苏美尔城邦国王率领士兵征战的一个场面。残碑上国王的脸已经脱落,但国王依然身先士卒,其后面紧跟一排方阵的士兵。这些士兵头戴战盔、手持长矛,身上以大块盾牌作掩护。整体来看这幅画,会发现苏美尔人的雕刻艺术还是比较粗糙的。

    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带来了艺术的飞跃,丰富了苏美尔人粗犷的雕刻风格。两者的结合则出现了短暂的“苏美尔文化的复兴”。最有代表性的是一蹲坐姿雕像。据考证,原型是古地亚首领铁喜·古地亚。雕像描绘的是古地亚身穿单薄的长衫,坐着研究建筑图样,其神情沉静、专注。裸露的右臂,肌肉线条清晰,显得阳光健康、结实有力。整个雕像虽然是用非常坚硬的黑曜石雕成,但是经过细致打磨,显得光华明亮,更能彰显出古地亚的学者风范。唯一的不足之处则是古地亚两腿紧并,使整个雕像显得刻板、缺乏活力。除此之外,在尼尼微出土了一座铜制雕塑头像。这座头像被认为是阿卡德王朝的奠基者萨尔贡一世的头像。塑像面部简练而逼真,须发的装饰手法独特而有力。

    巴比伦时期留下的雕塑很少,著名的有“手持流出液体的石瓶”女神像。从风格上看,女神手持石瓶,瓶中流出象征丰收的琼脂,水纹和衣纹融为一体,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方法。还有一尊黑色花岗石雕凿的帝王头像也颇有名气:头戴宝冠,长髯编织成有规则的纹样,两眉相连,形成呆板的半圆形。这尊头像与汉谟拉比法典碑上的帝王形象极其相似,因此被人们假定为汉谟拉比的肖像。

    磅礴的浮雕

    苏美尔人浮雕艺术的历史几乎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样悠久。苏美尔人的浮雕大多表现虔诚的信念和宗教传说,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铜制狮头鹰身浮雕上显现出来。这座浮雕表现了苏美尔人神话传说中守护神英杜格的形象。这个古怪的神兽展开双翼,在双翼下面有两头小鹿,这两头小鹿对称站立,好像英杜格神在保护他们两个。遗憾的是,由于苏美尔人的古老传说没有保留下来,关于英杜格的形象,究竟是城邦的象征,还是古老的神话传说,抑或是一种宗教崇拜的偶像,直至现在人们还没有弄清。

    阿卡德的浮雕常以纪念碑的形式保存下来,当时的阿卡德王国为了巩固政权,用坚硬的闪长岩和青铜制作了大量的帝王肖像和纪念碑,运往全国各地,以提高国王的声望和威慑力。其中的精品当属那拉姆·辛浮雕。这座浮雕大约雕于公元前2250年。整个纪念碑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那拉姆·辛征服一些部落的历史画面。那拉姆·辛站在山顶上,手拿着弓箭,骄傲地看着山下的战俘。敌人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向他求饶。而他的士兵站在一边,用崇拜的眼神注视着他——他们伟大英明的君主。那拉姆·辛头上戴着象征神和特权的角状饰物,天上闪烁的星星是神的象征,表明在神的支持下取得胜利。

    除此之外,阿卡德浮雕中的杰出典范当属“鹫碑”安那吐姆石柱。这块石碑主要是歌颂安那吐姆战胜邻邦。这块石碑也是一块边界界石,刻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契约。石碑正面表现的是安那吐姆率领部队浴血奋战的场面,其背面则是把胜利象征性的归于战神恩利尔之子宁吉尔苏。他把俘虏放在一张网里,并派人看管。石碑上刻有文字,用来揭示画面的内容。整个浮雕,刀法圆润有力,气势磅礴。

    由于各种原因,古巴比伦保存下来的浮雕很少。从留下来的作品来看,巴比伦人几乎没有创新,他们只是继承了苏美尔—阿卡德人的传统。《汉谟拉比法典》也可以看作是一座浮雕作品。它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画面是汉谟拉比在太阳神沙玛什面前接受法典。太阳神的威严和汉谟拉比的谦恭形成强烈的对比。

    亚述时期,浮雕艺术渐趋完善,代表了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最高成就。最著名的浮雕艺术品是“人头有翼狮身之守护神像”,它是霍尔萨巴德宫殿的守护神。这个怪物人头,狮身,头戴双层宝冠,留有整理过的长髯。雕塑家还别具心裁地把它雕刻成五条腿,形象地把静态和动态完美结合。这尊雕像,从整体上给人威风凛凛的感觉。

    亚述艺术最有名的是宫廷浮雕。其主题通常是国王在休息、打猎、阅兵、打仗等场面,很少表现国王在履行祭司等职能。亚述浮雕往往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那些战争、狩猎的场面。《亚述帝国战争》浮雕就是这样。它表现的是国王亚述巴尼拔率领士兵攻打城堡的场面,沙场上横尸遍野,战车疾驰,一片悲壮景象。亚述巴尼拔身先士卒,站在战车上,与士兵并肩作战。他沉着地瞄准敌人,士兵们在摇旗呐喊中勇猛地冲向敌阵,而城堡里的敌军还在负隅反抗,不断用密集的箭射向亚述军队。整座浮雕采用散点透视手法,各种作战工具、衣饰、建筑物等刻画得十分精细,除此之外,还有文字记载这场战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