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等级森严的社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森严的社会结构

    巴比伦的社会结构非常森严,界限分明。处在金字塔最上层的是国王。他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其权力来自于神的恩赐,也可以说是在代表神行使权力。萨尔贡一世在建立阿卡德王国时期,就确定了中央集权制度。据出土的铭文记载“他使全国只有一张嘴”。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自称“众神之王”,认为自己的权力是天神授予的,让其掌管人间,代行正义,消除邪恶的人。国王一般独揽军政大权。到新巴比伦时期,每个继位的君主都要发表就职文告,如同现在的总统就职演讲。尼布甲尼撒是这样发布文告的:

    庄严华美的巴比伦,我视你为一如我的生命。除你之外,任何地方我都不愿意住……在你仁慈的马尔都克庇佑下,我愿尽我的力量,使你成为空前绝后、无比繁华、无比昌盛的大城。你将接受万国的进贡,以及全人类的膜拜。

    在国王的下一层是中央政府官员和祭司集团。其中以祭司的实力最大,有时连国王的权力都要受到祭司的制约,有时祭司对人民的影响力甚至还在国王之上。正是由于祭司的特殊地位,国王有时也拿祭司没有办法。祭司是和神交流的,能通晓神的旨意。

    紧随祭司其后的是行政官员、贵族集团和富商大贾,其中商人也是社会的重要集团。在巴比伦时期,商人分为公商和私商。公商无需多说,私商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除了不参加国家和神庙的商业活动外,剩下的其他商业活动都要参加,包括银行投资、奴隶贸易、长途贩运等。商人还参与国家管理,比如在行政、司法领域等方面。

    老百姓处于金字塔的下层,奴隶则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和牲畜一样视为主人的私有财产,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自由。奴隶主要来自于战俘、外邦人、奴隶所生的子女。

    庞大的城市群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城市是最基本单位,被看作是属于主神的一个神圣的存在物,每个城市都尊奉一位主神。

    美索不达米亚有很多城市,这些城市大多依都城而建,分布在两河流域,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综合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是城市文明,随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各个城市之间来往密切,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群。

    据考古学家考证,苏美尔时期的乌鲁克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该城就非常繁华,人口达到5万人。两河流域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城市星罗棋布,颇为壮观。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巴比伦城、尼尼微、乌尔城、马里城、埃利都城、拉伽什城、尼普尔城等。在这些城市的中心,还建起了神庙和宫殿等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据考证,巴比伦城全盛时期的人口超过了50万,这个数目大抵可以赶上西方现代城市的人口数量。

    从美索不达米亚一些城市的遗址看,这些城市并不是无组织、无序列的布局,而是经过非常周密的规划。它们以直角布局,其中的街道均以90度角相交叉并朝向罗经点。我们现代城市的一些生活设施,比如下水道和管道设施,在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已经出现了。

    城市运转的主轴可以说是工商业。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手工业就已经十分发达了。手工匠们制作的手工艺品非常精美,那些出土的手工艺品放到今天来看,也让人惊叹不已。乌尔王陵出土了一个纯金头盔,它的形状和花纹是用整块金片在模子上打制而成的。那雕刻的一溜溜头发细致而逼真,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技巧。

    美索不达米亚发展的高峰应该在巴比伦时期。由于两河流域南北的统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巴比伦城成了全国贸易甚至是国际贸易的中心。以至于有人说,巴比伦文明本质上是商业文明。的确,流传下来的文献,大多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从泥版文书上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借贷、期票、契约、合同等。可以看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后来,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尤其是马传入后,贸易市场走向了国外。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道:

    巴比伦商人们领着毛驴商队缓慢地穿梭于城镇之间,做着生意,他们能渗透到周围很远的社区,他们在幼发拉底河一带时常出没,这样,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叫哈镇的城镇。哈镇的意思就是“旅行”。在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堆有很高的货包,每一捆包上都印着商人姓名的印章。当货包打开后,这些泥章就脱落下来,直到现在还埋在巴比伦城的废墟里。现代发掘者从废墟中找到它们,拿来一瞧,在泥章的一面印有商主的姓名,而另一面则留有打包的线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